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与民法的关系刍议

市民社会与民法的关系刍议

【摘要】:市民社会的概念产生与西方,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出于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含义上使用市民社会一语。市民社会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私人活动领域,是自由人基于各种需要,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考察市民社会与民法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市民社会是民法存在的基础和土壤,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律表现和反映。

【关键词】:民法;市民社会;基础;反映

一、市民社会的界定

(一) 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

1. 古典市民社会的概念

据考证,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Politike Koinonia”的概念,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其后,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将”Politike Koinonia”翻译为拉丁文”Societas Civilis”,明确指出市民社会”不仅指单个国家,而且也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可见,在古希腊和罗马学者眼中,市民社会与城邦、共和国、政治共同体是同义语,指区别于周围野蛮民族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Politike Koinonia”或”Societas Civilis”与其翻译为市民社会,不如翻译为文明社会更合适。

14世纪,为了反对神权,一些政治思想家重新使用市民社会一词,主要指政治社会或城邦国家,内容并没有超出亚里士多德以及西塞罗赋予此词的含义。17世纪至18 世纪,洛克、卢梭、康德等社会契约论者启用市民社会一词,将其等同于政治社会,称此前的社会为自然状态的社会。

2. 现代市民社会的概念

黑格尔最先在学理上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明确区分开来。他赋予市民社会全新的含义,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思想,构建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 就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及批判的对象而言, 它特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即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做如此理解,才能解释”‘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这句话;第二, 就市民社会的内在本质而言, 它是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关系。马克思还认为在市民社会诸领域中”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关系的领域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物质交往形式毕竟只是市民社会中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领域,并非唯一的领域,例如不具有经济属性的家庭生活也是社会生活领域的一种,所以这段话只是对市民社会实质的说明,不应看作是马克思为”市民社会”下的完整定义。

市民社会与民法的关系刍议

【摘要】:市民社会的概念产生与西方,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出于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含义上使用市民社会一语。市民社会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私人活动领域,是自由人基于各种需要,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考察市民社会与民法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市民社会是民法存在的基础和土壤,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律表现和反映。

【关键词】:民法;市民社会;基础;反映

一、市民社会的界定

(一) 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

1. 古典市民社会的概念

据考证,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Politike Koinonia”的概念,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其后,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将”Politike Koinonia”翻译为拉丁文”Societas Civilis”,明确指出市民社会”不仅指单个国家,而且也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可见,在古希腊和罗马学者眼中,市民社会与城邦、共和国、政治共同体是同义语,指区别于周围野蛮民族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Politike Koinonia”或”Societas Civilis”与其翻译为市民社会,不如翻译为文明社会更合适。

14世纪,为了反对神权,一些政治思想家重新使用市民社会一词,主要指政治社会或城邦国家,内容并没有超出亚里士多德以及西塞罗赋予此词的含义。17世纪至18 世纪,洛克、卢梭、康德等社会契约论者启用市民社会一词,将其等同于政治社会,称此前的社会为自然状态的社会。

2. 现代市民社会的概念

黑格尔最先在学理上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明确区分开来。他赋予市民社会全新的含义,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思想,构建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 就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及批判的对象而言, 它特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即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做如此理解,才能解释”‘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这句话;第二, 就市民社会的内在本质而言, 它是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关系。马克思还认为在市民社会诸领域中”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关系的领域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物质交往形式毕竟只是市民社会中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领域,并非唯一的领域,例如不具有经济属性的家庭生活也是社会生活领域的一种,所以这段话只是对市民社会实质的说明,不应看作是马克思为”市民社会”下的完整定义。


相关文章

  • 刍议_物权法_中的占有制度
  • 2008.04 (下) 理论新探 刍议<物权法>中的占有制度 黄小平 摘 杨津 要<物权法>的讨论.制定和通过都牵动着无数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心.虽说如今尘埃落定,但学界对其一直争执不休. 然笔者仅就占有制度提出自己的见 ...查看


  • 我国合作社法人的分类与归属
  • 作者:朱晓娟 北方法学 2011年11期 中图分类号:DF4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30(2011)04-0018-06 一.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传统民法对法人的分类及其评析 法人的种类与形态多种多样,但可以依据一 ...查看


  • 债权人的撤销权刍议
  • 债权人的撤销权刍议 [摘 要]债权人撤销权在民事法律制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突破了债的相对性原则,在保护债权人的债权.维护债务人交易自由以及保障善意第三人交易安全三者之间实现了完美的平衡.文章通过介绍债权人撤销权的概念与性质,立法 ...查看


  • X论民法是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
  • ・青年论坛・ 身份相分离, 从而内在于组织并按照组织的特定目 的进行活动①.组织的意志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上的意志, 只不过是特殊化的意志罢了.本文已指出, 作为法律上的人可以是现实上的意志存在, 也可以是观念上的意志存在; 同样的存在, 意志 ...查看


  • 我国民法的基本性质探讨(王利明)
  • 我国民法的基本性质探讨 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传时间:2004-5-21 内容提要 本文从民法的性质入手,认为民法是私法,是规范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也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民法作为保护权利的法律,应当以民事权利为中心构 ...查看


  • 论私法与公法的区分标准
  • 摘要:私法与公法区分标准的确定应当从研究市民社会的理论入手,并以家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这三者的关系为基础.根据法律的调整对象是否为非国家统治关系,可将私法与公法区分开来.这种区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私法观.对于今日中国的民法法典化而言,这种新 ...查看


  • 民法的性质
  • 论民法的性质 从词源上说,性质是指事物区别他事物的根本属性.相应的,谈论民法的性质也应当是在讲,民法与他法律相区别的根本属性.之所以民法的性质至今尚无普遍性的定论,在于民法历史悠久.体系庞大.内容纷繁而复杂.在总结各方观点的基础上,我认为民 ...查看


  • 论公序良俗原则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卷第"期 双月刊!##$年%月出版 !"#$%&' 钟 其 4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杭州"'##!%5 摘要!公序良俗原则包含有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公共秩序与善良 ...查看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受案范围刍议:反思与完善
  • 摘要:目前,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受案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这影响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笔者以被害人的权益保障为视角分析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受案范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民事附带民事 受案范围 物质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