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2016年导学案(含答案)

大同中学2016—2017学年初二(上)语文校本作业

课题:第3课 《蜡烛》 课型:自读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

【学习目标】1.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重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自主预习】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第二次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反攻,帮助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本文写的就是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是发生的一个故事。

■了解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拂晓( ) 瓦砾( ) 地窖( )鞠躬( ) 颤巍巍( ) 匍匐( )( ) .......

2.根据下列语句的意思判断相应词语。

⑴ 指爬行。( ) ⑵天快亮的时候。( )

⑶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 ⑷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 ⑸(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

3.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复述提示:抓住六要素,特别注意叙述清楚事情的经过。

本文描写 冒着炮火,掩埋 的遗体后,将 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课后巩固】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小组交流讨论,研读赏析

4.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思 考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

⑴对炮火的 次描写 ⑵对蜡烛的 次描写

⑶对黑围巾的 次交代 ⑷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次写“爬” 次写“跪”

5.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⑴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 ,更突出了老妇人 和 的高 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⑵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 ,寄托着南斯 拉夫人民对红军的 ,是两国人民 的见证。

⑶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 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 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 般的爱。

⑷多次“爬”写出了老妇人 ,多次“跪”写出了 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 哀悼。

【课外拓展】

三、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完成以下问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

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⑵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方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⑶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⑷轻松没有持续多久,中尉又把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⑸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此时此刻,那烛光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⑹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⑺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6.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 (A. 严谨 B. 严峻 C. 严密D. 严厉)的搜查。

7.第⑸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分别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夫人此时既 又 的复杂心理。

9.概括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① 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小女儿杰奎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fú lì jiào jū chàn pú fú 2. ⑴匍匐 ⑵拂晓 ⑶名副其实 ⑷精疲力竭 ⑸永垂不朽

3.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4.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5.

⑴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 ,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和临危不惧的高尚

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⑵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深厚情谊的见证。

⑶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⑷多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多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深痛哀悼

6.C

7.①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站将告结束

②她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8.夸张、比喻

9. 伯瑙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

杰奎琳:推说睡觉,拿走蜡烛

大同中学2016—2017学年初二(上)语文校本作业

课题:第3课 《蜡烛》 课型:自读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

【学习目标】1.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重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自主预习】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第二次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反攻,帮助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本文写的就是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是发生的一个故事。

■了解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拂晓( ) 瓦砾( ) 地窖( )鞠躬( ) 颤巍巍( ) 匍匐( )( ) .......

2.根据下列语句的意思判断相应词语。

⑴ 指爬行。( ) ⑵天快亮的时候。( )

⑶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 ⑷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 ⑸(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

3.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复述提示:抓住六要素,特别注意叙述清楚事情的经过。

本文描写 冒着炮火,掩埋 的遗体后,将 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课后巩固】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小组交流讨论,研读赏析

4.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思 考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

⑴对炮火的 次描写 ⑵对蜡烛的 次描写

⑶对黑围巾的 次交代 ⑷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次写“爬” 次写“跪”

5.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⑴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 ,更突出了老妇人 和 的高 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⑵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 ,寄托着南斯 拉夫人民对红军的 ,是两国人民 的见证。

⑶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 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 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 般的爱。

⑷多次“爬”写出了老妇人 ,多次“跪”写出了 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 哀悼。

【课外拓展】

三、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完成以下问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

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⑵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方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⑶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⑷轻松没有持续多久,中尉又把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⑸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此时此刻,那烛光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⑹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⑺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6.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 (A. 严谨 B. 严峻 C. 严密D. 严厉)的搜查。

7.第⑸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分别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夫人此时既 又 的复杂心理。

9.概括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① 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小女儿杰奎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fú lì jiào jū chàn pú fú 2. ⑴匍匐 ⑵拂晓 ⑶名副其实 ⑷精疲力竭 ⑸永垂不朽

3.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4.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5.

⑴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 ,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和临危不惧的高尚

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⑵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深厚情谊的见证。

⑶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⑷多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多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深痛哀悼

6.C

7.①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站将告结束

②她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8.夸张、比喻

9. 伯瑙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

杰奎琳:推说睡觉,拿走蜡烛


相关文章

  • 浙江省2016年中考科学解答题-解释说理题真题汇编
  • 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下图为彩虹的形成示意图,根据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彩虹的形成作出解释. [温州2015] 第2题 无风的夜晚,在竹子的竹壁上钻孔,有水流出,而晴朗的白天在竹壁上钻孔却没有水流出.无论晴朗的白天还是无风的 ...查看


  • 2016年春季苏教版小学语文毕业考试卷及答案
  • 盐城市秦南小学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六年级语文学业检测试卷 第一部分 课内阅读 (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 ...查看


  • 2016年北京市中考化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
  • 2016年北京市中考化学试卷(word 版含答案)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Cl 35.5 K 39 Mn 55 Zn 65 Ba 137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 ...查看


  • 2016新版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基础训练答案
  • 吹蜡烛. 我的猜想:能吹灭或吹不灭. 我的方案:隔着瓶子.木块.漏斗等不同形状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 我的发现:隔着木块不能吹灭,隔着瓶子和漏斗能. 用两根吸管吸水. 我的猜想:能吸到或不能吸到. 我的方案:口含两根吸管,一根插到装有水的杯子 ...查看


  • 2016年北京中考化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 2016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化学试卷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Cl 35.5 K 39 Mn 55 Zn 65 Ba 137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查看


  • 2016_2017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评价检测(五)透镜及其应用(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 单元评价检测(五)透镜及其应用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 每小题5分, 共40分) 1.(2013·济宁中考) 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 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A.a B.b .d C.c D. ...查看


  • 2016中国人民银行招聘考试行测备考练习七
  • 2016中国人民银行招聘考试行测备考练习七 1.①候选人的条件上次已向大家征求过意见.这次开会,主持人( ) 向大家宣读了人选名单. ②产品销售额一落千丈,形势的( )迫使他当机立断,停止生产. ③近日,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公安局民警马忠年勇斗 ...查看


  • 山西2016中考试题物理卷(解析版)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1. 下列对一名中学生的有关数据估测合理的是 A. 身高约为1.7dm B. 质量约为500kg 掌宽约为10cm [答案 ...查看


  • 2016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物理试卷
  • 2016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1.5分)(2016•广安)下面是小明同学对身边的物理问题做出的估测,你认为与事实明显不符的是( ) A .高大结实的小亮同学的身高大约有175cm B .苗条玲珑的晓燕同学的质量大约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