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摘要】:本论文希望以悲剧的视角来观照古代戏曲,梳理出古代戏曲对悲剧性意蕴的表达方式及其演化轨迹,论述其在审美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从文学观念、文化传统、社会思潮等方面探讨形式背后的意义及产生的原因。尽管抒情诗的传统和曲本位的观念使悲情苦境成为古代戏曲表达悲剧性意蕴最重要的方式,但随着文人化进程的加深,悲情悲绪的客体化走向也愈益明显,突出表现在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上。这不仅标志着文人观照抒写苦痛方式的变化,也标示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并推动了伟大悲剧杰作的诞生。而这种成熟又是文化思潮、社会现实与文学观念等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文人剧作家的结果。从悲剧意识角度来看,大团圆模式是古代戏曲用以拯救苦难,弥合痛苦最重要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渴望从灾难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的共通的文化心理。具体到戏曲叙事层面,剧作家总会设计一个甚至几个人物形象充当苦难的见证者和挽救者,借以表达其拯救愿望,宣扬其救世理想,而大团圆结局则是拯救实现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的写意创作原则使大团圆的内涵与形之式间发生了分裂,从而出现了团圆主义背后的悲剧性问题。从团圆模式内涵的变化及拯救者形象的演变轨迹中,不难发现古代戏曲有一个从大团圆到悲剧化的发展历程,并以悲观幻灭为其总结性的审美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可以说是文人救世理想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作为戏剧文类之一种,古代戏曲在话语类型、结构方式以及文本交流系统等方面有着不同于

西方戏剧的特点,因而在悲剧性意蕴的表达中形成了阴柔、婉约、感伤、凄美、悲凉等风格特色,并带来了文本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虽没有悲剧这一概念,也未能形成系统的悲剧理论,但对悲剧之美的欣赏却有着深远传统,并在戏曲评点及其理论思想中得到了承续与深化,这些均为古典悲剧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典悲剧观的最终形成大致可从三个层面来看:“怨谱”说与“苦境”论继承了悲怨传统及诗歌意境理论,对悲剧风格及情感效应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卓人月、金圣叹等人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自觉以痛苦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从而使戏曲批评跳出了传统的感性鉴赏层面而上升至对人生本质的哲理思考层面。王国维的悲剧观既有对前二者以及其后清代曲坛延续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的承续,又借助西方理论对传统文化悲剧意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并始终立足于悲剧作为叙事文学这一特点详尽探讨了悲剧叙事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了古典悲剧观的真正形成。【关键词】:古典戏曲悲剧性叙述方式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摘要】:本论文希望以悲剧的视角来观照古代戏曲,梳理出古代戏曲对悲剧性意蕴的表达方式及其演化轨迹,论述其在审美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从文学观念、文化传统、社会思潮等方面探讨形式背后的意义及产生的原因。尽管抒情诗的传统和曲本位的观念使悲情苦境成为古代戏曲表达悲剧性意蕴最重要的方式,但随着文人化进程的加深,悲情悲绪的客体化走向也愈益明显,突出表现在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上。这不仅标志着文人观照抒写苦痛方式的变化,也标示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并推动了伟大悲剧杰作的诞生。而这种成熟又是文化思潮、社会现实与文学观念等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文人剧作家的结果。从悲剧意识角度来看,大团圆模式是古代戏曲用以拯救苦难,弥合痛苦最重要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渴望从灾难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的共通的文化心理。具体到戏曲叙事层面,剧作家总会设计一个甚至几个人物形象充当苦难的见证者和挽救者,借以表达其拯救愿望,宣扬其救世理想,而大团圆结局则是拯救实现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的写意创作原则使大团圆的内涵与形之式间发生了分裂,从而出现了团圆主义背后的悲剧性问题。从团圆模式内涵的变化及拯救者形象的演变轨迹中,不难发现古代戏曲有一个从大团圆到悲剧化的发展历程,并以悲观幻灭为其总结性的审美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可以说是文人救世理想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作为戏剧文类之一种,古代戏曲在话语类型、结构方式以及文本交流系统等方面有着不同于

西方戏剧的特点,因而在悲剧性意蕴的表达中形成了阴柔、婉约、感伤、凄美、悲凉等风格特色,并带来了文本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虽没有悲剧这一概念,也未能形成系统的悲剧理论,但对悲剧之美的欣赏却有着深远传统,并在戏曲评点及其理论思想中得到了承续与深化,这些均为古典悲剧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典悲剧观的最终形成大致可从三个层面来看:“怨谱”说与“苦境”论继承了悲怨传统及诗歌意境理论,对悲剧风格及情感效应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卓人月、金圣叹等人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自觉以痛苦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从而使戏曲批评跳出了传统的感性鉴赏层面而上升至对人生本质的哲理思考层面。王国维的悲剧观既有对前二者以及其后清代曲坛延续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的承续,又借助西方理论对传统文化悲剧意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并始终立足于悲剧作为叙事文学这一特点详尽探讨了悲剧叙事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了古典悲剧观的真正形成。【关键词】:古典戏曲悲剧性叙述方式

相关文章

  •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述评
  • !""#年$!月 总第$(卷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查看


  • 中西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比较研究
  • 摘 要: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主要从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方面对中西悲剧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并指出只有保存各 ...查看


  • 论王国维悲剧的精神实质
  • 2006年第4期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NO.4.2006 总第46期 J0uRNAL0FJIANGxIuNIVERsITY0FFINANcEAND Eq0NoMIcs SerialNO.46 论王国维悲剧的精神实质 余群 (宁波教育学院中文系, ...查看


  • 元曲四大悲剧初探
  • 元曲四大悲剧初探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西方悲剧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悲剧观具有广泛和普遍的概括意义,并以此对元曲四大悲剧试加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 元曲 悲剧 悲剧观念 悲剧价值 日常用语的"悲剧&quo ...查看


  • 评_窦娥冤_之悲剧性
  • 文学与传播 评<窦娥冤>之悲剧性 由于所取学术立场不同,学术界向来对<窦娥冤>评价不一.从西方悲剧理论立场出发的学者质疑<窦娥冤>之悲剧性,坚持民族本位的学者则肯定其为中国古典悲剧的杰出代表.二者取向都有 ...查看


  • 论希腊古典_和谐美_与中国古代_中和美_
  • DOI :10. 15990/j . cn ki . cn11-3306/g2. 2001. 04. 015 论希腊古典"和谐美"与中国古代"中和美" 论希腊古典"和谐美"与中国古 ...查看


  • 琵琶记_的悲剧品格
  • 古典戏曲研究3戏曲艺术2001・ 论<琵琶记>的悲剧品格 陈文新 关于<琵琶记>的评价问题, 建国后的学 术界一度争议颇多.1956年6.7月间, 中国戏剧家协会曾组织了一次专题学术讨论会, 诸多看法可梳理为三个大的 ...查看


  • 追根溯源,中西合璧
  • 摘 要: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不仅治学严谨,成就突出,而且他的治学"二重证据法"影响巨大,深受后人追捧.本文即浅析此法,查其本人是如何应用到实际治学上的,以便后人更好的掌握和利用. 关键词:追根溯源:中西合璧:二重证据法 作 ...查看


  • _红楼梦_现代特征初探
  • 2012年第2期第14卷(总第72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2,2012 GeneralNo.72,Vol.14 <红楼梦>现代特征初探 陶徽希 (淮南师范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