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提纲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
(一)当代文学思潮专题——现实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
识记:1.当代文学的性质、任务、分期;(重点)
以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时期的“质的规定性”来确定当代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即
文革前的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粉碎“四人帮”后的新时期文学(1976
年以后)。
但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来看,它可以划分成两个小段即1949-1978年“现实主义”一元化
文学形态时期和1979-2000年多元文学形态并存竞荣的时期。
2.当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与缺陷;(次重点)
(1)中国当代文学是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无产阶级政治色彩和政治倾向性的文学。
(2)五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是“现实主义”为主潮的文学。
(3)中国当代文学是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民族特征和民族风格的文学。
理解:1.现代派文学的产生和八十年代初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一般)
2.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次重点)
3.“新写实主义”的特征;(重点)
应用: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相互消长的历史。(重点)
(二)当代文学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估价
识记:1.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作品;(重点)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
(1)、知青伤痕小说:
一类是表现知青一代文革中的人生悲剧,以及这种悲剧人生在他们心灵深处戳下的无法抹去
的精神伤痕。例:卢新华的《伤痕》、郑义的《枫》、金河的《重逢》等。另一类知青伤痕文
学描述了知青上山下乡生活中不幸的遭遇和悲剧命运。例: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甘铁
生的《聚会》、竹林的《生活的路》、叶辛的三部长篇知青小说:《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
轻人》《风凛冽》。
从知青的伤痕文学中可以看出来:这一代作家过于执著一己生命的苦难记忆,偏重于自己作
为替罪的羔羊与受难的使徒的方面,而不愿反思与忏悔自身过去的迷狂与盲从,因而全们的
作品普遍地流露出愤懑和伤感,而无力触及苦难深处的社会历史与人性根源。
(2)、从维熙的大墙文学:从是属于复出的一批作家中的一员,艺术上师法孙犁,代表作品
是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和《第十个弹孔》。
(3)、冯骥才的伤痕小说: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铺花歧路》和《啊》。
(4)、农村伤痕小说: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1)王蒙的反思小说:关于历史记忆的作品有《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布礼》《春之声》
《海的梦》《蝴蝶》《杂色》《相见时难》等。关于现实印象的《夜的眼》《深的湖》《说客盈
门》《风筝飘带》《莫须有的事件》《风息浪止》等。寓言哲理式文本《冬天的话题》《选择的
历程》《坚硬的稀粥》《球星奇遇记》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表明王蒙的创作从历史反
思层面进入文化反思层面。
(2)张贤亮的反思小说:《男人的风格》、《龙种》、《河的子孙》等作品面向时代,对社会改
革进行现在时叙事外,其余作品讲述的都是已然过去的苦难生活,如《邢老汉和他的狗的故
事》、《灵与肉》、《土牢情话》、《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无法苏醒》、
《我的菩提树》等。
(3)谌容与张洁的反思小说:谌容的代表作有《永远是春天》、《光明与黑暗》和《人到中
年》。张洁的代表作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等。
知青反思小说: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张承志的《绿夜》、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
湾》、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和《年轮》、张抗抗的《隐形伴侣》、
老鬼的《血色黄昏》、陆天明的《桑那高地的太阳》、叶辛的《孽债》、郭小东的《青年流放
者》及邓贤的《中国知青梦》。
(4)乡土小说:古华与潇湘风情小说;汪曾祺的苏北乡镇风情小说;陆文夫的姑苏风味小
说与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小说;邓友梅与冯骥才的京津文化风味小说;
(5)寻根文学
(6)农村新写实小说 改革文学思潮代表作家及作品:
(1)蒋子龙的改革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等短篇小说和《开
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阴错阳差》等中篇小说以及《蛇
神》《人气》等长篇小说。
(2)反映工业和城市体制改革的小说;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
(3)农村改革小说和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
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何士光的《乡场上》和《远行》
张一弓的《赵镢头的遗嘱》和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和《解约》
“改革文学”从社会层面深入到文化层面的标志是贾平凹的《浮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和张炜的《古船》等作品的出现。
(1)贾平凹、路遥等陕西作家的小说
(2)张炜等山东作家的小说
(3)柯云路等山西作家的小说,柯云路的京都三部曲是《新星》《夜与昼》《衰与荣》
2.双百方针的内容、提出的背景及对文学的影响;(次重点)
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他就中国历史研
究问题提出了“百家争鸣”的主张;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
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一方针由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
方针。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报告会,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向知识界作了题为《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对这个方针作了全面的阐述。双百方针的提出,促使一大批优
秀文学作品涌现了出来,对文学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理解:1.在“左”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建国初期的三次文艺思想斗争及教训(次重点) 第一次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第二次是1954年毛泽东亲自发动的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第三次是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这种把学术思想问题上升为政治斗争总是并以搞政治运动的方式解决学术思想总是的做法,给我国当代文学创作、批评和学术研究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后果是严重而惨痛的。
2.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思潮的产生原因;(重点)
1976年10月四人帮的覆灭,标志着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中国当代文学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彻底扼杀了现实主义的生命。新时期文学的帷幕,就是在要求现实主义复归的声浪中和“伤痕文学”激越而感伤的真挚呼喊中徐徐开启的。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伤痕文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历史生活,契合人民普遍的生活情感,并且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思想解放的路线相一致,所以,在短短两年里迅猛地扩展与深入。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新时期又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它发生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其主要倾向是对共和国历史的回顾反省、重新认识和再评价,并着重对五十年代中后期至文革时期极左思潮的历史进行批判性思考。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次历史的转机,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一些感觉敏锐的作家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创作方向,把目光转向现实的变革。1979年,正当反思文学高潮之时,蒋子龙发表《乔厂长上任记》,轰动了文坛,改革文学大潮随之兴起。
1984年12月,在杭州召开的“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会议上,韩少功、阿城、郑万隆、李杭育等共同举起了“寻根文化”的大旗。寻根文学浪潮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85年前后,随着诸多西方现代文艺思想先后被引入中国,特别是拉美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极大地刺激和启示了中国作家,如何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吸引西方现代文化成为当时文化领域的时尚和热点,对待文化的态度则成为这一问题的核心。重新发现、认识、研究、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股规模不小的思潮,所有这些都为寻根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外在氛围。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又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过程。现代主义技巧的引进与借鉴使作家们开放了视野,深深意识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一开始就成为作家们的愿望与目标。
应用: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之比较。(一般)
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相比较,的思文学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二是不仅反思总结极左思潮的历史教训,而且开始了对文学自我的反思,随着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作家的文体意识也开始觉醒。
第三章 当代散文
理解:六十年代初散文繁荣的原因;(重点)
“问题报告文学”的特点及缺陷;(次重点)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无疑是这阶段报告文学的主潮。这一类创作多以深刻的忧患意识、宏观的文化视角,强烈的思辨色彩、翔实的数据材料,叙写显在或潜在的社会困厄,综合地考察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报告文学的激流突进免不了泥水俱下,同样也夹杂着一些品位低下之作,问题事件报告文学的走红,诱发了不少作者的浮躁心理,他们不顾自己的思想艺术准备,急于成稿,过分追求轰动效应,以问题事件取胜,堆砌材料,示能有机地融会思想性、学术性、报告性、文学性于一体,暴露出气盛意浮的偏失。另有一些作者则在思想倾向上出现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丧失了社会主义报告文学的基本立场,其影响是恶劣的,教训是深刻的。
全面地认识六十年代初散文的繁荣;(重点)
现实的政治转机,不仅有力地揭开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新页,也极大地激活了报告文学的内在生命力。一举摆脱了“亚流文学”的地位,卓然独立于新时期文学之林,造就了报告文学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观。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整体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为1979-1989,一个非常壮观的开端。反思历史的作品犹如急流大波呼啸而出,形成了异军突起之势。产生了关注知识分子悲患命运的《哥德巴赫猜想》(徐迟)、《大雁情》(黄宗英)、《船长》(柯岩)、《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笼鹰志》(李玲修)等作品。稍后有感应时代节律表现改革初期开拓者创业形象的《励精图治》(程树榛)、《热流》(张锲)、《废墟上站起来的青年人》(李延国)、《三门李轶事》(乔迈)等。进入80年代,在文学渐渐失却轰动效应走向萧疏的同时,报告文学却能一枝独秀,高潮迭起,形成了颇具冲击力的“报告文学热”。1987年11月由《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报告文学》等百家刊物联合发起的“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活动更是为这阶段的报告文学增添砖加瓦了最为辉煌的一页。在为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国百多家刊物选登的“中国潮”征文几近万篇,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影响之大,真可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壮举,也是报告文学史上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收获。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无疑是这阶段报告文学的主潮。这一类创作多以深刻的忧患意识、宏观的文化视角、强烈的思辨色彩、翔实的数据材料,叙写显在或潜在的社会困厄,综合地考察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其反映的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自然生态为命题。其代表作品有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和《皇皇都城》、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李树喜的《大兴安岭炎场纪实》、岳非丘的《只有一条长江》、胡平、张胜友的《东方大爆炸》等。第二类是以文化道德为命题、其代表作品有贾鲁生的(丐帮漂流记)和《性别悲剧》、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麦天枢的《白夜》、孟晓云的《多思的年华》等。第三类是以政治、经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现象为命题。其代表作品有:陈祖芬的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系列作品《挑战与机会》和披露住房拥挤分房不公的《1987年,生存空间——关于我国住宅商品化的可行性文学报告》、这类作品以其沉静而深邃的笔墨,在滞重的改革背景上迭加上种种历史阴影,宏观地展露了令人震惊,引人深省的诸多社会问题,富于识见地叙写出民族的焦灼、浮躁、企盼、兴奋的复杂心理,并努力从当代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综合型思维高度去关照生活,探寻历史真谛,表现出深刻的理性品格,钱钢的《唐山大地震》、袁厚春的《百万大裁军》、理由的《倾斜的足球场》、大鹰的《志愿军战俘纪事》、刘亚洲的《二十个中国人在1976年》、胡平的《中国的眸子》、江永红的《大跃进,热情膨胀之年》、从维熙的《走向混浊》等作品。
第二阶段(1990-2000),这是报告文学复归平实、文体更趋成熟的年代。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的推进,媒介环境的开放,造就了新的审美文化形态和自由互动的传播性质。文学必须面对利益现实和世俗阅读的更多挑剔。由此,报告文学告别了八十年代登高一呼、万众趋从的辉煌,走向沉静和分化。但是,大多数报告文学作家并未放弃思想和良知,依旧寻求更为深广的精神时空,创作出一批上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识泊优秀作品。长篇报告文学《无极之路》、中篇《沂蒙九章》此后,《希望工程纪实》、《同代人赋》《种“石”成“玉”》《生之门》《澳星风险发射》《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塔克拉玛干:生命的辉煌》《中国风沙线》《落泪是金》《远东朝鲜战争》《以人民的名义》等一系列较有成就的作品。解放军出版社推出的“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在90年代初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淮海战役》《历史在北平拐弯》《板门店谈判》《上海:1949大崩溃》等十多部作品,构成一幅庄严凝重的历史全景画卷。《海葬》《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历史,不会被淹没》《走出地球村》《昨天》《南京大屠杀》等作品显示出作家更为理性的心态与智慧。这些作品被命名为90年代史志性报告文学,在文学大潮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繁荣,是无法单纯从文学内部矛盾找到终极解释的,尽管它扩大了信息容
量,丰富了表现形式,强化了理性精神,拓宽了生存空间,吸引并造就了钟情于它的一大批作者、读者。但它更是改革时代的产儿,是日渐开放的现实相中了它,使它的文体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相信在更为深入的历史变革进程中,报告文学必将会攀上新的艺术高峰,展露出更具思想魅力的时代风采的文学形象。
陈景润人物形象分析。(重点)
在徐迟笔下的一系列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形象里,数学家陈景润的形象最为动人。陈景润是一个性格内向、孤僻自闭、体弱多病的“畸零人”、“丑小鸭”,他过分敏感,过于早熟,对生活无所知也无所求,然而生命并不特别怜爱他,他的生活中曾发生过许多“可怕的滑坠”,误解、歧视、诽谤、扭曲,始终像影子一般缠绕着他。对此,陈景润无法辩说无法抗衡,只能更深地躲进数学王国,以求解脱。他把自己“全部心智和理性”寄托在事业上,以惊人的毅力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上,终于登上了(1+2)的台阶。作者透过人物外相的愚拙木讷提示出陈景润辉煌的生命价值,透过人物生活的艰窘显示出社会的变态和荒唐,较为真切地再现了陈景润的思想品格和个性特征,赞颂了他对科学的痴狂和迷恋,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社会的择人衡才的价值标准。
(二)抒情散文形态的研究
识记:杨朔、刘白羽、秦牧“三大家”散文的代表作;(重点)
杨朔散文从题材上看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注重歌颂普通劳动者,赞美他们怀着真诚、朴素的感情,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执著精神和高尚情操。《茶花赋》中的养花人普之人;《荔枝蜜》中的养蜂人老梁;《雪浪花》中的闲不住的老泰山;《石油城》中的王登学新、刘公之、张多年。第二个是站在反对新老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描述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赞颂亚非人民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气概。《埃及灯》《金字塔夜月》《印度情思》《蚁山》《樱花雨》《生命泉》等。
刘白羽《日出》《长江三日》等
秦牧《社稷坛抒情》《花城》《土地》《古战场春晓》《花市徜徉录》《不老》《艺海拾贝》等 新时期贾平凹、余秋雨散文代表作(次重点)。
贾平凹的散文从内容上看,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系列,即商州系列、城市系列、自叙系列。商州系列主要包括《商州初录》《商州二录》《商州再录》组成的《商州三录》。城市系列是他写得较少的。自叙系列如《母亲》《哭婶娘》《酒》《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他回到长九叶树的故乡》《梦》《初人四记》《我的小学》《初中毕业后》等。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理解:杨朔、刘白羽、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比较;(次重点)
杨朔散文十分讲究艺术构思。他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洞隐烛幽,见微知著,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效果,因而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第二,他的散文善于创造诗的意境。第三,他的散文很讲究结构艺术。然而,杨朔散文是瑕瑜互见的。其思想内容不可避免地为时代所局限,像《泰山极顶》等作品因歌颂“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而留有“左”的印痕。《海市》《荔枝蜜》等散文,则因刻意求“诗”惯用比兴和卒意显志的手法,在艺术表现上有明显的雷同化、模式化的倾向和刻意求工的斧凿痕迹。特别在60年代前后经济困难时期,他的有些散文(如《海市》《荔枝蜜》《茶花赋》等)无视民间疾苦、脱离现实、美化现实的现象比较严重,为许多论者所诟病。
刘白羽的散文颇具特色。他擅长景物描写,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借以抒写自己壮怀激烈的情感,这是刘白羽散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他笔下,一是以“对照”的手法制造波澜,时写历史、时写现实,时写战争,时写建设,在相辅相承中造成结构的错落有致。二是用“重复”手法,让一个诗句、一个情思或一个形象在一篇文章中多次出现。
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风格的基本特征,在艺术 上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特点。但是他的散文也有明显的缺陷。执着地强调散文是“壮丽生活的赞歌”、“战斗生活的号角”,把自己的散文创作完全纳入政治宣传的轨道和模式,其结果是太多的豪言壮语和政治议论,有悖于散文说真话抒真情的原则,反而削弱了散文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那些紧跟时代、歌颂三面红旗的作品便打上了“左”的历史烙印,失去了审美的价值。另外,他疏于倏,语文比较冗繁,表述不够清晰,失却散文艺术语言应有的简炼与精粹。尽管如此,他的《日出》《长江三日》等名作,仍不失为当代散文的优秀作品。
秦官属的性格特征。(重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重点)
第一、摒弃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主题表达的程式,代之以多角度、多侧面地透视某一景观或物象,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芨式显示中突现所写对象广阔、丰富的涵义。 第二、作者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曾参与了作者主体的精神建构.比如“牌坊“、“庙宇”“江南小镇”《千年庭院》中的岳麓书院,《乡关何处》中的河姆渡陶瓷碎片等,这些景观与物象都曾在作者的个人实践中起过重要作用,与作家主体独特的精神世界的形成大有关联。 第三,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与历史画卷。
第四,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
第四章 当代戏剧
应用:茶馆的思想意义。(重点)
《茶馆》采用解剖横断面的方法,以三幕戏,区区三万字批判否定了三个旧时代,其内涵之宽广、寓意之深邃、构思之精巧均堪称当代话剧的经典之作。老舍匠心独运,分别选取了戊戌变法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颇具典型性的时代,以点带面,窥一斑而见全豹,生动而深刻地提示出旧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其巨大而精湛的艺术概括力实不能不令人惊叹。
识记:传统戏(改革)、现代戏、新编历史剧的作家及代表作;(一般)
传统戏经典曲目: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
现代戏代表曲目:《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
新编历史剧的代表曲目:吴晗的《海瑞罢官》田汉的《谢瑶环》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的《胆剑篇》,老舍的《神拳》,陈亚先的《曹操与杨修》。
理解:1.田汉、郭沫若历史题材话剧的艺术特色;(重点)
郭沫若在处理史料与创作意图的关系时,采取“失事求似”原则,即不拘泥于历史真实,而追求艺术真实。富有浪漫气质,热衷于做“翻案文章”,通过塑造艺术典型,开掘历史精神的当代意义。
田汉的《关汉卿》突出特点就是艺术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田汉从20年代踏入剧坛,共创作历程始终绕不开一个情节:其核心是“对自由、民主、当明的追求,是‘人道主义’之火在燃烧。”
2.《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时代特色;(次重点)
3.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特点;(重点)
应用:昆剧《十五贯》的改编。(重点)
第五章 当代小说
识记:
1.不同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次重点)
理解:作家、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次重点)
应用:1.“十七年”两个流派艺术主张之比较;(重点)
2.新时期军事文学的突破性发展;(重点)
3.小说艺术特色论;(重点)
4.小说人物性格论;(次重点)
(二)中篇小说的发展; 蒋子龙、冯骥才、刘心武、贾平凹、陈忠实、邓友梅、陆文夫等作家专题论;王安忆、铁凝、池莉等女作家专题论;九十年代的小说现象;
识记:1.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重点)
2.九十年代纷杂的文学现象;(一般)
理解:社会转型时期与九十年代小说现象的关系;(一般)
应用:1.小说艺术特色论;(重点)
2.小说人物性格论;(次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提纲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
(一)当代文学思潮专题——现实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
识记:1.当代文学的性质、任务、分期;(重点)
以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时期的“质的规定性”来确定当代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即
文革前的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粉碎“四人帮”后的新时期文学(1976
年以后)。
但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来看,它可以划分成两个小段即1949-1978年“现实主义”一元化
文学形态时期和1979-2000年多元文学形态并存竞荣的时期。
2.当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与缺陷;(次重点)
(1)中国当代文学是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无产阶级政治色彩和政治倾向性的文学。
(2)五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是“现实主义”为主潮的文学。
(3)中国当代文学是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民族特征和民族风格的文学。
理解:1.现代派文学的产生和八十年代初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一般)
2.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次重点)
3.“新写实主义”的特征;(重点)
应用: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相互消长的历史。(重点)
(二)当代文学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估价
识记:1.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作品;(重点)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
(1)、知青伤痕小说:
一类是表现知青一代文革中的人生悲剧,以及这种悲剧人生在他们心灵深处戳下的无法抹去
的精神伤痕。例:卢新华的《伤痕》、郑义的《枫》、金河的《重逢》等。另一类知青伤痕文
学描述了知青上山下乡生活中不幸的遭遇和悲剧命运。例: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甘铁
生的《聚会》、竹林的《生活的路》、叶辛的三部长篇知青小说:《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
轻人》《风凛冽》。
从知青的伤痕文学中可以看出来:这一代作家过于执著一己生命的苦难记忆,偏重于自己作
为替罪的羔羊与受难的使徒的方面,而不愿反思与忏悔自身过去的迷狂与盲从,因而全们的
作品普遍地流露出愤懑和伤感,而无力触及苦难深处的社会历史与人性根源。
(2)、从维熙的大墙文学:从是属于复出的一批作家中的一员,艺术上师法孙犁,代表作品
是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和《第十个弹孔》。
(3)、冯骥才的伤痕小说: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铺花歧路》和《啊》。
(4)、农村伤痕小说: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1)王蒙的反思小说:关于历史记忆的作品有《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布礼》《春之声》
《海的梦》《蝴蝶》《杂色》《相见时难》等。关于现实印象的《夜的眼》《深的湖》《说客盈
门》《风筝飘带》《莫须有的事件》《风息浪止》等。寓言哲理式文本《冬天的话题》《选择的
历程》《坚硬的稀粥》《球星奇遇记》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表明王蒙的创作从历史反
思层面进入文化反思层面。
(2)张贤亮的反思小说:《男人的风格》、《龙种》、《河的子孙》等作品面向时代,对社会改
革进行现在时叙事外,其余作品讲述的都是已然过去的苦难生活,如《邢老汉和他的狗的故
事》、《灵与肉》、《土牢情话》、《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无法苏醒》、
《我的菩提树》等。
(3)谌容与张洁的反思小说:谌容的代表作有《永远是春天》、《光明与黑暗》和《人到中
年》。张洁的代表作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等。
知青反思小说: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张承志的《绿夜》、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
湾》、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和《年轮》、张抗抗的《隐形伴侣》、
老鬼的《血色黄昏》、陆天明的《桑那高地的太阳》、叶辛的《孽债》、郭小东的《青年流放
者》及邓贤的《中国知青梦》。
(4)乡土小说:古华与潇湘风情小说;汪曾祺的苏北乡镇风情小说;陆文夫的姑苏风味小
说与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小说;邓友梅与冯骥才的京津文化风味小说;
(5)寻根文学
(6)农村新写实小说 改革文学思潮代表作家及作品:
(1)蒋子龙的改革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等短篇小说和《开
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阴错阳差》等中篇小说以及《蛇
神》《人气》等长篇小说。
(2)反映工业和城市体制改革的小说;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
(3)农村改革小说和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
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何士光的《乡场上》和《远行》
张一弓的《赵镢头的遗嘱》和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和《解约》
“改革文学”从社会层面深入到文化层面的标志是贾平凹的《浮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和张炜的《古船》等作品的出现。
(1)贾平凹、路遥等陕西作家的小说
(2)张炜等山东作家的小说
(3)柯云路等山西作家的小说,柯云路的京都三部曲是《新星》《夜与昼》《衰与荣》
2.双百方针的内容、提出的背景及对文学的影响;(次重点)
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他就中国历史研
究问题提出了“百家争鸣”的主张;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
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一方针由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
方针。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报告会,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向知识界作了题为《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对这个方针作了全面的阐述。双百方针的提出,促使一大批优
秀文学作品涌现了出来,对文学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理解:1.在“左”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建国初期的三次文艺思想斗争及教训(次重点) 第一次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第二次是1954年毛泽东亲自发动的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第三次是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这种把学术思想问题上升为政治斗争总是并以搞政治运动的方式解决学术思想总是的做法,给我国当代文学创作、批评和学术研究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后果是严重而惨痛的。
2.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思潮的产生原因;(重点)
1976年10月四人帮的覆灭,标志着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中国当代文学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彻底扼杀了现实主义的生命。新时期文学的帷幕,就是在要求现实主义复归的声浪中和“伤痕文学”激越而感伤的真挚呼喊中徐徐开启的。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伤痕文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历史生活,契合人民普遍的生活情感,并且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思想解放的路线相一致,所以,在短短两年里迅猛地扩展与深入。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新时期又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它发生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其主要倾向是对共和国历史的回顾反省、重新认识和再评价,并着重对五十年代中后期至文革时期极左思潮的历史进行批判性思考。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次历史的转机,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一些感觉敏锐的作家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创作方向,把目光转向现实的变革。1979年,正当反思文学高潮之时,蒋子龙发表《乔厂长上任记》,轰动了文坛,改革文学大潮随之兴起。
1984年12月,在杭州召开的“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会议上,韩少功、阿城、郑万隆、李杭育等共同举起了“寻根文化”的大旗。寻根文学浪潮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85年前后,随着诸多西方现代文艺思想先后被引入中国,特别是拉美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极大地刺激和启示了中国作家,如何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吸引西方现代文化成为当时文化领域的时尚和热点,对待文化的态度则成为这一问题的核心。重新发现、认识、研究、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股规模不小的思潮,所有这些都为寻根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外在氛围。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又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过程。现代主义技巧的引进与借鉴使作家们开放了视野,深深意识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一开始就成为作家们的愿望与目标。
应用: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之比较。(一般)
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相比较,的思文学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二是不仅反思总结极左思潮的历史教训,而且开始了对文学自我的反思,随着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作家的文体意识也开始觉醒。
第三章 当代散文
理解:六十年代初散文繁荣的原因;(重点)
“问题报告文学”的特点及缺陷;(次重点)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无疑是这阶段报告文学的主潮。这一类创作多以深刻的忧患意识、宏观的文化视角,强烈的思辨色彩、翔实的数据材料,叙写显在或潜在的社会困厄,综合地考察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报告文学的激流突进免不了泥水俱下,同样也夹杂着一些品位低下之作,问题事件报告文学的走红,诱发了不少作者的浮躁心理,他们不顾自己的思想艺术准备,急于成稿,过分追求轰动效应,以问题事件取胜,堆砌材料,示能有机地融会思想性、学术性、报告性、文学性于一体,暴露出气盛意浮的偏失。另有一些作者则在思想倾向上出现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丧失了社会主义报告文学的基本立场,其影响是恶劣的,教训是深刻的。
全面地认识六十年代初散文的繁荣;(重点)
现实的政治转机,不仅有力地揭开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新页,也极大地激活了报告文学的内在生命力。一举摆脱了“亚流文学”的地位,卓然独立于新时期文学之林,造就了报告文学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观。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整体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为1979-1989,一个非常壮观的开端。反思历史的作品犹如急流大波呼啸而出,形成了异军突起之势。产生了关注知识分子悲患命运的《哥德巴赫猜想》(徐迟)、《大雁情》(黄宗英)、《船长》(柯岩)、《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笼鹰志》(李玲修)等作品。稍后有感应时代节律表现改革初期开拓者创业形象的《励精图治》(程树榛)、《热流》(张锲)、《废墟上站起来的青年人》(李延国)、《三门李轶事》(乔迈)等。进入80年代,在文学渐渐失却轰动效应走向萧疏的同时,报告文学却能一枝独秀,高潮迭起,形成了颇具冲击力的“报告文学热”。1987年11月由《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报告文学》等百家刊物联合发起的“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活动更是为这阶段的报告文学增添砖加瓦了最为辉煌的一页。在为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国百多家刊物选登的“中国潮”征文几近万篇,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影响之大,真可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壮举,也是报告文学史上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收获。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无疑是这阶段报告文学的主潮。这一类创作多以深刻的忧患意识、宏观的文化视角、强烈的思辨色彩、翔实的数据材料,叙写显在或潜在的社会困厄,综合地考察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其反映的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自然生态为命题。其代表作品有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和《皇皇都城》、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李树喜的《大兴安岭炎场纪实》、岳非丘的《只有一条长江》、胡平、张胜友的《东方大爆炸》等。第二类是以文化道德为命题、其代表作品有贾鲁生的(丐帮漂流记)和《性别悲剧》、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麦天枢的《白夜》、孟晓云的《多思的年华》等。第三类是以政治、经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现象为命题。其代表作品有:陈祖芬的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系列作品《挑战与机会》和披露住房拥挤分房不公的《1987年,生存空间——关于我国住宅商品化的可行性文学报告》、这类作品以其沉静而深邃的笔墨,在滞重的改革背景上迭加上种种历史阴影,宏观地展露了令人震惊,引人深省的诸多社会问题,富于识见地叙写出民族的焦灼、浮躁、企盼、兴奋的复杂心理,并努力从当代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综合型思维高度去关照生活,探寻历史真谛,表现出深刻的理性品格,钱钢的《唐山大地震》、袁厚春的《百万大裁军》、理由的《倾斜的足球场》、大鹰的《志愿军战俘纪事》、刘亚洲的《二十个中国人在1976年》、胡平的《中国的眸子》、江永红的《大跃进,热情膨胀之年》、从维熙的《走向混浊》等作品。
第二阶段(1990-2000),这是报告文学复归平实、文体更趋成熟的年代。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的推进,媒介环境的开放,造就了新的审美文化形态和自由互动的传播性质。文学必须面对利益现实和世俗阅读的更多挑剔。由此,报告文学告别了八十年代登高一呼、万众趋从的辉煌,走向沉静和分化。但是,大多数报告文学作家并未放弃思想和良知,依旧寻求更为深广的精神时空,创作出一批上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识泊优秀作品。长篇报告文学《无极之路》、中篇《沂蒙九章》此后,《希望工程纪实》、《同代人赋》《种“石”成“玉”》《生之门》《澳星风险发射》《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塔克拉玛干:生命的辉煌》《中国风沙线》《落泪是金》《远东朝鲜战争》《以人民的名义》等一系列较有成就的作品。解放军出版社推出的“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在90年代初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淮海战役》《历史在北平拐弯》《板门店谈判》《上海:1949大崩溃》等十多部作品,构成一幅庄严凝重的历史全景画卷。《海葬》《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历史,不会被淹没》《走出地球村》《昨天》《南京大屠杀》等作品显示出作家更为理性的心态与智慧。这些作品被命名为90年代史志性报告文学,在文学大潮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繁荣,是无法单纯从文学内部矛盾找到终极解释的,尽管它扩大了信息容
量,丰富了表现形式,强化了理性精神,拓宽了生存空间,吸引并造就了钟情于它的一大批作者、读者。但它更是改革时代的产儿,是日渐开放的现实相中了它,使它的文体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相信在更为深入的历史变革进程中,报告文学必将会攀上新的艺术高峰,展露出更具思想魅力的时代风采的文学形象。
陈景润人物形象分析。(重点)
在徐迟笔下的一系列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形象里,数学家陈景润的形象最为动人。陈景润是一个性格内向、孤僻自闭、体弱多病的“畸零人”、“丑小鸭”,他过分敏感,过于早熟,对生活无所知也无所求,然而生命并不特别怜爱他,他的生活中曾发生过许多“可怕的滑坠”,误解、歧视、诽谤、扭曲,始终像影子一般缠绕着他。对此,陈景润无法辩说无法抗衡,只能更深地躲进数学王国,以求解脱。他把自己“全部心智和理性”寄托在事业上,以惊人的毅力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上,终于登上了(1+2)的台阶。作者透过人物外相的愚拙木讷提示出陈景润辉煌的生命价值,透过人物生活的艰窘显示出社会的变态和荒唐,较为真切地再现了陈景润的思想品格和个性特征,赞颂了他对科学的痴狂和迷恋,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社会的择人衡才的价值标准。
(二)抒情散文形态的研究
识记:杨朔、刘白羽、秦牧“三大家”散文的代表作;(重点)
杨朔散文从题材上看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注重歌颂普通劳动者,赞美他们怀着真诚、朴素的感情,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执著精神和高尚情操。《茶花赋》中的养花人普之人;《荔枝蜜》中的养蜂人老梁;《雪浪花》中的闲不住的老泰山;《石油城》中的王登学新、刘公之、张多年。第二个是站在反对新老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描述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赞颂亚非人民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气概。《埃及灯》《金字塔夜月》《印度情思》《蚁山》《樱花雨》《生命泉》等。
刘白羽《日出》《长江三日》等
秦牧《社稷坛抒情》《花城》《土地》《古战场春晓》《花市徜徉录》《不老》《艺海拾贝》等 新时期贾平凹、余秋雨散文代表作(次重点)。
贾平凹的散文从内容上看,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系列,即商州系列、城市系列、自叙系列。商州系列主要包括《商州初录》《商州二录》《商州再录》组成的《商州三录》。城市系列是他写得较少的。自叙系列如《母亲》《哭婶娘》《酒》《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他回到长九叶树的故乡》《梦》《初人四记》《我的小学》《初中毕业后》等。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理解:杨朔、刘白羽、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比较;(次重点)
杨朔散文十分讲究艺术构思。他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洞隐烛幽,见微知著,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效果,因而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第二,他的散文善于创造诗的意境。第三,他的散文很讲究结构艺术。然而,杨朔散文是瑕瑜互见的。其思想内容不可避免地为时代所局限,像《泰山极顶》等作品因歌颂“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而留有“左”的印痕。《海市》《荔枝蜜》等散文,则因刻意求“诗”惯用比兴和卒意显志的手法,在艺术表现上有明显的雷同化、模式化的倾向和刻意求工的斧凿痕迹。特别在60年代前后经济困难时期,他的有些散文(如《海市》《荔枝蜜》《茶花赋》等)无视民间疾苦、脱离现实、美化现实的现象比较严重,为许多论者所诟病。
刘白羽的散文颇具特色。他擅长景物描写,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借以抒写自己壮怀激烈的情感,这是刘白羽散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他笔下,一是以“对照”的手法制造波澜,时写历史、时写现实,时写战争,时写建设,在相辅相承中造成结构的错落有致。二是用“重复”手法,让一个诗句、一个情思或一个形象在一篇文章中多次出现。
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风格的基本特征,在艺术 上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特点。但是他的散文也有明显的缺陷。执着地强调散文是“壮丽生活的赞歌”、“战斗生活的号角”,把自己的散文创作完全纳入政治宣传的轨道和模式,其结果是太多的豪言壮语和政治议论,有悖于散文说真话抒真情的原则,反而削弱了散文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那些紧跟时代、歌颂三面红旗的作品便打上了“左”的历史烙印,失去了审美的价值。另外,他疏于倏,语文比较冗繁,表述不够清晰,失却散文艺术语言应有的简炼与精粹。尽管如此,他的《日出》《长江三日》等名作,仍不失为当代散文的优秀作品。
秦官属的性格特征。(重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重点)
第一、摒弃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主题表达的程式,代之以多角度、多侧面地透视某一景观或物象,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芨式显示中突现所写对象广阔、丰富的涵义。 第二、作者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曾参与了作者主体的精神建构.比如“牌坊“、“庙宇”“江南小镇”《千年庭院》中的岳麓书院,《乡关何处》中的河姆渡陶瓷碎片等,这些景观与物象都曾在作者的个人实践中起过重要作用,与作家主体独特的精神世界的形成大有关联。 第三,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与历史画卷。
第四,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
第四章 当代戏剧
应用:茶馆的思想意义。(重点)
《茶馆》采用解剖横断面的方法,以三幕戏,区区三万字批判否定了三个旧时代,其内涵之宽广、寓意之深邃、构思之精巧均堪称当代话剧的经典之作。老舍匠心独运,分别选取了戊戌变法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颇具典型性的时代,以点带面,窥一斑而见全豹,生动而深刻地提示出旧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其巨大而精湛的艺术概括力实不能不令人惊叹。
识记:传统戏(改革)、现代戏、新编历史剧的作家及代表作;(一般)
传统戏经典曲目: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
现代戏代表曲目:《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
新编历史剧的代表曲目:吴晗的《海瑞罢官》田汉的《谢瑶环》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的《胆剑篇》,老舍的《神拳》,陈亚先的《曹操与杨修》。
理解:1.田汉、郭沫若历史题材话剧的艺术特色;(重点)
郭沫若在处理史料与创作意图的关系时,采取“失事求似”原则,即不拘泥于历史真实,而追求艺术真实。富有浪漫气质,热衷于做“翻案文章”,通过塑造艺术典型,开掘历史精神的当代意义。
田汉的《关汉卿》突出特点就是艺术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田汉从20年代踏入剧坛,共创作历程始终绕不开一个情节:其核心是“对自由、民主、当明的追求,是‘人道主义’之火在燃烧。”
2.《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时代特色;(次重点)
3.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特点;(重点)
应用:昆剧《十五贯》的改编。(重点)
第五章 当代小说
识记:
1.不同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次重点)
理解:作家、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次重点)
应用:1.“十七年”两个流派艺术主张之比较;(重点)
2.新时期军事文学的突破性发展;(重点)
3.小说艺术特色论;(重点)
4.小说人物性格论;(次重点)
(二)中篇小说的发展; 蒋子龙、冯骥才、刘心武、贾平凹、陈忠实、邓友梅、陆文夫等作家专题论;王安忆、铁凝、池莉等女作家专题论;九十年代的小说现象;
识记:1.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重点)
2.九十年代纷杂的文学现象;(一般)
理解:社会转型时期与九十年代小说现象的关系;(一般)
应用:1.小说艺术特色论;(重点)
2.小说人物性格论;(次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