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李四光精神对地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新茹,刘金秋,王思理,王为中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7期
摘要:地学前辈李四光的精神是所有地学工作者值得学习与倡导的,文章深入挖掘李四光精神对当代地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以北京大学李四光中队讲师团为载体,认为宣传地球科学前辈的大师精神,不仅可以丰富地学文化,促进地学人才的培养,也是提升地学形象与地位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李四光;地学文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19-03
地球科学是一门经典科学,有着光荣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学科基础和文化积淀,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支撑国家经济建设,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地球科学领域的人才,当时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地学科学家,如李四光、王烈、丁文江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新学科的出现和地位的上升,使地球科学的传统地位受到了挑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大众形象相对降低,潜在的危机已经显现。如何提升地球科学的形象与感染力,逐渐引起地学工作者的重视。2014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北京与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座谈会上强调,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精神,大力弘扬李四光精神,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地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1]地学大师的优秀品质——勤奋好学、完美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曾经激励了大批的青年学子选择地球科学专业。因此深入挖掘地球科学前辈的大师精神,丰富地学文化,不仅是促进地学人才培养的好方法,也是提升地学形象与地位的有效措施。李四光中队讲师团的成立正是该种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一、李四光精神的核心价值
1989年在纪念李四光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曾对李四光先生的精神进行了全面、准确的阐述,指出他的精神代表了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光荣传统,是地质事业的后来者们值得学习和传承的。结合李四光中队讲师团的发展目标以及对讲师素质的要求,笔者在这里重点阐述三点。
1.始终不渝地热爱祖国、心系祖国建设事业的忠诚之心。留学期间,李四光就非常关心祖国的局势变化,1949年在收到周恩来签署的邀请其回国的信函后,他再也按耐不住,突破重重障碍辗转归国。李四光坚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和人民,至今很多人依然无法忘记他那质朴的话:“人民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一直到我不能做的时候为止。”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祖国的事业忘我的奋斗终身,这是李四光一生的追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李四光精神对地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新茹,刘金秋,王思理,王为中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7期
摘要:地学前辈李四光的精神是所有地学工作者值得学习与倡导的,文章深入挖掘李四光精神对当代地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以北京大学李四光中队讲师团为载体,认为宣传地球科学前辈的大师精神,不仅可以丰富地学文化,促进地学人才的培养,也是提升地学形象与地位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李四光;地学文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19-03
地球科学是一门经典科学,有着光荣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学科基础和文化积淀,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支撑国家经济建设,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地球科学领域的人才,当时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地学科学家,如李四光、王烈、丁文江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新学科的出现和地位的上升,使地球科学的传统地位受到了挑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大众形象相对降低,潜在的危机已经显现。如何提升地球科学的形象与感染力,逐渐引起地学工作者的重视。2014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北京与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座谈会上强调,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精神,大力弘扬李四光精神,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地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1]地学大师的优秀品质——勤奋好学、完美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曾经激励了大批的青年学子选择地球科学专业。因此深入挖掘地球科学前辈的大师精神,丰富地学文化,不仅是促进地学人才培养的好方法,也是提升地学形象与地位的有效措施。李四光中队讲师团的成立正是该种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一、李四光精神的核心价值
1989年在纪念李四光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曾对李四光先生的精神进行了全面、准确的阐述,指出他的精神代表了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光荣传统,是地质事业的后来者们值得学习和传承的。结合李四光中队讲师团的发展目标以及对讲师素质的要求,笔者在这里重点阐述三点。
1.始终不渝地热爱祖国、心系祖国建设事业的忠诚之心。留学期间,李四光就非常关心祖国的局势变化,1949年在收到周恩来签署的邀请其回国的信函后,他再也按耐不住,突破重重障碍辗转归国。李四光坚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和人民,至今很多人依然无法忘记他那质朴的话:“人民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一直到我不能做的时候为止。”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祖国的事业忘我的奋斗终身,这是李四光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