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3卷
第 2期
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URNAL O E HUA UNI O FB I VER IY( o ilS in e ) ST S ca ce c s
VoIl No 2 _3 .
21 0 2年 4月
Apr 01 .2 2
十 六 国北 朝 九 品 中正 制 的发展 演 变
段 锐 超
[ 摘 要]发端于魏 晋的九 品中正制 由于其对巩 固统治 的作用而被十六国时期的一些统 治者 沿袭, 并在 北魏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 , 出现 了中央和地方两个 中正 系统分张运 作的新 变化。其后 的北朝 各政权 虽 然在 中正选任 、 执掌和作为方面 出现 了新的特点 , 但大体上仍沿袭北魏之制。九 品中正制与流 内流 外制 度、 门阀制度等相互作用和影响 , 在北朝 的选举制度 中 占主导地位。 [ 关键词 ]九品 中正制; 十六 国; 北朝 ; 地方 中正 ; 门阀制度 [ 中图分类号 ] 2 5 [ K 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 号]10 09—50 (0 2 0 0 6 0 11 2 1 )2— 02— 6
[ 稿 日期 ] 0 1 2—1 收 2 1 —1 6
[ 作者简介 ]段锐超 , 郑州大 学历史学 院博士研 究生 , 主要从事魏 晋南北朝史研 究。( 郑州
4 00 ) 5 0 1
从 一般 程序 上来说 , 人经过 中正 品评 , 士 获得一 定 的 中正 品第 后 , 获 得 了成 为 某级 政 府 官员 必 须 就
具 备 的相应 资格 和身份 。某 种意 义上 可 以认 为他们 已经成 为 了候 补官员 , 官场 的大 门 即将 向他 们开启 。 唯才是 举 、 德才兼 顾 是 九 品 中正 制 在 魏 晋 时 期 的制 度 初 衷 和 一 般 原 则 。这 一 制度 自曹 魏 初 延 康 元 年 (2 20年 ) 立后 , 了个别 小政 权外 , 建 除 其实 施贯穿 了整个 魏 晋南 北 朝 时代 , 为这 一 时 期 的核 心选 举 制 成
度, 十六 国北朝 时期也 不 例外 。
由于十六 国北朝 时期 的 时代 特 点 , 品 中正 制在 组织 结构 、 九 中正 的选 任 和执 掌 、 作 等方 面 相应 地 运
一
出现 了较 大变化 和新 的特 点 。因史料 欠缺 , 所存 记载 只 能反 映一 时 一地 的状况 , 间多有 断 层 , 且这 中 而 时期社 会动 荡 , 治制 度方 面存在 较大 变化 。相较 于对魏 晋南 朝 的九 品中正制 的研究 , 十六 国北朝 政 对
九 品 中正 制 的研究 难度较 大 。
台 湾学者 严耕 望先 生 的《 中国地 方行 政制 度史— —魏 晋南 北朝地 方行 政制 度 》 中的《 朝 中 央 中正 北 与地 方 中正》 专章论 述州 都及 郡县 中正 , 北 朝 的 九 品 中正制 研 究具 有 拓 荒之
功 , 对 周一 良《 晋 南 北 朝 魏
史札记》 北朝之 中正》 , 有《 篇 对北朝 中正的任职特点进行了梳理 。 针 对研究 的不足 , 张旭华 师在 这一 领域 大力开 拓 , 近年来 陆续发 表 了有关 十六 国北朝 时期 九品 中正 制的系列成果 , 后赵九品中正制杂考》 前燕 、 如《 《 前秦 、 南燕九品中正制拾零》 北魏 中央与地方中正组 《 织的分张及其意义》 北魏中正职权 的扩大与分定姓族》 东魏 、 《 《 北齐九品 中正制述考》 西魏 、 《 北周时期 的九品中正制及其作用》 , 等 对十六国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 对九品中正制在这一时期 发 展演 变 的脉络 、 组织 的设 置 、 中正 的职权 与地位 以及 九 品中正制 的时 代特征 和作 用等 问题进 行 了深入 细致 的探讨 , 补 了许 多空 白 , 填 提供 了新 的研 究视 角 , 更为关 键 的是建立 起 了分析框 架 , 为进一 步 的研究
奠定 了坚 实基础 。
一
、
十六 国时期对魏晋九品 中正制的继承和发展
九 品 中正 制 的实施穿 越 了整个 魏 晋 南 北朝 时 期 。《 通典 》 举六 《 选 杂议 论 下 》 “ 晋 设 九 品 , 中 :魏 置 正, 盖论 阀 阅 , 罕考 行能 , 曹 之任 , 选 益为崇 重 。州郡 之刺史 、 守 , 太 内官之 卿 、 、 尹 大夫 , 咸吏 部所署 , 而辟
召及 乡里 之举 , 旧式不替 。永 嘉之后 , 下幅 裂 , 百馀祀 , 天 三 方遂 混 同。 中间各承 正号 , 凡有 九姓 , 大抵 不
变魏 晋之 法 。 ”
十六 国时期 , 中国北 方地 区政 权更 迭频繁 , 而且 经 常呈 现 出多 个政 权 并 立共 存 的局 面 , 这些 政 权 又
・
62 ・
多为 内迁少 数族所 建 立 , 为魏 晋 旧制 的九 品 中正 制 自然不 能不 受到很 大 冲击 。但是 , 作 随着 民族 融合 的 深入 , 内迁各 族对 汉族 历史 文化 的认 同增 强 , 少数 族政 权 在 政治 制 度方 面 日益汉 化 , 且 面对 世 家 大 各 而 族 仍然保 有很 大地 方 势力 的现 实 , 了拉 拢士 族 , 固统 治 , 些政 权 也 在不 同程 度上 接 受 了原 有 的 士 为 巩 这
族制度和保证士族利益 的选举制度 , 使在魏晋时期已经蜕变为士族制度工具 的九品中正制得到了继承 和发展 , 为各 个政 权 的政治 运作 发挥 作用 。这 一时期 九 品 中正 制 出现 了与 时俱进 的新 特征 , 即这 一制度 不仅 被应 用 于少数 族 贵族统 治下 的汉 人 , 被应 用 于汉化 的少 数 民族统 治 阶级 自身 。 也 采取 哪一 种选 官用 人制 度 , 十六 国时期 统治者 面 临 的一 大 问题 。在 战乱频仍 的形 势下 , 是 为
统 治利 益计 , 治者 首先 更倾 向于 以才 能和 德 行作 为 选 任 标 准 。如 后秦 主姚 兴 曾言 : 至于 智 效 一 官 , 统 “ 行著 一 善, 吾历 级而进 之 。 …甚 而不 求 德 才兼 资 , 重 才 能 。如 前 燕 主 慕 容 侑 曾说 过 :今 六 合 未 宁 , 乱 未 ” 更 “ 丧
已, 又正 当搜奇 拔 异之秋 , 可才 行兼 举 。 但是 , 于与 汉人 士族 合 作 的 重要 性 , 多 数 少 数族 统 治 未 ” 鉴 大 者最 终选 择优 遇士 族 。石勒 设 立 “ 子 营 ” 是 著 名 的例 子 。另 外 如 石 虎 在 位 时 , 从镇 远 人 王 擢 建 君 就 听 议 , 免 东迁 以来处 在戍 役之 例 的秦雍 二 州 名 门望 族 , 随 才 铨叙 。3前秦 苻坚 、 燕 慕 容 宝 等 曾复 魏 优 并 _ 后 晋士 籍 。 由此 , 重拾 九 品 中正 制这 一 与 门阀士族 制度 已经 密不 可分 的汉魏 旧制 并对 其斟 酌损 益 , 为这 成
些统 治者 难 以逾 越 的首要 选择 。如 南 燕 主慕 容 超 曾下诏 日 : 立 功 立 事 , 之所 重 …… 周 、 有 贡士 之 “ 古 汉 条 , 立 九 品之 选 , 魏 二者孰 愈 , 亦可详 闻 。 _ ”4
大体 上说 , 十六 国时期基 本沿用 了九 品 中正 与察 举 征 辟 之制 。后 赵 石 勒 曾下 令 “ 定 九 品 ” 典 定 清 “
士族” 晋书》 。《 卷一。五《 石勒载记 下》 “ : 勒清定五 品, 以张宾领选。复续定 九品。署张班为左执法 郎 , 卓 为右执 法 郎 , 孟 典定 士族 , 选 举 之任 。 此 事 《 副 ” 资治 通 鉴》 于 晋元 帝 太 兴三 年 (2 系 30年 ) 即石 勒 , 称王 的次年 。说 明石 勒掌 权不 久 , 即着 手 恢 复 魏 晋 以来 的九 品 中正 制 , 于 承认 了汉 族 士 族 的特 殊 地 等 位 , 复 了其选举 特权 。张旭华 师认 为 , 恢 这里 的五 品 、 品都 是指 中正 品第 或 日乡 品 。张旭 华 师 与 阎步 九 克都把 这里 的五 品解 释为 中正 品第 的二 品至 六 品这五 个等 级 。 石虎建武二年(3 36年) 特下诏继续推行九品 中正制 。《 , 晋书》 卷一 。六《 石季龙 载记》 载石虎诏 书 : 魏始 建 九 品之 制 , 年 一 清定 之 , “ 三 虽未 尽 弘 美 , 缙 绅 之 清 律 , 伦之 明镜 , 尔 以来 , 用无 改 。 亦 人 从 遵 先 帝创 临天 下 , 黄纸再 定 , 于选 举 , 为首格 。 自不清 定 , 至 铨 三载 于兹 。主者 其更铨 论 , 务扬 清激 浊 , 九 使 流咸允 也 。 “ ” 黄纸 再定 ” 指石 勒 “ 是 清定 五 品 ” “ 和 续定 九 品” 次 定 品 。唐 长孺 先 生 即认 为 “ 以承认 两 可 刘 曜及 石勒 称赵 王 以后 直 至灭亡 大体 上沿 用魏 晋九 品
官人 及学 校 之 法 , 于 士族 特 权 予 以肯定 。 l 后 对 ”5
赵 恢复 九 品 中正 制 , 响 了 当时及后 世其 他少 数族 政权 的选举 制 度 , 对 民族关 系 的健 康发 展 和统治 阶 影 并 级 的合 流具 有重 要意 义 。 对 于石 赵 的中正组 织 的建立 状况 , 长孺 先生认 为 似乎 此 前 只是 由主选 举 者 如 张宾 等 定九 品而 没 唐 有 建立 中正 之官 。张旭 华 师通过 考证 认 为 , 勒在 清定 九 品的 同时 , 石 也应 建立 起 了州郡 中正 组织 。66 [2 10 汉 人冉 闵灭 赵建立 冉魏 后 , 积极 清 定 九 流 , 复 和 发展 作 为 汉 魏 旧制 的九 品 中正 制 , 大有 成 效 : 恢 且
“ 闵至 自苍亭 , 行饮至之礼 , 清定九流 , 准才授任 , 儒学后门多蒙显进 , 于时翕然 , 方之魏晋之初 。 [ ”7 ] 再 看看 十六 国其他 政权 的情 况 。《 书 》 一 一 四《 坚 载 记 下 》 “ 晋 卷 苻 : 门在 灼 然者 , 为崇 文 义 从 。 灼 ” 然 即九 品 中正 制 的灼然 二 品 。“ 门在 灼 然者 ” 是说 门第 属 于上 品二 品 中 的优 异者 。可见 苻 秦 也使 用 九 品中正制 。 《 书》 一一 o《 容倩 载记 》 晋 卷 慕 载廷 尉监 常炜 上 言 :大 燕虽 革命创 制 , 于朝廷 铨谟 , “ 至 亦多 因循 魏 、 晋, 唯祖 父不殓 葬者 , 独不 听官身 清朝 , 斯诚 王 教 之 首 , 刊 之 式 。然 礼 贵 适 时 , 不 世或 损 益 …… ” 。这 里 的铨 谟取 法魏 、 , 晋 就是仍 用 九品 中正制 , 见九 品 中正制 在前燕 也得 到 沿用 。张旭 华师 慧 眼独具 , 可 又举 出常炜上言中提到的《 戊辰诏书》 的内容有“ 荡清暇秽 , 与天下更始 , 以明维新之庆” 一语 , 其中的“ 荡清 暇秽 ” 正是 解 除清议 处罚 之意 , 因为受 到 清议 处 罚 意 味着 做 官 的资 格受 到 了影 响 甚 至失 去 了资 格 。还 有《 璧墓 志》 李 中的 “ 同水 镜 , 品燕朝 ” 言李璧 曾祖 李j 曾主持前 燕吏部 铨选 及 清定九 品之 事 。8 鉴 铨 是 ; 占 [ ]
二、 北魏九 品中正 制的发展衍 变
北 朝 时期动 荡不 止 , 民族关 系较 为 紧张 , 鲜卑 族 统治 者 为 了稳 定 在广 大 汉 族地 区 的统治 , 力 化 但 着 解 民族 矛盾 , 民族融合 大 势难违 , 权汉 化 日深 。在 此 背景 下 , 官制 度 沿 袭魏 晋 以来 的九 品 中正 制 成 政 选
为必然 选择 。
・
6 ・ 3
( ) 魏九 品 中正制 的恢复 与发展 一 北 1 中正 组织 系统 的设 置与分 张 . ( ) 魏 中央 中正 组织 的建立 1北
北 魏恢 复 九品 中正制 的最早 记载 是《 书》 三 三《
魏 卷 王宪 传》: 皇始 中, “ 舆驾 次 赵郡 之 高 邑 , 宪乃 归
诚 。太 祖 见之 , ‘ 王猛 孙也 。 厚礼 待之 , 日: 此 ’ 以为本州 中正 , 领选 曹事 , 掌 门下 ” 资治 通鉴 》 兼 。《 卷一 一
。 系此 事 于东晋 安帝 隆安 二年 (9 38年 ) 即北魏 道 武帝 皇 始 三年 。据 通 鉴胡 注 , , 当时 道武 帝 尚未 得 青 、 徐之地 , 时 即任王 宪为青 州 中正 , 为 了给攻取 青徐 之地做 准备 。也 说 明在 北魏 领土上 已行 九 品 中正 此 是 制 。但 北 魏初期 选 官 用人 更 注 重 才 能也 是 事 实 , 太 武 帝 “ 士 于卒 伍 之 中 , 其 才 效 所 长 , 论 本 如 拔 惟 不
末 。 [ ” ]
北魏 的中央 中正之设 与其 部族 传统有 一定 关联 , 而且永 嘉 之乱后 十六 国行政 制度 已经胡 汉并 行 , 为 北魏 胡汉 制度参 合 运用提 供 了借鉴 。天 赐元年 ( 公元 4 0年 ) 0 十一 月 , ( “ 拓跋 畦 ) 以八 国姓族 难 分 , 国 故
立 大师 、 小师 , 令辩 其宗党 , 品举 人才 。 自八 国以外 , 各 自立师 , 郡 职分 如八 国 , 比今 之 中正也 。宗室 立宗 师, 亦如 州郡八 国之 仪 。 _ ”1 北魏初 期在 拓跋 族 内选 任官 员 以血缘远 近 为主要依 据 , 以须设 立 大 师 、 所 小
师来 加 以辨别 。在 魏收 看来 , 、 师之 辨姓族 相 当于 中正定 品 , 以说 “ 大 小 所 比今 之 中正 也 ” 。其 中郡 所 立 “ 师”, 职权 与魏晋 以来 的 中正似 乎 更接 近 。可 以认 为天 赐元 年 的这 一 制 度 , 一 种 鲜卑 化 的 中正选 其 是 官 制 。至于 中央政 府所 置 中正 , 沿袭魏 晋 以来 的旧制 。中央 所 置州 中正 的 “ 是 中正 ” 多加 “ ” , 前 大 字 称
“ 州大 中正 ” 郡 中正 多冠 “ 或 “ 为称 , 偶有称 “ 大 中正 ” , 某 , 邑” 国” 也 郡 者 皆以在 职朝 官兼 领 , 主持地 方 选
举, 但设 置欠 广 。统计北 魏一 朝 , 籍所 载和 碑刻所 记 中央 系统 的州郡 中正 多在 孝文 帝 太 和改 制 以后 , 典 说 明此后 中正组织 日趋 完备 。至 “ 宣武 、 明之 时 , 孝 州无 大 小 , 置 中正 。 必 ”】 只是 中问 曾 因选举 颓 紊 而
短 暂废 罢郡 中正 或州 中正 。
() 2 北魏 地方 中正 组织 的创设
北 魏在 恢复 九 品 中正制 的同时 , 又对其做 出重大变 革 , 建立 起 地方 中正 组织 , 中央 中正 组织 并 行 与 不悖 。北魏 中央系统 的 中正组织 依 旧分为 州郡两 级 , 地方 系统 的 中正组 织则 分 为 州郡 县 三 级 。严 耕 望
于 14 9 8年最 早提 出北朝 中正分 中央和地 方
两 个体 系 , 方政府 所置 中正 与 中央所置 有别 。他认 为北 魏 地
前期 , 地方 政府 已置 州都 。且 “ 期州 都 由刺 史辟 任 , 在治 中 、 前 位 主簿 之 下 , 主 州吏 之选 署 也 。 并认 为 职 ”
其员或不止一人 。另外 , 北魏郡府亦置中正 。如《 后魏耿嫔墓志》 “ : 明息海滨为郡功曹 , 后为郡 中正” 。 从而 得 出魏之郡 中正为郡 属吏 , 由太 守辟任 , 位与功 曹 略相 当 , 地 其员 或不止 一人 的结论 。1 l
墓志 资料 也 支 持 这 一 结 论 。如 《 或 墓 志 》: 夫 人 河 东 柳 氏 , 讳 师 子 , 主 簿 、 都 、 扬 将 韦 “ 祖 州 州 鹰 军。¨ 《 ” 侯掌 墓志 》 “ :君讳 掌 , 字宝 之 , 谷 郡居 庸 县 崇 仁 乡修 义 里 人 也 。属朝 廷 水 镜 流贯 , 汰衡 上 沙 石 , 穷望 实 , 选 授尽 器宇 。乃 以君为 本 郡 中正 , 裁铨 轴 , 允 时议 , 除 奉朝 请 , 转 本 州 治 中 。 _l 斟 声 寻 俄 ”l 3
既然 后转 任本 州治 中 , 原任 本郡 中正非 朝官 而为地 方长 官属佐 甚 明 。 其 () 3 中央 与地方 中正 的差别
中央大 中正 和地方 中正 有许 多差别 。大 中正 多 由中央官兼 任 , 般地 位较 高 , 不在 正式职 位序 列 一 但 中 , 中正一 职而 言并无 相应 官 品。地方 中正 则地 位较 低 , 就 为地 方 官 属吏 , 般 不兼 任 。 中央 中正 为 司 一 徒 荐举 , 尚书诏 除 , 地方 中正 则为其 所属 地方 长官 辟任 。中央 中正 无 禄恤 , 方 中正有 干 禄 。二者 职 权 地
范 围也 不 同 , 前者 主要 为本州 本郡 人才 定 品 , 吏部 选用 , 供 后者 主荐举 本州 郡县 僚吏 。
() 4 中正 组织 分张 的意义
地 方 中正之设 , 中正定 品更 具操 作性 , 以扩大 品评 面 。二 者分 张运作 、 司其职 , 明官吏组 织 使 可 各 表
制 度 的健全 和九 品 中正制适 用 范 围的扩展 。新 的制度模 式 为此后 的东魏 、 齐与西 魏 、 周所 沿用 。张 北 北
旭 华 师认 为 , 北魏 中央与地 方 中正组织 的分 张 , 是魏晋 以来 九 品中正 制 的重 大 创革 , 响 深 远 。地 方 中 影 正 之设 , 一定 程度 上减少 了以往 中央州郡 中正 定 品中的 弊端 , 品评 机制更 趋合 理与 完善 。而且也 将 在 使 传 统 的州郡 辟 召之制 纳入 中正 制度 的选举 体制 之 中 , 使九 品 中正 制对 地 方选 举 的影 响力 和辐 射 力 大 为 增 强 。标 志着 九 品中正制 发展 到一个 新 阶段 , 注入 了新 的活力 。 叭 被
2 中正 的选 任途 径 、 件及 其特 点 . 条 中央 系统 的州郡 中正的选 任途径 , 括 司徒
选授 , 党举荐 经 司徒 府 、 包 乡 尚书省认 可 并上 奏皇帝 批准 ,
・
6 ・ 4
由公 卿大 臣推举 等 。
中央 系统须 以在 职朝 官兼 领本籍 之 中正 。这 一条 件 与前 代 相 同 , 也 有 一些 变 例 。对 于 与本 贯 不 但 合者 , 周一 良先 生认 为 “ 中正之 州郡 与籍 贯不合 者 究属 少数也 。 ” 这 些特 例是 在特 殊情 况 下 的变通 , 与基本 原 则没有 太 大抵触 。如从南 朝归 魏者 以所 带归 之 州为 本贯 而 兼 任其 州 大 中正 , 以侨 居地 为 其 或 本贯 而任 侨居地 之 中正 , 或任 曾经 的家族 避难 地之 中正 , 任长期 定居 地之 中正 。还 有来 自代北 的拓 跋 或 勋贵 可 以任原迁 洛 前所在 代地 之大 中正 。任 职者 与所 任职 的州郡 都有 某种 渊 源 。如 北魏外 戚 高肇这 一 系, 自称渤 海高 氏 , 而久 在 高丽 , 魏 孝 文帝 时 , 从 高 丽来 归 。高 肇 弟 高显 , 高 丽 国大 中正 。 也 然 北 始 为 ¨ 有 冒籍 但 被 当地 认 可而任 大 中正者 。如 茹皓本 是 旧吴 人 , 达后 , 自云本 出雁 门 , 门人 谄 附者 , 因 宦 “ 雁 乃 荐皓 于司 徒 , 为肆 州大 中正 , 请 诏特 依许 。 l_ ”l 6
对于 担任 中央 系统 中正 者 的在 朝本 官 的高下 则没 有确 定 的标 准 , 譬如 同是 州大 中正 , 的本 官 高至 有
从 一 品 , 的低 至七 品 。一般 一人 只能 任一地 之 大 中正 。也 有兼 任数 州大 中正 的情 况 , 能只是 边郡 特 有 可
例 。也 有 同时 担任 郡 、 中 正 的例 子 。如 李 叔 虎 “ 国 迁太 尉 从 事 中郎 , 国子博 士 、 国 中正 , 乐 陵 中 转 本 摄 正 。性清 直 , 有公 平之 称 。 甚 ”
北 朝 州郡 中正 多 以汉 族 士族 与鲜卑 勋贵 充任 , 门阀色 彩 浓厚 , 出现 了少 数 族 中正 , 跋 宗 室及 鲜 卑 拓 勋贵 担任 河南 邑 中正 、 司州大 中正者 甚 多 。如 担任 河南 邑中正 的有宣 武帝 时 的元 匡 、 于忠 、 穆绍 , 明帝 孝 时 的元 晦 , 庄 帝 时 的元恭 , 任 司州 大 中正 的有元 融 , 任 司州 州都 的有元 瞻。6 6 这是 北 朝地 域 孝 担 担 [ 2 18
认 同和 民族认 同在 职官制 度 上 的反 映 。
本 来 州郡 中正 必须 由士族 , 特别 是 士族 高 门充 任 , 北朝 “ 吏 干 , 但 重 就像 重军 功 一样 , 是 有利 于 寒 也 人仕 进 、 迁 , 而 淡化 士庶 界 限的 。 l 人 因军 功 、 干而 转化 为 士 族 , 突 出 的事 例莫 过 于北 朝 后 升 从 ”1 寒 吏 最
期寒 人大 量充 任州 郡 中正 。
3 中正 的执 掌 和作 为 . 中央 与地 方所 置 中正各 司
其职 , 责不 同 。 中央 系统 的州郡 中正 的主要任 务是 论人定 品 , 职 为吏 部铨 选任官提供依据。其他职责还有依据皇帝诏命 , 辨定姓族 、 奏举 民望 。如《 魏书 ・ 崔挺传》 “ : 诸州中正 , 本在 论人 ; 高祖 将辨 天下 氏族 , 仍亦 访定 , 乃遥 授 挺本 州大 中正 。 中央 中正 的另 一 职责 是为 本 郡 去世 之 ” 官员 条列 形迹 以赠谥 。《 魏书 ・ 琛传 》:凡 薨 亡 者 , 甄 “ 属所 即言 大鸿 胪 , 本 郡 大 中正 , 其行 迹 功 过 , 移 条 承 中正移 言公府 , 太 常部 博 士 评 议 , 谥 列 上 。 中正 还 负 有 考 察 军 功 、 正 勋簿 和 防 止 窃名 假 冒等 下 为 ” 订
责任 。
地方 系统 的 中正 主要 是铨 才举 第 , 为州郡 县 府辟 用僚 吏提供 依据 。如 《 书》 二七 《 魏 卷 穆崇传 》:会 “ 司州 牧 、 阳王禧人 , 咸 高祖 谓 禧 日 :朕 与卿作 州都 , 一主 簿 。 即命弼 谒 之 。则 州 都 负有 选举 州 府僚 吏 ‘ 举 ’ ”
之权 责 。
周一 良先 生对 于北魏 地方 中正 的 职权 行 使状 况有 这 样 的 观点 : 北 魏 时 地 方 中正 职 权 似亦 与 南 朝 “ 同样 衰落 , 成地 方长 官之 下属 , 主要 任 务为 推荐 州郡 僚佐 。其 职 任虽 与吏 部不 同 , 权 力却 远 在 王权 所 而 统御 之吏 部 以下 。认 为 中正 的地位 已无 足轻 重 , ” 中正 是 否能 行 使职 权 尚大 可 怀疑 。孝 文帝 为 加 强王 权 而 降 中正 之权 , 使得 中正 职权 趋于 衰落 。l3 3 __ 陶新华 对 门 品 、 品 和 中正 品或 乡 品进 行 了区分 , 为 I 人 认 孝文 帝 以后 , 中正在 选举 中发 挥 的作用 , 就是 定 姓族 , 明确 士人 门 品的高低 , 而不定 士人人 品 的高下 。J l
上述 认为北 朝 的 中正作 用不如 魏 晋 的说 法 与史 实不 符 。张旭 华 师 认 为北 魏 中正 职权 相 当广 泛 , 除 了传 统 的品藻 人伦 、 铨定 九 品之 外 , 承 担 着 评定 代 人 姓 族 、 族 门 阀 四姓 以及 评 定 各 地 的“ 望 ” 还 汉 族 与 “ 民望” 多项 职责 。因此 , 等 北魏 中正职权 并 未衰 落 , 是适 应着 北 魏封 建 化 和现 实政 治 的需 要 , 而 职权 还 有所 扩大 。 。
选举 只重 门第 之弊并 未 改变 , 改变 亦难 。《 书 ・ 魏 世宗 纪》 始二 年 诏 : 任 贤 明治 , 正 “ 自昔 通规 ; 风 宣 赞务 , 实惟 多士 。而 中正 所铨 , 但存 门第 , 吏部 彝 伦 , 不 才举 。遂使 英德 罕升 , 仍 司务 多滞 。不精 厥选 , 将
何考陟?八座可审议往代贡士之方 , 擢贤之体 , 必令才学并 申, 资望兼致。 但
是也有不重门第 , ” 唯才是 举者 , 为土族 所排 斥 。如孝 文帝 时 , 弁 “ 却 宋 为本 州大 中正 , 姓族 多所 降抑 , 为时人所 怨 。 ¨。 颇 ”2 。 4 对 其他制 度 的影 响 . 孝文 帝制定 的“ 三清 九流 ” “ 品流外 ” 和 勋 之制 , 上 品 、 品有密 切关 系 。一 般来 说 , 族之 中正 品 与 下 土
・
6 ・ 5
第都 是上 品二 品 , 吏 的中正 品第在 三品 以下 。孝文帝 对官 制进行 改 革 , 而 否定 了“ 惟能 是 寄 , 必拒 门” 不 的建 议 , 欲 君 子 小 人 , 品有 别 : 我 今 八 族 以 上 , 人 品第 有 九 , 品之 外 , 人 之 官 , 有 七 等 。 必 名 “ 士 九 小 复
… …
故 令班镜 九流 , 清一 朝轨 。 _ 中正 品第 二 品者所 任 的官职 称 为流 内官 , ”2 把 划分 为 流 内官 品一 至 九
品, 而把 中正 品第 三至 九 品的七 个 等级原 来所任 的官职 分 出来 , 对应 流 外七 品。北 齐把 流 外七 品 , 为 增
流 外九 品 。这 样 流 内、 流外都 是九个 品级 , 分别 由士人 和庶 人担任 。士与庶 、 官与吏 , 派然 有别 。进入 流
内则为 君子 之官 , 不入 流 的则 为小人 之官 。阎步克认 为 , 中 国官 阶的流 外制 度 , 以 中正 品 为 中介 , “ 是 因 中正 品的推 动而产 生 的 , 是九 品官 品与 中正 品的互 动结果 。 _J 以九 品中正 制与 官僚 等 级制存 在 密 ”2加所 2
切联系。
三、 东魏北 齐、 西魏北周九 品中正制的特殊情 况
1东魏 、 齐九 品中正 制 的特 殊情况 . 北 九 品中正 制一直是 东魏 、 齐 占主导地位 的选 举制 度 。东 魏 、 齐 时期 , 北 北 中正 的组 织设 置依 然沿 袭 北魏 旧制 , 分为 中央 与地方 两大 系统 。 中央系统分 州郡 两级 , 地方 系统分 州郡县 三级 。
正史明确记载北齐郡县中正之设。《 通典》 卷十四《 选举二》 “ :北齐选举 , 多沿后魏之制 , 凡州县皆 置中正。 《 ” 隋书》 卷二七《 百官志》 “ 、 :邺 临漳 、 成安三县令 , 各置丞、 中正 、 功曹、 主簿。 “ ” 上上郡太守, 属 官有 丞 , 中正 , 光迎 功曹 。 “ ” 上上 县令 , 官 有丞 , 属 中正 , 迎功 曹 。 碑 刻资 料 也证 明了这 一 点 。严 耕望 光 ” 据东 魏《 德 于府君 义桥碑 》 州 县 中正兼 郡 主 簿 一人 ” 武 “ 一语 , 为东 魏 县僚 佐 中有 中正 一 职 。北 齐 承 认
之 。坨6 [ ]0 4
地方 系统 有州 中正 , 还有州 大 中正 。据《 隋书》 二七 《 官 志》 卷 百 载北 齐 官制 云 :州 大 中正 , 第 五 “ 视 品 ; 中正 , 从五 品 。 视 品
高低 不 同。从 视 品 之低 来 看 , 里 的州 大 中 正 、 中正 应 为 地方 系 统 之 州 视 ” 这 州
中正 。
北 齐除县 中正 之外 , 其余 各类各 级 中正均 已列人 流 内 比视 官 , 并享 有一定 的经 济权 益 。北 齐 时 中正 常成 为 争夺 的 目标 :齐朝 体式 , 州大 中正 以京官 为之 。同郡邢 邵为 中书监 , 望甚 高 ,许 ) 与 邵竞 “ 本 德 ( 悖 中正 , 冯 附宋钦 道 , 遂 出邵为 刺史 , 朝议甚 鄙薄 之 。 E ] ”2 3
东 魏 、 齐 时期 , 北 出现 了以考试 取人 的 因素和州 郡辟 召之 权 渐归 中央 的趋 势 , 映 了九 品 中正 制 已 反
日趋没 落 , 中古 门 阀政 治正缓 慢地 向官僚 政 治 回归 , 科举制 度 萌芽 。 2 西魏 、 . 北周 九 品中正制 的特 殊情况 对 于北 周 的地方 中正设 置 , 绳楠有 “ 周无 中正 ” 万 北 的结论 。2 _ 严耕 望 推测 “ 之 州亦 有州 都 , 亦 周 县 有 中正 , 如魏 齐之制 也 。 _ 张旭 华 师运用 各种 资料证 明西魏 、 一 ”l 北周 有 中正 , 同样 有 中央 和地 方 两 且
大系统 和地 方 中正组 织三 级制 。九 品中正 制在西 魏 、 周仍 然 占据 主导地 位 。6 北 _ 就 中央系统 而 言 , 西魏 、 北周 时有 几种情 况较 为特 殊 , 以他州 刺史 兼 领 他州 大 中正和 以本州 刺 史 如
兼 任本 州 大 中正 , 以郡 太 守 、 州刺 史之 加官 而为本 州 大 中正等 情况 。
宫崎 市定认 为 , 北齐 表面 上全 盘接受 了北魏 的贵 族 制度 , 反 , 周 采取 了全 然 不 同 的态 度 , 面 “ 相 北 全 否定 贵族 制度 。 E ”2 事实 上并 非如此 。西 魏 、 周时 期虽然 由于宇文 泰在选举 方 面采取 了一些 改 革措 施 5 3 北
特别 是苏 绰 的“ 门资之制 ” 出现 了九 品 中正制 作 用 渐失 的迹象 , 西 魏 、 周 的选 官制 度 并 未发 生 罢 而 但 北
根本 性变 革 , 周建 德 中( 7 5 8年 ) 北 5 2— 7 曾厘 定 门阀序 列 , 中正一 职仍被 门 阀士族所 垄 断 。
总之 , 宣武 帝 以后 以至北 齐 、 周 , 随着 官僚政 治 的抬头 , 北 伴 庶族浊 流大量 通 过各种 途径进 入仕 途并
占据 重要 职位 , 长期 的士 庶清 浊 的派然界 限正 在改变 , 土族 政治 衰微 。早 已扭 曲的九 品 中正 制继续 走按
门第 定 品 的老路 已经行 不通 。东魏 、 北齐 时期 新 出现 的以考 试 取人 的新 因素是 官僚 政 治 以新 的方 式再
度 兴起 的先 兆 。
九 品 中正制 通过 与门 阀士族制 度 、 内流外制度 、 举 制度 等相 互 作 用 , 十 六 国北 朝 时期 的政 治 流 察 对 生
活产 生 了巨大 影响 , 是 随着官 僚政 治 的发展 , 士 族劫 持 的九 品 中正 制终 于走 上 了衰 亡之 路 , 隋 但 被 于
唐 之 际被废 除 。九 品中正制 并没 能在 士族政 治衰 落时 正本 清 源 , 而是 与士 族 制度 和 士族 政 治一 道 退 出
了历史 舞 台 。不 过 , 品 中正制虽 然被科 举 制所取 代 , 九 品中正制 的精 髓仍然 在新 的选 官制 度 中保 持 九 但
并 发挥 着作 用 。
・
6 ・ 6
参 考文献 :
[ ]房玄龄 . 1 晋书 ・ 卷一一七 : 姚兴 载记 [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94 17 . [ ]房玄龄. 2 晋书 - 卷一一o : 慕容儒 载记 [ . M] 北京 : 中华书局 ,94 17 . [ ]房玄龄. 3 晋书 ・ 卷一。六 : 季龙 载记 [ . 石 M] 北京 : 中华书局 ,94 17 . [ ]房玄龄. 4 晋书 ・ 卷一二八 : 慕容超载记 [ . 京 : M]北 中华书局 ,94 17 . [ ]唐长孺. 5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 9 15 2 0 ,6 . [ ]张旭华 . 6 九品中正制略论稿[ . M] 郑州 : 中州古 籍出版社 ,0 4 20 20 :6 .
[ ]房玄龄. 7 晋书 ・ 卷一。七 ・ 石季龙载记下附冉 闵传 [ . M] 北京 : 中华书局 ,9 4 17 .
[ ]张旭华. 8 前燕 、 前秦 、 南燕九品 中正制拾零 [ /“ — C]/ 1 6世 纪中国北 方边疆 ・ 民族 ・ 社会 国际学术研讨会 ” 论文 集. 北京 : 学出版社 ,0 8 科 20 . [ ]魏收. 9 魏书 ・ 卷四下 : 帝纪第 四[ . M]北京 : 中华书局 ,0 3 20. [0 1 ]魏 收. 魏书 ・ 卷一一三 : 官氏志[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 3 20 . [1 1 ]杜佑 . 通典 ・ 卷一 四: 选举 二[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9 8 18 . [2 1 ]严耕望 .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 . M] 上海 :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o :1 . 2 767 0 [3 1 ]罗新 , 叶炜. 出魏晋南北 朝墓志疏证 [ . 新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 5 18 20 :2 . [4 1 ]周 一 良.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 . M]北京 : 中华书局 ,0 7 3 5 2 0 :6 .
[5 1 ]李 延寿. 北史 ・ 卷八o : 戚高肇传[ . 外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 3 20 .
[6 1 ]魏 收. 魏书 ・ 卷九三 : 恩幸 茹皓传[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 3 20 . [7 1 ]魏 收. 魏书 ・ 卷七九 : 李叔 虎传 [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3 20.
[8 1 ]祝 总斌 . 不 材 斋 史 学 丛 稿 [ . 京 : 华 书 局 ,0 9 24 材 M] 北 中 20 :1 .
[9 1 ]陶新华 . 北魏后期 的中正制新论 [ ] 历史教学 ,04( ) 3 . J. 2 0 1 :2
[0 2 ]魏 收. 魏书 ・ 卷六三 : 宋弁传[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 3 20 .
[1 2 ]魏 收. 魏书 ・ 卷五九 : 刘昶 传[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 3 20 . [2 2 ]阎步克.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 . M]北京 : 北京大学 出版社 ,0 0 4 3 2 1 :0 .
[3 2 ]李 百药 . 北齐书 ・ 四三 : 卷 许悖 传[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9 2 17 .
[4 2 ]万绳楠 .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 [ . M] 合肥 : 黄山书社 ,9 9 6 18 :6 [5 2 ]宫崎市定 . 九品官人法研究—— 科举前史 [ . M]北京 : 中华书局 ,0 8 3 1 20 :0 .
【 责任编辑
李
丽】
De e o m e t a d Ev l e e t o he Ni e・ a - o z n se v lp n n ov m n ft n ・ Gr de- Zh ng he g Sy t m
i t ro fSit e ng m sa h r h r na te n he Pe idso x e n Ki do nd t e No t e n Dy sis
DUAN l. ha Rlic o
( io ol eo hnzo nvrt, hn zo 5 0 1 C ia Hs r C lg ty e fZ egh u U i sy Z egh u4 0 0 , hn ) ei
Ab ta t T eNieGrd — h n z e g sse whc sce td i h eid fW e Dy a t n i — sr c : h n — a eZ o gh n y tm ih wa rae n tep r so i n sya d Jn Dy o
n sy wa olwe y t e r lr ft ite n d msi r e o c ns ld t h i u e, n tr c v r d a d a t sflo d b h u e so he Sx e n Ki g o n o d rt o o i ae t err l a d i e o e e n
d v l p d i h No t e n W e Dy a t e id, p e r d s me e e eo e n t e rh r i n sy p ro a p a e o n w c a g s h t t e c nr l a d t e o a h n e t a h e t
a n h lc l
Zh n z e g s se r n i de e d n l Alh u h t e e h d b e w e t r s i o e p cs s c st e s — o g h n y t m n p n e t u y. t o g h r a e n ne f au e n s me r s e t u h a h e
l cin o ho g h n i oe o t o d c ,h y t m tl lr ey flo d t a ft e No t e n We n sy e to fZ n z e g,t r l risc n u t t e s se sil ag l olwe h to h rh r iDy a t . s Th n - a e- n z e g s se h l e d n o t i h l co a y t m f t e No h r n sis b e Ni e- d - Gr Zho g h n y tm od a la i g p s n t e ee tr l s se o h r e Dy a t y t n e a tn n n u ncn a h oh rwih n a d o ti e t e Man te m y tm n h o ru a l y tm. ci g a d i f e i g e c t e t i n u sd h i sr a s se a d t e p we lf miy s se l f Ke r s: Ni e Gr d — o g h n y t m ; e Sx e n Ki g o y wo d n — a e Zh n z e g s se Th ite n d ms; rh r n sis L c lZh n z e g; Not e Dy a te ; o a o g h n n
Po ru a i y t m we lfm l s se f y
・
67 ・
第 1 3卷
第 2期
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URNAL O E HUA UNI O FB I VER IY( o ilS in e ) ST S ca ce c s
VoIl No 2 _3 .
21 0 2年 4月
Apr 01 .2 2
十 六 国北 朝 九 品 中正 制 的发展 演 变
段 锐 超
[ 摘 要]发端于魏 晋的九 品中正制 由于其对巩 固统治 的作用而被十六国时期的一些统 治者 沿袭, 并在 北魏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 , 出现 了中央和地方两个 中正 系统分张运 作的新 变化。其后 的北朝 各政权 虽 然在 中正选任 、 执掌和作为方面 出现 了新的特点 , 但大体上仍沿袭北魏之制。九 品中正制与流 内流 外制 度、 门阀制度等相互作用和影响 , 在北朝 的选举制度 中 占主导地位。 [ 关键词 ]九品 中正制; 十六 国; 北朝 ; 地方 中正 ; 门阀制度 [ 中图分类号 ] 2 5 [ K 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 号]10 09—50 (0 2 0 0 6 0 11 2 1 )2— 02— 6
[ 稿 日期 ] 0 1 2—1 收 2 1 —1 6
[ 作者简介 ]段锐超 , 郑州大 学历史学 院博士研 究生 , 主要从事魏 晋南北朝史研 究。( 郑州
4 00 ) 5 0 1
从 一般 程序 上来说 , 人经过 中正 品评 , 士 获得一 定 的 中正 品第 后 , 获 得 了成 为 某级 政 府 官员 必 须 就
具 备 的相应 资格 和身份 。某 种意 义上 可 以认 为他们 已经成 为 了候 补官员 , 官场 的大 门 即将 向他 们开启 。 唯才是 举 、 德才兼 顾 是 九 品 中正 制 在 魏 晋 时 期 的制 度 初 衷 和 一 般 原 则 。这 一 制度 自曹 魏 初 延 康 元 年 (2 20年 ) 立后 , 了个别 小政 权外 , 建 除 其实 施贯穿 了整个 魏 晋南 北 朝 时代 , 为这 一 时 期 的核 心选 举 制 成
度, 十六 国北朝 时期也 不 例外 。
由于十六 国北朝 时期 的 时代 特 点 , 品 中正 制在 组织 结构 、 九 中正 的选 任 和执 掌 、 作 等方 面 相应 地 运
一
出现 了较 大变化 和新 的特 点 。因史料 欠缺 , 所存 记载 只 能反 映一 时 一地 的状况 , 间多有 断 层 , 且这 中 而 时期社 会动 荡 , 治制 度方 面存在 较大 变化 。相较 于对魏 晋南 朝 的九 品中正制 的研究 , 十六 国北朝 政 对
九 品 中正 制 的研究 难度较 大 。
台 湾学者 严耕 望先 生 的《 中国地 方行 政制 度史— —魏 晋南 北朝地 方行 政制 度 》 中的《 朝 中 央 中正 北 与地 方 中正》 专章论 述州 都及 郡县 中正 , 北 朝 的 九 品 中正制 研 究具 有 拓 荒之
功 , 对 周一 良《 晋 南 北 朝 魏
史札记》 北朝之 中正》 , 有《 篇 对北朝 中正的任职特点进行了梳理 。 针 对研究 的不足 , 张旭华 师在 这一 领域 大力开 拓 , 近年来 陆续发 表 了有关 十六 国北朝 时期 九品 中正 制的系列成果 , 后赵九品中正制杂考》 前燕 、 如《 《 前秦 、 南燕九品中正制拾零》 北魏 中央与地方中正组 《 织的分张及其意义》 北魏中正职权 的扩大与分定姓族》 东魏 、 《 《 北齐九品 中正制述考》 西魏 、 《 北周时期 的九品中正制及其作用》 , 等 对十六国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 对九品中正制在这一时期 发 展演 变 的脉络 、 组织 的设 置 、 中正 的职权 与地位 以及 九 品中正制 的时 代特征 和作 用等 问题进 行 了深入 细致 的探讨 , 补 了许 多空 白 , 填 提供 了新 的研 究视 角 , 更为关 键 的是建立 起 了分析框 架 , 为进一 步 的研究
奠定 了坚 实基础 。
一
、
十六 国时期对魏晋九品 中正制的继承和发展
九 品 中正 制 的实施穿 越 了整个 魏 晋 南 北朝 时 期 。《 通典 》 举六 《 选 杂议 论 下 》 “ 晋 设 九 品 , 中 :魏 置 正, 盖论 阀 阅 , 罕考 行能 , 曹 之任 , 选 益为崇 重 。州郡 之刺史 、 守 , 太 内官之 卿 、 、 尹 大夫 , 咸吏 部所署 , 而辟
召及 乡里 之举 , 旧式不替 。永 嘉之后 , 下幅 裂 , 百馀祀 , 天 三 方遂 混 同。 中间各承 正号 , 凡有 九姓 , 大抵 不
变魏 晋之 法 。 ”
十六 国时期 , 中国北 方地 区政 权更 迭频繁 , 而且 经 常呈 现 出多 个政 权 并 立共 存 的局 面 , 这些 政 权 又
・
62 ・
多为 内迁少 数族所 建 立 , 为魏 晋 旧制 的九 品 中正 制 自然不 能不 受到很 大 冲击 。但是 , 作 随着 民族 融合 的 深入 , 内迁各 族对 汉族 历史 文化 的认 同增 强 , 少数 族政 权 在 政治 制 度方 面 日益汉 化 , 且 面对 世 家 大 各 而 族 仍然保 有很 大地 方 势力 的现 实 , 了拉 拢士 族 , 固统 治 , 些政 权 也 在不 同程 度上 接 受 了原 有 的 士 为 巩 这
族制度和保证士族利益 的选举制度 , 使在魏晋时期已经蜕变为士族制度工具 的九品中正制得到了继承 和发展 , 为各 个政 权 的政治 运作 发挥 作用 。这 一时期 九 品 中正 制 出现 了与 时俱进 的新 特征 , 即这 一制度 不仅 被应 用 于少数 族 贵族统 治下 的汉 人 , 被应 用 于汉化 的少 数 民族统 治 阶级 自身 。 也 采取 哪一 种选 官用 人制 度 , 十六 国时期 统治者 面 临 的一 大 问题 。在 战乱频仍 的形 势下 , 是 为
统 治利 益计 , 治者 首先 更倾 向于 以才 能和 德 行作 为 选 任 标 准 。如 后秦 主姚 兴 曾言 : 至于 智 效 一 官 , 统 “ 行著 一 善, 吾历 级而进 之 。 …甚 而不 求 德 才兼 资 , 重 才 能 。如 前 燕 主 慕 容 侑 曾说 过 :今 六 合 未 宁 , 乱 未 ” 更 “ 丧
已, 又正 当搜奇 拔 异之秋 , 可才 行兼 举 。 但是 , 于与 汉人 士族 合 作 的 重要 性 , 多 数 少 数族 统 治 未 ” 鉴 大 者最 终选 择优 遇士 族 。石勒 设 立 “ 子 营 ” 是 著 名 的例 子 。另 外 如 石 虎 在 位 时 , 从镇 远 人 王 擢 建 君 就 听 议 , 免 东迁 以来处 在戍 役之 例 的秦雍 二 州 名 门望 族 , 随 才 铨叙 。3前秦 苻坚 、 燕 慕 容 宝 等 曾复 魏 优 并 _ 后 晋士 籍 。 由此 , 重拾 九 品 中正 制这 一 与 门阀士族 制度 已经 密不 可分 的汉魏 旧制 并对 其斟 酌损 益 , 为这 成
些统 治者 难 以逾 越 的首要 选择 。如 南 燕 主慕 容 超 曾下诏 日 : 立 功 立 事 , 之所 重 …… 周 、 有 贡士 之 “ 古 汉 条 , 立 九 品之 选 , 魏 二者孰 愈 , 亦可详 闻 。 _ ”4
大体 上说 , 十六 国时期基 本沿用 了九 品 中正 与察 举 征 辟 之制 。后 赵 石 勒 曾下 令 “ 定 九 品 ” 典 定 清 “
士族” 晋书》 。《 卷一。五《 石勒载记 下》 “ : 勒清定五 品, 以张宾领选。复续定 九品。署张班为左执法 郎 , 卓 为右执 法 郎 , 孟 典定 士族 , 选 举 之任 。 此 事 《 副 ” 资治 通 鉴》 于 晋元 帝 太 兴三 年 (2 系 30年 ) 即石 勒 , 称王 的次年 。说 明石 勒掌 权不 久 , 即着 手 恢 复 魏 晋 以来 的九 品 中正 制 , 于 承认 了汉 族 士 族 的特 殊 地 等 位 , 复 了其选举 特权 。张旭华 师认 为 , 恢 这里 的五 品 、 品都 是指 中正 品第 或 日乡 品 。张旭 华 师 与 阎步 九 克都把 这里 的五 品解 释为 中正 品第 的二 品至 六 品这五 个等 级 。 石虎建武二年(3 36年) 特下诏继续推行九品 中正制 。《 , 晋书》 卷一 。六《 石季龙 载记》 载石虎诏 书 : 魏始 建 九 品之 制 , 年 一 清定 之 , “ 三 虽未 尽 弘 美 , 缙 绅 之 清 律 , 伦之 明镜 , 尔 以来 , 用无 改 。 亦 人 从 遵 先 帝创 临天 下 , 黄纸再 定 , 于选 举 , 为首格 。 自不清 定 , 至 铨 三载 于兹 。主者 其更铨 论 , 务扬 清激 浊 , 九 使 流咸允 也 。 “ ” 黄纸 再定 ” 指石 勒 “ 是 清定 五 品 ” “ 和 续定 九 品” 次 定 品 。唐 长孺 先 生 即认 为 “ 以承认 两 可 刘 曜及 石勒 称赵 王 以后 直 至灭亡 大体 上沿 用魏 晋九 品
官人 及学 校 之 法 , 于 士族 特 权 予 以肯定 。 l 后 对 ”5
赵 恢复 九 品 中正 制 , 响 了 当时及后 世其 他少 数族 政权 的选举 制 度 , 对 民族关 系 的健 康发 展 和统治 阶 影 并 级 的合 流具 有重 要意 义 。 对 于石 赵 的中正组 织 的建立 状况 , 长孺 先生认 为 似乎 此 前 只是 由主选 举 者 如 张宾 等 定九 品而 没 唐 有 建立 中正 之官 。张旭 华 师通过 考证 认 为 , 勒在 清定 九 品的 同时 , 石 也应 建立 起 了州郡 中正 组织 。66 [2 10 汉 人冉 闵灭 赵建立 冉魏 后 , 积极 清 定 九 流 , 复 和 发展 作 为 汉 魏 旧制 的九 品 中正 制 , 大有 成 效 : 恢 且
“ 闵至 自苍亭 , 行饮至之礼 , 清定九流 , 准才授任 , 儒学后门多蒙显进 , 于时翕然 , 方之魏晋之初 。 [ ”7 ] 再 看看 十六 国其他 政权 的情 况 。《 书 》 一 一 四《 坚 载 记 下 》 “ 晋 卷 苻 : 门在 灼 然者 , 为崇 文 义 从 。 灼 ” 然 即九 品 中正 制 的灼然 二 品 。“ 门在 灼 然者 ” 是说 门第 属 于上 品二 品 中 的优 异者 。可见 苻 秦 也使 用 九 品中正制 。 《 书》 一一 o《 容倩 载记 》 晋 卷 慕 载廷 尉监 常炜 上 言 :大 燕虽 革命创 制 , 于朝廷 铨谟 , “ 至 亦多 因循 魏 、 晋, 唯祖 父不殓 葬者 , 独不 听官身 清朝 , 斯诚 王 教 之 首 , 刊 之 式 。然 礼 贵 适 时 , 不 世或 损 益 …… ” 。这 里 的铨 谟取 法魏 、 , 晋 就是仍 用 九品 中正制 , 见九 品 中正制 在前燕 也得 到 沿用 。张旭 华师 慧 眼独具 , 可 又举 出常炜上言中提到的《 戊辰诏书》 的内容有“ 荡清暇秽 , 与天下更始 , 以明维新之庆” 一语 , 其中的“ 荡清 暇秽 ” 正是 解 除清议 处罚 之意 , 因为受 到 清议 处 罚 意 味着 做 官 的资 格受 到 了影 响 甚 至失 去 了资 格 。还 有《 璧墓 志》 李 中的 “ 同水 镜 , 品燕朝 ” 言李璧 曾祖 李j 曾主持前 燕吏部 铨选 及 清定九 品之 事 。8 鉴 铨 是 ; 占 [ ]
二、 北魏九 品中正 制的发展衍 变
北 朝 时期动 荡不 止 , 民族关 系较 为 紧张 , 鲜卑 族 统治 者 为 了稳 定 在广 大 汉 族地 区 的统治 , 力 化 但 着 解 民族 矛盾 , 民族融合 大 势难违 , 权汉 化 日深 。在 此 背景 下 , 官制 度 沿 袭魏 晋 以来 的九 品 中正 制 成 政 选
为必然 选择 。
・
6 ・ 3
( ) 魏九 品 中正制 的恢复 与发展 一 北 1 中正 组织 系统 的设 置与分 张 . ( ) 魏 中央 中正 组织 的建立 1北
北 魏恢 复 九品 中正制 的最早 记载 是《 书》 三 三《
魏 卷 王宪 传》: 皇始 中, “ 舆驾 次 赵郡 之 高 邑 , 宪乃 归
诚 。太 祖 见之 , ‘ 王猛 孙也 。 厚礼 待之 , 日: 此 ’ 以为本州 中正 , 领选 曹事 , 掌 门下 ” 资治 通鉴 》 兼 。《 卷一 一
。 系此 事 于东晋 安帝 隆安 二年 (9 38年 ) 即北魏 道 武帝 皇 始 三年 。据 通 鉴胡 注 , , 当时 道武 帝 尚未 得 青 、 徐之地 , 时 即任王 宪为青 州 中正 , 为 了给攻取 青徐 之地做 准备 。也 说 明在 北魏 领土上 已行 九 品 中正 此 是 制 。但 北 魏初期 选 官 用人 更 注 重 才 能也 是 事 实 , 太 武 帝 “ 士 于卒 伍 之 中 , 其 才 效 所 长 , 论 本 如 拔 惟 不
末 。 [ ” ]
北魏 的中央 中正之设 与其 部族 传统有 一定 关联 , 而且永 嘉 之乱后 十六 国行政 制度 已经胡 汉并 行 , 为 北魏 胡汉 制度参 合 运用提 供 了借鉴 。天 赐元年 ( 公元 4 0年 ) 0 十一 月 , ( “ 拓跋 畦 ) 以八 国姓族 难 分 , 国 故
立 大师 、 小师 , 令辩 其宗党 , 品举 人才 。 自八 国以外 , 各 自立师 , 郡 职分 如八 国 , 比今 之 中正也 。宗室 立宗 师, 亦如 州郡八 国之 仪 。 _ ”1 北魏初 期在 拓跋 族 内选 任官 员 以血缘远 近 为主要依 据 , 以须设 立 大 师 、 所 小
师来 加 以辨别 。在 魏收 看来 , 、 师之 辨姓族 相 当于 中正定 品 , 以说 “ 大 小 所 比今 之 中正 也 ” 。其 中郡 所 立 “ 师”, 职权 与魏晋 以来 的 中正似 乎 更接 近 。可 以认 为天 赐元 年 的这 一 制 度 , 一 种 鲜卑 化 的 中正选 其 是 官 制 。至于 中央政 府所 置 中正 , 沿袭魏 晋 以来 的旧制 。中央 所 置州 中正 的 “ 是 中正 ” 多加 “ ” , 前 大 字 称
“ 州大 中正 ” 郡 中正 多冠 “ 或 “ 为称 , 偶有称 “ 大 中正 ” , 某 , 邑” 国” 也 郡 者 皆以在 职朝 官兼 领 , 主持地 方 选
举, 但设 置欠 广 。统计北 魏一 朝 , 籍所 载和 碑刻所 记 中央 系统 的州郡 中正 多在 孝文 帝 太 和改 制 以后 , 典 说 明此后 中正组织 日趋 完备 。至 “ 宣武 、 明之 时 , 孝 州无 大 小 , 置 中正 。 必 ”】 只是 中问 曾 因选举 颓 紊 而
短 暂废 罢郡 中正 或州 中正 。
() 2 北魏 地方 中正 组织 的创设
北 魏在 恢复 九 品 中正制 的同时 , 又对其做 出重大变 革 , 建立 起 地方 中正 组织 , 中央 中正 组织 并 行 与 不悖 。北魏 中央系统 的 中正组织 依 旧分为 州郡两 级 , 地方 系统 的 中正组 织则 分 为 州郡 县 三 级 。严 耕 望
于 14 9 8年最 早提 出北朝 中正分 中央和地 方
两 个体 系 , 方政府 所置 中正 与 中央所置 有别 。他认 为北 魏 地
前期 , 地方 政府 已置 州都 。且 “ 期州 都 由刺 史辟 任 , 在治 中 、 前 位 主簿 之 下 , 主 州吏 之选 署 也 。 并认 为 职 ”
其员或不止一人 。另外 , 北魏郡府亦置中正 。如《 后魏耿嫔墓志》 “ : 明息海滨为郡功曹 , 后为郡 中正” 。 从而 得 出魏之郡 中正为郡 属吏 , 由太 守辟任 , 位与功 曹 略相 当 , 地 其员 或不止 一人 的结论 。1 l
墓志 资料 也 支 持 这 一 结 论 。如 《 或 墓 志 》: 夫 人 河 东 柳 氏 , 讳 师 子 , 主 簿 、 都 、 扬 将 韦 “ 祖 州 州 鹰 军。¨ 《 ” 侯掌 墓志 》 “ :君讳 掌 , 字宝 之 , 谷 郡居 庸 县 崇 仁 乡修 义 里 人 也 。属朝 廷 水 镜 流贯 , 汰衡 上 沙 石 , 穷望 实 , 选 授尽 器宇 。乃 以君为 本 郡 中正 , 裁铨 轴 , 允 时议 , 除 奉朝 请 , 转 本 州 治 中 。 _l 斟 声 寻 俄 ”l 3
既然 后转 任本 州治 中 , 原任 本郡 中正非 朝官 而为地 方长 官属佐 甚 明 。 其 () 3 中央 与地方 中正 的差别
中央大 中正 和地方 中正 有许 多差别 。大 中正 多 由中央官兼 任 , 般地 位较 高 , 不在 正式职 位序 列 一 但 中 , 中正一 职而 言并无 相应 官 品。地方 中正 则地 位较 低 , 就 为地 方 官 属吏 , 般 不兼 任 。 中央 中正 为 司 一 徒 荐举 , 尚书诏 除 , 地方 中正 则为其 所属 地方 长官 辟任 。中央 中正 无 禄恤 , 方 中正有 干 禄 。二者 职 权 地
范 围也 不 同 , 前者 主要 为本州 本郡 人才 定 品 , 吏部 选用 , 供 后者 主荐举 本州 郡县 僚吏 。
() 4 中正 组织 分张 的意义
地 方 中正之设 , 中正定 品更 具操 作性 , 以扩大 品评 面 。二 者分 张运作 、 司其职 , 明官吏组 织 使 可 各 表
制 度 的健全 和九 品 中正制适 用 范 围的扩展 。新 的制度模 式 为此后 的东魏 、 齐与西 魏 、 周所 沿用 。张 北 北
旭 华 师认 为 , 北魏 中央与地 方 中正组织 的分 张 , 是魏晋 以来 九 品中正 制 的重 大 创革 , 响 深 远 。地 方 中 影 正 之设 , 一定 程度 上减少 了以往 中央州郡 中正 定 品中的 弊端 , 品评 机制更 趋合 理与 完善 。而且也 将 在 使 传 统 的州郡 辟 召之制 纳入 中正 制度 的选举 体制 之 中 , 使九 品 中正 制对 地 方选 举 的影 响力 和辐 射 力 大 为 增 强 。标 志着 九 品中正制 发展 到一个 新 阶段 , 注入 了新 的活力 。 叭 被
2 中正 的选 任途 径 、 件及 其特 点 . 条 中央 系统 的州郡 中正的选 任途径 , 括 司徒
选授 , 党举荐 经 司徒 府 、 包 乡 尚书省认 可 并上 奏皇帝 批准 ,
・
6 ・ 4
由公 卿大 臣推举 等 。
中央 系统须 以在 职朝 官兼 领本籍 之 中正 。这 一条 件 与前 代 相 同 , 也 有 一些 变 例 。对 于 与本 贯 不 但 合者 , 周一 良先 生认 为 “ 中正之 州郡 与籍 贯不合 者 究属 少数也 。 ” 这 些特 例是 在特 殊情 况 下 的变通 , 与基本 原 则没有 太 大抵触 。如从南 朝归 魏者 以所 带归 之 州为 本贯 而 兼 任其 州 大 中正 , 以侨 居地 为 其 或 本贯 而任 侨居地 之 中正 , 或任 曾经 的家族 避难 地之 中正 , 任长期 定居 地之 中正 。还 有来 自代北 的拓 跋 或 勋贵 可 以任原迁 洛 前所在 代地 之大 中正 。任 职者 与所 任职 的州郡 都有 某种 渊 源 。如 北魏外 戚 高肇这 一 系, 自称渤 海高 氏 , 而久 在 高丽 , 魏 孝 文帝 时 , 从 高 丽来 归 。高 肇 弟 高显 , 高 丽 国大 中正 。 也 然 北 始 为 ¨ 有 冒籍 但 被 当地 认 可而任 大 中正者 。如 茹皓本 是 旧吴 人 , 达后 , 自云本 出雁 门 , 门人 谄 附者 , 因 宦 “ 雁 乃 荐皓 于司 徒 , 为肆 州大 中正 , 请 诏特 依许 。 l_ ”l 6
对于 担任 中央 系统 中正 者 的在 朝本 官 的高下 则没 有确 定 的标 准 , 譬如 同是 州大 中正 , 的本 官 高至 有
从 一 品 , 的低 至七 品 。一般 一人 只能 任一地 之 大 中正 。也 有兼 任数 州大 中正 的情 况 , 能只是 边郡 特 有 可
例 。也 有 同时 担任 郡 、 中 正 的例 子 。如 李 叔 虎 “ 国 迁太 尉 从 事 中郎 , 国子博 士 、 国 中正 , 乐 陵 中 转 本 摄 正 。性清 直 , 有公 平之 称 。 甚 ”
北 朝 州郡 中正 多 以汉 族 士族 与鲜卑 勋贵 充任 , 门阀色 彩 浓厚 , 出现 了少 数 族 中正 , 跋 宗 室及 鲜 卑 拓 勋贵 担任 河南 邑 中正 、 司州大 中正者 甚 多 。如 担任 河南 邑中正 的有宣 武帝 时 的元 匡 、 于忠 、 穆绍 , 明帝 孝 时 的元 晦 , 庄 帝 时 的元恭 , 任 司州 大 中正 的有元 融 , 任 司州 州都 的有元 瞻。6 6 这是 北 朝地 域 孝 担 担 [ 2 18
认 同和 民族认 同在 职官制 度 上 的反 映 。
本 来 州郡 中正 必须 由士族 , 特别 是 士族 高 门充 任 , 北朝 “ 吏 干 , 但 重 就像 重军 功 一样 , 是 有利 于 寒 也 人仕 进 、 迁 , 而 淡化 士庶 界 限的 。 l 人 因军 功 、 干而 转化 为 士 族 , 突 出 的事 例莫 过 于北 朝 后 升 从 ”1 寒 吏 最
期寒 人大 量充 任州 郡 中正 。
3 中正 的执 掌 和作 为 . 中央 与地 方所 置 中正各 司
其职 , 责不 同 。 中央 系统 的州郡 中正 的主要任 务是 论人定 品 , 职 为吏 部铨 选任官提供依据。其他职责还有依据皇帝诏命 , 辨定姓族 、 奏举 民望 。如《 魏书 ・ 崔挺传》 “ : 诸州中正 , 本在 论人 ; 高祖 将辨 天下 氏族 , 仍亦 访定 , 乃遥 授 挺本 州大 中正 。 中央 中正 的另 一 职责 是为 本 郡 去世 之 ” 官员 条列 形迹 以赠谥 。《 魏书 ・ 琛传 》:凡 薨 亡 者 , 甄 “ 属所 即言 大鸿 胪 , 本 郡 大 中正 , 其行 迹 功 过 , 移 条 承 中正移 言公府 , 太 常部 博 士 评 议 , 谥 列 上 。 中正 还 负 有 考 察 军 功 、 正 勋簿 和 防 止 窃名 假 冒等 下 为 ” 订
责任 。
地方 系统 的 中正 主要 是铨 才举 第 , 为州郡 县 府辟 用僚 吏提供 依据 。如 《 书》 二七 《 魏 卷 穆崇传 》:会 “ 司州 牧 、 阳王禧人 , 咸 高祖 谓 禧 日 :朕 与卿作 州都 , 一主 簿 。 即命弼 谒 之 。则 州 都 负有 选举 州 府僚 吏 ‘ 举 ’ ”
之权 责 。
周一 良先 生对 于北魏 地方 中正 的 职权 行 使状 况有 这 样 的 观点 : 北 魏 时 地 方 中正 职 权 似亦 与 南 朝 “ 同样 衰落 , 成地 方长 官之 下属 , 主要 任 务为 推荐 州郡 僚佐 。其 职 任虽 与吏 部不 同 , 权 力却 远 在 王权 所 而 统御 之吏 部 以下 。认 为 中正 的地位 已无 足轻 重 , ” 中正 是 否能 行 使职 权 尚大 可 怀疑 。孝 文帝 为 加 强王 权 而 降 中正 之权 , 使得 中正 职权 趋于 衰落 。l3 3 __ 陶新华 对 门 品 、 品 和 中正 品或 乡 品进 行 了区分 , 为 I 人 认 孝文 帝 以后 , 中正在 选举 中发 挥 的作用 , 就是 定 姓族 , 明确 士人 门 品的高低 , 而不定 士人人 品 的高下 。J l
上述 认为北 朝 的 中正作 用不如 魏 晋 的说 法 与史 实不 符 。张旭 华 师 认 为北 魏 中正 职权 相 当广 泛 , 除 了传 统 的品藻 人伦 、 铨定 九 品之 外 , 承 担 着 评定 代 人 姓 族 、 族 门 阀 四姓 以及 评 定 各 地 的“ 望 ” 还 汉 族 与 “ 民望” 多项 职责 。因此 , 等 北魏 中正职权 并 未衰 落 , 是适 应着 北 魏封 建 化 和现 实政 治 的需 要 , 而 职权 还 有所 扩大 。 。
选举 只重 门第 之弊并 未 改变 , 改变 亦难 。《 书 ・ 魏 世宗 纪》 始二 年 诏 : 任 贤 明治 , 正 “ 自昔 通规 ; 风 宣 赞务 , 实惟 多士 。而 中正 所铨 , 但存 门第 , 吏部 彝 伦 , 不 才举 。遂使 英德 罕升 , 仍 司务 多滞 。不精 厥选 , 将
何考陟?八座可审议往代贡士之方 , 擢贤之体 , 必令才学并 申, 资望兼致。 但
是也有不重门第 , ” 唯才是 举者 , 为土族 所排 斥 。如孝 文帝 时 , 弁 “ 却 宋 为本 州大 中正 , 姓族 多所 降抑 , 为时人所 怨 。 ¨。 颇 ”2 。 4 对 其他制 度 的影 响 . 孝文 帝制定 的“ 三清 九流 ” “ 品流外 ” 和 勋 之制 , 上 品 、 品有密 切关 系 。一 般来 说 , 族之 中正 品 与 下 土
・
6 ・ 5
第都 是上 品二 品 , 吏 的中正 品第在 三品 以下 。孝文帝 对官 制进行 改 革 , 而 否定 了“ 惟能 是 寄 , 必拒 门” 不 的建 议 , 欲 君 子 小 人 , 品有 别 : 我 今 八 族 以 上 , 人 品第 有 九 , 品之 外 , 人 之 官 , 有 七 等 。 必 名 “ 士 九 小 复
… …
故 令班镜 九流 , 清一 朝轨 。 _ 中正 品第 二 品者所 任 的官职 称 为流 内官 , ”2 把 划分 为 流 内官 品一 至 九
品, 而把 中正 品第 三至 九 品的七 个 等级原 来所任 的官职 分 出来 , 对应 流 外七 品。北 齐把 流 外七 品 , 为 增
流 外九 品 。这 样 流 内、 流外都 是九个 品级 , 分别 由士人 和庶 人担任 。士与庶 、 官与吏 , 派然 有别 。进入 流
内则为 君子 之官 , 不入 流 的则 为小人 之官 。阎步克认 为 , 中 国官 阶的流 外制 度 , 以 中正 品 为 中介 , “ 是 因 中正 品的推 动而产 生 的 , 是九 品官 品与 中正 品的互 动结果 。 _J 以九 品中正 制与 官僚 等 级制存 在 密 ”2加所 2
切联系。
三、 东魏北 齐、 西魏北周九 品中正制的特殊情 况
1东魏 、 齐九 品中正 制 的特 殊情况 . 北 九 品中正 制一直是 东魏 、 齐 占主导地位 的选 举制 度 。东 魏 、 齐 时期 , 北 北 中正 的组 织设 置依 然沿 袭 北魏 旧制 , 分为 中央 与地方 两大 系统 。 中央系统分 州郡 两级 , 地方 系统分 州郡县 三级 。
正史明确记载北齐郡县中正之设。《 通典》 卷十四《 选举二》 “ :北齐选举 , 多沿后魏之制 , 凡州县皆 置中正。 《 ” 隋书》 卷二七《 百官志》 “ 、 :邺 临漳 、 成安三县令 , 各置丞、 中正 、 功曹、 主簿。 “ ” 上上郡太守, 属 官有 丞 , 中正 , 光迎 功曹 。 “ ” 上上 县令 , 官 有丞 , 属 中正 , 迎功 曹 。 碑 刻资 料 也证 明了这 一 点 。严 耕望 光 ” 据东 魏《 德 于府君 义桥碑 》 州 县 中正兼 郡 主 簿 一人 ” 武 “ 一语 , 为东 魏 县僚 佐 中有 中正 一 职 。北 齐 承 认
之 。坨6 [ ]0 4
地方 系统 有州 中正 , 还有州 大 中正 。据《 隋书》 二七 《 官 志》 卷 百 载北 齐 官制 云 :州 大 中正 , 第 五 “ 视 品 ; 中正 , 从五 品 。 视 品
高低 不 同。从 视 品 之低 来 看 , 里 的州 大 中 正 、 中正 应 为 地方 系 统 之 州 视 ” 这 州
中正 。
北 齐除县 中正 之外 , 其余 各类各 级 中正均 已列人 流 内 比视 官 , 并享 有一定 的经 济权 益 。北 齐 时 中正 常成 为 争夺 的 目标 :齐朝 体式 , 州大 中正 以京官 为之 。同郡邢 邵为 中书监 , 望甚 高 ,许 ) 与 邵竞 “ 本 德 ( 悖 中正 , 冯 附宋钦 道 , 遂 出邵为 刺史 , 朝议甚 鄙薄 之 。 E ] ”2 3
东 魏 、 齐 时期 , 北 出现 了以考试 取人 的 因素和州 郡辟 召之 权 渐归 中央 的趋 势 , 映 了九 品 中正 制 已 反
日趋没 落 , 中古 门 阀政 治正缓 慢地 向官僚 政 治 回归 , 科举制 度 萌芽 。 2 西魏 、 . 北周 九 品中正制 的特 殊情况 对 于北 周 的地方 中正设 置 , 绳楠有 “ 周无 中正 ” 万 北 的结论 。2 _ 严耕 望 推测 “ 之 州亦 有州 都 , 亦 周 县 有 中正 , 如魏 齐之制 也 。 _ 张旭 华 师运用 各种 资料证 明西魏 、 一 ”l 北周 有 中正 , 同样 有 中央 和地 方 两 且
大系统 和地 方 中正组 织三 级制 。九 品中正 制在西 魏 、 周仍 然 占据 主导地 位 。6 北 _ 就 中央系统 而 言 , 西魏 、 北周 时有 几种情 况较 为特 殊 , 以他州 刺史 兼 领 他州 大 中正和 以本州 刺 史 如
兼 任本 州 大 中正 , 以郡 太 守 、 州刺 史之 加官 而为本 州 大 中正等 情况 。
宫崎 市定认 为 , 北齐 表面 上全 盘接受 了北魏 的贵 族 制度 , 反 , 周 采取 了全 然 不 同 的态 度 , 面 “ 相 北 全 否定 贵族 制度 。 E ”2 事实 上并 非如此 。西 魏 、 周时 期虽然 由于宇文 泰在选举 方 面采取 了一些 改 革措 施 5 3 北
特别 是苏 绰 的“ 门资之制 ” 出现 了九 品 中正制 作 用 渐失 的迹象 , 西 魏 、 周 的选 官制 度 并 未发 生 罢 而 但 北
根本 性变 革 , 周建 德 中( 7 5 8年 ) 北 5 2— 7 曾厘 定 门阀序 列 , 中正一 职仍被 门 阀士族所 垄 断 。
总之 , 宣武 帝 以后 以至北 齐 、 周 , 随着 官僚政 治 的抬头 , 北 伴 庶族浊 流大量 通 过各种 途径进 入仕 途并
占据 重要 职位 , 长期 的士 庶清 浊 的派然界 限正 在改变 , 土族 政治 衰微 。早 已扭 曲的九 品 中正 制继续 走按
门第 定 品 的老路 已经行 不通 。东魏 、 北齐 时期 新 出现 的以考 试 取人 的新 因素是 官僚 政 治 以新 的方 式再
度 兴起 的先 兆 。
九 品 中正制 通过 与门 阀士族制 度 、 内流外制度 、 举 制度 等相 互 作 用 , 十 六 国北 朝 时期 的政 治 流 察 对 生
活产 生 了巨大 影响 , 是 随着官 僚政 治 的发展 , 士 族劫 持 的九 品 中正 制终 于走 上 了衰 亡之 路 , 隋 但 被 于
唐 之 际被废 除 。九 品中正制 并没 能在 士族政 治衰 落时 正本 清 源 , 而是 与士 族 制度 和 士族 政 治一 道 退 出
了历史 舞 台 。不 过 , 品 中正制虽 然被科 举 制所取 代 , 九 品中正制 的精 髓仍然 在新 的选 官制 度 中保 持 九 但
并 发挥 着作 用 。
・
6 ・ 6
参 考文献 :
[ ]房玄龄 . 1 晋书 ・ 卷一一七 : 姚兴 载记 [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94 17 . [ ]房玄龄. 2 晋书 - 卷一一o : 慕容儒 载记 [ . M] 北京 : 中华书局 ,94 17 . [ ]房玄龄. 3 晋书 ・ 卷一。六 : 季龙 载记 [ . 石 M] 北京 : 中华书局 ,94 17 . [ ]房玄龄. 4 晋书 ・ 卷一二八 : 慕容超载记 [ . 京 : M]北 中华书局 ,94 17 . [ ]唐长孺. 5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 9 15 2 0 ,6 . [ ]张旭华 . 6 九品中正制略论稿[ . M] 郑州 : 中州古 籍出版社 ,0 4 20 20 :6 .
[ ]房玄龄. 7 晋书 ・ 卷一。七 ・ 石季龙载记下附冉 闵传 [ . M] 北京 : 中华书局 ,9 4 17 .
[ ]张旭华. 8 前燕 、 前秦 、 南燕九品 中正制拾零 [ /“ — C]/ 1 6世 纪中国北 方边疆 ・ 民族 ・ 社会 国际学术研讨会 ” 论文 集. 北京 : 学出版社 ,0 8 科 20 . [ ]魏收. 9 魏书 ・ 卷四下 : 帝纪第 四[ . M]北京 : 中华书局 ,0 3 20. [0 1 ]魏 收. 魏书 ・ 卷一一三 : 官氏志[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 3 20 . [1 1 ]杜佑 . 通典 ・ 卷一 四: 选举 二[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9 8 18 . [2 1 ]严耕望 .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 . M] 上海 :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o :1 . 2 767 0 [3 1 ]罗新 , 叶炜. 出魏晋南北 朝墓志疏证 [ . 新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 5 18 20 :2 . [4 1 ]周 一 良.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 . M]北京 : 中华书局 ,0 7 3 5 2 0 :6 .
[5 1 ]李 延寿. 北史 ・ 卷八o : 戚高肇传[ . 外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 3 20 .
[6 1 ]魏 收. 魏书 ・ 卷九三 : 恩幸 茹皓传[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 3 20 . [7 1 ]魏 收. 魏书 ・ 卷七九 : 李叔 虎传 [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3 20.
[8 1 ]祝 总斌 . 不 材 斋 史 学 丛 稿 [ . 京 : 华 书 局 ,0 9 24 材 M] 北 中 20 :1 .
[9 1 ]陶新华 . 北魏后期 的中正制新论 [ ] 历史教学 ,04( ) 3 . J. 2 0 1 :2
[0 2 ]魏 收. 魏书 ・ 卷六三 : 宋弁传[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 3 20 .
[1 2 ]魏 收. 魏书 ・ 卷五九 : 刘昶 传[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0 3 20 . [2 2 ]阎步克.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 . M]北京 : 北京大学 出版社 ,0 0 4 3 2 1 :0 .
[3 2 ]李 百药 . 北齐书 ・ 四三 : 卷 许悖 传[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9 2 17 .
[4 2 ]万绳楠 .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 [ . M] 合肥 : 黄山书社 ,9 9 6 18 :6 [5 2 ]宫崎市定 . 九品官人法研究—— 科举前史 [ . M]北京 : 中华书局 ,0 8 3 1 20 :0 .
【 责任编辑
李
丽】
De e o m e t a d Ev l e e t o he Ni e・ a - o z n se v lp n n ov m n ft n ・ Gr de- Zh ng he g Sy t m
i t ro fSit e ng m sa h r h r na te n he Pe idso x e n Ki do nd t e No t e n Dy sis
DUAN l. ha Rlic o
( io ol eo hnzo nvrt, hn zo 5 0 1 C ia Hs r C lg ty e fZ egh u U i sy Z egh u4 0 0 , hn ) ei
Ab ta t T eNieGrd — h n z e g sse whc sce td i h eid fW e Dy a t n i — sr c : h n — a eZ o gh n y tm ih wa rae n tep r so i n sya d Jn Dy o
n sy wa olwe y t e r lr ft ite n d msi r e o c ns ld t h i u e, n tr c v r d a d a t sflo d b h u e so he Sx e n Ki g o n o d rt o o i ae t err l a d i e o e e n
d v l p d i h No t e n W e Dy a t e id, p e r d s me e e eo e n t e rh r i n sy p ro a p a e o n w c a g s h t t e c nr l a d t e o a h n e t a h e t
a n h lc l
Zh n z e g s se r n i de e d n l Alh u h t e e h d b e w e t r s i o e p cs s c st e s — o g h n y t m n p n e t u y. t o g h r a e n ne f au e n s me r s e t u h a h e
l cin o ho g h n i oe o t o d c ,h y t m tl lr ey flo d t a ft e No t e n We n sy e to fZ n z e g,t r l risc n u t t e s se sil ag l olwe h to h rh r iDy a t . s Th n - a e- n z e g s se h l e d n o t i h l co a y t m f t e No h r n sis b e Ni e- d - Gr Zho g h n y tm od a la i g p s n t e ee tr l s se o h r e Dy a t y t n e a tn n n u ncn a h oh rwih n a d o ti e t e Man te m y tm n h o ru a l y tm. ci g a d i f e i g e c t e t i n u sd h i sr a s se a d t e p we lf miy s se l f Ke r s: Ni e Gr d — o g h n y t m ; e Sx e n Ki g o y wo d n — a e Zh n z e g s se Th ite n d ms; rh r n sis L c lZh n z e g; Not e Dy a te ; o a o g h n n
Po ru a i y t m we lfm l s se f y
・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