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艺心理学》有感
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写于上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现代最早系统研究美学的专著之一, 他在《文艺心理学》的自序中说到当时仍有大部分创作者和欣赏者认为文艺理论的研究是可有可无的,并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它研究的价值”。他在此书中完成了“美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和“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结合”,建构了以中国古典文化为基本分析对象,结合近代先进科学方法与理论的特色美学研究...
对于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我读起来非常费力。本来将它读完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他却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著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这本书刚开始就概述了“美感经验”的特点。即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艺术的创造;艺术不能与生活过近或过远; 移情作用并不是美感经验的必需。除此之外,作者还对比了美感与寻常快感、美感与批评的态度区别,并重点阐释了美感与联想的关系。接着朱光潜先生又罗列了古今中外对文艺与政治以及道德关系认识的演变。通过对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主张的以自然为拓本创作艺术的思考,试图界定自然美与自然丑的内涵。他也阐释美的本质,强调的“传达”与“价值”的重要性,艺术包含着更多社会性,为我也为群。他又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探
讨了艺术的起源与游戏。艺术与游戏的关联有涉及到儿童心理学。根据皮亚杰的说法,儿童擅长通过象征作用,将自己心中的意象客观化。且也兼用创造与模仿,把物我的分别暂时忘去,是无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跳脱平凡而求新奇,跳脱‘有限’而求‘无限’”——这些都与艺术创作的特征相似。艺术必有作品,而且所用材料方法的选择都是关键,而游戏多半只是“逢场作戏”。
书中有些章节主要研究了艺术创造中的心理过程,重点是想象和灵感。艺术必须有“创造的想象”,将平常的材料进行不平常的综合。这一综合是理智的,也是情感的、潜意识的,即灵感。两者并不矛盾,就“不平常化”本身理论上是理智的,如创作时对文字技巧、情节安排的斟酌。但潜意识中支配力较大的通常是情感。而突如其来的、不由自主的灵感有时起于潜意识的较长时间的酝酿,所以理性的节制同样不容忽视。讨论了艺术创作中天才与人力的关系。作者先介绍了达尔文派推崇社会环境、泰纳以“种族、时代、环境”三大要素为宗的“科学的批评”,指出他们抹煞作者个性的缺陷。另外,弗洛伊德提出的“天才是一种精神病”也已有耶勒等人的反驳。作者认为,尤其在文艺方面,天才需要人力完成,如积蓄关于媒介的只是、模仿传达的技巧以及作品的锻炼。
本书的最后着重介绍了近代试验美学的实例,讨论了颜色美、形体美、声音美的心理反应,提倡了拿科学方法而不是从个人经验出发研究心理学的途径。
《文艺心理学》提出美感经验三段论,是整个《文艺心理学》最具特色的部分。朱光潜先生承认,美感是一种直觉,它不计功利和实用目的。但是,他认为不能因此把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同人生分割开来。一个瞬间的美感意象总是有几千万年的遗传性及毕生的观察、思索、体验做它的背景。在美感经验之后,即意象转化为情趣后,又往往在人的整个心灵中回流,扩充人的想象,伸展人的同情,增进人对人情物理的深度认识。这样在朱光潜先生那里,直觉与联想,艺术与道德的对立消除了,形式美学与道德派美学被熔为一炉。
通过读《文艺心理学》这本书,我对美的概念又有了新的理解,学会了如何运用心理的角度去深度认识美,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我相信,只要我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去用艺术的角度去欣赏美,我未来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的绚丽多彩。
读《文艺心理学》有感
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写于上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现代最早系统研究美学的专著之一, 他在《文艺心理学》的自序中说到当时仍有大部分创作者和欣赏者认为文艺理论的研究是可有可无的,并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它研究的价值”。他在此书中完成了“美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和“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结合”,建构了以中国古典文化为基本分析对象,结合近代先进科学方法与理论的特色美学研究...
对于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我读起来非常费力。本来将它读完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他却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著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这本书刚开始就概述了“美感经验”的特点。即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艺术的创造;艺术不能与生活过近或过远; 移情作用并不是美感经验的必需。除此之外,作者还对比了美感与寻常快感、美感与批评的态度区别,并重点阐释了美感与联想的关系。接着朱光潜先生又罗列了古今中外对文艺与政治以及道德关系认识的演变。通过对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主张的以自然为拓本创作艺术的思考,试图界定自然美与自然丑的内涵。他也阐释美的本质,强调的“传达”与“价值”的重要性,艺术包含着更多社会性,为我也为群。他又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探
讨了艺术的起源与游戏。艺术与游戏的关联有涉及到儿童心理学。根据皮亚杰的说法,儿童擅长通过象征作用,将自己心中的意象客观化。且也兼用创造与模仿,把物我的分别暂时忘去,是无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跳脱平凡而求新奇,跳脱‘有限’而求‘无限’”——这些都与艺术创作的特征相似。艺术必有作品,而且所用材料方法的选择都是关键,而游戏多半只是“逢场作戏”。
书中有些章节主要研究了艺术创造中的心理过程,重点是想象和灵感。艺术必须有“创造的想象”,将平常的材料进行不平常的综合。这一综合是理智的,也是情感的、潜意识的,即灵感。两者并不矛盾,就“不平常化”本身理论上是理智的,如创作时对文字技巧、情节安排的斟酌。但潜意识中支配力较大的通常是情感。而突如其来的、不由自主的灵感有时起于潜意识的较长时间的酝酿,所以理性的节制同样不容忽视。讨论了艺术创作中天才与人力的关系。作者先介绍了达尔文派推崇社会环境、泰纳以“种族、时代、环境”三大要素为宗的“科学的批评”,指出他们抹煞作者个性的缺陷。另外,弗洛伊德提出的“天才是一种精神病”也已有耶勒等人的反驳。作者认为,尤其在文艺方面,天才需要人力完成,如积蓄关于媒介的只是、模仿传达的技巧以及作品的锻炼。
本书的最后着重介绍了近代试验美学的实例,讨论了颜色美、形体美、声音美的心理反应,提倡了拿科学方法而不是从个人经验出发研究心理学的途径。
《文艺心理学》提出美感经验三段论,是整个《文艺心理学》最具特色的部分。朱光潜先生承认,美感是一种直觉,它不计功利和实用目的。但是,他认为不能因此把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同人生分割开来。一个瞬间的美感意象总是有几千万年的遗传性及毕生的观察、思索、体验做它的背景。在美感经验之后,即意象转化为情趣后,又往往在人的整个心灵中回流,扩充人的想象,伸展人的同情,增进人对人情物理的深度认识。这样在朱光潜先生那里,直觉与联想,艺术与道德的对立消除了,形式美学与道德派美学被熔为一炉。
通过读《文艺心理学》这本书,我对美的概念又有了新的理解,学会了如何运用心理的角度去深度认识美,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我相信,只要我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去用艺术的角度去欣赏美,我未来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的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