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唐诺:影像相对于文字仍是相当初级的载体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微博]杨青2014-04-25

[摘要]在文字的领地被越来越多的图像和影像侵占的当下,在唐诺的心中始终认为“文字是独一的没有任何替代物,它是所有知识的最终载体,甚至是人类记忆的最后一片海洋。”

台湾作家唐诺和朱天心夫妇

在“世界读书日”前后想锁定一个纯粹的阅读人做采访,很多人都推荐台湾作家唐诺。

唐诺,本名谢材俊,1958年生人,台大历史系毕业,曾任职出版公司,现为自由读书人,专注于与阅读相关的自由写作,自称“专业读者”。

编辑把唐诺的电话给我时交待:唐诺没有手机,只有家中的电话,他每天固定在咖啡馆写作,白天未必在家。不过,这个电话可以找到三个人:朱天文、朱天心和唐诺。

4月17日晚当我打通他台湾家中的电话时,听到电话那端年龄稍大的女声,我才意识到编辑说漏了一个人——刘慕莎,朱家妈妈。

这像是一个有趣的文坛生态揭秘,台湾著名的文学家朱西宁去世后,他太太翻译家刘慕莎、大女儿朱天文、二女儿朱天心一家仍住在一个屋檐下,唐诺就是朱天心的丈夫、朱西宁的学生。他在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避讳地提到我的老师朱西宁如何如何,也动辄把朱天文和朱天心的写作秘密或者阅读感受拿出来当例证。熟悉朱家三姐妹的人早就知道,只有三女儿朱天衣在山间盖屋另居。所以这个电话应该能找到四个人才对!

唐诺说过自己的生活状态:“我自己没房子没车子没手机,偶尔借用女儿计算机查个数据,看看当天NBA比赛结果并赢它两盘棋,很少花钱,最固定的支出是每天一包烟。”

在朱家姐妹的盛名下,唐诺好像一直是藏在身后的人,但他的发力却一波接一波,悠长持久,从最早的为内行人津津乐道的球评文章,到为出版社推理小说写的导读,接下来积累成书的《阅读的故事》、《文字的故事》、《世间的名字》,去年出版的厚重的《尽头》,终于让人们认同了他一直以来自诩的身份:一个职业读书人,简称:专业读者。

说到阅读,他几乎没有商量余地地强调:

“人生苦短,阅读却是长远的事。”

“我总是劝人偶尔去翻翻《辞海》这样的大辞典,一生总得做一次这事,看看人们曾反复造出来多少文字。”

在《尽头》附送的白色的导读小册子里,压轴的正是朱天文与唐诺的对谈,题目为《博学者、聆听者、发想者》,正道出唐诺这位专业读者所扮演的角色。

他想试图让原本只是三十个人看懂的东西,变成更多人可以看到,也就是从智识变成知识,甚至慢慢变成常识。他觉得任何一个高远的东西,把它用较简单的话说出来,那不但可能,而且是必要的、非如此不可。把难的东西用简单的方式讲出来。他就是这样的搭桥人。

他认为再平凡再奄奄一息的社会,总还有那么几个有意思的人,至少有那么几个疯子,愿意不理性地去做大家都不会再去做,以为不可能的事。

在文字的领地被越来越多的图像和影像侵占的当下,在唐诺的心中始终认为“文字是独一的没有任何替代物,它是所有知识的最终载体,甚至是人类记忆的最后一片海洋。如果人类世界、人类的认知和思维还有'远方’还能前行,我们可以仰靠的,从思索、表达到记忆,只能是文字。”这几乎是在当下看到的对文字最深情的表白。

列维斯特劳斯曾说:“难道不知道人手相对于人脑仍是相当粗陋的工具吗?”

唐诺补充道:“难道不知道影像相对于文字仍是相当初级的载体吗?”

大陆那边托出版社捎来信息,邀请朱天文和朱天心可否也和读者微博一下,晨昏定省。“我们有义务成为另一些人”,朱天心尽可能礼貌地拒绝了,“作家安静地写,读者安静地看,这是我喜欢的文学样貌。”

“我们有义务成为另一些人”又何尝不是唐诺的夫子自道?

别忘了,汉娜·阿伦特说过:“一个时代往往会把自己的烙印最清晰地打在那些受其影响最小的、最远离它因而受苦最多的人身上。”

这或许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写《尽头》这样长得可以跑马的文章。

其实作为一个够好够认真的书写者,他早就心知肚明,真正有意义的读者极可能不会超出五十个人。

更何况对他而言,读者的身份远比写作者更长更久远!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微博]杨青2014-04-25

[摘要]在文字的领地被越来越多的图像和影像侵占的当下,在唐诺的心中始终认为“文字是独一的没有任何替代物,它是所有知识的最终载体,甚至是人类记忆的最后一片海洋。”

台湾作家唐诺和朱天心夫妇

在“世界读书日”前后想锁定一个纯粹的阅读人做采访,很多人都推荐台湾作家唐诺。

唐诺,本名谢材俊,1958年生人,台大历史系毕业,曾任职出版公司,现为自由读书人,专注于与阅读相关的自由写作,自称“专业读者”。

编辑把唐诺的电话给我时交待:唐诺没有手机,只有家中的电话,他每天固定在咖啡馆写作,白天未必在家。不过,这个电话可以找到三个人:朱天文、朱天心和唐诺。

4月17日晚当我打通他台湾家中的电话时,听到电话那端年龄稍大的女声,我才意识到编辑说漏了一个人——刘慕莎,朱家妈妈。

这像是一个有趣的文坛生态揭秘,台湾著名的文学家朱西宁去世后,他太太翻译家刘慕莎、大女儿朱天文、二女儿朱天心一家仍住在一个屋檐下,唐诺就是朱天心的丈夫、朱西宁的学生。他在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避讳地提到我的老师朱西宁如何如何,也动辄把朱天文和朱天心的写作秘密或者阅读感受拿出来当例证。熟悉朱家三姐妹的人早就知道,只有三女儿朱天衣在山间盖屋另居。所以这个电话应该能找到四个人才对!

唐诺说过自己的生活状态:“我自己没房子没车子没手机,偶尔借用女儿计算机查个数据,看看当天NBA比赛结果并赢它两盘棋,很少花钱,最固定的支出是每天一包烟。”

在朱家姐妹的盛名下,唐诺好像一直是藏在身后的人,但他的发力却一波接一波,悠长持久,从最早的为内行人津津乐道的球评文章,到为出版社推理小说写的导读,接下来积累成书的《阅读的故事》、《文字的故事》、《世间的名字》,去年出版的厚重的《尽头》,终于让人们认同了他一直以来自诩的身份:一个职业读书人,简称:专业读者。

说到阅读,他几乎没有商量余地地强调:

“人生苦短,阅读却是长远的事。”

“我总是劝人偶尔去翻翻《辞海》这样的大辞典,一生总得做一次这事,看看人们曾反复造出来多少文字。”

在《尽头》附送的白色的导读小册子里,压轴的正是朱天文与唐诺的对谈,题目为《博学者、聆听者、发想者》,正道出唐诺这位专业读者所扮演的角色。

他想试图让原本只是三十个人看懂的东西,变成更多人可以看到,也就是从智识变成知识,甚至慢慢变成常识。他觉得任何一个高远的东西,把它用较简单的话说出来,那不但可能,而且是必要的、非如此不可。把难的东西用简单的方式讲出来。他就是这样的搭桥人。

他认为再平凡再奄奄一息的社会,总还有那么几个有意思的人,至少有那么几个疯子,愿意不理性地去做大家都不会再去做,以为不可能的事。

在文字的领地被越来越多的图像和影像侵占的当下,在唐诺的心中始终认为“文字是独一的没有任何替代物,它是所有知识的最终载体,甚至是人类记忆的最后一片海洋。如果人类世界、人类的认知和思维还有'远方’还能前行,我们可以仰靠的,从思索、表达到记忆,只能是文字。”这几乎是在当下看到的对文字最深情的表白。

列维斯特劳斯曾说:“难道不知道人手相对于人脑仍是相当粗陋的工具吗?”

唐诺补充道:“难道不知道影像相对于文字仍是相当初级的载体吗?”

大陆那边托出版社捎来信息,邀请朱天文和朱天心可否也和读者微博一下,晨昏定省。“我们有义务成为另一些人”,朱天心尽可能礼貌地拒绝了,“作家安静地写,读者安静地看,这是我喜欢的文学样貌。”

“我们有义务成为另一些人”又何尝不是唐诺的夫子自道?

别忘了,汉娜·阿伦特说过:“一个时代往往会把自己的烙印最清晰地打在那些受其影响最小的、最远离它因而受苦最多的人身上。”

这或许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写《尽头》这样长得可以跑马的文章。

其实作为一个够好够认真的书写者,他早就心知肚明,真正有意义的读者极可能不会超出五十个人。

更何况对他而言,读者的身份远比写作者更长更久远!


相关文章

  • 读书不如认字
  • 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唐诺给你讲述<文字的故事>.蒋勋谈<汉字书法之美>,几本饶有趣味的书都围绕着古老的汉字展开,说文解字.咬文嚼字.识图习字.习文赏字. 你认得几个字 ...查看


  • 纸质书与电子书的比较
  • 纸质书与电子书的比较 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非常大.本文中的纸质书是相对于电子书来说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例如日常的书本.报纸.杂志等以纸张为载体的出版 ...查看


  • 航天科普的发展建议
  • 航天科普的发展建议 作者:侯米兰 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11期 摘 要 根据我国航天技术和航天科普的发展现状,以美国NASA航天任务的科普考虑为参考,针对我国航天相关领域的薄弱环节,提出未来航天任务设计在航天科普领域应开 ...查看


  • 传播学基本问题
  •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 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强调传播的 ...查看


  •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一)新闻工作者责任 1.新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新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不能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直接关系到党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控制力,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 ...查看


  •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前景展望
  • 浅谈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时间:2012-03-09 15:19 作者:赛微编辑来源:赛微电子网 多媒体技术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及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多媒体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声音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计算 ...查看


  • 张国荣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讲演
  • 20090104 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第三卷第八期 张国荣讲演因缘 文/小思 2002年退休前夕,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开设"香港文学专题",全部以已有影像成品的文学作品为研读对象.这种近似通识教育.文化研究 ...查看


  • 网络发展历程
  • 网络发展历程 网络是什么?十多年中有过许多回答.今天重提这个问题好像有些幼稚,但是事实并非已经清晰.首先声明,我不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探讨网络的本质,而是追问网络的文化社会意义所在.似乎可以说,本文探索的是网络对于"人" ...查看


  • 影像语言中的说明文
  • 摘 要:影像语言的直观性作用在说明文中的描述功能时,有极大的优势.影像即比文字能够更直接地完成这一点.但在面对某些非视觉直观问题的表达时,影像就需要获得其它手段的配合来共同完成说明作用.用感性媒介去说明理性问题的鸿沟,需要搭建一座合适的桥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