医案一:男,34岁,荨麻疹,全身红色风团,瘙痒、喘、咳泡沫痰落地即化为水。
舌诊:舌淡胖颗粒苔色白水滑,舌尖边略红
脉诊:浮短小无力,缓,有紧之象
分析:由于病人自己所学专业为中西医结合,也懂中医,也经常开中药,自认为当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我思索半天:红色风团、痒当属热,咳泡沫痰落地即化为水当属寒饮(如果是真热当是黄痰),由此可见当是寒热夹杂、虚实夹杂,脉浮当属表或上焦,由此想到《金匮要略》胸痹章,但各家注解只有上面提到的脉诊的前三种情况,心里很疑惑,反复念叨阳微阴弦,一瞬间想明白了上面分析的情况,果断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病人不理解,不想用,我说不用拉到,我走了。病人无奈服了二剂,不想效果很好,电话告知又加服了二剂,痊愈。
方剂:枳实12 厚朴12 薤白15 桂枝3 栝楼20 四剂
《金匮要略》条文: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五)
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栝楼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渣,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解:枳实薤白桂枝汤病机:阳明气实,寒热夹杂。典型脉诊:浮紧细小而无力。与桂枝生姜枳实汤差异在于:后者为阳明气实,有寒无热,后者典型脉诊为:浮短、缓、实。
人参汤病机为太阴虚寒,子病及母。(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太阴以阳明之阳为用)
枳实薤白桂枝汤与桂枝生姜枳实汤及橘枳姜汤差异在于:
枳实薤白桂枝汤:阳明气实,有寒有热。
桂枝生姜枳实汤:阳明气实,有寒无热。
橘枳姜汤: 阳明气实,无寒无热。
医案二:女,30岁,咳痰喘5年,发作时频繁无法自控咳嗽,咳大量泡沫白痰,伴喘息。发病期间夜半必咳而不得眠,口干,饮后腹中不舒服,饮食、二便无异常。
舌诊:舌淡薄白颗粒苔。
脉诊:浮紧细小无力,略数,须寻方得
辩证:思索好久,不得头绪,夜半为少阴欲解时
方剂:四逆散合茯苓四逆汤 柴胡10 芍药10 枳实10 炙甘草10 茯苓12 干姜6 制附子6 党参3 二剂水煎服。
二诊:咳无变化,仅喘息未再发作,口干消失,余无不适。
舌诊:舌淡薄白颗粒苔。
脉诊:浮紧细小无力,略数,80次/分,须寻方得
辩证:紧为阳郁欲伸之象,脉浮数、咳为热之象,小而无力为阳虚之象,辩证到此处时,却无方与之相对,遂取书,在方剂索引那里浏览,脑子里飞快地反应者每个方剂的阴阳虚实之病机,当看到枳实薤白桂枝汤时,恍然大悟,病人之脉不就是阳微阴弦吗?阵咳不就是胁下逆抢心吗?喘息不就是胸满吗?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 厚朴12 枳实12 桂枝6 薤白24 瓜蒌35 三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无效。后思索多日,当用苓甘姜味细辛半夏汤,即小青龙汤去麻黄桂枝芍药,代之茯苓。初诊时,曾想用小青龙汤,因证无表证,脉无浮紧,故没用,当时尚未领悟苓甘姜味细辛半夏汤。
医案三:女,36岁,过敏性鼻炎,反复不可控喷嚏,流清涕,晨起、夜半、接触冷空气较重。右鼻孔生疮,疼痛。
舌诊:舌淡少苔,薄白,润。
脉诊:浮,不长,有紧之象,70次/分
辩证:鼻腔生疮、喷嚏皆为热之象,清涕为寒饮之象。脉不长为阳虚,紧乃阳郁欲伸之象。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12 厚朴12 薤白24 桂枝6 瓜蒌30 二剂水煎服。
二诊:喷嚏流涕皆减轻,鼻腔生疮消失。
舌诊:舌淡少苔。
脉诊:浮长有紧之象,68-70次/分。
辩证:脉浮长乃无阳虚之象,紧乃阳郁欲伸之象,喷嚏为热之象,清涕为寒饮之象。
方剂:阳旦汤 黄芩9 桂枝9 白芍9 炙甘草6 生姜9 大枣12个切 二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病情进一步减轻。(有些病人永远这样:无论是表述病情还是疗效,永远都是简练的结论,没有详细的描述。问也问不出来。)
医案三:女,65岁,左乳房上方簇状疱疹,疼痛灼热,胃部隐痛不适,泛酸、嗳气,有上顶之感,大便不成形,难下不爽利。
舌诊:舌淡胖无苔,表面细颗粒状。
脉诊:66-68次/分,浮、右脉大、长有紧之象,左脉短、虚。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12 厚朴12 薤白18 桂枝6 瓜蒌30 二剂水煎服。
二诊:一剂,略见效果,二剂,感效果明显。疱疹疼痛减轻,疱疹较前回缩。未外出现新的疱疹。仍有泛酸、嗳气,腹部胀满上顶减轻,大便改善。
舌诊:舌淡胖,舌根些少白苔,表面细颗粒状。
脉诊:66-68次/分,浮、右脉大、长有紧之象,左脉短、虚。
方剂:效不更方。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12 厚朴12 薤白18 桂枝6 瓜蒌30 二剂水煎服。
枳实薤白桂枝汤中,枳实厚朴破坚除湿满,桂枝温散,薤白味辛,苦,性温。助桂枝之温,兼苦收,使邪不散漫,瓜蒌性寒,味甘,微苦,归肺、胃、大肠经,清热散结、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导邪从大便而出。
三诊:带状疱疹痊愈,腹胀,大便先硬后溏,难下不爽,打喷嚏、嗳气,无反酸,眠差,有梅核气的感觉,有头晕的情况。
方剂:半夏厚朴汤和橘枳姜汤 半夏9 生姜15 茯苓9 厚朴12 枳实12 陈皮24 苏叶12 二剂水煎服
医案四:2015.11.18
女,38岁,鼻塞、喷嚏,少许清涕,无流泪。下腹部疼痛不适。
舌诊:舌淡胖水滑苔。
脉诊:72次/分,浮滑,左脉短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触诊:下腹部中间触痛。
辨证思路:鼻塞、清涕、水滑苔者,寒湿之象;舌淡、左脉短,阳虚之象;舌胖,邪实之象;喷嚏,气上冲之象;脉紧,阳郁欲伸之象(气上冲,亦是阳郁欲伸之象)。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小陷胸汤 枳实12 厚朴12 薤白18 桂枝6 瓜蒌30 黄连3 半夏9 二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略有鼻鸣,喷嚏、腹痛基本痊愈。
医案五:2016-01-08
男,40岁,荨麻疹。晨起、临睡病重,大腿为主,踝关节、腕关节、掌心等处风团、斑丘疹,瘙痒,状如蟾蜍皮肤。晨起咳痰多年。
舌诊:舌淡胖,水滑苔。
脉诊:72次/分,浮紧长细,沉取有滑之象
触诊:红色皮肤划纹征阳性
辨证思路:痒病性之标为阳胜阴虚,荨麻疹病位在皮肤,病性之标为太阳,荨麻疹有肿之象,病性之标为太阴湿蕴。荨麻疹为孤立风团、斑丘疹,有结实之象,与弥漫性相对。脉缓为太阴脉,后读三物黄芩汤,恍然大悟:生地凉血润燥,苦参清热燥湿,恰与荨麻疹之标吻合。
方剂:麦门冬汤合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合桔梗合三物黄芩汤汤 麦冬30半夏9党参9炙甘草6大枣12个切白芍9茯苓9白术9生姜9桔梗9黄芩6苦参12生地20 一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由于没有过经验,只能实验性治疗,连续多方无效,当时未在意,当晚脱衣服时,妻子说,腿好了,我低头一看,原先状如蟾蜍皮肤的双腿完好如初!
医案一:男,34岁,荨麻疹,全身红色风团,瘙痒、喘、咳泡沫痰落地即化为水。
舌诊:舌淡胖颗粒苔色白水滑,舌尖边略红
脉诊:浮短小无力,缓,有紧之象
分析:由于病人自己所学专业为中西医结合,也懂中医,也经常开中药,自认为当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我思索半天:红色风团、痒当属热,咳泡沫痰落地即化为水当属寒饮(如果是真热当是黄痰),由此可见当是寒热夹杂、虚实夹杂,脉浮当属表或上焦,由此想到《金匮要略》胸痹章,但各家注解只有上面提到的脉诊的前三种情况,心里很疑惑,反复念叨阳微阴弦,一瞬间想明白了上面分析的情况,果断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病人不理解,不想用,我说不用拉到,我走了。病人无奈服了二剂,不想效果很好,电话告知又加服了二剂,痊愈。
方剂:枳实12 厚朴12 薤白15 桂枝3 栝楼20 四剂
《金匮要略》条文: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五)
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栝楼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渣,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解:枳实薤白桂枝汤病机:阳明气实,寒热夹杂。典型脉诊:浮紧细小而无力。与桂枝生姜枳实汤差异在于:后者为阳明气实,有寒无热,后者典型脉诊为:浮短、缓、实。
人参汤病机为太阴虚寒,子病及母。(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太阴以阳明之阳为用)
枳实薤白桂枝汤与桂枝生姜枳实汤及橘枳姜汤差异在于:
枳实薤白桂枝汤:阳明气实,有寒有热。
桂枝生姜枳实汤:阳明气实,有寒无热。
橘枳姜汤: 阳明气实,无寒无热。
医案二:女,30岁,咳痰喘5年,发作时频繁无法自控咳嗽,咳大量泡沫白痰,伴喘息。发病期间夜半必咳而不得眠,口干,饮后腹中不舒服,饮食、二便无异常。
舌诊:舌淡薄白颗粒苔。
脉诊:浮紧细小无力,略数,须寻方得
辩证:思索好久,不得头绪,夜半为少阴欲解时
方剂:四逆散合茯苓四逆汤 柴胡10 芍药10 枳实10 炙甘草10 茯苓12 干姜6 制附子6 党参3 二剂水煎服。
二诊:咳无变化,仅喘息未再发作,口干消失,余无不适。
舌诊:舌淡薄白颗粒苔。
脉诊:浮紧细小无力,略数,80次/分,须寻方得
辩证:紧为阳郁欲伸之象,脉浮数、咳为热之象,小而无力为阳虚之象,辩证到此处时,却无方与之相对,遂取书,在方剂索引那里浏览,脑子里飞快地反应者每个方剂的阴阳虚实之病机,当看到枳实薤白桂枝汤时,恍然大悟,病人之脉不就是阳微阴弦吗?阵咳不就是胁下逆抢心吗?喘息不就是胸满吗?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 厚朴12 枳实12 桂枝6 薤白24 瓜蒌35 三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无效。后思索多日,当用苓甘姜味细辛半夏汤,即小青龙汤去麻黄桂枝芍药,代之茯苓。初诊时,曾想用小青龙汤,因证无表证,脉无浮紧,故没用,当时尚未领悟苓甘姜味细辛半夏汤。
医案三:女,36岁,过敏性鼻炎,反复不可控喷嚏,流清涕,晨起、夜半、接触冷空气较重。右鼻孔生疮,疼痛。
舌诊:舌淡少苔,薄白,润。
脉诊:浮,不长,有紧之象,70次/分
辩证:鼻腔生疮、喷嚏皆为热之象,清涕为寒饮之象。脉不长为阳虚,紧乃阳郁欲伸之象。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12 厚朴12 薤白24 桂枝6 瓜蒌30 二剂水煎服。
二诊:喷嚏流涕皆减轻,鼻腔生疮消失。
舌诊:舌淡少苔。
脉诊:浮长有紧之象,68-70次/分。
辩证:脉浮长乃无阳虚之象,紧乃阳郁欲伸之象,喷嚏为热之象,清涕为寒饮之象。
方剂:阳旦汤 黄芩9 桂枝9 白芍9 炙甘草6 生姜9 大枣12个切 二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病情进一步减轻。(有些病人永远这样:无论是表述病情还是疗效,永远都是简练的结论,没有详细的描述。问也问不出来。)
医案三:女,65岁,左乳房上方簇状疱疹,疼痛灼热,胃部隐痛不适,泛酸、嗳气,有上顶之感,大便不成形,难下不爽利。
舌诊:舌淡胖无苔,表面细颗粒状。
脉诊:66-68次/分,浮、右脉大、长有紧之象,左脉短、虚。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12 厚朴12 薤白18 桂枝6 瓜蒌30 二剂水煎服。
二诊:一剂,略见效果,二剂,感效果明显。疱疹疼痛减轻,疱疹较前回缩。未外出现新的疱疹。仍有泛酸、嗳气,腹部胀满上顶减轻,大便改善。
舌诊:舌淡胖,舌根些少白苔,表面细颗粒状。
脉诊:66-68次/分,浮、右脉大、长有紧之象,左脉短、虚。
方剂:效不更方。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12 厚朴12 薤白18 桂枝6 瓜蒌30 二剂水煎服。
枳实薤白桂枝汤中,枳实厚朴破坚除湿满,桂枝温散,薤白味辛,苦,性温。助桂枝之温,兼苦收,使邪不散漫,瓜蒌性寒,味甘,微苦,归肺、胃、大肠经,清热散结、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导邪从大便而出。
三诊:带状疱疹痊愈,腹胀,大便先硬后溏,难下不爽,打喷嚏、嗳气,无反酸,眠差,有梅核气的感觉,有头晕的情况。
方剂:半夏厚朴汤和橘枳姜汤 半夏9 生姜15 茯苓9 厚朴12 枳实12 陈皮24 苏叶12 二剂水煎服
医案四:2015.11.18
女,38岁,鼻塞、喷嚏,少许清涕,无流泪。下腹部疼痛不适。
舌诊:舌淡胖水滑苔。
脉诊:72次/分,浮滑,左脉短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触诊:下腹部中间触痛。
辨证思路:鼻塞、清涕、水滑苔者,寒湿之象;舌淡、左脉短,阳虚之象;舌胖,邪实之象;喷嚏,气上冲之象;脉紧,阳郁欲伸之象(气上冲,亦是阳郁欲伸之象)。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小陷胸汤 枳实12 厚朴12 薤白18 桂枝6 瓜蒌30 黄连3 半夏9 二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略有鼻鸣,喷嚏、腹痛基本痊愈。
医案五:2016-01-08
男,40岁,荨麻疹。晨起、临睡病重,大腿为主,踝关节、腕关节、掌心等处风团、斑丘疹,瘙痒,状如蟾蜍皮肤。晨起咳痰多年。
舌诊:舌淡胖,水滑苔。
脉诊:72次/分,浮紧长细,沉取有滑之象
触诊:红色皮肤划纹征阳性
辨证思路:痒病性之标为阳胜阴虚,荨麻疹病位在皮肤,病性之标为太阳,荨麻疹有肿之象,病性之标为太阴湿蕴。荨麻疹为孤立风团、斑丘疹,有结实之象,与弥漫性相对。脉缓为太阴脉,后读三物黄芩汤,恍然大悟:生地凉血润燥,苦参清热燥湿,恰与荨麻疹之标吻合。
方剂:麦门冬汤合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合桔梗合三物黄芩汤汤 麦冬30半夏9党参9炙甘草6大枣12个切白芍9茯苓9白术9生姜9桔梗9黄芩6苦参12生地20 一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由于没有过经验,只能实验性治疗,连续多方无效,当时未在意,当晚脱衣服时,妻子说,腿好了,我低头一看,原先状如蟾蜍皮肤的双腿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