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2
1988年,75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曾预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见世人对圣贤孔孟思想的重视。孔子、孟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们以其渊博的知识、精辟的伦理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化、思想乃至世界文化、思想崇高的地位,树立了他们在历代统治者思想中的绝对权威,确立了他们在文化人心中的精神偶像。在构建稳定和谐、以人为本社会的今天,这无疑是孔孟思想的再次回归和最佳诠释。当代作家李存保有一篇文章《大河遗梦》,对当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而精神文明断流和缺失的现状作了深刻的探讨和反思,他认为民族精神怎可断流,孔孟精神不可或缺。从“仁”到“仁政”,从汉代独尊儒术到程朱理学,从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到今天的稳定和谐,都证明了它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一种傲立千年的思想,怎能不学习、继承、发展、弘扬?有人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没有安身立命的价值系统,不打自垮。“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愿圣贤之道为踌躇歧路的我们指点迷津,愿圣贤之道化为能洗涤我们沾染世俗浊气的永不衰竭的精神活水。因限于篇幅,现仅从以下六个方面粗作梳理,以期对孔孟作一最虔诚的巡礼,也许能带给我们华夏子孙一些有益的启示并对圣贤之道的参悟作出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孝悌观
万事孝为先。〈〈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事,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众多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人最为推崇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孔子的意识中,无论您的官多高,位多尊,回到家中,您首先要做的就是成为孝子。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孝:孝不是帮父母干点事,也不是为老人供给丰盛的三餐,而是对父母始终和颜悦色,为他们提供三百六十五日的精神食粮。我们做到了吗?我们能做到吗?什么是孝?孔子还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面对两鬓苍苍的双亲,做儿女的应为他们的健康忧心忡忡,祝福父母安康、高寿,这也是孝。孟子认为不孝的表现有五种:惰其四支(支通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在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对孝也有深刻的论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认为,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孝的氛围至关重要,因此教育培训部门对孝的教育、熏陶,应责无旁贷。
现在很多人与父辈缺少交流、沟通,囿于自我天地,自我标榜,自我欣赏。父母的言行仿佛与他们格格不入,他们与父母形成无形代沟和隔膜。这也是不孝的另类表现形式。《礼》曰,“父召,无诺”。这告诉我们应该加强与父母感情的互动,这样会形成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老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应是孝在全社会、全人类的普及和推广,带有墨子兼爱、泛爱的色彩。由孝及爱,由爱及孝,如人人都有孝心、爱心,那么家庭一定是温馨和睦的家庭,社会一定是温暖和谐的社会。愿人人都能“为人子,止于孝”(《尚书》)。
〈二〉小事观
陈蕃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现实中的不少人恐怕类似那个陈蕃,眼高手低,不愿做小事,不屑做小事,总认为做小事没面子,掉架子。要想能扫天下,做大事,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汉初三杰的张良就因愿为黄石公拾履而得到《太公兵法》,后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张思德在延安烧窑,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掏粪工人时传祥一辈子干脏活,干累活,干苦活,同样名垂青史;徐虎专帮人们修水管、拧螺丝也成为时代风云人物,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些事虽小,却昭示一个深刻的哲理:小孕育着伟大。一滴海水可以解读大海的深邃,一片绿叶可以领略春天的明媚,一件小事可以认知人格的高峻。
孔子一生以教书为业,虽也曾作过几任小官,但在官场他并没有干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的博闻强识,古今中外有几人能与之比肩,圣人的地位何人能撼。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说,“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这是对做小事最精辟的论述:为老人折一树枝做手杖,或见到老人鞠躬问好,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也能做好。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疏》)当代人要想“成其大,就其深“,谨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三〉向善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许善花会结出恶果,也许恶花会结出善果,这个问题留给生物学家们去讨论,研究吧。向善、尚美历来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精粹。
孔子虽没有明确提出性善或性恶的观点,但在他的骨子里主张人性为善。孔子对他所处的时代怀有深深的忧郁,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们可以推想: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周礼已逐渐丧失它的约束力,原有的格局已被打破,世风每况愈下,人心不古。如果,孔子健在,面对当代人的现状,他老人家会发出怎样的慨叹?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对于善,孟子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段文字高度浓缩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仁、义、礼、智”也成为儒家思想的精华。孟子更斩钉截铁地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刘备留给儿子刘禅的家训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道出了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也应该成为当代人的行为准则。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一心向善,成就其在历史上的美名。每个人应该“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潜心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广泛涉猎,做一个像林肯所说的“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的人都充满友善”的人,做一个“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国语》)的人。
〈四〉节俭观
据科学家预测,在未来五百年内,地球上的能源将全部耗尽。这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的确是一个人人必须面对的残酷的事实。节俭,应该也必须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国固然地大物博,不乏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不乏美食家,但也不乏浪费者。姑且不说我国每年上千亿的公款吃喝、旅游是怎样的一种令人痛心疾首、触目惊心的浪费(现正狠杀此风),仅现代人,在吃、穿、住、行上的盲目攀比、竞相效仿,就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从本质上讲,这就是浪费。我们都不是“啃老族”,别忘了在进餐厅时做一个“打包族”,为我们的下代、身边的人做一个表率。
孔子曾告诫世人,“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子认为,节俭不但是一种至高美德,而且还是人一生平安的不二法宝。对于立志做一番事业,但对衣食挑剔的士人,孔子特别地厌恶,他曾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不管您是富贵,还是清贫;不管您是达者,还是贫者,都要厉行节俭,以俭为荣,以侈为耻。俭,能兴家,俭,能治国,让我们共同铭记巴尔扎克的经典座右铭: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堆积起来的。
〈五〉学习观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种观点正契合我国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机制的理念。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在知识化、信息化的今天,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争分秒,惜寸阴。有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有几百万未成年学生和成千上万的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至于那些迷恋艳情、武侠的人就更多了。这的确应引起人们的深思。怎么办?我想,孔孟会告诉我们答案:努力学习,提升素养,提高修养。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就无法与人交流、沟通,不学习,就无法立身处世。学与不学两重天,能不学吗?人的天资、禀赋是不一样的,因此,学习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历史上,像杨修、张松这种过目成诵,像司马相如、李白这种倚马可待的天才,毕竟屈指可数。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还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可痴想做“生而知之者”,应成为“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否则,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学习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乐”其实就是指学习兴趣。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很多学习难关都会被攻破,一些难题也会迎刃而解,人们也将从学习中体会到苦中乐更胜乐中乐的快感。这是一种学习兴趣,也是一种学习的境界,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二是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在如何处理学与思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具有哲辩思维的理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三是应尊师重教,不耻下问。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有学而知困、思而知困之时,怎么办?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孔子把学识不及自己的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作为自己的老师,还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我们不仅要勤学、善思,而且还要尊师、敬师、不耻下问。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时,孰与昧行乎。”(刘向《说苑》)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气概,珍惜年华,潜心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加强自身修养,净化灵魂,提升品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更好的施政需要。
〈六〉诚信观
这是曾经作为高考作文的话题,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话题,也是一个严肃的话题,需要人人为之身体力行的话题。假如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人人都能以诚信为立身处世准则的社会,诚信还会成为高考话题吗?还能成为当代中国一大社会问题吗?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则不立”。在孔子的意识里,诚信等同生死。孔子还说,“言必信,行必果”。要把诚信作为人生的基本信仰之一,事事讲诚信,时时讲诚信。南门立木的典故,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在那个传统保守的时代,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谈何容易。但商鞅用诚信赢得了天下人的认可和支持,使得秦国的改革变法得以顺利推行,为秦国的国富民强、兵强马壮,最终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对诚信力量的一个最佳注脚。
但在我们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有居心叵测的人,有心怀鬼胎的人,有口蜜腹剑的人,有阳奉阴违的人,有明似一盆火暗似一把刀的人,有脸上笑容可掬,脚下使绊子的人。因此人不但要讲诚信,而且还要练就一双洞微烛幽的火眼金睛,和那些扰乱社会诚信秩序,不讲诚信的人作斗争。我们应将诚信推广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做到我为人人讲诚信,人人为我守诚信,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活在诚信的天空里,呼吸着诚信的空气。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2
1988年,75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曾预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见世人对圣贤孔孟思想的重视。孔子、孟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们以其渊博的知识、精辟的伦理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化、思想乃至世界文化、思想崇高的地位,树立了他们在历代统治者思想中的绝对权威,确立了他们在文化人心中的精神偶像。在构建稳定和谐、以人为本社会的今天,这无疑是孔孟思想的再次回归和最佳诠释。当代作家李存保有一篇文章《大河遗梦》,对当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而精神文明断流和缺失的现状作了深刻的探讨和反思,他认为民族精神怎可断流,孔孟精神不可或缺。从“仁”到“仁政”,从汉代独尊儒术到程朱理学,从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到今天的稳定和谐,都证明了它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一种傲立千年的思想,怎能不学习、继承、发展、弘扬?有人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没有安身立命的价值系统,不打自垮。“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愿圣贤之道为踌躇歧路的我们指点迷津,愿圣贤之道化为能洗涤我们沾染世俗浊气的永不衰竭的精神活水。因限于篇幅,现仅从以下六个方面粗作梳理,以期对孔孟作一最虔诚的巡礼,也许能带给我们华夏子孙一些有益的启示并对圣贤之道的参悟作出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孝悌观
万事孝为先。〈〈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事,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众多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人最为推崇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孔子的意识中,无论您的官多高,位多尊,回到家中,您首先要做的就是成为孝子。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孝:孝不是帮父母干点事,也不是为老人供给丰盛的三餐,而是对父母始终和颜悦色,为他们提供三百六十五日的精神食粮。我们做到了吗?我们能做到吗?什么是孝?孔子还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面对两鬓苍苍的双亲,做儿女的应为他们的健康忧心忡忡,祝福父母安康、高寿,这也是孝。孟子认为不孝的表现有五种:惰其四支(支通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在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对孝也有深刻的论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认为,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孝的氛围至关重要,因此教育培训部门对孝的教育、熏陶,应责无旁贷。
现在很多人与父辈缺少交流、沟通,囿于自我天地,自我标榜,自我欣赏。父母的言行仿佛与他们格格不入,他们与父母形成无形代沟和隔膜。这也是不孝的另类表现形式。《礼》曰,“父召,无诺”。这告诉我们应该加强与父母感情的互动,这样会形成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老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应是孝在全社会、全人类的普及和推广,带有墨子兼爱、泛爱的色彩。由孝及爱,由爱及孝,如人人都有孝心、爱心,那么家庭一定是温馨和睦的家庭,社会一定是温暖和谐的社会。愿人人都能“为人子,止于孝”(《尚书》)。
〈二〉小事观
陈蕃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现实中的不少人恐怕类似那个陈蕃,眼高手低,不愿做小事,不屑做小事,总认为做小事没面子,掉架子。要想能扫天下,做大事,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汉初三杰的张良就因愿为黄石公拾履而得到《太公兵法》,后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张思德在延安烧窑,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掏粪工人时传祥一辈子干脏活,干累活,干苦活,同样名垂青史;徐虎专帮人们修水管、拧螺丝也成为时代风云人物,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些事虽小,却昭示一个深刻的哲理:小孕育着伟大。一滴海水可以解读大海的深邃,一片绿叶可以领略春天的明媚,一件小事可以认知人格的高峻。
孔子一生以教书为业,虽也曾作过几任小官,但在官场他并没有干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的博闻强识,古今中外有几人能与之比肩,圣人的地位何人能撼。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说,“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这是对做小事最精辟的论述:为老人折一树枝做手杖,或见到老人鞠躬问好,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也能做好。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疏》)当代人要想“成其大,就其深“,谨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三〉向善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许善花会结出恶果,也许恶花会结出善果,这个问题留给生物学家们去讨论,研究吧。向善、尚美历来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精粹。
孔子虽没有明确提出性善或性恶的观点,但在他的骨子里主张人性为善。孔子对他所处的时代怀有深深的忧郁,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们可以推想: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周礼已逐渐丧失它的约束力,原有的格局已被打破,世风每况愈下,人心不古。如果,孔子健在,面对当代人的现状,他老人家会发出怎样的慨叹?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对于善,孟子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段文字高度浓缩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仁、义、礼、智”也成为儒家思想的精华。孟子更斩钉截铁地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刘备留给儿子刘禅的家训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道出了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也应该成为当代人的行为准则。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一心向善,成就其在历史上的美名。每个人应该“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潜心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广泛涉猎,做一个像林肯所说的“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的人都充满友善”的人,做一个“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国语》)的人。
〈四〉节俭观
据科学家预测,在未来五百年内,地球上的能源将全部耗尽。这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的确是一个人人必须面对的残酷的事实。节俭,应该也必须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国固然地大物博,不乏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不乏美食家,但也不乏浪费者。姑且不说我国每年上千亿的公款吃喝、旅游是怎样的一种令人痛心疾首、触目惊心的浪费(现正狠杀此风),仅现代人,在吃、穿、住、行上的盲目攀比、竞相效仿,就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从本质上讲,这就是浪费。我们都不是“啃老族”,别忘了在进餐厅时做一个“打包族”,为我们的下代、身边的人做一个表率。
孔子曾告诫世人,“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子认为,节俭不但是一种至高美德,而且还是人一生平安的不二法宝。对于立志做一番事业,但对衣食挑剔的士人,孔子特别地厌恶,他曾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不管您是富贵,还是清贫;不管您是达者,还是贫者,都要厉行节俭,以俭为荣,以侈为耻。俭,能兴家,俭,能治国,让我们共同铭记巴尔扎克的经典座右铭: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堆积起来的。
〈五〉学习观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种观点正契合我国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机制的理念。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在知识化、信息化的今天,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争分秒,惜寸阴。有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有几百万未成年学生和成千上万的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至于那些迷恋艳情、武侠的人就更多了。这的确应引起人们的深思。怎么办?我想,孔孟会告诉我们答案:努力学习,提升素养,提高修养。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就无法与人交流、沟通,不学习,就无法立身处世。学与不学两重天,能不学吗?人的天资、禀赋是不一样的,因此,学习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历史上,像杨修、张松这种过目成诵,像司马相如、李白这种倚马可待的天才,毕竟屈指可数。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还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可痴想做“生而知之者”,应成为“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否则,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学习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乐”其实就是指学习兴趣。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很多学习难关都会被攻破,一些难题也会迎刃而解,人们也将从学习中体会到苦中乐更胜乐中乐的快感。这是一种学习兴趣,也是一种学习的境界,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二是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在如何处理学与思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具有哲辩思维的理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三是应尊师重教,不耻下问。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有学而知困、思而知困之时,怎么办?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孔子把学识不及自己的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作为自己的老师,还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我们不仅要勤学、善思,而且还要尊师、敬师、不耻下问。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时,孰与昧行乎。”(刘向《说苑》)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气概,珍惜年华,潜心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加强自身修养,净化灵魂,提升品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更好的施政需要。
〈六〉诚信观
这是曾经作为高考作文的话题,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话题,也是一个严肃的话题,需要人人为之身体力行的话题。假如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人人都能以诚信为立身处世准则的社会,诚信还会成为高考话题吗?还能成为当代中国一大社会问题吗?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则不立”。在孔子的意识里,诚信等同生死。孔子还说,“言必信,行必果”。要把诚信作为人生的基本信仰之一,事事讲诚信,时时讲诚信。南门立木的典故,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在那个传统保守的时代,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谈何容易。但商鞅用诚信赢得了天下人的认可和支持,使得秦国的改革变法得以顺利推行,为秦国的国富民强、兵强马壮,最终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对诚信力量的一个最佳注脚。
但在我们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有居心叵测的人,有心怀鬼胎的人,有口蜜腹剑的人,有阳奉阴违的人,有明似一盆火暗似一把刀的人,有脸上笑容可掬,脚下使绊子的人。因此人不但要讲诚信,而且还要练就一双洞微烛幽的火眼金睛,和那些扰乱社会诚信秩序,不讲诚信的人作斗争。我们应将诚信推广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做到我为人人讲诚信,人人为我守诚信,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活在诚信的天空里,呼吸着诚信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