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研究

有关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研究

1. 郭正红 《精神生产特点浅析》,《生产力研究》2002年

2. 王雪冬 张彭松 《从生产力到生产实践:一种广义唯物史观》,《兰州学刊》2006年第一期

3. 周正刚 《论文化矛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

4. 张凤荣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二期

5. 王小丽 《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看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忽视性》,《探索》 1999年

6. 朱春秀 《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点》,《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

7. 郭尚兴 《中西文化现代化轨迹比较及其影响》,《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11月

8. 彭分文 《肃清封建残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7月

9. 刘中民 《论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欧洲》,1996年

10. 王静 白云芳 《浅谈毛泽东的民族观》,《党史文苑》2006年

11. 申玉臣 《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先导》,《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六期

12. 傅春光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意识形态理论比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二期

13. 郭灿鹏 《论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作用》,《理论与改革》,1997年

14. 谢维营 周春晖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新解》,《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3月

15. 周宏 《论意识形态的文化意义》,《江海学刊》2002年6月

16. 张国珍 《精神文明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二期

17. 薛勇民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作用理论的当代反思》,《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

18. 王金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一期

19. 方佩芬 《浅析“三个代表”思想的哲学内涵》,《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二期

20. 王庆五 《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两种方式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一期

21. 廖胜刚 《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7月

有关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研究摘录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是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是指人们对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的反应,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从本质上讲人的一切意识到是社会的意识。因为人的意识的产生离不开群体活动,离不开相互间的社会交流。

朱春秀 《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点》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

“存在”(being)和“意识”(consciousness)并非马克思首创,但“社会存在”(social being)和“社会意识”(social consciousness)的提法在马克思以前还没有人使用过,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etermination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by social being)则属于马克思的知识产权,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理。

谢维营 周春晖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新解》

《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3月

应正确对待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或解释功能。这是社会意识的首要功能,使其他功能的基础和前提。不管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哪一种意识形态,都总是或直接或间接、或本质或现象、或正确或错误的对社会存在所作的反映或说明。但这种反映或说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各种社会意识的观念形式都会有不同,而且不同阶级或阶层都回形成各自不同的社会意识理论。

薛勇民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作用理论的当代反思》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

从马克思哲学的领域来看,“社会意识”并不是意识的一部分,而是意识的全部,全部意识都是社会意识。意识之所以都是社会意识,不仅是因为一切意识都具有社会属性,更主要的是在于,一切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意识。马克思主义说对象、现实、感性要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说意识总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这个作为对象的存在是人们的存在,即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世意识的唯一的现实对象,单纯的自然存在,既不是作为社会存在的自然存在,并不是意识的现实对象。

王金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一期

[二]社会意识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是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精神生产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精神生产是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它随着物质生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但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不是“形”与“影”的关系,不是“形影相随”的。精神生产生产的是精神产品,精神产品一经生产,它就脱离了思维者的个人而属于社会,它能传扬于社会,传给后代。即精神生产能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以不同的形式反作用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郭正红 《精神生产特点浅析》,《生产力研究》2002年

精神生产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一致性。不完全同步是指精神生产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齐步走的。历史上处于社会动荡时期的精神生产,常常会有惊世骇俗的重大突破和创造,内容也异常深刻和丰富。当社会处于动荡不安时,当社会各种矛盾尖锐时,一些目光敏锐的思想家,凭借他们广博的学术修养和不同寻常的的思维方式,能对以往的历史与文化的各个领域,对当时的现实矛盾等等,做出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来。这表明某些先进的思想、理论能预见未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郭正红 《精神生产特点浅析》,《生产力研究》2002年

精神生产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精神生产对社会存在可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其消极地阻碍作用。精神生产的产品,既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成果。科学、进步、高尚的精神产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科学文化水平,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其社会效应是积极的;腐朽、低级、庸俗的精神产品腐蚀人们的心灵,其社会效应是消极的。精神生产的这

种反作用有时是巨大的,但是相对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这种反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因为它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

郭正红 《精神生产特点浅析》,《生产力研究》2002年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具体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身的功能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真正理解社会意识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真正理解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

朱春秀 《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点》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

马克思、恩格思在肯定经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否认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他们都承认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存在的特殊性具有特殊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就曾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王雪冬 张彭松 《从生产力到生产实践:一种广义唯物史观》

《兰州学刊》2006年第一期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为它对社会存在的能动性反作用。特别是但社会生产力发展提出变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要求的时候,这种作用就更加突出。反映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要求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同反映变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要求的先进社会意识之间的斗争,往往会成为社会将要发生巨大变化的先导。

申玉臣 《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先导》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六期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并阻碍其发展,有时有可能预见到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传统解释认为,社会亦得这两种独立性都是相对的,因为,旧的思想与理论不可能在其物质基础消灭后长久存在下去,新的思想理论也只可能是在社会发展已经具备了提出新的任务的条件下才能产生。例如,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已经进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时期,封建社会的意识就不可能长久存在。

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很发达。相反,在经济落后的社会,社会意识反而有可能很先进。所谓“不一定”和“有可能”,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意识的进步而言,只是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充分的条件。用逻辑的话说,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社会意识的进步,但社会经济发展了,社会意识并非未必就跟着发展,这是正确的。

三、社会意识的发展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有一个评价,他说:“就其理论形式来说,他起初表现为十八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他们根源深藏在经济事实中。”这就是说,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同它以前的思想成果都有继承关系。社会意识本身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也就是其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朱春秀 《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点》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意识、精神生产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序言》中说到社会存在的时候是承接“社会的经济结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这两个主词说的,说到社会意识时也明确指明是“意识形态的形式”。马克思还把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变革与“个人”作了类比,认为“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可见,马克思这里说的“意识”是指社会“对自己的看法”,它应当是社会意识形态。

谢维营 周春晖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新解》

《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3月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些提法则以一般的形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我们的出发点是从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得意识形式变失去独立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王金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一期

生产观念形态产品的精神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而且一般是自由的。正如列宁指出:精神生产者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思想和才能,“自由写他愿意写出的一切和说他愿意说的一切,不受任何限制”这是由于精神生产出自内在的雪要,所以必须得符合劳动者的兴趣和意向,不能是被迫的。强迫对于物质生产有作用,但对于精神创造是无效的。可以在监工的皮鞭下种出小麦、却抽不出诗篇。因此,自有时精神生产的颁行、灵魂。

郭正红 《精神生产特点浅析》,《生产力研究》2002年

应充分认识社会意识这一特殊社会力量。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进而影响社会的现实存在和实践发展。马克思深刻而辩证的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也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也生动的写下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至理名言。

薛勇民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作用理论的当代反思》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

[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与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突出的表现为它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和评价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评价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和列宁的名言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推毁;但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为物质力量。”“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申玉臣 《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先导》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六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可以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邓小平甚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它在构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业时,就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含于其中。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还一再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损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张凤荣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二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或迟或早的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但社会意识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能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发展出了要受到社会存在的直接影响外,也离不开它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扬弃与积累。阶级的出现和阶级斗争的发展,使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适应先进阶级需要的社会意识形态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代表反动阶级利益的社会意识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朱春秀 《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点》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

文化矛盾是指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内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的矛盾与冲突,他本质上是社会物质利益矛盾的反映,但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通常表现为人们的信仰、思维、观念、意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文化矛盾与文化冲突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特殊而关键的因素,是引起社会动荡的内在诱因,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矛盾,已对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化解文化矛盾,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周正刚 《论文化矛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

[六]其他有关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论述

唯物史观的传统观点认为,无论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有多大,它也不能创造在社会存在中没有根基、没有可能性的东西;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只有凭借物质的手段才能实现;总之,相对于社会存在来说,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从理论上讲,这些话没有错,但在实际的运用与解释中,往往只强调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贬低甚至忽视社会意识的创造性作用。更有甚者,在理论宣传和研究中,把那些着重从人类精神形态、精神力量来探讨社会意识的创造性作用的理论,等同于唯心史观,这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朱春秀 《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点》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思想,明确提出:只有在全世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的最终融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是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的思想,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提出了"平等的联合"和共同繁荣的观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提出了要尊重民族文化的观点;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提出了"谁也离不开谁"的观点;从良好地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出发,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观点.

王静 白云芳 《浅谈毛泽东的民族观》

《党史文苑》2006年

西方一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斥之为“经济决定论”,“唯生产力论”进而否定唯物史观。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误解。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肯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从未否认过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生产力无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就应止于生产力。生产力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本质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内在动力。从生活实践出发却理解社会历史就形成了广义唯物史观,广义唯物史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王雪冬 张彭松 《从生产力到生产实践:一种广义唯物史观》

《兰州学刊》2006年第一期

(哲学系冯乐整理)

有关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研究

1. 郭正红 《精神生产特点浅析》,《生产力研究》2002年

2. 王雪冬 张彭松 《从生产力到生产实践:一种广义唯物史观》,《兰州学刊》2006年第一期

3. 周正刚 《论文化矛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

4. 张凤荣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二期

5. 王小丽 《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看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忽视性》,《探索》 1999年

6. 朱春秀 《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点》,《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

7. 郭尚兴 《中西文化现代化轨迹比较及其影响》,《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11月

8. 彭分文 《肃清封建残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7月

9. 刘中民 《论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欧洲》,1996年

10. 王静 白云芳 《浅谈毛泽东的民族观》,《党史文苑》2006年

11. 申玉臣 《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先导》,《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六期

12. 傅春光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意识形态理论比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二期

13. 郭灿鹏 《论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作用》,《理论与改革》,1997年

14. 谢维营 周春晖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新解》,《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3月

15. 周宏 《论意识形态的文化意义》,《江海学刊》2002年6月

16. 张国珍 《精神文明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二期

17. 薛勇民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作用理论的当代反思》,《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

18. 王金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一期

19. 方佩芬 《浅析“三个代表”思想的哲学内涵》,《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二期

20. 王庆五 《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两种方式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一期

21. 廖胜刚 《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7月

有关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研究摘录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是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是指人们对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的反应,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从本质上讲人的一切意识到是社会的意识。因为人的意识的产生离不开群体活动,离不开相互间的社会交流。

朱春秀 《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点》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

“存在”(being)和“意识”(consciousness)并非马克思首创,但“社会存在”(social being)和“社会意识”(social consciousness)的提法在马克思以前还没有人使用过,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etermination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by social being)则属于马克思的知识产权,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理。

谢维营 周春晖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新解》

《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3月

应正确对待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或解释功能。这是社会意识的首要功能,使其他功能的基础和前提。不管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哪一种意识形态,都总是或直接或间接、或本质或现象、或正确或错误的对社会存在所作的反映或说明。但这种反映或说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各种社会意识的观念形式都会有不同,而且不同阶级或阶层都回形成各自不同的社会意识理论。

薛勇民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作用理论的当代反思》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

从马克思哲学的领域来看,“社会意识”并不是意识的一部分,而是意识的全部,全部意识都是社会意识。意识之所以都是社会意识,不仅是因为一切意识都具有社会属性,更主要的是在于,一切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意识。马克思主义说对象、现实、感性要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说意识总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这个作为对象的存在是人们的存在,即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世意识的唯一的现实对象,单纯的自然存在,既不是作为社会存在的自然存在,并不是意识的现实对象。

王金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一期

[二]社会意识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是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精神生产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精神生产是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它随着物质生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但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不是“形”与“影”的关系,不是“形影相随”的。精神生产生产的是精神产品,精神产品一经生产,它就脱离了思维者的个人而属于社会,它能传扬于社会,传给后代。即精神生产能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以不同的形式反作用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郭正红 《精神生产特点浅析》,《生产力研究》2002年

精神生产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一致性。不完全同步是指精神生产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齐步走的。历史上处于社会动荡时期的精神生产,常常会有惊世骇俗的重大突破和创造,内容也异常深刻和丰富。当社会处于动荡不安时,当社会各种矛盾尖锐时,一些目光敏锐的思想家,凭借他们广博的学术修养和不同寻常的的思维方式,能对以往的历史与文化的各个领域,对当时的现实矛盾等等,做出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来。这表明某些先进的思想、理论能预见未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郭正红 《精神生产特点浅析》,《生产力研究》2002年

精神生产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精神生产对社会存在可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其消极地阻碍作用。精神生产的产品,既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成果。科学、进步、高尚的精神产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科学文化水平,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其社会效应是积极的;腐朽、低级、庸俗的精神产品腐蚀人们的心灵,其社会效应是消极的。精神生产的这

种反作用有时是巨大的,但是相对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这种反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因为它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

郭正红 《精神生产特点浅析》,《生产力研究》2002年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具体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身的功能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真正理解社会意识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真正理解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

朱春秀 《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点》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

马克思、恩格思在肯定经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否认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他们都承认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存在的特殊性具有特殊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就曾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王雪冬 张彭松 《从生产力到生产实践:一种广义唯物史观》

《兰州学刊》2006年第一期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为它对社会存在的能动性反作用。特别是但社会生产力发展提出变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要求的时候,这种作用就更加突出。反映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要求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同反映变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要求的先进社会意识之间的斗争,往往会成为社会将要发生巨大变化的先导。

申玉臣 《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先导》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六期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并阻碍其发展,有时有可能预见到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传统解释认为,社会亦得这两种独立性都是相对的,因为,旧的思想与理论不可能在其物质基础消灭后长久存在下去,新的思想理论也只可能是在社会发展已经具备了提出新的任务的条件下才能产生。例如,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已经进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时期,封建社会的意识就不可能长久存在。

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很发达。相反,在经济落后的社会,社会意识反而有可能很先进。所谓“不一定”和“有可能”,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意识的进步而言,只是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充分的条件。用逻辑的话说,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社会意识的进步,但社会经济发展了,社会意识并非未必就跟着发展,这是正确的。

三、社会意识的发展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有一个评价,他说:“就其理论形式来说,他起初表现为十八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他们根源深藏在经济事实中。”这就是说,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同它以前的思想成果都有继承关系。社会意识本身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也就是其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朱春秀 《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点》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意识、精神生产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序言》中说到社会存在的时候是承接“社会的经济结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这两个主词说的,说到社会意识时也明确指明是“意识形态的形式”。马克思还把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变革与“个人”作了类比,认为“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可见,马克思这里说的“意识”是指社会“对自己的看法”,它应当是社会意识形态。

谢维营 周春晖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新解》

《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3月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些提法则以一般的形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我们的出发点是从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得意识形式变失去独立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王金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一期

生产观念形态产品的精神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而且一般是自由的。正如列宁指出:精神生产者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思想和才能,“自由写他愿意写出的一切和说他愿意说的一切,不受任何限制”这是由于精神生产出自内在的雪要,所以必须得符合劳动者的兴趣和意向,不能是被迫的。强迫对于物质生产有作用,但对于精神创造是无效的。可以在监工的皮鞭下种出小麦、却抽不出诗篇。因此,自有时精神生产的颁行、灵魂。

郭正红 《精神生产特点浅析》,《生产力研究》2002年

应充分认识社会意识这一特殊社会力量。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进而影响社会的现实存在和实践发展。马克思深刻而辩证的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也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也生动的写下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至理名言。

薛勇民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作用理论的当代反思》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

[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与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突出的表现为它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和评价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评价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和列宁的名言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推毁;但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为物质力量。”“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申玉臣 《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先导》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六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可以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邓小平甚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它在构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业时,就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含于其中。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还一再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损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张凤荣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二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或迟或早的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但社会意识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能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发展出了要受到社会存在的直接影响外,也离不开它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扬弃与积累。阶级的出现和阶级斗争的发展,使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适应先进阶级需要的社会意识形态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代表反动阶级利益的社会意识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朱春秀 《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点》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

文化矛盾是指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内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的矛盾与冲突,他本质上是社会物质利益矛盾的反映,但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通常表现为人们的信仰、思维、观念、意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文化矛盾与文化冲突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特殊而关键的因素,是引起社会动荡的内在诱因,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矛盾,已对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化解文化矛盾,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周正刚 《论文化矛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

[六]其他有关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论述

唯物史观的传统观点认为,无论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有多大,它也不能创造在社会存在中没有根基、没有可能性的东西;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只有凭借物质的手段才能实现;总之,相对于社会存在来说,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从理论上讲,这些话没有错,但在实际的运用与解释中,往往只强调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贬低甚至忽视社会意识的创造性作用。更有甚者,在理论宣传和研究中,把那些着重从人类精神形态、精神力量来探讨社会意识的创造性作用的理论,等同于唯心史观,这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朱春秀 《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点》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思想,明确提出:只有在全世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的最终融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是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的思想,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提出了"平等的联合"和共同繁荣的观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提出了要尊重民族文化的观点;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提出了"谁也离不开谁"的观点;从良好地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出发,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观点.

王静 白云芳 《浅谈毛泽东的民族观》

《党史文苑》2006年

西方一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斥之为“经济决定论”,“唯生产力论”进而否定唯物史观。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误解。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肯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从未否认过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生产力无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就应止于生产力。生产力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本质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内在动力。从生活实践出发却理解社会历史就形成了广义唯物史观,广义唯物史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王雪冬 张彭松 《从生产力到生产实践:一种广义唯物史观》

《兰州学刊》2006年第一期

(哲学系冯乐整理)


相关文章

  • 独立董事"独立性"研究(下)
  • 在独立董事不占董事会绝对多数的情况下,另外一个变通的办法是,赋予独立董事相对多数的权力,比如有关决策必须经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同意并通过,或者必须经过一个由独立董事组成或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特别机构同意并通过,甚至可以采用公布独立董事不同意见 ...查看


  • 665例上海儿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报告
  • XINLITANSUO 心理探索 665例上海儿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报告 ---非医学模式的分析 随着各地临床个案的积累,有了一些群体资料的分析④⑤⑥⑦,但倾向于医学模式,反映出的儿童问题往往都比较严重,缺乏普遍性.但随着世界健康观念的转变, ...查看


  • 高中生个性素质现状及其发展特点
  • 摘 要:运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量表>对广东省1207名高中生的个性素质现状和发展特点进行考察.调查发现,高中生个性素质普遍较好,但个体差异较大:高中生个性素质在学校类别.男女之间差异显著,在城乡.独生子女与非独 ...查看


  • 80后的政治态度
  • 80后的政治态度 --目前中国人政治态度的代际比较 范雷 2012-11-16 15:45:28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南京)2012年第3期 [作者简介]范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00732). [内容提要 ...查看


  • 场依存性_独立性认知方式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 262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Science 2009,32(2):262-265 Ξ 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祁乐瑛ΞΞ1,2 梁宁建1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上海,200062)(2青海师范大学 ...查看


  • 论公务员不服从违法命令的若干问题
  • 论公务员不服从违法命令的若干问题 内容摘要:在总体上肯定公务员有权不服从上级违法命令的基础上,仍然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公务员不服从违法命令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责任分配问题以及公务员如何对待违法的抽象命令.内部命令和审查的标准.行政相对 ...查看


  • 第三讲 档案馆工作基础
  • 第三讲 档案馆工作基础 一.档案馆 二.档案馆工作 三.全宗和立档单位 四.档案馆的资料管理 五.档案馆档案的收集 六.档案馆档案的整理 七.档案馆档案的保管 八.档案馆档案的鉴定 九.档案馆档案的统计 十.档案馆档案的利用 一.档案馆 1 ...查看


  • 行政主体研究(法学研究生班毕业论文)
  • 行政主体研究 Xxxx级法学专业研究生班 xx 内容提要:行政主体理论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的直接的需要是来自行政诉讼 立法和实践中对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确认.在法律上,行政主体理论 仅是一个学术用语,但在实践中,该理论尽管有一些瑕疵,却不可 ...查看


  • 李均,李鸿:建设"教育学一级学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学科的困境与出路
  • ▲李均 作者简介:李均,深圳大学高教所副所长.教授: 李鸿,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6年第2期 摘 要:近年来,受建设"教育学一级学科"改革的影响,高等教育学科出现独立地位动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