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与张居正

海瑞与张居正 2009-12-24

这些天来一直在看当代明月这位草根史学家写的草根历史《明朝那些事儿》。曾系统地学过教科书上的历史,也曾仔细读过柏杨先生所著《中国人史纲》,比较起来,《明朝那段事儿,是最好看的一本史书。当代明月用他独到的眼光,以犀利的文笔,以轻松的语言,描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来明朝的历史。说其独到,是因为他主要是通过写人来述事,将人物的人性特点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使我们知道了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都不偶然的,都是由于这一个个历史人物,由于他们本身固有的个性,导致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俗话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每个人物的成败,其个性是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的。如元未是个群雄争霸的时代,英雄倍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英雄,因为他们具备了英雄的潜质,为什么最终朱元璋取得了胜利,其智慧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当时的朱元璋几乎没有明显的软胁,而其他人物,都有着个性上的致命弱点。如张士诚对元仇恨,面对元朝统治者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待人宽大,抚慰百姓,得到了百姓拥护,但最大弱点在于器小,没有远大志向,没有长远目标,过于宽大和无主见,使其能作一个豪杰,其数次错过了联合陈友谅击败并消灭朱元璋这个最大敌人的机会,最终无法成为君临天下的人物。而陈友谅有文化,有计谋,有才干,最大的弱点在于志骄,心黑手狠,胆大妄为,骄傲自大,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以至于过于轻敌,最终让朱元璋于洪都一役击溃身亡。读了此书,让我们更多地明白了历史那些事背后都是些什么。

《明朝那些事儿》按此思路,对纷纭繁杂的数百个明朝帝王将相和众多影响了历史的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其中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海瑞和张居正。

如果随便问一个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有哪些,说不上海瑞的人可能很少。而若说起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张居正绝对可以名列其中。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两个著名人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他们同为明朝的大臣,生活的时间段也大致相同,都是当时最著名的人物,他们同样公道正派,心存良知,为百姓疾苦而劳苦,值得我们敬重。他们同为明朝著名首辅扳倒大奸臣严嵩的徐阶提拔使用,并被徐认为是他提拔与关照的最安心的两个人。然而,两个人的不同点,就更多了。

我们先来看看海青天的简历。海瑞,字汝贤、国开,海南琼山人,1514年出生。1542年28岁考入县学,成为生员(秀才);1550年36岁考中举人;1555年41岁任福建南平县教谕(县教育局长,无品);1558年44岁任浙江淳安县知县(县长,七品);1561年

47岁转任江西兴国县知县;1564年50岁,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人事部负责云南的负责人,六品);1566年52岁,上书被称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治安疏》,嘉靖怒,获罪入狱。同年嘉靖亡,隆庆立,官复原职;1569年55岁,任应天巡抚,次年去官回家;1585年71岁,复出,任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四品),后任南京吏部侍郎(人事部副部长,三品),后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二品);1587年73岁,去世,死时仅有一老仆人陪伴,家徒四壁。

再来看看张居正的简历。张居正,字叔大,湖广江陵人,1525年生。1539年14岁中秀才;1540年15岁中举人;1547年22岁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七品),徐阶辈皆器重之;1560年任右春坊右中允,兼管国子监司业(六品);1562年37岁,徐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1567年42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一品),进入内阁;1572年46岁,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为内阁首辅;1573年53岁,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578年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1582年58岁,去世,死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从二者对比来看,海瑞属于一个大器晚成式的人物,他比张居正大11岁,而中举人却被张居正晚了整整十年,其从政也可谓是仕途坎坷,41岁才从小小的县教谕做起,十年后才做到六品官,而此时年轻11岁的张居正已经成为一品大员。而二者的实质差别不在于这些表相,而在于二者为官的策略。

海瑞应当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代表,清廉正直,无欲无求,坚持做官就要尽自己的本份,就要做事,就要干活,就要大公无私,就要为民做主。凡做事都是硬碰硬,顶着上,毫无策略可言,因此做事成功的不多。海瑞所做的比较大的事要数治理了淳安、兴国两个小县、上了几个颇有份量的书和整倒了保护和提拔了他的名臣徐阶。他在淳安、兴国任知县时,在他的治理下,虽然手下叫苦连天,但百姓富足安乐。他先是在嘉靖皇帝统治的最后一年1566年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书《治安疏》,直言批评嘉靖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激怒嘉靖,诏命下狱论死。当时首辅徐阶力救,才未被处死。后于1569年被去职时,上书大骂天下皆醉我独醒,称“举朝之士,皆妇人也”,而当时高拱、张居正等名臣皆在。而在1585年其复出时,万历皇帝只是想让他当一块好看的牌匾,并不打算真的用他,因为南京的官员,虽然级别同于北京,但均是闲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事可干。而海瑞闲不着,再上一疏,大意是考虑到目前贪污情况严重,应该恢复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刑法,对贪污八十贯以上者一律处决,并将其剥皮,放在县衙门口,警示后人。因其过于偏激,因此万历皇帝一笑了之。而其得除阶推荐担任应天巡抚时,憎恨大户兼并土地,全力摧毁豪强势力,安抚穷困百姓。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徐阶罢相后在家中居住,海瑞追究徐家也不给予优待,徐阶对手高拱推波助澜,最终致徐阶的两个儿子被抓去充军,家里的所有田产都被没收,其家被一群来历不

明的人烧掉,徐阶只能连夜逃往外地。海瑞终成权势斗争的一个好用的工具。而高拱在用完之后,立即丢掉,海瑞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退隐生活。

从中可以看出,海瑞为了刚正,但行为较为偏激,缺乏智慧,也缺乏谋略。使其空有满腔热情,却并无用处,甚至被人一再利用,如上述之高拱利用海瑞整掉徐阶,如其爱民如子,嫉恶如仇,因此有些奸民乘机揭发告状,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人。用高拱所说的一句话,“海瑞所做的事情,如果说都是坏事,那是不对的,如果说都是好事,那也是不对的,应该说,他是一个不太能做事的人。”这确是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 若说海瑞不聪明,那是假的,否则他也不可能考取功名,走上领导岗位。在任淳安县知县时,他的若干级上司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索要见面礼,因海瑞不给便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海瑞便立即将其打了一顿赶走,将其随身所带几千两银子没收充公。并给胡写信告明此事:“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我已将其惩治,随身所带银两充公。”胡宗宪虽然恼怒,但也无法治罪。从其对此事的应付上,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之处。然而在政治上,这点智慧是远远不够的。

海瑞总是在孤军奋战,他完全靠的是一种单纯的正义感,因为这种正义感,他无所畏惧,不管对象是谁,不管形势如何,他用的都是一种方式,就是死磕到底,扛着棺材上书就是典型例证。他认为除自己清醒,别人都是糊涂蛋,他公正无私,不论他人对自己好坏,因此在政治上孤立得很彻底。一个人是干不成任何事的,必须借助于别人的力量。这个道理,海瑞并不明白。海瑞说到底只是一个传奇的榜样,是个被百姓拥戴、官员惧怕、皇帝头疼的传奇式人物,他树立了人间正气,却在他那个时代,无所作为。海瑞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官,却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官。

相比而言,张居正则要智慧的多,其政治上的成就也比海瑞要大得多,他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相当大的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他推行了考成法,对官员进行严格考核,整顿吏治,促使大小官吏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他的改革措施,使大明王朝由衰退改为发展,政治开明,经济复苏,军事强大,社会稳定。虽然他的改革措施在他死后几年内即告终,但毕竟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百姓过上了十几年的幸福生活。而做到这一步,是因为他忍辱负重了数十年。面对这个污浊的世界,海瑞以为只有自己看到了黑暗,自己是唯一的清醒者。然而张居正也看到了,且他不但看到了问题,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海瑞唯一能做的,只是痛骂而已。这就是张居正的高明之处。

张居正有良知,有志向,有抱负,想创立一番造福天下的伟业。然而他也深知,在当时阴暗腐败的环境里,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光靠一股拼劲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智慧,必须要将阻碍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腐朽力量摧毁,将决定着天下发展方向的皇帝抓在手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他在抢占舞台方面,可以说是用了一些不太正大光明的手段。

大奸臣严嵩当道的近二十年里,张居正属于代表着正义的徐阶一党,在徐党中,是最为激进的一个,但他与严嵩也来往紧密,送礼讨好之事也曾干过,以至于严嵩明知他与徐阶来往密切,还夸奖张居正光明磊落。在我们看来,张居正的行为也无疑是典型的两面派,但在当时,这是保护自己养精蓄锐,等待实现自己抱负时机的最好办法,否则早就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在严嵩倒台后两大势力张居正的老师、老领导徐阶与老朋友、老同事高拱的争斗中,他也是个典型的两面派形象,与徐阶好,与高拱也不坏。而最终还是用些与太监勾结等阴谋诡计,最终自己取而代之。张居正为了实现他的抱负,整倒高拱后上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先后整倒了数个敌人,包括他曾经的盟友心学泰州学派领军人物何心隐,曾经羞辱过他的辽王,自己的学生刘台等等,并将高拱制于死地。为了控制皇帝,他也用了一些手段,使年幼的皇帝听命于他。

可以说张居正这个人,他既学孔孟之道,又习权谋诡计。他能够灵活的使用各种手段治理天下,并用自己的能力去延续一个衰败朝代的寿命。我们应当看到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同时也应看到他也有表里不一,独断专行,拉帮结派打击异己,生活奢侈,他死后被抄家,共抄出黄金上万两,白银十多万两,既不清正,也不廉明,并不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他有一个坚持到底的志向——以天下为已任,并在掌权之后实现了它,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百姓的生计,为了太平盛世的再现,大刀阔斧实行改革,不辞劳苦,日理万机,在大明帝国蒸蒸日上之中,因繁忙的工作而经常晕倒,甚至累得吐血。而他做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自己以天下为己人的远大抱负。应当说他是一个成功者,较之海瑞而言,他体现了自身更大的价值。 提到张居正,不能不说到明朝的大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王阳明了。王阳明有一个弟子叫聂豹,徐阶是他的弟子,同时又是张居正的老师,因此张居正受其影响甚深。王阳明创建了心学,其精髓叫“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初次应用是在1517年初任江西巡抚之时,他到任后,正想大展身手,却发现当地土匪横行,要打时,却发现土匪消息灵通,每次官兵出击,不是扑空就是中埋伏,很少能够展开作战。他判断官府中必有土匪卧底,就诈发攻击命令,盯住街门里的各级官吏,结果一举将欲通风报信的卧底全部拿下。拿下之后,不打不骂不杀,而是先进行教育,再问清楚他们的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员,聊几句诸如“希望你的母亲、子女保重身体,我们会经常去探望”之类的威胁性语言,结果这些卧底全部成了双面间谍。在他们的帮助下,土匪纷纷溃败。为了进一步孤立土匪,他实行了“十家牌法”,就是保甲连坐,十家为一个单位,每天轮流巡逻,如果出了什么事情,大家就一起完蛋。这一招一出,搞得本地土匪过年都不敢回家,只能躲在深山里一边啃树皮一边痛骂王阳明。打又打不过,逃又逃不掉,最后只能投降,以图东山再起,谁知王阳明早已将他们老底摸清,连杀了几个曾经受过朝廷招安的匪痞子,杀鸡给猴看,这一招用出来,就没什么人敢动了,于是假投降就变成了真投降。就这样,烦了朝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江西土匪,王阳明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连打带拉,连蒙带骗,终于彻底扫平。江西剿匪,给王阳明带来的不仅是政绩,而且使他认识到,只有远大

的志向和正直的心不是够,光懂得哲学也是不够的,整天谈论“心学”并没有什么效果,“心学”并不能打跑土匪,要想理论联系实际,成功立业处事,还必须要“知行合一”。 《明朝那些事儿》上有句话:阳明学派创立二十多年后,有两个人先后读了他的书,都看到了“知行合一”这句话,一个人看懂了,另一个人没有看懂。看懂的那个人叫张居正,没有看懂的那个人叫海瑞。读完此书,这个评价确实是很准确的。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光有抱负是不行的,光有才能也是不行的,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海瑞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最后得到的当代明月的评价是“你是一个好人,但并无用处。”这个评价固然有些偏颇,因为毕竟海瑞树立了人间正气,成为百姓拥戴的偶像,成为官员清正廉洁的楷模,但从发挥实际作用上,却是远远不够的。而张居正深深地掌握了“知行合一”的精髓,因此他有理想,有良知,还根据时势确定了自己实现的策略方法,所以虽然并不算是一个好人,但成功地治理了天下,实现了自己价值的最大化。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空谈、空想,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而不符合实际的作为,即使是出于高尚的动机,也不会有任何实际的效果。所以我在佩服海瑞的为人的同时,更深深地佩服张居正的政治智慧。

而张居正所提拔重用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也是这样一个人物。在戚继光的领导下,不仅平息了倭寇,而且镇守北疆数十年,蒙古和金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北方百姓获得了数十年的平安生活。而在现实中戚继光意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学会适应,学会妥协。他无论权贵更替,屹立不倒数十年,不是他的能力得到了当权者的认可,而在于他成功的交际工作。交际是要钱的,而以戚继光的级别待遇,即使借高利贷也不经用,所以闭着眼睛也能猜到,他有着除工资之外的经济来源。这就是戚继光的另一面,似乎很不得体,似乎见不得人,似乎应该谴责,但你应该知道,他镇守东南之时,“百姓欢悦,倭寇丧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因他而保全,他离职之时,“领将印三十余年,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他的所有收入,无论正当与否,都用于了交际,而他自己,是清白的。在现实面前,虽然妥协,但坚持并实现了自己报效国家的理想,戚继光,是伟大的。

以史为鉴,可以明事理。由海瑞与张居正,我们看到了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相同的一面和不同的一面,看到了历史上的好人与坏人、好官与坏官其实并不是绝对的,看到了绝大多数人物复杂的一面,更看到了必须致良知,且知行合一,既要有理想,还要有作为,既要有干劲,还要有智慧。这正是我从海瑞与张居正身上所得到的最大收获。 (芝罘区检察院 姜远斌)

区网宣办

海瑞与张居正 2009-12-24

这些天来一直在看当代明月这位草根史学家写的草根历史《明朝那些事儿》。曾系统地学过教科书上的历史,也曾仔细读过柏杨先生所著《中国人史纲》,比较起来,《明朝那段事儿,是最好看的一本史书。当代明月用他独到的眼光,以犀利的文笔,以轻松的语言,描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来明朝的历史。说其独到,是因为他主要是通过写人来述事,将人物的人性特点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使我们知道了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都不偶然的,都是由于这一个个历史人物,由于他们本身固有的个性,导致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俗话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每个人物的成败,其个性是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的。如元未是个群雄争霸的时代,英雄倍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英雄,因为他们具备了英雄的潜质,为什么最终朱元璋取得了胜利,其智慧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当时的朱元璋几乎没有明显的软胁,而其他人物,都有着个性上的致命弱点。如张士诚对元仇恨,面对元朝统治者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待人宽大,抚慰百姓,得到了百姓拥护,但最大弱点在于器小,没有远大志向,没有长远目标,过于宽大和无主见,使其能作一个豪杰,其数次错过了联合陈友谅击败并消灭朱元璋这个最大敌人的机会,最终无法成为君临天下的人物。而陈友谅有文化,有计谋,有才干,最大的弱点在于志骄,心黑手狠,胆大妄为,骄傲自大,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以至于过于轻敌,最终让朱元璋于洪都一役击溃身亡。读了此书,让我们更多地明白了历史那些事背后都是些什么。

《明朝那些事儿》按此思路,对纷纭繁杂的数百个明朝帝王将相和众多影响了历史的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其中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海瑞和张居正。

如果随便问一个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有哪些,说不上海瑞的人可能很少。而若说起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张居正绝对可以名列其中。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两个著名人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他们同为明朝的大臣,生活的时间段也大致相同,都是当时最著名的人物,他们同样公道正派,心存良知,为百姓疾苦而劳苦,值得我们敬重。他们同为明朝著名首辅扳倒大奸臣严嵩的徐阶提拔使用,并被徐认为是他提拔与关照的最安心的两个人。然而,两个人的不同点,就更多了。

我们先来看看海青天的简历。海瑞,字汝贤、国开,海南琼山人,1514年出生。1542年28岁考入县学,成为生员(秀才);1550年36岁考中举人;1555年41岁任福建南平县教谕(县教育局长,无品);1558年44岁任浙江淳安县知县(县长,七品);1561年

47岁转任江西兴国县知县;1564年50岁,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人事部负责云南的负责人,六品);1566年52岁,上书被称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治安疏》,嘉靖怒,获罪入狱。同年嘉靖亡,隆庆立,官复原职;1569年55岁,任应天巡抚,次年去官回家;1585年71岁,复出,任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四品),后任南京吏部侍郎(人事部副部长,三品),后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二品);1587年73岁,去世,死时仅有一老仆人陪伴,家徒四壁。

再来看看张居正的简历。张居正,字叔大,湖广江陵人,1525年生。1539年14岁中秀才;1540年15岁中举人;1547年22岁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七品),徐阶辈皆器重之;1560年任右春坊右中允,兼管国子监司业(六品);1562年37岁,徐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1567年42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一品),进入内阁;1572年46岁,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为内阁首辅;1573年53岁,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578年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1582年58岁,去世,死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从二者对比来看,海瑞属于一个大器晚成式的人物,他比张居正大11岁,而中举人却被张居正晚了整整十年,其从政也可谓是仕途坎坷,41岁才从小小的县教谕做起,十年后才做到六品官,而此时年轻11岁的张居正已经成为一品大员。而二者的实质差别不在于这些表相,而在于二者为官的策略。

海瑞应当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代表,清廉正直,无欲无求,坚持做官就要尽自己的本份,就要做事,就要干活,就要大公无私,就要为民做主。凡做事都是硬碰硬,顶着上,毫无策略可言,因此做事成功的不多。海瑞所做的比较大的事要数治理了淳安、兴国两个小县、上了几个颇有份量的书和整倒了保护和提拔了他的名臣徐阶。他在淳安、兴国任知县时,在他的治理下,虽然手下叫苦连天,但百姓富足安乐。他先是在嘉靖皇帝统治的最后一年1566年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书《治安疏》,直言批评嘉靖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激怒嘉靖,诏命下狱论死。当时首辅徐阶力救,才未被处死。后于1569年被去职时,上书大骂天下皆醉我独醒,称“举朝之士,皆妇人也”,而当时高拱、张居正等名臣皆在。而在1585年其复出时,万历皇帝只是想让他当一块好看的牌匾,并不打算真的用他,因为南京的官员,虽然级别同于北京,但均是闲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事可干。而海瑞闲不着,再上一疏,大意是考虑到目前贪污情况严重,应该恢复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刑法,对贪污八十贯以上者一律处决,并将其剥皮,放在县衙门口,警示后人。因其过于偏激,因此万历皇帝一笑了之。而其得除阶推荐担任应天巡抚时,憎恨大户兼并土地,全力摧毁豪强势力,安抚穷困百姓。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徐阶罢相后在家中居住,海瑞追究徐家也不给予优待,徐阶对手高拱推波助澜,最终致徐阶的两个儿子被抓去充军,家里的所有田产都被没收,其家被一群来历不

明的人烧掉,徐阶只能连夜逃往外地。海瑞终成权势斗争的一个好用的工具。而高拱在用完之后,立即丢掉,海瑞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退隐生活。

从中可以看出,海瑞为了刚正,但行为较为偏激,缺乏智慧,也缺乏谋略。使其空有满腔热情,却并无用处,甚至被人一再利用,如上述之高拱利用海瑞整掉徐阶,如其爱民如子,嫉恶如仇,因此有些奸民乘机揭发告状,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人。用高拱所说的一句话,“海瑞所做的事情,如果说都是坏事,那是不对的,如果说都是好事,那也是不对的,应该说,他是一个不太能做事的人。”这确是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 若说海瑞不聪明,那是假的,否则他也不可能考取功名,走上领导岗位。在任淳安县知县时,他的若干级上司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索要见面礼,因海瑞不给便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海瑞便立即将其打了一顿赶走,将其随身所带几千两银子没收充公。并给胡写信告明此事:“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我已将其惩治,随身所带银两充公。”胡宗宪虽然恼怒,但也无法治罪。从其对此事的应付上,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之处。然而在政治上,这点智慧是远远不够的。

海瑞总是在孤军奋战,他完全靠的是一种单纯的正义感,因为这种正义感,他无所畏惧,不管对象是谁,不管形势如何,他用的都是一种方式,就是死磕到底,扛着棺材上书就是典型例证。他认为除自己清醒,别人都是糊涂蛋,他公正无私,不论他人对自己好坏,因此在政治上孤立得很彻底。一个人是干不成任何事的,必须借助于别人的力量。这个道理,海瑞并不明白。海瑞说到底只是一个传奇的榜样,是个被百姓拥戴、官员惧怕、皇帝头疼的传奇式人物,他树立了人间正气,却在他那个时代,无所作为。海瑞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官,却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官。

相比而言,张居正则要智慧的多,其政治上的成就也比海瑞要大得多,他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相当大的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他推行了考成法,对官员进行严格考核,整顿吏治,促使大小官吏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他的改革措施,使大明王朝由衰退改为发展,政治开明,经济复苏,军事强大,社会稳定。虽然他的改革措施在他死后几年内即告终,但毕竟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百姓过上了十几年的幸福生活。而做到这一步,是因为他忍辱负重了数十年。面对这个污浊的世界,海瑞以为只有自己看到了黑暗,自己是唯一的清醒者。然而张居正也看到了,且他不但看到了问题,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海瑞唯一能做的,只是痛骂而已。这就是张居正的高明之处。

张居正有良知,有志向,有抱负,想创立一番造福天下的伟业。然而他也深知,在当时阴暗腐败的环境里,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光靠一股拼劲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智慧,必须要将阻碍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腐朽力量摧毁,将决定着天下发展方向的皇帝抓在手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他在抢占舞台方面,可以说是用了一些不太正大光明的手段。

大奸臣严嵩当道的近二十年里,张居正属于代表着正义的徐阶一党,在徐党中,是最为激进的一个,但他与严嵩也来往紧密,送礼讨好之事也曾干过,以至于严嵩明知他与徐阶来往密切,还夸奖张居正光明磊落。在我们看来,张居正的行为也无疑是典型的两面派,但在当时,这是保护自己养精蓄锐,等待实现自己抱负时机的最好办法,否则早就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在严嵩倒台后两大势力张居正的老师、老领导徐阶与老朋友、老同事高拱的争斗中,他也是个典型的两面派形象,与徐阶好,与高拱也不坏。而最终还是用些与太监勾结等阴谋诡计,最终自己取而代之。张居正为了实现他的抱负,整倒高拱后上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先后整倒了数个敌人,包括他曾经的盟友心学泰州学派领军人物何心隐,曾经羞辱过他的辽王,自己的学生刘台等等,并将高拱制于死地。为了控制皇帝,他也用了一些手段,使年幼的皇帝听命于他。

可以说张居正这个人,他既学孔孟之道,又习权谋诡计。他能够灵活的使用各种手段治理天下,并用自己的能力去延续一个衰败朝代的寿命。我们应当看到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同时也应看到他也有表里不一,独断专行,拉帮结派打击异己,生活奢侈,他死后被抄家,共抄出黄金上万两,白银十多万两,既不清正,也不廉明,并不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他有一个坚持到底的志向——以天下为已任,并在掌权之后实现了它,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百姓的生计,为了太平盛世的再现,大刀阔斧实行改革,不辞劳苦,日理万机,在大明帝国蒸蒸日上之中,因繁忙的工作而经常晕倒,甚至累得吐血。而他做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自己以天下为己人的远大抱负。应当说他是一个成功者,较之海瑞而言,他体现了自身更大的价值。 提到张居正,不能不说到明朝的大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王阳明了。王阳明有一个弟子叫聂豹,徐阶是他的弟子,同时又是张居正的老师,因此张居正受其影响甚深。王阳明创建了心学,其精髓叫“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初次应用是在1517年初任江西巡抚之时,他到任后,正想大展身手,却发现当地土匪横行,要打时,却发现土匪消息灵通,每次官兵出击,不是扑空就是中埋伏,很少能够展开作战。他判断官府中必有土匪卧底,就诈发攻击命令,盯住街门里的各级官吏,结果一举将欲通风报信的卧底全部拿下。拿下之后,不打不骂不杀,而是先进行教育,再问清楚他们的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员,聊几句诸如“希望你的母亲、子女保重身体,我们会经常去探望”之类的威胁性语言,结果这些卧底全部成了双面间谍。在他们的帮助下,土匪纷纷溃败。为了进一步孤立土匪,他实行了“十家牌法”,就是保甲连坐,十家为一个单位,每天轮流巡逻,如果出了什么事情,大家就一起完蛋。这一招一出,搞得本地土匪过年都不敢回家,只能躲在深山里一边啃树皮一边痛骂王阳明。打又打不过,逃又逃不掉,最后只能投降,以图东山再起,谁知王阳明早已将他们老底摸清,连杀了几个曾经受过朝廷招安的匪痞子,杀鸡给猴看,这一招用出来,就没什么人敢动了,于是假投降就变成了真投降。就这样,烦了朝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江西土匪,王阳明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连打带拉,连蒙带骗,终于彻底扫平。江西剿匪,给王阳明带来的不仅是政绩,而且使他认识到,只有远大

的志向和正直的心不是够,光懂得哲学也是不够的,整天谈论“心学”并没有什么效果,“心学”并不能打跑土匪,要想理论联系实际,成功立业处事,还必须要“知行合一”。 《明朝那些事儿》上有句话:阳明学派创立二十多年后,有两个人先后读了他的书,都看到了“知行合一”这句话,一个人看懂了,另一个人没有看懂。看懂的那个人叫张居正,没有看懂的那个人叫海瑞。读完此书,这个评价确实是很准确的。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光有抱负是不行的,光有才能也是不行的,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海瑞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最后得到的当代明月的评价是“你是一个好人,但并无用处。”这个评价固然有些偏颇,因为毕竟海瑞树立了人间正气,成为百姓拥戴的偶像,成为官员清正廉洁的楷模,但从发挥实际作用上,却是远远不够的。而张居正深深地掌握了“知行合一”的精髓,因此他有理想,有良知,还根据时势确定了自己实现的策略方法,所以虽然并不算是一个好人,但成功地治理了天下,实现了自己价值的最大化。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空谈、空想,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而不符合实际的作为,即使是出于高尚的动机,也不会有任何实际的效果。所以我在佩服海瑞的为人的同时,更深深地佩服张居正的政治智慧。

而张居正所提拔重用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也是这样一个人物。在戚继光的领导下,不仅平息了倭寇,而且镇守北疆数十年,蒙古和金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北方百姓获得了数十年的平安生活。而在现实中戚继光意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学会适应,学会妥协。他无论权贵更替,屹立不倒数十年,不是他的能力得到了当权者的认可,而在于他成功的交际工作。交际是要钱的,而以戚继光的级别待遇,即使借高利贷也不经用,所以闭着眼睛也能猜到,他有着除工资之外的经济来源。这就是戚继光的另一面,似乎很不得体,似乎见不得人,似乎应该谴责,但你应该知道,他镇守东南之时,“百姓欢悦,倭寇丧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因他而保全,他离职之时,“领将印三十余年,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他的所有收入,无论正当与否,都用于了交际,而他自己,是清白的。在现实面前,虽然妥协,但坚持并实现了自己报效国家的理想,戚继光,是伟大的。

以史为鉴,可以明事理。由海瑞与张居正,我们看到了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相同的一面和不同的一面,看到了历史上的好人与坏人、好官与坏官其实并不是绝对的,看到了绝大多数人物复杂的一面,更看到了必须致良知,且知行合一,既要有理想,还要有作为,既要有干劲,还要有智慧。这正是我从海瑞与张居正身上所得到的最大收获。 (芝罘区检察院 姜远斌)

区网宣办


相关文章

  • 张居正的改革(明朝那些事)
  • 何谓善人? 做好事要不留名,做坏事要擦屁股,这就叫善人. 赶我走的是你,送我通行证的也是你,既上香又拆庙,你装什么孙子? 严嵩输给了徐阶,不是正义战胜邪恶,而是他不如徐阶狡猾,徐阶输给了高拱,不是高拱更正直,而是因为他更精明,现在,我除掉了 ...查看


  • 中国古代奇案:王太监私党欺君 (海公案)
  • 王太监私党欺君 却说那些衙役,次日见署内无人出入,又见印箱悬于梁上,方知知府弃官而逃,连着湘东亦不见了.即忙报知本道.这兵备道即来查验仓库,却不曾亏空,便收了印信,申详巡按及指挥.世蕃一见大怒,即诬控知府主使湘东行刺,今又私释重犯,弃官同逃 ...查看


  •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我不是个爱读书的人,但相较而言,我比较喜欢历史类的书籍.曾经读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并为之疯狂着迷.为诸多英雄好汉的豪杰气概以及他们非凡的军事天赋或政治才能所折服,为无数为国捐躯.保卫国 ...查看


  •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 奋斗几日,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终于被我粗略读完(除去附录中的文言文实在没有耐心看).感觉自打高三以来,已经没有这么集中时间的去看一本书了..这本书在高一时候语文老师推荐看过,相比与那时,经过高中历史政治课的陶冶熏陶之后看的 ...查看


  • 拜谒海瑞墓
  • 丘海大道39号. 门前不远,是繁华笔直的海南丘海大道,车来车往,一派现代化气息:院子周围,是高高低低的都市楼群,富裕贫困的海南市民聚在一起,过着凡俗的生活.院内,一个人长眠在这里,与杂草一起腐朽,与历史一起湮灭.只有小鸟,飞上飞下,仿佛这个 ...查看


  •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 钱币鉴赏 读书心得 课程:钱币鉴赏 题目: 导师:尚元 专业:证券与期货 姓名:胡敏乔( 1587年 41204640)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黄仁宇先生的 黄仁宇先生的1587年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目录 ...查看


  • 南开17春秋学期[明史十讲(尔雅)]在线作业
  •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v 1. 皇上怎么称呼魏忠贤 . 爱卿 . 忠贤 . 贤臣 . 厂臣 标准答案: 2. 明末天主教三柱石不包括 . 徐光启 . 李之藻 . 利玛窦 . 杨廷筠 标准答案: 3. 明末中国通向世界 ...查看


  • 李国文读史(全本)
  • 读书频道 > 书库 > 历史 > 李国文读史(全本) 李国文读史(全本) 简介:<李国文读史>取材广泛,从秦汉到明清,从正史到野史,从大题材到小人物,从帝王将相到三教九流,都有涉笔.它的作品独树一帜,成就斐然, ...查看


  • 明史十讲考试
  • 明史十讲考试 (90.00分) 选择题(60分) 1.关于利玛窦说法不正确的是? (2.0分) A.结合儒家学说来传教 B.<几何原本> C.<坤舆万国全图> D.<西方要记> 2.关于"海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