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课程介绍

《公共财政学》课程介绍:

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财政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我院财政学具有20年的办学历史,在甘、宁、青、新四省区同类专业中开办最早,在校学生规模最大,毕业学生人数最多,现为兰州商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单位,是西部地区财税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对西部大开发人才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作用。自1984年招生以来,我们始终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重心,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起点、规范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深化学科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从国内高等财经教育的历史发展上考察,早在20世纪30—40年代,财政学就成为我国当时大学经济学教育课程结构的组成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在我院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我校的《财政学》课程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兰州商学院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也是甘肃省财政学本科人材培养建设基地的主要核心课程。其间,我院教师还有一定的财政理论与教学科研成果公开发表,为《财政学》课程的理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我们在学科的建设上,认为既要继承我国财政学界过去刻苦研究所取得的有益成就,与时俱进,又要转变观念,大胆推进财政经济理论的创新,并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我国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建立有我院特色的财政学。

围绕这样的思路,从2002年以来,我院在《财政学》课程建设上更加大了改革创新的力度,除完善《财政学》教学内容外,还提出建立立体化的《财政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的方案,并结合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目前,我院的《财政学》立体化教材教学体系改革已完成教学案例、习题集、财政学教学大纲、财政学教学教案、财政学教学课件等项目的建设。

客观地评价,我院《财政学》课程经过我院教师近二十年承先启后的不懈努力,无论在《财政学》课程的理论研究、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而使我院的《财政学》课程已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的教学梯队、有较高

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较先进完善的教材教学体系支撑的,符合核心课程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

2、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1)本课程是经济类(包括财税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就是使经济类本科生能够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与知识,为经济类学生顺利完成本科期间各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财税领域基础性的理论与知识,提高学生财税经济方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财政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是本课程的重点,整门课程的教学始终坚持以财政理论为重点, 分析基本理论问题,介绍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制度,使学生具有理论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

(3)财政学是以经济学为核心,结合管理学、会计学等相关内容形成的一门课程,为此本课程首先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和线索,来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但也同时兼顾管理学和会计学等的相关内容与知识的介绍。

3、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随着经济学理论的逐步演进、我国财政制度的改革,《财政学》的教学将与国际接轨,既要丰富财政学基本理论,又要随时跟踪我国财政制度的变化,保证最准确的知识传授。一方面,理论研究立足于国际化,用国内外最新的基础理论、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来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财政的基本理论和我国财政收支制度的基本内容,并能探讨与政府财政有关的各种问题和提出对策。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电子教学相结合。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使用生动又通俗易懂的大量案例和图表解释财政理论,并要求学生查阅各种相关论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进行讨论。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立足我国国情,组织《财政学》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说来,教学内容包括:第一部分,财政基本理论。本部分主要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本质和职能、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选择理论,22课时。第二部分,财政收支制度。本部分内容包括公共支出、公共收入、税收原理和制度、公债,22课时。第三部分,财政管理制度。本部分内容包括政府预

算管理和政府间财政关系,10课时。

本课程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根据理论发展与现实改革,不断进行调整,补充新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整个课程内容主题突出,脉络清晰,逻辑性强,论述具体,指向性强,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

4、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的重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而财政作为政府存在和实现职能的经济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吸收近几年来我国财政理论与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我国财政制度建设中的经验,探索公共财政制度的基本规定性和运动规律,在评析基础上汲取西方财政理论成果、借鉴西方国家财政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不同于西方的能够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社会现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不仅是优化学科建设、实施合格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工程,也是本课程的重点,而且对于指导我国的财政制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的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学界在财政理论和制度研究方面取得许多重大进展,一是系统全面地引入西方财政理论,包括公共产品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各主要税种基本原理、国际税收理论、财政政策分析等,这些成就体现在许许多多的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税收学的译著、专著、教材和论文中;二是围绕我国进行的公共财政制度构建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原理分析、制度设计、对策探讨和效应分析,发表的文章和专著多属于这一类型的研究;三是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利用财政手段如何解决,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但就财政基本理论而言还缺少独创性的成果、还缺乏能够准确分析解释中国财政现象和政策效应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同时,由于课程内容繁多,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混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传递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和给予适当的指导,也是本课程教学的难点。

(3)解决办法:

1、在财政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在系统全面评述西方财政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

以中国不成熟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实为背景,吸收中西比较社会学、文化学和经济学的新成果,研究能解释中国财政现象的相应财政理论;研究在中国不成熟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财政改革的基本思路;总结中外古今财政实践经验,对我国正在构建的公共财政制度提出合理建议。

2、在财政收支制度方面,将探讨我国支出结构合理性安排;深入对相关税收理论的研究;研究税收制度的改革方向并提出各个具体税种的改革内容。

3、在财政管理的研究方面,将探讨中国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政关系的内容和改革方向;论述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内容,总结改革实践经验。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特别是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和教法的改革。课堂讲授时,将大量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减少教师板书和学生笔记的时间。网络内容包括教学课件,教学指导,案例分析,练习题,题库和教学辅助系统,以满足教师灵活指导和学生自学的要求。

5、教学条件

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在财政学的教学中,一直保持了编写与《财政学》教材配套的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书、复习思考题和练习题的优良传统,并选择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高质量的与财政学研究相关的专著、刊物,以及国内外的优秀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参考资料,以扩大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知识面,使学生能从各种角度去学习理解财政问题。通过财政学教材体系与参考资料的完善,既有利于教师提高《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又为学生学好《财政学》课程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从教学实践来考查,我们的教材系列与参考资料的使用,均受到学生的认可与欢迎,其优良的教学效果是可以肯定的。

财政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学生对《财政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全方位的,学生不仅需要在校内学习财政理论知识,而且需要通过校外社会实践,把握我国当前财政改革的最新动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融合。为此,我们的教学计划中专门安排有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课时,并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便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并提交相关论文,以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们制作了《财政学》电子课件,建立了《财政学》

课程题库和习题集,这些都为财政学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性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为不断提高《财政学》教学质量创造更好的条件。

6、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财政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的总体安排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各专业特点,精心准备教案,调整教学课件,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规范分析

构建财政学的科学体系。以经济学为基础,通过对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的介绍和归纳,逐步构建具有逻辑体系、反映财政学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并能指导实践的科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价值判断框架。从财政现象到财政本质、从具体财政活动、财政行为到抽象的财政分析;再由财政本质到对财政现象的判断、从抽象的财政理论到对到具体财政活动、财政行为的指导,需构建一个价值判断体系。通过规范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去伪存真、深入浅出地构建价值判断体系。

二、实证案例

纵向比较分析。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对我国财政发展的历史轨迹、制度变迁、政策安排和组织财政活动的机构设置等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此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期。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深度来理解财政学发展的规律;横向比较分析。对同一时期我国财政与世界其他国家财政发展的现状、管理水平、趋势及其对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可以借鉴的先进理念及管理经验。使学生学会从现实的广度来学习和研究财政学发展的态势。

三、课堂讲授多样化

教学互动,提高效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根据教案事先设计的问题,进行提问或与学生进行讨论,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效率;课堂讨论,培养能力。根据教学进度表的安排,结合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或当前财政学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事先安排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然后进行课堂进行讨论。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检索文献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可观测学生学习的成效。

四、多媒体应用

通过利用教学课件,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并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扩大知识覆盖面。

7、教学效果

我院的财政学课程建设有长期的传统,无论是对财政学课程的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研究还是教材建设,都在不断进取。在教学改革方面,多年来一直常抓不懈,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上收到实效。特别是这两年,完成了关于财政学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综合练习题等方面的建设,使我院财政学课程建设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

经过不断努力,财政学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突出成绩,集中体现于本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上:学生已掌握了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对财税实践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谦逊好学的良好学风。在校期间,学生发表省级论文在21篇以上;学生表现出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本专业学生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上进,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目前学生党员占在校学生的18%,学生以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组织能力、坚定的政治意识得到全方面好评;学生具有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截至2004年,累计为社会各部门培养本科层次合格人才1200多人,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9。2%,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有86人。本专业毕业生深受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欢迎。根据我们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评价良好,有众多毕业生已走上了地厅、县处等各级领导岗位。他们为中国经济建设以及西部地区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这是对本专业多年来在教学科研方面孜孜以求的肯定和回报。

8、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本课程是重要的经济类专业基础学科,不仅有系统的学科理论框架,而且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课程特色有:已形成了以财政学主体教材为主导的立体化教学系列。我们已完成了包括教学大纲、财政学教案、财政学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综合练习题的建设,各部分在教学中相互配合,加上本院较强的师资力量,将能有

效提高《财政学》课程教学的质量;教学内容上注重财政学与公共管理学的融合,体现公共财政的特点。公共财政作为公共部门从事公共管理活动,为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而筹集财源、拨付经费,将公共管理的内容加入教学,很好的体现了公共财政的特性;探索和改进教学模式,推动财政学建设。经过从事财政教学的全体教师的努力,财政学课程教学已形成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师生的课堂交流讨论、课后指导相配合的教学方法,并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设备与教学课件的配合进行教育。

9、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我院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与建设在西北地区居于一流地位,表现在课程建设上起步较早,支持力度大,基础较好,拥有自己特色和较高水平。课程建设依托兰州商学院经济学类传统优势学科群和师资力量,拥有较雄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实力,财政学师资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完整,教学水平高,群体优势明显。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

10、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院在《财政学》课程建设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本课程的建设上还有待不断的改革完善:第一,在现行学科体系,还需优化课程结构,修改充实课程教学大纲、填补选修课教学大纲不完备的空缺;第二,加强对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在教学环节的应用途径;第三,提高师资外语水平,扩大双语教学覆盖面;第四,加强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拓宽思路,创造条件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建立诸如“甘肃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税收研究中心”等研究型机构,为财政学科建设发展提供更大、更有利的空间;第五,进一步提升优化师资的职称、学历水平和结构,重视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素质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我们相信,通过努力,本课程还存在的问题能得到切实的解决,我院的《财政学》课程建设能更趋成熟完善。

《财政学》是原国家教委设置的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研

究对象是中国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主要目的是使财经类本科专业学生了解财政分配过程,掌握财政分配原理,清楚财政分配制度,培养财政研究兴趣。作为宏观经济学说的组成部分,《财政学》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习惯,为将来更自如地从事本职工作提供帮助。

《财政学》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有:

财政基础理论--包括财政的概念和本质,财政的产生和发展,市场经济运行和财政分配的关系,公共物品理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财政职能理论,公共财政的提出和发展、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与公共财政建设的关系,我国公共财政建设中需要处理的分配关系等。

财政支出理论与制度--包括财政支出一般理论分析,购买性支出(含政府投资支出、文教科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等)的理论、制度和操作,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和税式支出等)的理论、制度和操作。 财政收入理论与制度--包括财政收入一般理论分析,税收理论和制度(含税收公平和效率、转嫁和归宿、税收制度和结构、税制要素构成等),国际税收关系,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公共收费理论和管理等。

国债理论与制度--包括国债概念和特征,国债种类和功能,国债负担形成和优化,国债发行和偿付等。

财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包括预算管理功能和形式,预算编制程序和执行,预算外资金发展和现状,财政政策要素和类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统一管理,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和沿革,分级预算体制的理论依据,我国当前的财政管理体制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等。

《财政学》课程教学坚持稳定性和更新性的统一、课堂讲授和课外拓展的统一、教师主讲和师生互动的统一、知识传授和道德培养的统一。

《财政学》在我校已有近50年的建设历史。先后主讲该课程的著名学者有王亘坚教授、李建昌教授、马世骏教授、尚兰茹教授、王维舟教授等。现在活跃在《财政学》讲台的是一支功底深厚、结构合理、敬业爱生的师资队伍。他们是该课程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人格化”代表。

《财政学》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武彦民教授主编的天津财经大学重点建设教材、天津市高校“十五”规划教材。

《财政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财政系有着较久的《财政学》教学传统,于1985建校之初就开设了《财政学》课程,此后《财政学》一直就是本校经济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并延续至今,积累了较为丰厚的教学底蕴。

从教材建设来看,2006年,课程建设小组在负责人刘寒波教授的领导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立足我国国情,不断吸取中外财政学理论研究与改革的最新成果,根据实践发展不断更新完善了财政学的教学内容和体系体例,撰写完成了《公共财政学教程》。《公共财政学教程》以市场机制失灵为背景,先界定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与公共经济的职能,进而讨论公共部门收支活动的一般原理和政府间财政关系。以此为基本线索,课程各篇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形成九大知识“模块”: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公共经济的目标与职能;公共支出理论;中国公共支出与政府预算;公共收入理论;中国的公共收入;财政宏观调控与政府干预;多级政府与政府间财政关系;国际财政。本课程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根据理论发展与现实改革,不断进行调整,补充新知识。在财政学教学上,本课程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在方法论上,从管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来介绍财政学;在教学内容的体系设计上,将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整合在一个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把原理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多媒体教学等融合在一起;在人才培养上,依托财政厅资源,形成了以财政管理和公共管理能力培养为切入点的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应用型财政人才。整个课程内容主题突出,脉络清晰,逻辑性强,论述具体,针对性强,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受到学生的欢迎。

目前,本课程已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梯队。该教学队伍教授3人,副教授5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的比例为73%;在读博士2人,硕士3人,在读硕士2人;除1名教授年龄在50岁以上外,其余教师年龄均在45岁以下,是一支高层次、高学历、年轻化的师资队伍。

课程负责人刘寒波教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高的教学能力,在我国的公共财政理论研究上取得了独创性的成就。近年来,刘寒波教授带领《财政学》课程小组成员,进一步加强了《财政学》课程建设,建立起了立体化的《财政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更多更新的财政经济信息,为学生自学,师生交流提供更为先进高效的教学平台。目前,我系的《财政学》课程已完成学习指导书、教学案例分析、综合练习、财政学教学大纲、财政学教学教案、财政学教学课件、财政学主页、财政学参考文献等项目的建设,财政学网络教学的建设也一直在进行之中。

在刘寒波教授的指导下,课程建设小组还以财政学课程教学为基本平台进行教学科研,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和地厅级课题37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36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6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参编教材8部。不仅在财政学教学方式、财政基础理论构建上有所创新,也推动了在财税理论与改革实践方面的研究,为今后的科研及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我系《财政学》课程在我系教师的不懈努力下,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较强的教学梯队、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较先进完善的教材教学体系与现代教学手段支撑的,符合核心课程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

《财政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 同济

我院财政学专业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建于1952年,是全国最早设置的财政学专业之一。198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授权点,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授权点。财政学课程一直是我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同济大学四平路

从国内高等财经教育的历史考察,早在20世纪30—40年代,财政学就成为我国当时大学经济学教育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内容,但我国最初的《财政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是对西方资本主义财政学的直接引用。后来,我校著名学者李锐与何廉(原南开大学教授)于30年代才首次立足中国实际,并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编著了被称为中国人自己编著的第一本《财政学》(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本《财政学》在30—40年代末再版多次,在当时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并用于当时的大学《财政学》课程教学。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校的财政学界知名学者李锐,更成为我校《财政学》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的早期学术带头人之一。而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翻译资本论的第一人,并有早期《财政学》著作的陈豹隐教授也是我校《财政学》早期的学术代表人物。

336 26038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至今,在财税学院(前身为财政系)的教授、专家及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我校的《财政学》课程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目前已成为西南财经大学重点建设课程之一,也是四川省财政学本科人材培养建设基地的主要核心课程。在《财政学》课程的理论建设上,我院建国后第一代学术带头人,全国知名教授许廷星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国家分配论”已成为我国财政学界占主流地位的财政基础理论,并对我国《财政学》课程教材的编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6年许廷星教授与谭本源、刘邦驰教授(第二代学术带头人)又完成了《财政学原论》,进一步充实了财政基础理论的研究,出版后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并对财政学教材理论体系的更新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我院的中青年学术研究更有长足的进步,作为我院的第三代学术带头人王国清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国家所有制的存在形式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1995年提出财政具有政治权力属性和财产权力属性的分配,指出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不仅仅只包括财政收支活动),从而基本形成了他的“国家经济活动论”的研究核心,同时,他还提出财政的公共性是发展的观点,实现了“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理论对接。其间,我院教师还有众多的财政理论与教学科研成果公开发表,为《财政学》课程的理论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我院在《财政学》研究方面长期优良的历史传承,为我院《财政学》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院的《财政学》课程建设能不断地发展进步,并在国内国类课程的建设中表现突出。

网络督察

改革开放以来,我院教师先后为我校本科《财政学》课程编写了三本《财政学》教材,包括1987年由许廷星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财政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由刘邦驰、汪叔九教授主编的《财政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由王国清、程谦教授主编的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规划教材《财政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这本教材在继承借鉴前期教材的基础上,更突出了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财政理论与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受到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2003年,我院申报的《财政学》教材(王国清、马骁、程谦教授主编)已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同时,我院申报的《财政学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也获得高等教育出版社确定的《“一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的立项研究项目,并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共济

由于我院教师在《财政学》教材编写上不断吸取中外财政学理论研究与改革的最新成果,使我院编写的《财政学》教材具有较高的质量,这不仅为我校《财政学》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条件,而且我院编写的《财政学》教材先后为多所国内其他院校(如四川大学、湖南大学、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深圳大学、中央财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财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重庆教育学院、四川财贸干部管理学院等)选为教材或主要参考教材使用,并为国内多所行政管理学院、党校选用教材使用。在1987年——2002年间,我院编写的《财政学》教材,一直是四川、西藏等地区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函授、干部培训的指定教材。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财政学,我院还配合上述《财政学》教材先后编写了三部《财政学学习指导书》,

从2001年以来,我院在《财政学》课程建设上更加大了改革创新的力度,我们根据现代高等教学发展的方向,以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研究为前提,开始实施对传统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其基本思路是,将课堂教学与财政经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更开放、更综合的方式来为学生传授财政

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财政学知识来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更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本科人材服务。在实践中,我们首先建立起了立体化的《财政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更多更新的财政经济信息,为学生自学,师生交流提供更为先进高效的教学平台。目前,我院的《财政学》立体化教材教学体系改革已完成学习指导书、教学案例分析、综合练习、财政学教学大纲、财政学教学教案、财政学教学课件、财政学主页、财政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目录等项目的建设,目前,《财政学》课程资料库与财政学网络教学的建设也一直在进行之中。同时,财政学课程教学还充分运用我院1998年后建成的《财税研究实验室》(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项目)进行教学科研,并已完成了十几项研究项目和成果,这些项目的完成不仅在财政学教学方式、财税管理方式上有所创新,也促进了我院在财税理论与改革实践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其中不少研究成果已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获得18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并为今后的科研及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36260 37

客观地评价,我院《财政学》课程经过我院教师几十年承先启后的不懈努力,无论在《财政学》课程的理论研究、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全国同类课程的建设中表现突出,这使我院的《财政学》课程已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的教学梯队、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较先进完善的教材教学体系与现代教学手段支撑的,符合核心课程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

《财政学》课程介绍

《财政学》课程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自1983年南京审计学院建校以来,学校开设的各类财经管理类专业均开设过《财政学》或《财政与金融》或《财政与税收》课程;自1993年招收经济管理类本科生以来,《财政学》就作为专业核心课(或基础课)开设的,同时,对信息管理类、外语类、计算机类、法律类专业开设选修课,其选课率还是较高的。需要强调的是,《财政学》还是全国审计干部培训的主要课程之一,我们先后为全国审计行业培训批次超过100次,不仅有《财政学》或《财政与税收》课程,还有与之密

切相关的《财税审计》课程。

课程组坚持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9年,我们遵从本科生培养目标,即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考虑,注重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修订了财政专业的教学计划,调整了《财政学》教学大纲与教学方案,近几年又对大纲与教案不断地进行微调,以适应经济与财政改革对《财政学》课程的需要。根据课程教学计划的不同安排(财政专业与非财政专业),本课程学时一般为72学时、54学时或36学时,其中,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4~8学时,其余学时为理论讲授。

目前,全国综合性大学、财经大学,只要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开设《财政学》课程(个别学校采用《财政与税收》),这说明《财政学》课程的基础地位及其对其他相关课程的辐射作用。

自开设该课程以来,我们在师资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通过对财政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团队教师先后在《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新华文摘》、《财政研究》、《税务研究》、《中国软科学》、《财经研究》、《经济问题》等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360多篇。

在教材建设上,我们在优先使用全国优秀教材的基础上,配套编写了学习指导书、习题集与案例库;我们已经在总结财政领域改革成果与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自己的《财政学》教材,准备于2007年正式出版。

在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上,我们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借助学院提供的网络平台,制作了多媒体网络课件,构建《财政学》教学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评价对象,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财政学》教学效果。

本课程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师资队伍也逐步强化,目前已经有一支由12人组成的专职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后劲较足、年龄结构更富有朝气,大部分教师为讲师以上职称、硕士以上文凭、年龄均在45岁以下。

由于《财政学》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较强的课程,我们课程组全体教师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术团体活动,主要有中国财政学会、江苏省政府、江苏省财政学会、南京宏观经济学会,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财税高层论坛,以增强专业理论研究水平。另一方面,担任江苏省财政厅、

地市财政局、中介机构、企业财经顾问等,不仅为其提供教学服务,而且广泛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工作,并共建实习基地,向这些部门或单位派出教师和学生实习,既学习实务操作,又为部门或单位提供无偿的知识服务,为此,我们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

《公共财政学》课程介绍:

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财政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我院财政学具有20年的办学历史,在甘、宁、青、新四省区同类专业中开办最早,在校学生规模最大,毕业学生人数最多,现为兰州商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单位,是西部地区财税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对西部大开发人才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作用。自1984年招生以来,我们始终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重心,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起点、规范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深化学科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从国内高等财经教育的历史发展上考察,早在20世纪30—40年代,财政学就成为我国当时大学经济学教育课程结构的组成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在我院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我校的《财政学》课程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兰州商学院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也是甘肃省财政学本科人材培养建设基地的主要核心课程。其间,我院教师还有一定的财政理论与教学科研成果公开发表,为《财政学》课程的理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我们在学科的建设上,认为既要继承我国财政学界过去刻苦研究所取得的有益成就,与时俱进,又要转变观念,大胆推进财政经济理论的创新,并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我国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建立有我院特色的财政学。

围绕这样的思路,从2002年以来,我院在《财政学》课程建设上更加大了改革创新的力度,除完善《财政学》教学内容外,还提出建立立体化的《财政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的方案,并结合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目前,我院的《财政学》立体化教材教学体系改革已完成教学案例、习题集、财政学教学大纲、财政学教学教案、财政学教学课件等项目的建设。

客观地评价,我院《财政学》课程经过我院教师近二十年承先启后的不懈努力,无论在《财政学》课程的理论研究、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而使我院的《财政学》课程已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的教学梯队、有较高

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较先进完善的教材教学体系支撑的,符合核心课程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

2、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1)本课程是经济类(包括财税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就是使经济类本科生能够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与知识,为经济类学生顺利完成本科期间各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财税领域基础性的理论与知识,提高学生财税经济方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财政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是本课程的重点,整门课程的教学始终坚持以财政理论为重点, 分析基本理论问题,介绍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制度,使学生具有理论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

(3)财政学是以经济学为核心,结合管理学、会计学等相关内容形成的一门课程,为此本课程首先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和线索,来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但也同时兼顾管理学和会计学等的相关内容与知识的介绍。

3、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随着经济学理论的逐步演进、我国财政制度的改革,《财政学》的教学将与国际接轨,既要丰富财政学基本理论,又要随时跟踪我国财政制度的变化,保证最准确的知识传授。一方面,理论研究立足于国际化,用国内外最新的基础理论、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来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财政的基本理论和我国财政收支制度的基本内容,并能探讨与政府财政有关的各种问题和提出对策。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电子教学相结合。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使用生动又通俗易懂的大量案例和图表解释财政理论,并要求学生查阅各种相关论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进行讨论。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立足我国国情,组织《财政学》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说来,教学内容包括:第一部分,财政基本理论。本部分主要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本质和职能、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选择理论,22课时。第二部分,财政收支制度。本部分内容包括公共支出、公共收入、税收原理和制度、公债,22课时。第三部分,财政管理制度。本部分内容包括政府预

算管理和政府间财政关系,10课时。

本课程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根据理论发展与现实改革,不断进行调整,补充新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整个课程内容主题突出,脉络清晰,逻辑性强,论述具体,指向性强,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

4、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的重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而财政作为政府存在和实现职能的经济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吸收近几年来我国财政理论与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我国财政制度建设中的经验,探索公共财政制度的基本规定性和运动规律,在评析基础上汲取西方财政理论成果、借鉴西方国家财政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不同于西方的能够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社会现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不仅是优化学科建设、实施合格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工程,也是本课程的重点,而且对于指导我国的财政制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的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学界在财政理论和制度研究方面取得许多重大进展,一是系统全面地引入西方财政理论,包括公共产品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各主要税种基本原理、国际税收理论、财政政策分析等,这些成就体现在许许多多的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税收学的译著、专著、教材和论文中;二是围绕我国进行的公共财政制度构建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原理分析、制度设计、对策探讨和效应分析,发表的文章和专著多属于这一类型的研究;三是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利用财政手段如何解决,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但就财政基本理论而言还缺少独创性的成果、还缺乏能够准确分析解释中国财政现象和政策效应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同时,由于课程内容繁多,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混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传递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和给予适当的指导,也是本课程教学的难点。

(3)解决办法:

1、在财政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在系统全面评述西方财政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

以中国不成熟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实为背景,吸收中西比较社会学、文化学和经济学的新成果,研究能解释中国财政现象的相应财政理论;研究在中国不成熟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财政改革的基本思路;总结中外古今财政实践经验,对我国正在构建的公共财政制度提出合理建议。

2、在财政收支制度方面,将探讨我国支出结构合理性安排;深入对相关税收理论的研究;研究税收制度的改革方向并提出各个具体税种的改革内容。

3、在财政管理的研究方面,将探讨中国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政关系的内容和改革方向;论述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内容,总结改革实践经验。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特别是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和教法的改革。课堂讲授时,将大量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减少教师板书和学生笔记的时间。网络内容包括教学课件,教学指导,案例分析,练习题,题库和教学辅助系统,以满足教师灵活指导和学生自学的要求。

5、教学条件

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在财政学的教学中,一直保持了编写与《财政学》教材配套的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书、复习思考题和练习题的优良传统,并选择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高质量的与财政学研究相关的专著、刊物,以及国内外的优秀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参考资料,以扩大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知识面,使学生能从各种角度去学习理解财政问题。通过财政学教材体系与参考资料的完善,既有利于教师提高《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又为学生学好《财政学》课程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从教学实践来考查,我们的教材系列与参考资料的使用,均受到学生的认可与欢迎,其优良的教学效果是可以肯定的。

财政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学生对《财政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全方位的,学生不仅需要在校内学习财政理论知识,而且需要通过校外社会实践,把握我国当前财政改革的最新动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融合。为此,我们的教学计划中专门安排有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课时,并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便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并提交相关论文,以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们制作了《财政学》电子课件,建立了《财政学》

课程题库和习题集,这些都为财政学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性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为不断提高《财政学》教学质量创造更好的条件。

6、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财政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的总体安排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各专业特点,精心准备教案,调整教学课件,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规范分析

构建财政学的科学体系。以经济学为基础,通过对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的介绍和归纳,逐步构建具有逻辑体系、反映财政学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并能指导实践的科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价值判断框架。从财政现象到财政本质、从具体财政活动、财政行为到抽象的财政分析;再由财政本质到对财政现象的判断、从抽象的财政理论到对到具体财政活动、财政行为的指导,需构建一个价值判断体系。通过规范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去伪存真、深入浅出地构建价值判断体系。

二、实证案例

纵向比较分析。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对我国财政发展的历史轨迹、制度变迁、政策安排和组织财政活动的机构设置等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此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期。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深度来理解财政学发展的规律;横向比较分析。对同一时期我国财政与世界其他国家财政发展的现状、管理水平、趋势及其对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可以借鉴的先进理念及管理经验。使学生学会从现实的广度来学习和研究财政学发展的态势。

三、课堂讲授多样化

教学互动,提高效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根据教案事先设计的问题,进行提问或与学生进行讨论,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效率;课堂讨论,培养能力。根据教学进度表的安排,结合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或当前财政学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事先安排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然后进行课堂进行讨论。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检索文献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可观测学生学习的成效。

四、多媒体应用

通过利用教学课件,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并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扩大知识覆盖面。

7、教学效果

我院的财政学课程建设有长期的传统,无论是对财政学课程的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研究还是教材建设,都在不断进取。在教学改革方面,多年来一直常抓不懈,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上收到实效。特别是这两年,完成了关于财政学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综合练习题等方面的建设,使我院财政学课程建设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

经过不断努力,财政学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突出成绩,集中体现于本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上:学生已掌握了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对财税实践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谦逊好学的良好学风。在校期间,学生发表省级论文在21篇以上;学生表现出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本专业学生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上进,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目前学生党员占在校学生的18%,学生以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组织能力、坚定的政治意识得到全方面好评;学生具有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截至2004年,累计为社会各部门培养本科层次合格人才1200多人,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9。2%,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有86人。本专业毕业生深受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欢迎。根据我们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评价良好,有众多毕业生已走上了地厅、县处等各级领导岗位。他们为中国经济建设以及西部地区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这是对本专业多年来在教学科研方面孜孜以求的肯定和回报。

8、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本课程是重要的经济类专业基础学科,不仅有系统的学科理论框架,而且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课程特色有:已形成了以财政学主体教材为主导的立体化教学系列。我们已完成了包括教学大纲、财政学教案、财政学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综合练习题的建设,各部分在教学中相互配合,加上本院较强的师资力量,将能有

效提高《财政学》课程教学的质量;教学内容上注重财政学与公共管理学的融合,体现公共财政的特点。公共财政作为公共部门从事公共管理活动,为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而筹集财源、拨付经费,将公共管理的内容加入教学,很好的体现了公共财政的特性;探索和改进教学模式,推动财政学建设。经过从事财政教学的全体教师的努力,财政学课程教学已形成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师生的课堂交流讨论、课后指导相配合的教学方法,并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设备与教学课件的配合进行教育。

9、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我院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与建设在西北地区居于一流地位,表现在课程建设上起步较早,支持力度大,基础较好,拥有自己特色和较高水平。课程建设依托兰州商学院经济学类传统优势学科群和师资力量,拥有较雄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实力,财政学师资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完整,教学水平高,群体优势明显。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

10、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院在《财政学》课程建设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本课程的建设上还有待不断的改革完善:第一,在现行学科体系,还需优化课程结构,修改充实课程教学大纲、填补选修课教学大纲不完备的空缺;第二,加强对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在教学环节的应用途径;第三,提高师资外语水平,扩大双语教学覆盖面;第四,加强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拓宽思路,创造条件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建立诸如“甘肃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税收研究中心”等研究型机构,为财政学科建设发展提供更大、更有利的空间;第五,进一步提升优化师资的职称、学历水平和结构,重视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素质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我们相信,通过努力,本课程还存在的问题能得到切实的解决,我院的《财政学》课程建设能更趋成熟完善。

《财政学》是原国家教委设置的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研

究对象是中国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主要目的是使财经类本科专业学生了解财政分配过程,掌握财政分配原理,清楚财政分配制度,培养财政研究兴趣。作为宏观经济学说的组成部分,《财政学》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习惯,为将来更自如地从事本职工作提供帮助。

《财政学》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有:

财政基础理论--包括财政的概念和本质,财政的产生和发展,市场经济运行和财政分配的关系,公共物品理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财政职能理论,公共财政的提出和发展、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与公共财政建设的关系,我国公共财政建设中需要处理的分配关系等。

财政支出理论与制度--包括财政支出一般理论分析,购买性支出(含政府投资支出、文教科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等)的理论、制度和操作,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和税式支出等)的理论、制度和操作。 财政收入理论与制度--包括财政收入一般理论分析,税收理论和制度(含税收公平和效率、转嫁和归宿、税收制度和结构、税制要素构成等),国际税收关系,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公共收费理论和管理等。

国债理论与制度--包括国债概念和特征,国债种类和功能,国债负担形成和优化,国债发行和偿付等。

财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包括预算管理功能和形式,预算编制程序和执行,预算外资金发展和现状,财政政策要素和类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统一管理,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和沿革,分级预算体制的理论依据,我国当前的财政管理体制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等。

《财政学》课程教学坚持稳定性和更新性的统一、课堂讲授和课外拓展的统一、教师主讲和师生互动的统一、知识传授和道德培养的统一。

《财政学》在我校已有近50年的建设历史。先后主讲该课程的著名学者有王亘坚教授、李建昌教授、马世骏教授、尚兰茹教授、王维舟教授等。现在活跃在《财政学》讲台的是一支功底深厚、结构合理、敬业爱生的师资队伍。他们是该课程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人格化”代表。

《财政学》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武彦民教授主编的天津财经大学重点建设教材、天津市高校“十五”规划教材。

《财政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财政系有着较久的《财政学》教学传统,于1985建校之初就开设了《财政学》课程,此后《财政学》一直就是本校经济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并延续至今,积累了较为丰厚的教学底蕴。

从教材建设来看,2006年,课程建设小组在负责人刘寒波教授的领导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立足我国国情,不断吸取中外财政学理论研究与改革的最新成果,根据实践发展不断更新完善了财政学的教学内容和体系体例,撰写完成了《公共财政学教程》。《公共财政学教程》以市场机制失灵为背景,先界定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与公共经济的职能,进而讨论公共部门收支活动的一般原理和政府间财政关系。以此为基本线索,课程各篇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形成九大知识“模块”: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公共经济的目标与职能;公共支出理论;中国公共支出与政府预算;公共收入理论;中国的公共收入;财政宏观调控与政府干预;多级政府与政府间财政关系;国际财政。本课程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根据理论发展与现实改革,不断进行调整,补充新知识。在财政学教学上,本课程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在方法论上,从管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来介绍财政学;在教学内容的体系设计上,将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整合在一个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把原理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多媒体教学等融合在一起;在人才培养上,依托财政厅资源,形成了以财政管理和公共管理能力培养为切入点的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应用型财政人才。整个课程内容主题突出,脉络清晰,逻辑性强,论述具体,针对性强,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受到学生的欢迎。

目前,本课程已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梯队。该教学队伍教授3人,副教授5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的比例为73%;在读博士2人,硕士3人,在读硕士2人;除1名教授年龄在50岁以上外,其余教师年龄均在45岁以下,是一支高层次、高学历、年轻化的师资队伍。

课程负责人刘寒波教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高的教学能力,在我国的公共财政理论研究上取得了独创性的成就。近年来,刘寒波教授带领《财政学》课程小组成员,进一步加强了《财政学》课程建设,建立起了立体化的《财政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更多更新的财政经济信息,为学生自学,师生交流提供更为先进高效的教学平台。目前,我系的《财政学》课程已完成学习指导书、教学案例分析、综合练习、财政学教学大纲、财政学教学教案、财政学教学课件、财政学主页、财政学参考文献等项目的建设,财政学网络教学的建设也一直在进行之中。

在刘寒波教授的指导下,课程建设小组还以财政学课程教学为基本平台进行教学科研,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和地厅级课题37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36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6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参编教材8部。不仅在财政学教学方式、财政基础理论构建上有所创新,也推动了在财税理论与改革实践方面的研究,为今后的科研及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我系《财政学》课程在我系教师的不懈努力下,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较强的教学梯队、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较先进完善的教材教学体系与现代教学手段支撑的,符合核心课程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

《财政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 同济

我院财政学专业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建于1952年,是全国最早设置的财政学专业之一。198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授权点,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授权点。财政学课程一直是我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同济大学四平路

从国内高等财经教育的历史考察,早在20世纪30—40年代,财政学就成为我国当时大学经济学教育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内容,但我国最初的《财政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是对西方资本主义财政学的直接引用。后来,我校著名学者李锐与何廉(原南开大学教授)于30年代才首次立足中国实际,并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编著了被称为中国人自己编著的第一本《财政学》(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本《财政学》在30—40年代末再版多次,在当时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并用于当时的大学《财政学》课程教学。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校的财政学界知名学者李锐,更成为我校《财政学》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的早期学术带头人之一。而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翻译资本论的第一人,并有早期《财政学》著作的陈豹隐教授也是我校《财政学》早期的学术代表人物。

336 26038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至今,在财税学院(前身为财政系)的教授、专家及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我校的《财政学》课程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目前已成为西南财经大学重点建设课程之一,也是四川省财政学本科人材培养建设基地的主要核心课程。在《财政学》课程的理论建设上,我院建国后第一代学术带头人,全国知名教授许廷星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国家分配论”已成为我国财政学界占主流地位的财政基础理论,并对我国《财政学》课程教材的编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6年许廷星教授与谭本源、刘邦驰教授(第二代学术带头人)又完成了《财政学原论》,进一步充实了财政基础理论的研究,出版后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并对财政学教材理论体系的更新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我院的中青年学术研究更有长足的进步,作为我院的第三代学术带头人王国清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国家所有制的存在形式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1995年提出财政具有政治权力属性和财产权力属性的分配,指出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不仅仅只包括财政收支活动),从而基本形成了他的“国家经济活动论”的研究核心,同时,他还提出财政的公共性是发展的观点,实现了“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理论对接。其间,我院教师还有众多的财政理论与教学科研成果公开发表,为《财政学》课程的理论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我院在《财政学》研究方面长期优良的历史传承,为我院《财政学》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院的《财政学》课程建设能不断地发展进步,并在国内国类课程的建设中表现突出。

网络督察

改革开放以来,我院教师先后为我校本科《财政学》课程编写了三本《财政学》教材,包括1987年由许廷星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财政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由刘邦驰、汪叔九教授主编的《财政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由王国清、程谦教授主编的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规划教材《财政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这本教材在继承借鉴前期教材的基础上,更突出了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财政理论与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受到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2003年,我院申报的《财政学》教材(王国清、马骁、程谦教授主编)已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同时,我院申报的《财政学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也获得高等教育出版社确定的《“一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的立项研究项目,并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共济

由于我院教师在《财政学》教材编写上不断吸取中外财政学理论研究与改革的最新成果,使我院编写的《财政学》教材具有较高的质量,这不仅为我校《财政学》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条件,而且我院编写的《财政学》教材先后为多所国内其他院校(如四川大学、湖南大学、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深圳大学、中央财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财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重庆教育学院、四川财贸干部管理学院等)选为教材或主要参考教材使用,并为国内多所行政管理学院、党校选用教材使用。在1987年——2002年间,我院编写的《财政学》教材,一直是四川、西藏等地区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函授、干部培训的指定教材。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财政学,我院还配合上述《财政学》教材先后编写了三部《财政学学习指导书》,

从2001年以来,我院在《财政学》课程建设上更加大了改革创新的力度,我们根据现代高等教学发展的方向,以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研究为前提,开始实施对传统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其基本思路是,将课堂教学与财政经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更开放、更综合的方式来为学生传授财政

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财政学知识来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更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本科人材服务。在实践中,我们首先建立起了立体化的《财政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更多更新的财政经济信息,为学生自学,师生交流提供更为先进高效的教学平台。目前,我院的《财政学》立体化教材教学体系改革已完成学习指导书、教学案例分析、综合练习、财政学教学大纲、财政学教学教案、财政学教学课件、财政学主页、财政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目录等项目的建设,目前,《财政学》课程资料库与财政学网络教学的建设也一直在进行之中。同时,财政学课程教学还充分运用我院1998年后建成的《财税研究实验室》(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项目)进行教学科研,并已完成了十几项研究项目和成果,这些项目的完成不仅在财政学教学方式、财税管理方式上有所创新,也促进了我院在财税理论与改革实践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其中不少研究成果已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获得18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并为今后的科研及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36260 37

客观地评价,我院《财政学》课程经过我院教师几十年承先启后的不懈努力,无论在《财政学》课程的理论研究、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全国同类课程的建设中表现突出,这使我院的《财政学》课程已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的教学梯队、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较先进完善的教材教学体系与现代教学手段支撑的,符合核心课程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

《财政学》课程介绍

《财政学》课程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自1983年南京审计学院建校以来,学校开设的各类财经管理类专业均开设过《财政学》或《财政与金融》或《财政与税收》课程;自1993年招收经济管理类本科生以来,《财政学》就作为专业核心课(或基础课)开设的,同时,对信息管理类、外语类、计算机类、法律类专业开设选修课,其选课率还是较高的。需要强调的是,《财政学》还是全国审计干部培训的主要课程之一,我们先后为全国审计行业培训批次超过100次,不仅有《财政学》或《财政与税收》课程,还有与之密

切相关的《财税审计》课程。

课程组坚持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9年,我们遵从本科生培养目标,即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考虑,注重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修订了财政专业的教学计划,调整了《财政学》教学大纲与教学方案,近几年又对大纲与教案不断地进行微调,以适应经济与财政改革对《财政学》课程的需要。根据课程教学计划的不同安排(财政专业与非财政专业),本课程学时一般为72学时、54学时或36学时,其中,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4~8学时,其余学时为理论讲授。

目前,全国综合性大学、财经大学,只要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开设《财政学》课程(个别学校采用《财政与税收》),这说明《财政学》课程的基础地位及其对其他相关课程的辐射作用。

自开设该课程以来,我们在师资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通过对财政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团队教师先后在《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新华文摘》、《财政研究》、《税务研究》、《中国软科学》、《财经研究》、《经济问题》等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360多篇。

在教材建设上,我们在优先使用全国优秀教材的基础上,配套编写了学习指导书、习题集与案例库;我们已经在总结财政领域改革成果与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自己的《财政学》教材,准备于2007年正式出版。

在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上,我们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借助学院提供的网络平台,制作了多媒体网络课件,构建《财政学》教学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评价对象,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财政学》教学效果。

本课程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师资队伍也逐步强化,目前已经有一支由12人组成的专职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后劲较足、年龄结构更富有朝气,大部分教师为讲师以上职称、硕士以上文凭、年龄均在45岁以下。

由于《财政学》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较强的课程,我们课程组全体教师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术团体活动,主要有中国财政学会、江苏省政府、江苏省财政学会、南京宏观经济学会,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财税高层论坛,以增强专业理论研究水平。另一方面,担任江苏省财政厅、

地市财政局、中介机构、企业财经顾问等,不仅为其提供教学服务,而且广泛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工作,并共建实习基地,向这些部门或单位派出教师和学生实习,既学习实务操作,又为部门或单位提供无偿的知识服务,为此,我们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


相关文章

  • 财政与税收教学大纲
  • <财政与税收>课程教学大纲 一.<财政与税收>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财政与税收 (二)开课对象:2010级金融与证券专业 (三)课程性质: 财政与税收是武夷山职业学院金融与证券专业(专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财政与 ...查看


  • 财政博士必读
  • 本专业必读和泛读书目 发布时间:2014-05-12 15:47:05 [大 中 小] 浏览:164次 一.本专业必读书目 1. [美] 詹姆斯·M ·布坎南,<民主财政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 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 ...查看


  • 顾建光公共管理案例
  • <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楷体.小四.1.5倍行间距) 2.课程名称(中/英文):公共管理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3.学时/学分:54/3 二 ...查看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内容设计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内容设计方案 专题一:会计基础工作的讲解 课程介绍: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一些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认识不足,也不能系统地掌握会计基础工作,缺乏整体意识,导致在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为了帮助会计人员 ...查看


  •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简介
  •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简介 ECON6041 企业管理学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开课院系: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余光胜副教授 开课学期:第一 学分:3 周学时:3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基础课 适用 ...查看


  • 全国重点高校12大类实验班详细介绍
  • 全国重点高校12大类实验班详细介绍 来源:<高校招生>杂志 2010年04月15日 浏览次数: 116 文科试验班类.理科试验班类 北京大学:可以说,试(实)验班为北京大学首创.北京大学于2001年开办了元培计划实验班,2007 ...查看


  • 财政学教学大纲
  •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学分:2学分 总学时:32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正确认识财政与经济的辩征关系,深刻领会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 ...查看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4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营员手册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第六届(2014) 全国优秀大学生经济学 暑期夏令营 2014年7月17日-21日 中国·厦门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目 录 营员须知 ·············································· ...查看


  • 工商管理专科课程设置
  • 工商管理专科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 长春电大2007级工商管理专业(专科)教学计划中设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具体情况查看教学计划). 1.必修课:邓小平理论概论.政治经济学.基础会计.英语I(1)(2).经济数学基础.管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