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号召“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和治国方针。说到教育,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教育学生的的唯一肩负者。然而,随着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日渐突出,社会逐渐把目光由传统的知识教育转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包含了对学生心理与思想健康的教育。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重要的转折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推行,一家一孩 的家庭模式在社会逐渐普及,一胎化让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心肝宝贝疼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尽量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孩子从小便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做什么事都呼风唤雨、让别人迁就于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2.性格怪异、难以融入群体。表现为缺乏自信,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或因家庭条件不好而感觉不如他人,不敢靠近身边的同学、唯唯诺诺;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 不主动与人接触, 行为孤僻怪异, 沉默寡言;过于自私, 凡事都只为自己着想, 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好攀比,什么事都想优越于他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好,易产生嫉妒心理。

3. 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 最显著的特点是“逆反”心理增强。情感丰富,对他人的言行比较敏感。自制力差, 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 当外界诱因强烈时, 容易放纵自己,误入歧途。人格方面表现为自私狭隘, 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喜大悲,情绪化;有时又自高自大, 自以为是, 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且抗挫能力差。

4. 缺乏读书、立志成才的奋斗目标。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贫玩好耍的习惯, 在学校里不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 甚至逃课,成天在学校外面四处溜达、到处乱玩,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也没有强烈的读书意识。对父母和老师的督促与教导不屑一顾。

5. 缺乏责任感。对独生子女的溺爱, 使部分学生养成“老子天下第一”个性, 遇事不计后果, 做事不负责任。在家里不尊重父母、长辈, 在兄弟姐妹间争强好胜。在学校欺侮小同学, 对老师不尊重, 对同学不礼貌, 无视校纪班规, 不履行学生的义务。在生活上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 依赖性强, 自理能力差。在社会上缺乏社会公德意识, 不爱护公共设施, 不遵守公共秩序, 大胆妄为。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青春期心理转变。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过渡期。 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容易引起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激荡、敏感。有时,别

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可以使他们情绪飞扬,彻夜不眠;有时老师或同学无意间的一句话也可以让他们茶饭不思,终日苦闷。然而,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已长大,强烈的自尊使得一些学生虽然内心高兴或苦恼而表面上却装得很平静;他们心中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却又不相信别人,有些中学生甚至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长时间压抑自己,极易产生焦虑与抑郁。

2. 学业压力。当前,中学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大部分中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考试的机器。虽然现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变革,但应试教育仍旧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十年寒窗苦、一考定终身”的现实难以改变。 从而, 强大的升学竞争, 家长期望、社会的压力严重困扰着学生, 超出了学生的心理负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 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状态。久之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也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因此,中学生紧张繁忙的学业和激烈的竞争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家庭影响。在家庭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情况:一是由于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 父母忙于挣钱养家,东奔西走, 长期出门在外打工,让孩子跟家中老人或亲戚留守在家,不能很好地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 关心较少或只是关心衣食和学习成绩, 缺乏日常与子女的心灵沟通, 从而逐渐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 使子女的性格内向、自私和冷酷。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 就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的情况。二是经济基础比较优越的家庭, 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 一味溺爱放纵, 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影响, 久而久之使子女养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惟我至上的不良习性, 这种情况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但又不能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当子女未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错时, 不是正面疏导、说服教育, 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其施暴, 造成孩子与父母间感情裂痕和情绪对立, 形成互不信任的状态, 更有甚者则离家出走、有轻生的念头。

4. 学习生活中与教师和同学间的关系。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要求自由独立和民主平等的意识与日俱增。加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对学生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很容易陷入不良的学习情绪中。另外,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大,使得一些学生即使努力了也没有提高考试分数,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因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对厌学情绪给予及时调整,长期会使学生的消极情绪逐渐扩大、蔓延。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对一些调皮学生缺乏起码的尊敬,丑化或者辱骂学生,使得他们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师生关系日趋紧张。除此之外,来自同学的眼光和态度及同学间的相处都会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造成很大影响。

三、 教师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家庭的影响以及自身的作用形成中学生心理问题, 在中学时期, 如何引导和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关系和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大问题。教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多,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效果,因此,教师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 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中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更是一个精神的培养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认识精神的作用, 学会调节情绪、控制情绪, 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情绪是极具敏感和传染性的, 特别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 教师的带动作用以及学生的从师和从众心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 自己的情绪变化会直接传染和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而且要利用积极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愉悦情绪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情绪, 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大集体, 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愉快和幸福的。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做有心人, 善于在细节之中洞察学生内部心理的变化, 全面掌握和了解认识学生复杂变化的情感世界, 并根据其心理、生理及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学生遇到挫折倍感苦闷时, 及时帮助他转移注意力,通过言传身教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心理疏导,使其把挫折缩小,使低落的情绪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淡化, 从而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 要引导学生学会和了解正确合理的发泄排解方式。利用日记、找老师同学倾诉、进行运动等方式, 化解消极情绪, 使之尽快地摆脱负面情绪、走出心理阴影。

2. 引导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

现时期的教育体制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 成绩的波动造成心理状态的起伏, 如果成绩优良并保持稳定的, 还是能够较好地调节心理平衡。但是, 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 因此, 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在几次考试中落伍后, 就容易失去自信, 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不思进取, 有的甚至把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或者是早恋, 既影响了学业, 也耽误了前程。因此, 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教师首先应该练就一双“察微知著”的慧眼, 善于从看似细微处中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特长和优点, 有的放矢的予以引导和启发使失去自信的学生重新鼓足学习和生活的勇气。拥有自信, 就拥有了积极性, 有了积极性, 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身心就会得到健康地发展。其次, 充分利用外部的一切条件, 为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现自己长处和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特别是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找到自信。在他们学习进步时, 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 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是很棒的, 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的更好的, 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3. 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

培养健全的人格, 发挥独立个性是中学生健康心理的目标所在。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基础, 是精神层面的自我表征。基于此, 新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设, 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关注现代教育制度和了解家庭教育方式, 使中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这首先要求老师要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师德修养和为人处事态度去感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废。关心体贴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求学校教育由传统的“孤军作战”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作战,因为学生人格的形成不光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家庭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影响,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加以积极影响和正面教育,学生才可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

四、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为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学校既要有思想认识和知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

1. 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坚持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成功性、反思性和协同性等教学原则。重点不在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教学,而在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 注重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不可能存在心理活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中学生的心理既有其共性,亦有其鲜明的个性。要有效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分析并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其他方法外,应对个别辅导给予足够的重视。个别辅导应在“尊重、理解、关怀、引导”这几个字上下功夫,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尽量缓和紧张的气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平和、轻松的环境中帮助学生解除烦恼、困扰与压抑。在个案研究时一定不能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应广泛地收集材料,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拟定操作性强的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3. 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课堂渗透。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所以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任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充实提高,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同时还能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自我调试和充实,进而更好的实现教学所要求的情感目标。

4. 坚持环境育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构建文明和谐集体。一个文明和谐的班集体有一种凝聚力, 给人以温暖和快乐, 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这样的班集体中, 学生会自觉地改变自己, 让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优秀的班集体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它主要通过班风、学风、班容、班貌、师生精神风貌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氛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而班主任不仅是“工程师”, 更是艺术家和心理学家。我们肉眼虽然看不见学生的“灵魂”, 但可以为其“灵魂”的健康创设一种好的氛围, 一个好的环境, 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5. 贯彻活动育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其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扩大学生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心理松弛场所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训练,如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角色模拟互访互问游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让学生学会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同时还能让学生正视竞争,在竞争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决定着国家

未来的命运与兴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四有”青年的重任。我们不仅要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教书育人的职责。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号召“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和治国方针。说到教育,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教育学生的的唯一肩负者。然而,随着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日渐突出,社会逐渐把目光由传统的知识教育转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包含了对学生心理与思想健康的教育。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重要的转折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推行,一家一孩 的家庭模式在社会逐渐普及,一胎化让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心肝宝贝疼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尽量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孩子从小便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做什么事都呼风唤雨、让别人迁就于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2.性格怪异、难以融入群体。表现为缺乏自信,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或因家庭条件不好而感觉不如他人,不敢靠近身边的同学、唯唯诺诺;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 不主动与人接触, 行为孤僻怪异, 沉默寡言;过于自私, 凡事都只为自己着想, 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好攀比,什么事都想优越于他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好,易产生嫉妒心理。

3. 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 最显著的特点是“逆反”心理增强。情感丰富,对他人的言行比较敏感。自制力差, 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 当外界诱因强烈时, 容易放纵自己,误入歧途。人格方面表现为自私狭隘, 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喜大悲,情绪化;有时又自高自大, 自以为是, 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且抗挫能力差。

4. 缺乏读书、立志成才的奋斗目标。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贫玩好耍的习惯, 在学校里不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 甚至逃课,成天在学校外面四处溜达、到处乱玩,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也没有强烈的读书意识。对父母和老师的督促与教导不屑一顾。

5. 缺乏责任感。对独生子女的溺爱, 使部分学生养成“老子天下第一”个性, 遇事不计后果, 做事不负责任。在家里不尊重父母、长辈, 在兄弟姐妹间争强好胜。在学校欺侮小同学, 对老师不尊重, 对同学不礼貌, 无视校纪班规, 不履行学生的义务。在生活上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 依赖性强, 自理能力差。在社会上缺乏社会公德意识, 不爱护公共设施, 不遵守公共秩序, 大胆妄为。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青春期心理转变。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过渡期。 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容易引起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激荡、敏感。有时,别

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可以使他们情绪飞扬,彻夜不眠;有时老师或同学无意间的一句话也可以让他们茶饭不思,终日苦闷。然而,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已长大,强烈的自尊使得一些学生虽然内心高兴或苦恼而表面上却装得很平静;他们心中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却又不相信别人,有些中学生甚至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长时间压抑自己,极易产生焦虑与抑郁。

2. 学业压力。当前,中学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大部分中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考试的机器。虽然现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变革,但应试教育仍旧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十年寒窗苦、一考定终身”的现实难以改变。 从而, 强大的升学竞争, 家长期望、社会的压力严重困扰着学生, 超出了学生的心理负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 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状态。久之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也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因此,中学生紧张繁忙的学业和激烈的竞争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家庭影响。在家庭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情况:一是由于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 父母忙于挣钱养家,东奔西走, 长期出门在外打工,让孩子跟家中老人或亲戚留守在家,不能很好地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 关心较少或只是关心衣食和学习成绩, 缺乏日常与子女的心灵沟通, 从而逐渐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 使子女的性格内向、自私和冷酷。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 就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的情况。二是经济基础比较优越的家庭, 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 一味溺爱放纵, 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影响, 久而久之使子女养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惟我至上的不良习性, 这种情况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但又不能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当子女未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错时, 不是正面疏导、说服教育, 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其施暴, 造成孩子与父母间感情裂痕和情绪对立, 形成互不信任的状态, 更有甚者则离家出走、有轻生的念头。

4. 学习生活中与教师和同学间的关系。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要求自由独立和民主平等的意识与日俱增。加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对学生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很容易陷入不良的学习情绪中。另外,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大,使得一些学生即使努力了也没有提高考试分数,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因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对厌学情绪给予及时调整,长期会使学生的消极情绪逐渐扩大、蔓延。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对一些调皮学生缺乏起码的尊敬,丑化或者辱骂学生,使得他们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师生关系日趋紧张。除此之外,来自同学的眼光和态度及同学间的相处都会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造成很大影响。

三、 教师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家庭的影响以及自身的作用形成中学生心理问题, 在中学时期, 如何引导和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关系和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大问题。教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多,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效果,因此,教师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 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中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更是一个精神的培养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认识精神的作用, 学会调节情绪、控制情绪, 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情绪是极具敏感和传染性的, 特别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 教师的带动作用以及学生的从师和从众心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 自己的情绪变化会直接传染和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而且要利用积极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愉悦情绪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情绪, 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大集体, 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愉快和幸福的。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做有心人, 善于在细节之中洞察学生内部心理的变化, 全面掌握和了解认识学生复杂变化的情感世界, 并根据其心理、生理及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学生遇到挫折倍感苦闷时, 及时帮助他转移注意力,通过言传身教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心理疏导,使其把挫折缩小,使低落的情绪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淡化, 从而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 要引导学生学会和了解正确合理的发泄排解方式。利用日记、找老师同学倾诉、进行运动等方式, 化解消极情绪, 使之尽快地摆脱负面情绪、走出心理阴影。

2. 引导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

现时期的教育体制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 成绩的波动造成心理状态的起伏, 如果成绩优良并保持稳定的, 还是能够较好地调节心理平衡。但是, 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 因此, 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在几次考试中落伍后, 就容易失去自信, 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不思进取, 有的甚至把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或者是早恋, 既影响了学业, 也耽误了前程。因此, 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教师首先应该练就一双“察微知著”的慧眼, 善于从看似细微处中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特长和优点, 有的放矢的予以引导和启发使失去自信的学生重新鼓足学习和生活的勇气。拥有自信, 就拥有了积极性, 有了积极性, 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身心就会得到健康地发展。其次, 充分利用外部的一切条件, 为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现自己长处和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特别是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找到自信。在他们学习进步时, 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 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是很棒的, 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的更好的, 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3. 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

培养健全的人格, 发挥独立个性是中学生健康心理的目标所在。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基础, 是精神层面的自我表征。基于此, 新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设, 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关注现代教育制度和了解家庭教育方式, 使中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这首先要求老师要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师德修养和为人处事态度去感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废。关心体贴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求学校教育由传统的“孤军作战”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作战,因为学生人格的形成不光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家庭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影响,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加以积极影响和正面教育,学生才可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

四、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为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学校既要有思想认识和知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

1. 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坚持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成功性、反思性和协同性等教学原则。重点不在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教学,而在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 注重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不可能存在心理活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中学生的心理既有其共性,亦有其鲜明的个性。要有效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分析并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其他方法外,应对个别辅导给予足够的重视。个别辅导应在“尊重、理解、关怀、引导”这几个字上下功夫,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尽量缓和紧张的气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平和、轻松的环境中帮助学生解除烦恼、困扰与压抑。在个案研究时一定不能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应广泛地收集材料,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拟定操作性强的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3. 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课堂渗透。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所以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任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充实提高,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同时还能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自我调试和充实,进而更好的实现教学所要求的情感目标。

4. 坚持环境育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构建文明和谐集体。一个文明和谐的班集体有一种凝聚力, 给人以温暖和快乐, 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这样的班集体中, 学生会自觉地改变自己, 让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优秀的班集体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它主要通过班风、学风、班容、班貌、师生精神风貌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氛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而班主任不仅是“工程师”, 更是艺术家和心理学家。我们肉眼虽然看不见学生的“灵魂”, 但可以为其“灵魂”的健康创设一种好的氛围, 一个好的环境, 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5. 贯彻活动育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其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扩大学生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心理松弛场所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训练,如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角色模拟互访互问游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让学生学会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同时还能让学生正视竞争,在竞争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决定着国家

未来的命运与兴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四有”青年的重任。我们不仅要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教书育人的职责。


相关文章

  • 浅谈小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浅谈小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这就对人的全面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通过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密切的家校配合,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 ...查看


  • 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是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中介,心理因素对于中学生主体结构的核心因素,中学的身心健康以及自身潜能开发都会在心理素质上得到综合的反映.所以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 ...查看


  •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开县铁桥镇中心小学三台完全小学 谭夏瑜 开县铁桥镇中心小学 田海山 魏书生说:心灵的大门不容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 ...查看


  • 浅谈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 浅谈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只要你有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你就会深有体会,现在的中学生比以前的中学生难教多了,出现的问题真是层出不穷,例如:学习障碍.厌学.多动症.焦虑.嫉妒.孤僻.说谎.说话粗鲁.不守纪律.好打架.逆反心理强.意志力 ...查看


  •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人的健康无外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特别是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成长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就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阶 ...查看


  • 教育创新的内涵与必要性
  • 教育创新的内涵与必要性 摘要:教育创新包括考试评价制度的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及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教育创新反映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 ...查看


  •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社会运转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这将使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查看


  • 结合你的经验,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结合你的经验,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时代挑战的有力应答.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 ...查看


  •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 摘要: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祖国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因此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关心的话题.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教育可以加强公民自身的道德素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开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