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大学是旧中国的一所贵族化的高等学府,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1879年,施约瑟主教将19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上海创办的增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在苏州河南岸梵皇渡购地建造校舍,依美国大学的模式创办了这所圣约翰书院。施约瑟,原名斯凯雷斯开雷夫斯基,出生于立陶宛,父母是犹太人,迁居美国后,信奉基督教。书院原以中文为主,初创时学生仅39人。1881年改以授英文为主,并注重西方自然科学的教学。1883年施约瑟因病辞职,继任者为文惠廉,此人当年曾为开辟美租界者来沪打头阵,今塘沽路原名文监师路,就是纪念他的。
1886年,24岁的卜舫济来到圣约翰书院教授英文,从此结下了同这所名校的终身之缘。他当时刚从纽约总神学院毕业。两年后,卜舫济以出众的才干出任院长。1906年书院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卜任校长。圣约翰大学有73年的历史,而卜舫济掌握大权达52年之久。筹资扩建,全面治校,培养人才,他为圣约翰倾注了毕生的时间与精力。但他终究是为教会和美国服务的,如在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中,他竟阻止和破坏学生的爱国行动,尤其是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禁止学生罢课,公然拉下中国国旗,引起师生公愤,大部分退出圣约翰,在教育家张寿镛的资助下,另办光华大学。虽然在政治上十分保守,但他的确为中西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而且成了中国通与上海通,写了《中国史纲》《上海简史》《上海方言教程》等著作。1941年,他退下校长宝座,任名誉校长,并回到美国。抗战胜利后,他怀着对中国、对圣约翰的眷恋之情,于1946年以82岁高龄,再来上海,1947年3月7日病逝,葬于静安公墓。
圣约翰大学因在美国华盛顿注册,故兼有美国国内大学的地位,其毕业生可直接升入美国的大学研究生院。该校学风严谨,尤以英文教学著名,其历届毕业生中人才之多,远非其他教会大学所能及。中国现代史上的许多名人如外交家颜惠庆、施肇基、顾维钧、王正廷,名医颜福庆、牛惠霖、牛惠生,民族资本家荣毅仁、刘鸿生,作家林语堂,建筑师贝聿铭,会计师潘序伦,出版家邹韬奋,宋氏家族的宋子文、宋子良等,均毕业于圣约翰大学。
上海的现代体育运动,也始于圣约翰大学。1890年,上海最早的运动会在学校礼拜堂前的广场上举行,并规定每年举行两次。从中也培养了不少体育人才,如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华田径队得36分,而其中26分便为圣约翰的4个学生所得。
卜舫济对圣约翰的校舍建设,着实费了一番心血。1892年,他到美国四处奔走,为学校募款,还绘制了建筑图样寄回来,并告诉有关人员:“务将中国之特质保存”。到抗战前夕的1936年,学校已扩充至300亩,先后建造了13座教学楼,32座宿舍和教员住宅,还有实验室、图书馆等。主要建筑都是飞檐、歇山顶,有四合院式,而内部和下层则为西式。
于1894年1月奠基、同年9月竣工的怀施堂(为纪念创办人施约瑟而命名)为两层砖木结构,部分三层,歇山顶,分东西两部,中间有重檐翘角的钟楼,屋面歇山顶,铺中国式的蝴蝶瓦,门为券式。楼上南面有长廊,铁栏杆。因著名出版家、政论家邹韬奋是圣约翰文学院学士,解放后,此楼易名为韬奋楼。
老科学馆,砖木结构,1899年建,底层外有长廊,各室均为落地长窗,屋面亦飞檐翘角。三层,有物理化学实验室、博物院及神学、医学教室,三楼是学生宿舍。
思颜堂,1904年建,凹字形,砖木结构。二层,部分三层、西面四间为二层,上面为平台,设栏杆。三层屋面为飞檐。二、三层有外廊栏杆。此堂为纪念颜永京而命名,颜为牧师,是我国现代外交家颜惠庆的父亲,为学校出力很多,同时对社会公益,也做了不少的事情。
思孟堂,1909年建,平面长方形,砖木结构,大屋顶,三层,屋面歇山式,亦铺蝴蝶瓦。中间凸出,有钟楼,钻尖顶。此堂为纪念1907年在牯岭因抢救落水者而为瀑布冲走殉身的孟嘉德牧师而命名。
类似的建筑,还有1916年建的罗氏图书馆,罗氏兄弟曾分别担任纽约市长和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向圣约翰捐款甚多。1933年,因宋子文的帮助,圣约翰大学获赠盛宣怀所藏中文书籍66007册,校友们纷纷捐助,建造了新的图书馆。此外,还有1923年造的新科学馆,歇山顶,三层。而1918年建的体育馆,也是西式建筑加大屋顶。
圣约翰大学在解放后的院系调整中,按其学科,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则与震旦医学院等合并,建立第二医学院(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址归华东政法学院使用,那些有特色的楼房,多保存至今。
澄黄摘自《上海老房子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
圣约翰大学是旧中国的一所贵族化的高等学府,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1879年,施约瑟主教将19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上海创办的增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在苏州河南岸梵皇渡购地建造校舍,依美国大学的模式创办了这所圣约翰书院。施约瑟,原名斯凯雷斯开雷夫斯基,出生于立陶宛,父母是犹太人,迁居美国后,信奉基督教。书院原以中文为主,初创时学生仅39人。1881年改以授英文为主,并注重西方自然科学的教学。1883年施约瑟因病辞职,继任者为文惠廉,此人当年曾为开辟美租界者来沪打头阵,今塘沽路原名文监师路,就是纪念他的。
1886年,24岁的卜舫济来到圣约翰书院教授英文,从此结下了同这所名校的终身之缘。他当时刚从纽约总神学院毕业。两年后,卜舫济以出众的才干出任院长。1906年书院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卜任校长。圣约翰大学有73年的历史,而卜舫济掌握大权达52年之久。筹资扩建,全面治校,培养人才,他为圣约翰倾注了毕生的时间与精力。但他终究是为教会和美国服务的,如在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中,他竟阻止和破坏学生的爱国行动,尤其是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禁止学生罢课,公然拉下中国国旗,引起师生公愤,大部分退出圣约翰,在教育家张寿镛的资助下,另办光华大学。虽然在政治上十分保守,但他的确为中西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而且成了中国通与上海通,写了《中国史纲》《上海简史》《上海方言教程》等著作。1941年,他退下校长宝座,任名誉校长,并回到美国。抗战胜利后,他怀着对中国、对圣约翰的眷恋之情,于1946年以82岁高龄,再来上海,1947年3月7日病逝,葬于静安公墓。
圣约翰大学因在美国华盛顿注册,故兼有美国国内大学的地位,其毕业生可直接升入美国的大学研究生院。该校学风严谨,尤以英文教学著名,其历届毕业生中人才之多,远非其他教会大学所能及。中国现代史上的许多名人如外交家颜惠庆、施肇基、顾维钧、王正廷,名医颜福庆、牛惠霖、牛惠生,民族资本家荣毅仁、刘鸿生,作家林语堂,建筑师贝聿铭,会计师潘序伦,出版家邹韬奋,宋氏家族的宋子文、宋子良等,均毕业于圣约翰大学。
上海的现代体育运动,也始于圣约翰大学。1890年,上海最早的运动会在学校礼拜堂前的广场上举行,并规定每年举行两次。从中也培养了不少体育人才,如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华田径队得36分,而其中26分便为圣约翰的4个学生所得。
卜舫济对圣约翰的校舍建设,着实费了一番心血。1892年,他到美国四处奔走,为学校募款,还绘制了建筑图样寄回来,并告诉有关人员:“务将中国之特质保存”。到抗战前夕的1936年,学校已扩充至300亩,先后建造了13座教学楼,32座宿舍和教员住宅,还有实验室、图书馆等。主要建筑都是飞檐、歇山顶,有四合院式,而内部和下层则为西式。
于1894年1月奠基、同年9月竣工的怀施堂(为纪念创办人施约瑟而命名)为两层砖木结构,部分三层,歇山顶,分东西两部,中间有重檐翘角的钟楼,屋面歇山顶,铺中国式的蝴蝶瓦,门为券式。楼上南面有长廊,铁栏杆。因著名出版家、政论家邹韬奋是圣约翰文学院学士,解放后,此楼易名为韬奋楼。
老科学馆,砖木结构,1899年建,底层外有长廊,各室均为落地长窗,屋面亦飞檐翘角。三层,有物理化学实验室、博物院及神学、医学教室,三楼是学生宿舍。
思颜堂,1904年建,凹字形,砖木结构。二层,部分三层、西面四间为二层,上面为平台,设栏杆。三层屋面为飞檐。二、三层有外廊栏杆。此堂为纪念颜永京而命名,颜为牧师,是我国现代外交家颜惠庆的父亲,为学校出力很多,同时对社会公益,也做了不少的事情。
思孟堂,1909年建,平面长方形,砖木结构,大屋顶,三层,屋面歇山式,亦铺蝴蝶瓦。中间凸出,有钟楼,钻尖顶。此堂为纪念1907年在牯岭因抢救落水者而为瀑布冲走殉身的孟嘉德牧师而命名。
类似的建筑,还有1916年建的罗氏图书馆,罗氏兄弟曾分别担任纽约市长和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向圣约翰捐款甚多。1933年,因宋子文的帮助,圣约翰大学获赠盛宣怀所藏中文书籍66007册,校友们纷纷捐助,建造了新的图书馆。此外,还有1923年造的新科学馆,歇山顶,三层。而1918年建的体育馆,也是西式建筑加大屋顶。
圣约翰大学在解放后的院系调整中,按其学科,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则与震旦医学院等合并,建立第二医学院(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址归华东政法学院使用,那些有特色的楼房,多保存至今。
澄黄摘自《上海老房子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