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的发展状况

中国医药指南 2009 年 7 月第 7 卷 第 13 期 Guide of China Medicine, July 2009, Vol.7, No.13

41

专题论述

中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的发展状况

玉万国

【摘要】基于中药难以用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的形式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我国在中药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发展进行综合论述,对其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药;质量标准;质量控制;发展改进

中图分类号:R9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09)13-0041-021 中药资源及质量控制发展的基本状况1.1 中药及中药资源

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具有两个特点:大部分药物出产于中国;认识与使用是以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在许多方面反应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特色。

中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药和民族药。传统中药是指被广泛使用,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载于中医药典籍,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民间药是指草药医师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辨证施用,少见或不见于典籍。民族药则指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天然药物,有其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以民族医药理论或民族用药经验为指导。

我国中药资源品种多样。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表明[1],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超过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1000~1200余种。植物类药材有800~900种,占90%;动物类药材100多种;矿物类药材70~80种。

1.2 中药产业初具规模,并要求构建其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迅速,至2006年已建立了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随着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沸腾造粒等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突破,中药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幅提高,现代中药产业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质量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特别是中药企业的生存之本,构建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是其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产业化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技术是其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1.3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发展的基本状况

自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施行以来,国家在药品研究与开发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积极推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以保证药品安全,逐步制定和完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除常规的理化检验外,逐步以指纹图谱、生物检测等高新技术作为中药材质量的检测手段,建立合适的中药现代化评价系统[2]。2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发展历程2.1 GMP规范

GMP是在药品生产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规范化管理方法。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GMP管理观念,于1988年颁布GMP,

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0237)1992年和1998年分别颁布修订版。

GMP是对药品生产过程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将产品质量置于可控状态,确保持续地生产出合格药品的一种管理方法。GMP的所有条款的制定都是为了确保产品生产的均一性,使其符合质量标准,消除任何药品生产中存在的隐患,而这种隐患是无法靠成品检验来完全预防的。2.2 GSP规范

GSP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对药品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向用户提供优质的药品。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GSP的起草和试行工作,现行的GSP是在1992年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的,于200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2.3 GLP规范

GLP是关于药品非临床研究中实验设计、操作、记录、报告、监督等一系列行为和实验室条件的规范。我国从1991年起开始起草GLP,1993年颁布GLP,于1994年1月生效。2003年再次修订,并于2003年9月1日正式施行。

国际上通行的GLP通常包括对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实验设施、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的规定,要求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对实验方案、实验动物、资料档案都有明确的规定。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药品研究的设备设施、研究条件、人员资格与职责、操作过程等的严格要求,来保证药品安全性评价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4 GCP规范

GCP是新药研究开发中所推行的一系列标准化规范之一。GCP是被国际公认的临床试验标准,是有关临床研究的全过程,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视、审核、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的标准。以人体为对象的临床研究均以此标准进行,以确保它们在科学与伦理道德两方面都合格。WHO基本药物规划《评价草药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指南》于2000年公布,美国FDA制定了《工业化生产植物药品的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中国GCP于1999年9月1日颁布、施行。2.5 GAP规范

2002年6月1日GAP施行,GAP控制中药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①GAP对于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自然环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GAP要求中药生产基地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原则选定,重视“道地药材”的地理学和“原产地”概念,并对药材生产基地的水质、大气质

42

中国医药指南 2009 年 7 月第 7 卷 第 13 期 Guide of China Medicine, July 2009, Vol.7, No.13

品库;提供单体的标准品及检测方法;建立标准的提取工艺路线等。3.2 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为基于中药药效和安全的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我国对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界定、中药材有效部位的筛选、毒理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尤其不足,这些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的发展。今后基础研究要从药材资源、植物化学、中药药理、中药毒理、重金属的含量、致癌物质等各个方面,加强多学科交叉配合,深入进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方剂配伍规律等研究。3.3 各种质量控制生产管理规范将得到严格执行

中药的生产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药材的种子、种植、收割加工、提取浓缩、中药制剂、生产包装、药效、药理、毒理、安全评价以及临床后的安全监督等。各种生产管理规范的实施将有利于从源头上保证中药的安全、有效、可控,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3.4 中药的安全性(毒性)检测会得到重视

中药的安全性一直是最近几年来国内外关注并探索的问题。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检测将成为中药安全质量标准研究的又一个热点。3.5 方剂学的基础研究和标准研究将深入进行

方剂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方剂进行研究。因此,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方法,如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信息科学、医学生物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进行研究,研究方剂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当中和体内代谢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方剂制剂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建立方、药信息数据库,将是中成药质量控制研究的必要内容。参考文献

[1] 薛愚.中国药学史料[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史怡然,王一涛,卞鹰.中药现代化的两大基石—中药标准化和中

药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药业,2005,14(4):2-3.

[3] Suzuki M, Sasaki K, Yoshizaki F, et al. Anti-hepatitis C Virus Effect

of Citrus Unshiu Peel and Its Active Ingredient Nobiletin[J]. Am J Chin Med, 2005, 33(1): 87-88.

量、土壤均作了严格的规定。②GAP要求每种中药材都要按照自身的特点,制定出一套标准操作规程,以严格控制中药材的质量。其中包括种植和繁殖材料,采收和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与储藏,质量管理等方面。2.6 色谱指纹图谱

对于中药而言,色谱指纹图谱不同于传统的鉴别之处是在于它不是从一个“点”,而是从一个二维的“面”来鉴别真伪,同时在定量操作的前提下,得到的“量”方面的信息还可以估量待测样品之间总体“量”的差别,从量的角度给以动态的质量评价[3]。色谱指纹图谱不强调个体的绝对惟一性,而强调同一药材群体的相似性,即物种群体内的惟一性。相似性是通过色谱的整体性和模糊性来体现,这是模糊现象和模糊应用。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若干具有指纹特征的“峰”组成,它们之间的排列顺序、大小高低,相互牵制构成整体的特征。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是指一种综合的、可量化的鉴别手段,是符合中药特色的评价中药真实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的质量控制模式之一。整体性和模糊性是它的基本属性,满足专属性、重现性和实用性的技术要求,是以各种光谱、波谱、色谱等技术为依托的又一种质量控制模式。指纹图谱分析强调准确的辨认,而不是精密的计算,比较图谱强调的是相似,而不是相同。在不可能将中药复杂成分都搞清楚的情况下,指纹图谱的作用是反映成分复杂的中药内在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3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发展趋势

伴随着中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的各个环节。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技术逐渐应用于中药新药开发;现代制剂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传统中药剂型的改进,中药制剂已由过去的“丸、散、膏、丹”向“控释、缓释、靶向”等现代制剂发展;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基因芯片等新的技术和方法也在尝试应用。中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传统中药正在向现代中药转变。3.1 参考国际通行标准,制定科学、可行的中成药质量控制标准

组织有关专家参考国际通行标准进行研究分析,对我国现行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修改,并制定出能得到国际认可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如建立国际承认的中药指纹图谱;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库和中药标准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昼夜血压变化观察及意义

邬容川

【摘要】目的 研究观察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昼夜血压变化。方法 对43例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分两小组:糖尿病无神经病变(DMI)组和糖尿病神经病变(DNP)组,测量血压,用SAS6.04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并用SAS6.04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DNP组的昼夜收缩,而DNP组卧立位压差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虽然其均值也高于DMI组,但差异压差和舒张压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DNP患者除测量入院时的血压外,还应测量卧立位与夜间血压以了解患者血压变化节律无显著性(P>0.05)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昼夜收缩压差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09)13-0042-02

糖尿病的神经系统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理改变多见于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有体位性低血压、多汗、腹泻、便秘、排尿障碍和阳痿。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血压节律的变化与正常人相反,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约50%糖尿病患者于夜间血压下降,甚至出现夜

间血压升高。为了降低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DNP)患者因血压节律变异致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率,笔者对43例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昼夜与卧立位血压监测。黑龙江省桦南县人民医院(154400)

中国医药指南 2009 年 7 月第 7 卷 第 13 期 Guide of China Medicine, July 2009, Vol.7, No.13

41

专题论述

中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的发展状况

玉万国

【摘要】基于中药难以用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的形式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我国在中药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发展进行综合论述,对其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药;质量标准;质量控制;发展改进

中图分类号:R9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09)13-0041-021 中药资源及质量控制发展的基本状况1.1 中药及中药资源

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具有两个特点:大部分药物出产于中国;认识与使用是以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在许多方面反应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特色。

中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药和民族药。传统中药是指被广泛使用,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载于中医药典籍,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民间药是指草药医师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辨证施用,少见或不见于典籍。民族药则指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天然药物,有其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以民族医药理论或民族用药经验为指导。

我国中药资源品种多样。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表明[1],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超过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1000~1200余种。植物类药材有800~900种,占90%;动物类药材100多种;矿物类药材70~80种。

1.2 中药产业初具规模,并要求构建其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迅速,至2006年已建立了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随着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沸腾造粒等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突破,中药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幅提高,现代中药产业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质量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特别是中药企业的生存之本,构建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是其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产业化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技术是其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1.3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发展的基本状况

自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施行以来,国家在药品研究与开发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积极推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以保证药品安全,逐步制定和完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除常规的理化检验外,逐步以指纹图谱、生物检测等高新技术作为中药材质量的检测手段,建立合适的中药现代化评价系统[2]。2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发展历程2.1 GMP规范

GMP是在药品生产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规范化管理方法。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GMP管理观念,于1988年颁布GMP,

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0237)1992年和1998年分别颁布修订版。

GMP是对药品生产过程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将产品质量置于可控状态,确保持续地生产出合格药品的一种管理方法。GMP的所有条款的制定都是为了确保产品生产的均一性,使其符合质量标准,消除任何药品生产中存在的隐患,而这种隐患是无法靠成品检验来完全预防的。2.2 GSP规范

GSP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对药品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向用户提供优质的药品。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GSP的起草和试行工作,现行的GSP是在1992年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的,于200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2.3 GLP规范

GLP是关于药品非临床研究中实验设计、操作、记录、报告、监督等一系列行为和实验室条件的规范。我国从1991年起开始起草GLP,1993年颁布GLP,于1994年1月生效。2003年再次修订,并于2003年9月1日正式施行。

国际上通行的GLP通常包括对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实验设施、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的规定,要求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对实验方案、实验动物、资料档案都有明确的规定。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药品研究的设备设施、研究条件、人员资格与职责、操作过程等的严格要求,来保证药品安全性评价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4 GCP规范

GCP是新药研究开发中所推行的一系列标准化规范之一。GCP是被国际公认的临床试验标准,是有关临床研究的全过程,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视、审核、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的标准。以人体为对象的临床研究均以此标准进行,以确保它们在科学与伦理道德两方面都合格。WHO基本药物规划《评价草药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指南》于2000年公布,美国FDA制定了《工业化生产植物药品的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中国GCP于1999年9月1日颁布、施行。2.5 GAP规范

2002年6月1日GAP施行,GAP控制中药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①GAP对于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自然环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GAP要求中药生产基地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原则选定,重视“道地药材”的地理学和“原产地”概念,并对药材生产基地的水质、大气质

42

中国医药指南 2009 年 7 月第 7 卷 第 13 期 Guide of China Medicine, July 2009, Vol.7, No.13

品库;提供单体的标准品及检测方法;建立标准的提取工艺路线等。3.2 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为基于中药药效和安全的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我国对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界定、中药材有效部位的筛选、毒理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尤其不足,这些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的发展。今后基础研究要从药材资源、植物化学、中药药理、中药毒理、重金属的含量、致癌物质等各个方面,加强多学科交叉配合,深入进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方剂配伍规律等研究。3.3 各种质量控制生产管理规范将得到严格执行

中药的生产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药材的种子、种植、收割加工、提取浓缩、中药制剂、生产包装、药效、药理、毒理、安全评价以及临床后的安全监督等。各种生产管理规范的实施将有利于从源头上保证中药的安全、有效、可控,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3.4 中药的安全性(毒性)检测会得到重视

中药的安全性一直是最近几年来国内外关注并探索的问题。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检测将成为中药安全质量标准研究的又一个热点。3.5 方剂学的基础研究和标准研究将深入进行

方剂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方剂进行研究。因此,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方法,如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信息科学、医学生物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进行研究,研究方剂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当中和体内代谢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方剂制剂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建立方、药信息数据库,将是中成药质量控制研究的必要内容。参考文献

[1] 薛愚.中国药学史料[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史怡然,王一涛,卞鹰.中药现代化的两大基石—中药标准化和中

药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药业,2005,14(4):2-3.

[3] Suzuki M, Sasaki K, Yoshizaki F, et al. Anti-hepatitis C Virus Effect

of Citrus Unshiu Peel and Its Active Ingredient Nobiletin[J]. Am J Chin Med, 2005, 33(1): 87-88.

量、土壤均作了严格的规定。②GAP要求每种中药材都要按照自身的特点,制定出一套标准操作规程,以严格控制中药材的质量。其中包括种植和繁殖材料,采收和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与储藏,质量管理等方面。2.6 色谱指纹图谱

对于中药而言,色谱指纹图谱不同于传统的鉴别之处是在于它不是从一个“点”,而是从一个二维的“面”来鉴别真伪,同时在定量操作的前提下,得到的“量”方面的信息还可以估量待测样品之间总体“量”的差别,从量的角度给以动态的质量评价[3]。色谱指纹图谱不强调个体的绝对惟一性,而强调同一药材群体的相似性,即物种群体内的惟一性。相似性是通过色谱的整体性和模糊性来体现,这是模糊现象和模糊应用。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若干具有指纹特征的“峰”组成,它们之间的排列顺序、大小高低,相互牵制构成整体的特征。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是指一种综合的、可量化的鉴别手段,是符合中药特色的评价中药真实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的质量控制模式之一。整体性和模糊性是它的基本属性,满足专属性、重现性和实用性的技术要求,是以各种光谱、波谱、色谱等技术为依托的又一种质量控制模式。指纹图谱分析强调准确的辨认,而不是精密的计算,比较图谱强调的是相似,而不是相同。在不可能将中药复杂成分都搞清楚的情况下,指纹图谱的作用是反映成分复杂的中药内在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3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发展趋势

伴随着中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的各个环节。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技术逐渐应用于中药新药开发;现代制剂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传统中药剂型的改进,中药制剂已由过去的“丸、散、膏、丹”向“控释、缓释、靶向”等现代制剂发展;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基因芯片等新的技术和方法也在尝试应用。中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传统中药正在向现代中药转变。3.1 参考国际通行标准,制定科学、可行的中成药质量控制标准

组织有关专家参考国际通行标准进行研究分析,对我国现行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修改,并制定出能得到国际认可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如建立国际承认的中药指纹图谱;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库和中药标准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昼夜血压变化观察及意义

邬容川

【摘要】目的 研究观察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昼夜血压变化。方法 对43例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分两小组:糖尿病无神经病变(DMI)组和糖尿病神经病变(DNP)组,测量血压,用SAS6.04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并用SAS6.04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DNP组的昼夜收缩,而DNP组卧立位压差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虽然其均值也高于DMI组,但差异压差和舒张压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DNP患者除测量入院时的血压外,还应测量卧立位与夜间血压以了解患者血压变化节律无显著性(P>0.05)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昼夜收缩压差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09)13-0042-02

糖尿病的神经系统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理改变多见于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有体位性低血压、多汗、腹泻、便秘、排尿障碍和阳痿。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血压节律的变化与正常人相反,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约50%糖尿病患者于夜间血压下降,甚至出现夜

间血压升高。为了降低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DNP)患者因血压节律变异致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率,笔者对43例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昼夜与卧立位血压监测。黑龙江省桦南县人民医院(154400)


相关文章

  • 生物检定方法控制中药质量的思考
  • 2007第九卷第六期★Vol.9No.6 生物检定方法控制中药质量的思考* □王伽伯 李会芳 肖小河** 金 北京 城 100039) (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 摘要:质量稳定可控是保证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前提.现行的中药质控 ...查看


  • 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 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荔霞,刘永明,王胜义,齐志明,董书伟,刘世祥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 结合国内外中药质量标准控制研究的新思路,从中药质量标准的内容,研究现状,常用分析技术,存在的问题 ...查看


  • "2012全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及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研讨会2012-06-25 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小允 评论(0) 阅读(2) 字号:小中大 热点关注:男科 湿疣疱疹 肝病 广州海军医院 乳腺增生 宫颈癌 牛皮癣 尖锐湿疣 白癜风 [导语]近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 ...查看


  • 药品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 药品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毛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 北京)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近几年发表的关于药品质量标准的文献,较为系统 地总结了我国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现状,分析中药质量标准的不足之处,并且提 出一系列关于完善我国药品质量标准的建 ...查看


  • 中药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可研报告
  • 中药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可研项目 名称 备案情况 投资金额 工程费用 其他费用 预备费 铺底流动 资金 经广东省发展和改 中药物流 革委员会备案, 备 100,000 43,539.5 28,339.5 2,875.2 25,245.8 配送中 ...查看


  • 中药学发展热点以及存在问题
  • 中药GAP .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整体药理的主要研 究进展.热点.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摘要:对中药形成中药现代化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医药事业蓬勃发展,人们对中药产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另外,在中国进WTO 以后,中药国际化日渐突出实施中药现 ...查看


  • _浅谈我国中药饮片的现状与改善对策
  • DOI:10.13862/j.cnki.cn43-1446/r.2012.12.045 第18卷Vol.18第12期No.12 Guid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 ...查看


  •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一.中药指纹图谱技术:1.色谱指纹图谱:它包括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HPCE)等指纹图谱.目前,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研究领域中应用广泛.例如,吕美红等采用 GC ...查看


  •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原因及防范措施
  •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2)03-0083-02 中药注射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药剂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提取有效物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