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社会上册复习提纲

1.1.1古代埃及

1、 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统一埃及,公元前15世纪时,最强盛,地跨亚非两洲,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到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与阿拉伯人融合。

2、 古代埃及国王自称法老,称自己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3、 古埃及的文明:

金字塔----法老的陵墓,埃及文明的象征,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

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 ,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一种与事物形状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读音。

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日。

医学----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懂得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并开始分科治病。木乃伊的制作说明了古代埃及人的医学防腐技术和人体解剖技术的高超。

4、说说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

1、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古代埃及的农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尼罗河便于航行,为古代埃及的统一提供了有力的自然条件;

3、古代埃及人观察尼罗河水泛滥,发现其规律,发展起天文学,如制定了太阳历。

1.1.2古代西亚国家

1、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地位;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价值: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实质:一部代表奴隶主阶级意志的法律。

4、《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5、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腓尼基人发明了腓尼基字母文字。这些文字的出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腓尼基字母文字,为以后的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6、文化成就: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太阴历、七天一星期制度、60进位制。

1. 1.3 古代印度

1、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陆续建立一些小国。

2、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下一等级的人不得从事上一等级的工作。种姓制度是贵族统治的工具。

3、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后人称其为释迦摩尼。教义: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教宣扬的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4、 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

5、 佛教主要向两个方向传播,一个是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再由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另一支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

6、四大文明大致位于哪个温度带上?从地理环境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说明原因(为什么早期人类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温带。 这些文明都属于农业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和生存,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9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人类告别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②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知识更好地得到交流和传播、继承和积累,为科学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 10、1.四大古文明中的哪些成果对今天仍有直接影响?①古代埃及的历法;②西亚的星期制度;③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④西亚的“60进位法”。

1.2.1早期国家和社会

1、 夏商周被成为“三代”。

2、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他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 公元前1600年前后汤灭夏建商。约公元前1046年通过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定都镐。

4、 鼎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司母戊鼎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5、 甲骨文的特点: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比较成熟;属于象形文字。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6、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进一步实行分封制,并完善了古代的礼乐制度。

7、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受封者、受封者的权利、受封者的义务、作用。

①目的(原因):为了有效的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②受封者:亲属(王室)、功臣、先代的贵族③受封者的权利: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掌握封国内的军政大权④受封者的义务: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定期朝见天子等⑤积极作用:确立了周王室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消极作用:诸侯王权利和土地的扩大会威胁周王,为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8、 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社会地位和权力是由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决定的。等级越高,社会地位就越高,权力也越大。

9、礼乐制度的作用(评价):

答:①礼乐制度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②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9、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

答: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联系的。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进行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得周王确立了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疆域,同时也密切了周王室和诸侯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周迅速发展成为幅员广阔,对周边民族影响比较大的国家。礼乐制度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都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的工具。

1.2.2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1、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 分析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答:①从地理位置来看,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有称霸的物质基础;②从齐桓公的为人来看,他胸襟宽阔,任用贤能,这样聚集了优秀的治国人才;③从谋略的角度来看,齐桓公采取了正确的治国方略,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建设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域,使得齐国国富兵强。这些条件促成了齐桓公首先称霸。(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3、春秋五霸:①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4、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是:齐楚秦。

5、 春秋五霸的目的是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战国七雄的目的是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

6、 战国时的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

8、 秦国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性质和作用:

答:①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③内容:a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劳役;c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d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④性质:一次比较彻底、全面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⑤作用(结果):废除了奴隶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和士兵的积极性,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和对我们现代化社会的启示或意义

⑴成功原因:变法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它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商鞅具有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⑵启示或意义: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强大必须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故步自封、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人。

10、 商鞅“南门立木”在今天的意义:南门立木使商鞅得以取信于民,增强了改革的信度,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对于我们学生的启示:要做诚实的人,不说假话、谎话,说到做到。

1.2.3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的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3. 诸子百家哪些思想在今天还大放异彩(仍然有价值)?

答:①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②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③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④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当时在治国策略上最容易发生争执的是儒家(孔子)和法家(韩非子)]

4、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谈一谈法家为什么在秦国会受到重视,而儒家(孔孟之道)始终未被重用?

因为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局面。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富

国强兵),自然受到青睐,而孔子、孟子“仁”“德”的思想不可能被统治者所接受,因而遭到冷落。

1.3.1西方文明的摇篮

1、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希腊出现“城邦”„城邦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

2、 什么是城邦?

城邦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国家,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

3、城邦的特征是什么?

城邦的突出特征是小国寡民。

4、城邦的出现与自然环境存在怎样的联系?

希腊城邦众多,与希腊的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海洋和山峦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孤立的山谷和海岛上,有助于城邦国家的建立。

5、城邦内部具有怎样的特点?

城邦内部布局有致,设施完备,神庙、剧场和运动场更具有希腊特色,体现了“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

6、城邦:雅典。公元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确立雅典民主制度,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民主制度达到全盛。雅典公民有参政议政,享受工资津贴的权利。

7、陶片放逐法,可以防止某些人权利过大而破坏民主制度。

8、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的民主制度是相对的民主制度,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方面看,使公民享受更多的权利;消极的方面看,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9城邦:斯巴达。斯巴达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

10、 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城邦时代终结。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11、 亚历山大帝国影响深远,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透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1.3.2罗马帝国的兴衰

1、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73年,爆发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共和国的元首,但独揽大权,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代替。 到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帝国最初的两百年,局势安定,经济繁荣,史称“罗马和平”时期。3世纪起,罗马帝国爆发了全面危机,住在帝国北方的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屡屡发起攻击。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继续存在了约一千年。

2、罗马的共和国制度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

在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三种权力之间,存在严格的制约关系,彼此相互牵制,保持平衡。这种政治体系被后人认为是古代经典的政治体系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

3、基督教的产生:公元1世纪,居住在西亚巴勒斯坦一带的犹太人被罗马人征服,遭受苦难,把希望寄托于救世主“耶稣”,渴望他来拯救自己脱离苦难。创立了基督教。

1.3.3西方文明之源

1、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定律和福利定律。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物理学、动物学等学科体系。

2、《荷马史诗》是世界闻名的长篇文学作品。

3、罗马法:公元前5世纪颁布了第一步成文法典,又称为《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称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4、古希腊文明:哲学: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科学:阿基米德的杰出贡献;文学与戏剧:《荷马史诗》、“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雕塑:米隆的《掷铁饼者》;体育: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

5、古罗马文明:法律:罗马法,其中第一部为《十二铜表法》;文字:拉丁字母;建筑:类型多样的罗马建筑。

6、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在古典文化中,哲学、科学、文学、戏剧、历史、法律、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对后来西方政治制度也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

2.1西欧封建社会与基督教文明

1、欧洲中世纪有句谚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 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君,而对自己封君的封君却没有臣属(主从)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2、教皇为查理加冕,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上帝对查理称帝的认可,意味着查理负有传播和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

3、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犹太人民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最初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藉以斗争的手段。)后来富人加入教会,对基督教产生哪些影响?(上流社会的人士入教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益成为罗马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教会为什么积极靠近王权?(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它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大量地产,并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期,教会不仅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地位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

4、行会的作用是什么?反抗封建领主的欺压,保护手工业者的共同利益

5、欧洲中世纪城市和乡村生活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①从政治角度来说,欧洲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封建庄园,生活在其中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为了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必须忍受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交纳地租,服劳役。农奴缺乏人身自由,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有依附关系;而城市的市民则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和领主的控制,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②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的生产不是为了出卖,而是为了庄园内部的消费;而城市中商品经济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

3.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表现:①封建庄园制度、②封建农奴制度、③封建等级制度、④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2.2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1、伊斯兰教:

教义: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默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号召人们放弃多神崇拜,只信奉唯一的神安拉。经典:古兰经;意义:穆罕默德对伊斯兰教的宣传,有助于打破狭隘的部落界限,促进半岛的统一。

2、阿拉伯帝国:①610年穆罕默德开始传教,622年(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麦地那,穆罕默德去世前,阿拉伯半岛基本实现统一。②从7世纪中期起,穆斯

林军队先后征服了西亚、北非、西班牙和中亚等地。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格达。③10世纪后,阿拉伯帝国趋于衰落。

3、阿拉伯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

①先进性: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等科学技术方面,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包容性、多民族性和融合创新精神。因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4、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或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它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②阿拉伯人穿梭于三大洲,带去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和伊斯兰教,带回了东方的特产和先进的技术③阿拉伯文化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5.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①2世纪的罗马帝国(奴隶制);②395年的东罗马帝国;③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封建制)④17世纪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封建制)

②教义中都含有一神论、要甘于忍受痛苦、宗教仪式等内容;③对社会影响都极大,都与政治有紧密相连,发展到后都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8、评价佛教:佛教掩盖了奴隶社会中最根本的阶级压迫之苦,要人民忍耐顺从,寄希望于来世,麻痹了人们的斗志,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但佛教许给人们的只是虚幻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平等,实际也起了麻痹斗志的作用。佛教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9、评价基督教:早期的基督教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斗争的手段;后来富人入教并取得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益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实质)。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成为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教育也为教会所垄断,教会还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基督教势力成为欧洲的主宰。(导致基督教性质变化的原因: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联盟的建立。)

10、理解“条条大路通罗马”(由来和今意):

答:①由来:古罗马人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这些宽阔的道路数量众多,反映了当时交通非常发达。②今意:比喻各种方法各种途径都可以达到同一个目的,也比喻做人要变通。

2.3 日本的大化改新

1、日本的古代发展历史: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本州中部的大和国家最为强大。它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时统一了日本本土。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尊称,是由最高统治者“大王”改称而来。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2、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时间和过程、内容及意义。一、历史背景:①7世纪中期 ,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经济上,世袭大贵族经济实力强大,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政治上,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豪强贵族权倾朝野,致使皇权旁落。

②当时的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的一些国家也蒸蒸日上,这一现实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③当时留学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十分羡慕中国的强盛,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实行改革,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二、时间和过程:645年,日本皇室和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一举铲除了阻挠改革的苏我氏贵族势力,强化了中央政权。随后孝德天皇继位,建年号为“大化”。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三、主要内容:①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②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③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④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四、历史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3、武士阶层的形成:到10世纪时,日本的庄园数量已相当可观。庄园主为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武士力量不断壮大,地位越来越高,日本社会中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日本民族有什么特点?

日本民族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具有善于学习、坚忍服从等特点。

5、古代中日之间的交流:公元57年,居日本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者到中国,中国皇帝赐使者授印;公元1世纪前后的几百年间,中日之间的交流有了更大的发展;到了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

探究二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1、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历史上,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都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人类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2、文化景观:人类在地表上活动的产物。

3、宗教景观:宗教是一种文化,各种与宗教有关的寺庙、雕刻、石窟造像、碑、塔、墙、壁画等,都属于宗教景观。

4、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代表性建筑和创造者

5、宗教景观体现出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①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天主教堂的高耸入云显示出上帝高高在上的威严;清真寺上面的穹顶建筑是为了召唤信徒;佛教寺庙用类似皇宫的建筑来表现它的地位。②不同地域的宗教景观往往深深烙上本土文化的印记。③当一个区域内并存两种以上宗教时,宗教景观的差异就表现得更为明显。④即使同一地域的同一宗教建筑,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变化,烙上时代的印记。⑤宗教景观之间的差异,与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有关。⑥导致宗教景观之间差异的因素有:文化传统、自然条件、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

3.1.1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1、秦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定都咸阳。

2、秦朝疆域四至: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①自称“始皇帝”,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对皇帝直接负责。③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作用:大大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套制度)

2)交通上: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作用:有利于全国交通和经济文化往来,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3)文化上:统一了文字(小篆)。(作用: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4)经济上:统一了货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用:统一了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5)思想上:焚书坑儒。(作用:虽有利于秦朝加强思想控制,但也摧残了文化和钳制了思想。)

6)军事(边疆治理或民族关系)上:①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②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作用:有利于疆域的巩固和拓展)

4、 对秦始皇的评价

答: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既是千古一帝,同时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他功大于过。

(1)主要功绩:①顺应历史潮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战乱状态。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进步。②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③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修造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等,促进了秦朝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使秦的疆域空前辽阔。 (2)历史罪过:①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辉煌的中华文明,钳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②实行严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赋税,严重剥削百姓。③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3.1.2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 秦朝亡于暴政

秦朝的暴政(统治者的残暴,滥用民力;沉重的兵役、徭役;繁重的赋税;刑罚严酷;秦二世更加残暴),激起民众的反抗,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2. 秦末农民起义

1) 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蕲县大泽乡 影响: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2) 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率军入咸阳,秦朝灭亡。

3. 楚汉之争与汉朝建立

1)楚汉之争 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项羽、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首先,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的苛法,赢得民心;其次,刘邦善用人才,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辅佐。最后,刘邦还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

2)汉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 (汉高祖) 定都:长安 史称:西汉

4. 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客观原因:长期的战争使经济萧条;主观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汉高祖:①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

②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③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④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汉文帝:①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他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散三年一次;②他还减轻刑罚,废除了肉刑。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进一步减轻刑罚等。结果: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社会经济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

3.1.3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1..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措施: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建立刺史制度,设立司隶校尉。 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货币(五铢钱),中央统一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 (董仲舒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 影响: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

2、儒家思想为什么到了西汉时被汉武帝所采纳,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适应了西汉统治者统一思想、加强皇权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被汉武帝所采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评价汉武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西汉的新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汉武帝的功:1) 政治上: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②加强监察制度,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进行监督,加强皇帝权威。

2) 思想上:①采取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统一思想;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立太学,地方上设立官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 军事(疆域治理或民族关系)上:开疆拓土①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基本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在河西走廊陆续设郡,把长城延伸到敦煌以西的地区;②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汉和西域的联系。[后来公元前60年(汉宣帝统治时期),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属西汉版图]③加强对南方的经营:在云、贵、川等地建立了郡县,派官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了内地同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汉武帝的过:汉武帝时期,多次开展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 总之,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结果)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历史发展的利弊(评价)。

答:①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这一思想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作用,它能够统一思想,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②从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说,限制其它各家学说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和文化发展是不利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的影响: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西汉汉武帝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此后,西汉开始由盛而衰,外戚王莽乘机夺取政权。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1.4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秦朝与匈奴的关系:派大军北击匈奴,修建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汉与匈奴的关系:

1)汉初,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困。

2)采取“和亲”政策,汉室将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赠送给匈奴大量财物。

3)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并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4)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王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汉与西域的关系:

1)两汉时,西域是指今天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

2)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虽未能完成使命,但他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从此,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人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

3)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4、丝绸之路开辟的时间、人物、经过的主要地形。

①开辟的时间:西汉; ②开辟的人物:张骞; ③经过的主要地形:经过陕甘高原、乌鞘岭、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等。

5、丝绸之路为什么成为“东西方交往的代名词” ?(即:丝绸之路的作用或地位) 答:①是沟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陶瓷、铁器、漆器传入西方,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传入中国);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汉代城市有古罗马魔术艺人表演、唐朝盛行由波斯传入的马球游戏);④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⑤是联结中国同亚洲、欧洲、北非各国的友谊之路。

6、汉代对南方的经营: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

7、汉朝与东亚国家的交往:汉与朝鲜半岛、日本与汉朝的往来。

3.1.5 昌盛的秦汉文化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东汉蔡伦进了造纸术,4世纪后,纸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2.数学:《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两部传世的秦汉时期数学名著。

3.医学:西汉时期编定的《黄帝内经》,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并系统论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

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发明了一套医疗体操,名为“五禽戏”。

4.史学: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成为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范例。

5.宗教:A、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B、 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的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境内—葱岭—中亚—西亚—欧洲

2、西汉时期对西域采取过哪些重大举措?(丝路何以畅通?)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交往频繁。行政管理方面:1.公元前121年,在河套、河西走廊

地区,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2.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3、丝路通畅与经贸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社会秩序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丝绸之路的通畅推动了沿线区域的经贸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同时也稳定了长城沿线地区的社会秩序。

4.1.1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在众多割据军阀中,袁绍和曹操的实力最强。

2、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地点:官渡;③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④战争特点:以少胜多;⑤结果:曹操胜利;⑥影响(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地点:赤壁;③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④战争特点:以少胜多;⑤结果:孙刘联军胜利;⑥影响(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答:①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反之,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②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如曹魏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了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西晋的建立: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消灭吴国,统一全国。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所灭。

4.1.2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东晋的建立与灭亡:317年,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2、前秦政权:东晋中期(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

3、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地点:淝水;③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④战争特点:以少胜多;⑤结果:东晋胜利;⑥影响(作用):前秦统治基本瓦解,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4、南朝:从420年刘裕建立宋开始,到589年隋灭陈,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历史上总称南朝。

5、四世纪南迁移民的原因和影响: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往南方地区。西晋后期之后,更多的北人迁到江南。他们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6、《史记》描述的南朝前期的江南地区与《宋书》描述的汉朝中期以前的江南地区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江南开发的表现、重点区域、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1)变化:司马迁《史记》描述的汉代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但贫富分化的程度也低;而《宋书》所描述的南朝时期的江南,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

(2)变化原因: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①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从人口方面来说,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

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③从技术条件来说,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④从社会状况来说,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⑶表现:兴修水利;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

⑷重点区域: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⑸影响:江南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1.3北方的民族融合

1、内迁的少数民族 时间: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影响: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交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2、北方的统一: 北魏的建立: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部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统一时间: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影响: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黄河流域统一后,各组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2)目的: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黄河流域)的统治。⑶内容:①迁都洛阳A.原因: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B影响: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②实行汉化政策: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同汉族人联姻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作用: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对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③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进程。

总之,北魏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4、北朝的更替:

4.1.4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1、祖冲之: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南朝人;主要著作:《缀术》,在唐朝被用作学校的课本;主要科技成就: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千年。

2、贾思勰:著名农学家;北朝人;主要著作:《齐民要术》;主要科技成就: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编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3、书画艺术:王羲之和顾恺之:王羲之,东晋人;书法家,后人称他为“书圣”;代表作品:《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人们赞美他是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顾恺之:东晋人,著名画家,代表作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人称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4、佛教的盛行和石窟艺术: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石窟艺术最著名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4.2.1隋的兴亡

1、南北重归统一

①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②隋朝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了中国。

③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隋朝大运河

A、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B、运河概况:隋炀帝征发了数百万民工,历时六年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分为四段:从北到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了五大水系,从北到南依次为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C、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D、作用:大运河的开通,解决了我国南北的水路交通问题,加强了政治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沿岸地区城镇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一方面当时开凿大运河征发了大量民工,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时间:618年。

4.2.2 唐的盛衰

1、唐朝的建立: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年号“贞观”。

⑴ 唐朝“帝国新政”的内容(即唐太宗巩固政权的措施或唐太宗“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吸取隋亡于暴政的教训,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调整统治政策:

1)政治:①善于用人,保证政治比较清明②虚心纳谏,保证决策的正确性;③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④完善科举制度,重视治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①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不误农时,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注意节俭,去奢省费。

3)民族关系: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促使民族关系融洽和民族大团结。

⑵“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增强,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唐朝沿袭、完善了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和职能:中央设立三省,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对诏令的内容进行审核,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三省共同商议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他们之间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对历史影响深远的制度。

4、科举制度最早实行的朝代是什么?哪个朝代得到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在实施初期有什么历史作用?在读书人看来,科举制有什么作用?在统治者看来,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①隋朝②唐朝③实施初期的进步作用:科举制改变了过去依赖于推举和家庭出身的选官方式,它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扩大和稳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④在读书人看来,科举考试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施展自已的才华,参与国家管理,改变自已的社会地位。⑤在统治者看来,科举制可以网罗人才,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5、唐朝诗人杜甫《忆昔》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什么关系密切?(即开元盛世的局面出现的原因):

⑴这首诗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当时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⑵原因:①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②唐玄宗善于用人,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使得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③当时的农耕技术以及农耕工具等都较有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出现。

6、开元盛世的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具体表现在:A、农业生产上,开始广泛使用曲辕犁和筒车,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

B、手工业发达,唐朝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C、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合成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长安城规划整齐,坊和市界限严格。扬州不但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

7、唐朝的衰亡: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逐渐混乱,爆发了以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开始由盛转衰。970年,唐朝灭亡。

8、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给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①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②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③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④艰苦奋斗,勤劳节俭;⑤实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

9、列举中国古代几次统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太平治世):

答:①西汉:文景之治;②东汉:光武中兴;③隋文帝:开皇之治;④唐太宗:贞观之治;⑤武则天:贞观遗风;⑥唐玄宗:开元盛世

4.2.3民族和睦和对外交流

1、唐太宗采取开明(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比较融洽。

2、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A、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①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7世纪初兴起,松赞干布完成统一。 ②唐蕃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B、“和同为一家”:8世纪初,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首领在给唐朝皇帝的信里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唐朝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4、唐朝与天竺的关系:代表—玄奘西行。

A、时间:唐太宗时期;B、事迹:玄奘历经艰难到达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他在天竺游历了17年,回国时带回了大量佛学经典。他还根据西行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述了西域和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C、影响: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5、唐朝与日本的关系:A、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留学僧到唐朝学习。B、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鉴真前后五次率众东渡日本,均告失败。双目失明后,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他在日本除了传播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6、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是什么?

①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都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②不同的贡献是:玄奘是到印度求取佛经,将印度的佛教文化带回中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译经活动,写的《大唐西域记》介绍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鉴真是将中国的佛教、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传到日本。

4.2.4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1、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对于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火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明的。由硝石、木炭和硫磺三种成分配成的黑火药,可以产生巨大的威力。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3、诗歌---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原因是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科举重视诗赋,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想象丰富,人们称他为“诗仙”。杜甫的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人们称他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3、唐朝社会生活的特点:①丰富多彩,②中西互通,③胡汉交融。

4.3.1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影响: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但北宋并未统一中国,这时的中国,仍处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⑴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⑵措施:A、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设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轮流驻防京师;。影响: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B、行政上: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增设机构。影响: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但削弱了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C、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但造成地方财政困难。D、采取崇文抑武策略,影响: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但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⑶影响:积极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庞大(冗官);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冗兵);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冗费)。这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3、王安石变法:A、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B、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失败原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4.3.2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1、辽的兴起:

契丹人原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生活。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辽的政治措施:A、在中央设南、北面官,管理境内各民族;、B、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C、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选拔人才;C、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D、制定成文法。

3、辽与宋的关系:先战后和,兄弟之国。主要战役有“澶渊之战”(1004年),后有“澶渊之盟”(1005年)。

4、澶渊之盟:A、主要内容: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娟。B、影响:此后,宋辽间出现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C、评价:①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合约,每年送给辽大量的钱物,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盟约的签订带来了宋辽间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③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所以,“澶渊之盟”也不失为一个有远见的盟约。

5、西夏的崛起:11世纪前期,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6、宋夏关系:先战后和,君臣之国。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对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等。

7、农牧文化在碰撞中的融合:A、经济上,边界交易活动频繁,常年留居辽境的汉人,在当地也能从事农业生产。B、政治上,少数民族政权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同时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重的弊端,减轻人民负担。C、文化上,契丹西夏的文字都是参照汉字创造的,在笔画、结构上都与汉字相似。

8、简述宋元时代的几个重要标志(时代特征):

答:①农牧文化逐渐融合(农耕与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战和议和中);②繁荣的城市商业(传统的坊市制格局被打破);③多彩的文学艺术(出现了文人的世界);④极盛的传统科技(中

国古代科技的典范和高峰);⑤频繁的中外交流(中外关系史上的极盛时代,出现空前的开放和交流的局面)。⑥情趣无限的世俗时代。

4.3.3 南宋与金的和战

1、女真族的崛起和金的建立:辽宋对峙后期,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女真族逐渐崛起。女真地区盛产貂皮、黄金、珍珠、人参和猎鹰(海东青)。10世纪末,女真人中的一部分开始从事农业,并逐渐学会冶铁,制造铁工具盒铁兵器。11世纪,女真完颜部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2世纪初(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定都会宁,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2、金的扩张:1125年,金灭辽。1126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1127年,金灭北宋,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虏获,史称“靖康之变”。

3、南宋的建立:1127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4、岳飞抗金:A、岳飞统领的军队叫岳家军;B、郾城大捷:1140年,岳家军在河南郾城取得大捷。C、宋高宗杀害岳飞;D、宋金议和: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从此,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金加强对中原的统治:1153年,金将都城迁到燕京,定名中都。政治上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积极恢复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并在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皆习汉风”,后来,女真人与汉族已经没什么区别。

4.3.4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A、蒙古族的社会生活: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高原上,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B、12世纪时的蒙古:各部落之间混战不已其中一部的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

C、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他和他的子孙们东征西讨,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2、元朝大一统

A、成吉思汗和他的继任者先后灭西夏、金,形成对南宋的包围之势。

B、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C、元的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元朝消灭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

D、元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a、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派官吏进行管理。元朝实施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沿用至今。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b、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推广棉花种植;交通空前发展: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来的大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抵大都,开辟海运航线,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

E、元朝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a、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b、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记》盛赞中国的富庶与文明,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3、元朝的民族关系---民族融合

A、汉族人民开发边疆;B、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C、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D、新民族---回族开始形成。

4.3.5 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原因)

社会角度:南方社会安宁、政局稳定;技术层面:大量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人力资源:北方人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治因素: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2、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4.3.6 社会生活与文化

1、社会阶层的变化:A、宋代科举名义上向各阶层开放,登科后便授官,且人数大大超过唐代。宋代恩荫入官人数最多,但高级官僚绝大多数为科举出身。B、自耕农、佃农的身份有所提高,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较松弛,生产积极性提高。C、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以往工商业者子孙不得为官,宋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就能做官。商人还与官员、皇亲等家族联姻,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榜下捉婿”盛行。

2、日常生活的变化:城市居民是活动不再受坊市分割和“日落闭市”等时间、空间的限制;逢年过节吃饺子,燃放烟花爆竹;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的家具。影响:这些变化基本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

3、同唐代中期以前的中国城市相比,宋代城市有哪些新的特点?

答:①封闭的坊市格局被打破,商业区与居民区不再隔离,市场散布在官邸、民宅之间,形成了类似现代的街市格局(最明显);②集市逐渐形成;③夜市、早市开始普遍出现,人们的活动不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④店铺林立,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区,城市商业贸易更加繁荣;⑤随着经济的发展,兴起了大量的手工业、商业城镇。⑥出现了专业消防队和治安巡警所。

4、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元时期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

5、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瓦子”是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所,“勾栏”是在瓦子中设置的固定的演出场所。

6、宋词:杰出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7、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其悲剧《窦娥冤》最为著名。

4.3.7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1、宋元时期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它们分别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⑴指南针的发明,极大提高了人类航海的能力和技术,大大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也大大受惠于指南针的导航。

⑵火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增添了人们生活的趣味(如烟花爆竹);火药武器应用于战争,是人类战争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点,将人类战争由冷兵器时代推进到热兵器时代;改进了作战技术;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⑶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有效地克服了雕版印刷术的缺陷,降低了书籍的成本,大大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⑷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推广,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合适的衣料(棉布),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

物质生活。

2、列举中国古代几项首创的政治制度:

答:①禅让制:尧舜时期;②王位世袭制:夏启;③分封制:西周;④县制: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⑤郡县制:秦朝;⑥省制(行省制度):元朝;⑦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⑧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皇帝制度和丞相制度:秦朝

3、古都:①定都西安:西周、西汉、隋朝、唐朝;②定都洛阳:东周、东汉、曹魏、西晋、

北魏;③定都南京: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④定都北京:元、明、清

4、列举中国古代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答:①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北魏;②契丹族建立的辽;③党项族(羌族的一支)建立的西夏; ④女真族建立的金(满洲建立的清);⑤蒙古族建立的元

5、毛泽东的名词《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中涉及到的中国古代帝王有哪几位?他们有哪些共同特点?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答:⑴涉及到的中国古代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⑵共同特点: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都开创或完善了一些重要的制度,在位期间国力强盛,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⑶提示:如最欣赏唐太宗,则要讲清楚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4、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省?元朝的行省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划制度有什么联系? 答:①浙江属于元朝时的江浙行省。②元朝行省的创设对后世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5、为什么元代出现了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它的开放和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影响?

答:⑴原因:①元帝国的统治区域空前广大,扫除了诸多割据政权,创立了行省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保障,创造了便利;②朝廷容许和鼓励各国商人来华经商;③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所有这些都使元代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极盛时代,出现了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

⑵它的开放和交流表现在:①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中国的瓷器和茶叶等大量出口,远销亚非欧诸大洲;②中外科技交流达到高峰,指南针、火药等科技发明在这个时期传播出去,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等科学知识也传入中国;③中外人员往来和民族融合又迎来了一个高潮,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④伊斯兰教、基督教、摹尼教等各种宗教传入中国,并传播开来。

(3)影响:开放和交流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6、中国古代四个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争雄的局面:②西晋(晋武帝):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③隋朝(隋文帝):结束了东晋南北朝以来的南北分裂的局面;④元朝(元世祖):结束了唐末带以来藩镇割据和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7、民族融合与交往:①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周边民族的战争和融合②两汉时期汉族和匈奴等族的交往③东汉末期开始的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最终融合于汉族之中,不再为唐以后的史书记载,南迁的汉族也与当地的土著融合④隋唐大一统局面下,汉族与周边各族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密切⑤元代又是一个民族融合的高峰期,产生了新的民族“回族”

8、区域发展和变化:即北方领先地位的丧失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1.1.1古代埃及

1、 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统一埃及,公元前15世纪时,最强盛,地跨亚非两洲,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到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与阿拉伯人融合。

2、 古代埃及国王自称法老,称自己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3、 古埃及的文明:

金字塔----法老的陵墓,埃及文明的象征,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

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 ,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一种与事物形状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读音。

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日。

医学----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懂得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并开始分科治病。木乃伊的制作说明了古代埃及人的医学防腐技术和人体解剖技术的高超。

4、说说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

1、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古代埃及的农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尼罗河便于航行,为古代埃及的统一提供了有力的自然条件;

3、古代埃及人观察尼罗河水泛滥,发现其规律,发展起天文学,如制定了太阳历。

1.1.2古代西亚国家

1、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地位;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价值: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实质:一部代表奴隶主阶级意志的法律。

4、《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5、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腓尼基人发明了腓尼基字母文字。这些文字的出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腓尼基字母文字,为以后的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6、文化成就: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太阴历、七天一星期制度、60进位制。

1. 1.3 古代印度

1、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陆续建立一些小国。

2、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下一等级的人不得从事上一等级的工作。种姓制度是贵族统治的工具。

3、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后人称其为释迦摩尼。教义: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教宣扬的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4、 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

5、 佛教主要向两个方向传播,一个是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再由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另一支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

6、四大文明大致位于哪个温度带上?从地理环境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说明原因(为什么早期人类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温带。 这些文明都属于农业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和生存,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9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人类告别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②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知识更好地得到交流和传播、继承和积累,为科学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 10、1.四大古文明中的哪些成果对今天仍有直接影响?①古代埃及的历法;②西亚的星期制度;③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④西亚的“60进位法”。

1.2.1早期国家和社会

1、 夏商周被成为“三代”。

2、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他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 公元前1600年前后汤灭夏建商。约公元前1046年通过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定都镐。

4、 鼎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司母戊鼎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5、 甲骨文的特点: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比较成熟;属于象形文字。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6、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进一步实行分封制,并完善了古代的礼乐制度。

7、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受封者、受封者的权利、受封者的义务、作用。

①目的(原因):为了有效的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②受封者:亲属(王室)、功臣、先代的贵族③受封者的权利: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掌握封国内的军政大权④受封者的义务: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定期朝见天子等⑤积极作用:确立了周王室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消极作用:诸侯王权利和土地的扩大会威胁周王,为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8、 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社会地位和权力是由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决定的。等级越高,社会地位就越高,权力也越大。

9、礼乐制度的作用(评价):

答:①礼乐制度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②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9、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

答: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联系的。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进行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得周王确立了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疆域,同时也密切了周王室和诸侯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周迅速发展成为幅员广阔,对周边民族影响比较大的国家。礼乐制度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都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的工具。

1.2.2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1、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 分析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答:①从地理位置来看,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有称霸的物质基础;②从齐桓公的为人来看,他胸襟宽阔,任用贤能,这样聚集了优秀的治国人才;③从谋略的角度来看,齐桓公采取了正确的治国方略,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建设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域,使得齐国国富兵强。这些条件促成了齐桓公首先称霸。(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3、春秋五霸:①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4、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是:齐楚秦。

5、 春秋五霸的目的是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战国七雄的目的是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

6、 战国时的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

8、 秦国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性质和作用:

答:①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③内容:a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劳役;c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d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④性质:一次比较彻底、全面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⑤作用(结果):废除了奴隶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和士兵的积极性,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和对我们现代化社会的启示或意义

⑴成功原因:变法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它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商鞅具有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⑵启示或意义: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强大必须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故步自封、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人。

10、 商鞅“南门立木”在今天的意义:南门立木使商鞅得以取信于民,增强了改革的信度,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对于我们学生的启示:要做诚实的人,不说假话、谎话,说到做到。

1.2.3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的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3. 诸子百家哪些思想在今天还大放异彩(仍然有价值)?

答:①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②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③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④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当时在治国策略上最容易发生争执的是儒家(孔子)和法家(韩非子)]

4、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谈一谈法家为什么在秦国会受到重视,而儒家(孔孟之道)始终未被重用?

因为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局面。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富

国强兵),自然受到青睐,而孔子、孟子“仁”“德”的思想不可能被统治者所接受,因而遭到冷落。

1.3.1西方文明的摇篮

1、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希腊出现“城邦”„城邦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

2、 什么是城邦?

城邦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国家,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

3、城邦的特征是什么?

城邦的突出特征是小国寡民。

4、城邦的出现与自然环境存在怎样的联系?

希腊城邦众多,与希腊的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海洋和山峦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孤立的山谷和海岛上,有助于城邦国家的建立。

5、城邦内部具有怎样的特点?

城邦内部布局有致,设施完备,神庙、剧场和运动场更具有希腊特色,体现了“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

6、城邦:雅典。公元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确立雅典民主制度,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民主制度达到全盛。雅典公民有参政议政,享受工资津贴的权利。

7、陶片放逐法,可以防止某些人权利过大而破坏民主制度。

8、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的民主制度是相对的民主制度,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方面看,使公民享受更多的权利;消极的方面看,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9城邦:斯巴达。斯巴达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

10、 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城邦时代终结。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11、 亚历山大帝国影响深远,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透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1.3.2罗马帝国的兴衰

1、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73年,爆发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共和国的元首,但独揽大权,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代替。 到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帝国最初的两百年,局势安定,经济繁荣,史称“罗马和平”时期。3世纪起,罗马帝国爆发了全面危机,住在帝国北方的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屡屡发起攻击。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继续存在了约一千年。

2、罗马的共和国制度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

在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三种权力之间,存在严格的制约关系,彼此相互牵制,保持平衡。这种政治体系被后人认为是古代经典的政治体系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

3、基督教的产生:公元1世纪,居住在西亚巴勒斯坦一带的犹太人被罗马人征服,遭受苦难,把希望寄托于救世主“耶稣”,渴望他来拯救自己脱离苦难。创立了基督教。

1.3.3西方文明之源

1、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定律和福利定律。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物理学、动物学等学科体系。

2、《荷马史诗》是世界闻名的长篇文学作品。

3、罗马法:公元前5世纪颁布了第一步成文法典,又称为《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称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4、古希腊文明:哲学: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科学:阿基米德的杰出贡献;文学与戏剧:《荷马史诗》、“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雕塑:米隆的《掷铁饼者》;体育: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

5、古罗马文明:法律:罗马法,其中第一部为《十二铜表法》;文字:拉丁字母;建筑:类型多样的罗马建筑。

6、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在古典文化中,哲学、科学、文学、戏剧、历史、法律、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对后来西方政治制度也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

2.1西欧封建社会与基督教文明

1、欧洲中世纪有句谚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 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君,而对自己封君的封君却没有臣属(主从)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2、教皇为查理加冕,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上帝对查理称帝的认可,意味着查理负有传播和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

3、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犹太人民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最初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藉以斗争的手段。)后来富人加入教会,对基督教产生哪些影响?(上流社会的人士入教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益成为罗马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教会为什么积极靠近王权?(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它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大量地产,并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期,教会不仅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地位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

4、行会的作用是什么?反抗封建领主的欺压,保护手工业者的共同利益

5、欧洲中世纪城市和乡村生活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①从政治角度来说,欧洲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封建庄园,生活在其中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为了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必须忍受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交纳地租,服劳役。农奴缺乏人身自由,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有依附关系;而城市的市民则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和领主的控制,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②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的生产不是为了出卖,而是为了庄园内部的消费;而城市中商品经济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

3.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表现:①封建庄园制度、②封建农奴制度、③封建等级制度、④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2.2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1、伊斯兰教:

教义: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默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号召人们放弃多神崇拜,只信奉唯一的神安拉。经典:古兰经;意义:穆罕默德对伊斯兰教的宣传,有助于打破狭隘的部落界限,促进半岛的统一。

2、阿拉伯帝国:①610年穆罕默德开始传教,622年(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麦地那,穆罕默德去世前,阿拉伯半岛基本实现统一。②从7世纪中期起,穆斯

林军队先后征服了西亚、北非、西班牙和中亚等地。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格达。③10世纪后,阿拉伯帝国趋于衰落。

3、阿拉伯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

①先进性: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等科学技术方面,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包容性、多民族性和融合创新精神。因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4、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或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它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②阿拉伯人穿梭于三大洲,带去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和伊斯兰教,带回了东方的特产和先进的技术③阿拉伯文化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5.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①2世纪的罗马帝国(奴隶制);②395年的东罗马帝国;③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封建制)④17世纪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封建制)

②教义中都含有一神论、要甘于忍受痛苦、宗教仪式等内容;③对社会影响都极大,都与政治有紧密相连,发展到后都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8、评价佛教:佛教掩盖了奴隶社会中最根本的阶级压迫之苦,要人民忍耐顺从,寄希望于来世,麻痹了人们的斗志,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但佛教许给人们的只是虚幻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平等,实际也起了麻痹斗志的作用。佛教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9、评价基督教:早期的基督教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斗争的手段;后来富人入教并取得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益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实质)。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成为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教育也为教会所垄断,教会还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基督教势力成为欧洲的主宰。(导致基督教性质变化的原因: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联盟的建立。)

10、理解“条条大路通罗马”(由来和今意):

答:①由来:古罗马人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这些宽阔的道路数量众多,反映了当时交通非常发达。②今意:比喻各种方法各种途径都可以达到同一个目的,也比喻做人要变通。

2.3 日本的大化改新

1、日本的古代发展历史: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本州中部的大和国家最为强大。它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时统一了日本本土。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尊称,是由最高统治者“大王”改称而来。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2、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时间和过程、内容及意义。一、历史背景:①7世纪中期 ,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经济上,世袭大贵族经济实力强大,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政治上,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豪强贵族权倾朝野,致使皇权旁落。

②当时的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的一些国家也蒸蒸日上,这一现实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③当时留学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十分羡慕中国的强盛,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实行改革,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二、时间和过程:645年,日本皇室和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一举铲除了阻挠改革的苏我氏贵族势力,强化了中央政权。随后孝德天皇继位,建年号为“大化”。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三、主要内容:①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②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③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④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四、历史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3、武士阶层的形成:到10世纪时,日本的庄园数量已相当可观。庄园主为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武士力量不断壮大,地位越来越高,日本社会中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日本民族有什么特点?

日本民族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具有善于学习、坚忍服从等特点。

5、古代中日之间的交流:公元57年,居日本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者到中国,中国皇帝赐使者授印;公元1世纪前后的几百年间,中日之间的交流有了更大的发展;到了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

探究二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1、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历史上,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都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人类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2、文化景观:人类在地表上活动的产物。

3、宗教景观:宗教是一种文化,各种与宗教有关的寺庙、雕刻、石窟造像、碑、塔、墙、壁画等,都属于宗教景观。

4、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代表性建筑和创造者

5、宗教景观体现出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①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天主教堂的高耸入云显示出上帝高高在上的威严;清真寺上面的穹顶建筑是为了召唤信徒;佛教寺庙用类似皇宫的建筑来表现它的地位。②不同地域的宗教景观往往深深烙上本土文化的印记。③当一个区域内并存两种以上宗教时,宗教景观的差异就表现得更为明显。④即使同一地域的同一宗教建筑,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变化,烙上时代的印记。⑤宗教景观之间的差异,与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有关。⑥导致宗教景观之间差异的因素有:文化传统、自然条件、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

3.1.1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1、秦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定都咸阳。

2、秦朝疆域四至: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①自称“始皇帝”,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对皇帝直接负责。③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作用:大大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套制度)

2)交通上: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作用:有利于全国交通和经济文化往来,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3)文化上:统一了文字(小篆)。(作用: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4)经济上:统一了货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用:统一了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5)思想上:焚书坑儒。(作用:虽有利于秦朝加强思想控制,但也摧残了文化和钳制了思想。)

6)军事(边疆治理或民族关系)上:①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②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作用:有利于疆域的巩固和拓展)

4、 对秦始皇的评价

答: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既是千古一帝,同时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他功大于过。

(1)主要功绩:①顺应历史潮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战乱状态。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进步。②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③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修造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等,促进了秦朝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使秦的疆域空前辽阔。 (2)历史罪过:①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辉煌的中华文明,钳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②实行严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赋税,严重剥削百姓。③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3.1.2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 秦朝亡于暴政

秦朝的暴政(统治者的残暴,滥用民力;沉重的兵役、徭役;繁重的赋税;刑罚严酷;秦二世更加残暴),激起民众的反抗,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2. 秦末农民起义

1) 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蕲县大泽乡 影响: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2) 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率军入咸阳,秦朝灭亡。

3. 楚汉之争与汉朝建立

1)楚汉之争 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项羽、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首先,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的苛法,赢得民心;其次,刘邦善用人才,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辅佐。最后,刘邦还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

2)汉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 (汉高祖) 定都:长安 史称:西汉

4. 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客观原因:长期的战争使经济萧条;主观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汉高祖:①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

②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③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④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汉文帝:①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他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散三年一次;②他还减轻刑罚,废除了肉刑。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进一步减轻刑罚等。结果: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社会经济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

3.1.3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1..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措施: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建立刺史制度,设立司隶校尉。 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货币(五铢钱),中央统一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 (董仲舒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 影响: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

2、儒家思想为什么到了西汉时被汉武帝所采纳,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适应了西汉统治者统一思想、加强皇权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被汉武帝所采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评价汉武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西汉的新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汉武帝的功:1) 政治上: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②加强监察制度,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进行监督,加强皇帝权威。

2) 思想上:①采取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统一思想;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立太学,地方上设立官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 军事(疆域治理或民族关系)上:开疆拓土①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基本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在河西走廊陆续设郡,把长城延伸到敦煌以西的地区;②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汉和西域的联系。[后来公元前60年(汉宣帝统治时期),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属西汉版图]③加强对南方的经营:在云、贵、川等地建立了郡县,派官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了内地同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汉武帝的过:汉武帝时期,多次开展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 总之,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结果)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历史发展的利弊(评价)。

答:①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这一思想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作用,它能够统一思想,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②从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说,限制其它各家学说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和文化发展是不利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的影响: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西汉汉武帝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此后,西汉开始由盛而衰,外戚王莽乘机夺取政权。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1.4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秦朝与匈奴的关系:派大军北击匈奴,修建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汉与匈奴的关系:

1)汉初,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困。

2)采取“和亲”政策,汉室将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赠送给匈奴大量财物。

3)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并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4)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王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汉与西域的关系:

1)两汉时,西域是指今天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

2)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虽未能完成使命,但他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从此,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人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

3)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4、丝绸之路开辟的时间、人物、经过的主要地形。

①开辟的时间:西汉; ②开辟的人物:张骞; ③经过的主要地形:经过陕甘高原、乌鞘岭、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等。

5、丝绸之路为什么成为“东西方交往的代名词” ?(即:丝绸之路的作用或地位) 答:①是沟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陶瓷、铁器、漆器传入西方,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传入中国);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汉代城市有古罗马魔术艺人表演、唐朝盛行由波斯传入的马球游戏);④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⑤是联结中国同亚洲、欧洲、北非各国的友谊之路。

6、汉代对南方的经营: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

7、汉朝与东亚国家的交往:汉与朝鲜半岛、日本与汉朝的往来。

3.1.5 昌盛的秦汉文化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东汉蔡伦进了造纸术,4世纪后,纸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2.数学:《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两部传世的秦汉时期数学名著。

3.医学:西汉时期编定的《黄帝内经》,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并系统论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

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发明了一套医疗体操,名为“五禽戏”。

4.史学: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成为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范例。

5.宗教:A、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B、 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的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境内—葱岭—中亚—西亚—欧洲

2、西汉时期对西域采取过哪些重大举措?(丝路何以畅通?)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交往频繁。行政管理方面:1.公元前121年,在河套、河西走廊

地区,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2.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3、丝路通畅与经贸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社会秩序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丝绸之路的通畅推动了沿线区域的经贸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同时也稳定了长城沿线地区的社会秩序。

4.1.1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在众多割据军阀中,袁绍和曹操的实力最强。

2、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地点:官渡;③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④战争特点:以少胜多;⑤结果:曹操胜利;⑥影响(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地点:赤壁;③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④战争特点:以少胜多;⑤结果:孙刘联军胜利;⑥影响(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答:①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反之,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②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如曹魏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了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西晋的建立: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消灭吴国,统一全国。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所灭。

4.1.2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东晋的建立与灭亡:317年,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2、前秦政权:东晋中期(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

3、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地点:淝水;③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④战争特点:以少胜多;⑤结果:东晋胜利;⑥影响(作用):前秦统治基本瓦解,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4、南朝:从420年刘裕建立宋开始,到589年隋灭陈,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历史上总称南朝。

5、四世纪南迁移民的原因和影响: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往南方地区。西晋后期之后,更多的北人迁到江南。他们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6、《史记》描述的南朝前期的江南地区与《宋书》描述的汉朝中期以前的江南地区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江南开发的表现、重点区域、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1)变化:司马迁《史记》描述的汉代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但贫富分化的程度也低;而《宋书》所描述的南朝时期的江南,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

(2)变化原因: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①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从人口方面来说,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

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③从技术条件来说,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④从社会状况来说,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⑶表现:兴修水利;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

⑷重点区域: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⑸影响:江南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1.3北方的民族融合

1、内迁的少数民族 时间: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影响: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交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2、北方的统一: 北魏的建立: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部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统一时间: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影响: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黄河流域统一后,各组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2)目的: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黄河流域)的统治。⑶内容:①迁都洛阳A.原因: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B影响: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②实行汉化政策: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同汉族人联姻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作用: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对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③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进程。

总之,北魏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4、北朝的更替:

4.1.4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1、祖冲之: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南朝人;主要著作:《缀术》,在唐朝被用作学校的课本;主要科技成就: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千年。

2、贾思勰:著名农学家;北朝人;主要著作:《齐民要术》;主要科技成就: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编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3、书画艺术:王羲之和顾恺之:王羲之,东晋人;书法家,后人称他为“书圣”;代表作品:《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人们赞美他是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顾恺之:东晋人,著名画家,代表作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人称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4、佛教的盛行和石窟艺术: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石窟艺术最著名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4.2.1隋的兴亡

1、南北重归统一

①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②隋朝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了中国。

③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隋朝大运河

A、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B、运河概况:隋炀帝征发了数百万民工,历时六年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分为四段:从北到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了五大水系,从北到南依次为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C、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D、作用:大运河的开通,解决了我国南北的水路交通问题,加强了政治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沿岸地区城镇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一方面当时开凿大运河征发了大量民工,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时间:618年。

4.2.2 唐的盛衰

1、唐朝的建立: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年号“贞观”。

⑴ 唐朝“帝国新政”的内容(即唐太宗巩固政权的措施或唐太宗“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吸取隋亡于暴政的教训,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调整统治政策:

1)政治:①善于用人,保证政治比较清明②虚心纳谏,保证决策的正确性;③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④完善科举制度,重视治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①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不误农时,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注意节俭,去奢省费。

3)民族关系: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促使民族关系融洽和民族大团结。

⑵“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增强,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唐朝沿袭、完善了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和职能:中央设立三省,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对诏令的内容进行审核,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三省共同商议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他们之间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对历史影响深远的制度。

4、科举制度最早实行的朝代是什么?哪个朝代得到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在实施初期有什么历史作用?在读书人看来,科举制有什么作用?在统治者看来,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①隋朝②唐朝③实施初期的进步作用:科举制改变了过去依赖于推举和家庭出身的选官方式,它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扩大和稳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④在读书人看来,科举考试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施展自已的才华,参与国家管理,改变自已的社会地位。⑤在统治者看来,科举制可以网罗人才,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5、唐朝诗人杜甫《忆昔》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什么关系密切?(即开元盛世的局面出现的原因):

⑴这首诗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当时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⑵原因:①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②唐玄宗善于用人,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使得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③当时的农耕技术以及农耕工具等都较有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出现。

6、开元盛世的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具体表现在:A、农业生产上,开始广泛使用曲辕犁和筒车,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

B、手工业发达,唐朝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C、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合成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长安城规划整齐,坊和市界限严格。扬州不但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

7、唐朝的衰亡: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逐渐混乱,爆发了以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开始由盛转衰。970年,唐朝灭亡。

8、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给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①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②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③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④艰苦奋斗,勤劳节俭;⑤实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

9、列举中国古代几次统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太平治世):

答:①西汉:文景之治;②东汉:光武中兴;③隋文帝:开皇之治;④唐太宗:贞观之治;⑤武则天:贞观遗风;⑥唐玄宗:开元盛世

4.2.3民族和睦和对外交流

1、唐太宗采取开明(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比较融洽。

2、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A、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①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7世纪初兴起,松赞干布完成统一。 ②唐蕃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B、“和同为一家”:8世纪初,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首领在给唐朝皇帝的信里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唐朝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4、唐朝与天竺的关系:代表—玄奘西行。

A、时间:唐太宗时期;B、事迹:玄奘历经艰难到达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他在天竺游历了17年,回国时带回了大量佛学经典。他还根据西行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述了西域和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C、影响: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5、唐朝与日本的关系:A、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留学僧到唐朝学习。B、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鉴真前后五次率众东渡日本,均告失败。双目失明后,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他在日本除了传播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6、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是什么?

①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都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②不同的贡献是:玄奘是到印度求取佛经,将印度的佛教文化带回中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译经活动,写的《大唐西域记》介绍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鉴真是将中国的佛教、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传到日本。

4.2.4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1、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对于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火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明的。由硝石、木炭和硫磺三种成分配成的黑火药,可以产生巨大的威力。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3、诗歌---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原因是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科举重视诗赋,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想象丰富,人们称他为“诗仙”。杜甫的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人们称他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3、唐朝社会生活的特点:①丰富多彩,②中西互通,③胡汉交融。

4.3.1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影响: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但北宋并未统一中国,这时的中国,仍处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⑴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⑵措施:A、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设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轮流驻防京师;。影响: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B、行政上: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增设机构。影响: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但削弱了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C、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但造成地方财政困难。D、采取崇文抑武策略,影响: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但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⑶影响:积极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庞大(冗官);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冗兵);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冗费)。这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3、王安石变法:A、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B、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失败原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4.3.2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1、辽的兴起:

契丹人原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生活。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辽的政治措施:A、在中央设南、北面官,管理境内各民族;、B、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C、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选拔人才;C、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D、制定成文法。

3、辽与宋的关系:先战后和,兄弟之国。主要战役有“澶渊之战”(1004年),后有“澶渊之盟”(1005年)。

4、澶渊之盟:A、主要内容: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娟。B、影响:此后,宋辽间出现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C、评价:①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合约,每年送给辽大量的钱物,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盟约的签订带来了宋辽间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③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所以,“澶渊之盟”也不失为一个有远见的盟约。

5、西夏的崛起:11世纪前期,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6、宋夏关系:先战后和,君臣之国。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对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等。

7、农牧文化在碰撞中的融合:A、经济上,边界交易活动频繁,常年留居辽境的汉人,在当地也能从事农业生产。B、政治上,少数民族政权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同时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重的弊端,减轻人民负担。C、文化上,契丹西夏的文字都是参照汉字创造的,在笔画、结构上都与汉字相似。

8、简述宋元时代的几个重要标志(时代特征):

答:①农牧文化逐渐融合(农耕与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战和议和中);②繁荣的城市商业(传统的坊市制格局被打破);③多彩的文学艺术(出现了文人的世界);④极盛的传统科技(中

国古代科技的典范和高峰);⑤频繁的中外交流(中外关系史上的极盛时代,出现空前的开放和交流的局面)。⑥情趣无限的世俗时代。

4.3.3 南宋与金的和战

1、女真族的崛起和金的建立:辽宋对峙后期,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女真族逐渐崛起。女真地区盛产貂皮、黄金、珍珠、人参和猎鹰(海东青)。10世纪末,女真人中的一部分开始从事农业,并逐渐学会冶铁,制造铁工具盒铁兵器。11世纪,女真完颜部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2世纪初(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定都会宁,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2、金的扩张:1125年,金灭辽。1126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1127年,金灭北宋,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虏获,史称“靖康之变”。

3、南宋的建立:1127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4、岳飞抗金:A、岳飞统领的军队叫岳家军;B、郾城大捷:1140年,岳家军在河南郾城取得大捷。C、宋高宗杀害岳飞;D、宋金议和: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从此,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金加强对中原的统治:1153年,金将都城迁到燕京,定名中都。政治上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积极恢复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并在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皆习汉风”,后来,女真人与汉族已经没什么区别。

4.3.4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A、蒙古族的社会生活: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高原上,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B、12世纪时的蒙古:各部落之间混战不已其中一部的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

C、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他和他的子孙们东征西讨,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2、元朝大一统

A、成吉思汗和他的继任者先后灭西夏、金,形成对南宋的包围之势。

B、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C、元的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元朝消灭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

D、元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a、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派官吏进行管理。元朝实施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沿用至今。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b、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推广棉花种植;交通空前发展: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来的大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抵大都,开辟海运航线,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

E、元朝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a、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b、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记》盛赞中国的富庶与文明,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3、元朝的民族关系---民族融合

A、汉族人民开发边疆;B、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C、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D、新民族---回族开始形成。

4.3.5 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原因)

社会角度:南方社会安宁、政局稳定;技术层面:大量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人力资源:北方人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治因素: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2、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4.3.6 社会生活与文化

1、社会阶层的变化:A、宋代科举名义上向各阶层开放,登科后便授官,且人数大大超过唐代。宋代恩荫入官人数最多,但高级官僚绝大多数为科举出身。B、自耕农、佃农的身份有所提高,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较松弛,生产积极性提高。C、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以往工商业者子孙不得为官,宋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就能做官。商人还与官员、皇亲等家族联姻,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榜下捉婿”盛行。

2、日常生活的变化:城市居民是活动不再受坊市分割和“日落闭市”等时间、空间的限制;逢年过节吃饺子,燃放烟花爆竹;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的家具。影响:这些变化基本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

3、同唐代中期以前的中国城市相比,宋代城市有哪些新的特点?

答:①封闭的坊市格局被打破,商业区与居民区不再隔离,市场散布在官邸、民宅之间,形成了类似现代的街市格局(最明显);②集市逐渐形成;③夜市、早市开始普遍出现,人们的活动不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④店铺林立,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区,城市商业贸易更加繁荣;⑤随着经济的发展,兴起了大量的手工业、商业城镇。⑥出现了专业消防队和治安巡警所。

4、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元时期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

5、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瓦子”是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所,“勾栏”是在瓦子中设置的固定的演出场所。

6、宋词:杰出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7、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其悲剧《窦娥冤》最为著名。

4.3.7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1、宋元时期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它们分别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⑴指南针的发明,极大提高了人类航海的能力和技术,大大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也大大受惠于指南针的导航。

⑵火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增添了人们生活的趣味(如烟花爆竹);火药武器应用于战争,是人类战争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点,将人类战争由冷兵器时代推进到热兵器时代;改进了作战技术;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⑶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有效地克服了雕版印刷术的缺陷,降低了书籍的成本,大大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⑷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推广,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合适的衣料(棉布),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

物质生活。

2、列举中国古代几项首创的政治制度:

答:①禅让制:尧舜时期;②王位世袭制:夏启;③分封制:西周;④县制: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⑤郡县制:秦朝;⑥省制(行省制度):元朝;⑦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⑧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皇帝制度和丞相制度:秦朝

3、古都:①定都西安:西周、西汉、隋朝、唐朝;②定都洛阳:东周、东汉、曹魏、西晋、

北魏;③定都南京: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④定都北京:元、明、清

4、列举中国古代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答:①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北魏;②契丹族建立的辽;③党项族(羌族的一支)建立的西夏; ④女真族建立的金(满洲建立的清);⑤蒙古族建立的元

5、毛泽东的名词《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中涉及到的中国古代帝王有哪几位?他们有哪些共同特点?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答:⑴涉及到的中国古代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⑵共同特点: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都开创或完善了一些重要的制度,在位期间国力强盛,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⑶提示:如最欣赏唐太宗,则要讲清楚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4、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省?元朝的行省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划制度有什么联系? 答:①浙江属于元朝时的江浙行省。②元朝行省的创设对后世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5、为什么元代出现了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它的开放和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影响?

答:⑴原因:①元帝国的统治区域空前广大,扫除了诸多割据政权,创立了行省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保障,创造了便利;②朝廷容许和鼓励各国商人来华经商;③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所有这些都使元代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极盛时代,出现了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

⑵它的开放和交流表现在:①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中国的瓷器和茶叶等大量出口,远销亚非欧诸大洲;②中外科技交流达到高峰,指南针、火药等科技发明在这个时期传播出去,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等科学知识也传入中国;③中外人员往来和民族融合又迎来了一个高潮,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④伊斯兰教、基督教、摹尼教等各种宗教传入中国,并传播开来。

(3)影响:开放和交流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6、中国古代四个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争雄的局面:②西晋(晋武帝):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③隋朝(隋文帝):结束了东晋南北朝以来的南北分裂的局面;④元朝(元世祖):结束了唐末带以来藩镇割据和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7、民族融合与交往:①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周边民族的战争和融合②两汉时期汉族和匈奴等族的交往③东汉末期开始的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最终融合于汉族之中,不再为唐以后的史书记载,南迁的汉族也与当地的土著融合④隋唐大一统局面下,汉族与周边各族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密切⑤元代又是一个民族融合的高峰期,产生了新的民族“回族”

8、区域发展和变化:即北方领先地位的丧失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相关文章

  • 新苏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 新苏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元谋人-- 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时间:距今170万年 地点:云南省 ...查看


  •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词义复习提纲
  •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词义复习提纲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词义复习提纲 1.坦荡如[砥]__________ 2.无[稽]之谈__________ 3.君子[固]穷___________ 4.潜[滋]暗长 _________ 5.[揠]苗助长_____ ...查看


  • 七年级地理上册[填空题]复习提纲(老师版)
  •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 .地球的平均半径千米,赤道周 长约 千米,表面积约 亿平方千米. 2 400 300 200 100 另外: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在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附 ...查看


  • 八年级上册政治复习提纲(苏教版)
  • 八年级上册政治复习提纲(翔哥制) 第六课 换个眼光看老师 1. 教师工作的特点:每天和天真纯洁的同学交往.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不仅仅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他们的兴趣爱好.气质修养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2. ...查看


  • 七年级英语上册复习提纲
  • 七年级英语上册复习提纲 一.词汇要求: ⑴七年级大部分词汇都是基础词汇,是我们后来学习英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掌握好了,就奠定了以后学习坚实的基础.七年级上册词汇370个,要求会读.会写.会应用.⑵方法:如果语音不好(不知道怎么拼读)的同 ...查看


  • 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走进新的社会生活 1. 怎样尽快融入新的班集体? ①积极与同学交往,团结互助,友善待人. ②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尊师亲师. ③自觉遵守纪律,经济参加活动,尽快融入班集体,让和谐的集体给 ...查看


  •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
  •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 大汶口中晚期原始居民 黄帝尧舜禹(距今约170万年至约公元前2070年) 1.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包括: (1)元谋人:云南省元 ...查看


  •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美与丑) 一.课文内容回放 ①<丑石>的作者是 .全文描写了一块 ,不但 ,反遭 的陨石,某一日被一位天文学家发现,终于 . 抒发了作者对 的向往和赞美之情.文 中写丑石的丑,写人们对丑石的态度,用了 ...查看


  •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复习提纲
  •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29%,海洋面积占71% ,所以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北半球(陆半球),南半球(水半球) 1大西洋呈"S "形,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 ...查看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期末复习提纲
  • 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第三单元) (总分100分,其中含书写分7分)姓名: 成绩: 一.请在下面田字格中认真书写这些词语.(8分) 萧萧 篱落 茱萸 丧气 二.照样子组词.(11分) 促(促进) 异( ) 倍( ) 遥( ) 遍(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