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货币供求均衡

第九章 货币供求均衡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均衡?它与社会总供求均衡有什么关系?

2.货币供求与利率之间有何关系?试以LS―LM模型加以说明。

3.试分析货币失衡的原因。

4.试述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对策。

5.如何运用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变更政策的配合实现内外均衡?

6.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解决“米德冲突”?

7. 试分析我国近年来内外均衡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8. 如何判断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我国目前可采取哪些措施消除过度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9. 国际资本的流入会给货币均衡带来哪些冲击?

第九章 货币供求均衡

本章重要概念

货币均衡:又称货币供求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一般而言,货币供求相等,就称之为均衡;货币供求不相等,则谓之失衡。

社会总需求: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社会各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之和。社会总需求也就是一定时期社会的全部购买支出。

社会总供给: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以及在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金融资产总量。社会总供给也就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的全部收入或总收入。

供应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时,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

需求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增加货币需要量入手,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

混合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不是单纯地压缩货币供给量,也不是单纯地增大货币需要量,而是双管齐下,既搞供应型调节,也搞需求型调节,以尽快收到货币均衡而又不会给经济带来太大波动之效。

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交往所发生的货币收支总和。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记录。

经常项目: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一个经济实体向另一个经济实体提供的实际资源的记载项目”。经常项目通常分为商品、服务、收益和转移四项。

资本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的一种,资本与金融项目是记录一国与他国之间资本流出和流入的帐户,它“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国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所有权变化或其他所有交易” (IMF)。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

国际储备:又称官方储备,是指“可供某一经济体的中央当局用来满足国际收支需要的资产”(IMF),即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可随时用于稳定汇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偿付外债的对外资产,主要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在IMF的储备头寸

和特别提款权。(第420页)

贸易差额:贸易差额是指进出口收支相抵后的净额。若出口大于进口,即为贸易顺差,又叫出超;若进口大于出口,即为贸易逆差,又叫入超。

经常项目差额:经常帐户差额是贸易差额加上净劳务收支、净投资收益和净转移收支之和。它是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变动的相对体现,反映了一国与他国之间各种实际资源的转移净额。

国际收支均衡:国际收支均衡通常被解释为在较长的—定时期内,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在数量和实质内容两个方面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促进本国货币均衡汇率的实现和稳定,并使本国的国际储备维持在合理充足的最佳水平。

国际收支失衡:国际收支失衡是指国际收支发生了长期、大量、严重的不平衡,出现了不能自动恢复平衡的情况。这种失衡分为逆差失衡与顺差失衡。

均衡利率:利率是货币市场的价格,货币供求的对比对于利率水平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当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点时的利率即为均衡利率。

外债的经济负担:指在任何给定的时刻,一国居民所欠非居民的已使用而尚未清偿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外债的经济负担反映了一国在经济方面的债务偿还能力。

外债的金融负担:指在任何给定的时刻,一国居民所欠非居民的已使用而尚未清偿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外债的金融负担反映了一国在金融方面的债务偿还能力。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均衡?它与社会总供求均衡有什么关系?

(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一般而言,货币供求相等,就称之为均衡;货币供求不相等,则谓之失衡。

(2)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统一平衡。商品供求与货币供求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简要描述。

图中包括了几层含义:

①商品的供给决定了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有多少商品供给,必然就需要相应的货币量与之对应。

②货币的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供给。货币的供给必须以货币的需求为基础,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要与货币需求相适应,以维持货币的均衡。

③货币的供给形成对商品的需求。在货币周转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的货币供给水平,实际上就决定了当期的社会需求水平。

④商品的需求必须与商品的供应保持平衡,这是宏观经济平衡的出发点和复归

点。

(3)在这个关系图中,货币供求的均衡是整个宏观经济平衡的关键。如果货币供求不平衡,整个宏观经济的均衡就不可能实现。而要使货币供求保持均衡,就需要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给与客观的货币需求保持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

2.货币供求与利率之间有何关系?试以LS―LM模型加以说明。

(1)利率是货币市场的价格,货币供求的对比对于利率水平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相对于货币需求,如果供给偏多,利率下降;供给偏少,则利率上升。而当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点时的利率即为均衡利率。

(2)利率对于货币供求具有调节作用:利率下降会抑制货币供给,刺激货币需求;利率上升会刺激货币供给,抑制货币需求。

(3)LS―LM模型,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考虑国际收支平衡,一国经济总供求均衡条件下的货币均衡实质上反映了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状态。这种均衡是在利率与收入水平的不同组合下实现的(见下图)。

①IS为投资与储蓄曲线,它代表了在不同的收入和利率组合条件下商品市场所有均衡点的轨迹,又被称为商品市场均衡曲线。该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商品市场的均衡点;不在该曲线上的点则表示商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②LM为货币市场均衡曲线,它代表了在不同收入和利率组合条件下货币市场所有均衡点

的轨迹。该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货币市场的均衡点;不在该曲线上的点则表示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3.试分析货币失衡的原因。

货币失衡总是表现为货币供给量小于或大于货币需要量两种情况中的任一种:

(1)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①经济发展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模扩大了,但货币供给量没有及时增加,从而导致流通中货币紧缺。在纸币流通时代,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是比较小的,因为增加纸币供给量对于货币管理当局来说,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情。

②在货币均衡的情况下,货币管理当局仍然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

得本来均衡的货币走向供应小于需求的失衡状态。

(2)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在纸币流通时代,出于向赤字政府提供贷款等利益原因,货币管理当局可以轻易增加纸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是一种经常出现的失衡现象。

(3)货币失衡的深层原因,主要有:

(1)货币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和物资运动存在着矛盾。

(2)财政、信贷再分配杠杆的使用和配合失灵。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使财政和信贷再分配杠杆的使用和配合失灵。

(3)国际收支的影响。国际交往形成国际收支,它对国内物资供求平衡也会发生影响。如进口的技术设备数量太多和出口消费品过多,可能最终都会导致总需求的扩张,从而造成货币供求失衡。

4.试述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对策。

(1)供应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时,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这包括如下几个层次的措施:

①从中央银行方面来看,一是卖出有价证券;二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三是减少基础货币供给量,包括减少给商业银行的贷款指标,收回已贷出的款项等措施。 ②从商业银行方面来看,一是停止对客户发放新贷款;二是到期的贷款不再展期,坚决收回;三是提前收回部分贷款。

③从财政方面来看,一是减少对有关部门的拨款;二是增发政府债券,直接减少社会各单位和个人手中持有的货币量;

④从税收方面来看,一是增设税种;二是降低征税基数;三是提高税率;四是加强纳税管理。

(2) 需求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增加货币需要量入手,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对货币需要量的调节措施更多地在银行之外推行。这包括如下几条措施:

①银行、财政和企业联合力量增加商品供应量(这是增加货币需要量的同义语); ②运扩大进口,以此扩大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应量;

③提高商品价格,通过增加货币需要量来吸收过度的货币供给量。

(3) 混合型调节,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不是单纯地压缩货币供给量,也不是单纯地增大货币需要量,而是双管齐下,既搞供应型调节,也搞需求型调节,以尽快收到货币均衡而又不会给经济带来太大波动之效。

(4)逆向型调节,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中央银行不是采取压缩货币供给量,而是增加货币供给量,从而促成货币供需在新的起点均衡。它的内涵是:如果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同时,存在尚未充分利用的生产要素,银行可以提供追加贷款,以促进生产的发展,通过商品供给量的增加来消化过多供给的货币。

5.如何运用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变更政策的配合实现内外均衡?

(1)所谓支出变更政策,即支出调整政策,是指影响支出水平和需求总量的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类政策可相对于收入改变支出水平,从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

(2)所谓支出转换政策,是指能够影响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变支出结构的政策,如汇率调整和各种直接与间接管制措施等。这类政策可转换支出在外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之间

的对比,使本国收入相对于支出增加,从而调节国际收支。

下表列出了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调整政策配合的四种主要情形:

6.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解决“米德冲突”?

(1)所谓“米德冲突”,是指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一国政府不能运用调整汇率的支出转换政策,只能采用支出调整政策,因此,内外均衡目标在对支出调整政策的要求上就可能存在矛盾,这种矛盾即为“米德冲突”。

(2)米德冲突”最有可能发生在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通货膨胀并存,或经常项目逆差与国内失业并存的情况下。

(3)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可解决“米德冲突”。财政政策通常对国内经济的作用较大,而货币政策则对国际收支的作用较大,因此,应该分配给财政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的任务,分配给货币政策以稳定国际收支的任务,或者根据国内经济与国际收支的不同情况,将二者适当地搭配,以同时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收支的均衡(见下表)。

7. 试分析我国近年来内外均衡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调节国际收支实现货币均衡的方式转变为以调整利率、汇率以及通过央行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等间接调控方式为主,并表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国际收支差额大幅度波动,内外均衡调节难度增大。

第二,对外经济依存度提高,内外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国际收支的迅猛增长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外贸总额对GDP的比例近年来已达40%以上,表明内外均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三,内外均衡目标脱节,缺乏协调的调节政策。我国对内均衡的目标是在物价基本稳定前提下的经济高速增长,但长期以来这种目标的制定基本上是脱离外部均衡目标的。

第四,利率和汇率机制僵化,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工具。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和汇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因此很难对内外均衡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从而导致我国内外均衡调节中直接调控的比例仍然偏高。

对策:

(1)注意出口规模与构成。首先是出口规模应与国民生产总值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其增长速度应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一致,其次是出口结构要合理,应根据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优势组织出口产品,尽量扬长避短以获取比较利益,并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级别,此外出口规模应与进口相互配合,协调安排,在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注重发展进口替代的生产,避免出现进口增长过快的局面。

(2)确定合理的外债规模。应注重考虑两个“缺口”和两个“负担”,即:资金缺口和外汇缺口;借用外债的经济负担和金融负担。

(3)注意外汇储备水平。保持适量外汇储备的要求,既是对国际收支均衡的要求,又是对货币供求均衡的要求。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国际储备不断增长,2006年2月外汇储备达8536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06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高达9411.15亿美元。对此,国内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对目前的中国来说,保持适当的国际收支顺差是比较适当的,但要注意控制规模。

(4)财政金融政策相配合。在内外均衡的调整中只有将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是要正确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其次要正确协调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关系,注意化解外汇储备增多产生的通胀压力,可考虑适当地运用汇率政策以配合货币政策对内外均衡进行调整。

8. 如何判断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我国目前可采取哪些措施消除过度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一般认为:外汇储备应满足一定时期进口付款、外债支付、外商

投资收益汇出和外汇平准基金及其他特殊需求等项的需要。其经验性的比例是每年进口额的25%,外债流出的30%,外商投资余额的15%,10%的外汇年平准基金和10%的其他特殊需求。

为了消除过量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均衡所带来的副作用,需要采取一些分流措施:

一是流出。具体来说就是拓宽国内外汇资本的流出渠道。即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投资海外;中国企业在海外股市筹得的美元资金也可以留存,无需兑换成人民币。

二是消耗。如动用外汇储备为国有金融机构注资或用外汇储备解决中国所有的社会问题,不管是资金短缺的学校、医院和社保基金,还是加快中国落后的西部省份的开发。

三是吸收资金。采用的工具有3种:其一是拍卖央行票据,吸收系统中的流动资金,2004年央行净吸收了674亿美元的资金,相当于外汇流入造成的人民币供应增量的32%。其二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三是劝诫,要求商业银行节制放贷的问题。

四是税改。包括:减少外贸顺差的税收政策,如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开征出口税等;减少外币热钱流入及外汇投机的税收政策,如酌情开征外汇交易税(或称托宾税,Tobin Tax)。由于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来自资本项目或热钱流入,开征外汇交易税对于热炒人民币升值有釜底抽薪的作用;而且,如所征收的外汇交易税能用于社会安全保障基金或其他公益项目。

五是本币国际化。即鼓励(过量的)人民币流出国外,成为国际贸易的结算单位或储备货币,从而减轻货币流通过高情况下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9. 国际资本的流入会给货币均衡带来哪些冲击?

(1)直接冲击

从总体上看,国际资本净流入一个国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外汇的方式净流入,另一种是以实物的方式净流入。如果是以实物的方式净流入,则不会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大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如果是以外汇的方式净流入,则会对货币供应的增加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因为外汇净流入会转化为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导致中央银行增加投放基础货币,造成国内需求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则会使限制性货币政策失效。

(2)间接冲击

国际资本不管是以外汇方式净流入,还是以实物方式净流入,都会对货币均衡产生间接影响。其影响的途径主要有四:

一是组合效应。即外资净流入后要求国内提供一定数量的国内货币与其配套,当外资流入超过其配套资金承受能力,且总供给又处于无弹性时,由此引起的过度需求会引发货币供应量超量投放。

二是投资乘数效应。即外资净流入会产生投资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增加,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

三是诱导效应。即外资的净流入会给国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开拓出一些新有就业门路等,这些会扩大对货币的需求。

四是挤出效应。外资的大量流入,将产生替代国内储蓄的作用,使国内储蓄被闲置起来,或被用于非生产性开支,造成国内资源浪费。由于资金使用效率的降低会相对造成流通中货币量供过于求。

第九章 货币供求均衡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均衡?它与社会总供求均衡有什么关系?

2.货币供求与利率之间有何关系?试以LS―LM模型加以说明。

3.试分析货币失衡的原因。

4.试述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对策。

5.如何运用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变更政策的配合实现内外均衡?

6.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解决“米德冲突”?

7. 试分析我国近年来内外均衡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8. 如何判断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我国目前可采取哪些措施消除过度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9. 国际资本的流入会给货币均衡带来哪些冲击?

第九章 货币供求均衡

本章重要概念

货币均衡:又称货币供求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一般而言,货币供求相等,就称之为均衡;货币供求不相等,则谓之失衡。

社会总需求: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社会各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之和。社会总需求也就是一定时期社会的全部购买支出。

社会总供给: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以及在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金融资产总量。社会总供给也就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的全部收入或总收入。

供应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时,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

需求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增加货币需要量入手,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

混合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不是单纯地压缩货币供给量,也不是单纯地增大货币需要量,而是双管齐下,既搞供应型调节,也搞需求型调节,以尽快收到货币均衡而又不会给经济带来太大波动之效。

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交往所发生的货币收支总和。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记录。

经常项目: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一个经济实体向另一个经济实体提供的实际资源的记载项目”。经常项目通常分为商品、服务、收益和转移四项。

资本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的一种,资本与金融项目是记录一国与他国之间资本流出和流入的帐户,它“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国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所有权变化或其他所有交易” (IMF)。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

国际储备:又称官方储备,是指“可供某一经济体的中央当局用来满足国际收支需要的资产”(IMF),即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可随时用于稳定汇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偿付外债的对外资产,主要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在IMF的储备头寸

和特别提款权。(第420页)

贸易差额:贸易差额是指进出口收支相抵后的净额。若出口大于进口,即为贸易顺差,又叫出超;若进口大于出口,即为贸易逆差,又叫入超。

经常项目差额:经常帐户差额是贸易差额加上净劳务收支、净投资收益和净转移收支之和。它是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变动的相对体现,反映了一国与他国之间各种实际资源的转移净额。

国际收支均衡:国际收支均衡通常被解释为在较长的—定时期内,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在数量和实质内容两个方面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促进本国货币均衡汇率的实现和稳定,并使本国的国际储备维持在合理充足的最佳水平。

国际收支失衡:国际收支失衡是指国际收支发生了长期、大量、严重的不平衡,出现了不能自动恢复平衡的情况。这种失衡分为逆差失衡与顺差失衡。

均衡利率:利率是货币市场的价格,货币供求的对比对于利率水平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当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点时的利率即为均衡利率。

外债的经济负担:指在任何给定的时刻,一国居民所欠非居民的已使用而尚未清偿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外债的经济负担反映了一国在经济方面的债务偿还能力。

外债的金融负担:指在任何给定的时刻,一国居民所欠非居民的已使用而尚未清偿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外债的金融负担反映了一国在金融方面的债务偿还能力。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均衡?它与社会总供求均衡有什么关系?

(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一般而言,货币供求相等,就称之为均衡;货币供求不相等,则谓之失衡。

(2)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统一平衡。商品供求与货币供求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简要描述。

图中包括了几层含义:

①商品的供给决定了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有多少商品供给,必然就需要相应的货币量与之对应。

②货币的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供给。货币的供给必须以货币的需求为基础,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要与货币需求相适应,以维持货币的均衡。

③货币的供给形成对商品的需求。在货币周转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的货币供给水平,实际上就决定了当期的社会需求水平。

④商品的需求必须与商品的供应保持平衡,这是宏观经济平衡的出发点和复归

点。

(3)在这个关系图中,货币供求的均衡是整个宏观经济平衡的关键。如果货币供求不平衡,整个宏观经济的均衡就不可能实现。而要使货币供求保持均衡,就需要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给与客观的货币需求保持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

2.货币供求与利率之间有何关系?试以LS―LM模型加以说明。

(1)利率是货币市场的价格,货币供求的对比对于利率水平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相对于货币需求,如果供给偏多,利率下降;供给偏少,则利率上升。而当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点时的利率即为均衡利率。

(2)利率对于货币供求具有调节作用:利率下降会抑制货币供给,刺激货币需求;利率上升会刺激货币供给,抑制货币需求。

(3)LS―LM模型,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考虑国际收支平衡,一国经济总供求均衡条件下的货币均衡实质上反映了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状态。这种均衡是在利率与收入水平的不同组合下实现的(见下图)。

①IS为投资与储蓄曲线,它代表了在不同的收入和利率组合条件下商品市场所有均衡点的轨迹,又被称为商品市场均衡曲线。该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商品市场的均衡点;不在该曲线上的点则表示商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②LM为货币市场均衡曲线,它代表了在不同收入和利率组合条件下货币市场所有均衡点

的轨迹。该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货币市场的均衡点;不在该曲线上的点则表示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3.试分析货币失衡的原因。

货币失衡总是表现为货币供给量小于或大于货币需要量两种情况中的任一种:

(1)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①经济发展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模扩大了,但货币供给量没有及时增加,从而导致流通中货币紧缺。在纸币流通时代,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是比较小的,因为增加纸币供给量对于货币管理当局来说,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情。

②在货币均衡的情况下,货币管理当局仍然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

得本来均衡的货币走向供应小于需求的失衡状态。

(2)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在纸币流通时代,出于向赤字政府提供贷款等利益原因,货币管理当局可以轻易增加纸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是一种经常出现的失衡现象。

(3)货币失衡的深层原因,主要有:

(1)货币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和物资运动存在着矛盾。

(2)财政、信贷再分配杠杆的使用和配合失灵。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使财政和信贷再分配杠杆的使用和配合失灵。

(3)国际收支的影响。国际交往形成国际收支,它对国内物资供求平衡也会发生影响。如进口的技术设备数量太多和出口消费品过多,可能最终都会导致总需求的扩张,从而造成货币供求失衡。

4.试述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对策。

(1)供应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时,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这包括如下几个层次的措施:

①从中央银行方面来看,一是卖出有价证券;二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三是减少基础货币供给量,包括减少给商业银行的贷款指标,收回已贷出的款项等措施。 ②从商业银行方面来看,一是停止对客户发放新贷款;二是到期的贷款不再展期,坚决收回;三是提前收回部分贷款。

③从财政方面来看,一是减少对有关部门的拨款;二是增发政府债券,直接减少社会各单位和个人手中持有的货币量;

④从税收方面来看,一是增设税种;二是降低征税基数;三是提高税率;四是加强纳税管理。

(2) 需求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增加货币需要量入手,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对货币需要量的调节措施更多地在银行之外推行。这包括如下几条措施:

①银行、财政和企业联合力量增加商品供应量(这是增加货币需要量的同义语); ②运扩大进口,以此扩大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应量;

③提高商品价格,通过增加货币需要量来吸收过度的货币供给量。

(3) 混合型调节,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不是单纯地压缩货币供给量,也不是单纯地增大货币需要量,而是双管齐下,既搞供应型调节,也搞需求型调节,以尽快收到货币均衡而又不会给经济带来太大波动之效。

(4)逆向型调节,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中央银行不是采取压缩货币供给量,而是增加货币供给量,从而促成货币供需在新的起点均衡。它的内涵是:如果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同时,存在尚未充分利用的生产要素,银行可以提供追加贷款,以促进生产的发展,通过商品供给量的增加来消化过多供给的货币。

5.如何运用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变更政策的配合实现内外均衡?

(1)所谓支出变更政策,即支出调整政策,是指影响支出水平和需求总量的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类政策可相对于收入改变支出水平,从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

(2)所谓支出转换政策,是指能够影响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变支出结构的政策,如汇率调整和各种直接与间接管制措施等。这类政策可转换支出在外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之间

的对比,使本国收入相对于支出增加,从而调节国际收支。

下表列出了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调整政策配合的四种主要情形:

6.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解决“米德冲突”?

(1)所谓“米德冲突”,是指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一国政府不能运用调整汇率的支出转换政策,只能采用支出调整政策,因此,内外均衡目标在对支出调整政策的要求上就可能存在矛盾,这种矛盾即为“米德冲突”。

(2)米德冲突”最有可能发生在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通货膨胀并存,或经常项目逆差与国内失业并存的情况下。

(3)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可解决“米德冲突”。财政政策通常对国内经济的作用较大,而货币政策则对国际收支的作用较大,因此,应该分配给财政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的任务,分配给货币政策以稳定国际收支的任务,或者根据国内经济与国际收支的不同情况,将二者适当地搭配,以同时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收支的均衡(见下表)。

7. 试分析我国近年来内外均衡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调节国际收支实现货币均衡的方式转变为以调整利率、汇率以及通过央行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等间接调控方式为主,并表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国际收支差额大幅度波动,内外均衡调节难度增大。

第二,对外经济依存度提高,内外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国际收支的迅猛增长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外贸总额对GDP的比例近年来已达40%以上,表明内外均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三,内外均衡目标脱节,缺乏协调的调节政策。我国对内均衡的目标是在物价基本稳定前提下的经济高速增长,但长期以来这种目标的制定基本上是脱离外部均衡目标的。

第四,利率和汇率机制僵化,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工具。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和汇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因此很难对内外均衡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从而导致我国内外均衡调节中直接调控的比例仍然偏高。

对策:

(1)注意出口规模与构成。首先是出口规模应与国民生产总值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其增长速度应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一致,其次是出口结构要合理,应根据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优势组织出口产品,尽量扬长避短以获取比较利益,并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级别,此外出口规模应与进口相互配合,协调安排,在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注重发展进口替代的生产,避免出现进口增长过快的局面。

(2)确定合理的外债规模。应注重考虑两个“缺口”和两个“负担”,即:资金缺口和外汇缺口;借用外债的经济负担和金融负担。

(3)注意外汇储备水平。保持适量外汇储备的要求,既是对国际收支均衡的要求,又是对货币供求均衡的要求。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国际储备不断增长,2006年2月外汇储备达8536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06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高达9411.15亿美元。对此,国内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对目前的中国来说,保持适当的国际收支顺差是比较适当的,但要注意控制规模。

(4)财政金融政策相配合。在内外均衡的调整中只有将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是要正确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其次要正确协调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关系,注意化解外汇储备增多产生的通胀压力,可考虑适当地运用汇率政策以配合货币政策对内外均衡进行调整。

8. 如何判断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我国目前可采取哪些措施消除过度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一般认为:外汇储备应满足一定时期进口付款、外债支付、外商

投资收益汇出和外汇平准基金及其他特殊需求等项的需要。其经验性的比例是每年进口额的25%,外债流出的30%,外商投资余额的15%,10%的外汇年平准基金和10%的其他特殊需求。

为了消除过量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均衡所带来的副作用,需要采取一些分流措施:

一是流出。具体来说就是拓宽国内外汇资本的流出渠道。即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投资海外;中国企业在海外股市筹得的美元资金也可以留存,无需兑换成人民币。

二是消耗。如动用外汇储备为国有金融机构注资或用外汇储备解决中国所有的社会问题,不管是资金短缺的学校、医院和社保基金,还是加快中国落后的西部省份的开发。

三是吸收资金。采用的工具有3种:其一是拍卖央行票据,吸收系统中的流动资金,2004年央行净吸收了674亿美元的资金,相当于外汇流入造成的人民币供应增量的32%。其二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三是劝诫,要求商业银行节制放贷的问题。

四是税改。包括:减少外贸顺差的税收政策,如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开征出口税等;减少外币热钱流入及外汇投机的税收政策,如酌情开征外汇交易税(或称托宾税,Tobin Tax)。由于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来自资本项目或热钱流入,开征外汇交易税对于热炒人民币升值有釜底抽薪的作用;而且,如所征收的外汇交易税能用于社会安全保障基金或其他公益项目。

五是本币国际化。即鼓励(过量的)人民币流出国外,成为国际贸易的结算单位或储备货币,从而减轻货币流通过高情况下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9. 国际资本的流入会给货币均衡带来哪些冲击?

(1)直接冲击

从总体上看,国际资本净流入一个国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外汇的方式净流入,另一种是以实物的方式净流入。如果是以实物的方式净流入,则不会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大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如果是以外汇的方式净流入,则会对货币供应的增加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因为外汇净流入会转化为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导致中央银行增加投放基础货币,造成国内需求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则会使限制性货币政策失效。

(2)间接冲击

国际资本不管是以外汇方式净流入,还是以实物方式净流入,都会对货币均衡产生间接影响。其影响的途径主要有四:

一是组合效应。即外资净流入后要求国内提供一定数量的国内货币与其配套,当外资流入超过其配套资金承受能力,且总供给又处于无弹性时,由此引起的过度需求会引发货币供应量超量投放。

二是投资乘数效应。即外资净流入会产生投资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增加,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

三是诱导效应。即外资的净流入会给国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开拓出一些新有就业门路等,这些会扩大对货币的需求。

四是挤出效应。外资的大量流入,将产生替代国内储蓄的作用,使国内储蓄被闲置起来,或被用于非生产性开支,造成国内资源浪费。由于资金使用效率的降低会相对造成流通中货币量供过于求。


相关文章

  • 商品供求与货币供求
  • 作者:温孝卿 现代财经 1995年05期 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表现为商品运动与货币运动,即市场供求运动.市场供求的动态均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反之亦然).这里,供求均衡包含了商品供求均衡与货币供求均衡,二者互为犄角.没有 ...查看


  • 第十一章 货币供求均衡
  • 货币供求均衡 一.术语解释 货币供求均衡----是货币供需作用的一种状态,是货币供求大体一致,而非数量上的完全相等,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均衡. 货币非均衡----是货币供求的失衡状态,具体有三种状况:货币供给大于需求:货币供给小于需求:供求总 ...查看


  • 管子轻重理论的均衡思想
  • 第35卷第11期 2009年11月财经研究 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Vol135No111 Nov12009 管子轻重理论的均衡思想 陈国权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5管子6后16 ...查看


  • 金融危机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 --读<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研究> 北京大学副校长 刘 伟 2012年01月20日16:12   来源:<经济日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了多次影响世界经济进程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世人 ...查看


  • 第九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 第九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一.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掌握开放经济条件下,经常项目余额的变动与均衡的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产品市场的均衡和产品市场.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2.分析资本的流动对汇率的影响,汇率的变动对国内经济的产出和 ...查看


  • 第五章 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率
  • 第五章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率 重要术语: 利率指一定借贷期限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 无风险利率通常指国库券的利率.因为政府债券的偿还有税收作为保障,因而本息偿还能力极强,违约风险极低,尤其是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违约风险就更低. 收益的资本化:即 ...查看


  • 金融学(教学大纲)2013
  • <金融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开课对象:财经类(本科)各专业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金融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经济学和金融学两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同时,它又是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确定的高等财经类专业十一 ...查看


  • 商品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
  • 思考二:商品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教育部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 特邀专家 白暴力 在<经济生活>第二课中,我们会涉及商品的价值和市场价格这些经济概念.商品的市场价格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经济现象.对价格的本质与市场 ...查看


  • 浮动汇率制
  • 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完全由市场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鉴于各国对浮动汇率的管理方式和宽松程度不一样,该制度又有诸多分类.按政府是否干预,可以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按浮动形式,可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按被盯住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