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之法论文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之法

近年来,文本细读逐渐成为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呢?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一、在整体感知中析词会意

文本细读,力戒“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繁琐分析。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聚焦关键字词,只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能每有会意,深有所得,准确理解其内涵。

如,苏教版四下《第一朵杏花》中有这样一句话:“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探究“捧出”这个词的情味。为什么不用“开出”呢?起先,学生认为用“捧出”,显得生动,把杏树写活了。也有学生觉得“捧出”显得虔诚,好像是很珍贵。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理解,但是还缺乏深层的体验。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思考在全文的视野里用“捧出”究竟传达出了怎样的意味。先看最接近这句话的内容。当小孩兴奋地告诉竺可桢时,“竺可桢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面对竺可桢的这份急切,这句话用了含有热情意味的“捧出”,和人物的热切心情是一致的,潜在蕴含了对竺可桢求真科学态度的赞赏。再看这朵花的开放有什么渊源。学生联系上文,再次感受到这是今年的第一朵杏花,而且被他发现了第一朵开放的准确时间,这是历经一年的时光才获得的,本身就很珍贵而且不易。接着联系上文,思考这一年来变化的是时间,而没有改变的

是什么?从中能体会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这孩子还没有忘了去年竺可桢爷爷的嘱咐和提醒,说明他已经学会细心关注身边的物候。小孩子能取得和去年不一样的发现,靠的是什么?他用行动诠释了“及时发现”这一求真之道,这和全文洋溢出的“科学研究要求真,讲究精确,注重观察”是一致的。所以,这里用“捧出”,就很有情感色彩,既能表现出第一朵的非同寻常,又能衬托出这个小孩子初涉科学正道的珍贵童心。

二、在想象创造中涵咏意蕴

想象是创造之源,细读文本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可以进一步丰富文本的意蕴,而想象创造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不断涵咏致思的审美历程。

结合文本,引导学生想象,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如,教学《燕子》一文第二节时,我紧扣“赶集”一词引导学生想象开去。学生在文章作者列举景物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语言表达,不断丰富着春天的美丽画面,强化了对春天活力之美的体验。随后,根据学生脑际浮现的画面,引导学生调动阅读经验,联想意境相似的诗句,从更深面体悟春天那和风细雨、桃红柳绿的诗情画意。再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我结合法布尔回到家遭到训斥并勒令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垃圾堆这一情节,联系下文“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引导学生想象法布尔遭遇挫折之后的心理,以此补足课文没有表述出来的信息,增进了学生对法布尔痴迷昆虫的体验,更深刻地理解到法布尔的内

心世界。

三、在情境还原中促进领悟

文章是情境的产物。细读文本时,精选与文本相关的文化信息,通过生动的介绍,用语言描绘等多种方式还原其文化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细节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促进对文本意蕴的领悟。

以《渔歌子》这首词的教学为例,这首词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然意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哲学层面的精神实质,并感受这首词的意蕴呢?笔者精选这首词的相关文化信息,教学时渐次呈现。首先还原这首词的影响力情境。在揭题、简述时代背景之后,告知这首词的影响:这首词传入日本后,当时的嵯峨天皇和大臣均有和词,这首词成为日本填词的开山之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接着还原这首词作者的精神状态情境。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深入学习这首词内容的过程中,穿插介绍张志和的轶事,进一步丰富这首词的隐逸情致。当学生听说张志和曾当过待诏翰林,后却不愿做官,情愿驾一叶小舟,终日泛舟于江湖之上,自号为“烟波钓徒”时,惊讶中对张志和的志趣有了些许了解,词中“青箬笠,绿蓑衣”之类词语的意思也迎刃而解。在体味这首词洋溢出的情调时,学生能够隐约感觉到一种洒脱。但这种洒脱源自何处呢?我提供了三则信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张志和精神世界的感受。其中之一是,茶圣陆羽和张志和交游甚密,曾问他还有什么朋友,张志和说,以天地为居室,明月照耀你我。我在这个大房子里

和五湖四海内的朋友从未分开,还谈什么来往?学生对其所洋溢出来的洒脱豪放,感慨不已。实践表明,文化情境的还原,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想象趣味,而这种趣味超越了一般的娱乐性,它因为和所学内容的深层内涵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直接作用于其认知情意层面,涵咏间常常韵味无穷。

四、在拓展对比中深化理解

拓展对比是深入解读文本的重要方式,由一个文本拓展开去,使得相关文本置于一定的主题情境之中,相互印证,在扩大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有助于其进一步发现同类文本的相似和不同类文本的区别,从而加深对文本独特个性的理解。

如,《墨梅》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的感知,深入到对诗人气节的领悟。但仅学习这首诗,学生是难以领略王冕的文化审美心理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在还原文化意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王冕的《白梅》和《咏松》这两首诗,在对比阅读中感受王冕对梅花、松树等高洁傲骨之物的歌颂,从而加深对王冕的品格气节与志向的理解。学习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我则补充提供了她的另外两首泛舟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武陵春》(封住尘香花已尽),引导学生在同类词比较中发现不同时期词人李清照的人生际遇和情感悲欢。学生的学习由单一文本走向广阔视野,由于有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他们对教材中的文本的理解也愈加深入了。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之法

近年来,文本细读逐渐成为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呢?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一、在整体感知中析词会意

文本细读,力戒“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繁琐分析。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聚焦关键字词,只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能每有会意,深有所得,准确理解其内涵。

如,苏教版四下《第一朵杏花》中有这样一句话:“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探究“捧出”这个词的情味。为什么不用“开出”呢?起先,学生认为用“捧出”,显得生动,把杏树写活了。也有学生觉得“捧出”显得虔诚,好像是很珍贵。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理解,但是还缺乏深层的体验。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思考在全文的视野里用“捧出”究竟传达出了怎样的意味。先看最接近这句话的内容。当小孩兴奋地告诉竺可桢时,“竺可桢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面对竺可桢的这份急切,这句话用了含有热情意味的“捧出”,和人物的热切心情是一致的,潜在蕴含了对竺可桢求真科学态度的赞赏。再看这朵花的开放有什么渊源。学生联系上文,再次感受到这是今年的第一朵杏花,而且被他发现了第一朵开放的准确时间,这是历经一年的时光才获得的,本身就很珍贵而且不易。接着联系上文,思考这一年来变化的是时间,而没有改变的

是什么?从中能体会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这孩子还没有忘了去年竺可桢爷爷的嘱咐和提醒,说明他已经学会细心关注身边的物候。小孩子能取得和去年不一样的发现,靠的是什么?他用行动诠释了“及时发现”这一求真之道,这和全文洋溢出的“科学研究要求真,讲究精确,注重观察”是一致的。所以,这里用“捧出”,就很有情感色彩,既能表现出第一朵的非同寻常,又能衬托出这个小孩子初涉科学正道的珍贵童心。

二、在想象创造中涵咏意蕴

想象是创造之源,细读文本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可以进一步丰富文本的意蕴,而想象创造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不断涵咏致思的审美历程。

结合文本,引导学生想象,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如,教学《燕子》一文第二节时,我紧扣“赶集”一词引导学生想象开去。学生在文章作者列举景物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语言表达,不断丰富着春天的美丽画面,强化了对春天活力之美的体验。随后,根据学生脑际浮现的画面,引导学生调动阅读经验,联想意境相似的诗句,从更深面体悟春天那和风细雨、桃红柳绿的诗情画意。再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我结合法布尔回到家遭到训斥并勒令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垃圾堆这一情节,联系下文“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引导学生想象法布尔遭遇挫折之后的心理,以此补足课文没有表述出来的信息,增进了学生对法布尔痴迷昆虫的体验,更深刻地理解到法布尔的内

心世界。

三、在情境还原中促进领悟

文章是情境的产物。细读文本时,精选与文本相关的文化信息,通过生动的介绍,用语言描绘等多种方式还原其文化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细节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促进对文本意蕴的领悟。

以《渔歌子》这首词的教学为例,这首词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然意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哲学层面的精神实质,并感受这首词的意蕴呢?笔者精选这首词的相关文化信息,教学时渐次呈现。首先还原这首词的影响力情境。在揭题、简述时代背景之后,告知这首词的影响:这首词传入日本后,当时的嵯峨天皇和大臣均有和词,这首词成为日本填词的开山之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接着还原这首词作者的精神状态情境。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深入学习这首词内容的过程中,穿插介绍张志和的轶事,进一步丰富这首词的隐逸情致。当学生听说张志和曾当过待诏翰林,后却不愿做官,情愿驾一叶小舟,终日泛舟于江湖之上,自号为“烟波钓徒”时,惊讶中对张志和的志趣有了些许了解,词中“青箬笠,绿蓑衣”之类词语的意思也迎刃而解。在体味这首词洋溢出的情调时,学生能够隐约感觉到一种洒脱。但这种洒脱源自何处呢?我提供了三则信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张志和精神世界的感受。其中之一是,茶圣陆羽和张志和交游甚密,曾问他还有什么朋友,张志和说,以天地为居室,明月照耀你我。我在这个大房子里

和五湖四海内的朋友从未分开,还谈什么来往?学生对其所洋溢出来的洒脱豪放,感慨不已。实践表明,文化情境的还原,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想象趣味,而这种趣味超越了一般的娱乐性,它因为和所学内容的深层内涵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直接作用于其认知情意层面,涵咏间常常韵味无穷。

四、在拓展对比中深化理解

拓展对比是深入解读文本的重要方式,由一个文本拓展开去,使得相关文本置于一定的主题情境之中,相互印证,在扩大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有助于其进一步发现同类文本的相似和不同类文本的区别,从而加深对文本独特个性的理解。

如,《墨梅》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的感知,深入到对诗人气节的领悟。但仅学习这首诗,学生是难以领略王冕的文化审美心理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在还原文化意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王冕的《白梅》和《咏松》这两首诗,在对比阅读中感受王冕对梅花、松树等高洁傲骨之物的歌颂,从而加深对王冕的品格气节与志向的理解。学习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我则补充提供了她的另外两首泛舟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武陵春》(封住尘香花已尽),引导学生在同类词比较中发现不同时期词人李清照的人生际遇和情感悲欢。学生的学习由单一文本走向广阔视野,由于有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他们对教材中的文本的理解也愈加深入了。


相关文章

  • 教学案例与反思
  • 教学案例与反思 <范进中举>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查看


  • 对初中议论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 .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阅读的水平: 1.提早加入一些文质兼美的议论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只有先丰富自己,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营养,所以教师必须广泛地阅读,从中选取一些文质兼美.贴近学生生 ...查看


  • 1教师假期校本研修活动记录表
  • 教师假期校本研修手册(样本) 学习形式 自主学习.网络研修 记录人 潘喜 说明: 1.此表供学校参考,记录教师假期校本研修活动,既供年度考核之用,也供核发学分之用. 2."研修活动记录表"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记录并上传,必须 ...查看


  • 初中语文文本细读
  • 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是"能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于情感的体验,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够初步理解.赏析文学作品,能受到高尚情操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我精神世界".可如今的阅读教学 ...查看


  • 浅谈怎样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 关于文本细读 "细读",顾名思义,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这里的"文本"特指我们的课文.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本细读"一是指老师要加强文本细读,二是指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查看


  • 谈谈区分观点与材料并发现联系的议论文学习
  • [摘 要]初中语文中教材议论文篇目虽然不是很多,对学生阅读却显得尤其重要.议论文教学需要语文老师去把握规律,促使学生形成准确的判断.学生通过区分观点与材料并发现联系进行议论文学习,是初中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必备要求. [关键词]观点材料:区分: ...查看


  • 浅谈细读文本五法
  • 浅谈细读文本五法 福州市东街小学 杨强 内容摘要:"披文入情.潜心会文" 教师只有从文本细读的过程中, 真实地了解.发现.归纳文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进而 引导学生读细文本,共同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文本 细读 ...查看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 中学部 九 年级上教案(试行) 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日期:2012年8 月 日 此次授课内容属于教材第 一 单元,课题名称 <沁园春 雪>(第一课时) .通过研读章头语.透析教材和新课标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本单元需 ...查看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材料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材料 一. 说教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议论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