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仪器分析实验基础知识
一、仪器分析实验目的
1. 掌握各类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各种专用仪器的基本结构、用途、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和方法 3. 掌握仪器分析相关实验技术
二、仪器分析基本原理、分类及实验安排
1. 仪器分析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来获得物质组成、含量、结构及相关信息的分析方法。
2. 化学分析法—— 3. 三类仪器分析方法
(1)电化学分析法——根据溶液的电学性质(如电位、电导、电流、电量等)和化学性质(如
溶液的组成、浓度等),通过传感器——电极来测定被测物浓度的仪器分析方法。
【实验安排】硫酸—磷酸混合酸的电位滴定分析;水中氟化物的测定;电导滴定法测定食醋中乙酸的含量等
(2)色谱分析法——基于不同的被测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或吸附性质或溶解能力的不同
来实现分离,通过检测器进行测量的仪器分析方法
【实验安排】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气相色谱法测定降水中的正构烷烃;高效液相色谱柱效能的评定;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未知样中的成分;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的痕量阴离子;元素分析仪的使用等
(3)光谱分析法——基于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实验安排】红外光谱法的常规实验技术;苯甲酸红外光谱的绘制;分光光度法测定双组分混合物;铜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牛奶中的铜等
三、仪器分析相关实验技术
(一)试剂的配制
2. 根据试剂在实验中用途确定配制方法
(1)作为标准溶液(具有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用的试剂 ①直接法
标准溶液(C )基准物质(g (分析天平)
②间接法
(2)作为一般反应用试剂 (二) 仪器的选择 1. 称量仪器的选择 2. 体积测量仪器的选择 3. 专用仪器的选择
滴定、计算
准确浓度的溶液--标准溶液(C ')
熟悉仪器的用途、基本结构、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定量分析的方法! (三) 数据处理与计算 1. 正确记录数据
2. 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处理数据 3. 作图或回归方程的建立 4. 分析结果的表示
(1)被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①固体试样——质量分数浓度
被测组分质量
⨯100%
试样质量
被测组分质量6
⨯10
试样质量
被测组分质量9
⨯10
试样质量
被测组分质量12
⨯10
试样质量
(ppm)
(ppb)(ppt)
②液体试样(如水溶液) ——体积质量数
被测组分质量液体试样体积
mg ·L -1或μg ·L -1或ng ·L -1
注:当溶液为稀溶液时,1mg·L -1相当于1ppm ;1μg·L-1相当于1ppb ;1ng·L -1相当于1ppt
③气体试样(如空气)
a. 体积质量数浓度(mg ·m -3或μg·m -3或ng·m -3等) b. 体积分数浓度(%或ppm 或ppb 或ppt ) (2)分析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一般要求 ①对于高含量组分(>10%)
一般要求分析结果用4位有效数字表示 ②对于中含量组分(1%~10%)
一般要求分析结果用3位有效数字表示 ③对于微量组分(<1%)
一般只要求分析结果用2位有效数字表示
【思考题】 【思考题】
1. 铬酸钡间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硫酸根离子含量,需要浓度为1000ppmSO 42-离子标准溶液1000mL 。请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写出配制过程实验流程以及所需要的主要实验仪器名称。若实验中还需要100 ppmSO 42-离子标准溶液100mL ,写出配制过程实验流程以及所需要的主要实验仪器名称。
1. 解:以K 2SO 4为例,1000ppmSO 42-离子标准溶液配制流程如下
1.8125gK 2SO (分析天平)
溶解
定量转移
定容
1000mL (容量瓶)
100 ppmSO42-离子标准溶液配制流程如下
定容10mL1000ppmSO 42-离子标准溶液 100mL
(容量瓶) (移液管)
2.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以NO 2计) ,在298K 以及101325Pa 条件下采集气体样品8.0L ,测得该气体样品中NO 2质量为18.0μg。
(1)计算在标准状况下(273K 以及101325Pa )的采样气体体积。 (2)计算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样品的体积质量数浓度(以m g ·m -3表示)。 (3)计算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样品的体积分数浓度(以ppm 表示)。 (4)体积质量数浓度与体积分数浓度各有何特点(提示:是否与温度、压力有关?)
2. 解:(1)根据
p 1V 1p 2V 2
=
T 1T 2
在标准状况下的采样气体体积 V 2=
p 1T 2101325⨯273
V 1=⨯8. 0=7. 3L p 2T 1101325⨯298
18. 0⨯10-3-3
=2
. 5mg ⋅m (2)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样品的体积质量数浓度= -3
体积分数浓度具有守恒性,与温度、压力无关。
2. 硫酸—磷酸混合酸的电位滴定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电位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2. 掌握电位滴定确定终点的方法(通过pH~V曲线、
dpH/dV~V曲线、d 2pH/dV2
~V曲线) 二、实验原理 1.
硫酸的电离
2. 磷酸的分步电离及分步滴定条件
H 3PO 4H 2PO 4- + H+
H 2PO 4-
H 2SO 4=HSO4-+H+
SO 42-+H+HSO 4-
pKa 2=1.99
pKa 1=2.12pKa 2=7.20pKa 3=12.36
HPO 42- + H+PO 43- + H+
HPO 42-分步滴定条件
cKa 1≥10-8;Ka 1/Ka 2≥104
3. 电位滴定工作电池
-1,Hg ∣Pt
玻璃电极(指示电极) 甘汞电极(参比电极) (pH 复合电极:由玻璃电极和参比电极组合而成的电极) 4. 电位滴定确定终点的方法(作图法
)
三、实验内容
1.NaOH 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0.1mol·L-1NaOH 的配制
1. 0gNaOH −溶解−→−−稀释−→−−定容−→−250mL
(2)NaOH溶液的标定(电位滴定法)
10mLH 2C 2O 4标液
(100mL 烧杯)①
H O 记录V(NaOH)、pH 值
2. 硫酸-磷酸混合试样溶液的测定(电位滴定法)
H O NaOH 滴定10mL 硫酸-磷酸混合试液
记录V(NaOH)、pH 值
(100mL 烧杯)
~25mL搅拌
1. NaOH溶液浓度标定结果
2. (1)制作滴定曲线确定终点体积Vep(NaOH)(要求Excell 作图)
作图问题:坐标轴标记缺失、图像偏移、填充-边框-网格线、三图大小不一、确定终点过程与方法
图1.NaOH 滴定H 2C 2O 4pH~V关系曲线 图2.NaOH 滴定H 2C 2O 4dpH/dV~V关系曲线
图3.NaOH 滴定H 2C 2O 4d 2pH/dV2~V关系曲线
2. 硫酸-磷酸试样溶液分析结果
(1)制作滴定曲线确定终点体积Vep 1,Vep 2(要求Excell 作图)
1
c (NaOH )(2Vep 1-Vep 2) ⨯80. 06
n (SO 3) ⋅M (SO 3) -1
SO 3含量/g ⋅L ==
V (试液)10. 00
1
c (NaOH )(Vep 2-Vep 1) ⨯141. 95
n (P 2O 5) ⋅M (P 2O 5) -1
P 2O 5含量/g ⋅L ==
V (试液)10. 00
五、思考题
1. 本实验使用酸度计测定滴定过程的pH 值,酸度计在使用之前是否需要定位校准?为什么?
答:不需要,pH 值测定的正确与否会影响“突跃范围”的大小,但不会影响突跃的位置(即终点体积)的确定,终点体积只与酸、碱浓度有关。 2. 本实验用草酸标准溶液来标定NaOH 的浓度,草酸能否被NaOH 分步滴定?为什么?
答:查表知,草酸K a1=5.90×10-2,K a2=6.40×10-5,K a1/Ka2<104,故不能分步滴定。
3. 推导NaOH 浓度标定公式以及试样溶液SO 3和P 2O 5含量公式。(PPT )
3. 水中氟化物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的原理;
2. 掌握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水体氟化物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原电池: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指示电极)ㄧ待测溶液ㄧ甘汞电极(参比电极) 电动势:25℃时E=常数+0.0592lgaF - (式中a F -为F -的活度,a F-≈c F-) 三、实验内容
1.F -离子标准溶液的配制
10mLF -标准储备液
100mL
2. 标准曲线法测定水样浓度
3. 标准加入法测定水样浓度
1x x E 2=常数+Slg[(cx V x +cs V s )/50] (S—氟离子选择性电极实测斜率) ΔE=E2-E 1
c V
c x =s s (s -1) -1(mgF -·L -1)
V x
∆E
四、思考题
简述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的实验过程及适用情况。
4. 电导滴定法测定食醋中乙酸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2. 掌握电导滴定法测定食醋中乙酸含量的原理和方法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电导滴定法是根据滴定过程中被滴定溶液电导(率) 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的一
种容量分析方法。
1. 电阻与电导
l
电阻(单位Ω):R = ρ (ρ--电阻率,单位Ω·m)
A
A 1
电导(单位Ω-1或S):G == κ (κ--电导率,单位Ω-1·m -1或S·m -1,与温度、
R l
浓度、离子种类有关,κ=∑Z i ⋅C i ⋅λi )
l l
=θ——电导池常数/电极常数 A A +-2. 滴定反应:Na +OH+HAc=Na++Ac-+H2O
∴电导率κ=G
1. 实验流程
2mL食醋
(200mL -1记录体积、电导率
作图问题:坐标轴标记缺失、确定终点过程与方法 四、思考题
1. 电导率与溶液浓度有何关系?纯水和自来水的电导率有何区别? 答: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自来水电导率要高于纯水电导率。 2. 在相同浓度下,影响离子电导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离子电荷、离子半径
3. 根据滴定过程溶液组成判断滴定过程电导率变化规律。
答:随着滴定过程的进行,电导率逐渐增大,化学计量点时达最大,并出现转折,化学计量点后又出现增大。
5. 分光光度法测定双组分混合物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Vis-UV)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2. 学会用解联立方程组的方法定量测定吸收曲线相互重叠的双组分混合物。 二、实验原理
1. 定量分析依据
朗伯-比耳定律:A=εbc
2. 双组分混合物吸收曲线(相互重叠情况)
3. 吸光度的加和性
+B A B =εbc (A ) +ελ1λ1bc (B ) +B A B =εbc (A ) +ελ2λ2bc (B ) 2
三、实验内容 1. 溶液配制
作图问题:坐标轴标记缺失、图例不详(系列1、系列2、系列3)
作图问题:坐标轴标记缺失、图例不详(系列1、系列2) 回归方程表达形式:y~x关系?
四、思考题
1. 摩尔吸光系数的含义及影响因素有哪些?摩尔吸光系数与灵敏度的关
系?
答:一定条件下(温度一定,被测物一定,入射光波长一定),当入射光照射到被测物浓度为1molL-1,被测物液层厚度为1cm 的溶液时所产生的吸光度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影响因素有温度,被测物性质,入射光波长等;摩尔吸光系数越大,分析方法的灵敏度越高。 2. 分光光度法有哪些定量分析方法? 答: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列比例法
3. 简述分光光度法的“线性范围”的含义,实验中如何应用“线性范围”
问题?
答:“线性范围”是指吸光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浓度呈正比。实验中在做标准曲线时要控制一定浓度,使吸光度与浓度呈直线关系;未知溶液浓度过大时要进行适当的稀释,使其吸光度落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
6. 铜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特征和原理 2. 学习标准曲线法测定铜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原子吸收光谱法含义:基于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而建立起来
的一种光度分析方法
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组成:光源、原子化系统、单色器、光电倍增管 3. 常用的原子化系统:火焰法、非火焰法 4. 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
三、实验内容(标准系列的配制及水样测定):
注:351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条件
波长: nm 空气流量: L ·min -1 乙炔流量: L ·min -1 狭缝宽度: 0.2 nm 灯电流: mA
作图问题:图中出现不止一条曲线(直线)问题;没有根据标准曲线法思想确定样品溶液浓度的过程。 标准曲线的表达形式:①作图
②回归方程:A=kC+b 四、思考题
1. 简述标准曲线法的定量分析依据以及分析方法。
答:标准曲线法的定量分析依据为朗伯-比耳定律。分析方法如下,首先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然后在仪器上测定其吸光度,建立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曲线——标准曲线;未知溶液在同等条件下测定其吸光度,根据吸光度查标准曲线得未知溶液的浓度。 2. 衡量分析方法好坏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答:选择性、灵敏度、准确度、分析速度等
7、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钙
一、实验目的
1. 进一步认识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结构和用途; 2. 掌握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操作技术; 3. 理解标准加入法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原子吸收光谱法含义:基于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而建立起来的
一种光度分析方法 2. 标准加入法原理:
(1)朗伯-比耳定律:A=Kbc (2)吸光度的加和性 A x =KbCx
A=Kb(Cx +Cs )= KbCs + KbC x 当A=0时,C s =-Cx 即,C x =-Cs
三、实验内容
注:351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条件
波长: nm ;灯电流: mA ;狭缝宽度: 0.2 nm 空气流量: L ·min -1;乙炔流量: L ·min -1
作图问题:直线没有延伸 计算结果问题
四、思考题
1. 从结构上将可见分光光度计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作个比较。 答: 2. 简述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对样品溶液的要求有何不同?
标准曲线法适用于样品组成比较简单的批量样品的分析;标准加入法适用于样品组成比较复杂的少量样品的分析,标准加入法可以消除“基体效应”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8. 元素分析仪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元素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2. 了解Vario EL III元素分析仪的结构及用途; 3. 掌握元素分析仪的定量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CHN 模式)
1. 氧化-还原-吸附分离 2. 解吸检测
三、实验内容(CHN 模式)
四、思考题
1. 简述元素分析仪的用途及基本结构。
答:元素分析仪可用于有机化合物元素组成(CHNOS 等的分析测定;基本结构包括氧化还原系统、吸附解吸系统和检测系统。
2. 如果需要确切知道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一般还需要哪些表征手
段或方法?
答: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确定生色团和助色团)、红外吸收光谱(确定官能团)、核磁共振波谱(确定H 的位置及数量)、质谱(确定分子量)等
1. 仪器分析实验基础知识
一、仪器分析实验目的
1. 掌握各类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各种专用仪器的基本结构、用途、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和方法 3. 掌握仪器分析相关实验技术
二、仪器分析基本原理、分类及实验安排
1. 仪器分析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来获得物质组成、含量、结构及相关信息的分析方法。
2. 化学分析法—— 3. 三类仪器分析方法
(1)电化学分析法——根据溶液的电学性质(如电位、电导、电流、电量等)和化学性质(如
溶液的组成、浓度等),通过传感器——电极来测定被测物浓度的仪器分析方法。
【实验安排】硫酸—磷酸混合酸的电位滴定分析;水中氟化物的测定;电导滴定法测定食醋中乙酸的含量等
(2)色谱分析法——基于不同的被测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或吸附性质或溶解能力的不同
来实现分离,通过检测器进行测量的仪器分析方法
【实验安排】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气相色谱法测定降水中的正构烷烃;高效液相色谱柱效能的评定;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未知样中的成分;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的痕量阴离子;元素分析仪的使用等
(3)光谱分析法——基于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实验安排】红外光谱法的常规实验技术;苯甲酸红外光谱的绘制;分光光度法测定双组分混合物;铜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牛奶中的铜等
三、仪器分析相关实验技术
(一)试剂的配制
2. 根据试剂在实验中用途确定配制方法
(1)作为标准溶液(具有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用的试剂 ①直接法
标准溶液(C )基准物质(g (分析天平)
②间接法
(2)作为一般反应用试剂 (二) 仪器的选择 1. 称量仪器的选择 2. 体积测量仪器的选择 3. 专用仪器的选择
滴定、计算
准确浓度的溶液--标准溶液(C ')
熟悉仪器的用途、基本结构、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定量分析的方法! (三) 数据处理与计算 1. 正确记录数据
2. 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处理数据 3. 作图或回归方程的建立 4. 分析结果的表示
(1)被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①固体试样——质量分数浓度
被测组分质量
⨯100%
试样质量
被测组分质量6
⨯10
试样质量
被测组分质量9
⨯10
试样质量
被测组分质量12
⨯10
试样质量
(ppm)
(ppb)(ppt)
②液体试样(如水溶液) ——体积质量数
被测组分质量液体试样体积
mg ·L -1或μg ·L -1或ng ·L -1
注:当溶液为稀溶液时,1mg·L -1相当于1ppm ;1μg·L-1相当于1ppb ;1ng·L -1相当于1ppt
③气体试样(如空气)
a. 体积质量数浓度(mg ·m -3或μg·m -3或ng·m -3等) b. 体积分数浓度(%或ppm 或ppb 或ppt ) (2)分析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一般要求 ①对于高含量组分(>10%)
一般要求分析结果用4位有效数字表示 ②对于中含量组分(1%~10%)
一般要求分析结果用3位有效数字表示 ③对于微量组分(<1%)
一般只要求分析结果用2位有效数字表示
【思考题】 【思考题】
1. 铬酸钡间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硫酸根离子含量,需要浓度为1000ppmSO 42-离子标准溶液1000mL 。请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写出配制过程实验流程以及所需要的主要实验仪器名称。若实验中还需要100 ppmSO 42-离子标准溶液100mL ,写出配制过程实验流程以及所需要的主要实验仪器名称。
1. 解:以K 2SO 4为例,1000ppmSO 42-离子标准溶液配制流程如下
1.8125gK 2SO (分析天平)
溶解
定量转移
定容
1000mL (容量瓶)
100 ppmSO42-离子标准溶液配制流程如下
定容10mL1000ppmSO 42-离子标准溶液 100mL
(容量瓶) (移液管)
2.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以NO 2计) ,在298K 以及101325Pa 条件下采集气体样品8.0L ,测得该气体样品中NO 2质量为18.0μg。
(1)计算在标准状况下(273K 以及101325Pa )的采样气体体积。 (2)计算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样品的体积质量数浓度(以m g ·m -3表示)。 (3)计算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样品的体积分数浓度(以ppm 表示)。 (4)体积质量数浓度与体积分数浓度各有何特点(提示:是否与温度、压力有关?)
2. 解:(1)根据
p 1V 1p 2V 2
=
T 1T 2
在标准状况下的采样气体体积 V 2=
p 1T 2101325⨯273
V 1=⨯8. 0=7. 3L p 2T 1101325⨯298
18. 0⨯10-3-3
=2
. 5mg ⋅m (2)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样品的体积质量数浓度= -3
体积分数浓度具有守恒性,与温度、压力无关。
2. 硫酸—磷酸混合酸的电位滴定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电位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2. 掌握电位滴定确定终点的方法(通过pH~V曲线、
dpH/dV~V曲线、d 2pH/dV2
~V曲线) 二、实验原理 1.
硫酸的电离
2. 磷酸的分步电离及分步滴定条件
H 3PO 4H 2PO 4- + H+
H 2PO 4-
H 2SO 4=HSO4-+H+
SO 42-+H+HSO 4-
pKa 2=1.99
pKa 1=2.12pKa 2=7.20pKa 3=12.36
HPO 42- + H+PO 43- + H+
HPO 42-分步滴定条件
cKa 1≥10-8;Ka 1/Ka 2≥104
3. 电位滴定工作电池
-1,Hg ∣Pt
玻璃电极(指示电极) 甘汞电极(参比电极) (pH 复合电极:由玻璃电极和参比电极组合而成的电极) 4. 电位滴定确定终点的方法(作图法
)
三、实验内容
1.NaOH 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0.1mol·L-1NaOH 的配制
1. 0gNaOH −溶解−→−−稀释−→−−定容−→−250mL
(2)NaOH溶液的标定(电位滴定法)
10mLH 2C 2O 4标液
(100mL 烧杯)①
H O 记录V(NaOH)、pH 值
2. 硫酸-磷酸混合试样溶液的测定(电位滴定法)
H O NaOH 滴定10mL 硫酸-磷酸混合试液
记录V(NaOH)、pH 值
(100mL 烧杯)
~25mL搅拌
1. NaOH溶液浓度标定结果
2. (1)制作滴定曲线确定终点体积Vep(NaOH)(要求Excell 作图)
作图问题:坐标轴标记缺失、图像偏移、填充-边框-网格线、三图大小不一、确定终点过程与方法
图1.NaOH 滴定H 2C 2O 4pH~V关系曲线 图2.NaOH 滴定H 2C 2O 4dpH/dV~V关系曲线
图3.NaOH 滴定H 2C 2O 4d 2pH/dV2~V关系曲线
2. 硫酸-磷酸试样溶液分析结果
(1)制作滴定曲线确定终点体积Vep 1,Vep 2(要求Excell 作图)
1
c (NaOH )(2Vep 1-Vep 2) ⨯80. 06
n (SO 3) ⋅M (SO 3) -1
SO 3含量/g ⋅L ==
V (试液)10. 00
1
c (NaOH )(Vep 2-Vep 1) ⨯141. 95
n (P 2O 5) ⋅M (P 2O 5) -1
P 2O 5含量/g ⋅L ==
V (试液)10. 00
五、思考题
1. 本实验使用酸度计测定滴定过程的pH 值,酸度计在使用之前是否需要定位校准?为什么?
答:不需要,pH 值测定的正确与否会影响“突跃范围”的大小,但不会影响突跃的位置(即终点体积)的确定,终点体积只与酸、碱浓度有关。 2. 本实验用草酸标准溶液来标定NaOH 的浓度,草酸能否被NaOH 分步滴定?为什么?
答:查表知,草酸K a1=5.90×10-2,K a2=6.40×10-5,K a1/Ka2<104,故不能分步滴定。
3. 推导NaOH 浓度标定公式以及试样溶液SO 3和P 2O 5含量公式。(PPT )
3. 水中氟化物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的原理;
2. 掌握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水体氟化物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原电池: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指示电极)ㄧ待测溶液ㄧ甘汞电极(参比电极) 电动势:25℃时E=常数+0.0592lgaF - (式中a F -为F -的活度,a F-≈c F-) 三、实验内容
1.F -离子标准溶液的配制
10mLF -标准储备液
100mL
2. 标准曲线法测定水样浓度
3. 标准加入法测定水样浓度
1x x E 2=常数+Slg[(cx V x +cs V s )/50] (S—氟离子选择性电极实测斜率) ΔE=E2-E 1
c V
c x =s s (s -1) -1(mgF -·L -1)
V x
∆E
四、思考题
简述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的实验过程及适用情况。
4. 电导滴定法测定食醋中乙酸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2. 掌握电导滴定法测定食醋中乙酸含量的原理和方法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电导滴定法是根据滴定过程中被滴定溶液电导(率) 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的一
种容量分析方法。
1. 电阻与电导
l
电阻(单位Ω):R = ρ (ρ--电阻率,单位Ω·m)
A
A 1
电导(单位Ω-1或S):G == κ (κ--电导率,单位Ω-1·m -1或S·m -1,与温度、
R l
浓度、离子种类有关,κ=∑Z i ⋅C i ⋅λi )
l l
=θ——电导池常数/电极常数 A A +-2. 滴定反应:Na +OH+HAc=Na++Ac-+H2O
∴电导率κ=G
1. 实验流程
2mL食醋
(200mL -1记录体积、电导率
作图问题:坐标轴标记缺失、确定终点过程与方法 四、思考题
1. 电导率与溶液浓度有何关系?纯水和自来水的电导率有何区别? 答: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自来水电导率要高于纯水电导率。 2. 在相同浓度下,影响离子电导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离子电荷、离子半径
3. 根据滴定过程溶液组成判断滴定过程电导率变化规律。
答:随着滴定过程的进行,电导率逐渐增大,化学计量点时达最大,并出现转折,化学计量点后又出现增大。
5. 分光光度法测定双组分混合物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Vis-UV)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2. 学会用解联立方程组的方法定量测定吸收曲线相互重叠的双组分混合物。 二、实验原理
1. 定量分析依据
朗伯-比耳定律:A=εbc
2. 双组分混合物吸收曲线(相互重叠情况)
3. 吸光度的加和性
+B A B =εbc (A ) +ελ1λ1bc (B ) +B A B =εbc (A ) +ελ2λ2bc (B ) 2
三、实验内容 1. 溶液配制
作图问题:坐标轴标记缺失、图例不详(系列1、系列2、系列3)
作图问题:坐标轴标记缺失、图例不详(系列1、系列2) 回归方程表达形式:y~x关系?
四、思考题
1. 摩尔吸光系数的含义及影响因素有哪些?摩尔吸光系数与灵敏度的关
系?
答:一定条件下(温度一定,被测物一定,入射光波长一定),当入射光照射到被测物浓度为1molL-1,被测物液层厚度为1cm 的溶液时所产生的吸光度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影响因素有温度,被测物性质,入射光波长等;摩尔吸光系数越大,分析方法的灵敏度越高。 2. 分光光度法有哪些定量分析方法? 答: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列比例法
3. 简述分光光度法的“线性范围”的含义,实验中如何应用“线性范围”
问题?
答:“线性范围”是指吸光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浓度呈正比。实验中在做标准曲线时要控制一定浓度,使吸光度与浓度呈直线关系;未知溶液浓度过大时要进行适当的稀释,使其吸光度落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
6. 铜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特征和原理 2. 学习标准曲线法测定铜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原子吸收光谱法含义:基于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而建立起来
的一种光度分析方法
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组成:光源、原子化系统、单色器、光电倍增管 3. 常用的原子化系统:火焰法、非火焰法 4. 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
三、实验内容(标准系列的配制及水样测定):
注:351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条件
波长: nm 空气流量: L ·min -1 乙炔流量: L ·min -1 狭缝宽度: 0.2 nm 灯电流: mA
作图问题:图中出现不止一条曲线(直线)问题;没有根据标准曲线法思想确定样品溶液浓度的过程。 标准曲线的表达形式:①作图
②回归方程:A=kC+b 四、思考题
1. 简述标准曲线法的定量分析依据以及分析方法。
答:标准曲线法的定量分析依据为朗伯-比耳定律。分析方法如下,首先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然后在仪器上测定其吸光度,建立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曲线——标准曲线;未知溶液在同等条件下测定其吸光度,根据吸光度查标准曲线得未知溶液的浓度。 2. 衡量分析方法好坏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答:选择性、灵敏度、准确度、分析速度等
7、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钙
一、实验目的
1. 进一步认识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结构和用途; 2. 掌握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操作技术; 3. 理解标准加入法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原子吸收光谱法含义:基于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而建立起来的
一种光度分析方法 2. 标准加入法原理:
(1)朗伯-比耳定律:A=Kbc (2)吸光度的加和性 A x =KbCx
A=Kb(Cx +Cs )= KbCs + KbC x 当A=0时,C s =-Cx 即,C x =-Cs
三、实验内容
注:351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条件
波长: nm ;灯电流: mA ;狭缝宽度: 0.2 nm 空气流量: L ·min -1;乙炔流量: L ·min -1
作图问题:直线没有延伸 计算结果问题
四、思考题
1. 从结构上将可见分光光度计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作个比较。 答: 2. 简述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对样品溶液的要求有何不同?
标准曲线法适用于样品组成比较简单的批量样品的分析;标准加入法适用于样品组成比较复杂的少量样品的分析,标准加入法可以消除“基体效应”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8. 元素分析仪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元素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2. 了解Vario EL III元素分析仪的结构及用途; 3. 掌握元素分析仪的定量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CHN 模式)
1. 氧化-还原-吸附分离 2. 解吸检测
三、实验内容(CHN 模式)
四、思考题
1. 简述元素分析仪的用途及基本结构。
答:元素分析仪可用于有机化合物元素组成(CHNOS 等的分析测定;基本结构包括氧化还原系统、吸附解吸系统和检测系统。
2. 如果需要确切知道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一般还需要哪些表征手
段或方法?
答: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确定生色团和助色团)、红外吸收光谱(确定官能团)、核磁共振波谱(确定H 的位置及数量)、质谱(确定分子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