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朗读,是语言的艺术,成功的朗读是对学生一种有力的感情征服,给人以启迪和感染。《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基于这个理念,本学期我组同课研究主题就确定为“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怎样创设情境?怎样在情境中指导孩子朗读培养语感?从而让孩子感受朗读的乐趣,进而达到乐读、会读、读好的目的呢?同组的老师们确定了授课内容后,围绕研究主题,共同研读文本,共同设计教学方案,一人授课后大家又共同反思,找亮点找缺失,反复试教,在不断地摸索中初步确立了低年级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的教学模式。
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执教的是《小花猫找汗》。这是一篇充满童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童话故事,学生通过阅读能了解一些动物出汗的科学道理。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语言生动有趣,画面形象可爱,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重点采用创设故事情境,进行课文内容对话表演的学习方式,感悟课文的趣味。在朗读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朗读,结合教师的引导、帮助、激励,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质疑其它小动物的汗在哪?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第一课时学生初步读过课文以后,学习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进入细读感悟,练习朗读环节。
一、运用描述创设故事情境,将学生领进童话世界,贴近童话角色,身心愉悦,促发学习的热情。开课时,用课件展现一只小花猫的形象,“看,小花猫又和大家见面了,大家快和它打个招呼吧!”孩子们兴奋而又热情地和屏幕上的小花猫打起招呼,“小花猫你好!” 接下来进入复习生字词环节,我这样描述导入:“这节课你们想和小花猫一块去找汗吗?一路上它遇到了不少困难呢!你们看,小花猫走到小河边,一群字宝宝拦住了它,谁能正确地喊出字宝宝的名字,就能帮助小花猫过河。谁愿意帮助小花猫呀?” 教师娓娓动听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描述,可以引导学生身入其境。
二、运用文本插图创设故事情境,指导朗读。课文有四幅插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画面形象十分可爱。我运用课件将这四幅图搬上了屏幕,随着小花猫找汗的历程,逐一出现,看图学文,引导孩子们观察画面,想象人物间的对话,观察人物的身体特点、动作神态,再现人物间的对话,最后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例如:学习2、3自然段时,
师:(点击课件:出现小花猫与老牛图片)看,小花猫找到了老牛,假如你是小花猫,你会怎样问老牛呢?
生1:老牛,您好,我怎么没汗呢?
生2:老牛,您好,请问汗在哪呀?
(引导学生观察老牛的鼻子)师:谁知道老牛的回答?
生:汗嘛,在鼻子上。
师:谁也想来学一学老牛说话。
生:汗嘛,在鼻子上。
师:你读得真像老牛,如果带点动作读就更像老牛了。
生(带上动作读):汗嘛,在鼻子上。
师:现在我就请大家来演老牛,我来演小花猫,问问大家。
师:老牛,您好,请问汗在哪呀?
生(齐声带动作读):汗嘛,在鼻子上。
师(伸出大拇指作表扬):仔细看看老牛鼻子上的汗多不多呀?
生(齐声):多。
师:是呀,它鼻子上的汗不停地往下淌,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老牛的鼻子吗?
生:汗淋淋。谁能完整的把第二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
通过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激活了文本人物,看似简单的对话也因此变得生动丰富起来,让老牛和小花猫之间的对话在孩子心中变得活灵活现,此时,有感情地朗读正是他们情感心声的需求,使得孩子们乐于去表达,去读好文本。学生图文对照,感悟、体验就能读出感情,这也是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教学中所产生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角色体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表演等活动,来再现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琢磨、感悟。例如:学习6、7、8自然段时:
师:小花猫这回又没找着汗,可是它对不懂的问题决不放弃的,它继续找呀找,找到黄狗和小猪,现在呀,喜欢黄狗的同学就读6、7两个自然段,喜欢小猪的同学就读第8自然段,如果都喜欢就都读吧。大家可以在小组里研究讨论它们的语气是怎样的。试着给他们设计点动作。 (生在小组里自由练读,师巡视,指导语气和动作)
师:谁喜欢黄狗呀?站起来我看看。
(大部分学生站起来)
师:老师帮你们把黄狗请来了,你们能读好吗?
(生读)
四、巧用评价语,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评价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给予及时、具体、恰如其分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并使其明确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同时,对班级的其他同学而言,教师评价的过程也是指导朗读的过程。评价中有指导,指导中有评价。例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
师:小花猫的鼻子上有汗吗?
生(纷纷摇头):没汗。
师:咦,奇怪了,老牛说汗在鼻子上,可小花猫的鼻子上没汗呀!谁能读读第三自然段,把你体会的心情读出来?
(生纷纷举手,师指名读)( 生1读时语速稍快。)
师:我听出了小花猫着急的心情。
(生2语调上扬)
师:我听出小花猫奇怪的心情。
(生3语气较低沉缓慢)。
师:我听出小花猫有点难过了
老师通过充满童趣的、适时、恰当的评价,让孩子们将自己和小花猫融合一体,体验了一次又一次小花猫着急、奇怪、难过的心情。这样在读中悟情悟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注重创设情境,整堂课气氛活跃,富有童趣。学生都乐意读出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兴趣盎然地和小花猫一起去找汗呢!
朗读可以发展学生语言,可以加深学生深入了解课文,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朗读训练是个难点。
我们在语文课上要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好每篇课文,指导学生不断提高朗读能力。对于朗读的指导策略,我们的探索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能在今后获得更多的突破。
有声语言的优化
1.力求规范化与精确化。规范化,就是要求发音准确,遣词造句合乎语法,说话不随心所欲、夹杂方言、滥用土语。精确化,就是措词恰当,用语得体,说话简洁,思维审慎,合乎逻辑。
2.力求情感性与形象性。语言的情感性表现在:师生之间真诚积极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生理、心理处于积极状态,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的信任感;对学习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内驱力。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促进智力发展。
3.力求幽默感与节奏感。语言的幽默感,是指教师说话诙谐风趣。教师借助幽默的语言传授知识,释疑解难、启迪思维,就能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振奋学生的精神,像春风化雨一般,化解学生的厌学情绪,让学生在欢愉中学习。语言的节奏感,是指教师讲话的速度适中、高低得当、声调抑扬顿挫、情绪起伏迭宕等,也就是说话讲究一点音乐性。
(二)无声优化语言
1.讲究仪表语的形象美。仪表语的形象美,是教师的外在形象在学生面前的亮相。自然、整洁、大方、美观的形象,会令学生赏心悦目;做作、肮脏、俗气、难看的形象,会令学生恶心反感。因此,教师进课堂衣着还是要讲究的。年轻教师的装扮要俏丽而不俗气;年老教师的装扮要端庄而不老气。
2.讲究表情语的暗示美。表情语的暗示美,是教师内心情感的外在流露。表情是教师心灵的窗口。具有优良素质的教师,表情同样能起到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作用。教师微笑的眼神,学生感到亲切愉悦;教师不满的眼神,学生感到内疚不安。
3.讲究举止语的表率美。举止语的表率美,是教师的良好行为对学生素质形成的积极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教重于言传”,讲的就是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目染”作用。教师良好的行为,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往往影响着他们的成长。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朗读,是语言的艺术,成功的朗读是对学生一种有力的感情征服,给人以启迪和感染。《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基于这个理念,本学期我组同课研究主题就确定为“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怎样创设情境?怎样在情境中指导孩子朗读培养语感?从而让孩子感受朗读的乐趣,进而达到乐读、会读、读好的目的呢?同组的老师们确定了授课内容后,围绕研究主题,共同研读文本,共同设计教学方案,一人授课后大家又共同反思,找亮点找缺失,反复试教,在不断地摸索中初步确立了低年级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的教学模式。
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执教的是《小花猫找汗》。这是一篇充满童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童话故事,学生通过阅读能了解一些动物出汗的科学道理。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语言生动有趣,画面形象可爱,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重点采用创设故事情境,进行课文内容对话表演的学习方式,感悟课文的趣味。在朗读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朗读,结合教师的引导、帮助、激励,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质疑其它小动物的汗在哪?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第一课时学生初步读过课文以后,学习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进入细读感悟,练习朗读环节。
一、运用描述创设故事情境,将学生领进童话世界,贴近童话角色,身心愉悦,促发学习的热情。开课时,用课件展现一只小花猫的形象,“看,小花猫又和大家见面了,大家快和它打个招呼吧!”孩子们兴奋而又热情地和屏幕上的小花猫打起招呼,“小花猫你好!” 接下来进入复习生字词环节,我这样描述导入:“这节课你们想和小花猫一块去找汗吗?一路上它遇到了不少困难呢!你们看,小花猫走到小河边,一群字宝宝拦住了它,谁能正确地喊出字宝宝的名字,就能帮助小花猫过河。谁愿意帮助小花猫呀?” 教师娓娓动听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描述,可以引导学生身入其境。
二、运用文本插图创设故事情境,指导朗读。课文有四幅插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画面形象十分可爱。我运用课件将这四幅图搬上了屏幕,随着小花猫找汗的历程,逐一出现,看图学文,引导孩子们观察画面,想象人物间的对话,观察人物的身体特点、动作神态,再现人物间的对话,最后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例如:学习2、3自然段时,
师:(点击课件:出现小花猫与老牛图片)看,小花猫找到了老牛,假如你是小花猫,你会怎样问老牛呢?
生1:老牛,您好,我怎么没汗呢?
生2:老牛,您好,请问汗在哪呀?
(引导学生观察老牛的鼻子)师:谁知道老牛的回答?
生:汗嘛,在鼻子上。
师:谁也想来学一学老牛说话。
生:汗嘛,在鼻子上。
师:你读得真像老牛,如果带点动作读就更像老牛了。
生(带上动作读):汗嘛,在鼻子上。
师:现在我就请大家来演老牛,我来演小花猫,问问大家。
师:老牛,您好,请问汗在哪呀?
生(齐声带动作读):汗嘛,在鼻子上。
师(伸出大拇指作表扬):仔细看看老牛鼻子上的汗多不多呀?
生(齐声):多。
师:是呀,它鼻子上的汗不停地往下淌,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老牛的鼻子吗?
生:汗淋淋。谁能完整的把第二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
通过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激活了文本人物,看似简单的对话也因此变得生动丰富起来,让老牛和小花猫之间的对话在孩子心中变得活灵活现,此时,有感情地朗读正是他们情感心声的需求,使得孩子们乐于去表达,去读好文本。学生图文对照,感悟、体验就能读出感情,这也是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教学中所产生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角色体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表演等活动,来再现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琢磨、感悟。例如:学习6、7、8自然段时:
师:小花猫这回又没找着汗,可是它对不懂的问题决不放弃的,它继续找呀找,找到黄狗和小猪,现在呀,喜欢黄狗的同学就读6、7两个自然段,喜欢小猪的同学就读第8自然段,如果都喜欢就都读吧。大家可以在小组里研究讨论它们的语气是怎样的。试着给他们设计点动作。 (生在小组里自由练读,师巡视,指导语气和动作)
师:谁喜欢黄狗呀?站起来我看看。
(大部分学生站起来)
师:老师帮你们把黄狗请来了,你们能读好吗?
(生读)
四、巧用评价语,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评价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给予及时、具体、恰如其分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并使其明确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同时,对班级的其他同学而言,教师评价的过程也是指导朗读的过程。评价中有指导,指导中有评价。例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
师:小花猫的鼻子上有汗吗?
生(纷纷摇头):没汗。
师:咦,奇怪了,老牛说汗在鼻子上,可小花猫的鼻子上没汗呀!谁能读读第三自然段,把你体会的心情读出来?
(生纷纷举手,师指名读)( 生1读时语速稍快。)
师:我听出了小花猫着急的心情。
(生2语调上扬)
师:我听出小花猫奇怪的心情。
(生3语气较低沉缓慢)。
师:我听出小花猫有点难过了
老师通过充满童趣的、适时、恰当的评价,让孩子们将自己和小花猫融合一体,体验了一次又一次小花猫着急、奇怪、难过的心情。这样在读中悟情悟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注重创设情境,整堂课气氛活跃,富有童趣。学生都乐意读出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兴趣盎然地和小花猫一起去找汗呢!
朗读可以发展学生语言,可以加深学生深入了解课文,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朗读训练是个难点。
我们在语文课上要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好每篇课文,指导学生不断提高朗读能力。对于朗读的指导策略,我们的探索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能在今后获得更多的突破。
有声语言的优化
1.力求规范化与精确化。规范化,就是要求发音准确,遣词造句合乎语法,说话不随心所欲、夹杂方言、滥用土语。精确化,就是措词恰当,用语得体,说话简洁,思维审慎,合乎逻辑。
2.力求情感性与形象性。语言的情感性表现在:师生之间真诚积极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生理、心理处于积极状态,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的信任感;对学习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内驱力。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促进智力发展。
3.力求幽默感与节奏感。语言的幽默感,是指教师说话诙谐风趣。教师借助幽默的语言传授知识,释疑解难、启迪思维,就能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振奋学生的精神,像春风化雨一般,化解学生的厌学情绪,让学生在欢愉中学习。语言的节奏感,是指教师讲话的速度适中、高低得当、声调抑扬顿挫、情绪起伏迭宕等,也就是说话讲究一点音乐性。
(二)无声优化语言
1.讲究仪表语的形象美。仪表语的形象美,是教师的外在形象在学生面前的亮相。自然、整洁、大方、美观的形象,会令学生赏心悦目;做作、肮脏、俗气、难看的形象,会令学生恶心反感。因此,教师进课堂衣着还是要讲究的。年轻教师的装扮要俏丽而不俗气;年老教师的装扮要端庄而不老气。
2.讲究表情语的暗示美。表情语的暗示美,是教师内心情感的外在流露。表情是教师心灵的窗口。具有优良素质的教师,表情同样能起到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作用。教师微笑的眼神,学生感到亲切愉悦;教师不满的眼神,学生感到内疚不安。
3.讲究举止语的表率美。举止语的表率美,是教师的良好行为对学生素质形成的积极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教重于言传”,讲的就是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目染”作用。教师良好的行为,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往往影响着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