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一课时70-74页。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
学具:每小组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两张长方形彩色卡纸;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我们进行涂色比赛怎么样?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组各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谁先全部涂完就代表哪组获胜。(老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故意给男生一张大白纸,给女生一张很小的白纸)。下面开始比赛!
这时男同学纷纷喊出:老师这样不公平!我们的这张纸大,女生的那张纸小。
师:对,要想公平的比赛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由于这两张纸面大小不同,只能终止现在的比赛。下面用手摸一摸纸的表面。还有那些物体有面,他们的表面的大小是否一样?我们继续研究这些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面积,理解含义。
(1)、通过物体表面感知面积
①、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②、 摸一摸:摸一摸数学书的上面,再来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么感觉?
③、 比一比:数学书的上面 和 文具盒的上面 ,那个面大?怎样比较的?(观察法、重叠法)
④、再来摸一摸、比一比练习本的面和课桌的面那个小?
⑤、黑板的表面和和刚才我们摸的物体的表面相比怎样?
⑥、刚才通过观察和重叠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⑦、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① .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平面图形?生汇报
②课件展示平面图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你能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大?圆形和三角形相比那个大?圆形和正方形呢?(圆形和正方形用观察法不容易看出,可利用课件动画演示重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像这种周围都是封闭着的图形叫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他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这时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纸片及绿色长方形、红色长方形卡纸),动手摆一摆,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两张彩纸的大小,请同学们看清操作要求。
(3)、课件展示:
操作要求:
① 四人小组中每两人选一个长方形彩纸,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摆完后小组交流两张彩纸的比较结果。
③ 遇到困难时,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组1:我们组选择的是长方形纸片,绿色卡纸是一行摆6个,摆2行;红色卡纸是一行摆3个,摆3行。结果红色长方形小一些。
组2:我们组选择的是正方形纸片,绿色卡纸一行摆了12个,摆2行;红色卡纸一行摆6个,摆3行。结果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 组3:我们选择了圆形纸片,发现摆的圆片之间有缝隙,无法比较 组4我们组选择的是正三角形纸片,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但是太麻烦!
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6)师生共同总结:操作中发现: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长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方便。
师:我们还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应注意什么?(选择相同的图形)
(7)、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也就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8)、像刚才我们用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都可以看成一个面积单位,刚才绿色卡纸上面摆了24个小正方形,就说明这张绿色卡纸的面积就有24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人们为了方便,就选择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深入引导。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认识1平方厘米
拿一拿:从学具中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同时出示1平方厘米教具)
量一量: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生汇报师板书: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画一画:在练习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大拇指指甲的面积)
估一估:一块橡皮的上表面大约有几平方厘米?
③ 认识1平方分米
拿一拿:从学具中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时出示1平方分米的教具)
量一量: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生汇报师板书: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画一画:在练习本上画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估一估:一本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几平方分米?
④认识1平方米
猜一猜:面积是1平方米正方形有多大?(学生可用手势比划一下) 量一量:师直接出示1平方米的教具,找一学生用米尺上来量一量。(生汇报板书: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估一估:1平方米能站几人?
试一试:找几个同学上来站在1平方米的教具上,数出大约站了几人。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拿一拿、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估一估、试一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4、回顾内容,揭示课题
通过学习、操作、探究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智慧大闯关: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个纽扣的面积大约是1( )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4( )
(3)、数学配套练习册封面的面积大约是2( )(4)课桌高7( )
(4)、学校操场的面积是720( ). 一棵大树高12( )
①大楼高20( ).
.
.
课件出示小故事“放学回家后,小马哈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一不小心一粒石子吧小马哈那颗约1平方米的大门牙磕掉了。顿时,鲜血直流,小马哈赶紧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巴往医院跑去„„”
学生找出故事中的错误,并修改正确。
(2) 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资料:
①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 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
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一课时70-74页。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
学具:每小组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两张长方形彩色卡纸;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我们进行涂色比赛怎么样?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组各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谁先全部涂完就代表哪组获胜。(老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故意给男生一张大白纸,给女生一张很小的白纸)。下面开始比赛!
这时男同学纷纷喊出:老师这样不公平!我们的这张纸大,女生的那张纸小。
师:对,要想公平的比赛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由于这两张纸面大小不同,只能终止现在的比赛。下面用手摸一摸纸的表面。还有那些物体有面,他们的表面的大小是否一样?我们继续研究这些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面积,理解含义。
(1)、通过物体表面感知面积
①、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②、 摸一摸:摸一摸数学书的上面,再来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么感觉?
③、 比一比:数学书的上面 和 文具盒的上面 ,那个面大?怎样比较的?(观察法、重叠法)
④、再来摸一摸、比一比练习本的面和课桌的面那个小?
⑤、黑板的表面和和刚才我们摸的物体的表面相比怎样?
⑥、刚才通过观察和重叠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⑦、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① .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平面图形?生汇报
②课件展示平面图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你能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大?圆形和三角形相比那个大?圆形和正方形呢?(圆形和正方形用观察法不容易看出,可利用课件动画演示重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像这种周围都是封闭着的图形叫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他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这时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纸片及绿色长方形、红色长方形卡纸),动手摆一摆,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两张彩纸的大小,请同学们看清操作要求。
(3)、课件展示:
操作要求:
① 四人小组中每两人选一个长方形彩纸,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摆完后小组交流两张彩纸的比较结果。
③ 遇到困难时,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组1:我们组选择的是长方形纸片,绿色卡纸是一行摆6个,摆2行;红色卡纸是一行摆3个,摆3行。结果红色长方形小一些。
组2:我们组选择的是正方形纸片,绿色卡纸一行摆了12个,摆2行;红色卡纸一行摆6个,摆3行。结果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 组3:我们选择了圆形纸片,发现摆的圆片之间有缝隙,无法比较 组4我们组选择的是正三角形纸片,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但是太麻烦!
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6)师生共同总结:操作中发现: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长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方便。
师:我们还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应注意什么?(选择相同的图形)
(7)、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也就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8)、像刚才我们用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都可以看成一个面积单位,刚才绿色卡纸上面摆了24个小正方形,就说明这张绿色卡纸的面积就有24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人们为了方便,就选择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深入引导。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认识1平方厘米
拿一拿:从学具中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同时出示1平方厘米教具)
量一量: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生汇报师板书: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画一画:在练习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大拇指指甲的面积)
估一估:一块橡皮的上表面大约有几平方厘米?
③ 认识1平方分米
拿一拿:从学具中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时出示1平方分米的教具)
量一量: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生汇报师板书: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画一画:在练习本上画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估一估:一本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几平方分米?
④认识1平方米
猜一猜:面积是1平方米正方形有多大?(学生可用手势比划一下) 量一量:师直接出示1平方米的教具,找一学生用米尺上来量一量。(生汇报板书: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估一估:1平方米能站几人?
试一试:找几个同学上来站在1平方米的教具上,数出大约站了几人。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拿一拿、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估一估、试一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4、回顾内容,揭示课题
通过学习、操作、探究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智慧大闯关: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个纽扣的面积大约是1( )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4( )
(3)、数学配套练习册封面的面积大约是2( )(4)课桌高7( )
(4)、学校操场的面积是720( ). 一棵大树高12( )
①大楼高20( ).
.
.
课件出示小故事“放学回家后,小马哈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一不小心一粒石子吧小马哈那颗约1平方米的大门牙磕掉了。顿时,鲜血直流,小马哈赶紧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巴往医院跑去„„”
学生找出故事中的错误,并修改正确。
(2) 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资料:
①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 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
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