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本质 李美皆

爱情本质 李美皆.txt没有不疼的伤口,只有流着血却微笑的人有时候 给别人最简单的建议 却是自己最难做到的。 波伏瓦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她的名字已经作为一个圣经式的符号为女权主义者们所铭记,她被认为是现代女性的完美典范,成功的事业、成功的爱情和独立的自我相加,就是非凡的波伏瓦。但是,最为女权主义者私下里所羡慕的,恐怕还是她那成功的爱情。事业成功的女性并不少见,但这种成功大多是以爱情的缺失为代价的,波伏瓦不仅鱼与熊掌兼得,而且还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跟一个了不起的男人萨特相伴走过了浪漫的一生,这简直是一个传奇。为后世女权主义者们所欢欣鼓舞的,正是她的爱情传奇。

女权主义者需要典范,因此,她们塑造了波伏瓦。而在此之前,波伏瓦已经按照典范的标准塑造了自己,特别是在爱情上。可是现在,已经有一些新的传记证明,并非如此。

萨特和波伏瓦的爱情是依约进行的,条约的内容大致是:保持亲近的、永不结婚的爱情关系,同时相互给予对方完全的性自由,不吃醋,不争吵。女权主义者之所以高度称羡波伏瓦的爱情,是因为她们认为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可实际上,这个条约并不平等。

首先,双方自愿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条约带着先天的不平等。

关于这个条约生成的具体情形,两个人都没有详细说明,但是萨特说:“我不会结婚,永远单身,我要所有的女人……只要能搞到手。”而波伏瓦说:“萨特不愿履行一夫一妻制的职责,他喜欢与女人在一起……”“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同时我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的爱情。”由上面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人态度上有很大的不同。萨特是开宗明义当仁不让:我不要结婚,我只要搞女人。波伏瓦所说的则是萨特要怎么样,而不是自己要怎么样。“我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的爱情”,说的是一种“认识”。那么,这种“认识”所由何来呢?又是谁使她得到这种“认识”的呢?只能是萨特。这句话透露出,波伏瓦正在使自己努力面对萨特这一现实。所以,这个平等条约实际上等于萨特的单方面声明,或者说霸王条款,波伏瓦只是被迫同意而已。要想不失去萨特,她就必须这么做,别无选择。

波伏瓦的“认识”说明她已经意识到,允许萨特自由地拥有“偶然的爱情”——即艳遇——也是她长久地拥有萨特的唯一和必要条件。萨特在性方面的贪得无厌使他不可能永远满足于任何一个女人,但他会需要一个根据地式的女人来做自己的老巢,波伏瓦理智地选择了做这个老巢。把鸟儿放飞是使鸟儿恋巢

的最好的办法,也是拥有鸟儿的最好的办法,波伏瓦的这一选择无疑具有战略性意义。《萨特、波伏瓦和我》中,曾经同时既是波伏瓦的同性恋人又是萨特的异性恋人的“被勾引的姑娘”——比安卡·朗布卡说,“他们的未发表的条约、他们的‘偶然的爱情’,实际上只是一种‘诀窍’,是萨特为了满足征服的需要而发明的、西蒙娜也不得不接受的一种讹诈。”但是,相对而言,萨特并不需要多少“诀窍”,因为他在这桩爱情中的位置比波伏瓦有利。从根本上来看,条约之所以能够订立,更多的不是由于萨特害怕失去波伏瓦,而是由于波伏瓦害怕失去萨特。萨特为的是不失去自由,波伏瓦为的是不失去萨特。做出妥协的是波伏瓦。而波伏瓦之所以妥协,也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

其次,这个条约在外在的平等中蕴涵着内在的不平等,在平等的现象下掩藏着不平等的本质。因为男性和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投入爱情的程度,以及对于爱情的期望是有差异的,两性之间必须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来谋求平等。而这个条约显然没有尊重这种情感差异,所以不可能实现情感上的真正平等。

男性和女性在爱情上具有先天的差异。女性的爱欲往往比男性更强烈。女性对于爱情往往比男性更加执著和忘我,投入和专一。爱情对于女性往往比男性重要——爱情对于男性可能是锦上的花,对于女性却往往是雪中的炭。相比之下,女性更像爱情动物,因为她们更感性,而爱情就是一种丰富的感性。女性在理性上弱于男性,感性上强于男性,这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当然,女权主义者倾向于它的后天性——也就是社会造成的,她们会用社会性别而不是自然性别的理论来解释两性之间的大部分差异,——波伏瓦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她们只承认不得不承认的两性自然差异,比如性征。不过,性征的差异现在也被相对化了,因为又有了同性恋,同性恋女权主义的颠覆性更彻底,基本上对抗造物的安排。但凭直觉判断,它应该不仅仅是后天的,甚至主要并不是后天的。不知道科学(我指的是自然科学)对此是如何判断的,——不过,科学常常也令人迷惑,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绝然相反的科学论断是有的,何况,这还不纯粹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我相信男女的生理差异会影响到心理,就像女性的经期、更年期情绪会不稳一样。

女权主义者也许以为,可以通过改变女性的观念来消泯这种差异:用两性平等的观念来启蒙女性,使她们对于情感的要求跟男性一样,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差异是天经地义的,正如人们对

于阴柔阳刚的本能预期一样,由此,有些东西便随之注定了,爱情也不例外。

爱情的排他性是人类永恒的局限,我们希望有人突破这一局限,萨特和波伏瓦的爱情似乎就实现了这样的突破。可问题是,如果这种排他性真的能够被突破,它还是爱情吗?排他性既是爱情的局限,又是爱情的本质,爱情就是在局限中确定自己的本质的。就像雄孔雀受到挑逗或者见到雌孔雀就会自然地开屏一样,女性天生比男性更容易吃醋,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我是指真正的爱情,而不是复杂的男女关系——女性的排他性要比男性强烈得多,因为她们投入的比男性多。所以,遵循所谓平等的爱情条款,意味着波伏瓦比萨特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当然,波伏瓦做到了,她用理性来成功地约束了自己的感性。可是,正如法律不能转化为道德一样,理性也不能转化为感性,感性如果可以像一道方程式一样来对待,它就不是感性了。理性对感性本身是无可奈何的,感性只是被压抑了而已,并没有被改变。因此可以想象到波伏瓦的压抑,有多少理性,就有多少压抑。这种压抑是看不见的,但并不等于不存在。我们以为波伏瓦成功地突破了爱情的排他性,我们以为看到了一个例外,可那只是一个想象中的例外,或者说只是我们的希望。波伏瓦并不是女超人,也不是理性动物,萨特说:波伏瓦身上不可思议的是,她既有男人的智力,又有女人的敏感。在萨特和自己的关系上,这些敏感为波伏瓦带来的是什么?不难想象。但波伏瓦所面临的这些内在的困窘对于萨特来说,则要轻松得多,甚至根本不成问题,原因就是男性和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是不同的。

也许有人会说,波伏瓦也可以有自己的艳遇,事实上她的确这么做了,所以这个条约对于她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公平。这一说法忽略了男女在爱情投入程度上的差异。女性在爱情上不仅比男性更排他,而且比男性更投入,更专一,她们往往是把爱情当作宗教来对待的。男人可以同时去爱许多女人,女人却不能同时去爱许多男人,女人一个时间里只能装得下一个男人,正如人一个时间里只能信奉一种宗教一样。想象一下,当萨特关门离去之后,身后的那个女人在门里面将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她的心已经跟着出门了,可她的身体仍然留在原地,她在被撕裂,她是一只困兽,炼狱已经为她准备好了。可是她又不能阻止这个男人,甚至不能表示她的不满,因为有条约在先。这时候她该怎么办呢?她只有自救。她用什么来自救呢?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她也采取了萨特的做法,她也出去寻找艳遇。波伏瓦在萨特之外

真的有过几个异性,可问题是,她真的爱他们吗?她真的需要他们吗?——她的美国情人尼尔森在读完她的小说《一代名流》后气愤地叫嚷道:“她肯定在我们每次做爱时都记笔记的。”因为书中对他在床上的出卖太细致了。如果真的爱一个人,会在做完爱后还不忘去做笔记吗?这样的冷静,不仅可怕,而且肯定跟爱无关。

她真的有非爱他们不可的理由吗?我想如果有的话,这个理由无非是萨特。还是萨特。因为萨特给她的刺激,使她不得不采取行动来回应。说到底,艳遇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情感失衡的产物,只是一种勉强的补偿,一种无奈的自救,是否有效,却很难说,也许只是使她更加沮丧、焦虑和失落而已。也许她想刺激萨特,可是到头来却更深地刺激了自己。因为艳遇可能反过来加深了她对萨特的爱和需要,而自己所做的一切,却是这样的无济于事。所以,她后来宁愿为他“拉皮条”,这样做的好处是,他的艳遇是在她的掌控之中的,她间接参与了,有份了,心里会安稳和平衡一点。当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即便这个男人鼓励她出去寻欢,而她也确实这么做了,其中真的能有什么欢乐可言吗?她不可能在萨特之外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任何女人都不可能,除非她不爱这个男人。男性解决情欲问题的方式有很多,而女性,多半还是寄托于唯一的爱情而已。男女对于爱情投入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即便条约规定了红杏出墙的平等,并且在行为上已经实现了这种平等,仍然不能保证在爱情本质上能够达到平等。

男性和女性对于爱情的期望是不同的。男性要爱才快乐,女性要被爱才快乐。男性要征服才快乐,女性要被征服才快乐。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再强壮的女人,都喜欢小鸟依人的感觉。这就是苏青所说的“屈抑的快乐”。连清高独立如张爱玲,也喜欢这种“屈抑的快乐”:“用丈夫的钱,如果爱他的话,那却是一种快乐,愿意想自己是吃他的饭,穿他的衣服。那是女人的传统的权利,即使女人现在有了职业,还是舍不得放弃的。”“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苏青则如是说:“倘若同男的一块出去,费用叫我会钞,我就觉得很骄傲,可是同时也稍微有些悲哀,因为已经失去被保护的权利了。这并不是女人自己不争气,而是因为男女有天然(生理的)不平等,应该以人为的制度让她占便宜来补足,叫我请客,便有不当我是女人的悲哀。”对于独立女性所丧失的“屈抑的快乐”,苏青也有自己的怅惘:“我自己看看,房间里每一样东西,连一粒钉,也是我自己买的

。可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这就是张爱玲和苏青的女权主义,相当于张爱玲所说的“轻度知识分子”那样的软性女权主义。

女性在情感上是很难女权的,再独立的女性,都以在不丧失人格的前提下得到情感上的依赖而快乐,也就是“屈抑的快乐”。可是,波伏瓦得到过多少“屈抑的快乐”呢?她是来不得多少任性和撒娇的,不管内心有多么不快乐。因为有条约在先。男性和女性对于爱情的期望的不同,决定了在萨特和波伏瓦所制订的平等条约里,女性丧失的快乐要比男性多得多,所以情感上的平等仍然没有实现。

萨特和波伏瓦不仅在条约上不平等,而且在爱情生活实际上也是不平等的。

这种不平等首先是因为各自的品性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萨特是一个喜欢玩弄女性的伪君子,他自称是一个“令人作呕的学院式虐淫者,一个赚薪资的唐璜”。他在给情人旺达的信中,坦白“为了与你保持良好关系,我会踩踏整个世界(包括海狸在内)”。——海狸是萨特对波伏瓦的昵称。这种侮辱和伤害就是萨特给波伏瓦的爱的馈赠。萨特的性胃口奇大,经常和多位女性同时保持淫乱的性关系,波伏瓦不仅要帮他拉皮条,满足他的唐璜式的冲动,——“被勾引的姑娘”比安卡·朗布卡说,她之所以由波伏瓦的同性恋人而成为萨特的异性恋人,正是波伏瓦拉皮条的结果,而且波伏瓦不只拉过这一次皮条。——还要受命帮他打发他已经厌倦了的性伴侣。因此董鼎山先生把波伏瓦比喻为“管理皇室后宫妃嫔的太监”。这样的宽宏大量,根本不是正常女人所能为,除非她多少有点心理变态。事实上,波伏瓦的确找到了某种变态途径来发泄自己所受的压抑,比如,萨特在给一位曾经与他保持性关系的女性的信中说,“我从不爱你,……我有一种淫虐狂,你的粗俗实际上吸引了我。我的信……仅是一种热情写作的操练而已,给了海狸和我不少笑料。”可以想见,这位海狸是多么乐于和萨特分享这样的笑料,她笑得肯定有点发狂吧?

波伏瓦的身份还有点像一个管家,她全方位地照顾着萨特,——那是指他正好“临幸”于波伏瓦的时候。如果他“临幸”于别处,波伏瓦则连管家的幸运都轮不上,倒像一个暂时的弃妇。女权主义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大男子主义,可萨特恰恰就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女权主义的领袖波伏瓦却硬是忍受了他一生。

那么,波伏瓦为什么要忍受萨特呢?除了爱和崇拜,她自己的这句话也许可以给出一个解释:我和萨特的关系是我一生中不容置疑的巨大成就。这句话至少暴露了两点:一,她的爱有很大的功利性—

—借助萨特而不朽。二,这有违她的女权主义信念。对于第一点,后世女权主义者可能会断然否认,而咬定波伏瓦完全是因为她自己而不朽的。可事实是,波伏瓦的女权主义理论只有女权主义者了解和看重,而大多数人知道她,还是因为萨特,大多数时候,她还是和萨特一起出现于人们的文化视野当中的。关于第二点,很显然,以男人来标志自己的成就,是为强调女性个体独立的女权主义所不容的,所以波伏瓦这句话对于她自己的信念是矛盾的。

波伏瓦是用巨大的克制来保全自己的爱情的,她是把爱情当作事业来对待的。把爱情当作事业,就意味着兢兢业业,克尽职守,就意味着苦心经营,曲意逢迎,可是,爱情难道不首先是一种真性情吗?波伏瓦的坚强来自理性,她理智的委屈和牺牲与其说是为了拥有爱情,不如说是为了拥有萨特。这样的理智是可怕的。可是,要想成为一位受人称羡的女性,就必须要克制,必须要牺牲,以其他的满足来弥补情感的亏空,以巨大的耐心来等待苦尽甘来。波伏瓦几乎理智到了把自己当成一个实验客体、把自己和萨特的关系当成一个实验课题来做的程度,比安卡·朗布卡和尼尔森可能都是她的实验客体吧?

萨特和波伏瓦爱情生活实际不对等的第二个原因,是在实现爱情自由的条件和便利上,两个人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在中年以后。中年萨特名满天下,浑身散发着成功男人的魅力,对女人是手到擒来,愿意投怀送抱者也大有人在。可波伏瓦却不是这种情形。时间的流逝对于男人和女人的意义是不同的,特别是在异性方面,男性的魅力正在上升,女性的魅力却正在下降。这一点是很无奈的。中年男性的魅力好比成熟的果实,青春女性的魅力好比是盛开的花朵,都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中年以后的女性的魅力在哪里呢?

人到中年,智慧达到顶峰,男性成熟的魅力可以吸引女性,可是女性呢?张爱玲说,有几个女人是因为灵魂的美而被爱的?这话同样也可以演绎为:有几个女人是因为智慧的美而被爱的?事实就是如此,男人可以用智慧来吸引女人,女人却很难用智慧来吸引男人。年纪大的男性可以吸引年轻女性,而年纪大的女性却很难吸引年轻男性。“老男少女”的结合总是比“老女少男”的结合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你可以有很多道理,但最终却敌不过自己的感觉。杜拉斯具有不可效仿性,因为杜拉斯只有一个。再说杜拉斯的爱也是不堪和可疑的。就算扬·安德烈爱她,她真的爱这个年轻人吗?她还具有爱这个年轻人的能力吗?这个年轻人对她的爱是她想要的吗?她爱得其实不耐烦。人在什么

样的生命阶段需要什么样的爱是一定的。

波伏瓦在萨特之外的最后一段情大约是四十岁,对方比她小二十岁。可是萨特的最后一段情是什么时候呢?是到他爱不动为止。波伏瓦如果再走下去,会是什么呢?具有恋母情结的男子的畸恋,——那是把她当母亲的;或者同性恋,——那是把她当男人的。都不是她所要的对于一个心爱的女人的爱恋。这样的爱,要么就是有压力的,要么就是淡淡一笑无可奈何的。这样的爱,都是要她付出的,都是爱大于被爱的,可是,还是那句话:男人要爱才快乐,女人要被爱才快乐。

萨特最后终于完全而且永远地属于波伏瓦了,那是因为,已经没有女人要他了,他也没有能力去追逐女人了。鸟儿飞不动了,才回到它的老巢。她只是他的老巢。波伏瓦赢了,可又有什么好自豪的呢?她赢得辛酸苦涩、感慨万端,就像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终于把债还完了一样,虽然以耐力挺过来了,过程却好辛苦。一般女人,是承受不了这种浪漫的,所以还得老老实实地找一个本分的男人在同一屋檐下过上一辈子。宁愿不要优秀的男人,也绝不要为男人的优秀所苦,这是现实主义女性的选择。不过,成为一个平庸男人的最爱,又有什么好自豪的呢?其实两种选择都是公平的,只看你要什么。天下多的是宁愿成为一个平庸男人的唯一,也绝不要成为一个优秀男人的多少分之一的女人。也许,她们之所以没有成为波伏瓦,是因为没有遇上萨特?不管怎么说,天下平庸的男人终于可以自豪一把了,因为有这么多的女人离不开他们,有这么多的女人等待着从他们的平庸中得到安全感。当然,优秀而又专一的男人是再好不过的,只是,有多少呢?

萨特无疑是比波伏瓦更为不忠的,可是,如果要共同忠实于这份爱情,萨特所付出的克制就要比波伏瓦多得多,波伏瓦几乎是不需要什么克制的,她只要呆在自己的爱情里就行了,这对萨特似乎又是不公平的。说不清。世界上最复杂的就是男女之间的情事,复杂而悖谬。

男女平等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很客观很硬性的概念,我们甚至曾经客观和硬性到以为男女平等就是妇女能顶半边天,就是女人能跟男人干同样的活,所以才有了大寨的铁姑娘队。这其实是使女性生活得更艰辛。后来女权主义者终于认识到,女人跟男人干同样的活并不是男女平等,女性要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前提下来谋求平等,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那种整齐划一的平等,是庸俗的机械论的平等,恰恰使女性失陷于它的不平等。性别差异的提出是女权主义的一大进步,但是,女权主义只看到了两性生理方面的

差异,却没有看到情感方面的差异。情感差异按苏青说的,“并不是女人自己不争气”,而是男女“天然(生理的)不平等”,如果得不到尊重,女性同样难以获得情感上的平等。女权主义所强调的男女平等只是权利上的平等,而不是情感上的平等,这使两性之间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平等。两性情感上的平等看起来和权利无关,其实也是一种软性的权利。不管两性情感差异还是情感平等,都是属于主观范畴内的,所以很难得到保障。客观差异可以由社会制度来保障,主观差异却没有一个苏青所说的那种“人为的制度”来保障,而只能依赖男性的自觉和自律,以及女性的认识与清醒。

两性在情感方面的差异甚至和观念无关,它是一种情感本能,或者直接是人性,是宿命,是上帝的暗示,所以无法以客观外在的男女平等来解决的。不得不承认,有一些东西,是永远无法战胜的,要抹杀它的存在,就像小狗想拽着自己的尾巴把自己从地球上拎起来一样虚妄。女权主义的男女平等的药方解决了两性外在的平等,却解决不了内在的平等,解决了权利上的平等,却解决不了情感上的平等。显然,女权主义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女性问题——不像女权主义者所期望的那样。就连女权主义的领袖波伏瓦,都没有获得情感上的平等,更不用提其他人了。而波伏瓦之所以没有获得情感上的平等,根本原因在于,作为女性,她在情感方面的差异并没有为萨特所尊重。

波伏瓦其实是委屈的,那不是她一个人的委屈,而是所有女人的委屈。但是大家只愿意看到她为人称羡的一面,而不愿意看到她委屈的一面。女权主义者更是见不得一个委屈的波伏瓦。女人们太想从她的成功中得到一个窥斑见豹的证明,并获得某种寄托和安慰了。她们像无视两性情感差异一样无视着波伏瓦的委屈。两性情感差异和情感平等是女权主义没有触及的问题。女权主义者只看到两性的社会平等必须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获得,却没有看到两性的情感平等也必须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获得,而且,因为第二个差异不是硬件,是软件,很难明确化,具体化,更难得到尊重,所以第二个平等的实现也远比第一个艰难。

萨特和波伏瓦的自由情侣的神话应该被打破了,神话应该是没有委屈的,可是波伏瓦却很委屈,她只是用理性以及宏伟的目标来超越自己的委屈而已。无视自己的真实感受,为一个神话而爱着,这也是一种爱情。但是,我更喜欢舒婷那句诗: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波伏瓦是现代女性的一座神女峰,也是她们追求自由爱情的一个乌托邦理想。

爱情本质 李美皆.txt没有不疼的伤口,只有流着血却微笑的人有时候 给别人最简单的建议 却是自己最难做到的。 波伏瓦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她的名字已经作为一个圣经式的符号为女权主义者们所铭记,她被认为是现代女性的完美典范,成功的事业、成功的爱情和独立的自我相加,就是非凡的波伏瓦。但是,最为女权主义者私下里所羡慕的,恐怕还是她那成功的爱情。事业成功的女性并不少见,但这种成功大多是以爱情的缺失为代价的,波伏瓦不仅鱼与熊掌兼得,而且还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跟一个了不起的男人萨特相伴走过了浪漫的一生,这简直是一个传奇。为后世女权主义者们所欢欣鼓舞的,正是她的爱情传奇。

女权主义者需要典范,因此,她们塑造了波伏瓦。而在此之前,波伏瓦已经按照典范的标准塑造了自己,特别是在爱情上。可是现在,已经有一些新的传记证明,并非如此。

萨特和波伏瓦的爱情是依约进行的,条约的内容大致是:保持亲近的、永不结婚的爱情关系,同时相互给予对方完全的性自由,不吃醋,不争吵。女权主义者之所以高度称羡波伏瓦的爱情,是因为她们认为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可实际上,这个条约并不平等。

首先,双方自愿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条约带着先天的不平等。

关于这个条约生成的具体情形,两个人都没有详细说明,但是萨特说:“我不会结婚,永远单身,我要所有的女人……只要能搞到手。”而波伏瓦说:“萨特不愿履行一夫一妻制的职责,他喜欢与女人在一起……”“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同时我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的爱情。”由上面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人态度上有很大的不同。萨特是开宗明义当仁不让:我不要结婚,我只要搞女人。波伏瓦所说的则是萨特要怎么样,而不是自己要怎么样。“我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的爱情”,说的是一种“认识”。那么,这种“认识”所由何来呢?又是谁使她得到这种“认识”的呢?只能是萨特。这句话透露出,波伏瓦正在使自己努力面对萨特这一现实。所以,这个平等条约实际上等于萨特的单方面声明,或者说霸王条款,波伏瓦只是被迫同意而已。要想不失去萨特,她就必须这么做,别无选择。

波伏瓦的“认识”说明她已经意识到,允许萨特自由地拥有“偶然的爱情”——即艳遇——也是她长久地拥有萨特的唯一和必要条件。萨特在性方面的贪得无厌使他不可能永远满足于任何一个女人,但他会需要一个根据地式的女人来做自己的老巢,波伏瓦理智地选择了做这个老巢。把鸟儿放飞是使鸟儿恋巢

的最好的办法,也是拥有鸟儿的最好的办法,波伏瓦的这一选择无疑具有战略性意义。《萨特、波伏瓦和我》中,曾经同时既是波伏瓦的同性恋人又是萨特的异性恋人的“被勾引的姑娘”——比安卡·朗布卡说,“他们的未发表的条约、他们的‘偶然的爱情’,实际上只是一种‘诀窍’,是萨特为了满足征服的需要而发明的、西蒙娜也不得不接受的一种讹诈。”但是,相对而言,萨特并不需要多少“诀窍”,因为他在这桩爱情中的位置比波伏瓦有利。从根本上来看,条约之所以能够订立,更多的不是由于萨特害怕失去波伏瓦,而是由于波伏瓦害怕失去萨特。萨特为的是不失去自由,波伏瓦为的是不失去萨特。做出妥协的是波伏瓦。而波伏瓦之所以妥协,也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

其次,这个条约在外在的平等中蕴涵着内在的不平等,在平等的现象下掩藏着不平等的本质。因为男性和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投入爱情的程度,以及对于爱情的期望是有差异的,两性之间必须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来谋求平等。而这个条约显然没有尊重这种情感差异,所以不可能实现情感上的真正平等。

男性和女性在爱情上具有先天的差异。女性的爱欲往往比男性更强烈。女性对于爱情往往比男性更加执著和忘我,投入和专一。爱情对于女性往往比男性重要——爱情对于男性可能是锦上的花,对于女性却往往是雪中的炭。相比之下,女性更像爱情动物,因为她们更感性,而爱情就是一种丰富的感性。女性在理性上弱于男性,感性上强于男性,这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当然,女权主义者倾向于它的后天性——也就是社会造成的,她们会用社会性别而不是自然性别的理论来解释两性之间的大部分差异,——波伏瓦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她们只承认不得不承认的两性自然差异,比如性征。不过,性征的差异现在也被相对化了,因为又有了同性恋,同性恋女权主义的颠覆性更彻底,基本上对抗造物的安排。但凭直觉判断,它应该不仅仅是后天的,甚至主要并不是后天的。不知道科学(我指的是自然科学)对此是如何判断的,——不过,科学常常也令人迷惑,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绝然相反的科学论断是有的,何况,这还不纯粹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我相信男女的生理差异会影响到心理,就像女性的经期、更年期情绪会不稳一样。

女权主义者也许以为,可以通过改变女性的观念来消泯这种差异:用两性平等的观念来启蒙女性,使她们对于情感的要求跟男性一样,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差异是天经地义的,正如人们对

于阴柔阳刚的本能预期一样,由此,有些东西便随之注定了,爱情也不例外。

爱情的排他性是人类永恒的局限,我们希望有人突破这一局限,萨特和波伏瓦的爱情似乎就实现了这样的突破。可问题是,如果这种排他性真的能够被突破,它还是爱情吗?排他性既是爱情的局限,又是爱情的本质,爱情就是在局限中确定自己的本质的。就像雄孔雀受到挑逗或者见到雌孔雀就会自然地开屏一样,女性天生比男性更容易吃醋,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我是指真正的爱情,而不是复杂的男女关系——女性的排他性要比男性强烈得多,因为她们投入的比男性多。所以,遵循所谓平等的爱情条款,意味着波伏瓦比萨特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当然,波伏瓦做到了,她用理性来成功地约束了自己的感性。可是,正如法律不能转化为道德一样,理性也不能转化为感性,感性如果可以像一道方程式一样来对待,它就不是感性了。理性对感性本身是无可奈何的,感性只是被压抑了而已,并没有被改变。因此可以想象到波伏瓦的压抑,有多少理性,就有多少压抑。这种压抑是看不见的,但并不等于不存在。我们以为波伏瓦成功地突破了爱情的排他性,我们以为看到了一个例外,可那只是一个想象中的例外,或者说只是我们的希望。波伏瓦并不是女超人,也不是理性动物,萨特说:波伏瓦身上不可思议的是,她既有男人的智力,又有女人的敏感。在萨特和自己的关系上,这些敏感为波伏瓦带来的是什么?不难想象。但波伏瓦所面临的这些内在的困窘对于萨特来说,则要轻松得多,甚至根本不成问题,原因就是男性和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是不同的。

也许有人会说,波伏瓦也可以有自己的艳遇,事实上她的确这么做了,所以这个条约对于她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公平。这一说法忽略了男女在爱情投入程度上的差异。女性在爱情上不仅比男性更排他,而且比男性更投入,更专一,她们往往是把爱情当作宗教来对待的。男人可以同时去爱许多女人,女人却不能同时去爱许多男人,女人一个时间里只能装得下一个男人,正如人一个时间里只能信奉一种宗教一样。想象一下,当萨特关门离去之后,身后的那个女人在门里面将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她的心已经跟着出门了,可她的身体仍然留在原地,她在被撕裂,她是一只困兽,炼狱已经为她准备好了。可是她又不能阻止这个男人,甚至不能表示她的不满,因为有条约在先。这时候她该怎么办呢?她只有自救。她用什么来自救呢?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她也采取了萨特的做法,她也出去寻找艳遇。波伏瓦在萨特之外

真的有过几个异性,可问题是,她真的爱他们吗?她真的需要他们吗?——她的美国情人尼尔森在读完她的小说《一代名流》后气愤地叫嚷道:“她肯定在我们每次做爱时都记笔记的。”因为书中对他在床上的出卖太细致了。如果真的爱一个人,会在做完爱后还不忘去做笔记吗?这样的冷静,不仅可怕,而且肯定跟爱无关。

她真的有非爱他们不可的理由吗?我想如果有的话,这个理由无非是萨特。还是萨特。因为萨特给她的刺激,使她不得不采取行动来回应。说到底,艳遇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情感失衡的产物,只是一种勉强的补偿,一种无奈的自救,是否有效,却很难说,也许只是使她更加沮丧、焦虑和失落而已。也许她想刺激萨特,可是到头来却更深地刺激了自己。因为艳遇可能反过来加深了她对萨特的爱和需要,而自己所做的一切,却是这样的无济于事。所以,她后来宁愿为他“拉皮条”,这样做的好处是,他的艳遇是在她的掌控之中的,她间接参与了,有份了,心里会安稳和平衡一点。当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即便这个男人鼓励她出去寻欢,而她也确实这么做了,其中真的能有什么欢乐可言吗?她不可能在萨特之外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任何女人都不可能,除非她不爱这个男人。男性解决情欲问题的方式有很多,而女性,多半还是寄托于唯一的爱情而已。男女对于爱情投入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即便条约规定了红杏出墙的平等,并且在行为上已经实现了这种平等,仍然不能保证在爱情本质上能够达到平等。

男性和女性对于爱情的期望是不同的。男性要爱才快乐,女性要被爱才快乐。男性要征服才快乐,女性要被征服才快乐。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再强壮的女人,都喜欢小鸟依人的感觉。这就是苏青所说的“屈抑的快乐”。连清高独立如张爱玲,也喜欢这种“屈抑的快乐”:“用丈夫的钱,如果爱他的话,那却是一种快乐,愿意想自己是吃他的饭,穿他的衣服。那是女人的传统的权利,即使女人现在有了职业,还是舍不得放弃的。”“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苏青则如是说:“倘若同男的一块出去,费用叫我会钞,我就觉得很骄傲,可是同时也稍微有些悲哀,因为已经失去被保护的权利了。这并不是女人自己不争气,而是因为男女有天然(生理的)不平等,应该以人为的制度让她占便宜来补足,叫我请客,便有不当我是女人的悲哀。”对于独立女性所丧失的“屈抑的快乐”,苏青也有自己的怅惘:“我自己看看,房间里每一样东西,连一粒钉,也是我自己买的

。可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这就是张爱玲和苏青的女权主义,相当于张爱玲所说的“轻度知识分子”那样的软性女权主义。

女性在情感上是很难女权的,再独立的女性,都以在不丧失人格的前提下得到情感上的依赖而快乐,也就是“屈抑的快乐”。可是,波伏瓦得到过多少“屈抑的快乐”呢?她是来不得多少任性和撒娇的,不管内心有多么不快乐。因为有条约在先。男性和女性对于爱情的期望的不同,决定了在萨特和波伏瓦所制订的平等条约里,女性丧失的快乐要比男性多得多,所以情感上的平等仍然没有实现。

萨特和波伏瓦不仅在条约上不平等,而且在爱情生活实际上也是不平等的。

这种不平等首先是因为各自的品性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萨特是一个喜欢玩弄女性的伪君子,他自称是一个“令人作呕的学院式虐淫者,一个赚薪资的唐璜”。他在给情人旺达的信中,坦白“为了与你保持良好关系,我会踩踏整个世界(包括海狸在内)”。——海狸是萨特对波伏瓦的昵称。这种侮辱和伤害就是萨特给波伏瓦的爱的馈赠。萨特的性胃口奇大,经常和多位女性同时保持淫乱的性关系,波伏瓦不仅要帮他拉皮条,满足他的唐璜式的冲动,——“被勾引的姑娘”比安卡·朗布卡说,她之所以由波伏瓦的同性恋人而成为萨特的异性恋人,正是波伏瓦拉皮条的结果,而且波伏瓦不只拉过这一次皮条。——还要受命帮他打发他已经厌倦了的性伴侣。因此董鼎山先生把波伏瓦比喻为“管理皇室后宫妃嫔的太监”。这样的宽宏大量,根本不是正常女人所能为,除非她多少有点心理变态。事实上,波伏瓦的确找到了某种变态途径来发泄自己所受的压抑,比如,萨特在给一位曾经与他保持性关系的女性的信中说,“我从不爱你,……我有一种淫虐狂,你的粗俗实际上吸引了我。我的信……仅是一种热情写作的操练而已,给了海狸和我不少笑料。”可以想见,这位海狸是多么乐于和萨特分享这样的笑料,她笑得肯定有点发狂吧?

波伏瓦的身份还有点像一个管家,她全方位地照顾着萨特,——那是指他正好“临幸”于波伏瓦的时候。如果他“临幸”于别处,波伏瓦则连管家的幸运都轮不上,倒像一个暂时的弃妇。女权主义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大男子主义,可萨特恰恰就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女权主义的领袖波伏瓦却硬是忍受了他一生。

那么,波伏瓦为什么要忍受萨特呢?除了爱和崇拜,她自己的这句话也许可以给出一个解释:我和萨特的关系是我一生中不容置疑的巨大成就。这句话至少暴露了两点:一,她的爱有很大的功利性—

—借助萨特而不朽。二,这有违她的女权主义信念。对于第一点,后世女权主义者可能会断然否认,而咬定波伏瓦完全是因为她自己而不朽的。可事实是,波伏瓦的女权主义理论只有女权主义者了解和看重,而大多数人知道她,还是因为萨特,大多数时候,她还是和萨特一起出现于人们的文化视野当中的。关于第二点,很显然,以男人来标志自己的成就,是为强调女性个体独立的女权主义所不容的,所以波伏瓦这句话对于她自己的信念是矛盾的。

波伏瓦是用巨大的克制来保全自己的爱情的,她是把爱情当作事业来对待的。把爱情当作事业,就意味着兢兢业业,克尽职守,就意味着苦心经营,曲意逢迎,可是,爱情难道不首先是一种真性情吗?波伏瓦的坚强来自理性,她理智的委屈和牺牲与其说是为了拥有爱情,不如说是为了拥有萨特。这样的理智是可怕的。可是,要想成为一位受人称羡的女性,就必须要克制,必须要牺牲,以其他的满足来弥补情感的亏空,以巨大的耐心来等待苦尽甘来。波伏瓦几乎理智到了把自己当成一个实验客体、把自己和萨特的关系当成一个实验课题来做的程度,比安卡·朗布卡和尼尔森可能都是她的实验客体吧?

萨特和波伏瓦爱情生活实际不对等的第二个原因,是在实现爱情自由的条件和便利上,两个人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在中年以后。中年萨特名满天下,浑身散发着成功男人的魅力,对女人是手到擒来,愿意投怀送抱者也大有人在。可波伏瓦却不是这种情形。时间的流逝对于男人和女人的意义是不同的,特别是在异性方面,男性的魅力正在上升,女性的魅力却正在下降。这一点是很无奈的。中年男性的魅力好比成熟的果实,青春女性的魅力好比是盛开的花朵,都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中年以后的女性的魅力在哪里呢?

人到中年,智慧达到顶峰,男性成熟的魅力可以吸引女性,可是女性呢?张爱玲说,有几个女人是因为灵魂的美而被爱的?这话同样也可以演绎为:有几个女人是因为智慧的美而被爱的?事实就是如此,男人可以用智慧来吸引女人,女人却很难用智慧来吸引男人。年纪大的男性可以吸引年轻女性,而年纪大的女性却很难吸引年轻男性。“老男少女”的结合总是比“老女少男”的结合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你可以有很多道理,但最终却敌不过自己的感觉。杜拉斯具有不可效仿性,因为杜拉斯只有一个。再说杜拉斯的爱也是不堪和可疑的。就算扬·安德烈爱她,她真的爱这个年轻人吗?她还具有爱这个年轻人的能力吗?这个年轻人对她的爱是她想要的吗?她爱得其实不耐烦。人在什么

样的生命阶段需要什么样的爱是一定的。

波伏瓦在萨特之外的最后一段情大约是四十岁,对方比她小二十岁。可是萨特的最后一段情是什么时候呢?是到他爱不动为止。波伏瓦如果再走下去,会是什么呢?具有恋母情结的男子的畸恋,——那是把她当母亲的;或者同性恋,——那是把她当男人的。都不是她所要的对于一个心爱的女人的爱恋。这样的爱,要么就是有压力的,要么就是淡淡一笑无可奈何的。这样的爱,都是要她付出的,都是爱大于被爱的,可是,还是那句话:男人要爱才快乐,女人要被爱才快乐。

萨特最后终于完全而且永远地属于波伏瓦了,那是因为,已经没有女人要他了,他也没有能力去追逐女人了。鸟儿飞不动了,才回到它的老巢。她只是他的老巢。波伏瓦赢了,可又有什么好自豪的呢?她赢得辛酸苦涩、感慨万端,就像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终于把债还完了一样,虽然以耐力挺过来了,过程却好辛苦。一般女人,是承受不了这种浪漫的,所以还得老老实实地找一个本分的男人在同一屋檐下过上一辈子。宁愿不要优秀的男人,也绝不要为男人的优秀所苦,这是现实主义女性的选择。不过,成为一个平庸男人的最爱,又有什么好自豪的呢?其实两种选择都是公平的,只看你要什么。天下多的是宁愿成为一个平庸男人的唯一,也绝不要成为一个优秀男人的多少分之一的女人。也许,她们之所以没有成为波伏瓦,是因为没有遇上萨特?不管怎么说,天下平庸的男人终于可以自豪一把了,因为有这么多的女人离不开他们,有这么多的女人等待着从他们的平庸中得到安全感。当然,优秀而又专一的男人是再好不过的,只是,有多少呢?

萨特无疑是比波伏瓦更为不忠的,可是,如果要共同忠实于这份爱情,萨特所付出的克制就要比波伏瓦多得多,波伏瓦几乎是不需要什么克制的,她只要呆在自己的爱情里就行了,这对萨特似乎又是不公平的。说不清。世界上最复杂的就是男女之间的情事,复杂而悖谬。

男女平等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很客观很硬性的概念,我们甚至曾经客观和硬性到以为男女平等就是妇女能顶半边天,就是女人能跟男人干同样的活,所以才有了大寨的铁姑娘队。这其实是使女性生活得更艰辛。后来女权主义者终于认识到,女人跟男人干同样的活并不是男女平等,女性要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前提下来谋求平等,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那种整齐划一的平等,是庸俗的机械论的平等,恰恰使女性失陷于它的不平等。性别差异的提出是女权主义的一大进步,但是,女权主义只看到了两性生理方面的

差异,却没有看到情感方面的差异。情感差异按苏青说的,“并不是女人自己不争气”,而是男女“天然(生理的)不平等”,如果得不到尊重,女性同样难以获得情感上的平等。女权主义所强调的男女平等只是权利上的平等,而不是情感上的平等,这使两性之间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平等。两性情感上的平等看起来和权利无关,其实也是一种软性的权利。不管两性情感差异还是情感平等,都是属于主观范畴内的,所以很难得到保障。客观差异可以由社会制度来保障,主观差异却没有一个苏青所说的那种“人为的制度”来保障,而只能依赖男性的自觉和自律,以及女性的认识与清醒。

两性在情感方面的差异甚至和观念无关,它是一种情感本能,或者直接是人性,是宿命,是上帝的暗示,所以无法以客观外在的男女平等来解决的。不得不承认,有一些东西,是永远无法战胜的,要抹杀它的存在,就像小狗想拽着自己的尾巴把自己从地球上拎起来一样虚妄。女权主义的男女平等的药方解决了两性外在的平等,却解决不了内在的平等,解决了权利上的平等,却解决不了情感上的平等。显然,女权主义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女性问题——不像女权主义者所期望的那样。就连女权主义的领袖波伏瓦,都没有获得情感上的平等,更不用提其他人了。而波伏瓦之所以没有获得情感上的平等,根本原因在于,作为女性,她在情感方面的差异并没有为萨特所尊重。

波伏瓦其实是委屈的,那不是她一个人的委屈,而是所有女人的委屈。但是大家只愿意看到她为人称羡的一面,而不愿意看到她委屈的一面。女权主义者更是见不得一个委屈的波伏瓦。女人们太想从她的成功中得到一个窥斑见豹的证明,并获得某种寄托和安慰了。她们像无视两性情感差异一样无视着波伏瓦的委屈。两性情感差异和情感平等是女权主义没有触及的问题。女权主义者只看到两性的社会平等必须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获得,却没有看到两性的情感平等也必须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获得,而且,因为第二个差异不是硬件,是软件,很难明确化,具体化,更难得到尊重,所以第二个平等的实现也远比第一个艰难。

萨特和波伏瓦的自由情侣的神话应该被打破了,神话应该是没有委屈的,可是波伏瓦却很委屈,她只是用理性以及宏伟的目标来超越自己的委屈而已。无视自己的真实感受,为一个神话而爱着,这也是一种爱情。但是,我更喜欢舒婷那句诗: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波伏瓦是现代女性的一座神女峰,也是她们追求自由爱情的一个乌托邦理想。


相关文章

  • 每一次爱情,本质上都是与我们自己相遇
  • 我们常常有这种体验:爱一个人的起初,爱得轰轰烈烈,死去活来.曾经觉得可能离开对方就活不下去了. 然而如果恋情不顺,分手一段时间后,再遇到对方,可能会产生恍惚感:当初怎么会爱上这样一个人?怎么会那么傻冒似的为这样一个人如此不爱护自己?那过去的 ...查看


  • 浅谈爱情的本质
  • 说起爱情,人们并不陌生,因为爱情是人们从古至今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是文人墨客大写特写的重要内容,更为精彩小说增添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和思想动力.为此,给后人流传下来了许许多多动听的爱情故事和美丽传说,从而使爱情成为人们神圣不可动摇的理想追求和 ...查看


  • 爱情的本质
  • [你和一个人越亲密,会越多看到他的疲 惫] 你爱上一个人,因为她脱俗的气质,因 为他运筹帷幄的魄力.我们常常像崇拜明星 一样,钟情于一个人.那时候觉得 Ta 很有 力量,似乎能拯救你,能带你进入想要的生 活.这种最初的崇拜,却往往会把我们带 ...查看


  • 关于爱情的句子:爱情的本质,就是情愿.
  • 1.爱情里,没有规则.没有对错.没有英雄.没有智者.更没有天才--在经典的爱情里,只会有两个傻瓜,牵着彼此的手,傻傻地爱着,傻傻地生活着,又傻傻地度过一辈子. 2.爱情这件事情,最充满玄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人,那几乎是命中注定.爱情不是 ...查看


  • 王跃文:描写生活的日常状态才更接近生活本质
  • 新年伊始,"王跃文长篇小说<爱历元年>研讨会"在京召开,成为2015年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参与主办的第一个研讨会.李敬泽.何向阳.彭学明.雷达.胡平.施战军.王山.孟繁华.陈晓明.顾建平.张燕玲等近20位专家 ...查看


  • 大学生恋爱观对人生的影响
  • 大学生恋爱观对人生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这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这也成为了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或者是心理教育的主题之一. 美国著名 ...查看


  • 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与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点探究
  • [摘 要]爱情是每个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更不例外,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唯一,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大学生谈恋爱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对身心健康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恋爱必须是建立在真正爱情的基础之上,否则将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帮助 ...查看


  • 如何看待现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友情观
  • 如何看待现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友情观 发布时间:2010-5-8 点击:1640 字体:[大][中][小] 如何看待现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友情观 友谊是交往的重要产物,交往产生了友谊,友谊加深了交往.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寻找友谊.渴望朋友的心理需求 ...查看


  • 静悟爱情婚姻的本质
  • 1.什么样的夫妻最幸福?一句话,知道自己幸福的夫妻最幸福--身在福中而知福.最大的不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在别人看来再大的幸福他都看不见,因为他不知福,也就永远不幸福,至少不是最幸福:而最大的幸福是身在福中而知福,因为知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