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的演变 (转)

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的演变

【摘要】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从三皇五帝到清朝的几千年间,中华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自己博大精深的独特的完备的服装体系,其中又以女子服饰也最为多变。

【关键词】中国各朝代 女子服饰 特点

前言:

中国民族服饰以色彩鲜明、技艺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各民族的服饰,风格款式迥然不同,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审美情趣,这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穿戴和习俗禁忌中表现出来。概括来说,汉族服饰细致中体现着传统礼教;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浑厚质朴,威武粗犷;西北少数民族却奔放潇洒,凝重简约;西南少数民族则秀丽多姿,丰富多彩。每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艺术传统等特点,无不体现在衣冠服饰上。

一、 中国各朝各代女子服饰发展的原因

1、 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2、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就如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在中国,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3、 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到了服装的审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多种的审美主张。譬如在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魏晋,文人意欲进贤又不得,只得自我超脱,除沉迷于酒乐之外,就是在服饰上寻找宣泄,以傲世为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二、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从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制开始建立,对以后各个历史朝代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春秋战国时期的女子服饰以深衣为主。 深衣是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上衣和下裳连属在一起,上衣下裳分开来裁并在腰节处缝和为一体,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且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然后用腰带系扎,其襟裾随身体缠绕称为曲裾,所以这种深衣叫做曲裾式深衣。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秦汉女子仍以深衣为尚,只是衣襟缠绕层数增加,衣摆宽度增加,穿此种深衣,腰身要裹得很紧,用带子束住。深衣以后出现了一种上下连裁的服装—袍。到汉代袍服可以穿在外面,演变成一种宽袖外衣。汉代妇女还喜欢穿襦(一种短衣,常与长裙配穿)裙,上襦下裙,上孺较短仅到腰际,裙较长。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这时候的女子服饰大体上还是承袭秦汉旧制,以襦、衫、裙为主,也以大袖衫为尚,流行上襦对襟(开衫),裙一般是裙腰高,上衣短,衣袖窄,下裙长。

4、隋唐时期(581-907年):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一致,由战乱而波动,经济文明昌盛,服饰的开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出现出一派绝后绚烂的现象。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普通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细长的觉得。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开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隋唐女子好装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严惩,穿时裸露上胸。在这段时期内,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盛唐时期的女俑已由初唐的清秀型向丰腆型转变,反映出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随而妇女服装的衫袖和长裙日渐加宽。由于纺织、刺绣和印染工艺的发展,服装的色彩、纹饰及做工也日益精美华贵。至中晚唐时期,大袖宽衣、多褶阔裙成为时装。虽然数代皇帝多次下诏限制衫袖和裙幅的宽度,却屡禁不止。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女子着男装是唐朝,尤其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习俗,无论尊卑,皆为时尚。其形象多为头戴幞头或胡帽,身着圆领袖衫,足着乌皮六缝靴,腰系革带,看上去与男子无异。

女服服饰包括:

大礼服:

1袆衣:最隆重的大礼服。

2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

常礼服:

1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

2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3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5、两宋时期(960-1279年):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褙子是一种衣身下沿至足,袖子加长,腋下开衩,即衣服前后片的侧缝不缝合的衣服,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女服服饰:

1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

2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

6、元朝时期(1206-1368年):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7、明朝时期(1368-1644年):贵族妇女服饰都有具体规定,从皇后、皇妃到命妇(嫔妃、受封的贵妇 )皆有冠服。凤冠霞帔是明代妇女的礼服,是后妃在参与祭奠等严重仪式时运用的服饰。整个冠上缀着龙凤,搭配霞帔一同穿著。而明代日常女子服装以衫、裙、袄、褙子、比甲为主。褙子较流行,直领、对襟、小袖为平民之服。另外,一种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的上衣——比甲,在宋元之后渐流行,而在明代成为妇女日常之服。这种比甲从形式上看与隋唐的半臂有着渊源关系,清朝马甲也由此发展而来。

8、清朝时期(1616-1644年):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乾隆帝亦属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论,而不必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乾隆朝制定详细的冠服制度,并图示说明,以后子孙也能“永守勿愆”。满族妇女平时多穿长袍,下可掩足,右衽,袖口平而较大,袖端,衣襟,衣裾镶有彩色缘边,领有高有低,无领则以围巾绕领;她们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至于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

女服服饰:

1朝服:皇后的朝服则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为一整体。

2吉服:由外褂与袍组成。

3满族妇女一般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袍,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肩;坎肩又叫马甲。

三、总结

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各朝各时期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功能性——遮羞、敝体,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了解传统服饰文化,也是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的历史,了解我国的发展,了解世界的脉搏。

【参考文献】

《中国服装史》 《中国古代审美思想》 《六朝美学》  《现代美学体系》

《服装艺术造型设计》

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的演变

【摘要】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从三皇五帝到清朝的几千年间,中华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自己博大精深的独特的完备的服装体系,其中又以女子服饰也最为多变。

【关键词】中国各朝代 女子服饰 特点

前言:

中国民族服饰以色彩鲜明、技艺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各民族的服饰,风格款式迥然不同,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审美情趣,这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穿戴和习俗禁忌中表现出来。概括来说,汉族服饰细致中体现着传统礼教;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浑厚质朴,威武粗犷;西北少数民族却奔放潇洒,凝重简约;西南少数民族则秀丽多姿,丰富多彩。每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艺术传统等特点,无不体现在衣冠服饰上。

一、 中国各朝各代女子服饰发展的原因

1、 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2、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就如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在中国,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3、 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到了服装的审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多种的审美主张。譬如在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魏晋,文人意欲进贤又不得,只得自我超脱,除沉迷于酒乐之外,就是在服饰上寻找宣泄,以傲世为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二、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从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制开始建立,对以后各个历史朝代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春秋战国时期的女子服饰以深衣为主。 深衣是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上衣和下裳连属在一起,上衣下裳分开来裁并在腰节处缝和为一体,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且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然后用腰带系扎,其襟裾随身体缠绕称为曲裾,所以这种深衣叫做曲裾式深衣。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秦汉女子仍以深衣为尚,只是衣襟缠绕层数增加,衣摆宽度增加,穿此种深衣,腰身要裹得很紧,用带子束住。深衣以后出现了一种上下连裁的服装—袍。到汉代袍服可以穿在外面,演变成一种宽袖外衣。汉代妇女还喜欢穿襦(一种短衣,常与长裙配穿)裙,上襦下裙,上孺较短仅到腰际,裙较长。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这时候的女子服饰大体上还是承袭秦汉旧制,以襦、衫、裙为主,也以大袖衫为尚,流行上襦对襟(开衫),裙一般是裙腰高,上衣短,衣袖窄,下裙长。

4、隋唐时期(581-907年):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一致,由战乱而波动,经济文明昌盛,服饰的开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出现出一派绝后绚烂的现象。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普通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细长的觉得。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开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隋唐女子好装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严惩,穿时裸露上胸。在这段时期内,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盛唐时期的女俑已由初唐的清秀型向丰腆型转变,反映出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随而妇女服装的衫袖和长裙日渐加宽。由于纺织、刺绣和印染工艺的发展,服装的色彩、纹饰及做工也日益精美华贵。至中晚唐时期,大袖宽衣、多褶阔裙成为时装。虽然数代皇帝多次下诏限制衫袖和裙幅的宽度,却屡禁不止。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女子着男装是唐朝,尤其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习俗,无论尊卑,皆为时尚。其形象多为头戴幞头或胡帽,身着圆领袖衫,足着乌皮六缝靴,腰系革带,看上去与男子无异。

女服服饰包括:

大礼服:

1袆衣:最隆重的大礼服。

2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

常礼服:

1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

2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3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5、两宋时期(960-1279年):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褙子是一种衣身下沿至足,袖子加长,腋下开衩,即衣服前后片的侧缝不缝合的衣服,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女服服饰:

1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

2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

6、元朝时期(1206-1368年):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7、明朝时期(1368-1644年):贵族妇女服饰都有具体规定,从皇后、皇妃到命妇(嫔妃、受封的贵妇 )皆有冠服。凤冠霞帔是明代妇女的礼服,是后妃在参与祭奠等严重仪式时运用的服饰。整个冠上缀着龙凤,搭配霞帔一同穿著。而明代日常女子服装以衫、裙、袄、褙子、比甲为主。褙子较流行,直领、对襟、小袖为平民之服。另外,一种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的上衣——比甲,在宋元之后渐流行,而在明代成为妇女日常之服。这种比甲从形式上看与隋唐的半臂有着渊源关系,清朝马甲也由此发展而来。

8、清朝时期(1616-1644年):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乾隆帝亦属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论,而不必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乾隆朝制定详细的冠服制度,并图示说明,以后子孙也能“永守勿愆”。满族妇女平时多穿长袍,下可掩足,右衽,袖口平而较大,袖端,衣襟,衣裾镶有彩色缘边,领有高有低,无领则以围巾绕领;她们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至于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

女服服饰:

1朝服:皇后的朝服则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为一整体。

2吉服:由外褂与袍组成。

3满族妇女一般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袍,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肩;坎肩又叫马甲。

三、总结

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各朝各时期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功能性——遮羞、敝体,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了解传统服饰文化,也是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的历史,了解我国的发展,了解世界的脉搏。

【参考文献】

《中国服装史》 《中国古代审美思想》 《六朝美学》  《现代美学体系》

《服装艺术造型设计》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女性服饰演变史.
  • 中国古代女性服饰演变 摘要:中国历经朝代更迭,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历朝历代的衣着服饰均各具特色,女性服饰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各个朝代大放光彩.历史长河中,服饰由最初的抵风御寒到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款式颜色的多样,显示出不同 ...查看


  • 中国古代服装廓型的演变
  • 成员:江文靖,黄旖旎,黎鸿燕 指导老师:罗仕红 分工:资料图片收集(黄旖旎) 文字整理(黎鸿燕) 1.春秋战国................................................................. ...查看


  •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答案
  •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 ...查看


  • 从中国历代服饰的演变看古代传世名画
  • 中国自古便被称之为"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纵观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服装发展的历史,其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古典期:包扩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这个时期的服饰一直保持着风格的传承和缓慢的演化:第二个时 ...查看


  • 中国古代服饰12上古夏商周
  • 中国古代服饰演变 南靖一中历史组周虹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从原始社会到商周时期的服饰的演变 情感和价值观 :认识人类社会生活是受一定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重点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在服饰出现中的作用 一.原始服饰 在茹毛饮血的猿人时期 ...查看


  • 古代服装与身体_古代女性服装解读_师爽
  • 2008年 第2期 总第173期 兰 州 学 刊LanzhouxuekanNo.2 2008Genera.lNo.173 #文化研究# 古代服装与身体 )))古代女性服装解读 师 爽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 ...查看


  • 对汉代服饰的再认识
  • 第37卷第5期2014年9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7 No.5对汉代服饰的再认识 徐 蕊, 刘 芳 (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在多年汉代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跳出以往仅观察汉代服饰的局限,站在更高 ...查看


  • 汉服知识简介
  • <华夏衣冠---汉服>讲稿 题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左传> 一.我们的国服---汉服 我们知道,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印度有纱丽--当这些服装以其浓郁的民族风韵或醒目的 ...查看


  • 中国汉服文化
  • 中国汉服文化 汉服的起源: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自传说的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几 千年来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称为"华夏衣冠",现代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