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清兵卫与葫芦_课文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

一、精巧的结构

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这一流派的作家不满当时的自然主义与唯美主义风气,主张尊重自由的个性。这篇小说就体现了这一主张。

小说采取倒叙的手法,开头便交待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了。那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自己曾那样热衷的葫芦呢?小说留下了悬念。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从第二段开始,到“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是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写清兵卫如何痴迷地喜爱着葫芦。第二段写清兵卫制作葫芦方法别具一格,点出了清兵卫对此道的痴迷。然后写他由于对葫芦太痴迷,以致错把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他每天都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天到晚除了上学吃饭,时间几乎都花在葫芦身上。这部分极力描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更是加深了读者的疑问,既然这么喜欢葫芦为什么又放弃了这个爱好呢?这是为下文张本。 从“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到“清兵卫沉默了”是第三部分,写出了清兵卫独立的个性。清兵卫只喜欢形状周正的平常葫芦,这受到家里的客人及父亲的批评。大人们喜欢奇特点的,但清兵卫却只认为“这样的好啊”,淡淡的一句话,写出了他的执拗,甚至懒得去反驳大人们的偏见。当客人与父亲津津有味地说起那个有名的马琴葫芦时,他则直爽地说“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这句话招来了父亲的呵斥,他则以沉默表示自己的执拗。 从“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到“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商,价钱是六百块”,是第四部分,这部分写的是小说的中心事件。清兵卫在后街发现了一只葫芦,异常兴奋,跑回家拿钱把葫芦买下。平时清兵卫天天去街上看葫芦,但惟独这次这样激动,从清兵卫的反常表现来暗示这个葫芦的非同寻常,是悬念和伏笔。接着写清兵卫把这个葫芦带到学校,并在修身课上摩擦被教员发现,葫芦被没收。这部分以教员对学生爱好的难容,写出了这个社会对孩子个性的扼杀。这件事给清兵卫以莫大的打击,并且事情并非就此平息,可恶的教员还去清兵卫家家访,以致清兵卫的父亲粗暴地将他的所有葫芦砸碎,彻底击碎了他残存的幻想。这部分

写得很有章法。如在写清兵卫遭受第一次沉重打击后,教员去家访,提心吊胆的清兵卫怕教员再对他的其他葫芦“下手”,然而这些葫芦终于侥幸逃过一劫,也让读者在紧张之中“透一口气”,但也仅仅是暂时“透一口气”,葫芦终究难逃厄运,被回家的父亲“一个一个”砸碎了。清兵卫对葫芦天性的爱好被彻底扼杀了。故事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又写起了那只被没收的葫芦的下落,它竟然被校役以五十块的价钱卖给了古董商,而古董商又以六百块的价格将葫芦卖给了当地的富家。小说一层又一层地道出那只葫芦的价值,也一层一层的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这部分又跟前面大人们对他的批评形成对比,突出大人们的固执、蛮横和自以为是。

小说最后两段是第五部分,再次写到故事悲剧性的结局:清兵卫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而且早已不再怨恨教员和父亲,又热衷上绘画了。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结尾与开头呼应,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深思:清兵卫的这个爱好,能坚持多久?

二、深刻的主题

日本和中国同属东方国家,文化上受中国影响很深,封建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文化传统上强调统一的意志,缺少个性和自由的空气,因此扼杀人性的现象比较普遍。志贺直哉的这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然发展。小说中,清兵卫的爱好被剥夺了,被贬得一无是处,这是多么令人悲哀啊!更令人深思的是,清兵卫在这些压力下,自觉放弃爱好,是多么的可惜啊,他将永远无法正确估量自己天才般独到的审美力,而这一切与他擦肩而逝,永远地消失了。这难道不令人感叹吗?

三、简练传神的描写

本篇小说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如小说中写清兵卫对父亲与客人大谈马琴葫芦如何出色不以为然时,遭到父亲怒斥:“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清兵卫沉默了。”这个“沉默”用得特别好,把清兵卫在有理无处辩的情况下执拗地坚持己见,不愿屈服,对父亲的斥责不予理会的心

理刻画出来。小说后边写教员当场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这写出了清兵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是,惊愕、害怕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和他那种绝境中惨淡心情,以致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这突如其来的厄运对他打击太太了。后来,当父亲回家后,使劲揍了他一顿,又骂他是“没出息的孩子”,还让他“滚蛋”,最后“一个一个”地砸碎了清兵卫心爱的葫芦,而清兵卫没有反抗,也没有阻拦,“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这些描写表明清兵卫在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已经认命了,不敢,也不想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了。这样,更加让人感叹和深思粗暴地专制的严重恶果了。

小说中有些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如,清兵卫痴迷于葫芦,错把老头子的秃头当作葫芦的细节,真是神来之笔,令人忍俊不禁。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清兵卫与葫芦

一、精巧的结构

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这一流派的作家不满当时的自然主义与唯美主义风气,主张尊重自由的个性。这篇小说就体现了这一主张。

小说采取倒叙的手法,开头便交待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了。那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自己曾那样热衷的葫芦呢?小说留下了悬念。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从第二段开始,到“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是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写清兵卫如何痴迷地喜爱着葫芦。第二段写清兵卫制作葫芦方法别具一格,点出了清兵卫对此道的痴迷。然后写他由于对葫芦太痴迷,以致错把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他每天都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天到晚除了上学吃饭,时间几乎都花在葫芦身上。这部分极力描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更是加深了读者的疑问,既然这么喜欢葫芦为什么又放弃了这个爱好呢?这是为下文张本。 从“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到“清兵卫沉默了”是第三部分,写出了清兵卫独立的个性。清兵卫只喜欢形状周正的平常葫芦,这受到家里的客人及父亲的批评。大人们喜欢奇特点的,但清兵卫却只认为“这样的好啊”,淡淡的一句话,写出了他的执拗,甚至懒得去反驳大人们的偏见。当客人与父亲津津有味地说起那个有名的马琴葫芦时,他则直爽地说“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这句话招来了父亲的呵斥,他则以沉默表示自己的执拗。 从“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到“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商,价钱是六百块”,是第四部分,这部分写的是小说的中心事件。清兵卫在后街发现了一只葫芦,异常兴奋,跑回家拿钱把葫芦买下。平时清兵卫天天去街上看葫芦,但惟独这次这样激动,从清兵卫的反常表现来暗示这个葫芦的非同寻常,是悬念和伏笔。接着写清兵卫把这个葫芦带到学校,并在修身课上摩擦被教员发现,葫芦被没收。这部分以教员对学生爱好的难容,写出了这个社会对孩子个性的扼杀。这件事给清兵卫以莫大的打击,并且事情并非就此平息,可恶的教员还去清兵卫家家访,以致清兵卫的父亲粗暴地将他的所有葫芦砸碎,彻底击碎了他残存的幻想。这部分

写得很有章法。如在写清兵卫遭受第一次沉重打击后,教员去家访,提心吊胆的清兵卫怕教员再对他的其他葫芦“下手”,然而这些葫芦终于侥幸逃过一劫,也让读者在紧张之中“透一口气”,但也仅仅是暂时“透一口气”,葫芦终究难逃厄运,被回家的父亲“一个一个”砸碎了。清兵卫对葫芦天性的爱好被彻底扼杀了。故事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又写起了那只被没收的葫芦的下落,它竟然被校役以五十块的价钱卖给了古董商,而古董商又以六百块的价格将葫芦卖给了当地的富家。小说一层又一层地道出那只葫芦的价值,也一层一层的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这部分又跟前面大人们对他的批评形成对比,突出大人们的固执、蛮横和自以为是。

小说最后两段是第五部分,再次写到故事悲剧性的结局:清兵卫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而且早已不再怨恨教员和父亲,又热衷上绘画了。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结尾与开头呼应,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深思:清兵卫的这个爱好,能坚持多久?

二、深刻的主题

日本和中国同属东方国家,文化上受中国影响很深,封建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文化传统上强调统一的意志,缺少个性和自由的空气,因此扼杀人性的现象比较普遍。志贺直哉的这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然发展。小说中,清兵卫的爱好被剥夺了,被贬得一无是处,这是多么令人悲哀啊!更令人深思的是,清兵卫在这些压力下,自觉放弃爱好,是多么的可惜啊,他将永远无法正确估量自己天才般独到的审美力,而这一切与他擦肩而逝,永远地消失了。这难道不令人感叹吗?

三、简练传神的描写

本篇小说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如小说中写清兵卫对父亲与客人大谈马琴葫芦如何出色不以为然时,遭到父亲怒斥:“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清兵卫沉默了。”这个“沉默”用得特别好,把清兵卫在有理无处辩的情况下执拗地坚持己见,不愿屈服,对父亲的斥责不予理会的心

理刻画出来。小说后边写教员当场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这写出了清兵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是,惊愕、害怕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和他那种绝境中惨淡心情,以致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这突如其来的厄运对他打击太太了。后来,当父亲回家后,使劲揍了他一顿,又骂他是“没出息的孩子”,还让他“滚蛋”,最后“一个一个”地砸碎了清兵卫心爱的葫芦,而清兵卫没有反抗,也没有阻拦,“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这些描写表明清兵卫在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已经认命了,不敢,也不想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了。这样,更加让人感叹和深思粗暴地专制的严重恶果了。

小说中有些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如,清兵卫痴迷于葫芦,错把老头子的秃头当作葫芦的细节,真是神来之笔,令人忍俊不禁。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文章

  • [清兵卫与葫芦]课堂实录
  • <清兵卫与葫芦>课堂实录 授课 教师:沈阳市第47中学 田 鹤 授课 班级:初三•三班 授课 时间:2005年9月8日 第二节 [教材分析]<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 ...查看


  •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2
  •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 ...查看


  •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4
  •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文章叙述直白,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 ...查看


  • 清兵卫与葫芦
  • 小编导语:这是清兵卫与葫芦续写作文,清兵卫与葫芦是语文课文,小编整理了清兵卫与葫芦续写800字作文,续写作文中清兵卫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同欣赏吧.更多关于清兵卫与葫芦续写作文尽在百度攻略. 自打清兵卫的葫芦被他的父亲一个一个用 ...查看


  • 高一语文月考
  • 高一语文月考 一.基础知识(共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江渚(zhǔ) 一椽 (chuán) 颤 (zhàn)动 横槊(shuò)赋诗 .... B.玉玦(jué) 猗(yī)郁 煤屑(xuâ) ...查看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查看


  • 清兵卫与葫芦续写
  • 篇一:清兵卫与葫芦续写 <清兵卫与葫芦>续写 昏黄的灯光下,清兵卫趴在桌子上,如饥似渴地翻着一本本新买来的绘本,眼神专注于那一页页的写实画.他时不时地忍不住拿起笔练上几笔,画上的每一笔似乎都倾尽心力,格外的认真:他有时只是看着, ...查看


  • 续写作文:[清兵卫与葫芦]续写
  • 清兵卫现在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怨恨用槌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开始嘀咕了.清兵卫像往常一样,每天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躲在家里绘画.一天到晚画,每次都 ...查看


  • 童年童心童趣
  • 童年·童心·童趣 --<清兵卫与葫芦>十分钟教学片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导语: 师:作家冰心曾这样说过: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日本作家志贺直哉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