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时间+书籍

古代时间

概述:

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时间来历: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给一天内的气象配了代表词。如早晨因太阳出来而植物启动了生长,所以这时辰别名为“木”。到了中午太阳最旺盛,空气中、土地里灼热,所以时辰别名为“火、金”和“火、土”。下午5-7点最干燥,果实糖份最充足,这时辰别名为“金”。到了深夜12点,环境一切冷静,这时辰别名为“水”。

子时

23:00~00:59

(鼠),五行为“水”。

丑时

1:00~2:59

(牛),五行为“土、金、水”。

寅时

3:00~4:59

(虎),五行为“木、火”。

卯时

5:00~6:59

(兔),五行为“木”。

辰时

7:00~8:59

(龙),五行为“土、水、木”。

巳时

9:00~10:59

(蛇),五行为“火、金”。

午时

11:00~12:59

(马),五行为“火、土”。

未时

13:00~14:59

(羊),五行为“土、火、木”。

申时

15:00~16:59

(猴),五行为“金、水”。

酉时

17:00~18:59

(鸡),五行为“金”。

戌时

19:00~20:59

(狗),五行为“土、金、火”。

亥时

21:00~22:59

(猪),五行为“水、木”。

古代的更: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19:00-21:00为一更,

21:00-23:00为二更,

23:00-01:00为三更,

01:00-03:00为四更,

03:00-05:00为五更.

注:此处“更”在方言中读“jīng”汉语规范化后读“gēng”。

时辰历史: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3时又72分钟,即4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晚上11时又96分钟,即0时36分。

十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

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典故:

十二时辰与属相的联系

子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丑时:凌晨一时到三时,牛正在反刍。据说也是牛开始耕田的时刻。

寅时:三时到五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卯时:五时到七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人间的兔子也开始出来觅食。

辰时:上午七时到九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巳时:九时到十一时,蛇开始活跃起来。

午时: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

未时:下午一时到下午三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申时:下午三时到下午五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

酉时:下午五时到晚七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戌时:晚上七时到晚九时,狗开始守夜。

亥时:晚上九时到晚十一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书籍

概述:

书籍,是指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集合。广义的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不过有些人认为图书一词是“河图”与“洛书”的简称。 起源和发展:

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帛书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卷轴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活字印刷术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平版印刷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古代书籍代称:

青简、韦编、青编

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韦”就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

芸帙、芸编、芸签

有了纸以后,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常在书里放“芸香”,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

缥缃、缃帙、缃缥、缥帙

“缥”是青白色丝织物,“缃”是浅黄色的丝织物,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皮、封套,“缥缃”等遂成为古代书籍的代称。

坟典、坟籍

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 二酉

代指丰富的藏书。“二酉“原系湖南境内的大酉山、小酉山。相传小酉山石穴中藏书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则用以代指丰富的藏书。

古代时间

概述:

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时间来历: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给一天内的气象配了代表词。如早晨因太阳出来而植物启动了生长,所以这时辰别名为“木”。到了中午太阳最旺盛,空气中、土地里灼热,所以时辰别名为“火、金”和“火、土”。下午5-7点最干燥,果实糖份最充足,这时辰别名为“金”。到了深夜12点,环境一切冷静,这时辰别名为“水”。

子时

23:00~00:59

(鼠),五行为“水”。

丑时

1:00~2:59

(牛),五行为“土、金、水”。

寅时

3:00~4:59

(虎),五行为“木、火”。

卯时

5:00~6:59

(兔),五行为“木”。

辰时

7:00~8:59

(龙),五行为“土、水、木”。

巳时

9:00~10:59

(蛇),五行为“火、金”。

午时

11:00~12:59

(马),五行为“火、土”。

未时

13:00~14:59

(羊),五行为“土、火、木”。

申时

15:00~16:59

(猴),五行为“金、水”。

酉时

17:00~18:59

(鸡),五行为“金”。

戌时

19:00~20:59

(狗),五行为“土、金、火”。

亥时

21:00~22:59

(猪),五行为“水、木”。

古代的更: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19:00-21:00为一更,

21:00-23:00为二更,

23:00-01:00为三更,

01:00-03:00为四更,

03:00-05:00为五更.

注:此处“更”在方言中读“jīng”汉语规范化后读“gēng”。

时辰历史: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3时又72分钟,即4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晚上11时又96分钟,即0时36分。

十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

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典故:

十二时辰与属相的联系

子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丑时:凌晨一时到三时,牛正在反刍。据说也是牛开始耕田的时刻。

寅时:三时到五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卯时:五时到七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人间的兔子也开始出来觅食。

辰时:上午七时到九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巳时:九时到十一时,蛇开始活跃起来。

午时: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

未时:下午一时到下午三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申时:下午三时到下午五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

酉时:下午五时到晚七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戌时:晚上七时到晚九时,狗开始守夜。

亥时:晚上九时到晚十一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书籍

概述:

书籍,是指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集合。广义的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不过有些人认为图书一词是“河图”与“洛书”的简称。 起源和发展:

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帛书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卷轴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活字印刷术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平版印刷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古代书籍代称:

青简、韦编、青编

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韦”就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

芸帙、芸编、芸签

有了纸以后,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常在书里放“芸香”,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

缥缃、缃帙、缃缥、缥帙

“缥”是青白色丝织物,“缃”是浅黄色的丝织物,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皮、封套,“缥缃”等遂成为古代书籍的代称。

坟典、坟籍

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 二酉

代指丰富的藏书。“二酉“原系湖南境内的大酉山、小酉山。相传小酉山石穴中藏书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则用以代指丰富的藏书。


相关文章

  • 古籍装帧对现代书籍的意义
  • 书籍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书籍的发展形式反映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的生活状况和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书籍具有特定的形式.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是深层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现代书籍装帧之所以发展到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古代书籍装帧对其 ...查看


  • 读书手抄报:书籍的历史进程
  •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 ...查看


  • 窃书不算偷算什么?
  • [内容提要] 对我国古代书籍的版权保护问题进行探讨,发现以郑成思和William Alford为代表的中外版权法学者们的最大分歧在于是否承认我国古代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版权保护活动,这是他们在同一版权概念语境下的视角差异.认为我国自宋代就已出现 ...查看


  • 中国古代印刷广告的表现形态与传播特色
  • 广告史探究 中国古代印刷广告的 [1] 表现形态与传播特色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杨海军 [摘 要]中国古代印刷广告是伴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而出现的新型广告形态,始于隋时,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元.明.清时期逐渐盛行.中国古代印刷广告多以 ...查看


  • 我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
  • 我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 本学期的<中国古代文献学>课程已经快接近尾声了,从开始的对这门课的一知半解到现在对文献学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理解,尽管没有很深入的了解文献学的知识,但是对于这门课,我的收获还是颇为丰富的. 经过老师的悉心 ...查看


  •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
  • Binding Styles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主要有简策.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随着书籍制作材料的变化.制作工艺的发展,书籍装帧形式不断演变,更加有利于人们的 ...查看


  • 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
  • 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 作者:章宏伟 刘光裕 汪家熔 陈 静 来源:<编辑之友>2010年第07期 古代出版史不可轻视明清 刘光裕(以下简称"刘"):这些年,章宏伟致力于明清文献与明清出版史,年年推出新 ...查看


  • 八年级美术导学案-吴洁
  • 马街中学八年级美术 <空间艺术的杰出创造>导学案 课题:空间艺术的杰出创造 课型:新课 主备人:吴洁 审核人:陆代龙 年级: 八年级 班级: 课 时:1课时 姓 名: 一.学习目标: 使学生对古代雕塑的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 ...查看


  •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态度
  •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导语:自21世纪以来,社会上不断掀起传统文化讲座之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不断在我国重要会议上因此广泛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备受争议的今天,大学生对此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呢?因此,我们小组以"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