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 2013-01-06 发布: www.xzbu.com
2013年第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61篇 做老百姓喜欢看的会议新闻关于《大公报》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大学另类毕业照的狂欢式解读黄远生媒介使命观及其新闻实践浅谈我国手机广告特性与发展路径漫谈唐代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汉魏之际人口变化与道教传播媒体报道中对公众人物的侵权现象分析发挥广播优势提升生存空间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研究论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北洋政府初期的新闻立法融合孕育变革日本电影审查制度的演变我国行政综合执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
-
摘 要:唐代饮茶的风气十分普遍,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唐代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决定了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茶经》一书的问世、茶市的兴盛、茶税制度的建立、饮茶的外传等都无可辩驳的证明了唐代的茶文化打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性一页,是中国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跻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林。本文拟对唐代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3852375.htm
关键词:唐代;茶文化;传播;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1-0129-02
一、引 言
茶始于中国,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几千年中,我国劳动人民从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加工到茶具的制作、烹茶的方法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特定的方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随着饮茶的普及,这种特有的文化也得以外传,并渐渐演变为一种国际时尚。比如在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茶被视为“万病之药”,并且由它升华出了一种美妙的艺术——“茶道”。当然,这与唐代丰富的茶文化密不可分。唐代发达的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抹亮色。
二、良好的社会条件与统治者的重视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经过了两汉、魏晋和南北朝的发展,人们对茶的认识逐步深入,但对它的饮用仍比较局限,加上长期的战乱,使得茶的传播异常缓慢。直到唐代,茶才成为百姓家中常见的饮食。
唐代统一之后,统治者吸取前朝亡国的教训,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形成了繁荣安定的局面。国家的兴旺,客观上为茶的普及与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产茶区域扩大至四十二州一郡,茶叶产量至德宗时期已达十万吨之多;茶叶品质有所提高,不仅具有食用价值,更具艺术价值;茶具样式多种多样,十分精巧。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茶文化也已基本形成。
唐代清明的政治、发达的交通,为茶的传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市场条件。“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2]”这是史书中对于饮茶普遍性的描述。此时的茶借助于发达的交通,迅速在北方传播开来,走入寻常百姓家。
而统治者的重视,更是加速了饮茶习俗的形成。太宗在位时期,极为重视茶叶的生产,并提倡百姓饮茶。据史书记载,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时,茶是陪嫁品之一。“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3]”这之后,藏人就开始饮茶。也正是因为边境地区茶的引入,“茶马交易”也逐渐兴盛,即用茶叶、丝绸等物交换马匹、玉石等物,一时间行人往来不绝。代宗朝时期,朝廷建立了专门的贡茶制度,委派专员督办贡茶事宜。另外,朝廷还规定,凡是遇到举行考试、修撰史书等较为隆重的活动,“宫人已下待茶汤”[4],对茶的重视显而易见。到了德宗执政时期,全国首次征收茶税,茶叶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中唐时期,全国又刮起一股饮酒之风,耗费的粮食逐年增多,朝廷的负担也随之加重。为了节约粮食,朝廷大力提倡以茶代酒,鼓励百姓种茶、采茶,使茶的普及又上了一个台阶。
唐代时,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无论是我国使臣出访国外,还是外国友人来访中国,赠送茶叶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茶叶也随之流传到国外,并受到国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唐代名僧鉴真就曾多次应邀前去日本讲学,同时日本的一些高僧也来到中国留学,专门学习茶艺。
三、佛教的繁荣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在唐代大为盛行。寺院遍地可见,对茶的传播及茶文化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代的佛教寺院大多建立在风景宜人的地区。这些地方气候适宜,土壤条件较好,很适合茶叶的种植。因此,在这些寺院的旁边,往往有很多茶园。僧人在坐禅修行的过程中,必须排除一切杂念,而长时间的空腹打坐,使得他们十分需要一种提神醒脑的保健品。茶正具有这样的作用,又近在身边,自然成为僧人首选的饮品。在饮茶的过程中,僧人们潜心研究煮茶的技术、茶叶的品种、种植的方法等,极大的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多名茶,都产自那时的寺院,如黄山云谷寺的黄山毛峰、杭州龙井寺的龙井、长兴吉祥寺的紫笋等。另外,寺院还有专门烧水煮茶的僧人,待游客来时献茶。还有高僧写茶书、撰茶文,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就出自名僧陆羽之手。从此茶与佛不相分离,即“茶佛一体”。明代诗人陆容曾这样形容佛中有茶、茶中有佛:“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5]”僧人种茶、制茶、品茶之风的盛行,在饮茶习俗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全民皆饮茶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文人雅士的喜爱、颂扬也密不可分。唐代的文人士大夫有互相拜访、互赠礼品的习惯。茶为他们平日所饮,自然也成了他们相互之间馈赠的佳品。唐诗中的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在收到友人赠送的好茶之后有感而发的杰作。唐代流传下来的茶诗数量巨大,如李白的《答族叔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萧员外寄新蜀茶》,刘禹锡的《尝茶》,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等。茶诗一体,茶与诗交相辉映,令茶文化又增添了一丝高雅的气息。
李白《答族叔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举世未之见,其名是难传。……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6]”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云:“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6]”李德裕《故人寄茶》曰:“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6]”文人墨客品茶题诗,诗中有茶,茶中有诗,意境深远。这样的茶诗题材广泛,数不胜数,茶文化的繁荣可见一斑。 除了吟诗颂茶,唐代的文人们还喜好以茶会友,茶会、茶宴也开始广为流传,即为今日的茶话会。文人士大夫们在自家庭院沏一壶好茶,邀请好友一聚,或吟诗作画,或畅谈人生,或切磋棋艺,或欣赏歌舞,以茶相伴,乐活其中。诗人钱起曾作诗这样形容茶话会:“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6]”
饮茶在上流社会中较为常见,在普通百姓中也是十分普遍。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是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备有茶叶。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就有他本人多次在乡间饮茶的记载。如书中记载其“到乔村王家吃茶”“到潘村潘家”“到南接村刘家,长设斋饭,供养师僧,不限多少。入宅不久,便供饭食,妇人出来慰客数遍,斋了吃茶。[7]”此时的农村,茶已是人人家中必备的饮品。诗人岑参也禁不住作诗感叹这种众人皆饮茶的场面:“燃灯松林静,煮茗柴门香。[8]”唐穆宗即位之初,盐铁使王播建议增加茶税,李珏坚决反对,上疏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蠲渴乏,难舍斯须。至于田闾之间,嗜好尤切。[9]”这里或许夸大了茶的重要性,但是有理有据,应该是可信的。显然,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茶的使用已是相当之广。
五、《茶经》的问世
唐人陆羽撰写《茶经》一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对茶的特性、品种、产地、功效、栽培技术、煎煮工艺、饮用方法等都做了具体而充分的描述,具有极高的价值及深刻的内涵,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鸿渐(陆羽字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2]”这段描写显示出《茶经》对唐代民众以及茶文化的影响。不得不说,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与《茶经》是一块里程碑,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辉煌灿烂的茶文化。茶文化专家王玲先生在其《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将《茶经》的文化内涵归结如下:“第一,《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这一套中国茶艺。我们把它称为‘茶艺’,不仅指技艺程式,而且因为它贯穿了一种美学意境和氛围。第二,《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第三,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这一点,在‘茶之器’中反映十分突出,无论一只炉,一只釜,皆深寓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10]”《茶经》是我国茶文化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在我国茶文化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大提升了茶文化的地位。
六、结 语
唐代茶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兴盛是对前朝茶文化吸收并加以升华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提升了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使本就多姿多彩的唐文化更加的别开生面,加上中国茶文化的名扬海外,更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羽.茶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封演.封氏闻见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 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 王谠.唐语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293)[M].台北:鼎文书局,1977.
[6] 李白.李太白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7]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曹寅等.全唐诗(卷198)[C].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董诰.全唐文(卷72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 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8.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7/view-3852375.htm
-
发布日期: 2013-01-06 发布: www.xzbu.com
2013年第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61篇 做老百姓喜欢看的会议新闻关于《大公报》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大学另类毕业照的狂欢式解读黄远生媒介使命观及其新闻实践浅谈我国手机广告特性与发展路径漫谈唐代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汉魏之际人口变化与道教传播媒体报道中对公众人物的侵权现象分析发挥广播优势提升生存空间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研究论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北洋政府初期的新闻立法融合孕育变革日本电影审查制度的演变我国行政综合执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
-
摘 要:唐代饮茶的风气十分普遍,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唐代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决定了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茶经》一书的问世、茶市的兴盛、茶税制度的建立、饮茶的外传等都无可辩驳的证明了唐代的茶文化打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性一页,是中国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跻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林。本文拟对唐代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3852375.htm
关键词:唐代;茶文化;传播;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1-0129-02
一、引 言
茶始于中国,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几千年中,我国劳动人民从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加工到茶具的制作、烹茶的方法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特定的方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随着饮茶的普及,这种特有的文化也得以外传,并渐渐演变为一种国际时尚。比如在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茶被视为“万病之药”,并且由它升华出了一种美妙的艺术——“茶道”。当然,这与唐代丰富的茶文化密不可分。唐代发达的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抹亮色。
二、良好的社会条件与统治者的重视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经过了两汉、魏晋和南北朝的发展,人们对茶的认识逐步深入,但对它的饮用仍比较局限,加上长期的战乱,使得茶的传播异常缓慢。直到唐代,茶才成为百姓家中常见的饮食。
唐代统一之后,统治者吸取前朝亡国的教训,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形成了繁荣安定的局面。国家的兴旺,客观上为茶的普及与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产茶区域扩大至四十二州一郡,茶叶产量至德宗时期已达十万吨之多;茶叶品质有所提高,不仅具有食用价值,更具艺术价值;茶具样式多种多样,十分精巧。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茶文化也已基本形成。
唐代清明的政治、发达的交通,为茶的传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市场条件。“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2]”这是史书中对于饮茶普遍性的描述。此时的茶借助于发达的交通,迅速在北方传播开来,走入寻常百姓家。
而统治者的重视,更是加速了饮茶习俗的形成。太宗在位时期,极为重视茶叶的生产,并提倡百姓饮茶。据史书记载,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时,茶是陪嫁品之一。“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3]”这之后,藏人就开始饮茶。也正是因为边境地区茶的引入,“茶马交易”也逐渐兴盛,即用茶叶、丝绸等物交换马匹、玉石等物,一时间行人往来不绝。代宗朝时期,朝廷建立了专门的贡茶制度,委派专员督办贡茶事宜。另外,朝廷还规定,凡是遇到举行考试、修撰史书等较为隆重的活动,“宫人已下待茶汤”[4],对茶的重视显而易见。到了德宗执政时期,全国首次征收茶税,茶叶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中唐时期,全国又刮起一股饮酒之风,耗费的粮食逐年增多,朝廷的负担也随之加重。为了节约粮食,朝廷大力提倡以茶代酒,鼓励百姓种茶、采茶,使茶的普及又上了一个台阶。
唐代时,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无论是我国使臣出访国外,还是外国友人来访中国,赠送茶叶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茶叶也随之流传到国外,并受到国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唐代名僧鉴真就曾多次应邀前去日本讲学,同时日本的一些高僧也来到中国留学,专门学习茶艺。
三、佛教的繁荣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在唐代大为盛行。寺院遍地可见,对茶的传播及茶文化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代的佛教寺院大多建立在风景宜人的地区。这些地方气候适宜,土壤条件较好,很适合茶叶的种植。因此,在这些寺院的旁边,往往有很多茶园。僧人在坐禅修行的过程中,必须排除一切杂念,而长时间的空腹打坐,使得他们十分需要一种提神醒脑的保健品。茶正具有这样的作用,又近在身边,自然成为僧人首选的饮品。在饮茶的过程中,僧人们潜心研究煮茶的技术、茶叶的品种、种植的方法等,极大的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多名茶,都产自那时的寺院,如黄山云谷寺的黄山毛峰、杭州龙井寺的龙井、长兴吉祥寺的紫笋等。另外,寺院还有专门烧水煮茶的僧人,待游客来时献茶。还有高僧写茶书、撰茶文,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就出自名僧陆羽之手。从此茶与佛不相分离,即“茶佛一体”。明代诗人陆容曾这样形容佛中有茶、茶中有佛:“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5]”僧人种茶、制茶、品茶之风的盛行,在饮茶习俗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全民皆饮茶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文人雅士的喜爱、颂扬也密不可分。唐代的文人士大夫有互相拜访、互赠礼品的习惯。茶为他们平日所饮,自然也成了他们相互之间馈赠的佳品。唐诗中的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在收到友人赠送的好茶之后有感而发的杰作。唐代流传下来的茶诗数量巨大,如李白的《答族叔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萧员外寄新蜀茶》,刘禹锡的《尝茶》,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等。茶诗一体,茶与诗交相辉映,令茶文化又增添了一丝高雅的气息。
李白《答族叔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举世未之见,其名是难传。……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6]”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云:“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6]”李德裕《故人寄茶》曰:“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6]”文人墨客品茶题诗,诗中有茶,茶中有诗,意境深远。这样的茶诗题材广泛,数不胜数,茶文化的繁荣可见一斑。 除了吟诗颂茶,唐代的文人们还喜好以茶会友,茶会、茶宴也开始广为流传,即为今日的茶话会。文人士大夫们在自家庭院沏一壶好茶,邀请好友一聚,或吟诗作画,或畅谈人生,或切磋棋艺,或欣赏歌舞,以茶相伴,乐活其中。诗人钱起曾作诗这样形容茶话会:“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6]”
饮茶在上流社会中较为常见,在普通百姓中也是十分普遍。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是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备有茶叶。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就有他本人多次在乡间饮茶的记载。如书中记载其“到乔村王家吃茶”“到潘村潘家”“到南接村刘家,长设斋饭,供养师僧,不限多少。入宅不久,便供饭食,妇人出来慰客数遍,斋了吃茶。[7]”此时的农村,茶已是人人家中必备的饮品。诗人岑参也禁不住作诗感叹这种众人皆饮茶的场面:“燃灯松林静,煮茗柴门香。[8]”唐穆宗即位之初,盐铁使王播建议增加茶税,李珏坚决反对,上疏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蠲渴乏,难舍斯须。至于田闾之间,嗜好尤切。[9]”这里或许夸大了茶的重要性,但是有理有据,应该是可信的。显然,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茶的使用已是相当之广。
五、《茶经》的问世
唐人陆羽撰写《茶经》一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对茶的特性、品种、产地、功效、栽培技术、煎煮工艺、饮用方法等都做了具体而充分的描述,具有极高的价值及深刻的内涵,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鸿渐(陆羽字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2]”这段描写显示出《茶经》对唐代民众以及茶文化的影响。不得不说,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与《茶经》是一块里程碑,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辉煌灿烂的茶文化。茶文化专家王玲先生在其《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将《茶经》的文化内涵归结如下:“第一,《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这一套中国茶艺。我们把它称为‘茶艺’,不仅指技艺程式,而且因为它贯穿了一种美学意境和氛围。第二,《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第三,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这一点,在‘茶之器’中反映十分突出,无论一只炉,一只釜,皆深寓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10]”《茶经》是我国茶文化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在我国茶文化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大提升了茶文化的地位。
六、结 语
唐代茶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兴盛是对前朝茶文化吸收并加以升华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提升了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使本就多姿多彩的唐文化更加的别开生面,加上中国茶文化的名扬海外,更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羽.茶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封演.封氏闻见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 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 王谠.唐语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293)[M].台北:鼎文书局,1977.
[6] 李白.李太白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7]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曹寅等.全唐诗(卷198)[C].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董诰.全唐文(卷72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 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8.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7/view-3852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