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趋势

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趋势

作者:李乐

地址:晋城江淮重工

摘要

旅游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点,并结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构建了一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等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措施。

关键词: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

Abstract

The tourism is our country's sunrise industry and the new economical point of growth, plays day by day the vital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unifies the new situation which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and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s, has constructed a set of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aisal target system, finally proposed promotion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formulation science reasonable traveling plan certain countermeasure measures.

Keywords: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第一章 绪论„„„„„„„„„„„„„„„„„„„„„„„„„„„„„„„„„1

1.1研究背景„„„„„„„„„„„„„„„„„„„„„„„„„„„„„„„2

1.1.1我国旅游业的现状„„„„„„„„„„„„„„„„„„„„„„„„„2

1.1.2对我国旅游业产生这些问题的分析„„„„„„„„„„„„„„„„„„3

第二章 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4

2.1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5

2.1.1可持续发展的由来„„„„„„„„„„„„„„„„„„„„„„„„„5

2.1.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点„„„„„„„„„„„„„„„„„„„6

2.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7

第三章 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8

3.1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8

3.2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9

第四章 山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1

4.1精准定位景区„„„„„„„„„„„„„„„„„„„„„„„„„„„„„11

4.2推动休闲旅游„„„„„„„„„„„„„„„„„„„„„„„„„„„„„12

4.3促进产业融合„„„„„„„„„„„„„„„„„„„„„„„„„„„„„12

4.4培育乡村旅游„„„„„„„„„„„„„„„„„„„„„„„„„„„„„13

4.5坚持重金宣传„„„„„„„„„„„„„„„„„„„„„„„„„„„„„13

4.6发力智慧旅游„„„„„„„„„„„„„„„„„„„„„„„„„„„„„14

结束语„„„„„„„„„„„„„„„„„„„„„„„„„„„„„„„„„„„15 参考文献„„„„„„„„„„„„„„„„„„„„„„„„„„„„„„„„„„15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我国旅游业的现状

随着物质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也是人们精神娱乐的方式之一。时至今日,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世界各国都将旅游业作为增长国民经济的一种方式。旅游业也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经济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旅游对整个社会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日益突出,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中国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五,并将在未来20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出境国。胡景涛在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今世界最科学、最广为人们接受的发展理论,研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游业是一种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层面的目标体系,其中涉及很多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活动。但是从实际开发过程与理论结合的情况来看,效果似乎并不是很好。规划中的安排和

实际发展中为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的旅游开发的可能对开发者的约束力低,保护资源的力度弱。目前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是占多数的。

我国现在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盲目利用

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盲目利用,以及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景区整体环境不协调,是我国旅游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我国许多旅游景区都或多或少存在盲目开发利用的情况,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尚缺乏科学的理解,“旅游业是无烟的工业”这种观念,目前还较为流行,人们只强调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只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破坏,只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而缺少保护,致使有些旅游景区出现发展不和谐的状况。

许多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进行旅游开发时缺乏深入调查科学论证,往往急功近利,盲目进行粗放式掠夺式的开发,只是一味的追求旅游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而且在旅游开发时往往只重开发而轻保护,造成许多珍贵的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例如,许多旅游景区在自己的核心景区内修建起现代索道,有的甚至一修就是几条,而作为世界遗产的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内更是建起了和景观极不配套的天梯,导致了景观和生态的大大破坏。又如,近些年来古村古镇游逐渐兴起,各大城市都竞相开发,但遗憾的是许多古村镇不深入挖掘自身的潜在价值,不注重保护。大多都进行仿楼、仿塔的建造。

2.旅游景区破坏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且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造成旅游景区水体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许多河流由于污染严重成为了“黑河”“臭河”,而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更是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污染。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入长江口处终年采砂船云集使得原本清澈的湖水开始泛黄。而国内各大知名旅游景区如黄山、庐山也是垃圾随处可见,饮料瓶、塑料袋随意丢弃,景区破坏污染严重。致使许多景区逐渐被人遗忘,有些景区人流量大不如从前。

3.旅游景区的超负荷接待

许多热点旅游景区往往超规模超负荷接待游客,尤其是到了旅游旺季,双休日及“十一”黄金周时景区内更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到处排队,交通堵塞,用餐住宿困难等等。旅游景区的超负荷接待将会使景区内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景区的旅游功能丧失,甚至还造成许多安全隐患和事故。大量游人进入景区使景区内土地踏实造成土壤板结,游客在山地爬山蹬踏,破坏了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

系裸露、成片山草倒伏,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巨大的威胁。例如前段时间的凤凰古镇断桥事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1.1.2对我国旅游业产生这些问题的分析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首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使得旅游景区丧失了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也使游客的游览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其次,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景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的砍伐、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奇山秀水遭到破坏。另外,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景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又如在我国五岳之首的泰山,因为泰山石在国人心目中的独特性,可以避邪、镇宅,人们为了短期经济利益在景区内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几十家石料厂进行非法开山毁林采石,对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2.旅游活动本身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

旅游活动本身对旅游区环境也是存在着影响的,而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景区内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及游客素质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也日益增加。旅游交通车辆大量的尾气排放造成对旅游景区的严重空气污染,旅游餐厅和旅游饭店的废水、废渣及废气的排放造成对旅游景区水体的污染。除了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对景区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旅游活动也一样破坏旅游景区环境。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我国著名的敦煌莫高窟,过去窟中空气干燥,自然风化缓慢,艺术品经千百年仍然栩栩如生,但近些年来大量游客的进入使得呼出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结合生成酸性物质使得壁画起甲、脱落、褪色,许多壁画的逼真细节已失去光泽,红色和肉色逐渐变为黑色。

3.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景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

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4.短视行为对旅游景区的环境造成的严重威胁

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超负荷接待旅游者,旅游景区内到处是卖各种纪念品和食品的商店、摊贩等严重破坏旅游景区环境和景观美。人文景观建设方面则不是重真轻仿花大力气维护古建筑古遗址,而是重仿轻真一味地建设一些所谓的“古城”来吸引游客,没有用发展地眼光对待旅游景区的发展和建设。

第二章 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2.1.1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可持续发展理论。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一历史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共同追寻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要造就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整个社会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以此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其内涵就是要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还强调机会、利益均等,正确处理好当前与未来、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即现代的发展不能对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这些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所在。同样,它们也适用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领域。

2.科学发展观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科学发展观,

(1)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2)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实现科学发展上来,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3)发展绝不仅

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1.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旅游业是当今各国大力发展的产业,是可持续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赖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又使它必须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业、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旅游开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现实和长远目标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维护作为旅游发展之基本吸引要素的环境资源的质量;保持并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维护公平的经营环境;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总体来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以维护和保护整体的生物支撑系统,保护自然资源与生物的多样性,保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有效利用资源,从而形成旅游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它要求重视旅游主体——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建设,重视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建立良好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的环境保护标准,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并利用新技术来恢复和重建已经被污染的生态系统,通过保护和重建自然环境,为人类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提供基础条件。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仅重视经济数量的有效增长,更应重视质量的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化配置,增加效益。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经济的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明显不同的,前者主要强调高速度、高效率甚至高消费的工业化、-城市化走向,而后者主要强调发展持续均衡的生态经济,坚决杜绝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方式来实现旅游经济的町持续发展。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内和国际的社会稳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综合体现,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自的,所以必须努力实现旅游发展过程中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构建人类

与自然生态同栖的社会共同体。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强化人们旅游生态意识和共同美化环境意识,合理开发、利用.美化旅游资源环境,切实保护目前和未来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旅游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自然美的深化和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高层次地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共同进化.确保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和旅游经济产业的高效运转与持续发展。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确保当代人和世代人都能享有优美的旅游环境.高效的旅游经济效益和充分满足的旅游需求;确保各国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使用.鼓励各国各地区充分发挥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加资源类型和旅游产品互补机率.共同保护.美化旅游环境,共同为各国各地区的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共同享受全世界的自然美景和人类文明.并通过旅游活动,实现旅游资源互和旅游消费更加多样化和高级化。(本文由 点梦时刻 www.dreamoment.com 倾情奉献,更有详情请访问点梦时刻)

3.正确理解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树立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忧患意识.合理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旅游发展规模.切实保持旅游容量动态平衡,高效地利用旅游资源,不断地推出高品位的旅游产品.高水平地进行经营管理.从而在不冲击环境生态效益和不损害下一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旅游经济的高效益和旅游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协调.保证旅游业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运行和旅游地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继承发展。

2.3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1.决策者,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思想意识偏差。

低投入,高产出论既导致旅游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又误导引发了一哄而上办旅游的现象,使旅游企业界出现了“散.小。差.弱.低”的局面,走上了一条低层次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了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2)”非耗竭性消费“论误导了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整体环境的退化。(3}”旅游超前发展“的片面阶段.造成旅游业的病态发展。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就是超越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阶段,通过率先发展带动,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2.社会行为者的行为误差。

旅游发展追求速度,注重经济利益.忽视发展质量和整体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热衷于放肆的促销手段,单一化的经营竞争.过度的基础设施使用.无计划的市场拓展.贪婪地追

求高额利润,忽视客观条件.资源保护。游客利益.长期稳定发展,国民环境意识淡薄.旅游相关人群环保意识不高.旅游经营者素质偏低;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不力.旅游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力.宏观调控基本上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而在微观上又处于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中。

3.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分布的双错位。

山水风光多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或东部山区的山区.而山水风光爱好的旅游者多来自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构成了东中部城镇向中西部或东部山区的旅游流。都市风光则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大中城市或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旅游者多来自中西部或东部乡村居民,又构成了中西部向东部.乡村向城市的旅游流。

第三章 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1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1.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在国内旅游界曾一度流行“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说法,影响着旅游开发决策者和建设者的思想。人们之所以会把旅游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重要的一点是没有把旅游资源消耗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从而忽视或歪曲了旅游成本的构成,低估了旅游的成本水平,虚增了旅游新创造价值部分。其实,旅游业是资源和环境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人员、规划人才和管理人员,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专业素养,提高其对资源环境的科学认识和对旅游活动过程的完整理解,才能引导现代旅游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业发展未来状态的科学设计,要使旅游业得到持续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目标与旅游行业的跨行业特点和公众参与性,要求旅游发展规划必须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系统性原则出发,它不仅要求对旅游功能系统结构、要素结构进行综合设计,还要对其依存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考虑;既要考虑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又要考虑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更要紧密结合所依托的区域或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力求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

3.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与生态环境保护直接相关、以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为目标的旅

游形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通过约束旅游者和开发商的行为,使之共同分担维护景观资源价值的成本,从而使当地居民也成为生态旅游的直接受益者。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决定其对生态旅游资源要进行科学开发与管理,促使人们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化和生命维持系统,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从美学角度欣赏生态的需要,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旅游区的资源环境管理涉及到《环境保护法》、《国土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水污染法》、《大气污染法》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要整治旅游环境,就必须以这些法律法规为武器,坚决依法办事。与此同时,以旅游区、旅游业和旅游者为特殊对象的《旅游法》也应尽快制定和颁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很多,环境一旦破坏,生态平衡就很难恢复。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必须在当今环境保护和研究的最新水平上,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2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现根据生态文明观的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加强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首先,使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从思想上意识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旅游环境与旅游效益的相互促进作用。采取合理的手段,使得通过对旅游环境的保护获得优越的旅游条件,进而通过优越的旅游条件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再利用旅游消费所获取的利润反哺旅游环境,从而获得旅游环境和旅游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其次,在政府官员考核中改进旧的“唯GDP至上”政绩考核观,引入“绿色GDP”概念,从政策层面引导政府官员对旅游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视。

2.适当限制游客量,保护旅游资源。

针对旅游旺季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进行设施能力与需求的匹配管理,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引导需求在不同季节、时段的均匀分布;此外,在不破坏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以对游客进行分流,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我国一些风景名胜区已经采取了一些控制游客数量的措施,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庐山风景区2005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54万人次,经过专家实地考察测算,以目前庐山的接待能力,游客数量控制在每年180万人次以内为最佳。为此,庐山管理局出台了控制游客数量的措施。自2006年起,把接待游客数量控制在每年180万人次以内,每天平均不超过5000人次,以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庐山还在山下征地建设疏导游客的场地和设施,实行淡、旺季不同门票价格以调控旅游人数。

3.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旅游资源开发,约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丌: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政府还应积极组织培养环境资源市场,更多地采取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税、押金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经济手段,通过财政和金融措施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活动的或是那些能够产生正的外部性活动者提供支持,包括各种优惠贷款、赠款、补贴以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金等形式,使旅游环境问题解决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之中。

4.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由旅游景区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硪可采用安装净化气装置的措施,或者采用电动车运输景区旅客。位于旅游景区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间,建筑施工及其他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公、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并制订相应法规条例,将现有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源出现。对于垃圾污染,可以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要求游客垃圾归箱或自行携带出景区,同时要积极应用废弃物物流管理理念和方法。

5.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旅游者中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旅游业

的发展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生态不平衡等负面影响。我们在制订旅游规划、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坚持生态文明观的指导,在社会上大力普及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理念,致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公平的生态文明来调节经济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未来我国旅游业一定能够走上经济效益良好 生态文明显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四章 山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3年,对中国旅游行业来说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休闲旅游产品爆发式增长,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区间仍未结束,使传统的观光旅游出现拐点,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旅游市场形势的严峻考验,山西旅游人同心聚力、奋发有为,全省旅游业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2013年,全省接待旅游者同比增长26.47%,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7.16%。同时,完成9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6家,全省A级景区共122家。完成了12家省级休闲旅游度假区的评定,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休闲旅游度假区25家。平遥作为全国旅游标准化10个试点县之一,通过了终期评估验收初审。

对于已经到来的2014年,山西省旅游局局长冯建平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是因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稳增长调结构,这必然会促进经济好转,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情况,大众化旅游方兴未艾,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旅游业融合趋势明显。冯建平指出,山西旅游要想在新的一年快速发展,就必须积极主动适应新变化,增强做好旅游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全面打造旅游业升级版,努力实现山西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1精准定位景区

一事当先,先把景区的“位”定好

当前,旅游业成为投资的热点领域,特别是山西,随着综改试验区的全面启动和煤炭资源整合的顺利完成,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旅游业方兴未艾。但是,如何能使投资花出特色,花出文化,花得精致,是有很高要求的。

各级旅游部门,各个旅游企业,要以很高的认识来看待和重视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规划。一个景区景点的开发,必须要经过科学的论证,有一个清楚的定位,这既是关系到景区景点投入产出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景区景点开发成功与否的大问题。从全省旅游产业的现状看,既有投入不足,也有投入过度。投入不足可以继续做,投入过度搞不好会把资源毁掉。景区

景点开发规划,先要把“位”定好,是哪一个级别,就按哪一个级别来设计打造。规划做好了,景区开发就成功了一半。一定要坚持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

4.2推动休闲旅游

主动作为迎接市场变化

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要把握旅游市场的变化,适应、推动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开始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存转变。

推动旅游产品转型。结合山西旅游特点,推出度假旅游、红色旅游、自驾车旅游、房车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

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品。山西景点景区长于人文、短在休闲。要充分把握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机遇,引导企业发展一批休闲度假项目。初步统计,到2013年,全省已有215家资源型企业投资开发旅游景区、星级饭店、休闲度假区和娱乐设施等,总投资高达320亿元。其中超过5亿元的项目有14个,超过10亿元的项目有9个,全省25家省级休闲度假区均为资源型企业开发建设。

鼓励支持旅行社经营模式创新。散客化市场的迅速发展,促使传统旅行社在营销、组团、产品设计以及旅游服务各方面亟须进行更多的创新。旅行社应向游客提供更多个性化、自助式的旅游服务,发展以网络营销为主的电子商务。在智慧旅游时代,旅行社应当把自由行产品作为重点进行销售,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作为依托,发挥传统的资源配置和资源采集的优势,让游客自主选择和组合,选定自己喜欢的线路、产品和需求。同时旅行社应有效发挥旅行顾问的作用,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完成远程咨询和支付等服务,以创新求发展。

4.3促进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旅游是综合产业,综合产业必须综合抓。促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途径。

2013年《又见平遥》的成功推出,为山西省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创造了经验。《又见平遥》大型旅游情景演艺项目,是印象系列演艺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第一个项目,也是中国第一部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的成功上演,实现了文化与旅游水乳交融、高端嫁接和协同发展,成为山西省文化旅游产品中的知名品牌,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充

分说明,产业融合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将景区景点、宾馆饭店、主题公园成为运用中国文化、三晋文化进行建设和经营的典范,推广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餐厅、主题酒店,推出一批艺术水准高、市场潜力大的旅游演艺项目,扶持一批群众参与性强、传统气息浓的文化旅游活动。

在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大力吸纳社会资本进行投资,特别是要大力支持资源型企业发展旅游业,让融合发展产业化、市场化。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规划、土地、林地、水域等项目建设方面的问题,为资源型企业和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创造条件。

4.4培育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巨大

在过去的2013年,山西全省新增乡村旅游点50余个,总数达到200多个。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接近130亿元。山西省乡村旅游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井喷式发展”,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旅游业态,并且已经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但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问题是吃住标准低、服务水平差、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旅游产品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

到乡村去旅游,应该是以城市居民为主,他们的基本要求是,既要享受到乡村的生态、景色和文化,同时也要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基本条件和设施,如水冲式厕所,干净舒适的被褥,能看电视,能上网,能打手机,还要有空调。

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要突出特色。乡村旅游三要素:生态、农村、乡村文化,山西现在古村落的开发有一个问题,就是游客都把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皇城相府作为样板了,这是一个误区。这些大院、庄院,毕竟是一个院落,为了开发旅游,把里面的老百姓搬出来是必要的,但一个村、一个小镇,甚至一座古城,把人都搬走,成为空村、空城,还没有成功的例子。

4.5坚持重金宣传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发展旅游,悠悠万事,宣传促销,唯此为大。冯建平表示,在新的一年,要舍得重金,舍得时间,全方位宣传推广山西旅游形象、旅游产品。

既要走出去推广宣传,又要请进来考察踩点。从4月开始,我省组团赴华东、东北、西

北市场进行旅游宣传推介,依托各大旅行社,举办一系列境外、省外旅游商采购活动。同时,省旅游局制定了省外、境外旅行商来晋进行踩线活动补助办法,并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局支持,将参加11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旅交会的境外旅行商,组织来山西考察踩线。

既要在主流媒体上大力宣传山西旅游整体形象,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搞好宣传营销。今年将继续在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主流电视媒体宣传推广,并调整播出时段,将山西旅游形象宣传片集中在收视率最高的CCTV1《新闻联播》提示收看和《今日说法》重点时段,形成强大的宣传推广声势。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迅速、互动性强、影响广泛的优势,推出一批有冲击力的旅游产品,扩大山西旅游影响力。加大在新华网等网络媒体的宣传促销,与中国移动等互联网运营商合作,建立健全山西旅游移动客户端和微博、微信宣传体系。 既要加强在国内的宣传推广,也要加大力度做好境外、国外宣传推广。积极参加国家旅游局组织的欧洲、澳洲“美丽中国、古老长城”旅游带和日本中原文化之旅宣传推广活动。组团参加印度、东南亚、俄罗斯旅交会,拓展新兴市场,提升入境旅游综合效益。以台北旅展为契机,组织好赴台宣传推广活动。

同时,要坚持把品牌塑造融入宣传营销之中,坚定地走品牌化建设之路。一方面,山西虽然有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乔家大院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但离世界知名品牌还有很大距离;另一方面,山西不少景区景点还可以在品牌建设上大做文章。比如边塞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硝烟滚滚,金戈铁马,产生了多少边塞诗人,流传下多少镇守边关的故事和遗存。

另外,要认真研究宣传角度,将山西景区由点成线串联起来,形成一系列山西旅游中国之最,打造中国、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

4.6发力智慧旅游

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面对自助游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旅游市场,不抓智慧旅游,不抓移动互联网,不能给广大游客提供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就适应不了散客化、大众化的旅游市场,甚至会失去许多市场。

2014年是“智慧旅游年”,山西将以此为契机,首先抓好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在2014年争取实现全省旅游电子商务全覆盖,让游客更方便地获取旅游信息、购买旅游产品。同时,以智慧旅游为抓手,集中力量抓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便利化水平的六件实事。一是与全国知名旅游网站合作,完成全省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推进4A、5A级智慧景区建设速

度;二是完善全省高铁车站、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通往景区路段的旅游交通标识设施;三是逐步完善高铁车站、机场、中心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实现高铁、机场、城市和景区景点的“无缝对接”;四是联合交通部门加快解决旅游景区断头路问题;五是依托各地资源特色,大力支持自驾游基地、房车营地等旅游新业态培育、建设;六是逐步解决乡村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处理问题,推动乡村旅游公共设施水平的改善、提高。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局之年,也是山西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转型综改攻坚的关键一年。山西旅游人将紧紧抓住转型综改机遇,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全力推动山西旅游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结束语

旅游业是当今各国大力发展的产业,是可持续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赖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又使它必须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业、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旅游开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现实和长远目标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维护作为旅游发展之基本吸引要素的环境资源的质量;保持并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维护公平的经营环境;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

参考文献

【1】朱坚强,韩狄明.可持续发展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李翔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6):37—40.

【3】王良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1):67—70.

【4】林卫红.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3):37-43.

【5】李立华.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J].山地学报,2000(7):76—83.

【6】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

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趋势

作者:李乐

地址:晋城江淮重工

摘要

旅游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点,并结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构建了一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等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措施。

关键词: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

Abstract

The tourism is our country's sunrise industry and the new economical point of growth, plays day by day the vital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unifies the new situation which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and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s, has constructed a set of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aisal target system, finally proposed promotion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formulation science reasonable traveling plan certain countermeasure measures.

Keywords: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第一章 绪论„„„„„„„„„„„„„„„„„„„„„„„„„„„„„„„„„1

1.1研究背景„„„„„„„„„„„„„„„„„„„„„„„„„„„„„„„2

1.1.1我国旅游业的现状„„„„„„„„„„„„„„„„„„„„„„„„„2

1.1.2对我国旅游业产生这些问题的分析„„„„„„„„„„„„„„„„„„3

第二章 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4

2.1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5

2.1.1可持续发展的由来„„„„„„„„„„„„„„„„„„„„„„„„„5

2.1.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点„„„„„„„„„„„„„„„„„„„6

2.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7

第三章 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8

3.1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8

3.2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9

第四章 山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1

4.1精准定位景区„„„„„„„„„„„„„„„„„„„„„„„„„„„„„11

4.2推动休闲旅游„„„„„„„„„„„„„„„„„„„„„„„„„„„„„12

4.3促进产业融合„„„„„„„„„„„„„„„„„„„„„„„„„„„„„12

4.4培育乡村旅游„„„„„„„„„„„„„„„„„„„„„„„„„„„„„13

4.5坚持重金宣传„„„„„„„„„„„„„„„„„„„„„„„„„„„„„13

4.6发力智慧旅游„„„„„„„„„„„„„„„„„„„„„„„„„„„„„14

结束语„„„„„„„„„„„„„„„„„„„„„„„„„„„„„„„„„„„15 参考文献„„„„„„„„„„„„„„„„„„„„„„„„„„„„„„„„„„15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我国旅游业的现状

随着物质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也是人们精神娱乐的方式之一。时至今日,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世界各国都将旅游业作为增长国民经济的一种方式。旅游业也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经济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旅游对整个社会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日益突出,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中国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五,并将在未来20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出境国。胡景涛在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今世界最科学、最广为人们接受的发展理论,研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游业是一种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层面的目标体系,其中涉及很多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活动。但是从实际开发过程与理论结合的情况来看,效果似乎并不是很好。规划中的安排和

实际发展中为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的旅游开发的可能对开发者的约束力低,保护资源的力度弱。目前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是占多数的。

我国现在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盲目利用

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盲目利用,以及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景区整体环境不协调,是我国旅游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我国许多旅游景区都或多或少存在盲目开发利用的情况,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尚缺乏科学的理解,“旅游业是无烟的工业”这种观念,目前还较为流行,人们只强调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只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破坏,只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而缺少保护,致使有些旅游景区出现发展不和谐的状况。

许多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进行旅游开发时缺乏深入调查科学论证,往往急功近利,盲目进行粗放式掠夺式的开发,只是一味的追求旅游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而且在旅游开发时往往只重开发而轻保护,造成许多珍贵的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例如,许多旅游景区在自己的核心景区内修建起现代索道,有的甚至一修就是几条,而作为世界遗产的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内更是建起了和景观极不配套的天梯,导致了景观和生态的大大破坏。又如,近些年来古村古镇游逐渐兴起,各大城市都竞相开发,但遗憾的是许多古村镇不深入挖掘自身的潜在价值,不注重保护。大多都进行仿楼、仿塔的建造。

2.旅游景区破坏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且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造成旅游景区水体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许多河流由于污染严重成为了“黑河”“臭河”,而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更是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污染。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入长江口处终年采砂船云集使得原本清澈的湖水开始泛黄。而国内各大知名旅游景区如黄山、庐山也是垃圾随处可见,饮料瓶、塑料袋随意丢弃,景区破坏污染严重。致使许多景区逐渐被人遗忘,有些景区人流量大不如从前。

3.旅游景区的超负荷接待

许多热点旅游景区往往超规模超负荷接待游客,尤其是到了旅游旺季,双休日及“十一”黄金周时景区内更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到处排队,交通堵塞,用餐住宿困难等等。旅游景区的超负荷接待将会使景区内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景区的旅游功能丧失,甚至还造成许多安全隐患和事故。大量游人进入景区使景区内土地踏实造成土壤板结,游客在山地爬山蹬踏,破坏了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

系裸露、成片山草倒伏,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巨大的威胁。例如前段时间的凤凰古镇断桥事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1.1.2对我国旅游业产生这些问题的分析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首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使得旅游景区丧失了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也使游客的游览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其次,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景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的砍伐、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奇山秀水遭到破坏。另外,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景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又如在我国五岳之首的泰山,因为泰山石在国人心目中的独特性,可以避邪、镇宅,人们为了短期经济利益在景区内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几十家石料厂进行非法开山毁林采石,对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2.旅游活动本身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

旅游活动本身对旅游区环境也是存在着影响的,而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景区内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及游客素质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也日益增加。旅游交通车辆大量的尾气排放造成对旅游景区的严重空气污染,旅游餐厅和旅游饭店的废水、废渣及废气的排放造成对旅游景区水体的污染。除了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对景区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旅游活动也一样破坏旅游景区环境。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我国著名的敦煌莫高窟,过去窟中空气干燥,自然风化缓慢,艺术品经千百年仍然栩栩如生,但近些年来大量游客的进入使得呼出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结合生成酸性物质使得壁画起甲、脱落、褪色,许多壁画的逼真细节已失去光泽,红色和肉色逐渐变为黑色。

3.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景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

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4.短视行为对旅游景区的环境造成的严重威胁

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超负荷接待旅游者,旅游景区内到处是卖各种纪念品和食品的商店、摊贩等严重破坏旅游景区环境和景观美。人文景观建设方面则不是重真轻仿花大力气维护古建筑古遗址,而是重仿轻真一味地建设一些所谓的“古城”来吸引游客,没有用发展地眼光对待旅游景区的发展和建设。

第二章 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2.1.1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可持续发展理论。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一历史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共同追寻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要造就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整个社会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以此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其内涵就是要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还强调机会、利益均等,正确处理好当前与未来、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即现代的发展不能对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这些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所在。同样,它们也适用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领域。

2.科学发展观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科学发展观,

(1)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2)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实现科学发展上来,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3)发展绝不仅

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1.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旅游业是当今各国大力发展的产业,是可持续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赖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又使它必须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业、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旅游开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现实和长远目标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维护作为旅游发展之基本吸引要素的环境资源的质量;保持并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维护公平的经营环境;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总体来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以维护和保护整体的生物支撑系统,保护自然资源与生物的多样性,保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有效利用资源,从而形成旅游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它要求重视旅游主体——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建设,重视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建立良好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的环境保护标准,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并利用新技术来恢复和重建已经被污染的生态系统,通过保护和重建自然环境,为人类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提供基础条件。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仅重视经济数量的有效增长,更应重视质量的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化配置,增加效益。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经济的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明显不同的,前者主要强调高速度、高效率甚至高消费的工业化、-城市化走向,而后者主要强调发展持续均衡的生态经济,坚决杜绝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方式来实现旅游经济的町持续发展。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内和国际的社会稳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综合体现,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自的,所以必须努力实现旅游发展过程中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构建人类

与自然生态同栖的社会共同体。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强化人们旅游生态意识和共同美化环境意识,合理开发、利用.美化旅游资源环境,切实保护目前和未来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旅游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自然美的深化和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高层次地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共同进化.确保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和旅游经济产业的高效运转与持续发展。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确保当代人和世代人都能享有优美的旅游环境.高效的旅游经济效益和充分满足的旅游需求;确保各国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使用.鼓励各国各地区充分发挥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加资源类型和旅游产品互补机率.共同保护.美化旅游环境,共同为各国各地区的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共同享受全世界的自然美景和人类文明.并通过旅游活动,实现旅游资源互和旅游消费更加多样化和高级化。(本文由 点梦时刻 www.dreamoment.com 倾情奉献,更有详情请访问点梦时刻)

3.正确理解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树立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忧患意识.合理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旅游发展规模.切实保持旅游容量动态平衡,高效地利用旅游资源,不断地推出高品位的旅游产品.高水平地进行经营管理.从而在不冲击环境生态效益和不损害下一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旅游经济的高效益和旅游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协调.保证旅游业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运行和旅游地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继承发展。

2.3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1.决策者,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思想意识偏差。

低投入,高产出论既导致旅游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又误导引发了一哄而上办旅游的现象,使旅游企业界出现了“散.小。差.弱.低”的局面,走上了一条低层次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了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2)”非耗竭性消费“论误导了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整体环境的退化。(3}”旅游超前发展“的片面阶段.造成旅游业的病态发展。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就是超越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阶段,通过率先发展带动,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2.社会行为者的行为误差。

旅游发展追求速度,注重经济利益.忽视发展质量和整体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热衷于放肆的促销手段,单一化的经营竞争.过度的基础设施使用.无计划的市场拓展.贪婪地追

求高额利润,忽视客观条件.资源保护。游客利益.长期稳定发展,国民环境意识淡薄.旅游相关人群环保意识不高.旅游经营者素质偏低;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不力.旅游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力.宏观调控基本上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而在微观上又处于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中。

3.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分布的双错位。

山水风光多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或东部山区的山区.而山水风光爱好的旅游者多来自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构成了东中部城镇向中西部或东部山区的旅游流。都市风光则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大中城市或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旅游者多来自中西部或东部乡村居民,又构成了中西部向东部.乡村向城市的旅游流。

第三章 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1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1.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在国内旅游界曾一度流行“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说法,影响着旅游开发决策者和建设者的思想。人们之所以会把旅游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重要的一点是没有把旅游资源消耗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从而忽视或歪曲了旅游成本的构成,低估了旅游的成本水平,虚增了旅游新创造价值部分。其实,旅游业是资源和环境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人员、规划人才和管理人员,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专业素养,提高其对资源环境的科学认识和对旅游活动过程的完整理解,才能引导现代旅游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业发展未来状态的科学设计,要使旅游业得到持续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目标与旅游行业的跨行业特点和公众参与性,要求旅游发展规划必须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系统性原则出发,它不仅要求对旅游功能系统结构、要素结构进行综合设计,还要对其依存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考虑;既要考虑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又要考虑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更要紧密结合所依托的区域或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力求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

3.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与生态环境保护直接相关、以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为目标的旅

游形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通过约束旅游者和开发商的行为,使之共同分担维护景观资源价值的成本,从而使当地居民也成为生态旅游的直接受益者。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决定其对生态旅游资源要进行科学开发与管理,促使人们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化和生命维持系统,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从美学角度欣赏生态的需要,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旅游区的资源环境管理涉及到《环境保护法》、《国土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水污染法》、《大气污染法》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要整治旅游环境,就必须以这些法律法规为武器,坚决依法办事。与此同时,以旅游区、旅游业和旅游者为特殊对象的《旅游法》也应尽快制定和颁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很多,环境一旦破坏,生态平衡就很难恢复。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必须在当今环境保护和研究的最新水平上,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2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现根据生态文明观的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加强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首先,使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从思想上意识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旅游环境与旅游效益的相互促进作用。采取合理的手段,使得通过对旅游环境的保护获得优越的旅游条件,进而通过优越的旅游条件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再利用旅游消费所获取的利润反哺旅游环境,从而获得旅游环境和旅游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其次,在政府官员考核中改进旧的“唯GDP至上”政绩考核观,引入“绿色GDP”概念,从政策层面引导政府官员对旅游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视。

2.适当限制游客量,保护旅游资源。

针对旅游旺季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进行设施能力与需求的匹配管理,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引导需求在不同季节、时段的均匀分布;此外,在不破坏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以对游客进行分流,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我国一些风景名胜区已经采取了一些控制游客数量的措施,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庐山风景区2005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54万人次,经过专家实地考察测算,以目前庐山的接待能力,游客数量控制在每年180万人次以内为最佳。为此,庐山管理局出台了控制游客数量的措施。自2006年起,把接待游客数量控制在每年180万人次以内,每天平均不超过5000人次,以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庐山还在山下征地建设疏导游客的场地和设施,实行淡、旺季不同门票价格以调控旅游人数。

3.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旅游资源开发,约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丌: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政府还应积极组织培养环境资源市场,更多地采取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税、押金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经济手段,通过财政和金融措施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活动的或是那些能够产生正的外部性活动者提供支持,包括各种优惠贷款、赠款、补贴以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金等形式,使旅游环境问题解决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之中。

4.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由旅游景区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硪可采用安装净化气装置的措施,或者采用电动车运输景区旅客。位于旅游景区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间,建筑施工及其他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公、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并制订相应法规条例,将现有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源出现。对于垃圾污染,可以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要求游客垃圾归箱或自行携带出景区,同时要积极应用废弃物物流管理理念和方法。

5.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旅游者中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旅游业

的发展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生态不平衡等负面影响。我们在制订旅游规划、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坚持生态文明观的指导,在社会上大力普及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理念,致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公平的生态文明来调节经济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未来我国旅游业一定能够走上经济效益良好 生态文明显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四章 山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3年,对中国旅游行业来说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休闲旅游产品爆发式增长,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区间仍未结束,使传统的观光旅游出现拐点,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旅游市场形势的严峻考验,山西旅游人同心聚力、奋发有为,全省旅游业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2013年,全省接待旅游者同比增长26.47%,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7.16%。同时,完成9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6家,全省A级景区共122家。完成了12家省级休闲旅游度假区的评定,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休闲旅游度假区25家。平遥作为全国旅游标准化10个试点县之一,通过了终期评估验收初审。

对于已经到来的2014年,山西省旅游局局长冯建平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是因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稳增长调结构,这必然会促进经济好转,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情况,大众化旅游方兴未艾,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旅游业融合趋势明显。冯建平指出,山西旅游要想在新的一年快速发展,就必须积极主动适应新变化,增强做好旅游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全面打造旅游业升级版,努力实现山西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1精准定位景区

一事当先,先把景区的“位”定好

当前,旅游业成为投资的热点领域,特别是山西,随着综改试验区的全面启动和煤炭资源整合的顺利完成,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旅游业方兴未艾。但是,如何能使投资花出特色,花出文化,花得精致,是有很高要求的。

各级旅游部门,各个旅游企业,要以很高的认识来看待和重视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规划。一个景区景点的开发,必须要经过科学的论证,有一个清楚的定位,这既是关系到景区景点投入产出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景区景点开发成功与否的大问题。从全省旅游产业的现状看,既有投入不足,也有投入过度。投入不足可以继续做,投入过度搞不好会把资源毁掉。景区

景点开发规划,先要把“位”定好,是哪一个级别,就按哪一个级别来设计打造。规划做好了,景区开发就成功了一半。一定要坚持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

4.2推动休闲旅游

主动作为迎接市场变化

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要把握旅游市场的变化,适应、推动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开始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存转变。

推动旅游产品转型。结合山西旅游特点,推出度假旅游、红色旅游、自驾车旅游、房车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

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品。山西景点景区长于人文、短在休闲。要充分把握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机遇,引导企业发展一批休闲度假项目。初步统计,到2013年,全省已有215家资源型企业投资开发旅游景区、星级饭店、休闲度假区和娱乐设施等,总投资高达320亿元。其中超过5亿元的项目有14个,超过10亿元的项目有9个,全省25家省级休闲度假区均为资源型企业开发建设。

鼓励支持旅行社经营模式创新。散客化市场的迅速发展,促使传统旅行社在营销、组团、产品设计以及旅游服务各方面亟须进行更多的创新。旅行社应向游客提供更多个性化、自助式的旅游服务,发展以网络营销为主的电子商务。在智慧旅游时代,旅行社应当把自由行产品作为重点进行销售,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作为依托,发挥传统的资源配置和资源采集的优势,让游客自主选择和组合,选定自己喜欢的线路、产品和需求。同时旅行社应有效发挥旅行顾问的作用,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完成远程咨询和支付等服务,以创新求发展。

4.3促进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旅游是综合产业,综合产业必须综合抓。促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途径。

2013年《又见平遥》的成功推出,为山西省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创造了经验。《又见平遥》大型旅游情景演艺项目,是印象系列演艺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第一个项目,也是中国第一部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的成功上演,实现了文化与旅游水乳交融、高端嫁接和协同发展,成为山西省文化旅游产品中的知名品牌,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充

分说明,产业融合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将景区景点、宾馆饭店、主题公园成为运用中国文化、三晋文化进行建设和经营的典范,推广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餐厅、主题酒店,推出一批艺术水准高、市场潜力大的旅游演艺项目,扶持一批群众参与性强、传统气息浓的文化旅游活动。

在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大力吸纳社会资本进行投资,特别是要大力支持资源型企业发展旅游业,让融合发展产业化、市场化。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规划、土地、林地、水域等项目建设方面的问题,为资源型企业和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创造条件。

4.4培育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巨大

在过去的2013年,山西全省新增乡村旅游点50余个,总数达到200多个。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接近130亿元。山西省乡村旅游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井喷式发展”,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旅游业态,并且已经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但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问题是吃住标准低、服务水平差、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旅游产品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

到乡村去旅游,应该是以城市居民为主,他们的基本要求是,既要享受到乡村的生态、景色和文化,同时也要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基本条件和设施,如水冲式厕所,干净舒适的被褥,能看电视,能上网,能打手机,还要有空调。

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要突出特色。乡村旅游三要素:生态、农村、乡村文化,山西现在古村落的开发有一个问题,就是游客都把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皇城相府作为样板了,这是一个误区。这些大院、庄院,毕竟是一个院落,为了开发旅游,把里面的老百姓搬出来是必要的,但一个村、一个小镇,甚至一座古城,把人都搬走,成为空村、空城,还没有成功的例子。

4.5坚持重金宣传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发展旅游,悠悠万事,宣传促销,唯此为大。冯建平表示,在新的一年,要舍得重金,舍得时间,全方位宣传推广山西旅游形象、旅游产品。

既要走出去推广宣传,又要请进来考察踩点。从4月开始,我省组团赴华东、东北、西

北市场进行旅游宣传推介,依托各大旅行社,举办一系列境外、省外旅游商采购活动。同时,省旅游局制定了省外、境外旅行商来晋进行踩线活动补助办法,并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局支持,将参加11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旅交会的境外旅行商,组织来山西考察踩线。

既要在主流媒体上大力宣传山西旅游整体形象,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搞好宣传营销。今年将继续在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主流电视媒体宣传推广,并调整播出时段,将山西旅游形象宣传片集中在收视率最高的CCTV1《新闻联播》提示收看和《今日说法》重点时段,形成强大的宣传推广声势。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迅速、互动性强、影响广泛的优势,推出一批有冲击力的旅游产品,扩大山西旅游影响力。加大在新华网等网络媒体的宣传促销,与中国移动等互联网运营商合作,建立健全山西旅游移动客户端和微博、微信宣传体系。 既要加强在国内的宣传推广,也要加大力度做好境外、国外宣传推广。积极参加国家旅游局组织的欧洲、澳洲“美丽中国、古老长城”旅游带和日本中原文化之旅宣传推广活动。组团参加印度、东南亚、俄罗斯旅交会,拓展新兴市场,提升入境旅游综合效益。以台北旅展为契机,组织好赴台宣传推广活动。

同时,要坚持把品牌塑造融入宣传营销之中,坚定地走品牌化建设之路。一方面,山西虽然有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乔家大院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但离世界知名品牌还有很大距离;另一方面,山西不少景区景点还可以在品牌建设上大做文章。比如边塞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硝烟滚滚,金戈铁马,产生了多少边塞诗人,流传下多少镇守边关的故事和遗存。

另外,要认真研究宣传角度,将山西景区由点成线串联起来,形成一系列山西旅游中国之最,打造中国、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

4.6发力智慧旅游

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面对自助游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旅游市场,不抓智慧旅游,不抓移动互联网,不能给广大游客提供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就适应不了散客化、大众化的旅游市场,甚至会失去许多市场。

2014年是“智慧旅游年”,山西将以此为契机,首先抓好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在2014年争取实现全省旅游电子商务全覆盖,让游客更方便地获取旅游信息、购买旅游产品。同时,以智慧旅游为抓手,集中力量抓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便利化水平的六件实事。一是与全国知名旅游网站合作,完成全省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推进4A、5A级智慧景区建设速

度;二是完善全省高铁车站、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通往景区路段的旅游交通标识设施;三是逐步完善高铁车站、机场、中心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实现高铁、机场、城市和景区景点的“无缝对接”;四是联合交通部门加快解决旅游景区断头路问题;五是依托各地资源特色,大力支持自驾游基地、房车营地等旅游新业态培育、建设;六是逐步解决乡村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处理问题,推动乡村旅游公共设施水平的改善、提高。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局之年,也是山西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转型综改攻坚的关键一年。山西旅游人将紧紧抓住转型综改机遇,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全力推动山西旅游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结束语

旅游业是当今各国大力发展的产业,是可持续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赖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又使它必须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业、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旅游开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现实和长远目标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维护作为旅游发展之基本吸引要素的环境资源的质量;保持并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维护公平的经营环境;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

参考文献

【1】朱坚强,韩狄明.可持续发展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李翔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6):37—40.

【3】王良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1):67—70.

【4】林卫红.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3):37-43.

【5】李立华.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J].山地学报,2000(7):76—83.

【6】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


相关文章

  • 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与趋势探讨
  • 随着现代人们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旅游的热情空前高涨,直接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旅游的发展要注重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使旅游产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之后一直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至20世 ...查看


  • 2016-2022年中国旅行社行业运营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2016-2022年中国旅行社行业运营现 状调研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2016-2022年中国旅行社行业运营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旅行社(Travel Agency),世界旅游组织给出的定义为" ...查看


  • 2016年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 2016-2021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现状调研与 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63309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 ...查看


  • 2016年旅游景区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旅游景区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 势预测报告(2016版) 报告编号:163818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 ...查看


  • 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对策
  •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和带薪假期的延长,再加上休闲旅游客源市场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休闲旅游被广大工薪阶层所接受,正日益成为人们享受生活.放松工作压力的第一选择.我国发展休闲旅游虽起步较晚,发展却相对较快.但与国际休闲旅游相比还 ...查看


  •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疆域辽阔,既有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也有粗犷豪迈的西北风情: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已经公布了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已经被列入世界文 ...查看


  •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可能选题选题
  • 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可以从下面的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己拟定题目. 一.饭店管理方面的选题 1.对我国(××省)饭店业竞争现状的深层思考: 2.销价竞争对饭店业的影响及策略: 3.浅谈现代饭店服务业中内部营销管理: 4.关 ...查看


  •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分析
  •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分析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分析-论文事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和人们的闲暇时间的增多, 人们的眼光逐步投向外 面的世界,南方人想领略一下冰城风光,北方人向往亚热带气氛,内陆人憧憬大海的 辽阔,沿海人想探 ...查看


  • 2017年工业旅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目录)
  • 2017年中国工业旅游现状调研及市场前景 走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979271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工业旅游行业研究报告(2017年工业 ...查看


  • 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_特征与发展趋势
  • 2007年6月 第21卷第3期旅游科学TourismScienceJune,2007Vol.21No.3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575(2007)[1**********] 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