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鹧鸪天·少年打工]赏析

词《鹧鸪天·少年打工》赏析

这首词所表达的内容,是作者根据亲自走访的江西宜春县一个山村的真实故事而进行艺术创作的。作品反映出了进入21世纪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表达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经受艰难困苦的过程中,依然以坚强的意志和汗水浇开出一朵朵富国强民的胜利之花。

少年农民工

鹧鸪天·少年打工

(左河水)

掩泪辍学别母亲,几番流浪获工薪。

日斜劳累如霜打,夜半攻读若踏春。

别忘我,梦中人,万千离恨为脱贫。

仰天长啸迷蒙月,何日天涯返小村?

注释

1、少年:一般是指10至15岁这一时期的人,基本处于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年龄段。

2、打工:多指农村人背井离乡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去工作,一般受雇于私人企业。

3、辍学:指在校的学生没有完成规定的学期和学业所发生的中途退学行为。

4、别:为分离、离别之意。

5、霜打:脆弱的植物经过霜冻的侵蚀后枝叶低垂无力。如:霜打菜就是冬霜结在菜叶上。

6、夜半:相当于子时,半夜。《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7、踏春:是中国汉族人的传统节日风俗。清明节等春日汉族民间在春天去郊游和散步,结伴到郊外原野“踏青”,并进行各种游戏以及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旅游玩乐习俗。

8、离恨:指离别的愁苦,对离别的怨恨。如:“一腔离恨”,“离恨煎人肠”。

9、脱贫:指解决贫穷的生活面貌,摆脱贫困的处境。

10、长啸:大声呼叫,发出高而长的声音。如司马相如《上林赋》:“长啸哀鸣,翩幡互经。”

11、天涯:指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进城打工的青少年

创作背景与故事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及居民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一些贫困山村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辍学现象。一是有的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学费;二是农村教育部门盲目“撤点并校”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三是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升学没了希望,或认为读书花钱也不会有好的工作,特别是有的大学生的工薪还不如一个农民工,其结果是不仅在小学、初中、

高中辍学情况严重,甚至在大学都有相当程度的辍学现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有专家认为,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教育负担不公平。城市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费用基本上由政府承担,而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费用绝大部分由农民自己承担,同时,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也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影响我国社会

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民族的崛起,词人左河水创作发表在《中华诗词》2014年11期的《鹧鸪天·少年打工》一词意在让社会各界对我国农村的辍学情况和问题引起足够的关注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艰辛的少年农民工

作品赏析

《鹧鸪天·少年打工》一词是严格按照我国传统的“鹧鸪天”词调格律填创的反映现代社会的作品,犹如“老瓶装新酒”。词中所表达的当代少年农民工打工的故事,是以江西省宜春县一山区打工少年的真实故事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本词的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真实感人,反映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依然还存在着优秀青年迫于生活而辍学打工的情况,读后让人心酸并难以平静。

“别忘我,梦中人”

上片

本词以“掩泪辍学别母亲”一句开头引入主题,表述这位山村学业成绩非常优秀的少年难舍高中的学业,也就是不愿意却无奈地选择辍学去打工。为了不让父母心理难过,还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泪水,恋恋不舍地离开父母,远走他乡去打工还债,过早地承受着养家糊口的生活压力和身心的痛苦。

可是,在打工的路上也非一帆风顺,作为一个十四、五岁中学生,一个没有经

过体力劳动锻炼的少年,“几番”流落街头,几经生存的考验,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做体力活的工作,得到一点微薄的“工薪”。为了这点工薪,没有休息的假日,每天劳累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收工,犹如我国几千年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生活,全身疲惫犹如霜打,每当休工后自修功课,准备自学考试的深夜,他的心才感觉多么的愉悦,对正在走过是一分一秒时间那么的恋恋不舍,身心犹如在春暖花香的时节游走在青山绿水之中一般的幸福。

下片

“仰天长啸迷蒙月”

下片(阕)的笔墨着力点在抒情方面,主要是通过心里描写不断深化主题:打工少年辍学离乡以后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劳苦,也许身心还可以扛得住,而他心里最难割舍的可能还是那份初恋,那种可能失去爱情的担忧。他十分担心自己日思夜梦的“心上人”因为分别而移情别恋,他多么希望她能真正理解暂时的分离是为了脱贫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多么希望“心上人”能够明白自己更加怨别恨离。在这远离家乡故土的天涯海角,他只有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放下书本,孤独一人仰望着疑云迷雾掩隐的那轮月亮哀鸣,长啸!迷蒙的月亮啊!你何时才会照亮着我走在返回家乡那茫茫的小路上啊!

词《鹧鸪天·少年打工》赏析

这首词所表达的内容,是作者根据亲自走访的江西宜春县一个山村的真实故事而进行艺术创作的。作品反映出了进入21世纪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表达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经受艰难困苦的过程中,依然以坚强的意志和汗水浇开出一朵朵富国强民的胜利之花。

少年农民工

鹧鸪天·少年打工

(左河水)

掩泪辍学别母亲,几番流浪获工薪。

日斜劳累如霜打,夜半攻读若踏春。

别忘我,梦中人,万千离恨为脱贫。

仰天长啸迷蒙月,何日天涯返小村?

注释

1、少年:一般是指10至15岁这一时期的人,基本处于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年龄段。

2、打工:多指农村人背井离乡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去工作,一般受雇于私人企业。

3、辍学:指在校的学生没有完成规定的学期和学业所发生的中途退学行为。

4、别:为分离、离别之意。

5、霜打:脆弱的植物经过霜冻的侵蚀后枝叶低垂无力。如:霜打菜就是冬霜结在菜叶上。

6、夜半:相当于子时,半夜。《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7、踏春:是中国汉族人的传统节日风俗。清明节等春日汉族民间在春天去郊游和散步,结伴到郊外原野“踏青”,并进行各种游戏以及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旅游玩乐习俗。

8、离恨:指离别的愁苦,对离别的怨恨。如:“一腔离恨”,“离恨煎人肠”。

9、脱贫:指解决贫穷的生活面貌,摆脱贫困的处境。

10、长啸:大声呼叫,发出高而长的声音。如司马相如《上林赋》:“长啸哀鸣,翩幡互经。”

11、天涯:指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进城打工的青少年

创作背景与故事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及居民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一些贫困山村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辍学现象。一是有的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学费;二是农村教育部门盲目“撤点并校”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三是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升学没了希望,或认为读书花钱也不会有好的工作,特别是有的大学生的工薪还不如一个农民工,其结果是不仅在小学、初中、

高中辍学情况严重,甚至在大学都有相当程度的辍学现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有专家认为,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教育负担不公平。城市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费用基本上由政府承担,而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费用绝大部分由农民自己承担,同时,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也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影响我国社会

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民族的崛起,词人左河水创作发表在《中华诗词》2014年11期的《鹧鸪天·少年打工》一词意在让社会各界对我国农村的辍学情况和问题引起足够的关注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艰辛的少年农民工

作品赏析

《鹧鸪天·少年打工》一词是严格按照我国传统的“鹧鸪天”词调格律填创的反映现代社会的作品,犹如“老瓶装新酒”。词中所表达的当代少年农民工打工的故事,是以江西省宜春县一山区打工少年的真实故事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本词的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真实感人,反映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依然还存在着优秀青年迫于生活而辍学打工的情况,读后让人心酸并难以平静。

“别忘我,梦中人”

上片

本词以“掩泪辍学别母亲”一句开头引入主题,表述这位山村学业成绩非常优秀的少年难舍高中的学业,也就是不愿意却无奈地选择辍学去打工。为了不让父母心理难过,还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泪水,恋恋不舍地离开父母,远走他乡去打工还债,过早地承受着养家糊口的生活压力和身心的痛苦。

可是,在打工的路上也非一帆风顺,作为一个十四、五岁中学生,一个没有经

过体力劳动锻炼的少年,“几番”流落街头,几经生存的考验,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做体力活的工作,得到一点微薄的“工薪”。为了这点工薪,没有休息的假日,每天劳累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收工,犹如我国几千年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生活,全身疲惫犹如霜打,每当休工后自修功课,准备自学考试的深夜,他的心才感觉多么的愉悦,对正在走过是一分一秒时间那么的恋恋不舍,身心犹如在春暖花香的时节游走在青山绿水之中一般的幸福。

下片

“仰天长啸迷蒙月”

下片(阕)的笔墨着力点在抒情方面,主要是通过心里描写不断深化主题:打工少年辍学离乡以后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劳苦,也许身心还可以扛得住,而他心里最难割舍的可能还是那份初恋,那种可能失去爱情的担忧。他十分担心自己日思夜梦的“心上人”因为分别而移情别恋,他多么希望她能真正理解暂时的分离是为了脱贫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多么希望“心上人”能够明白自己更加怨别恨离。在这远离家乡故土的天涯海角,他只有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放下书本,孤独一人仰望着疑云迷雾掩隐的那轮月亮哀鸣,长啸!迷蒙的月亮啊!你何时才会照亮着我走在返回家乡那茫茫的小路上啊!


相关文章

  • 辛弃疾诗歌鉴赏
  • 词中之龙------辛弃疾 [词作品读]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 ...查看


  • 宋词精选-宋词三百首全集赏析
  • 宋词三百首·柳永 <曲玉管> <雨霖铃> <蝶恋花> <采莲令> <浪淘沙> <定风波> <少年游> <戚氏> <夜半乐> < ...查看


  • 贺铸词[鹧鸪天·半死桐]赏析
  • 贺铸词<鹧鸪天·半死桐>赏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阊chāng门:传说中的天门.晞:xī.干,干燥:晞发.晨 ...查看


  • 诗歌赏析练习题
  • 高考诗歌鉴赏精选练习题附答案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 罗小平 高考诗歌鉴赏精选练习题附答案 ★★★ 高考诗歌鉴赏精选练习题附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点击数:2419 更新时间:2013-1-1 14:32:49 - 1.阅读下面唐 ...查看


  • 姜夔词作赏析
  • 姜夔词作赏析 鹧鸪天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首记梦词,作于宁宗庆元三年元宵节,题目是<元夕有所梦>. 本词以倒 ...查看


  • 鹧鸪等赏析
  • 诗的大意: 蝉儿我垂下触须,啜饮着清醇的露水,从挺拔而枝叶稀疏的梧桐树上发出清脆的长鸣.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出很远,江是不借助秋风的吹送. 1.蝉用细嘴吮吸清露,有何象征意义? "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 ...查看


  • [清平乐.教案
  • 一.测标 1.默写<鹧鸪天> 2.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拼却 剩把 银釭 琵琶 鹧鸪 ....... 3.比较<临江仙>和<鹧鸪天>的异同 (1)叙述的顺序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 ...查看


  •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阅读答案
  • 阅读文段,思考回答问题.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尔后 ...查看


  •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翻译赏析_作者辛弃疾
  •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翻译赏析_作者辛弃疾.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译文] 我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