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一:还须" 添把火" 作者:张东 柴葳 刘琴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中小学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校园文化建设还须“添把火”
■编者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其中特别指出,要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产生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报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剖析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思路。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张东 柴葳 刘琴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引导、鼓舞、凝聚、激励学生。200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各地学校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层面,缺少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保障。那么,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到底如何进行?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重环境建设更要重精神塑造
“很多学校将大量经费用在物质建设上。但是,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围绕人,这是重要的标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长期关注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他发现,目前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多只注重标语、布置等物质的和显性的东西。
整齐的教学楼上,镶嵌着“团结、文明、求实、奋进”的校训标语;装饰后的校园围墙上,展示着图文并茂的“二十四孝”故事;路边的花园草坪中,立着“爱护花草树木”等警示牌……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对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但是,这种校园文化建设轻精神凝练,缺少对校园特色内涵的挖掘,等同于校园环境的美化。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有些县、市教育局还专门针对校园绿化美化下发通知,要求当地中小学限期对校园布局进行调整,对内外墙壁进行文化建设,集中时间和人力物力进行校园绿化,并将校园绿化美化列入当地中小学年度考核评估。类
似这样自上而下的硬性要求,难免让学校措手不及。为应付检查与年终考核,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千篇一律也就在所难免。
“一些学校„千校一面‟,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说到底就是没有从本校的传统和地域文化出发去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因而没有形成学校自身的文化。”河南省潢川县教育局副局长张国杰说。
农村校园建设要有地方文化特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村的一些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在学习城市学校的方法和模式,进行校园文化表面的改造。
潢川县魏岗乡中学校长徐峰,为学习其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曾参观过当地多所做得好的中小学。“一看到那些干净、整洁、漂亮的校园,我就想改造一下我们学校。”徐峰说。回去后,他着手的校园文化建设就从绿化、美化、硬化、量化、校园文化等“五化”入手,硬化路面,修建花坛,改建厕所,布置文化墙,并竖立警示标语,如“师生讲文明,校园更和谐”等。
“我们先进行校园整体环境和办学条件改造,努力将校园建设成公园、花园、乐园。”徐峰认为,“在育人方面,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教学建设同等重要,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
然而,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有限,而且农村中小学的生源在不断减少。徐峰算了一笔账:“我们学校现在只有不到800人。这么算下来,一年的所有费用只有十几万元。”魏岗乡中学之前为建一个多媒体电教室,现在还欠银行几十万元。
张国杰在潢川县中小学的文化建设中发现,农村中小学在进行校园图案、景物等物质文化建设时,不注重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所制作的图案、景物等成为装饰和摆设,不能产生丰富的文化昭示。”张国杰认为,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要一味模仿城市学校,而要注重挖掘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围绕人进行
“学校建设的核心是人,文化建设也应该渗透到每个人的身上,留存在记忆中。文化建设应该围绕人的建设,这是重要的标准。”陈如平说。
然而,由于制度文化建设的缺失,校园文化建设始终难以深化。张国杰认为,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文本化”。“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只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没有在实践中认真执行。久而久之,这些文化便失去了生命力和鼓舞的力量。”他说。如果缺少动态管理,名人像、警句格言等最终只能成为摆设。 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上,许多学校将学生行为规范的建设置于校园物质建设之后,不进行深入探究,对校风、班风建设的要求不具体、不明确,也缺乏人性化。
不久前,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绿领巾;山东枣庄三十九中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学校部分班级学生分发红、黄、绿三色作业本。这种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不但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而且有悖于校园文化建设。
制度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主要体现在制度是否科学、合理体现人本精神,是否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以及制度的形成过程是否体现了民主性与传承性。缺乏人性化探究的校园制度,终将不能被称为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不但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对引导人的文化水准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湖南省古丈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王梦云说,要想办好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规划、可持续的教育管理等必须先行,就需要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校中层管理人员以及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就目前古丈县的教育现状而言,大多是在关起门来办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王梦云说。
对校园制度创新,校长徐峰也非常苦恼:“农村中小学教师人数少、任务重,而且培训不足,缺乏对教师个人文化素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和指导。因此只能借校园环境的改善来给予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一:还须" 添把火" 作者:张东 柴葳 刘琴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中小学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校园文化建设还须“添把火”
■编者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其中特别指出,要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产生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报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剖析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思路。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张东 柴葳 刘琴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引导、鼓舞、凝聚、激励学生。200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各地学校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层面,缺少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保障。那么,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到底如何进行?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重环境建设更要重精神塑造
“很多学校将大量经费用在物质建设上。但是,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围绕人,这是重要的标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长期关注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他发现,目前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多只注重标语、布置等物质的和显性的东西。
整齐的教学楼上,镶嵌着“团结、文明、求实、奋进”的校训标语;装饰后的校园围墙上,展示着图文并茂的“二十四孝”故事;路边的花园草坪中,立着“爱护花草树木”等警示牌……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对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但是,这种校园文化建设轻精神凝练,缺少对校园特色内涵的挖掘,等同于校园环境的美化。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有些县、市教育局还专门针对校园绿化美化下发通知,要求当地中小学限期对校园布局进行调整,对内外墙壁进行文化建设,集中时间和人力物力进行校园绿化,并将校园绿化美化列入当地中小学年度考核评估。类
似这样自上而下的硬性要求,难免让学校措手不及。为应付检查与年终考核,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千篇一律也就在所难免。
“一些学校„千校一面‟,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说到底就是没有从本校的传统和地域文化出发去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因而没有形成学校自身的文化。”河南省潢川县教育局副局长张国杰说。
农村校园建设要有地方文化特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村的一些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在学习城市学校的方法和模式,进行校园文化表面的改造。
潢川县魏岗乡中学校长徐峰,为学习其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曾参观过当地多所做得好的中小学。“一看到那些干净、整洁、漂亮的校园,我就想改造一下我们学校。”徐峰说。回去后,他着手的校园文化建设就从绿化、美化、硬化、量化、校园文化等“五化”入手,硬化路面,修建花坛,改建厕所,布置文化墙,并竖立警示标语,如“师生讲文明,校园更和谐”等。
“我们先进行校园整体环境和办学条件改造,努力将校园建设成公园、花园、乐园。”徐峰认为,“在育人方面,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教学建设同等重要,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
然而,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有限,而且农村中小学的生源在不断减少。徐峰算了一笔账:“我们学校现在只有不到800人。这么算下来,一年的所有费用只有十几万元。”魏岗乡中学之前为建一个多媒体电教室,现在还欠银行几十万元。
张国杰在潢川县中小学的文化建设中发现,农村中小学在进行校园图案、景物等物质文化建设时,不注重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所制作的图案、景物等成为装饰和摆设,不能产生丰富的文化昭示。”张国杰认为,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要一味模仿城市学校,而要注重挖掘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围绕人进行
“学校建设的核心是人,文化建设也应该渗透到每个人的身上,留存在记忆中。文化建设应该围绕人的建设,这是重要的标准。”陈如平说。
然而,由于制度文化建设的缺失,校园文化建设始终难以深化。张国杰认为,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文本化”。“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只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没有在实践中认真执行。久而久之,这些文化便失去了生命力和鼓舞的力量。”他说。如果缺少动态管理,名人像、警句格言等最终只能成为摆设。 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上,许多学校将学生行为规范的建设置于校园物质建设之后,不进行深入探究,对校风、班风建设的要求不具体、不明确,也缺乏人性化。
不久前,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绿领巾;山东枣庄三十九中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学校部分班级学生分发红、黄、绿三色作业本。这种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不但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而且有悖于校园文化建设。
制度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主要体现在制度是否科学、合理体现人本精神,是否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以及制度的形成过程是否体现了民主性与传承性。缺乏人性化探究的校园制度,终将不能被称为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不但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对引导人的文化水准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湖南省古丈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王梦云说,要想办好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规划、可持续的教育管理等必须先行,就需要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校中层管理人员以及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就目前古丈县的教育现状而言,大多是在关起门来办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王梦云说。
对校园制度创新,校长徐峰也非常苦恼:“农村中小学教师人数少、任务重,而且培训不足,缺乏对教师个人文化素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和指导。因此只能借校园环境的改善来给予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