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基础知识
【天体系统】
1.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以及人造天体。
☆ 距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2.天体系统
1)概念-----
2)级别: (★会填下列各天体系统名称、能说出级别高低)
3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
4.太阳系
1)组 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及其他成员
2)八大行星名称及排序-------
八大行星 结构分类------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八大行星 运动特点-------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5.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运动特征及类地行星的结构特征,都与其他行星相似
2)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
6.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
②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③充足的液态水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 ) 宇宙条件:①光照稳定 (∵太阳稳定)
②轨道安全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的 概 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2.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内部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故为短波辐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给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如:化石燃料、水能、生物能、风能、太阳能)
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
【太阳活动】
1.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和周期: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
2.周 期----11年。
3.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的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气候 ②短波通信 ③ 磁暴 ④极光
【地球自转】 ☆ 赤道周长最长,为4万km (即8万里)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旋转
2.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自转360°)
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的周期)
3.速度---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都相等 (为15°/小时)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处为赤道处的一半)
4.地理意义
A .昼夜更替
1)原因
昼夜 产生的原因------因地球为球体,不透明、不发光 昼夜更替 的原因 ------ 地球自转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
2)昼夜更替的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
意义-------制约人类的起居生活,是时间的基本单位。
3)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画法---------晨昏线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垂直;一定通过地心。 判断---------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 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线为
(晨东昼;昏东夜)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 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为昏线;
时间信息---------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 8时。
太阳直射经线的地方时为★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其他时间相交。二至日交角最大(23. 5°). B .地方时: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
成因------因地球自转,东边的时间比西边早,时间数值大。
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
换算------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东“+”;西“-”) 时 区----国际上规定每15个经度,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区 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计算-----相差几个时区,时间就相差几个小时。 (东“+”;西“-”)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时间
★北京时间 = 的区时 = 的地方时 ≠ 北京地方时(116°E ) 日界线-----主要指180°经线,但不完全在此线上。(是过180°经线的一条折线) ★ 此线两侧日期相差一天,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同一经线上,时刻相同,日期不一定相同。
C .水平运动物体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 道——不偏
【地球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恒星年(365天6小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
3.速度---平均角速度约1度/日;线速度约30KM/秒。
近日点(1月初)——最快; 远日点(7月初)——最慢。 (注意: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近日点时均变快,远日点时均变慢。)
【黄赤交角】
1.黄赤交角-----23°26′(或 23.5°)(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意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
规律:见左图
周期: 一个回归年
★归纳
自转:
四季
公转: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
2.正午太阳高度(H)的变化
1)太阳高度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昼半球太阳高度 ﹥0°;夜半球太阳高度 ﹤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 正午太阳高度------指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2)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具体地:
6月22日(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12月22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3月21日(春分日)、9月23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H 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H 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4) 计算公式: H = 90°- 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3.昼夜长短的变化------(同地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同。即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往此半球的极点,昼越长。) ☆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全球越往南昼越长。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且全球越往北昼越长
赤道上永远昼夜相等。
1)春、秋分(3.21;9.23)-------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相等;
2) 夏至日(6.22)-----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
3)冬至日(12.22)----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4.四季更替
四季划分依据--------正午太阳高度 和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明显地区------中纬度地区,
天文上的四季-------夏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 冬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 春秋为过渡季节
北温带气候四季: 春3,4,5月; 夏6,7,8月; 秋9,10,11月; 冬12,1,2月
5.五带的划分 (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的多少; 界线------回归线.极圈 各带特征------热带:有阳光直射;寒带:有极昼极夜;温带:二者均无 ☆ 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范围的影响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地球圈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波特点:纵波(P )——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S )——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
2)界线---不连续面:莫霍面陆地以下33km 、平均17 km;古登堡面地下2900km
3)圈层---地壳、 地幔、 地核(由外向里)
4)各圈层特点
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平均17km )。陆壳厚,洋壳薄。 岩石圈 是指 软流层以上的 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
地幔-----分上下两层,上地幔中有一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分内外两层,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为固态。
2.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是氮、氧。大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水 圈-----连续不规则。由气、固、液三态组成。
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生物圈-----由生物及生存环境组成。是最活跃的圈层。
【地壳物质循环】
1. 岩石的成因分类:
岩浆岩------如: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如: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 变质岩------如:大理岩
2. 地壳物质的循环(三大岩石转化关系):(注意:不是都能直接转化) 由岩浆形成岩石,再由各种岩石形成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褶皱、断层】
一、地质作用
1. 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2. 分类:按能量来源分,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图
1.
2. 分类:褶皱和断层
◇在断层构造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或有泉水出露。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背斜----------储石油、天然气
向斜
----------储地下水;
修隧道-------选择背斜
(∵背斜天然拱形,安全易挖,且不易积水)
采石场-------选择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受张力破碎易采石)
水库、铁路等大型工程----------要避开断层;
【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见右图)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流水侵蚀: 瀑布、峡谷(V 形谷),千沟万壑、喀斯特地形(溶洞、峰林) 流水沉积: 冲积扇(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
2)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戈壁和裸岩荒漠
风力沉积: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3)冰川侵蚀: 角峰、“U ”形谷、冰斗
4)海浪侵蚀: 海蚀崖; 海浪沉积: 沙滩
附:常见地形图
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修建梯田;建水库等
地理基础知识
【天体系统】
1.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以及人造天体。
☆ 距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2.天体系统
1)概念-----
2)级别: (★会填下列各天体系统名称、能说出级别高低)
3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
4.太阳系
1)组 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及其他成员
2)八大行星名称及排序-------
八大行星 结构分类------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八大行星 运动特点-------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5.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运动特征及类地行星的结构特征,都与其他行星相似
2)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
6.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
②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③充足的液态水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 ) 宇宙条件:①光照稳定 (∵太阳稳定)
②轨道安全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的 概 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2.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内部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故为短波辐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给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如:化石燃料、水能、生物能、风能、太阳能)
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
【太阳活动】
1.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和周期: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
2.周 期----11年。
3.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的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气候 ②短波通信 ③ 磁暴 ④极光
【地球自转】 ☆ 赤道周长最长,为4万km (即8万里)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旋转
2.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自转360°)
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的周期)
3.速度---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都相等 (为15°/小时)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处为赤道处的一半)
4.地理意义
A .昼夜更替
1)原因
昼夜 产生的原因------因地球为球体,不透明、不发光 昼夜更替 的原因 ------ 地球自转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
2)昼夜更替的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
意义-------制约人类的起居生活,是时间的基本单位。
3)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画法---------晨昏线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垂直;一定通过地心。 判断---------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 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线为
(晨东昼;昏东夜)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 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为昏线;
时间信息---------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 8时。
太阳直射经线的地方时为★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其他时间相交。二至日交角最大(23. 5°). B .地方时: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
成因------因地球自转,东边的时间比西边早,时间数值大。
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
换算------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东“+”;西“-”) 时 区----国际上规定每15个经度,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区 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计算-----相差几个时区,时间就相差几个小时。 (东“+”;西“-”)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时间
★北京时间 = 的区时 = 的地方时 ≠ 北京地方时(116°E ) 日界线-----主要指180°经线,但不完全在此线上。(是过180°经线的一条折线) ★ 此线两侧日期相差一天,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同一经线上,时刻相同,日期不一定相同。
C .水平运动物体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 道——不偏
【地球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恒星年(365天6小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
3.速度---平均角速度约1度/日;线速度约30KM/秒。
近日点(1月初)——最快; 远日点(7月初)——最慢。 (注意: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近日点时均变快,远日点时均变慢。)
【黄赤交角】
1.黄赤交角-----23°26′(或 23.5°)(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意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
规律:见左图
周期: 一个回归年
★归纳
自转:
四季
公转: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
2.正午太阳高度(H)的变化
1)太阳高度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昼半球太阳高度 ﹥0°;夜半球太阳高度 ﹤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 正午太阳高度------指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2)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具体地:
6月22日(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12月22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3月21日(春分日)、9月23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H 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H 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4) 计算公式: H = 90°- 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3.昼夜长短的变化------(同地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同。即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往此半球的极点,昼越长。) ☆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全球越往南昼越长。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且全球越往北昼越长
赤道上永远昼夜相等。
1)春、秋分(3.21;9.23)-------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相等;
2) 夏至日(6.22)-----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
3)冬至日(12.22)----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4.四季更替
四季划分依据--------正午太阳高度 和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明显地区------中纬度地区,
天文上的四季-------夏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 冬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 春秋为过渡季节
北温带气候四季: 春3,4,5月; 夏6,7,8月; 秋9,10,11月; 冬12,1,2月
5.五带的划分 (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的多少; 界线------回归线.极圈 各带特征------热带:有阳光直射;寒带:有极昼极夜;温带:二者均无 ☆ 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范围的影响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地球圈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波特点:纵波(P )——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S )——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
2)界线---不连续面:莫霍面陆地以下33km 、平均17 km;古登堡面地下2900km
3)圈层---地壳、 地幔、 地核(由外向里)
4)各圈层特点
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平均17km )。陆壳厚,洋壳薄。 岩石圈 是指 软流层以上的 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
地幔-----分上下两层,上地幔中有一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分内外两层,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为固态。
2.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是氮、氧。大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水 圈-----连续不规则。由气、固、液三态组成。
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生物圈-----由生物及生存环境组成。是最活跃的圈层。
【地壳物质循环】
1. 岩石的成因分类:
岩浆岩------如: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如: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 变质岩------如:大理岩
2. 地壳物质的循环(三大岩石转化关系):(注意:不是都能直接转化) 由岩浆形成岩石,再由各种岩石形成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褶皱、断层】
一、地质作用
1. 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2. 分类:按能量来源分,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图
1.
2. 分类:褶皱和断层
◇在断层构造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或有泉水出露。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背斜----------储石油、天然气
向斜
----------储地下水;
修隧道-------选择背斜
(∵背斜天然拱形,安全易挖,且不易积水)
采石场-------选择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受张力破碎易采石)
水库、铁路等大型工程----------要避开断层;
【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见右图)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流水侵蚀: 瀑布、峡谷(V 形谷),千沟万壑、喀斯特地形(溶洞、峰林) 流水沉积: 冲积扇(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
2)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戈壁和裸岩荒漠
风力沉积: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3)冰川侵蚀: 角峰、“U ”形谷、冰斗
4)海浪侵蚀: 海蚀崖; 海浪沉积: 沙滩
附:常见地形图
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修建梯田;建水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