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实验小学 胡蓓薇
10月17日有幸参加了“新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聆听了几位优秀新教师精心准备的优质课堂,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二小的吴华兰老师展示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下面我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优点吧:
整节课中吴老师始终是面带微笑语言质朴、简洁,和蔼可亲。巧妙的处理教材,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教学。而且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上有认知的冲突,有智慧的碰撞。整堂课的结构也安排得很合理,从导入——认识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来完成整堂课。
一 导入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吴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找一找各有几个角。使学生对角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感受角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然后用变魔术的方法让学生认识了角,吴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图片,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图片中的角。
二 新课
(一)在主题图中找角。
1、师指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2、(抽生说)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分析: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儿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三)摸角的方法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去摸一摸三角尺上尖尖的,告诉学生那个尖尖的便是顶点。
(四)学生动手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带孔的小棒做出一个活动角,并邀请学生大胆的展示介绍自己所做的活动角。让学生动手操作,勾起学生学习角的积极性
(五)画角
让学生用自己的小手跟着电脑一起画角。然后创造出一首《角儿歌》。
说完了这节课优点我再说说这节课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吧:
一 语言不够精炼严谨
我认为吴老师这堂课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些不到位,不够严谨太过,比如多次出现“这个角怎么啦”“是不是啊,对不对啊”。
二 放任学生操作活动较多
吴老师整节课设计了许多活动,摸、折、画、感受活动角等。我认为虽然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有关角的知识的设计意图很好,但是这些活动是否落实到了实处呢?有多少学生是带着探究的目的去进行操作的呢?恐怕多数都是把它们当做一种游戏来完成的吧?在操作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布置任务,不仅要完成这个操作活动,还要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得出一定的结论。这样学生才会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这样的操作才有意义。
三 重点没有完全突出
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吴老师讲解得太过随意不够具体,她只让学生自己比较做的活动角以及用两个角重合的方法得出两个角一样大的结论,而并没有具体讲解怎么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没有在比较大小中总结出“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跟张口的大小有关”这个重点,而是非常笼统的讲解。
四 表扬调板太过频繁
虽然适时的表扬会勾起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过于多的表扬环节和调板环节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和繁琐。
纵观整堂课,我认为吴老师的这一课还算成功的,使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认识到了作为一个新老师所要具备的知识,从而鞭策自己。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实验小学 胡蓓薇
10月17日有幸参加了“新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聆听了几位优秀新教师精心准备的优质课堂,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二小的吴华兰老师展示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下面我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优点吧:
整节课中吴老师始终是面带微笑语言质朴、简洁,和蔼可亲。巧妙的处理教材,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教学。而且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上有认知的冲突,有智慧的碰撞。整堂课的结构也安排得很合理,从导入——认识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来完成整堂课。
一 导入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吴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找一找各有几个角。使学生对角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感受角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然后用变魔术的方法让学生认识了角,吴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图片,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图片中的角。
二 新课
(一)在主题图中找角。
1、师指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2、(抽生说)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分析: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儿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三)摸角的方法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去摸一摸三角尺上尖尖的,告诉学生那个尖尖的便是顶点。
(四)学生动手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带孔的小棒做出一个活动角,并邀请学生大胆的展示介绍自己所做的活动角。让学生动手操作,勾起学生学习角的积极性
(五)画角
让学生用自己的小手跟着电脑一起画角。然后创造出一首《角儿歌》。
说完了这节课优点我再说说这节课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吧:
一 语言不够精炼严谨
我认为吴老师这堂课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些不到位,不够严谨太过,比如多次出现“这个角怎么啦”“是不是啊,对不对啊”。
二 放任学生操作活动较多
吴老师整节课设计了许多活动,摸、折、画、感受活动角等。我认为虽然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有关角的知识的设计意图很好,但是这些活动是否落实到了实处呢?有多少学生是带着探究的目的去进行操作的呢?恐怕多数都是把它们当做一种游戏来完成的吧?在操作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布置任务,不仅要完成这个操作活动,还要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得出一定的结论。这样学生才会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这样的操作才有意义。
三 重点没有完全突出
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吴老师讲解得太过随意不够具体,她只让学生自己比较做的活动角以及用两个角重合的方法得出两个角一样大的结论,而并没有具体讲解怎么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没有在比较大小中总结出“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跟张口的大小有关”这个重点,而是非常笼统的讲解。
四 表扬调板太过频繁
虽然适时的表扬会勾起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过于多的表扬环节和调板环节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和繁琐。
纵观整堂课,我认为吴老师的这一课还算成功的,使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认识到了作为一个新老师所要具备的知识,从而鞭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