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和理论基础

(一)  课题的提出、立题的背景

1、黄冈校是个农业大校和教育强校,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我校的基础教育在全省、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初中阶段,各地、各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学困生”,他们在心理问题所反映的问题和在学业水平上反映的差距和困难日益突出。

2、本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调查他们的心理表现、探索他们形成的原因、研究转化他们的一般方法,积累转化的一般经验。不仅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也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增加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督促我校广大教师在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克服重智商、轻情商的失衡倾向,走出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误区,不断吸取一切有效的教育实践的合理内核,寻找现代的、自身特有的,比较完善或最具育人效果的教育方式。使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成为我校广大教师最普遍、最可行的、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实践。

3、义务教育择校后,农村初中大多数优等生外流,留下的大多是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另外农村留守学生的增加,到八年级时两极分化的加剧,这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学困生”,这部分学生已成为普通农村初中学校的主流,其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比例较大。

所以,本课题的开展,有利于体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公正;有利于强化教师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关爱;有利于我校初中新课程改革的稳健实施;有利于我校初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我校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熟知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深入剖析学困生的成因、转化学困生是我校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转化学困生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2007年被黄冈市教科院列为黄冈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实验课题,2007年9月在我校立项。

(二)  开展实验的理论基础

1、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的学校学习理论认为:与其说学生的个别差异,还不如说学习中的个别差异来得更确切些。所有证据都表明,学习中存在着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相当稳定的。布卢姆深信,这种差异是人为的,而不是天生造成的。造成学校学习中个别差异(出现学困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目前的这种班级授课制: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学效果肯定因人而异。因此,最好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但以目前的条件实施肯定不现实,惟一的办法是要建立一种基本上无差错的或差错较少的教学体系。布卢姆认为,只要适当注意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情感准备状态”和“教学质量”三个主要变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90%以上)的学习都达到掌握水平。下面从这三个主要变量阐述对学困生进行诊断与辅导的意义与作用。

(1)从认知准备状态来说,学校中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后面的学习任务是建立在前面的学习任务基础上。如果每项学习任务中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就象滚雪球一样。他们的成绩水平和学习速度的差异会越来越大。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对学困生面临的具体学习障碍进行诊断与辅导,使他们能够亡羊补牢。

(2)从情感准备状态来说,布卢姆认为,学生以往的经历和目前的期望,决定了他对学习的情感准备状态,而学生对某些学科感兴趣与否,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校期间形成的,如果学校能给学生成功学习的经历,学生很可能会对认知或情感目标都抱积极的态度。而通过对学困生的诊断与辅导首先可以让学生克服以往学习的误区,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获得成功体验;其次,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和关注也能增强这部分学生对教师或这门学科的认同,愿意在以后的学习任务中付出更大的精力。

(3)从教学质量上来说,布卢姆认为,对学生成绩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教师、班级和学校的一般特征,更重要的是教学;不是物质上的特征,而是课堂里的学习环境。他认为教学质量的要义是:线索、参与、强化、反馈、矫正。这些对学生的成绩有重要影响。而教学诊断可以不断为改进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做到“未雨绸缪”。

然而面对几十个教学对象,即便教师使用最佳的线索,给予最好的参与机会和强化,仍然不可能让所有学生成绩都实现最优化。因而,总会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这就需要及时根据研究诊断给学生以反馈,并进行相应策略的辅导以矫正。

2、多元智能理论

著名美国教育学者霍华德·加德纳博士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分别是:言语一语言智力、逻辑一数理智力、音乐一节奏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身体一动觉智力、自知一自省智力、交往一交流智力、自然智力。这些智力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各种智力方式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风格。我们每个人会在某个方面显得特别突出。课堂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聚集。学生教育中再也不存在一个学生有多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间题。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学困生并不是“笨学生”,也有其突出的一面。教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如有的学困生画画特别好,这就说明这个学生的视觉-一空间智力得到发展;有的学困生二胡拉得特别好,这就说明这个学生的音乐-一节奏智力得到发展;有的学困生数学特别好,这就说明这个学生的逻辑一数理智力得到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转化学困生。首先教师把学困生按多元智能理论来区分各自的优势智力,然后根据其优势智力显示的不同特长采用相应的方法来转化学困生。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人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有两点独特之处:其一,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出观点与建议。其二,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不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而是扩大到对学习者整个成长过程的解释。

(1)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

(2)坚持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力;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习目的时学生才会产生学习;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景下才会有效学习;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人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自评学习结果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除知识外还应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3)重视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引导他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成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①教学上对自由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视。

②教学中对学习动机的重视。

③开放教育的推行。

④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推行。

⑤学校教育中对情意教育的重视。

⑥以学生为中心学校辅导工作的推行。

二、  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 学困生的界定与主要特征

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即目前存在的部分学业不良以及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数学学习中“学困生”的主要特征有:

1. 思维能力的发展跟不上知识内容的扩展

从教材内容上看,初中、 小学数学内容的深度差距还是较大的,特别是上了初中后,数学知识由具体的数扩展到用字母来代替数. 加之数的范围有两次扩大,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很长时间适应不过来,特别是对一些运算公式不能灵活应用,一些几何题目的证明不知道如何推理等. 加之大多数学生都想考重点,升学压力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数学“学困生”人数的扩大.

2.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法和教法一样,有法但无定法. 数学“学困生”在上述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 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以背诵为主,不能掌握其实质,更不能准确地掌握其功能, 导致不能准确地应用于解题之中. ② 思维呆滞、缺乏联想,前后知识割裂,不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③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对同样一道题,老师讲了之后再做,可个别学生还不知所云. ④ 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技能,审题马虎,错看、漏看文字数据,死搬硬套.

3. 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并把它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靠学生本身的积极思维来完成,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发展方向. 实际上,数学“学困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风是有问题的,他们在纪律上不够严格,学习上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对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思维的广阔性没有心理准备,致使这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屡遭挫折之后,自信心受到挫伤,产生恐惧心理.

(二)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研究目标: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研究黄冈市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成的原因,探索黄冈市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和途径,以个案为基点,以课题实验学校为单位,形成适用于黄冈市实际情况的转化经验和转化成果,供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参考,以达到在我市和全省推广的目的。

1、研究的基本内容:

(1)学困生的心理间题的表现;

(2)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3)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

(4)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5)转化学困生与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6)结合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学困生的成因以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形成转化学困生的一般规律。

重点: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心理分析、成因的个案数据收集和处理。难点:学困生的转化个案研究。

(三)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方法:

(1)观察调查相结合,找出学习困难、厌学的原因;

(2)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教育观察法等转化学困生;

(3)用统计法研究转化效果。

(二)研究假设:

(1)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的帮助,可以使他们掌握“必需的数学”,数学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学困生转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3)学困生的转化方法和转化效果因人而异,但可以发现一些基本规律和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法。

创新之处:以个案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重视转化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一个案例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典型。

(三)实验学生的确定

2007年秋,我校针对当年小六升初中的统考成绩及初一、初二年级上学年度期末考试确定了132名学生为数学“学困生”,然后针对他们家庭状况及学习成绩进行了走访和调研。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因素引起学困的约占11%,智力型学困生约占2%,非智力型学困生约占87%0在充分收集学困生相关材料的前提下,由实验教师确定3至5名研究个案。

(四)实验的主试与被试

1、主试:由教育行政领导、教育科研人员和实验教师组成。

2、被试:进行实验的学困生。

(四)实验的实施过程

本项实验3年为一周期,分为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

主要工作: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计划及目标体系。

2、进行学生智商等素质的测定,收集相关资料。

3、成立班级管理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实验组。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8年9月~2010年6月)

主要工作:

1、制订具有白中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立足于严格加民主,目标是温馨加和谐。在此期间,要学习魏书生的管理方法,学习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参照李圣珍、徐向洋的一些具体作法,每个班级拿出一套适合本班特点的管理方案,并进行实施,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

2、研究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分层教学,学习学案的编写方法,整合教材,文科加强阅读和表达,理科加强训练的落实,让学生在课堂上每一分钟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进步。

3、制作学困生跟踪调查表,积累教育过程中发现的好的教育案例,撰写个案,积累一手资料,为每一阶段的实验总结报告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1年1月)

主要工作:

1、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活动案例集和个案研究集。

3、向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成果验收。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现行的数学教材难度较大。

在我们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师教数学只重视多做题,搞题海战术,缺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引导和正确数学思维的培养。在这种不正确的培养模式下,加现行的数学教材对学生要求较高,使学生越来越不适应,越学越不想学,基础越来越差。

2、数学教师、同班同学的偏见、歧视是数学学困生产生并不断增加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部分数学教师只偏爱、赏识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将基础较差的学生视为不可教的低智群体,不加培育、浇灌、整枝、剪蔓,这样,师生之间就形成了情感上的隔阂,数学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同班的部分同学也常常因他们的数学成绩差而不和他们交往,这样就更加重了数学学困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他们视数学学习为包袱,甚至彻底放弃这门学科。

3、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某些因素也导致了学困生的不断增加。

目前,不少学生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他们或忙于生计,或忙于玩乐,对孩子的数学学习缺乏督促、引导。社会上“读书无用”的思潮以及商品经济的大潮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学校,影响着尚无辨别能力的初中学生。他们认为:学不好数学照样能当“老板”,照样能挣大钱。有如此想法的学生又怎能认认真真地学好数学呢?

(二)学困生四种类型: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对数学学困生这一个繁杂的异质群体,以能力和个性特征两个维度表征个体的心理特点,划分成若干同质的四类亚群体,使每一类别最大限度地同质化,最低限度地异质化。

1、暂时性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能力和个性特征没有偏常,但他们在学习行为上存在不少问题。他们的学习困难往往由于个人得了疾病、家庭的变故(如父母闹离婚、生病),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师生关系紧张,社会不良影响(如网瘾),交友出现问题(早恋或哥们义气)或品德滑坡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是: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维,缺乏主动、兴奋的感情投入。疲劳、懒散,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品德行为上的不良倾向,心理状态不稳,闹情绪或消沉。这部分学困生比较复杂,在学习困难方面表现为阶段性或局部性的较多,还需教师作进一步亚类分析,根据不同亚类特点及时采取不同的措施。相对地说,这类学生的学习困难程度较轻,工作做得及时比较容易转变,如果错失时机,会使这些学生的学习困难继续加重,而成为稳定性学习困难。

2、能力型困难学生

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表现为:理解慢,学习总是死记硬背,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遇到知识的迁移题、综合运用题就难以应付,缺乏去粗取精,举一反三的能力,更不能在学习中实践中运用知识。但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不低,这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如果教育者对这些学生嫌弃或一味训斥惩罚,不去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障碍和技能障碍,不去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甚至把他们的学习困难归之为学习态度、动机,效果会适得其反。

3、动力型困难学生

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制力,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这部分学生心理脆弱,耐挫能力差。教育上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其学习动机是对这类学生教育的关键问题。

4、整体型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的能力差,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水平低,大多是由于小学阶段持续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学习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缺乏自信,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类学生所占比例不多,但这类学生学习困难程度比较严重,教育上,除了改善课堂教学,还必须摸清他们的知识起点和障碍点,制定个别教学计划和目标,针对其知识与技能薄弱之处予以强化训练,这类学生在班级教学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常规的教学计划,内容与他们的学习水平相差甚远。个别补救教学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种过渡性教学策略。

以上四种类型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变化的。类型内部的同质和类与类之间的异质只具有相对意义。在一定条件下,暂时性困难会变为稳定性困难,局部型困难会变成整体型困难,反之亦然,就整体型困难学生来说,追溯他们的学习历史不是一下子什么都差的,而是有一个变化的起点和过程。

(三)我们的具体做法: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都很强的抽象性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给一些学习的学习造成了一些困难,从而出现了学困生,如何帮助学困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消除厌恶数学学习的情绪,使学困生真正达到"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实施阶段做了如下具体工作。

1、自主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因为这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我们课题组的教师通过学习,树立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正确对待学困生出现的问题。要转变学困生,我们课题组教师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抓好和谐课堂构建,建立好学困生的转化档案,安排好帮扶对象,对学困生进行全程跟踪。在教学中,我们一切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出发,强调和实践交往、互动、交流、沟通、共享、共生、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和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做到了以"学"论"教",而不是以"教"论"教"。

2、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造适合于数学学困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条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树立了"必须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多方面的成功"的理念,因此,我们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绝不歧视每一个学困生,及时为需要帮助的学困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最终助其走向成功。另一方面,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开展个性化教学。一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改进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实施年级分层、班内分组教学,并按照分层实施、分类指导、定期考核、有序流动原则做好动态管理;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要改变课堂上那种"优等生演戏、中等生看戏、学困生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不正常现象;三是积极开展小组互动学习、个别矫正学习和教师辅导补差,学法指导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和环境,创造适应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条件;四是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卡片、自制教具、投影仪、多媒体等,将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作业布置时有梯度,每次都适当安排基础题、拓展题、思维训练题等,学困生起初可选作基础题做,慢慢地可视做基础题的情况而适当提高要求,进而引导鼓励他们向拓展题、思维题跳一跳,让学困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努力为学困生进步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激励其不断进步。学困生的情感都比较丰富,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教师要给学困生"闪光"的机会,营造进步的氛围。一方面我们在班内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要求全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交往中,要帮助、关爱学困生,在班内建立一种团结、互助、和谐、向上的人际氛围,在良好的班风和班内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在同学们的互助互爱中,使学困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课题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困生,关注每一位学困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位学困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平等和发展精神的师生关系。第三、制定有效的激励学困生学习的管理制度,积极对学困生实施有效的帮扶措施和学法指导,积极实施学生多元化评价改革,建立立体、多元的学生评价制度。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和评比表彰中,尽量为学困生创造与优等生同等展示才华和受表彰的机会和条件,在全校努力营造激励学困生进步的良好氛围。

4、注重学困生自觉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课题组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注意到作业题的难易度,并注意对学困生加强辅导、转化,促使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完成较好或有进步的学困生,要给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同时,课题组的教师也注意到了要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这时,课题组的教师就恰当的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一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尤其是学困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从调查结果和课题组教师反馈的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来看,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到一边不管,因此,教师在解答问题时,注意到了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运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筋,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进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5、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克服应试心理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学困生从数学学习获得的成就感,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针对此现象,课题组教师在测试时有意识的出一些较易的题,以利于学困生的解答,从而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例如,每章(或单元)学完之后,我们都要安排一次阶段性测试,测试内容除了注意趣味性外,还特别注意安排一些与学困生胃口相配的中低档考题,在考前对学困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也取得好成绩,放大他们的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比别人差的感觉,让他们体验到只要经过努力也有得到较高分数的可能,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

6、鼓励重视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7、课题组成员定时(一般是每周一)开展课题研讨,商讨不足和安排下阶段研究任务方法,同时积极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各类研讨活动。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根据数学学困生产生并增多的原因,结合自己多年转化学困生的实践,现将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策略

所谓情感是人的一种机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包括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如动机、自尊、自信、愉快或喜悦等心理状态),对数学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转化数学学困生过程中,我们就是要诱导、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抑制、转移消极的情感因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唤起他们的积极情感:

1、淡化教师权威、培养“学困生”对教师的良好情感。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如果学困生对数学教师产生了敬畏的心理,甚至从内心排斥、不信任、不接纳他,那么他们在数学课堂上更会提不起兴致,激发不出热情,更谈不上学习中的合作交流,老师最终也会很失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呼百应的知识权威的形象,要走下讲台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进行平等地交流,教师的言谈举止要对学困生产生一种“亲和力”。课下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成绩差的真正原因。通过真诚地沟通,消除师生间的情感屏障,让他们的积极情感得到启迪和激发。

2、课堂上使用鼓励性语言,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传递着某种情感信息,教师要多用亲切的目光关注着他们,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学困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总是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里流露出热情和期待。回答对了,要给以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说一些如:“对!”, “好!”,“Very good!”  等类似激励的话。回答错了,也要讲一些类似于“别紧张!”, “慢慢来!”, “再好好想想!”等鼓励的话,而不是说那些伤害他们自尊、挫伤积极性的话。

3、通过学生作业的批改,传递老师的真诚与关爱。

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的作业,写上表扬和激励的评语,向学困生传递老师的真诚与关爱。

学困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将会大大增强他们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得到提高,为最终彻底转化他们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课堂教学策略

1、对数学学困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对这一特殊群体,教师不能对他们的要求过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给他们正确定位。我对我所教班级的学困生的定位很明确,我从不要求他们达到如何如何高的水平,但我要他们明白:“你们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数学学习方面比其他学生差一点,但只要你们不懈努力,每天将自己与昨天的你进行对比,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你们都是数学学习上的成功者”。这几句肺腑之言,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又沟通了师生的情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帮助学困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但单靠有信心,还是学不好数学的,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学好了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而且有的会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大纲教材所要求的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好了数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低起点。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整体上以加强数的计算为起点,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低起点”引入法“ 以课本教材中的较容易接受的知识引入作为起点,如“正数与负数”、“直角三角形”、“因式分解”等内容,按教材中引入法为起点。

以所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同类项”教学中,将原教材中的同类项概念,分成二个步骤进行教学:先讨论“所含的字母”完全相同,再研究相同的字母的指数相同,从而降低了起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

以所学内容的解题方法为教学起点。例如:“分式方程”教学中,先由4/x=1的解法,引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再由2/x—3—4/x=1的过程归纳解题步骤和基本思想。

以所教的新内容的特殊基本原型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中位线定理”、“三线八角平行线的性质”等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量一量,从中对有关的几何定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再引入新课。

从学生已学过所掌握、所了解的知识、例子作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类比进行教学。如“解不等式”可以与“解方程”进行类比,“分式”可以通过“分数”、“相似形”可通过“全等形”进行类比引入教学。

(2)多归纳。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予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如:在“分式方程”的教学中,归纳出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换元法;对于换元法给予归纳出两种常见的题型:A、平方型;B、倒数型。又如在“三线八角”教学中,由于图形较于复杂,学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可以总结出同位角找字母“F”,内错角找字母“N”,同旁内角找

字母“[”。只有不断的总结,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3)勤练习。

由于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单调不变的教学模式易引起这引起原本有意注意时间就短的学生学习注意的分散。教学中将每节课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让自学、讲解、提问、练习、学生小结、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这样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事实表明:课堂活动形式多了,学生中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讲闲话等现象大大减少了。

(4)快反馈。

学困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知识。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难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及时反馈,避免了课后大面积补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三)、评价策略

传统的数学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即测试。评价的内容侧重对单纯知识结构的考查,重结果、重成绩、重甄别与淘汰。这样,学困生的数学成绩一旦不理想,他们便会感到焦虑、自卑和自责,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受到严重打击,甚至会“谈考色变”。新课程改革倡导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对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的程度进行评价。这种形成性评价,淡化了评价结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对于转化数学学困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学困生,教师可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突出该生的个性特点,让每个学困生都展现出自己闪光的一面。

我在转化我班数学学困生过程中,拟定了以下评价标准,学期一开始,就予以公布。该评价表中不仅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学习小组及学困生本人的评价。

数  学  课堂 学 习 学 生 评 价 表

评  价 形 式

评  价 内 容

个人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A

B

C

A

B

C

A

B

C

上课听讲情况

课堂上发言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

参与、配合情况

数学作业

完成情况

回家复、预习

数学课本情况

考试进步情况

该表谈化了终结性评价,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这对促进学困生注重平时表现、注意专心听讲、加强课后复习巩固等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评价使转化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这无疑加速了数学学困生转化的进程。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近三年来,我们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案例分析、课后反思等行动研究法,较好地落实了研究方案中的各项研究任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了教育理念,优先实现面向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尽管升学客观存在,尽管升学必然导致"淘汰",但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决不是"淘汰"。通过试验,课题组教师更新了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我们的信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从班内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教师上课,起点是学困生,重点是学困生,课堂提问、板演等找学困生,作业检查、指导、批改等学困生优先,教室座位安排满足学困生,我们更新了教育理念,优先面向学困生,这样,学困生各方面都提高了,优等生、中等生有了更大的提高。

2、强调学困生的真实体验,鼓励学困生进行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让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上,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树立了他们的自信,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实现了转化的目的。

4、课题组教师以知促情, 以情知理,让学困生在教师是关心呵护下体验到师生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到学习的真谛,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进而热爱学习数学,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能力。

(一)学生方面:

(1)扭转了学困生怕数学、畏惧数学的心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真正提高。通过试验,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数学素养,而且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和评价能力等。学困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体现在数学学科上,也体现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且学习也较为主动了,思维活跃,效果很好。

(2)学困生的学习质量在不断提升,成绩喜人。较之试验前,学困生的学习质量明显在提升,在2010年的中考数学考试中,实验班九年级一班和三班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具全校之首,如此喜人的成绩,关键的是这两班的学困生成绩较好,最低分为73份。其中一班的刘秀同学在中招考试中取得了97份的好成绩,虽说成绩不是非常好,但较之试验前的67分水平来说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类似的学生有很多。实验班八年级二班在试验前数学考试平均分在全年级后面,试验开始后仅两三个月,这个班在一次全年级的测试中,平均分跃居年级前三名,目前,这个班的学困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他们的积极和热情也带动着优等生和中等生,大家比、学、赶、帮、超,学数学的境况极为喜人,预测该班明年的中考成绩也一定会不错的。

(二)教师方面

(1)切实扭转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重视了学困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题组的教师时刻铭记:学困生是生活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能多方面的成功",所以,要想方设法让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给他们随时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面对暂时还没突出表现的学困生不能只是一味的无奈,而是要积极的思考改变现状的方法,积极地付之于教改实践。同时,我们也以数学教学为契机,促进学困生认知感受能力,生活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提高。

(2)通过试验,课题组的老师们初步探索了转化学困生的策略,使数学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从而显示出教育教学的创新活力。

(3)加强了合作研究,促进了研究的实效。通过课题研究,使我们数学组达到了空前的团结,无论是理论学习,学生的社会实践,还是数学课教学,都能做到互相帮助,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课题组呈现出浓厚的、和谐的教学教研气氛,也促进了数学教研组整体水平的提高。

(4)通过课题的顺利开展,我校数学组从中获得了巨大收获,由此也辐射到其他学科组,在全校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教师的教研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也带来了教学质量大幅度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转眼间,我校的《“学困生”心里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个案研究》这一课题就要结题了,但是我们的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并没有结束。因为通过研究,我们尽管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

1、限于研究者都是一线的数学教师,因此,对课题理论构建相对显得薄弱;加上难以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给研究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尚有许多问题还需继续研究和探讨下去。

2、数学学科的独特性使数学学习需要具有观察、认识、思维、想象、推理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知识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个性差异造成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很大,导致了数学学习水平仍有差异。

3、在研究实践中我们感到"关于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其实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它不但需要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需要研究教师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三年的时间让我们感到还有些不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继续夯实、完善和推广这一课题的研究,使学校广大师生多多受益。

总之,改革数学教学,有效的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还有许多方面需要重新认真研究,还有许多事情要细致的去做,我们将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

一、课题的提出和理论基础

(一)  课题的提出、立题的背景

1、黄冈校是个农业大校和教育强校,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我校的基础教育在全省、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初中阶段,各地、各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学困生”,他们在心理问题所反映的问题和在学业水平上反映的差距和困难日益突出。

2、本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调查他们的心理表现、探索他们形成的原因、研究转化他们的一般方法,积累转化的一般经验。不仅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也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增加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督促我校广大教师在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克服重智商、轻情商的失衡倾向,走出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误区,不断吸取一切有效的教育实践的合理内核,寻找现代的、自身特有的,比较完善或最具育人效果的教育方式。使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成为我校广大教师最普遍、最可行的、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实践。

3、义务教育择校后,农村初中大多数优等生外流,留下的大多是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另外农村留守学生的增加,到八年级时两极分化的加剧,这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学困生”,这部分学生已成为普通农村初中学校的主流,其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比例较大。

所以,本课题的开展,有利于体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公正;有利于强化教师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关爱;有利于我校初中新课程改革的稳健实施;有利于我校初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我校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熟知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深入剖析学困生的成因、转化学困生是我校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转化学困生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2007年被黄冈市教科院列为黄冈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实验课题,2007年9月在我校立项。

(二)  开展实验的理论基础

1、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的学校学习理论认为:与其说学生的个别差异,还不如说学习中的个别差异来得更确切些。所有证据都表明,学习中存在着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相当稳定的。布卢姆深信,这种差异是人为的,而不是天生造成的。造成学校学习中个别差异(出现学困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目前的这种班级授课制: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学效果肯定因人而异。因此,最好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但以目前的条件实施肯定不现实,惟一的办法是要建立一种基本上无差错的或差错较少的教学体系。布卢姆认为,只要适当注意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情感准备状态”和“教学质量”三个主要变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90%以上)的学习都达到掌握水平。下面从这三个主要变量阐述对学困生进行诊断与辅导的意义与作用。

(1)从认知准备状态来说,学校中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后面的学习任务是建立在前面的学习任务基础上。如果每项学习任务中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就象滚雪球一样。他们的成绩水平和学习速度的差异会越来越大。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对学困生面临的具体学习障碍进行诊断与辅导,使他们能够亡羊补牢。

(2)从情感准备状态来说,布卢姆认为,学生以往的经历和目前的期望,决定了他对学习的情感准备状态,而学生对某些学科感兴趣与否,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校期间形成的,如果学校能给学生成功学习的经历,学生很可能会对认知或情感目标都抱积极的态度。而通过对学困生的诊断与辅导首先可以让学生克服以往学习的误区,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获得成功体验;其次,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和关注也能增强这部分学生对教师或这门学科的认同,愿意在以后的学习任务中付出更大的精力。

(3)从教学质量上来说,布卢姆认为,对学生成绩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教师、班级和学校的一般特征,更重要的是教学;不是物质上的特征,而是课堂里的学习环境。他认为教学质量的要义是:线索、参与、强化、反馈、矫正。这些对学生的成绩有重要影响。而教学诊断可以不断为改进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做到“未雨绸缪”。

然而面对几十个教学对象,即便教师使用最佳的线索,给予最好的参与机会和强化,仍然不可能让所有学生成绩都实现最优化。因而,总会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这就需要及时根据研究诊断给学生以反馈,并进行相应策略的辅导以矫正。

2、多元智能理论

著名美国教育学者霍华德·加德纳博士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分别是:言语一语言智力、逻辑一数理智力、音乐一节奏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身体一动觉智力、自知一自省智力、交往一交流智力、自然智力。这些智力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各种智力方式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风格。我们每个人会在某个方面显得特别突出。课堂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聚集。学生教育中再也不存在一个学生有多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间题。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学困生并不是“笨学生”,也有其突出的一面。教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如有的学困生画画特别好,这就说明这个学生的视觉-一空间智力得到发展;有的学困生二胡拉得特别好,这就说明这个学生的音乐-一节奏智力得到发展;有的学困生数学特别好,这就说明这个学生的逻辑一数理智力得到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转化学困生。首先教师把学困生按多元智能理论来区分各自的优势智力,然后根据其优势智力显示的不同特长采用相应的方法来转化学困生。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人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有两点独特之处:其一,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出观点与建议。其二,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不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而是扩大到对学习者整个成长过程的解释。

(1)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

(2)坚持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力;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习目的时学生才会产生学习;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景下才会有效学习;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人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自评学习结果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除知识外还应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3)重视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引导他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成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①教学上对自由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视。

②教学中对学习动机的重视。

③开放教育的推行。

④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推行。

⑤学校教育中对情意教育的重视。

⑥以学生为中心学校辅导工作的推行。

二、  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 学困生的界定与主要特征

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即目前存在的部分学业不良以及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数学学习中“学困生”的主要特征有:

1. 思维能力的发展跟不上知识内容的扩展

从教材内容上看,初中、 小学数学内容的深度差距还是较大的,特别是上了初中后,数学知识由具体的数扩展到用字母来代替数. 加之数的范围有两次扩大,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很长时间适应不过来,特别是对一些运算公式不能灵活应用,一些几何题目的证明不知道如何推理等. 加之大多数学生都想考重点,升学压力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数学“学困生”人数的扩大.

2.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法和教法一样,有法但无定法. 数学“学困生”在上述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 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以背诵为主,不能掌握其实质,更不能准确地掌握其功能, 导致不能准确地应用于解题之中. ② 思维呆滞、缺乏联想,前后知识割裂,不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③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对同样一道题,老师讲了之后再做,可个别学生还不知所云. ④ 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技能,审题马虎,错看、漏看文字数据,死搬硬套.

3. 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并把它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靠学生本身的积极思维来完成,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发展方向. 实际上,数学“学困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风是有问题的,他们在纪律上不够严格,学习上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对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思维的广阔性没有心理准备,致使这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屡遭挫折之后,自信心受到挫伤,产生恐惧心理.

(二)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研究目标: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研究黄冈市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成的原因,探索黄冈市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和途径,以个案为基点,以课题实验学校为单位,形成适用于黄冈市实际情况的转化经验和转化成果,供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参考,以达到在我市和全省推广的目的。

1、研究的基本内容:

(1)学困生的心理间题的表现;

(2)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3)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

(4)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5)转化学困生与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6)结合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学困生的成因以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形成转化学困生的一般规律。

重点: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心理分析、成因的个案数据收集和处理。难点:学困生的转化个案研究。

(三)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方法:

(1)观察调查相结合,找出学习困难、厌学的原因;

(2)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教育观察法等转化学困生;

(3)用统计法研究转化效果。

(二)研究假设:

(1)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的帮助,可以使他们掌握“必需的数学”,数学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学困生转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3)学困生的转化方法和转化效果因人而异,但可以发现一些基本规律和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法。

创新之处:以个案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重视转化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一个案例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典型。

(三)实验学生的确定

2007年秋,我校针对当年小六升初中的统考成绩及初一、初二年级上学年度期末考试确定了132名学生为数学“学困生”,然后针对他们家庭状况及学习成绩进行了走访和调研。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因素引起学困的约占11%,智力型学困生约占2%,非智力型学困生约占87%0在充分收集学困生相关材料的前提下,由实验教师确定3至5名研究个案。

(四)实验的主试与被试

1、主试:由教育行政领导、教育科研人员和实验教师组成。

2、被试:进行实验的学困生。

(四)实验的实施过程

本项实验3年为一周期,分为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

主要工作: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计划及目标体系。

2、进行学生智商等素质的测定,收集相关资料。

3、成立班级管理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实验组。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8年9月~2010年6月)

主要工作:

1、制订具有白中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立足于严格加民主,目标是温馨加和谐。在此期间,要学习魏书生的管理方法,学习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参照李圣珍、徐向洋的一些具体作法,每个班级拿出一套适合本班特点的管理方案,并进行实施,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

2、研究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分层教学,学习学案的编写方法,整合教材,文科加强阅读和表达,理科加强训练的落实,让学生在课堂上每一分钟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进步。

3、制作学困生跟踪调查表,积累教育过程中发现的好的教育案例,撰写个案,积累一手资料,为每一阶段的实验总结报告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1年1月)

主要工作:

1、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活动案例集和个案研究集。

3、向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成果验收。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现行的数学教材难度较大。

在我们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师教数学只重视多做题,搞题海战术,缺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引导和正确数学思维的培养。在这种不正确的培养模式下,加现行的数学教材对学生要求较高,使学生越来越不适应,越学越不想学,基础越来越差。

2、数学教师、同班同学的偏见、歧视是数学学困生产生并不断增加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部分数学教师只偏爱、赏识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将基础较差的学生视为不可教的低智群体,不加培育、浇灌、整枝、剪蔓,这样,师生之间就形成了情感上的隔阂,数学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同班的部分同学也常常因他们的数学成绩差而不和他们交往,这样就更加重了数学学困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他们视数学学习为包袱,甚至彻底放弃这门学科。

3、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某些因素也导致了学困生的不断增加。

目前,不少学生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他们或忙于生计,或忙于玩乐,对孩子的数学学习缺乏督促、引导。社会上“读书无用”的思潮以及商品经济的大潮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学校,影响着尚无辨别能力的初中学生。他们认为:学不好数学照样能当“老板”,照样能挣大钱。有如此想法的学生又怎能认认真真地学好数学呢?

(二)学困生四种类型: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对数学学困生这一个繁杂的异质群体,以能力和个性特征两个维度表征个体的心理特点,划分成若干同质的四类亚群体,使每一类别最大限度地同质化,最低限度地异质化。

1、暂时性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能力和个性特征没有偏常,但他们在学习行为上存在不少问题。他们的学习困难往往由于个人得了疾病、家庭的变故(如父母闹离婚、生病),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师生关系紧张,社会不良影响(如网瘾),交友出现问题(早恋或哥们义气)或品德滑坡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是: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维,缺乏主动、兴奋的感情投入。疲劳、懒散,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品德行为上的不良倾向,心理状态不稳,闹情绪或消沉。这部分学困生比较复杂,在学习困难方面表现为阶段性或局部性的较多,还需教师作进一步亚类分析,根据不同亚类特点及时采取不同的措施。相对地说,这类学生的学习困难程度较轻,工作做得及时比较容易转变,如果错失时机,会使这些学生的学习困难继续加重,而成为稳定性学习困难。

2、能力型困难学生

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表现为:理解慢,学习总是死记硬背,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遇到知识的迁移题、综合运用题就难以应付,缺乏去粗取精,举一反三的能力,更不能在学习中实践中运用知识。但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不低,这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如果教育者对这些学生嫌弃或一味训斥惩罚,不去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障碍和技能障碍,不去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甚至把他们的学习困难归之为学习态度、动机,效果会适得其反。

3、动力型困难学生

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制力,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这部分学生心理脆弱,耐挫能力差。教育上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其学习动机是对这类学生教育的关键问题。

4、整体型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的能力差,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水平低,大多是由于小学阶段持续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学习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缺乏自信,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类学生所占比例不多,但这类学生学习困难程度比较严重,教育上,除了改善课堂教学,还必须摸清他们的知识起点和障碍点,制定个别教学计划和目标,针对其知识与技能薄弱之处予以强化训练,这类学生在班级教学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常规的教学计划,内容与他们的学习水平相差甚远。个别补救教学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种过渡性教学策略。

以上四种类型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变化的。类型内部的同质和类与类之间的异质只具有相对意义。在一定条件下,暂时性困难会变为稳定性困难,局部型困难会变成整体型困难,反之亦然,就整体型困难学生来说,追溯他们的学习历史不是一下子什么都差的,而是有一个变化的起点和过程。

(三)我们的具体做法: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都很强的抽象性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给一些学习的学习造成了一些困难,从而出现了学困生,如何帮助学困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消除厌恶数学学习的情绪,使学困生真正达到"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实施阶段做了如下具体工作。

1、自主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因为这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我们课题组的教师通过学习,树立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正确对待学困生出现的问题。要转变学困生,我们课题组教师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抓好和谐课堂构建,建立好学困生的转化档案,安排好帮扶对象,对学困生进行全程跟踪。在教学中,我们一切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出发,强调和实践交往、互动、交流、沟通、共享、共生、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和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做到了以"学"论"教",而不是以"教"论"教"。

2、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造适合于数学学困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条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树立了"必须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多方面的成功"的理念,因此,我们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绝不歧视每一个学困生,及时为需要帮助的学困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最终助其走向成功。另一方面,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开展个性化教学。一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改进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实施年级分层、班内分组教学,并按照分层实施、分类指导、定期考核、有序流动原则做好动态管理;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要改变课堂上那种"优等生演戏、中等生看戏、学困生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不正常现象;三是积极开展小组互动学习、个别矫正学习和教师辅导补差,学法指导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和环境,创造适应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条件;四是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卡片、自制教具、投影仪、多媒体等,将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作业布置时有梯度,每次都适当安排基础题、拓展题、思维训练题等,学困生起初可选作基础题做,慢慢地可视做基础题的情况而适当提高要求,进而引导鼓励他们向拓展题、思维题跳一跳,让学困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努力为学困生进步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激励其不断进步。学困生的情感都比较丰富,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教师要给学困生"闪光"的机会,营造进步的氛围。一方面我们在班内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要求全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交往中,要帮助、关爱学困生,在班内建立一种团结、互助、和谐、向上的人际氛围,在良好的班风和班内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在同学们的互助互爱中,使学困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课题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困生,关注每一位学困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位学困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平等和发展精神的师生关系。第三、制定有效的激励学困生学习的管理制度,积极对学困生实施有效的帮扶措施和学法指导,积极实施学生多元化评价改革,建立立体、多元的学生评价制度。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和评比表彰中,尽量为学困生创造与优等生同等展示才华和受表彰的机会和条件,在全校努力营造激励学困生进步的良好氛围。

4、注重学困生自觉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课题组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注意到作业题的难易度,并注意对学困生加强辅导、转化,促使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完成较好或有进步的学困生,要给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同时,课题组的教师也注意到了要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这时,课题组的教师就恰当的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一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尤其是学困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从调查结果和课题组教师反馈的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来看,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到一边不管,因此,教师在解答问题时,注意到了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运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筋,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进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5、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克服应试心理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学困生从数学学习获得的成就感,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针对此现象,课题组教师在测试时有意识的出一些较易的题,以利于学困生的解答,从而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例如,每章(或单元)学完之后,我们都要安排一次阶段性测试,测试内容除了注意趣味性外,还特别注意安排一些与学困生胃口相配的中低档考题,在考前对学困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也取得好成绩,放大他们的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比别人差的感觉,让他们体验到只要经过努力也有得到较高分数的可能,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

6、鼓励重视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7、课题组成员定时(一般是每周一)开展课题研讨,商讨不足和安排下阶段研究任务方法,同时积极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各类研讨活动。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根据数学学困生产生并增多的原因,结合自己多年转化学困生的实践,现将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策略

所谓情感是人的一种机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包括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如动机、自尊、自信、愉快或喜悦等心理状态),对数学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转化数学学困生过程中,我们就是要诱导、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抑制、转移消极的情感因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唤起他们的积极情感:

1、淡化教师权威、培养“学困生”对教师的良好情感。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如果学困生对数学教师产生了敬畏的心理,甚至从内心排斥、不信任、不接纳他,那么他们在数学课堂上更会提不起兴致,激发不出热情,更谈不上学习中的合作交流,老师最终也会很失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呼百应的知识权威的形象,要走下讲台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进行平等地交流,教师的言谈举止要对学困生产生一种“亲和力”。课下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成绩差的真正原因。通过真诚地沟通,消除师生间的情感屏障,让他们的积极情感得到启迪和激发。

2、课堂上使用鼓励性语言,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传递着某种情感信息,教师要多用亲切的目光关注着他们,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学困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总是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里流露出热情和期待。回答对了,要给以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说一些如:“对!”, “好!”,“Very good!”  等类似激励的话。回答错了,也要讲一些类似于“别紧张!”, “慢慢来!”, “再好好想想!”等鼓励的话,而不是说那些伤害他们自尊、挫伤积极性的话。

3、通过学生作业的批改,传递老师的真诚与关爱。

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的作业,写上表扬和激励的评语,向学困生传递老师的真诚与关爱。

学困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将会大大增强他们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得到提高,为最终彻底转化他们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课堂教学策略

1、对数学学困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对这一特殊群体,教师不能对他们的要求过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给他们正确定位。我对我所教班级的学困生的定位很明确,我从不要求他们达到如何如何高的水平,但我要他们明白:“你们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数学学习方面比其他学生差一点,但只要你们不懈努力,每天将自己与昨天的你进行对比,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你们都是数学学习上的成功者”。这几句肺腑之言,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又沟通了师生的情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帮助学困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但单靠有信心,还是学不好数学的,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学好了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而且有的会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大纲教材所要求的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好了数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低起点。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整体上以加强数的计算为起点,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低起点”引入法“ 以课本教材中的较容易接受的知识引入作为起点,如“正数与负数”、“直角三角形”、“因式分解”等内容,按教材中引入法为起点。

以所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同类项”教学中,将原教材中的同类项概念,分成二个步骤进行教学:先讨论“所含的字母”完全相同,再研究相同的字母的指数相同,从而降低了起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

以所学内容的解题方法为教学起点。例如:“分式方程”教学中,先由4/x=1的解法,引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再由2/x—3—4/x=1的过程归纳解题步骤和基本思想。

以所教的新内容的特殊基本原型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中位线定理”、“三线八角平行线的性质”等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量一量,从中对有关的几何定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再引入新课。

从学生已学过所掌握、所了解的知识、例子作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类比进行教学。如“解不等式”可以与“解方程”进行类比,“分式”可以通过“分数”、“相似形”可通过“全等形”进行类比引入教学。

(2)多归纳。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予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如:在“分式方程”的教学中,归纳出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换元法;对于换元法给予归纳出两种常见的题型:A、平方型;B、倒数型。又如在“三线八角”教学中,由于图形较于复杂,学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可以总结出同位角找字母“F”,内错角找字母“N”,同旁内角找

字母“[”。只有不断的总结,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3)勤练习。

由于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单调不变的教学模式易引起这引起原本有意注意时间就短的学生学习注意的分散。教学中将每节课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让自学、讲解、提问、练习、学生小结、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这样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事实表明:课堂活动形式多了,学生中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讲闲话等现象大大减少了。

(4)快反馈。

学困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知识。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难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及时反馈,避免了课后大面积补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三)、评价策略

传统的数学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即测试。评价的内容侧重对单纯知识结构的考查,重结果、重成绩、重甄别与淘汰。这样,学困生的数学成绩一旦不理想,他们便会感到焦虑、自卑和自责,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受到严重打击,甚至会“谈考色变”。新课程改革倡导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对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的程度进行评价。这种形成性评价,淡化了评价结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对于转化数学学困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学困生,教师可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突出该生的个性特点,让每个学困生都展现出自己闪光的一面。

我在转化我班数学学困生过程中,拟定了以下评价标准,学期一开始,就予以公布。该评价表中不仅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学习小组及学困生本人的评价。

数  学  课堂 学 习 学 生 评 价 表

评  价 形 式

评  价 内 容

个人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A

B

C

A

B

C

A

B

C

上课听讲情况

课堂上发言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

参与、配合情况

数学作业

完成情况

回家复、预习

数学课本情况

考试进步情况

该表谈化了终结性评价,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这对促进学困生注重平时表现、注意专心听讲、加强课后复习巩固等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评价使转化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这无疑加速了数学学困生转化的进程。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近三年来,我们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案例分析、课后反思等行动研究法,较好地落实了研究方案中的各项研究任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了教育理念,优先实现面向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尽管升学客观存在,尽管升学必然导致"淘汰",但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决不是"淘汰"。通过试验,课题组教师更新了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我们的信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从班内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教师上课,起点是学困生,重点是学困生,课堂提问、板演等找学困生,作业检查、指导、批改等学困生优先,教室座位安排满足学困生,我们更新了教育理念,优先面向学困生,这样,学困生各方面都提高了,优等生、中等生有了更大的提高。

2、强调学困生的真实体验,鼓励学困生进行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让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上,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树立了他们的自信,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实现了转化的目的。

4、课题组教师以知促情, 以情知理,让学困生在教师是关心呵护下体验到师生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到学习的真谛,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进而热爱学习数学,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能力。

(一)学生方面:

(1)扭转了学困生怕数学、畏惧数学的心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真正提高。通过试验,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数学素养,而且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和评价能力等。学困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体现在数学学科上,也体现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且学习也较为主动了,思维活跃,效果很好。

(2)学困生的学习质量在不断提升,成绩喜人。较之试验前,学困生的学习质量明显在提升,在2010年的中考数学考试中,实验班九年级一班和三班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具全校之首,如此喜人的成绩,关键的是这两班的学困生成绩较好,最低分为73份。其中一班的刘秀同学在中招考试中取得了97份的好成绩,虽说成绩不是非常好,但较之试验前的67分水平来说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类似的学生有很多。实验班八年级二班在试验前数学考试平均分在全年级后面,试验开始后仅两三个月,这个班在一次全年级的测试中,平均分跃居年级前三名,目前,这个班的学困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他们的积极和热情也带动着优等生和中等生,大家比、学、赶、帮、超,学数学的境况极为喜人,预测该班明年的中考成绩也一定会不错的。

(二)教师方面

(1)切实扭转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重视了学困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题组的教师时刻铭记:学困生是生活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能多方面的成功",所以,要想方设法让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给他们随时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面对暂时还没突出表现的学困生不能只是一味的无奈,而是要积极的思考改变现状的方法,积极地付之于教改实践。同时,我们也以数学教学为契机,促进学困生认知感受能力,生活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提高。

(2)通过试验,课题组的老师们初步探索了转化学困生的策略,使数学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从而显示出教育教学的创新活力。

(3)加强了合作研究,促进了研究的实效。通过课题研究,使我们数学组达到了空前的团结,无论是理论学习,学生的社会实践,还是数学课教学,都能做到互相帮助,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课题组呈现出浓厚的、和谐的教学教研气氛,也促进了数学教研组整体水平的提高。

(4)通过课题的顺利开展,我校数学组从中获得了巨大收获,由此也辐射到其他学科组,在全校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教师的教研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也带来了教学质量大幅度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转眼间,我校的《“学困生”心里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个案研究》这一课题就要结题了,但是我们的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并没有结束。因为通过研究,我们尽管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

1、限于研究者都是一线的数学教师,因此,对课题理论构建相对显得薄弱;加上难以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给研究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尚有许多问题还需继续研究和探讨下去。

2、数学学科的独特性使数学学习需要具有观察、认识、思维、想象、推理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知识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个性差异造成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很大,导致了数学学习水平仍有差异。

3、在研究实践中我们感到"关于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其实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它不但需要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需要研究教师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三年的时间让我们感到还有些不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继续夯实、完善和推广这一课题的研究,使学校广大师生多多受益。

总之,改革数学教学,有效的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还有许多方面需要重新认真研究,还有许多事情要细致的去做,我们将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


相关文章

  •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 实 施 方 案 梁山县徐集镇教办课题组 2012年11月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 ...查看


  • 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 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地处贺兰县城南边,地处109国道旁,是一所新建的县城完全小学,但生源复杂,层次不齐.近年来随着高中.学前教育的普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我们新建县城小学,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 ...查看


  • [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课题研究方案
  • <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变化日益复杂,学校教育的难度日趋上升.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的产生."这些&qu ...查看


  • 学困生转化案例分析
  • 学困生转化案例分析 案例:我们二一班有个学生叫唐家蒙,去年我担任了她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发现她总是低着头,上课无精打采,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老师课堂提问,她缄默无语.家庭作业要么全留空白:要么乱写一气,全是错别字.甚至连简单的抄写也是做得 ...查看


  • 学困生中期研究报告(2015年11月5日修改)
  • 促进农村普通高中学科学习困难学生 自主学习的个别跟踪指导研究 中 期 研 究 报 告 承担单位:四川省大邑县安仁中学 课题组学术顾问:何明 (高级教师.成都市首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成都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七中 ...查看


  • 作业的有效批改
  • <作业的有效批改.讲评的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业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来说,做作业是一个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自学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的过程: ...查看


  •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总结
  •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总结 汴塘中学<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研究>课题组 <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研究>课题于2006年10月申报,2006年12月被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为徐州市"十一五"立项课题. ...查看


  • 学困生成因调查分析报告1
  • 三年级3班学困生成因调查分析报告 作者:大渡口区大堰小学 文亚.岳芝佑 一. 调查目的: 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我们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呵护学困生心灵,使学困生能 ...查看


  •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开题报告
  • 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武汉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来武汉就业和创业,而农民工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据统计,武汉农民工已达115万人.农民工子女在汉上学的11.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