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的力量
仰观宇宙之大,人于其中就如沧海一粟;俯察品类之盛,没有人能尽识万物。我们每天都面对着新鲜事物的冲击,面临各种未知事件的挑战。每个人必须不断增强自己、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个大千世界。然而,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没有办法预先学会处理每一件事的具体方法,也没有办法掌握种类繁多的事物。那么,我们是如何能成功的应对新的挑战,处理好新的事情,认识新的事物的呢?人贵为万物之灵,拥有聪明的大脑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人们不断的学习以一步步前进,不断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我觉得,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图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知道,陈述性的知识具有多种表征形式。命题是语言信息的表征形式,通过它,我们就能从语言信息中获得观念,因而,很多时候,我们以命题这种形式来保留我们所知道的知识;而对于某些不在我们眼前的客体或情景,我们也可以才用表象这种非语言的形式来处理或保留知识;另外,还有一种基本表征单位是线性排序,安德森称它“对一系列元素所作的线性次序的编码”。命题的表征是不涉及到知觉信息的,而表象和线性排序则是有关知觉特征的单位表征。这三种表征对于我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们分别都只涉及到单个观念,单个表象和单个关系。它们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万物,却很难帮助我们应对事件。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综合性的表征,以使得我们在掌握过去知识、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掌握,处理新的东西,这种综合的表征形式就是图式。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 它是1781年由心理学家康德最先提出来的。图式作为一种对于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研究者似乎难于全面而具体的定义它。我对图式的理解是:图式是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对自己熟悉的各种实体(如鸟)或事件(如阅读)的命题、次序、知觉特征的一种综合性的概括。人们将它保存于自己的记忆之中,用于指导自己对同类实体或事件的认知加工图式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建立于人们对所经历的事物、所获得知识的整合的基础之上。
图式的包罗万象
作为陈述性知识的高级形式,图式涉及人对一范畴内的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和关系的看法。现代认知心理学区分了两类图式:一类是关于客体的图式,
另一类是关于事件或做事的图式。而这两类图式,几乎就能将我们身边的事物或者我们的一些行动全都包括进去,因此,说图式是包罗万象的并不为过。安德森曾经提出一个关于房子的图式:
房子
上位集合:建筑物
组成部分:房间
材料:木头、砖块、石头
功能:供人居住
形状:直线型或三角形
面积:10-1000平方米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房子的上位集合建筑也应该有属于它的图式。按照这种思想,可以想见,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人们能对他们所认识的每一类事物都形成图式。同样的,对于所经历的事情,人们还能形成表征事件的图式。最值得称道的是:图式还可以代表文本或文章中出现的规律性。第一位研究文本图式的心理学家是巴特莱特,他让大学生被试读一篇题为《鬼战》的短文,在隔一段时间后,考察被试对短文的回忆情况。结果表明,若被试没有对所阅读文章中故事情节所类似的图式,被试就很难组织并记忆文章的内容。后来又研究指出:如果语言认知和习得者的适当的图式被激活, 或构建新的、同言语者和文本作者相近似或相同的图式, 将会降低语言学习的难度, 简化学习过程。总而言之,我们能形成对我们身边所有事物的图式,并且在图式的指导下,我们能更好的认识了解事物。
图式为我们提纲挈领
图示作为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能帮组我们对包含多种变异的事件物体进行总结,找到这些事物之间最简单和最基本的相通之处,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举个例子,一个拥有房子这个图式的人,他便会认为房子上面有顶,顶下面是墙壁,墙壁上有门有窗。那么以后,这个人在判断一样建筑(即使这个建筑他从来没见过)是不是房子的时候,他就可以将所见到的建筑物和自己的房子的图示相比较得出结论。因为个体在平时大量接触了关于房子的事物的刺激,他便不断的形成和完善自己对于房子的图式。在形成这个图式的时候,个体并没有将房
子顶部形状、墙壁颜色、门窗大小等诸多细小方面纳入自己形成的图式之中。其实,个体在形成图式的时候,只抓住了房子最典型的特征。因此,形成的图式就对同一范畴内事物提纲挈领的认识,而放弃一些可以改变的特征。
那么很显然,利用图式,我们就能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认识更多的东西,也能对未知事件做出更好判断。在形成图式时,我们抓住了范畴内事物的一些典型特征而放弃了无关紧要细节,这就使得我们能对存在变异的事物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将他们归入正确的范畴之内。如,在森林中,虽然有很多鸟是我们从没见过的,但是我们仍然能将他们归入“鸟”这个范畴而不是“鱼”这个范畴。这是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对于鸟的图式并不包括鸟羽毛的颜色,鸟的叫声等知觉特征。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图式的指导,我们认出这些动物是鸟则需要以下条件:首先,我们需要看到森林中每一种鸟的照片,然后利用各种途径了解这些鸟的每一个方面——哪怕是最细小的特征,最后,我们再牢牢的记住这些鸟的每一个细节。如果真像这样的话,在这个信息无穷无尽的社会,我们大脑的认知加工系统相信很快就会瘫痪掉。
另外,图式的提纲挈领的作用还能给我们带来记忆上的便利,帮组我们减轻记忆的负担。我们从我们先前经历的多种事物中提取一些典型的,扼要的特征以形成对这一范畴的图式。因而我们记住这一范畴的图式时,就能对该范畴下的诸多个体的特征进行掌握了,我们就不需要去将隶属于这个范畴的每个个体进行单独的记忆了。正是图式提纲挈领的作用简化了我们对人和事物的鉴定和分类,因而我们的记忆负担就减小了很多。
图式让我们温故知新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在我看来,这句话不单单是指的学习方面,它还可以延伸到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这句话中的“故”可以是以前的知识,也可以指的是以前所学的知识,也可以指以前的某次具体经历。而“新”则是我们即将面对的,但又和“故”相联系的事件对象。我认为,在这由“故”推“新”的过程中,图式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在面对我们不熟悉或者未经历过的事情时,我们先前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图式,就是打开这财富之门的钥匙。图式来源于过去,服务于未来,因此对于图式良好的掌能让我们举一反三,减少对于未知的畏惧感。美国学者Thomas Scovel称图式为“图式”知识(schematic
knowledge) ,并将其定义为:给予类似的情况积累起来并可用于任何新情况中的特殊信息。
我很容易想起和自己有关的两个图式:一个是乘火车,一个是看电影。第一次乘火车前,我略微有些紧张,因为我从来没坐过火车,也没有过类似经历。坐过一次火车后,我形成了一个关于坐火车的图式:首先,我需要在售票厅买符合自己要求的火车票;然后,我应该在适当的时间进入火车站;进入火车站后过安检和检票口;然后,进入指定的候车室;上车时间到了之后,便可以去指定的站台上车;进入指定的车厢,找到自己的铺位(或座位)。在坐火车后不久我又形成了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图式:首先,在售票厅买票;然后,在入场时间进入检票处;检票后,进入指定的电影放映厅;进入放映厅后找好自己的座位,坐下,等待电影开始。在看电影的这一次经历中,我并没有出现类似于乘火车的紧张情绪。在我仔细的分析比较了这两件不同的事件在我头脑中形成的图式之后,我发现它们之间居然有好多共同点,其中最主要的步骤几乎都是一样的。我也就明白了为何在面对看电影这样一个全新的事件时,我没有体验乘火车那样的情绪。这是因为,乘火车这一图式比较复杂,但其最根本的步骤是:买票,检票,完成事件。这就和看电影很类似了。而相对来说,看电影的过程要比乘火车简单许多,因而我能表现的从容不迫。于是,在后来遇到的诸多买票类型的情况时,我都能参照前面所经历的具体事件来应对。
其实,在利用图式时,我们不光能温“故”而知“新”,还能让“新”来改进、完善“旧”。皮亚杰提出,同化和顺应两个机制会不断的促进个体思维的发展。其实,我认为在图式的学习上,也有类似于同化和顺应的机制,但是用吸纳和调整来描述更加恰当。在图式形成的早期,我们接触大量某个范畴内事物的特征,我们对范畴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更可能从各个侧面认识了这个范畴,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我们的认知系统则不断从中抽取信息,建构成关于这个范畴的图式我们从各个方面完善了自己的图式。然而,可能我们也会遇到某个范畴内新的事物,它的某一特征和我们所形成的图式中的特征并不十分吻合,这时候我们就应该调整业已形成的图式以更好的掌握该范畴。调整图式的意义在于修正我们图式的结构,精简图式的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图式的形成、掌握、运用,为我们的认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它的涵盖面广,
应用性强。它包罗万象,每个物体,每次事件都能在人脑中形成图式;它为我们提纲挈领,以最直接的方式帮我们深刻的认识事物;它让我们温故知新,让我们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这就是图式的力量。
图式的力量
仰观宇宙之大,人于其中就如沧海一粟;俯察品类之盛,没有人能尽识万物。我们每天都面对着新鲜事物的冲击,面临各种未知事件的挑战。每个人必须不断增强自己、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个大千世界。然而,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没有办法预先学会处理每一件事的具体方法,也没有办法掌握种类繁多的事物。那么,我们是如何能成功的应对新的挑战,处理好新的事情,认识新的事物的呢?人贵为万物之灵,拥有聪明的大脑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人们不断的学习以一步步前进,不断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我觉得,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图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知道,陈述性的知识具有多种表征形式。命题是语言信息的表征形式,通过它,我们就能从语言信息中获得观念,因而,很多时候,我们以命题这种形式来保留我们所知道的知识;而对于某些不在我们眼前的客体或情景,我们也可以才用表象这种非语言的形式来处理或保留知识;另外,还有一种基本表征单位是线性排序,安德森称它“对一系列元素所作的线性次序的编码”。命题的表征是不涉及到知觉信息的,而表象和线性排序则是有关知觉特征的单位表征。这三种表征对于我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们分别都只涉及到单个观念,单个表象和单个关系。它们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万物,却很难帮助我们应对事件。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综合性的表征,以使得我们在掌握过去知识、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掌握,处理新的东西,这种综合的表征形式就是图式。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 它是1781年由心理学家康德最先提出来的。图式作为一种对于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研究者似乎难于全面而具体的定义它。我对图式的理解是:图式是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对自己熟悉的各种实体(如鸟)或事件(如阅读)的命题、次序、知觉特征的一种综合性的概括。人们将它保存于自己的记忆之中,用于指导自己对同类实体或事件的认知加工图式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建立于人们对所经历的事物、所获得知识的整合的基础之上。
图式的包罗万象
作为陈述性知识的高级形式,图式涉及人对一范畴内的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和关系的看法。现代认知心理学区分了两类图式:一类是关于客体的图式,
另一类是关于事件或做事的图式。而这两类图式,几乎就能将我们身边的事物或者我们的一些行动全都包括进去,因此,说图式是包罗万象的并不为过。安德森曾经提出一个关于房子的图式:
房子
上位集合:建筑物
组成部分:房间
材料:木头、砖块、石头
功能:供人居住
形状:直线型或三角形
面积:10-1000平方米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房子的上位集合建筑也应该有属于它的图式。按照这种思想,可以想见,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人们能对他们所认识的每一类事物都形成图式。同样的,对于所经历的事情,人们还能形成表征事件的图式。最值得称道的是:图式还可以代表文本或文章中出现的规律性。第一位研究文本图式的心理学家是巴特莱特,他让大学生被试读一篇题为《鬼战》的短文,在隔一段时间后,考察被试对短文的回忆情况。结果表明,若被试没有对所阅读文章中故事情节所类似的图式,被试就很难组织并记忆文章的内容。后来又研究指出:如果语言认知和习得者的适当的图式被激活, 或构建新的、同言语者和文本作者相近似或相同的图式, 将会降低语言学习的难度, 简化学习过程。总而言之,我们能形成对我们身边所有事物的图式,并且在图式的指导下,我们能更好的认识了解事物。
图式为我们提纲挈领
图示作为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能帮组我们对包含多种变异的事件物体进行总结,找到这些事物之间最简单和最基本的相通之处,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举个例子,一个拥有房子这个图式的人,他便会认为房子上面有顶,顶下面是墙壁,墙壁上有门有窗。那么以后,这个人在判断一样建筑(即使这个建筑他从来没见过)是不是房子的时候,他就可以将所见到的建筑物和自己的房子的图示相比较得出结论。因为个体在平时大量接触了关于房子的事物的刺激,他便不断的形成和完善自己对于房子的图式。在形成这个图式的时候,个体并没有将房
子顶部形状、墙壁颜色、门窗大小等诸多细小方面纳入自己形成的图式之中。其实,个体在形成图式的时候,只抓住了房子最典型的特征。因此,形成的图式就对同一范畴内事物提纲挈领的认识,而放弃一些可以改变的特征。
那么很显然,利用图式,我们就能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认识更多的东西,也能对未知事件做出更好判断。在形成图式时,我们抓住了范畴内事物的一些典型特征而放弃了无关紧要细节,这就使得我们能对存在变异的事物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将他们归入正确的范畴之内。如,在森林中,虽然有很多鸟是我们从没见过的,但是我们仍然能将他们归入“鸟”这个范畴而不是“鱼”这个范畴。这是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对于鸟的图式并不包括鸟羽毛的颜色,鸟的叫声等知觉特征。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图式的指导,我们认出这些动物是鸟则需要以下条件:首先,我们需要看到森林中每一种鸟的照片,然后利用各种途径了解这些鸟的每一个方面——哪怕是最细小的特征,最后,我们再牢牢的记住这些鸟的每一个细节。如果真像这样的话,在这个信息无穷无尽的社会,我们大脑的认知加工系统相信很快就会瘫痪掉。
另外,图式的提纲挈领的作用还能给我们带来记忆上的便利,帮组我们减轻记忆的负担。我们从我们先前经历的多种事物中提取一些典型的,扼要的特征以形成对这一范畴的图式。因而我们记住这一范畴的图式时,就能对该范畴下的诸多个体的特征进行掌握了,我们就不需要去将隶属于这个范畴的每个个体进行单独的记忆了。正是图式提纲挈领的作用简化了我们对人和事物的鉴定和分类,因而我们的记忆负担就减小了很多。
图式让我们温故知新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在我看来,这句话不单单是指的学习方面,它还可以延伸到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这句话中的“故”可以是以前的知识,也可以指的是以前所学的知识,也可以指以前的某次具体经历。而“新”则是我们即将面对的,但又和“故”相联系的事件对象。我认为,在这由“故”推“新”的过程中,图式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在面对我们不熟悉或者未经历过的事情时,我们先前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图式,就是打开这财富之门的钥匙。图式来源于过去,服务于未来,因此对于图式良好的掌能让我们举一反三,减少对于未知的畏惧感。美国学者Thomas Scovel称图式为“图式”知识(schematic
knowledge) ,并将其定义为:给予类似的情况积累起来并可用于任何新情况中的特殊信息。
我很容易想起和自己有关的两个图式:一个是乘火车,一个是看电影。第一次乘火车前,我略微有些紧张,因为我从来没坐过火车,也没有过类似经历。坐过一次火车后,我形成了一个关于坐火车的图式:首先,我需要在售票厅买符合自己要求的火车票;然后,我应该在适当的时间进入火车站;进入火车站后过安检和检票口;然后,进入指定的候车室;上车时间到了之后,便可以去指定的站台上车;进入指定的车厢,找到自己的铺位(或座位)。在坐火车后不久我又形成了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图式:首先,在售票厅买票;然后,在入场时间进入检票处;检票后,进入指定的电影放映厅;进入放映厅后找好自己的座位,坐下,等待电影开始。在看电影的这一次经历中,我并没有出现类似于乘火车的紧张情绪。在我仔细的分析比较了这两件不同的事件在我头脑中形成的图式之后,我发现它们之间居然有好多共同点,其中最主要的步骤几乎都是一样的。我也就明白了为何在面对看电影这样一个全新的事件时,我没有体验乘火车那样的情绪。这是因为,乘火车这一图式比较复杂,但其最根本的步骤是:买票,检票,完成事件。这就和看电影很类似了。而相对来说,看电影的过程要比乘火车简单许多,因而我能表现的从容不迫。于是,在后来遇到的诸多买票类型的情况时,我都能参照前面所经历的具体事件来应对。
其实,在利用图式时,我们不光能温“故”而知“新”,还能让“新”来改进、完善“旧”。皮亚杰提出,同化和顺应两个机制会不断的促进个体思维的发展。其实,我认为在图式的学习上,也有类似于同化和顺应的机制,但是用吸纳和调整来描述更加恰当。在图式形成的早期,我们接触大量某个范畴内事物的特征,我们对范畴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更可能从各个侧面认识了这个范畴,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我们的认知系统则不断从中抽取信息,建构成关于这个范畴的图式我们从各个方面完善了自己的图式。然而,可能我们也会遇到某个范畴内新的事物,它的某一特征和我们所形成的图式中的特征并不十分吻合,这时候我们就应该调整业已形成的图式以更好的掌握该范畴。调整图式的意义在于修正我们图式的结构,精简图式的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图式的形成、掌握、运用,为我们的认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它的涵盖面广,
应用性强。它包罗万象,每个物体,每次事件都能在人脑中形成图式;它为我们提纲挈领,以最直接的方式帮我们深刻的认识事物;它让我们温故知新,让我们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这就是图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