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增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ghaiPhysicalEducationInstitute2000年12月
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
黄春林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330034)
、体育能力、体育个性、体育品德、体育行为等。,。笔者认为,如何环节,,终身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的最关键时期;另,认识和判断能力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是接受高层教育,实现人格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单一的课程模式和失衡的课程结构的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不尽人意,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笔者提出若干培养对策,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提供参考。
1 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
111 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体育的各种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如: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体育的参与意识、竞争与协作意识、终身体育意识等。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学校体育的地位得到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也正在逐渐增强。他们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并渴望通过锻炼获得一个强健的体魄,在学校、系部及班级组织的比赛中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有所提高,但仍显不足,如对体育的认识还较肤浅,对许多运动项目的实际价值不甚了解;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缺乏整体性;良好的健身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尚未形成。
112 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是一个人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自身的体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的一种综合能力。如体育认识能力、科学锻炼的能力、锻炼的评价能力、体育适应能力等。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重心将全面逐步转到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上。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至今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竞技体育知识和技能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体育教师仍围绕着“达标”“、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使大学生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体育能力普遍偏低。也正因为如此,导致许多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显得有些盲从被动,难以科学地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和正确地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
113 大学生的体育个性
体育个性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独特的体育行为、思想等精神面貌的体现。如兴趣、需要、性格等。
多年来,大学生在统一的培养模式、培养规格、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多年不变的教学方式的教育体系下,教学主体的作用几乎被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压抑。虽然近些年来高校体育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将物化改革放在了显要的位置,而忽视了对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研究。不少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没有坚决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和“针对性”的教学原则,使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失去了空间和时间。114 大学生的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在个性体育行为中的反映。如体育道德认识、体育道德情感、体育道德意识、体育道德行为等。
增刊黄春林.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75应该说,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是好的。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对大学生这方面的思想教育,或流于形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多数体育教师还不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教育因素,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寓教于乐。使有些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言行与体育道德规范相背离。如球场上的偏激言行、体育测试中的舞弊现象等。
115 大学生的体育行为
体育行为是一个人的体育生活和体育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体育文化素养在行为中的直接反映。如:体育活动、体育消费、体育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
从对大学生个人体育消费的抽样调查结果得知:每年大学生仅用于购买运动服装、球(拍)类、体育刊物、观看体育赛事等的费用多达200元左右。除传统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外,网球、体育舞蹈、交谊舞、散打、,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日渐增多,、。但是,,,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意志,针对性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不能持之以恒。,掌握不了体育运动的内在规律,往往使自己的体育锻炼收效甚微。
2 211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发挥教学主体作用
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是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理论走向实践至关重要的一步。广大体育教师只有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武装和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真正树立起现代化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才能主动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体育教师的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有助于他们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注重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睦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得到激发,表现得跃跃欲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对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并不断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极为有利,使体育教学活动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212 改革创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重竞技知识轻健身能力、重共性轻个性、课程模式单一、结构失衡,无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因此,深化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各高校应从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课程改革的试验范围和内容,并大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教材改革的诸多禁区,如“康乐体育模式”“、体育俱乐部模式”“、活动课程”“、个性发展”等应在课程标准和计划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经过不断探索改进,努力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开放性的、综合性的、弹性的体育课程体系。使新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能力等为基本框架;在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不仅要增强大学生的体质;还应发展他们的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促进人格的成长,使体育教育真正体现为大学生未来的终身服务的思想。这种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了保障。
213 重视余暇体育,开辟高校健身娱乐场所
体育活动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时尚,体育活动与人们幸福快乐生活关系也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大学生理应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余暇体育活动中的主流。但由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余暇体育重视不够,使其处于一种自发的、无组织的状态,学生的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迫使有些大学生走出校园,投身到社会上的健身娱乐场所中去。然而,这些场所不仅收费高,而且有的已变味,不适合大学生,作为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体育场馆设施较齐备的高校与之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高校应不失时机,把握大学生余暇体育的动向,大力挖掘自身的潜力;增加投入,努力开辟多种健身娱乐场所,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为他们的余暇体育生活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从某个角度讲,将更有助于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第24卷增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ghaiPhysicalEducationInstitute2000年12月
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
黄春林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330034)
、体育能力、体育个性、体育品德、体育行为等。,。笔者认为,如何环节,,终身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的最关键时期;另,认识和判断能力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是接受高层教育,实现人格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单一的课程模式和失衡的课程结构的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不尽人意,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笔者提出若干培养对策,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提供参考。
1 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
111 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体育的各种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如: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体育的参与意识、竞争与协作意识、终身体育意识等。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学校体育的地位得到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也正在逐渐增强。他们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并渴望通过锻炼获得一个强健的体魄,在学校、系部及班级组织的比赛中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有所提高,但仍显不足,如对体育的认识还较肤浅,对许多运动项目的实际价值不甚了解;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缺乏整体性;良好的健身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尚未形成。
112 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是一个人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自身的体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的一种综合能力。如体育认识能力、科学锻炼的能力、锻炼的评价能力、体育适应能力等。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重心将全面逐步转到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上。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至今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竞技体育知识和技能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体育教师仍围绕着“达标”“、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使大学生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体育能力普遍偏低。也正因为如此,导致许多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显得有些盲从被动,难以科学地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和正确地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
113 大学生的体育个性
体育个性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独特的体育行为、思想等精神面貌的体现。如兴趣、需要、性格等。
多年来,大学生在统一的培养模式、培养规格、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多年不变的教学方式的教育体系下,教学主体的作用几乎被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压抑。虽然近些年来高校体育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将物化改革放在了显要的位置,而忽视了对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研究。不少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没有坚决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和“针对性”的教学原则,使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失去了空间和时间。114 大学生的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在个性体育行为中的反映。如体育道德认识、体育道德情感、体育道德意识、体育道德行为等。
增刊黄春林.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75应该说,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是好的。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对大学生这方面的思想教育,或流于形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多数体育教师还不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教育因素,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寓教于乐。使有些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言行与体育道德规范相背离。如球场上的偏激言行、体育测试中的舞弊现象等。
115 大学生的体育行为
体育行为是一个人的体育生活和体育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体育文化素养在行为中的直接反映。如:体育活动、体育消费、体育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
从对大学生个人体育消费的抽样调查结果得知:每年大学生仅用于购买运动服装、球(拍)类、体育刊物、观看体育赛事等的费用多达200元左右。除传统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外,网球、体育舞蹈、交谊舞、散打、,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日渐增多,、。但是,,,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意志,针对性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不能持之以恒。,掌握不了体育运动的内在规律,往往使自己的体育锻炼收效甚微。
2 211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发挥教学主体作用
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是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理论走向实践至关重要的一步。广大体育教师只有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武装和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真正树立起现代化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才能主动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体育教师的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有助于他们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注重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睦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得到激发,表现得跃跃欲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对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并不断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极为有利,使体育教学活动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212 改革创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重竞技知识轻健身能力、重共性轻个性、课程模式单一、结构失衡,无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因此,深化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各高校应从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课程改革的试验范围和内容,并大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教材改革的诸多禁区,如“康乐体育模式”“、体育俱乐部模式”“、活动课程”“、个性发展”等应在课程标准和计划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经过不断探索改进,努力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开放性的、综合性的、弹性的体育课程体系。使新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能力等为基本框架;在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不仅要增强大学生的体质;还应发展他们的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促进人格的成长,使体育教育真正体现为大学生未来的终身服务的思想。这种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了保障。
213 重视余暇体育,开辟高校健身娱乐场所
体育活动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时尚,体育活动与人们幸福快乐生活关系也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大学生理应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余暇体育活动中的主流。但由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余暇体育重视不够,使其处于一种自发的、无组织的状态,学生的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迫使有些大学生走出校园,投身到社会上的健身娱乐场所中去。然而,这些场所不仅收费高,而且有的已变味,不适合大学生,作为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体育场馆设施较齐备的高校与之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高校应不失时机,把握大学生余暇体育的动向,大力挖掘自身的潜力;增加投入,努力开辟多种健身娱乐场所,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为他们的余暇体育生活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从某个角度讲,将更有助于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