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大纲(AB卷)

题型:

名词解释 (6×4′)辨析题 (2×9′)简答题(5×6′)论述题(2×14′)

一、 名词解释

1、需求门槛:是指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

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基本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是需求门槛。(P45)

2、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

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关联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形成的地理集聚体。(P219)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

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P251)

4、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降低,或者是由于相关企业在空

间上集聚而带来的费用的节约,都叫规模经济,前者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后者称为外部规模经济。

5、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所涉及的地域不断

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P319)

6、 区域管制:是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

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的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管理方式。

7、 根植性: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的影响。(P374)

8、 地方化:也称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为达到地方市场认可的目的,而

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P322)

9、 空间距离衰减原理: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

趋势。

10 范围经济:是指由于经营范围的扩大而带来的额外收益,即企业进行两个或者是两个

以上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有效率,这种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效益叫范围经济。

11 库兹涅茨法则:是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国收入和劳动

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新的认识被后人称为库兹涅茨法则。 12 雁行形态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提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

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呈现出雁行形态,故称“雁行形态说”。(P182)

13 区域创新网络:是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

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P199)

14 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

二、 概念辨析题

1、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区别与联系(P176)

答:(1)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它有两个主要功能: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

(2)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不具有主导产业的功能。

(3)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主导产业的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且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支柱产业没有这种功能;但是,它们都是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2、 全球化和地方化区别与联系(P322)

答:(1)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网上找的)

(2)地方化也称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为达到地方市场认可的目的,而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

(3)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在地方化过程中,全球化因素必然影响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另一方面,强烈的地方化有利于全球化发展。

3、 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区别与联系(P117)

答:(1)横向一体化又称水平一体化,是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包括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以及上述两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2)纵向一体化又称垂直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3)区别与联系:横向一体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它是企业最初增长的主要方式;纵向一体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展战略。两者都是企业增长的主要战略。

4、 “经济人”和“满意人”区别与联系(P84)

答:(1)传统经济区位论都假定从事经济活动行为主体“人”,完全掌握了所有环境的全部信息,并且具有以稳定的选择水平正确地选择所有事物的能力,即所谓的“经济人”

(2)在现实中,无论是经济活动的经营者还是参与者,更多的是在某种满足的目标下行动的“人”,即“满意人”。

(3)两者的区别联系:在事实上,个人不可能完全掌握自己周围环境的知识和信息,加上人自身决策能力的有限性,现实中的各种区位往往并非传统区位理论上的最佳区位。

三、 简答题

1.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P7)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该研究对象,不同的学者有其不同的观点,但主要可以概括为: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简述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P19)

答: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内容包括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益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重点。(P87)

答:(1)韦伯认为,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选择在生产和运输成本最小点上。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运用数学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当时的德国鲁尔区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

(2)基本假定 1、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地区,内部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工人技艺都相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只有经济因素。 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为已知点,一般性原料普遍分布。 3、产品销售地为已知点,销售量固定不变。 4、劳动力供给地及供应量预先确定,劳动力不流动,工资固定。 5、生产和交易就同一产品进行讨论。 6、运输费与货运量、距离成正比。 7、运输方式为火车

(3)在以上前提下,韦伯建立了工业区位重点理论:运费指向论;劳动力成本指向论;集聚指向论。

4. 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P61)

答:(1)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①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②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③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④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⑤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⑥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2)孤立国的前提条件除上述给定的六个外,从需要解答的问题中可知,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3)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

(4)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5. 简述普雷德的行为区位理论。(P87)

答:美国地理学家普雷德是行为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其著作《行为与区位》中提出,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主体“人”的决策结果,是决策者在占有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区位的决策及其合理性均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普雷德运用矩阵来研究区位论,强调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

6. 简述影响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因素。(P100)

答:决定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①消费市场状况,如消费市场的数量,收入、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等;②购物空间接近性,一般指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③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即在市场区域中同行业竞争者的数量以及发展水平;④地价的作用,不同等级的零售业中心,地价也不一样。

7. 简述R&D的区位要求。(P151)

答:R&D是公司研究与开发的简称。其对区位的要求为:①接近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②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③接近新产品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8. 简述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P145)

答:公司总部对区位的要求包括:①便利的交通运输,如与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之间,与其他主要市场之间,应有方便的交通联系;②及时的信息获取,具有丰富信息的区位对总部决策制定起重要作用,这些信息包括市场变化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相关国家主要政策决策信息;③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这些关键人员包括政府官员、大型公司首脑、金融机构决策人员等。通过交流、面谈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还可以建立人际关系。

9. 简述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P144)

答:据有关文献分析和研究,跨国公司在区位选择时受区域政策影响更明显。其区位选择为:①选择东道国的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②集中于边界地区,该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信息多;③集中于文化社会联系密切地区,密切的社会和亲属联系,对投资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与当地各方面的沟通。

10. 用产品周期理论解释跨国投资的发生。(P153)

答:产品周期理论将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在不同阶段的要求不同,最终导致跨国直接投资的发生。

①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条件,较高的消费水平,这些条件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主要限制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

②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的降低,当出口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就会现在直接跨国投资,生产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扩散。

③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原则,产品生产会延伸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成为进口国。

11. 简述邓宁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P140)

答:1977年,美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这三种优势对解释跨国投资均有重要意义。

(1)企业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跨国投资企业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有权优势,包括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等。

(2)内部化优势:比起把它们出售和借给外国企业来说,自己利用这些优势更有利;这些优势可通过现有价值链或者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构实现。这种可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获取的优势,称为内部化优势。

(3)区位优势:企业从全球利益考虑,将上述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产要素投入相结合。而实际上,世界各国生产要素差别显著,各国的政治环境、政策、社会因素、市场等与公司经营有关的条件也有很大不同。这些均构成国家的区位优势。

12. 简述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P249)

答:(1)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3个方面: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强化了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

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会加剧区域经济差异,导致经济发展的“马态效应”。

四、 论述题

1. 论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三种形式及其内在联系。

答:①区域空间结构有三种基本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和网络式空间结构。 ②极核式空间结构是空间结构的早期形式,在相对均匀的区域,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率先得到发展而成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区,开始打破原始的均衡状态出现增长极。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壮大对区域的发展产生极化效应,吸引周围地区的经济要素向增长极集中。增长极及其吸引的周围腹地所构成的空间结构就称为极核式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由原始的均衡状态过度到非均衡状态。

③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空间结构发展的中期形式,是由极核式空间结构向网络式空间结构发展的一种过度状态。在增长极的发展和极化作用下,随着增长极和周围其它的经济联系增强,它们之间就形成了固定的联系通道――轴线,轴线将不同等级和类型的增长极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点轴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的非均衡内容和程度以及极核之间的联系都比极核式空间结构阶段进一步增强。

④网络式空间结构是在点轴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空间结构的高级阶段。随着点轴式空间结构中点的职能进一步增强,点之间的联系增多、程度加强,轴线进一步延长,交叉增多,联系进一步加强、紧密,点轴系统进一步发展,多个点轴系统连接就构成了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使区域内部的资源、要素得到有效配置,区域经济发展由非均衡发展向新的均衡方向发展,是空间结构的高级形式。

2. 对比分析集聚和扩散机制在区域空间结构形式中的作用机制。(P191) 答:(1)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2)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集聚能够产生集聚引力。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促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

(3)扩散机制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避免集聚不经济。第二,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第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第四,政府的政策作用。扩散机制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4)集聚和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他们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初期,集聚机制起着主导作用,进入空间结构形成的成熟期,集聚与扩散机制同时作用,其表现形式和程度较为复杂,最终扩散机制会强于集聚机制起主导作用。另外,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行。同样,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的继续进行。

3. 试述区域增长极的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P209)

答:(1)区域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2)区域增长极的特点有: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区域产业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的中心城市。

(3)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作用:①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供应商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②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③极化与扩散效应,合称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结构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则结果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有利。

4. 试论述区域增长极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P208)

答:(1)区域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其核心是,经济增长不是同时发生在每个地方,首先集中在增长极(点)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2)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在产业发展方面是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是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资形态上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增长极具有规模等级之分。

(3)增长极有部门增长极和空间增长极两种类型,前者是由推动性产业构成,后者是指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空间。增长极形成之后,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学生应该进一步解释以上四个方面的效应。

(4)运用增长极理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的产业结构。二是围绕增长极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不断调整和优化区域的空间结构。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大纲(AB卷)

题型:

名词解释 (6×4′)辨析题 (2×9′)简答题(5×6′)论述题(2×14′)

一、 名词解释

1、需求门槛:是指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

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基本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是需求门槛。(P45)

2、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

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关联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形成的地理集聚体。(P219)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

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P251)

4、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降低,或者是由于相关企业在空

间上集聚而带来的费用的节约,都叫规模经济,前者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后者称为外部规模经济。

5、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所涉及的地域不断

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P319)

6、 区域管制:是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

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的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管理方式。

7、 根植性: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的影响。(P374)

8、 地方化:也称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为达到地方市场认可的目的,而

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P322)

9、 空间距离衰减原理: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

趋势。

10 范围经济:是指由于经营范围的扩大而带来的额外收益,即企业进行两个或者是两个

以上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有效率,这种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效益叫范围经济。

11 库兹涅茨法则:是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国收入和劳动

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新的认识被后人称为库兹涅茨法则。 12 雁行形态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提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

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呈现出雁行形态,故称“雁行形态说”。(P182)

13 区域创新网络:是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

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P199)

14 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

二、 概念辨析题

1、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区别与联系(P176)

答:(1)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它有两个主要功能: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

(2)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不具有主导产业的功能。

(3)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主导产业的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且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支柱产业没有这种功能;但是,它们都是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2、 全球化和地方化区别与联系(P322)

答:(1)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网上找的)

(2)地方化也称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为达到地方市场认可的目的,而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

(3)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在地方化过程中,全球化因素必然影响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另一方面,强烈的地方化有利于全球化发展。

3、 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区别与联系(P117)

答:(1)横向一体化又称水平一体化,是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包括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以及上述两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2)纵向一体化又称垂直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3)区别与联系:横向一体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它是企业最初增长的主要方式;纵向一体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展战略。两者都是企业增长的主要战略。

4、 “经济人”和“满意人”区别与联系(P84)

答:(1)传统经济区位论都假定从事经济活动行为主体“人”,完全掌握了所有环境的全部信息,并且具有以稳定的选择水平正确地选择所有事物的能力,即所谓的“经济人”

(2)在现实中,无论是经济活动的经营者还是参与者,更多的是在某种满足的目标下行动的“人”,即“满意人”。

(3)两者的区别联系:在事实上,个人不可能完全掌握自己周围环境的知识和信息,加上人自身决策能力的有限性,现实中的各种区位往往并非传统区位理论上的最佳区位。

三、 简答题

1.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P7)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该研究对象,不同的学者有其不同的观点,但主要可以概括为: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简述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P19)

答: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内容包括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益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重点。(P87)

答:(1)韦伯认为,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选择在生产和运输成本最小点上。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运用数学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当时的德国鲁尔区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

(2)基本假定 1、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地区,内部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工人技艺都相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只有经济因素。 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为已知点,一般性原料普遍分布。 3、产品销售地为已知点,销售量固定不变。 4、劳动力供给地及供应量预先确定,劳动力不流动,工资固定。 5、生产和交易就同一产品进行讨论。 6、运输费与货运量、距离成正比。 7、运输方式为火车

(3)在以上前提下,韦伯建立了工业区位重点理论:运费指向论;劳动力成本指向论;集聚指向论。

4. 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P61)

答:(1)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①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②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③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④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⑤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⑥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2)孤立国的前提条件除上述给定的六个外,从需要解答的问题中可知,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3)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

(4)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5. 简述普雷德的行为区位理论。(P87)

答:美国地理学家普雷德是行为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其著作《行为与区位》中提出,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主体“人”的决策结果,是决策者在占有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区位的决策及其合理性均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普雷德运用矩阵来研究区位论,强调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

6. 简述影响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因素。(P100)

答:决定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①消费市场状况,如消费市场的数量,收入、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等;②购物空间接近性,一般指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③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即在市场区域中同行业竞争者的数量以及发展水平;④地价的作用,不同等级的零售业中心,地价也不一样。

7. 简述R&D的区位要求。(P151)

答:R&D是公司研究与开发的简称。其对区位的要求为:①接近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②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③接近新产品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8. 简述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P145)

答:公司总部对区位的要求包括:①便利的交通运输,如与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之间,与其他主要市场之间,应有方便的交通联系;②及时的信息获取,具有丰富信息的区位对总部决策制定起重要作用,这些信息包括市场变化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相关国家主要政策决策信息;③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这些关键人员包括政府官员、大型公司首脑、金融机构决策人员等。通过交流、面谈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还可以建立人际关系。

9. 简述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P144)

答:据有关文献分析和研究,跨国公司在区位选择时受区域政策影响更明显。其区位选择为:①选择东道国的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②集中于边界地区,该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信息多;③集中于文化社会联系密切地区,密切的社会和亲属联系,对投资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与当地各方面的沟通。

10. 用产品周期理论解释跨国投资的发生。(P153)

答:产品周期理论将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在不同阶段的要求不同,最终导致跨国直接投资的发生。

①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条件,较高的消费水平,这些条件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主要限制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

②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的降低,当出口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就会现在直接跨国投资,生产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扩散。

③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原则,产品生产会延伸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成为进口国。

11. 简述邓宁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P140)

答:1977年,美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这三种优势对解释跨国投资均有重要意义。

(1)企业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跨国投资企业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有权优势,包括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等。

(2)内部化优势:比起把它们出售和借给外国企业来说,自己利用这些优势更有利;这些优势可通过现有价值链或者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构实现。这种可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获取的优势,称为内部化优势。

(3)区位优势:企业从全球利益考虑,将上述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产要素投入相结合。而实际上,世界各国生产要素差别显著,各国的政治环境、政策、社会因素、市场等与公司经营有关的条件也有很大不同。这些均构成国家的区位优势。

12. 简述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P249)

答:(1)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3个方面: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强化了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

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会加剧区域经济差异,导致经济发展的“马态效应”。

四、 论述题

1. 论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三种形式及其内在联系。

答:①区域空间结构有三种基本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和网络式空间结构。 ②极核式空间结构是空间结构的早期形式,在相对均匀的区域,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率先得到发展而成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区,开始打破原始的均衡状态出现增长极。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壮大对区域的发展产生极化效应,吸引周围地区的经济要素向增长极集中。增长极及其吸引的周围腹地所构成的空间结构就称为极核式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由原始的均衡状态过度到非均衡状态。

③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空间结构发展的中期形式,是由极核式空间结构向网络式空间结构发展的一种过度状态。在增长极的发展和极化作用下,随着增长极和周围其它的经济联系增强,它们之间就形成了固定的联系通道――轴线,轴线将不同等级和类型的增长极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点轴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的非均衡内容和程度以及极核之间的联系都比极核式空间结构阶段进一步增强。

④网络式空间结构是在点轴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空间结构的高级阶段。随着点轴式空间结构中点的职能进一步增强,点之间的联系增多、程度加强,轴线进一步延长,交叉增多,联系进一步加强、紧密,点轴系统进一步发展,多个点轴系统连接就构成了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使区域内部的资源、要素得到有效配置,区域经济发展由非均衡发展向新的均衡方向发展,是空间结构的高级形式。

2. 对比分析集聚和扩散机制在区域空间结构形式中的作用机制。(P191) 答:(1)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2)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集聚能够产生集聚引力。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促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

(3)扩散机制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避免集聚不经济。第二,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第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第四,政府的政策作用。扩散机制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4)集聚和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他们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初期,集聚机制起着主导作用,进入空间结构形成的成熟期,集聚与扩散机制同时作用,其表现形式和程度较为复杂,最终扩散机制会强于集聚机制起主导作用。另外,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行。同样,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的继续进行。

3. 试述区域增长极的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P209)

答:(1)区域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2)区域增长极的特点有: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区域产业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的中心城市。

(3)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作用:①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供应商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②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③极化与扩散效应,合称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结构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则结果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有利。

4. 试论述区域增长极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P208)

答:(1)区域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其核心是,经济增长不是同时发生在每个地方,首先集中在增长极(点)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2)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在产业发展方面是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是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资形态上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增长极具有规模等级之分。

(3)增长极有部门增长极和空间增长极两种类型,前者是由推动性产业构成,后者是指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空间。增长极形成之后,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学生应该进一步解释以上四个方面的效应。

(4)运用增长极理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的产业结构。二是围绕增长极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不断调整和优化区域的空间结构。


相关文章

  • [工程概预算]教学大纲
  • <工程概预算>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工程概预算 2. 课程代码: 3. 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 4. 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本科) 5. 课程学时:40 6. 学 分:2.5 7. 先修课程: ...查看


  • 司法考试BBS经验贴
  • 司法考试BBS经验贴---之精华总结--- 这个是我们学校BBS经验交流贴前十几页的精华总结.因为是多人经验的总结,特点是全面,但可能会有矛盾.重复之嫌.大家敬请见谅. 祝大家司考马到成功!!! 总体技巧 要少不要多,要精不要杂,以名师讲义 ...查看


  • [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概论]复习考试大纲
  • <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要求 学习本课程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条:理解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及其规律:提高考生自 ...查看


  • 行政管理经验
  • 报考厦门大学 行政管理的 经验之谈 复试结果出来了,一切终归尘埃落定了,既兴奋又感慨.经过马拉松式的奔跑,我非常荣幸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拿到了公费,我觉得这主要得益于我的专业课拿了高分: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 ...查看


  • 生物中考复习方法
  • 生物中考复习方法 摘要:大部分地区的生物中考都是提前到八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因此生物中考复习都面临时间紧.内容多的问题,如何在短短几个星期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复习效果和学生的成绩,很值得我们教师认真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生物.中考.复习 ...查看


  •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 <工程力学A 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1105001 课程名称:工程力学A Ⅱ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 AⅡ 学 分:3 总 学 时:48 讲课学时:40 实验学时:2 习题课学时:6 适 ...查看


  • 2010年秋学校期末复习计划
  • 广琅小学2014年春期末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随着学期的结束,我们又迎来了后期的复习工作,为了使复习工作全面.系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我们以教学大纲.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 ...查看


  • 2016年会计从业资格[会计电算化]考试大纲
  • 2016年会计从业资格<会计电算化>考试大纲 预祝大家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大家也可随时关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kuaijizheng),我们将第 一时间公布相关考试信息. 第一章 会计电算化概述 [基本要求] [考试内容] 第一 ...查看


  • 个人理财课程实施细则
  • <个人理财>课程教学实施细则 一.教学内容说明 个人理财是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内学时60,2学分.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个人理财实务作为一门金融类高职专业的专业技能课,课程内容除了要反映个人理财相关的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