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与言语艺术》
课程作业评讲(1)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庞国栋
本期开设的言语交际课程是开放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使用的《修辞与言语艺术》教材是由胡吉成主编、2005年8月由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
教材体例上比较新,也有一些新观点。特别在修辞格的划分上,一共有十八大类,因此同学需要理解各类修辞格才能真正掌握,也需要在深入领会各类修辞格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在面对具体材料时才能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以下举若干实例进行分析,以期对同学们有帮助。
比如博喻修辞格,属于比喻这个大类,教材上称连续使用两个以上的比喻说明同一个本体的叫博喻。 看以下例子:
一、下面段文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1.知识点:第五章“修辞格的运用”中“比喻”。
2.答题要点:
这里面形容箫声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这就属于博喻。
再如“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陈独秀《敬告青年》)。这里用了四个比喻,显然也应该是博喻。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这段话也运用了博喻修辞格。
应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再看其他实例:
二、指出下面句子包含了什么辞格,并作简要分析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知识点:第五章“修辞格的运用”中“对偶”。
2.答题要点:
这是鲁迅诗的一联,明显的运用的对仗,前后两句又形成了对比,应这样回答:
①这首诗用了对仗、对比修辞格。
②诗人以“横眉”对“俯首”,以“冷对”对“甘为”,以“千夫指”对“孺子牛”,十分工稳,同时上句与下句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表明诗人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对革命青年的热忱和奉献精神。
再看综合分析实例:
三、运用修辞格理论分析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主要运用了那些修辞格。
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度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在国外,研究人情的学问始终跟研究物理的学问分歧;而在中国,只要你知道水电,土木,机械,动植物等等,你就可以行政治人——这是“自然齐一律”最大的胜利。理科出身的人当个把校长,不过是政治生涯的开始;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并且是条坦道大道。对于第一类,大学是张休息的靠椅;对于第二类,它是个培养的摇篮——只要他小心别摇摆得睡熟了。(钱钟书《围城》)
1.知识点:第五章“修辞格的运用”中“常用辞格学习”。
2.答题要点:
这是在小说《围城》中介绍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时所发的议论。这段文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较突出的修辞手法是反语、对比、回环、别解、暗喻。
以下分别加以分析。
反语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度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并且是条坦道大道。”
对比有“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在国外,研究人情的学问始终跟研究物理的学问分歧;在中国,只要你知道水电,土木,机械,动植物等等,你就可以行政治人” 。
回环如“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
别解如“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前句的“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后来列入四书)中的一篇,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句中的“大学”是指现代教育机构,概念不同,属于别解修辞格。
“自然齐一律”主张自然是齐一的,它的规律一经被发现,就会普遍适用。用在这里讽刺“只要知道水电,土木,机械,动植物等等,就可以行政治人”,是别解修辞手法。
暗喻如“大学是张休息的靠椅”、“ 它是个培养的摇篮”
作者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描述三闾大学、实即当时中国大学的现状,使文字更加生动形象,表现出高超的语言驾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鞭挞,具有很深讽喻效果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阅读一定要仔细,在阅读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对照分析,当然要深入理解这段文字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
再看下面一个问题。
四、指出下面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运用修辞格理论进行分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知识点:第五章“修辞格的运用”中“常用辞格学习”。
2.答题要点:
首先通过阅读、分析,可指出这段文字主要用了明喻、叠字、通感(移觉)、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再分别加以分析,有的指出修辞格就行了,有的需要加以阐述,说明自己的理解。
比喻有:“月光如流水一般”、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峭楞楞如鬼一般”、“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博喻(也是明喻)有“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续用3个比喻,形成博喻;
叠字有“静静”、“ 薄薄”、“淡淡”、“楞楞”、“弯弯”等。
通感有“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把视觉感受到的叶子和花笼罩在月光之下,用幻觉感受“像笼着轻纱的梦”来比喻,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才能感受到的塘中的月色用听觉感受:“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这是运用了移觉,也就是通感手法。
拟人有“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夸张有“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作者综合运用以上修辞手法描绘色下的荷塘,文字生动形象,把静态的事物表现得具有动态效果,令人如临其境,能引起读者广泛联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对教材上的各类修辞格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再利用这些理论来加以分析,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修辞与言语艺术》
课程作业评讲(1)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庞国栋
本期开设的言语交际课程是开放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使用的《修辞与言语艺术》教材是由胡吉成主编、2005年8月由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
教材体例上比较新,也有一些新观点。特别在修辞格的划分上,一共有十八大类,因此同学需要理解各类修辞格才能真正掌握,也需要在深入领会各类修辞格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在面对具体材料时才能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以下举若干实例进行分析,以期对同学们有帮助。
比如博喻修辞格,属于比喻这个大类,教材上称连续使用两个以上的比喻说明同一个本体的叫博喻。 看以下例子:
一、下面段文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1.知识点:第五章“修辞格的运用”中“比喻”。
2.答题要点:
这里面形容箫声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这就属于博喻。
再如“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陈独秀《敬告青年》)。这里用了四个比喻,显然也应该是博喻。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这段话也运用了博喻修辞格。
应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再看其他实例:
二、指出下面句子包含了什么辞格,并作简要分析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知识点:第五章“修辞格的运用”中“对偶”。
2.答题要点:
这是鲁迅诗的一联,明显的运用的对仗,前后两句又形成了对比,应这样回答:
①这首诗用了对仗、对比修辞格。
②诗人以“横眉”对“俯首”,以“冷对”对“甘为”,以“千夫指”对“孺子牛”,十分工稳,同时上句与下句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表明诗人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对革命青年的热忱和奉献精神。
再看综合分析实例:
三、运用修辞格理论分析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主要运用了那些修辞格。
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度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在国外,研究人情的学问始终跟研究物理的学问分歧;而在中国,只要你知道水电,土木,机械,动植物等等,你就可以行政治人——这是“自然齐一律”最大的胜利。理科出身的人当个把校长,不过是政治生涯的开始;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并且是条坦道大道。对于第一类,大学是张休息的靠椅;对于第二类,它是个培养的摇篮——只要他小心别摇摆得睡熟了。(钱钟书《围城》)
1.知识点:第五章“修辞格的运用”中“常用辞格学习”。
2.答题要点:
这是在小说《围城》中介绍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时所发的议论。这段文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较突出的修辞手法是反语、对比、回环、别解、暗喻。
以下分别加以分析。
反语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度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并且是条坦道大道。”
对比有“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在国外,研究人情的学问始终跟研究物理的学问分歧;在中国,只要你知道水电,土木,机械,动植物等等,你就可以行政治人” 。
回环如“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
别解如“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前句的“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后来列入四书)中的一篇,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句中的“大学”是指现代教育机构,概念不同,属于别解修辞格。
“自然齐一律”主张自然是齐一的,它的规律一经被发现,就会普遍适用。用在这里讽刺“只要知道水电,土木,机械,动植物等等,就可以行政治人”,是别解修辞手法。
暗喻如“大学是张休息的靠椅”、“ 它是个培养的摇篮”
作者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描述三闾大学、实即当时中国大学的现状,使文字更加生动形象,表现出高超的语言驾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鞭挞,具有很深讽喻效果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阅读一定要仔细,在阅读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对照分析,当然要深入理解这段文字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
再看下面一个问题。
四、指出下面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运用修辞格理论进行分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知识点:第五章“修辞格的运用”中“常用辞格学习”。
2.答题要点:
首先通过阅读、分析,可指出这段文字主要用了明喻、叠字、通感(移觉)、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再分别加以分析,有的指出修辞格就行了,有的需要加以阐述,说明自己的理解。
比喻有:“月光如流水一般”、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峭楞楞如鬼一般”、“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博喻(也是明喻)有“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续用3个比喻,形成博喻;
叠字有“静静”、“ 薄薄”、“淡淡”、“楞楞”、“弯弯”等。
通感有“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把视觉感受到的叶子和花笼罩在月光之下,用幻觉感受“像笼着轻纱的梦”来比喻,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才能感受到的塘中的月色用听觉感受:“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这是运用了移觉,也就是通感手法。
拟人有“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夸张有“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作者综合运用以上修辞手法描绘色下的荷塘,文字生动形象,把静态的事物表现得具有动态效果,令人如临其境,能引起读者广泛联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对教材上的各类修辞格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再利用这些理论来加以分析,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