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错误]的意象和情感

郑愁予《错误》的意象和情感

作者:夏元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6年第01期

郑愁予的《错误》是首非常美丽的诗,美而凄伤,赢得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喜爱。《错误》之美是多方面的,意象美、情感美、角度美、旋律美,美不胜收。下面就其主要方面略作分析,以飨读者。

读《错误》不能不为诗中意象所感染。“江南”、“莲花”、“东风”、“柳絮”、“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跫音”、“春帷”、“窗扉”……无一不撩动人的心旌,引起丰富的联想。《错误》的意象美,美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都来自于古典文学,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读此及彼,可以产生“互文”的阅读效应。汪曾祺曾言,语言是文化现象,语言背后得有文化,没有文化的语言是缺乏张力的。比如毛泽东诗“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汪曾祺就赞其有文化,因为读这首诗可以想起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的诗丰富了毛泽东诗的意蕴,这就是文化互文现象。虽然汪曾祺有点绝对,他批评胡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没有文化,因而断定胡适不懂诗,不能令人信服;但汪对文化的强调,无疑可以增强文学语言的书卷气,作为一种风格,的确值得称道。郑愁予是一个受传统影响很深的人,特别是李白、李商隐,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李商隐”,又“兼有李白的豪放之情”(古继堂《台湾新诗发展史》P116,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可见传统浸润之深。《错误》中的意象都与传统文学有关,熟悉传统的人可以读出更多的内涵,更丰富的意味。比如“柳絮”,在不了解中国诗歌传统的西方人看来,可能就是柳树开的花,但在受到传统文学熏陶的中国读者眼里,“柳絮”就不单是柳树之花了,而是有着丰富表达内涵的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是一个很早就被咏唱的对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与离别一下子拉上了关系。而柳絮因其轻盈、飘散,故也常用作春的代指,或表现诗人伤春、惜春、感叹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符码,是心理和物象的胶合和统一。“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柳絮用来表现春光;“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柳絮又成了愁绪的象征;“柳絮轻沾扑绣帘”,柳絮传达着伤春的情绪;“颠狂柳絮随风舞”,柳絮又是某种卑下人格的写照。总之此“柳絮”非彼柳絮,它已经文化化、符号化,一经正确使用,便会释放意想不到的能量。《错误》中的柳絮也是如此,“三月的柳絮不飞”,正是春光不到的意思,但又比“春光不到”更富于表达效果,不仅更形象,更具画面感,而且因其沉积的文化,能够引发更多的联想,因此比一般直白的表达更精粹。

其二,江南水文化的特色。《错误》一开始就说“我打江南走过”,“江南”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江南本是地理名词,但在《错误》中却演变为一个文化概念了(这也得益于传统文学),江南是一种文化类型,一种以文秀、典雅、滋润、优美等为特征的文化类型,与北方的刚毅、雄强、坚韧、苦难相区别,更具女性特征。江南多水,水是江南文化的命脉,所以江南文化也可以称为水文化,这种水文化与女性的阴柔刚好一致。《错误》的“主角”是女性,闺中等待着

归人的妻子和母亲,所以正好用江南来象征。围绕着江南,诗人铺设了一系列意象,“莲花”、“东风”、“柳絮”……这些意象都是江南典型的物象,都可以作江南的替身。这些意象的特点是轻、小、安静、伤感、纯洁、美丽,寄托着诗人对女子的无限爱怜。而作者的这一处理,还有一个作用是将女子的等待普泛化,类型化,它不是写某一具体的等待,一个凄伤的故事,而是特殊年代里常见的现象。这样写意义更丰富,也更具典型性。

其三是静美。郑愁予说:“有许多学者他们并没有真正知道写诗的技巧在什么地方,原因就是没有办法探讨出来,所以便说郑愁予是婉约派。其实我的诗的语言,有很多是很安静的,简练的,只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写的是比较婉约罢了。”(《揭开郑愁予的一串谜》,《台湾新诗发展史》P122引)“安静”、“简练”,说得很好,的确是郑诗的特点。郑愁予不事喧嚣,不喜哗众取宠,这与他的性格有关,同时也与特殊的诗学相联。这种诗学可说是“以理节情”的诗学,以理节情就是控制,就是拉开距离。鲁迅就说过,太激动了不宜写诗,激动会杀死诗美。闻一多也曾这样主张。煽情、滥情不是诗,安静、简练更耐人寻味,这至少可以看作是郑愁予的追求,这种追求应该肯定。郑愁予喜欢选择一些安静的意象,“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像无声电影,一切都在默默进行,但却别有一番动人的滋味。而且我以为这种美学追求可能与作者对佛教的喜爱有关系。郑愁予在《郑愁予诗的自选》“书前自识”(三联书店2000年版)中说:“我的诗作里,无论是哪一类的素材,都隐含我自幼就怀有的一种„流逝感‟。究之再三,这即是佛理中解说悟境的„无常观‟了,后来我在纽约的两次演讲,便用《我的无常观与诗俱来》作为讲题。”(P3)可见郑愁予与佛教关系之密切。郑愁予诗集中有《偈》、《定》等诗,题目就宣示了浓浓的佛教色彩。

不再流浪了,我不愿做空间的歌者,

宁愿是时间的石人。

然而,我又是宇宙的游子,

地球你不需留我,

这土地我一方来,

将八方离去。

(《偈》)

仿佛参禅,将时间、空间与“我”的关系展现在眼前,在生命与时空,短暂与永恒中去求得解悟,道行不可谓不深。有这样的佛教底蕴,自然会厌弃喧嚣,追求宁静。于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化之于诗的重大意义。

《错误》到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是闺怨?离情?或者是“负心汉”对女子的玩弄?解诗者似乎均未深究。倒是郑愁予自己在《郑愁予诗的自选》中有一段后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首

郑愁予《错误》的意象和情感

作者:夏元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6年第01期

郑愁予的《错误》是首非常美丽的诗,美而凄伤,赢得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喜爱。《错误》之美是多方面的,意象美、情感美、角度美、旋律美,美不胜收。下面就其主要方面略作分析,以飨读者。

读《错误》不能不为诗中意象所感染。“江南”、“莲花”、“东风”、“柳絮”、“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跫音”、“春帷”、“窗扉”……无一不撩动人的心旌,引起丰富的联想。《错误》的意象美,美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都来自于古典文学,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读此及彼,可以产生“互文”的阅读效应。汪曾祺曾言,语言是文化现象,语言背后得有文化,没有文化的语言是缺乏张力的。比如毛泽东诗“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汪曾祺就赞其有文化,因为读这首诗可以想起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的诗丰富了毛泽东诗的意蕴,这就是文化互文现象。虽然汪曾祺有点绝对,他批评胡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没有文化,因而断定胡适不懂诗,不能令人信服;但汪对文化的强调,无疑可以增强文学语言的书卷气,作为一种风格,的确值得称道。郑愁予是一个受传统影响很深的人,特别是李白、李商隐,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李商隐”,又“兼有李白的豪放之情”(古继堂《台湾新诗发展史》P116,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可见传统浸润之深。《错误》中的意象都与传统文学有关,熟悉传统的人可以读出更多的内涵,更丰富的意味。比如“柳絮”,在不了解中国诗歌传统的西方人看来,可能就是柳树开的花,但在受到传统文学熏陶的中国读者眼里,“柳絮”就不单是柳树之花了,而是有着丰富表达内涵的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是一个很早就被咏唱的对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与离别一下子拉上了关系。而柳絮因其轻盈、飘散,故也常用作春的代指,或表现诗人伤春、惜春、感叹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符码,是心理和物象的胶合和统一。“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柳絮用来表现春光;“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柳絮又成了愁绪的象征;“柳絮轻沾扑绣帘”,柳絮传达着伤春的情绪;“颠狂柳絮随风舞”,柳絮又是某种卑下人格的写照。总之此“柳絮”非彼柳絮,它已经文化化、符号化,一经正确使用,便会释放意想不到的能量。《错误》中的柳絮也是如此,“三月的柳絮不飞”,正是春光不到的意思,但又比“春光不到”更富于表达效果,不仅更形象,更具画面感,而且因其沉积的文化,能够引发更多的联想,因此比一般直白的表达更精粹。

其二,江南水文化的特色。《错误》一开始就说“我打江南走过”,“江南”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江南本是地理名词,但在《错误》中却演变为一个文化概念了(这也得益于传统文学),江南是一种文化类型,一种以文秀、典雅、滋润、优美等为特征的文化类型,与北方的刚毅、雄强、坚韧、苦难相区别,更具女性特征。江南多水,水是江南文化的命脉,所以江南文化也可以称为水文化,这种水文化与女性的阴柔刚好一致。《错误》的“主角”是女性,闺中等待着

归人的妻子和母亲,所以正好用江南来象征。围绕着江南,诗人铺设了一系列意象,“莲花”、“东风”、“柳絮”……这些意象都是江南典型的物象,都可以作江南的替身。这些意象的特点是轻、小、安静、伤感、纯洁、美丽,寄托着诗人对女子的无限爱怜。而作者的这一处理,还有一个作用是将女子的等待普泛化,类型化,它不是写某一具体的等待,一个凄伤的故事,而是特殊年代里常见的现象。这样写意义更丰富,也更具典型性。

其三是静美。郑愁予说:“有许多学者他们并没有真正知道写诗的技巧在什么地方,原因就是没有办法探讨出来,所以便说郑愁予是婉约派。其实我的诗的语言,有很多是很安静的,简练的,只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写的是比较婉约罢了。”(《揭开郑愁予的一串谜》,《台湾新诗发展史》P122引)“安静”、“简练”,说得很好,的确是郑诗的特点。郑愁予不事喧嚣,不喜哗众取宠,这与他的性格有关,同时也与特殊的诗学相联。这种诗学可说是“以理节情”的诗学,以理节情就是控制,就是拉开距离。鲁迅就说过,太激动了不宜写诗,激动会杀死诗美。闻一多也曾这样主张。煽情、滥情不是诗,安静、简练更耐人寻味,这至少可以看作是郑愁予的追求,这种追求应该肯定。郑愁予喜欢选择一些安静的意象,“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像无声电影,一切都在默默进行,但却别有一番动人的滋味。而且我以为这种美学追求可能与作者对佛教的喜爱有关系。郑愁予在《郑愁予诗的自选》“书前自识”(三联书店2000年版)中说:“我的诗作里,无论是哪一类的素材,都隐含我自幼就怀有的一种„流逝感‟。究之再三,这即是佛理中解说悟境的„无常观‟了,后来我在纽约的两次演讲,便用《我的无常观与诗俱来》作为讲题。”(P3)可见郑愁予与佛教关系之密切。郑愁予诗集中有《偈》、《定》等诗,题目就宣示了浓浓的佛教色彩。

不再流浪了,我不愿做空间的歌者,

宁愿是时间的石人。

然而,我又是宇宙的游子,

地球你不需留我,

这土地我一方来,

将八方离去。

(《偈》)

仿佛参禅,将时间、空间与“我”的关系展现在眼前,在生命与时空,短暂与永恒中去求得解悟,道行不可谓不深。有这样的佛教底蕴,自然会厌弃喧嚣,追求宁静。于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化之于诗的重大意义。

《错误》到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是闺怨?离情?或者是“负心汉”对女子的玩弄?解诗者似乎均未深究。倒是郑愁予自己在《郑愁予诗的自选》中有一段后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首


相关文章

  • 错误的教案
  • 篇一:错误教案 错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现代诗歌以及作者郑愁予的创作特色.学会通过品析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学会通过品析诗歌中的意象的方法来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查看


  • 现代诗歌[错误]鉴赏教案
  • 错误 郑愁予 备课人:骞春江日期: 教学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理解意向,感悟意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重点及难点:对传统意象所反映的凄美幽怨意境的理解. 授课方法:诵读感悟法 教学步骤: o. 反馈<周日反馈>. 语音: ...查看


  • 美学原理期末答案
  • 美学原理 (73.0分) 选择题(50分) 1.李泽厚对"美"的认识是: (1.00分) ∙ ∙ A.美在心不在物 B.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 C.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 ∙ D.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2.对美学的误 ...查看


  • 现代诗[错误]教学设计与评析
  • 现代诗<错误>教学设计与评析 宣汉中学 李良东 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一)设计依据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新的语文教材把第一单元作为诗歌单元,目的是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因此,授课时必须侧重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
  • 民和高级中学2012-2013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语 文(测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第Ⅰ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汇总
  • 第一单元--诗歌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有中国诗歌.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 ...查看


  • 浅论"美不自美_因人而彰"---解读叶朗的"美在意象"
  • 题目:浅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学生姓名 学 号 二级学院 专业名称班 级 2012年11月 浅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摘要: "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纵观中西方美学史,对&q ...查看


  • 天净沙 秋思 复习题
  • 天净沙 秋思 复习题 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 .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 .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 ...查看


  •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