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研究_王云庆

DOI:10.16113/j.cnki.daxtx.2012.04.013

36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4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研究

王云庆

1

陈建

2

(1.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250100;2.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要注重开发出蕴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的精髓和灵魂,将非物质

文化遗产从固态还原为活态,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发展。展览定位、展览主体、展览筹资、公众认知、展陈手段等因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的必备要素,只有统筹把握,才能办活非遗档案展览,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275.9

档案展览展陈手段

Abstract: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ecordsexhibitionshouldfocusontheessenceandsoulem-beddedin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ecords,restore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fromthesolidtothelivingstateandletitinheritanddevelopinthelivingform.Exhibitionlocation,exhibitionorganizers,exhibitionfunds,publicawarenessandexhibitionwaysareessentialelements.Weshouldhaveanoverallgraspoftheseelements.Onlyinthiswaycanwerun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ecordsexhibitionwellandreceiveamultipliereffect.

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ecordsexhibition;Exhibitionways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是我国当代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热点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非遗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或濒临灭绝,如何对非遗进行抢救性保护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实践证明,通过笔录、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对非遗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挖掘,建立非遗档案被认为是抢救和保护非遗的有效措施。因为它将非遗“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性转化为物质性的东西加以保存下来,延缓了非遗的消亡速度,为下一步的非遗保护、学习和传承赢得了宝贵时间。

非遗档案应该是特定民族或特定地区的人群一直延续下来的生存历史、生活习俗、心理特征以及宗

教信仰等多种内容的文化表现总和。非遗档案的建立必须遵循来源原则,不能割裂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也不能割裂档案与所形成人文环境和自然空间的有机联系。而且在非遗建档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各种非遗的表象,要“尽量记录每一种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因素”[1],要深入观察和记录蕴藏在非遗中的内涵和精神。

非遗档案的建设和开发涉及非遗的“活态固化”与“固态活化”两个方面。非遗“活态固化”是将非遗“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通过录音、拍照、录像、笔录等形式进行抢救性记录,将处于消亡边缘的非遗固化为可见的物质性东西,从而达到延缓非遗灭亡的目的。非遗的“活态固化”是“以一种可见和可认知的形态,唤起并帮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传统,在不

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4期37

展览不能指望参观者学习到展览试图介绍给人们的所有东西,重要的是参观者在面对这些先辈流传下来的丰富经验和传统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些新经验与头脑中原有知识相互符合或者联系以及启发的程度来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这样一种主客观的相互认证,实现公众非遗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和跃进。

损害非遗原生态的同时,实现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2]。这实质上是非遗保护中的无奈之举,因为非遗如果能够原汁原味的活态存在于人间当然是非遗保护的最佳效果,但是一些非遗的消亡速度之快难以想象,不给今人足够的学习和传承时间,这个时候的档案“固化”抢救非遗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非遗“活态固化”不是非遗保护工作的终点。中国艺术研究院长、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认为,“鉴于‘非遗’的活态流变性,保护也不应是凝固、静止的,应充分尊重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应该为了发展而保护”[3]。非遗档案只是非遗的一种暂时存在形态,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是对这些非遗档案进行开发和利用,即非遗档案的“固态活化”:对非遗档案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开发出蕴藏在非遗档案中的精髓和灵魂,将固态非遗还原为活态非遗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发展。非遗档案“固态活化”开发策略包括非遗档案信息服务、非遗档案展览、非遗档案信息编纂出版等。其中非遗档案展览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立体科学的展陈方式、生动形象的展陈效果等优势著称,堪称非遗档案“固态活化”的绝佳实践。

2.信息叙述性展览。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

展览模式出现了一次革新,并引发了展览馆展览的一场革命,在理论界被概括为“由物到事”(From

ThingstoMatters[5]),即展览由“器物定位型展览”转

化为“信息定位型展览”,所谓“器物定位型展览”,即展览中各种器物孤立呈现在展览馆展柜中,而“信息定位型展览”则是将各种展览展品用鲜明的主题和生动的故事线串联起来,共同叙述器物和文献背后所发生的关于“人”、“自然”和“社会”的故事。如果说器物定位型展览的主要陈列方式是“呈现”,主要参观方式是“欣赏”的话,那么,信息定位型展览的主要陈列方式是“叙述”,而主要的参观方式是“理解”。非遗档案展览必然要定位于信息叙述性展览,因为非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口传心授”的无形性,如果过分侧重这些非物质性文化的物质性表象,则很难把握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因此,必须注重对非遗档案展品所包含内在文化信息的叙述、解释和升华,以真正展现非遗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蕴。

二、非遗档案展览要素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许多非遗保护机构,如档案馆、艺术馆、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都有声有色地举办了各种类型的非遗档案展览,开辟了非遗档案陈列室,新建的文化机构场馆更是设计有宽敞明亮的展览大厅。但是,成绩的背后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方面,文化机构非遗档案展览的办展意识和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公众的参展意识和非遗认知欲望也不足。这就使非遗档案展览处于一个尴尬境地,如何让非遗机构更有动力办展、让非遗档案展览更为公众所接受和喜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现对非遗档案展览要素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所启发和裨益。

3.学术研究性展览。大量丰富的非遗档案可以

说是人类知识、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一座无尽的学术研究宝库,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非遗档案展览必须注重充分挖掘展品中蕴藏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向公众提供更多非遗的知识、背景信息、流变轨迹、展品内涵及相互关系,并且要从社会联系和历史变化的角度,探讨一系列非遗档案之间流转变化的逻辑和原因。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对非遗档案背后所蕴藏的非物质因素的研究,使观众得以透过展品的物质性,了解非遗制造者和使用者的精神世界。以传统手工技艺档案展览为例,我们不能将一件传统手工技艺物品摆放在展位上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注重研究它用什么原料制作、采用怎样的工艺和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承载了怎样的文化与民俗等内在信息。

(一)非遗档案展览定位

非遗档案展览是对非遗形象和本质的全面展示,其定位必须准确、全面、到位,与普通档案展览相比,非遗档案展览由于展览对象的特殊性,其定位应更加侧重文化性、教育性、知识性和学术性,应努力将非遗档案展览打造为集知识建构性展览、信息叙述性展览、学术研究性展览和公共教育性展览于一身的高端文化展览标杆。

4.公共教育性展览。非遗档案展览承担着重要

的公众教育职责,公众通过参展可以深刻地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和内涵,从中受到心灵的启发和知识的教育,真正从内心认同、接纳和喜爱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非遗档案展览的目标。为此,非遗档案展览必须明确公众教育的目标指向,创新展览思路,努力发掘非遗展览的公共教育空间。比如,配合非遗档案展览设置小影院、讲演厅、各种公众非遗体验和查询项目以及各种为儿童教育专设的非遗保护和学习教室、体验馆、制作室等等。

1.知识建构性展览。源于完形学派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

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4]。建构主义展览理论也认为,观众需要从陈列展览中建构个人的知识,即观众获得知识过程的本身就是建构主义的行为。因此,举办非遗档案

38

(二)非遗档案展览主体

举办非遗档案展览必定要有一个办展主体,即谁来办展。非遗档案展览的展览主体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它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甚至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但非遗档案展览的办展主体多种多样,而且不同办展主体之间还可以通过合作来联合办展,如2010年世博会期间的《黔姿百态———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由贵州省档案局、上海市档案局联合举办。非遗档案展览主办方确定之后,还要确定展览的具体承办方,直接负责展览的策划、组织、操作与管理。非遗档案展览可以主办方自己承办,也可以采用招标方式由社会上的展览企业承办。《黔姿百态———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采用的是招投标的方式选择展览承办方,共有三家竞标单位参加竞标,经过议标,上海寅午装饰有限公司最后中标,负责承担展览具体工作,有效保证了展览工作的顺利开展。

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4期

展览进行大力宣传,通过综合立体的传播策略让公众知道有这么一个展览在进行;再次,公众要认可这个展览,对这个展览很感兴趣,愿意来观赏这个展览。在西方,公众认知是举办展览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西方博物馆展览以观众对展览的认知、态度与需求为导向作为规划取向”[8]。当然,公众认知不是展览主办方能完全左右的问题,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公众的文化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氛围、非遗机构自身因素等等。

(五)非遗档案展陈手段

非遗档案展览必须充分展现非遗“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性特征,这就需要多种展陈方式的搭配和整合,更需要展览手段的创新和突破,现简要总结非遗档案展览的几种展陈手段供展览实践参考和借鉴。

1.引入文化空间保护理念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依托,非遗档案展览要充分引入文化空间保护的理念,尤其是对那些口传心授倾向特别明显的非遗(比如民间文学)来说,该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以孟姜女传说为例,孟姜女传说档案的展览策略尤其要注意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展示,这个文化空间包括孟姜女口述档案的保护展示,孟姜女景观遗迹的保护展示,各地香火正旺的姜女庙会、祭祀等风俗活动的保护与展示等。孟姜女口述档案不仅包括以往采录的口头传承作品,还要全面普查录制民间各路艺人口传孟姜女艺术作品的原形态现场声像;孟姜女景观遗迹的保护要注重遗产保护工作与开发利用的协调;孟姜女文化空间的各种仪式性活动过程的采录要全面准确。

(三)非遗档案展览筹资

非遗档案展览完全可以走一条社会筹资、低成本高效益、合作共赢的市场化运作道路,这种机制其实在国外并不鲜见,外国人是这样看待档案展览的投入和产出关系的:“对一个档案馆来说,如果举办展览所耗资金只吸引为数不多的人参观,这项开支就会被证明不应优先考虑。但如果展览只需要很少的附加资金即能向成千上万的观众展出,这项开支就会被认为是一项合理的文化投资。”[7]市场化的档案展览机制就是在保证档案展览社会效益的同时充分降低档案展览的成本,达到档案展览投资收益的最佳效果。我们必须大胆推行非遗档案展览筹资市场化和办展主体多元化,展览资金可以是政府的专项补助经费,可以是非遗展览机构的发展经费,也可以由办展合作各方出资,或由社会各界予以赞助,少数展览也可以通过合理的门票收入或通过展览的衍生产品来弥补办展的成本支出,要力求达到投入产出的最优比例,使非遗档案展览服务能够科学持续地发展。

2.善于借势并注重现场展演与制作

首先,要善于借势。非遗档案展览要善于配合民俗节庆、艺术展演活动共同举办,两者共同促进,将会达到更加理想的展览效果。其次,要注重现场展演与制作。单纯的非遗档案展览可能无法让公众全面形象地感受非遗的艺术魅力,这就需要提高对艺术展演的重视,要有意识地把非遗档案思想和精神内核融入到艺术展演当中,达到艺术展演与精神展演的统一。例如,2011年5月,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了名为“兰苑芳鳌———中国昆曲600年全景”特展,为了能让公众原汁原味地体味昆曲的文化魅力,展览特别设置了昆曲表演厅,来自北方昆曲剧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湖南省昆剧团等剧团的艺术家在展厅内现场演出《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片段,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和欣赏昆曲。再如,传统手工技艺档案展览要特别注意设计、制作具有观众参与性的陈列展览或其他活动项目,“使人们不仅可以亲自参与动手操作,而且还要同时用脑思考,从而对有关内容获得真正的认知,得到真正的知识建构”,如

(四)展览宣传与公众认知

展览宣传就是要把展览信息广而告之,公之于众,以便更多的公众来观看欣赏展览。非遗档案展览参观人数的多少大致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展览本身的质量,二是展览宣传力度,三是公众认知度。三者缺一不可。首先,展览本身质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其次,展览主办方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对

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4期39

用于剪纸档案展览中,公众可以在电脑系统的引导之下自行学习和感受剪纸的艺术魅力。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内专门辟有制作室,由风筝艺人现场制作风筝,全面展示潍坊本土民间工艺艺术的魅力,而且展馆还为游客准备了风筝的扎制材料和工具,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扎制风筝的乐趣,可以到旁边新建的“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亲手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从而可以勾起对于美好童年的难忘记忆。

三、结语

非遗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保护是第一位的,保护是基础,开发则在其次。何永斌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得到持续传承,归根结底取决于包括特定文化主体在内的民众意识的觉醒,以及由此影响下的积极的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氛围”[9]。为此,我们要继续推进非遗的基础性保护工作,加强非遗的普查与研究深度,加大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拓展非遗的宣传广度,提高非遗的公众知名度与认知度,形成人人参与非遗保护、全民融入非遗传承的文化氛围。而非遗档案展览正是达成这项使命的有力措施。中国的非遗档案展览需要人才培养、资金运作、公众认知、科学立法等各因素的有效保障,需要政府、社会、市场以及公众的全面互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长效保护的机制,这样非遗档案展览才能办活,非遗宣传才能事半功倍,从而真正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取得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达到国家利益与民众利益的平衡。

3.注重实体景观的再现

实体景观可以将非遗放置于当时当地的环境氛围之中,给予公众视觉听觉的无限想象空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展陈效果。实体景观的再现方式有很多,包括展陈建筑的修旧如旧、民俗展览中民俗环境的营造、展览实景模型的复原等等。比如,2011年建成的杨柳青木板年画博物馆力求还原杨柳青古镇“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世景象,各展厅在依照年画题材配合展览的基础上设计了呼应年画作品的实体景观,从而还原了年文化的民俗民风,使展览内容更加立体生动,这些实体景观包括:杨柳青镇历史悠久的两家老作坊———戴廉增、齐健隆复原模型、过去中国北方三连间民居造景还原模型以及特意搭起的戏台模型等等。

4.注重多样档案的综合展陈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非物质性的文化事项,但是承载这些非物质性因素的却是许多实实在在的物质性实物与档案,它们类型多样,丰富多彩,包括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音像档案等。我们必须注重全面综合展示各类型的档案,力争原汁原味地将传统非遗的精髓传达给公众。“兰苑芳鳌———中国昆曲600年全景”特展的一大亮点便是多样档案的综合展陈,展出的照片档案包括:各种剧照、老照片;实物档案包括:戏镜、化妆箱、马鞭、国家大剧院所藏泥塑“十五贯”、苏州戏曲博物馆镇馆之宝———堂名灯担等;纸质档案与音像档案包括:方传芸的手抄曲谱、中国昆曲博物馆所藏民国时期张紫东使用的昆曲手折、北方昆曲剧院所藏《临川四梦全谱》(公尺谱)以及《封相》、《游园惊梦》等不少珍贵的黑胶唱片等等。

注释与参考文献:

[1]覃美娟.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7.

—[2]覃凤琴.从“非物质”到“外化物质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及其价值考察[J].山西档案,2007(5):22-24.

——“中国成都国[3]川歌.传承文化沟通文明—

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侧写[J].中外文化交流,2007(8):77-81.

[4]蔡祥军,章平.基于观众学习行为理论的博

物馆展览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185-187.

[5]NobuhiroTakahashi.Museums&AmusementParks,Display

Designs

in

Japan

1980-1990[J].

Rikuyosha,1992(4):6.

[6]彼得·瓦尔纳.现代档案与文件管理必读[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412.

——[7]徐纯.博物馆实践与博物馆理论的关系—以博物馆展览为视角[J].东南文化,2011(2):92-96.

5.现代科技的运用

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非遗档案展览可以充分依托声、光、电技术给予非遗全方位、立体化的生动展陈与描述,从而让公众更加深刻地感受与欣赏非遗的魅力与特色。比如,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通过环幕影院重现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盛况,给观众系统地介绍中国潍坊的风筝发展、沿革及各流派的风筝——中国昆曲600年全制作技艺;再如,“兰苑芳鳌—

景”特展通过多媒体技术对昆曲进行剪辑,向观众展示说明昆曲的特有身段动作;再如,触摸屏技术被应

[8]蔡祥军,章平.基于观众学习行为理论的博

物馆展览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185-187.

[9]何永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历史档案

利用问题研究[J].四川档案,2009(4):17-20.

[作者简介]王云庆,男,1964年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秘与档案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图书档案学、文化遗产学。陈建,男,198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12级博士生。

DOI:10.16113/j.cnki.daxtx.2012.04.013

36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4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研究

王云庆

1

陈建

2

(1.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250100;2.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要注重开发出蕴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的精髓和灵魂,将非物质

文化遗产从固态还原为活态,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发展。展览定位、展览主体、展览筹资、公众认知、展陈手段等因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的必备要素,只有统筹把握,才能办活非遗档案展览,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275.9

档案展览展陈手段

Abstract: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ecordsexhibitionshouldfocusontheessenceandsoulem-beddedin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ecords,restore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fromthesolidtothelivingstateandletitinheritanddevelopinthelivingform.Exhibitionlocation,exhibitionorganizers,exhibitionfunds,publicawarenessandexhibitionwaysareessentialelements.Weshouldhaveanoverallgraspoftheseelements.Onlyinthiswaycanwerun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ecordsexhibitionwellandreceiveamultipliereffect.

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ecordsexhibition;Exhibitionways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是我国当代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热点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非遗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或濒临灭绝,如何对非遗进行抢救性保护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实践证明,通过笔录、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对非遗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挖掘,建立非遗档案被认为是抢救和保护非遗的有效措施。因为它将非遗“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性转化为物质性的东西加以保存下来,延缓了非遗的消亡速度,为下一步的非遗保护、学习和传承赢得了宝贵时间。

非遗档案应该是特定民族或特定地区的人群一直延续下来的生存历史、生活习俗、心理特征以及宗

教信仰等多种内容的文化表现总和。非遗档案的建立必须遵循来源原则,不能割裂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也不能割裂档案与所形成人文环境和自然空间的有机联系。而且在非遗建档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各种非遗的表象,要“尽量记录每一种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因素”[1],要深入观察和记录蕴藏在非遗中的内涵和精神。

非遗档案的建设和开发涉及非遗的“活态固化”与“固态活化”两个方面。非遗“活态固化”是将非遗“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通过录音、拍照、录像、笔录等形式进行抢救性记录,将处于消亡边缘的非遗固化为可见的物质性东西,从而达到延缓非遗灭亡的目的。非遗的“活态固化”是“以一种可见和可认知的形态,唤起并帮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传统,在不

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4期37

展览不能指望参观者学习到展览试图介绍给人们的所有东西,重要的是参观者在面对这些先辈流传下来的丰富经验和传统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些新经验与头脑中原有知识相互符合或者联系以及启发的程度来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这样一种主客观的相互认证,实现公众非遗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和跃进。

损害非遗原生态的同时,实现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2]。这实质上是非遗保护中的无奈之举,因为非遗如果能够原汁原味的活态存在于人间当然是非遗保护的最佳效果,但是一些非遗的消亡速度之快难以想象,不给今人足够的学习和传承时间,这个时候的档案“固化”抢救非遗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非遗“活态固化”不是非遗保护工作的终点。中国艺术研究院长、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认为,“鉴于‘非遗’的活态流变性,保护也不应是凝固、静止的,应充分尊重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应该为了发展而保护”[3]。非遗档案只是非遗的一种暂时存在形态,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是对这些非遗档案进行开发和利用,即非遗档案的“固态活化”:对非遗档案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开发出蕴藏在非遗档案中的精髓和灵魂,将固态非遗还原为活态非遗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发展。非遗档案“固态活化”开发策略包括非遗档案信息服务、非遗档案展览、非遗档案信息编纂出版等。其中非遗档案展览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立体科学的展陈方式、生动形象的展陈效果等优势著称,堪称非遗档案“固态活化”的绝佳实践。

2.信息叙述性展览。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

展览模式出现了一次革新,并引发了展览馆展览的一场革命,在理论界被概括为“由物到事”(From

ThingstoMatters[5]),即展览由“器物定位型展览”转

化为“信息定位型展览”,所谓“器物定位型展览”,即展览中各种器物孤立呈现在展览馆展柜中,而“信息定位型展览”则是将各种展览展品用鲜明的主题和生动的故事线串联起来,共同叙述器物和文献背后所发生的关于“人”、“自然”和“社会”的故事。如果说器物定位型展览的主要陈列方式是“呈现”,主要参观方式是“欣赏”的话,那么,信息定位型展览的主要陈列方式是“叙述”,而主要的参观方式是“理解”。非遗档案展览必然要定位于信息叙述性展览,因为非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口传心授”的无形性,如果过分侧重这些非物质性文化的物质性表象,则很难把握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因此,必须注重对非遗档案展品所包含内在文化信息的叙述、解释和升华,以真正展现非遗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蕴。

二、非遗档案展览要素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许多非遗保护机构,如档案馆、艺术馆、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都有声有色地举办了各种类型的非遗档案展览,开辟了非遗档案陈列室,新建的文化机构场馆更是设计有宽敞明亮的展览大厅。但是,成绩的背后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方面,文化机构非遗档案展览的办展意识和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公众的参展意识和非遗认知欲望也不足。这就使非遗档案展览处于一个尴尬境地,如何让非遗机构更有动力办展、让非遗档案展览更为公众所接受和喜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现对非遗档案展览要素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所启发和裨益。

3.学术研究性展览。大量丰富的非遗档案可以

说是人类知识、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一座无尽的学术研究宝库,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非遗档案展览必须注重充分挖掘展品中蕴藏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向公众提供更多非遗的知识、背景信息、流变轨迹、展品内涵及相互关系,并且要从社会联系和历史变化的角度,探讨一系列非遗档案之间流转变化的逻辑和原因。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对非遗档案背后所蕴藏的非物质因素的研究,使观众得以透过展品的物质性,了解非遗制造者和使用者的精神世界。以传统手工技艺档案展览为例,我们不能将一件传统手工技艺物品摆放在展位上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注重研究它用什么原料制作、采用怎样的工艺和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承载了怎样的文化与民俗等内在信息。

(一)非遗档案展览定位

非遗档案展览是对非遗形象和本质的全面展示,其定位必须准确、全面、到位,与普通档案展览相比,非遗档案展览由于展览对象的特殊性,其定位应更加侧重文化性、教育性、知识性和学术性,应努力将非遗档案展览打造为集知识建构性展览、信息叙述性展览、学术研究性展览和公共教育性展览于一身的高端文化展览标杆。

4.公共教育性展览。非遗档案展览承担着重要

的公众教育职责,公众通过参展可以深刻地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和内涵,从中受到心灵的启发和知识的教育,真正从内心认同、接纳和喜爱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非遗档案展览的目标。为此,非遗档案展览必须明确公众教育的目标指向,创新展览思路,努力发掘非遗展览的公共教育空间。比如,配合非遗档案展览设置小影院、讲演厅、各种公众非遗体验和查询项目以及各种为儿童教育专设的非遗保护和学习教室、体验馆、制作室等等。

1.知识建构性展览。源于完形学派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

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4]。建构主义展览理论也认为,观众需要从陈列展览中建构个人的知识,即观众获得知识过程的本身就是建构主义的行为。因此,举办非遗档案

38

(二)非遗档案展览主体

举办非遗档案展览必定要有一个办展主体,即谁来办展。非遗档案展览的展览主体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它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甚至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但非遗档案展览的办展主体多种多样,而且不同办展主体之间还可以通过合作来联合办展,如2010年世博会期间的《黔姿百态———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由贵州省档案局、上海市档案局联合举办。非遗档案展览主办方确定之后,还要确定展览的具体承办方,直接负责展览的策划、组织、操作与管理。非遗档案展览可以主办方自己承办,也可以采用招标方式由社会上的展览企业承办。《黔姿百态———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采用的是招投标的方式选择展览承办方,共有三家竞标单位参加竞标,经过议标,上海寅午装饰有限公司最后中标,负责承担展览具体工作,有效保证了展览工作的顺利开展。

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4期

展览进行大力宣传,通过综合立体的传播策略让公众知道有这么一个展览在进行;再次,公众要认可这个展览,对这个展览很感兴趣,愿意来观赏这个展览。在西方,公众认知是举办展览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西方博物馆展览以观众对展览的认知、态度与需求为导向作为规划取向”[8]。当然,公众认知不是展览主办方能完全左右的问题,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公众的文化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氛围、非遗机构自身因素等等。

(五)非遗档案展陈手段

非遗档案展览必须充分展现非遗“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性特征,这就需要多种展陈方式的搭配和整合,更需要展览手段的创新和突破,现简要总结非遗档案展览的几种展陈手段供展览实践参考和借鉴。

1.引入文化空间保护理念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依托,非遗档案展览要充分引入文化空间保护的理念,尤其是对那些口传心授倾向特别明显的非遗(比如民间文学)来说,该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以孟姜女传说为例,孟姜女传说档案的展览策略尤其要注意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展示,这个文化空间包括孟姜女口述档案的保护展示,孟姜女景观遗迹的保护展示,各地香火正旺的姜女庙会、祭祀等风俗活动的保护与展示等。孟姜女口述档案不仅包括以往采录的口头传承作品,还要全面普查录制民间各路艺人口传孟姜女艺术作品的原形态现场声像;孟姜女景观遗迹的保护要注重遗产保护工作与开发利用的协调;孟姜女文化空间的各种仪式性活动过程的采录要全面准确。

(三)非遗档案展览筹资

非遗档案展览完全可以走一条社会筹资、低成本高效益、合作共赢的市场化运作道路,这种机制其实在国外并不鲜见,外国人是这样看待档案展览的投入和产出关系的:“对一个档案馆来说,如果举办展览所耗资金只吸引为数不多的人参观,这项开支就会被证明不应优先考虑。但如果展览只需要很少的附加资金即能向成千上万的观众展出,这项开支就会被认为是一项合理的文化投资。”[7]市场化的档案展览机制就是在保证档案展览社会效益的同时充分降低档案展览的成本,达到档案展览投资收益的最佳效果。我们必须大胆推行非遗档案展览筹资市场化和办展主体多元化,展览资金可以是政府的专项补助经费,可以是非遗展览机构的发展经费,也可以由办展合作各方出资,或由社会各界予以赞助,少数展览也可以通过合理的门票收入或通过展览的衍生产品来弥补办展的成本支出,要力求达到投入产出的最优比例,使非遗档案展览服务能够科学持续地发展。

2.善于借势并注重现场展演与制作

首先,要善于借势。非遗档案展览要善于配合民俗节庆、艺术展演活动共同举办,两者共同促进,将会达到更加理想的展览效果。其次,要注重现场展演与制作。单纯的非遗档案展览可能无法让公众全面形象地感受非遗的艺术魅力,这就需要提高对艺术展演的重视,要有意识地把非遗档案思想和精神内核融入到艺术展演当中,达到艺术展演与精神展演的统一。例如,2011年5月,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了名为“兰苑芳鳌———中国昆曲600年全景”特展,为了能让公众原汁原味地体味昆曲的文化魅力,展览特别设置了昆曲表演厅,来自北方昆曲剧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湖南省昆剧团等剧团的艺术家在展厅内现场演出《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片段,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和欣赏昆曲。再如,传统手工技艺档案展览要特别注意设计、制作具有观众参与性的陈列展览或其他活动项目,“使人们不仅可以亲自参与动手操作,而且还要同时用脑思考,从而对有关内容获得真正的认知,得到真正的知识建构”,如

(四)展览宣传与公众认知

展览宣传就是要把展览信息广而告之,公之于众,以便更多的公众来观看欣赏展览。非遗档案展览参观人数的多少大致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展览本身的质量,二是展览宣传力度,三是公众认知度。三者缺一不可。首先,展览本身质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其次,展览主办方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对

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4期39

用于剪纸档案展览中,公众可以在电脑系统的引导之下自行学习和感受剪纸的艺术魅力。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内专门辟有制作室,由风筝艺人现场制作风筝,全面展示潍坊本土民间工艺艺术的魅力,而且展馆还为游客准备了风筝的扎制材料和工具,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扎制风筝的乐趣,可以到旁边新建的“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亲手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从而可以勾起对于美好童年的难忘记忆。

三、结语

非遗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保护是第一位的,保护是基础,开发则在其次。何永斌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得到持续传承,归根结底取决于包括特定文化主体在内的民众意识的觉醒,以及由此影响下的积极的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氛围”[9]。为此,我们要继续推进非遗的基础性保护工作,加强非遗的普查与研究深度,加大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拓展非遗的宣传广度,提高非遗的公众知名度与认知度,形成人人参与非遗保护、全民融入非遗传承的文化氛围。而非遗档案展览正是达成这项使命的有力措施。中国的非遗档案展览需要人才培养、资金运作、公众认知、科学立法等各因素的有效保障,需要政府、社会、市场以及公众的全面互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长效保护的机制,这样非遗档案展览才能办活,非遗宣传才能事半功倍,从而真正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取得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达到国家利益与民众利益的平衡。

3.注重实体景观的再现

实体景观可以将非遗放置于当时当地的环境氛围之中,给予公众视觉听觉的无限想象空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展陈效果。实体景观的再现方式有很多,包括展陈建筑的修旧如旧、民俗展览中民俗环境的营造、展览实景模型的复原等等。比如,2011年建成的杨柳青木板年画博物馆力求还原杨柳青古镇“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世景象,各展厅在依照年画题材配合展览的基础上设计了呼应年画作品的实体景观,从而还原了年文化的民俗民风,使展览内容更加立体生动,这些实体景观包括:杨柳青镇历史悠久的两家老作坊———戴廉增、齐健隆复原模型、过去中国北方三连间民居造景还原模型以及特意搭起的戏台模型等等。

4.注重多样档案的综合展陈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非物质性的文化事项,但是承载这些非物质性因素的却是许多实实在在的物质性实物与档案,它们类型多样,丰富多彩,包括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音像档案等。我们必须注重全面综合展示各类型的档案,力争原汁原味地将传统非遗的精髓传达给公众。“兰苑芳鳌———中国昆曲600年全景”特展的一大亮点便是多样档案的综合展陈,展出的照片档案包括:各种剧照、老照片;实物档案包括:戏镜、化妆箱、马鞭、国家大剧院所藏泥塑“十五贯”、苏州戏曲博物馆镇馆之宝———堂名灯担等;纸质档案与音像档案包括:方传芸的手抄曲谱、中国昆曲博物馆所藏民国时期张紫东使用的昆曲手折、北方昆曲剧院所藏《临川四梦全谱》(公尺谱)以及《封相》、《游园惊梦》等不少珍贵的黑胶唱片等等。

注释与参考文献:

[1]覃美娟.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7.

—[2]覃凤琴.从“非物质”到“外化物质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及其价值考察[J].山西档案,2007(5):22-24.

——“中国成都国[3]川歌.传承文化沟通文明—

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侧写[J].中外文化交流,2007(8):77-81.

[4]蔡祥军,章平.基于观众学习行为理论的博

物馆展览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185-187.

[5]NobuhiroTakahashi.Museums&AmusementParks,Display

Designs

in

Japan

1980-1990[J].

Rikuyosha,1992(4):6.

[6]彼得·瓦尔纳.现代档案与文件管理必读[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412.

——[7]徐纯.博物馆实践与博物馆理论的关系—以博物馆展览为视角[J].东南文化,2011(2):92-96.

5.现代科技的运用

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非遗档案展览可以充分依托声、光、电技术给予非遗全方位、立体化的生动展陈与描述,从而让公众更加深刻地感受与欣赏非遗的魅力与特色。比如,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通过环幕影院重现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盛况,给观众系统地介绍中国潍坊的风筝发展、沿革及各流派的风筝——中国昆曲600年全制作技艺;再如,“兰苑芳鳌—

景”特展通过多媒体技术对昆曲进行剪辑,向观众展示说明昆曲的特有身段动作;再如,触摸屏技术被应

[8]蔡祥军,章平.基于观众学习行为理论的博

物馆展览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185-187.

[9]何永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历史档案

利用问题研究[J].四川档案,2009(4):17-20.

[作者简介]王云庆,男,1964年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秘与档案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图书档案学、文化遗产学。陈建,男,198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12级博士生。


相关文章

  • 关于皮革文物保护和修复研究
  • 关于皮革文物保护和修复研究 作者: (********* ****,XX,XXXXX) 摘 要:历史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的见证,所以对出土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的工作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者面临的很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易腐蚀的皮革文物的保护工作更是需要 ...查看


  •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
  •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 王益俊 摘 要: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档案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载体,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文化资源,本文在对档案文化资源开发 ...查看


  • 博物馆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博物馆学毕业论文选题(116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非遗传承人的档案构建
  • 摘要: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工作,自2005年开始,十多年过去了,非遗传承人档案内容依然不够完整,档案管理不规范的状况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期 ...查看


  •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档案教育研究统计分析
  •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档案教育研究统计分析 (2000年~2012年) 摘 要:对中国知网上发表于2000~2012年间的,内容涉及档案教育的文章统计,分析我国档案教育研究的主体以及主要内容.总结这一时期档案教育研究的成就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自己对 ...查看


  • 广电年终工作总结
  • 2014年以来,我局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文化惠民工程为主线,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一.2014年的工作 (一) ...查看


  • 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
  • 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 (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五届全体大会于1986年11月4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通过) 发文单位:国际博物馆协会 发文时间:1986-11-4 生效日期:1986-11-4 一 序言 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经1986年 ...查看


  • 艺术档案管理办法
  • 艺术档案管理办法 文化部.国家档案局令第21号 颁布日期:20011231 实施日期:20020201 颁布单位:文化部. 国家档案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艺术档案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艺术档案在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 ...查看


  • 博物馆陈列展览大纲
  • ***民俗博物馆陈列展览大纲 一.概述 ***县是兵圣孙武的故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勤劳勇敢的***人民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传统文化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