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西游记]书名的来历

哲学西游

清代乾隆时期的西游大评家张书绅是西游评点史上的一大怪才,他的很多观点也很怪,认为“西游”这个书名,来自于《孟子》所引用的《诗经》中的“率西”二字。

孟子讲的是这样一则故事,一天,齐宣王对孟子说,我有病,好色的病,所以没有施行仁政。孟子就鼓励齐宣王说,《诗经》上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周朝的先祖,带着他的娇妻,早上骑着马“率西水浒”——沿着渭水西行,去视察民情。引用完诗经上的传说,孟子继续教育齐宣王说,当初这位先祖就是如此好色,到外地视察都带着老婆,但他治下的百姓却安居乐业,好得不得了,所以,好色根本就不是问题,更不是不施行仁政的理由。

张书绅老先生一口咬定,“率西”二字便是西游的由来。所谓的“率西”在《诗经》中仅仅表示向西行走,也没有太多的微言大义。但张书绅硬说其是西游书名的渊源。有趣的是,在孟子所引的这一段《诗经》中还出现了“水浒”二字,那么,是不是《水浒传》之书名亦来源于此呢?所谓的“水浒”,在诗经中也仅仅只是表示“水边”之意,更没有什么圣贤大义。

如果按照孟子和《诗经》对圣人的要求,那么即便是好色如西门庆之流,也只要其在好色之余,不荒废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那就善莫大焉了。按照这个标准,唐僧在西天路上对女人几近偏执的排斥,那就太做作和没有必要了。

中国古人如近代西方学者言必称希腊一样,对夏、商、周三代的祖先有着近乎盲从的情感,并立他们为圣人,而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则都是字字珠玑,连标点符号都是镶钻的。从孔子开始,儒家大师们就坚持认为,四书五经都是记录三代圣人之言行的,只可奉为圭臬,不可有一丝怀疑精神。

那么,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所记载的,周朝王室祖先去考察民生疾苦之时,还不忘带着妻子,沿着渭水,浪漫地“率西”(向西走),就充分说明先祖圣人并不排斥女人,女色也根本不是男人成功路上的障碍物。

此外, 张老先生在他的西游总评中继续神侃,说四书有圣人朱熹作注,而西游全书便是为朱熹的注解再次作注。换言之,西游其实归根到底是阐释和解读四书的。四书大家都知道,是古典中国读书人的必备教材,即《大学》、《中庸》、《孔子》和《孟子》。朱熹是南宋大儒,是中国圣人排行榜上,可以列在孔孟之后的第三人。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曾下蛮力啃过余英时的一本有关朱熹的大作,至今虽无甚印象,但依稀记得,朱熹对四书大规模系统的注解和发挥,终成中国儒学史和学术史的高潮,并为后人学习经典和科举考试定下了千古不变的官方标准。

中国古代人总喜欢为小说传奇之类的作品找渊薮,找来寻去,亦无外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反正好找,只要有只字片语偶合典籍,就可以上天入地,把作品置于典籍的大纛之下。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呗。因典籍的大纛永远坚挺、飘扬,小说就可以跟着走入庙堂之上,供人奉养。

就连《封神演义》,张书绅也认为是在演绎道士的心路历程,而道士的“道”也本起源于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哲学。还有《红楼梦》,很多古人都认为它是儒家的入世思想与佛家出世哲学之间猛烈碰撞的产物,贾宝玉不过是其最为集中的代言人而已。

明代有一个为《金瓶梅》作序的学者曾写道: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言外之意,就连《金瓶梅》这部中国第一淫书,既能让人读出“菩萨”和佛的味道,也能有“君子”和儒家之大义隐含于其中。只不过,一不小心,它就会成为“小人”和“禽兽”效仿的葵花宝典。

总之,为小说找思想的源头,在中国小说评点的历史上,是一条行之有效、皆大欢喜的路子。张书绅为西游找朱熹与四书五经的影子,并不特立独行,亦是遵循前人的路子。可关键是,这位老先生,又马上强调,西游更具体地是在阐述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

《大学》是个什么典籍呢?大家翻开任何四书的合集,就会发现,这篇在中国古代享有崇高地位、并列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大作,不过才两千字不到。《大学》这篇千字文本,选自儒家经典《礼记》。而《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儒家“三礼”。三礼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做人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甚至宪法。

为了肯定西游与《大学》的关系,张书绅相当细致和“科学”地用数字来说明问题。他认为唐僧一行人在西天雷音寺所取的经书共计5048卷,而《大学》的原文和朱熹的注解共计5047字,两者基本差不多。连数字上都如此接近,无疑,西游便是《大学》的衍生物。

张书绅的这个观点,很难判断对错。从西游作者的角度来看,他是否有意把西天所取真经的卷数与朱熹注解版的《大学》文字数量扯到一块,这基本是一个历史之迷。古人写小说,大多喜欢攀附典籍,西游作者可能也有此雅好。可难保他不是无意间就想到了5048这个数字,但又不能排除他对《大学》的字数做过统计,或者从外界得到过这方面的一些信息。

哲学西游

清代乾隆时期的西游大评家张书绅是西游评点史上的一大怪才,他的很多观点也很怪,认为“西游”这个书名,来自于《孟子》所引用的《诗经》中的“率西”二字。

孟子讲的是这样一则故事,一天,齐宣王对孟子说,我有病,好色的病,所以没有施行仁政。孟子就鼓励齐宣王说,《诗经》上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周朝的先祖,带着他的娇妻,早上骑着马“率西水浒”——沿着渭水西行,去视察民情。引用完诗经上的传说,孟子继续教育齐宣王说,当初这位先祖就是如此好色,到外地视察都带着老婆,但他治下的百姓却安居乐业,好得不得了,所以,好色根本就不是问题,更不是不施行仁政的理由。

张书绅老先生一口咬定,“率西”二字便是西游的由来。所谓的“率西”在《诗经》中仅仅表示向西行走,也没有太多的微言大义。但张书绅硬说其是西游书名的渊源。有趣的是,在孟子所引的这一段《诗经》中还出现了“水浒”二字,那么,是不是《水浒传》之书名亦来源于此呢?所谓的“水浒”,在诗经中也仅仅只是表示“水边”之意,更没有什么圣贤大义。

如果按照孟子和《诗经》对圣人的要求,那么即便是好色如西门庆之流,也只要其在好色之余,不荒废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那就善莫大焉了。按照这个标准,唐僧在西天路上对女人几近偏执的排斥,那就太做作和没有必要了。

中国古人如近代西方学者言必称希腊一样,对夏、商、周三代的祖先有着近乎盲从的情感,并立他们为圣人,而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则都是字字珠玑,连标点符号都是镶钻的。从孔子开始,儒家大师们就坚持认为,四书五经都是记录三代圣人之言行的,只可奉为圭臬,不可有一丝怀疑精神。

那么,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所记载的,周朝王室祖先去考察民生疾苦之时,还不忘带着妻子,沿着渭水,浪漫地“率西”(向西走),就充分说明先祖圣人并不排斥女人,女色也根本不是男人成功路上的障碍物。

此外, 张老先生在他的西游总评中继续神侃,说四书有圣人朱熹作注,而西游全书便是为朱熹的注解再次作注。换言之,西游其实归根到底是阐释和解读四书的。四书大家都知道,是古典中国读书人的必备教材,即《大学》、《中庸》、《孔子》和《孟子》。朱熹是南宋大儒,是中国圣人排行榜上,可以列在孔孟之后的第三人。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曾下蛮力啃过余英时的一本有关朱熹的大作,至今虽无甚印象,但依稀记得,朱熹对四书大规模系统的注解和发挥,终成中国儒学史和学术史的高潮,并为后人学习经典和科举考试定下了千古不变的官方标准。

中国古代人总喜欢为小说传奇之类的作品找渊薮,找来寻去,亦无外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反正好找,只要有只字片语偶合典籍,就可以上天入地,把作品置于典籍的大纛之下。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呗。因典籍的大纛永远坚挺、飘扬,小说就可以跟着走入庙堂之上,供人奉养。

就连《封神演义》,张书绅也认为是在演绎道士的心路历程,而道士的“道”也本起源于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哲学。还有《红楼梦》,很多古人都认为它是儒家的入世思想与佛家出世哲学之间猛烈碰撞的产物,贾宝玉不过是其最为集中的代言人而已。

明代有一个为《金瓶梅》作序的学者曾写道: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言外之意,就连《金瓶梅》这部中国第一淫书,既能让人读出“菩萨”和佛的味道,也能有“君子”和儒家之大义隐含于其中。只不过,一不小心,它就会成为“小人”和“禽兽”效仿的葵花宝典。

总之,为小说找思想的源头,在中国小说评点的历史上,是一条行之有效、皆大欢喜的路子。张书绅为西游找朱熹与四书五经的影子,并不特立独行,亦是遵循前人的路子。可关键是,这位老先生,又马上强调,西游更具体地是在阐述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

《大学》是个什么典籍呢?大家翻开任何四书的合集,就会发现,这篇在中国古代享有崇高地位、并列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大作,不过才两千字不到。《大学》这篇千字文本,选自儒家经典《礼记》。而《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儒家“三礼”。三礼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做人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甚至宪法。

为了肯定西游与《大学》的关系,张书绅相当细致和“科学”地用数字来说明问题。他认为唐僧一行人在西天雷音寺所取的经书共计5048卷,而《大学》的原文和朱熹的注解共计5047字,两者基本差不多。连数字上都如此接近,无疑,西游便是《大学》的衍生物。

张书绅的这个观点,很难判断对错。从西游作者的角度来看,他是否有意把西天所取真经的卷数与朱熹注解版的《大学》文字数量扯到一块,这基本是一个历史之迷。古人写小说,大多喜欢攀附典籍,西游作者可能也有此雅好。可难保他不是无意间就想到了5048这个数字,但又不能排除他对《大学》的字数做过统计,或者从外界得到过这方面的一些信息。


相关文章

  • 四大名著的外文译名哪个最搞笑(组图)
  • [ 一二三五 ] 于2008-01-22 21:58:21 上帖[ 发短信 ][ 表状 ] 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包括: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代吴承恩的&l ...查看


  • 西游记中的白骨精究竟是什么来历?后台这么硬
  • 看了这么多年的西游记你真的看懂啦吗?近年来有很多西游记的后续,但人们最钟爱的还是老版西游记,据说在西游记中猪八戒都比孙悟空厉害,白骨精的后台是西游记中的最厉害的,白骨精究竟是什么来历?下面小编带你看.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的一颗瑰宝 ...查看


  • 书名号的用法
  • 书名号的用法 书名号是一种标志符号,它标志书名.篇名.戏剧名.歌曲名.报刊杂志名和法规文件等题名. 一.标示书名. 例如: 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还画画,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二.标示篇名.单一的文章 ...查看


  • [西游记]中妖怪名字的神秘来历,孙悟空直到灵山才悟出来
  • 在<西游记>中,很多妖怪的名字极为讲究,背后有甚多寓意.多数妖怪是根据阴阳五行而设置的.如果孙悟空知道了这个规律,他大概会算出即将遇到什么类型的妖怪,谁来降服更合适等. 我们仅仅举几个例子来看下,这些妖怪是如何与五行联系的.根据 ...查看


  • 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什么来历?
  • 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是大禹在治水后安放在东海龙宫的定海神针铁.但是这一传说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并无记载.那么"金箍棒"的可能原型是什么呢? 中国邮政为纪念<大闹天宫> ...查看


  • 孔宣的来历 孔宣实力在封神榜中能够排第几?
  • 孔宣的来历 孔宣,到底是何方人物,孔宣的来历究竟是什么?这个疑惑不仅是大家的疑惑,也是<封神榜>中姜子牙等人的疑惑.虽然知道孔宣的道行和法力都在众人之上,但就是不清楚孔宣在何处修炼,是为何方神圣.一直到最后孔宣被准提道人收走时, ...查看


  • [语言战略研究]∣ 出版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一)
  • <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第6期 编者的话:作为语言的传统载体和传播方式,出版和语言生活密切相关.它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并推动着语言的运用.传承和发展.出版可以规范全社会的语言使用,同时又能够挖掘出语言自身的艺术 ...查看


  • [漫游语文世界--之名字的艺术]教学设计
  • 活动目的:(1)通过此次语文活动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与名字有关的语文现象,认识到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 (2)通过搜集与名字有关的故事,例如城市名.书名.人名等的来历,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字艺术. (3)通过给书店设计 ...查看


  • 从互文性理论解读[红楼梦]书名的不同翻译
  • [摘要]<红楼梦>代表了明清小说的巅峰,对它的翻译众多.无论是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还是大卫.霍克斯的<石头记>都深深地体现了与各自文化的互文.本文结合互文性的理论,阐述该理论视角下的对书名"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