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气候
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特点:多变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相对稳定 二、气温
1.气温的日变化
(1)定义: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
(2)特点: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较差
(1)定义:即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2)特点:北半球大陆上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3、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纬度:低纬>高纬;海陆:海洋<陆地;天气:晴天>阴天;季节:夏季>冬季; 植被:裸露>植被;地形:小地形区:低海拔>高海拔 大地形区:高原>平原 4、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纬度:低纬<高纬;海陆:海洋<陆地;气候:晴天>阴天;植被:裸露>植被 地形:小地形区:低海拔>高海拔
5、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河流等 (1)纬度位置的影响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地区向两极逐渐降低。 (2)海陆差异的影响
陆地上的等温线多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则较平直;夏季陆温高于海温,冬季陆温低于海温。白天陆温高于海温,晚上陆温低于海温。 (3)地势高低的影响
同纬度地区,地势高处气温低;地势低处气温高。 (4)洋流的影响
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的地区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低温)凸;寒流流经的地区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高温)凸。 6、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
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 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
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如下面甲图所示)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如下面乙图所示)
1
(4)判断寒、暖流 寒流: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类同于冬季的陆地或夏季的海洋)。(如下图所示) 暖流: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类同于夏季的陆地或冬季的海洋)。(如下图所示)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的影响
地势高: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高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要低。 地势低: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低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要高。 (6)判断地形名称
山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小。 盆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大。 7.判读等温线的疏密情况,比较温差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等温线分布密集的地区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得出等温线的分布与温差大小的时空变化规律: (1)冬密夏疏:冬季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夏季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这是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大,夏季较小。
(2)温带密,热带疏:温带地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这是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3)陆密海疏:陆地上的等温线比较密集,海面上的等温线比较稀疏,这是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均一。
8.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及成因
2
3.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时间分布
(2)降水的空间分布
3
4.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读图时主要看等降水量线的走向、疏密及数值等几个方面,其具体判读方法如下:
(1)判断降水地区分布的差异大小
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稀疏——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小。
如右图,B地区等降水量线比A地区密集,则表明B地区降水地区分布差异比A地区大。(图中单位:毫米,下同) (2)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
多雨——迎风坡,少雨——背风坡。 (3)等降水量线的弯曲状况
按照:“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规律来判断。若向数值高的地方凸出,则说明该地降水少,若向数值低的地方凸出,则说明该地降水多。分析原因时要考虑地形、海陆位置、洋流、风向、天气系统等要素。 四、世界气候
1.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
4
6
世界的气候
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特点:多变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相对稳定 二、气温
1.气温的日变化
(1)定义: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
(2)特点: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较差
(1)定义:即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2)特点:北半球大陆上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3、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纬度:低纬>高纬;海陆:海洋<陆地;天气:晴天>阴天;季节:夏季>冬季; 植被:裸露>植被;地形:小地形区:低海拔>高海拔 大地形区:高原>平原 4、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纬度:低纬<高纬;海陆:海洋<陆地;气候:晴天>阴天;植被:裸露>植被 地形:小地形区:低海拔>高海拔
5、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河流等 (1)纬度位置的影响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地区向两极逐渐降低。 (2)海陆差异的影响
陆地上的等温线多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则较平直;夏季陆温高于海温,冬季陆温低于海温。白天陆温高于海温,晚上陆温低于海温。 (3)地势高低的影响
同纬度地区,地势高处气温低;地势低处气温高。 (4)洋流的影响
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的地区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低温)凸;寒流流经的地区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高温)凸。 6、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
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 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
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如下面甲图所示)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如下面乙图所示)
1
(4)判断寒、暖流 寒流: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类同于冬季的陆地或夏季的海洋)。(如下图所示) 暖流: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类同于夏季的陆地或冬季的海洋)。(如下图所示)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的影响
地势高: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高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要低。 地势低: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低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要高。 (6)判断地形名称
山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小。 盆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大。 7.判读等温线的疏密情况,比较温差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等温线分布密集的地区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得出等温线的分布与温差大小的时空变化规律: (1)冬密夏疏:冬季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夏季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这是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大,夏季较小。
(2)温带密,热带疏:温带地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这是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3)陆密海疏:陆地上的等温线比较密集,海面上的等温线比较稀疏,这是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均一。
8.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及成因
2
3.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时间分布
(2)降水的空间分布
3
4.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读图时主要看等降水量线的走向、疏密及数值等几个方面,其具体判读方法如下:
(1)判断降水地区分布的差异大小
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稀疏——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小。
如右图,B地区等降水量线比A地区密集,则表明B地区降水地区分布差异比A地区大。(图中单位:毫米,下同) (2)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
多雨——迎风坡,少雨——背风坡。 (3)等降水量线的弯曲状况
按照:“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规律来判断。若向数值高的地方凸出,则说明该地降水少,若向数值低的地方凸出,则说明该地降水多。分析原因时要考虑地形、海陆位置、洋流、风向、天气系统等要素。 四、世界气候
1.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