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中原区教研室
○王应贤○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刻也不能偏离教学目的。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具体地说就是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安排课堂结构、选择教学方法、组织课堂练习。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力戒以往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繁琐哲学;课堂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说、多写。为了真正把学生的读、思、说、写落到实处,我们研究和探索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基本程式是:读读、说说、议议、写写。具体做法是:
一、读读。即在一篇课文教学开始,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或默读课文,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熟悉课文内容。
为了保证读的效果,我们一般都把读书安排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先让学生轻声自由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或查字典;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多遍,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然后是认真默读,读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读完全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在默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点批划。通过默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更好地熟悉课文内容,有时我们还根据课文特点,提出几个提示问题。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我们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主要人物是谁?2.五壮士是怎样完成掩护任务的?3.完成掩护任务后,五壮士是怎样往莲花瓣、棋盘陀方向转移的?4.把敌人引上绝路后,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英勇跳崖的?
二、说说。这里的说说。是在“读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感知的反馈和加深。有提示问题的,就让学生围绕提示问题说;没有提示问题的,就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后知道些什么或有什么感受。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读后有的学生说:“读了课文后,我知道这个小女孩家里很穷。天那么冷,她连双合脚的鞋都没有,大年夜还得在街上卖火柴。”有的学生说:“读了课文,我觉得这个小女孩也有美好的愿望,她希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疼爱。”还有学生说:“读了课文,我感到这个小女孩很可怜,别人都在欢欢乐乐地过除夕,她却被冻饿而死了。”
当然,学生在谈感受的时候,也会有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像上面那个学生说的“别人都在欢欢乐乐地过除夕”显然是不准确的。甚至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小女孩的爸爸太残酷了,天那么冷,又是大年夜,还要小女孩去卖火柴。没挣到一个钱还一定会打她。”
每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既不急于纠正,也不组织学生争论。总是说:“是这样吗?等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时看看是不是这样。”这样做,既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不扭转本环节的学习方向,同时还使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时特别留心这些问题,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议谇”“议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表达方法。具体做法是根据课文特点和中心思想,提出几个关键性的和有思考价值的中心问题,指导学生进一步认真阅读课文的有关部分,抓住重点语句深入思考,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如《伟大的友谊》,我们提出三个中心问题: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表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3.作者是怎样写他们的伟大友谊的?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我们紧扣“纹丝不动”提出三个中心问题:1.邱少云所在的连队为什么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2.邱少云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当时他是怎样想的?3.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是什么,与战斗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中心问题一般容量较大。教学时我们根据需要再提出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启发。在学生弄懂一个个小问题后,完整地回答这个中心问题。每议一个中心问题,一般我们都要学生经历以下过程:1.认真阅读与问题有关的课文;2.抓住重点语句深入思考;3.抓住要点自己练习组织答案;4.指名发言及对发言进行评价。必要进还安排在自己组织答案后进行小组讨论。
四、写写。写就是练笔。写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而且可以强化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常用的形式有:
1.抄写。抄写课文中点明中心思想或揭示事理的句子以及典型句式和运用修辞格的佳句。
2.书面回答问题。如有些中心问题讨论后把答案写下来;课文主要内容在口头概括之后写下来等。
3.补写情节。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把这些情节具体地补写出来。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讲道“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深夜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就启发学生想象:早上阎振三怎样上街买东西,怎样被捕;夜里阎振三没回来家里人会怎样想,怎样做;父亲是怎样知道阎振三被抓到警察厅里的等,先说说,再写下来。
4.续写片断。有些课文文已尽,意无穷。我们就根据课文结尾启发学生想象,让故事继续发展下去。如《草地夜行》结尾是“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我们就启发学生想象:小红军是怎样鼓起勇气克服困难赶上部队的;赶上部队后他会向首长、战友说些什么;首长、战友会怎样说,怎样做等。然后以《小红军赶上了部队》为题写一段话。
除上所述,我们采用的写的形式还有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书笔记等。结合一篇课文写什么,我们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需要确定的。同一篇课文,有时我们规定同一的内容来写,有时提出几个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
“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势必体现教学的程序,但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截然分开。
实践证明,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是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们的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画鸡蛋》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课题是——
生:画鸡蛋。
师:(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讲谁画鸡蛋的事?
生:达·芬奇。
师:把话说完整。
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达芬奇画鸡蛋的事。
师:要是把达·芬奇什么时候,谁让他画鸡蛋也说清楚,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
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的事。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齐)他说得好。
师:大家照他说的样子练习说一遍。
生:(练习说)
师:打开书,看看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是从哪几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的。
生:(打开书,轻声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后)这一自然段有两句话。
师: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四百多年以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个著名的画家。
师:噢,你只是把这两句话读了一遍。“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时间。
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时候。
师:说得都对。(出示“什么时候”的卡片)
师:“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地方。
师:“意大利”是个国家的名字,应该说告诉我们哪个国家。(出示“国家”的卡片,挂出世界地图,指出意大利的位置。)“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人物。
师:(出示“人物”的卡片)“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他是什么人。
师:(出示“是什么人”的卡片)什么叫画家?
生:画家就是会画画的人。
师:图画课上老师教你们画画,你们也会画很多画,你们能叫画家吗?
生:(发出笑声)不能。
师: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画家?
生:会画画的大人才能叫画家。
师:是这样吗?我们学校教图画课的老师都是大人,又会画画,他们都是画家吗?
生:(沉默不语)
师:看来这个问题难了一些,听老师说。画家一般是指有画画的特长,画画得很好,并以画画为主要职业的人。懂了吗?
生:懂了。
师:你们还听说过什么“家”?
生:歌唱家。
生:音乐家。
生:科学家。
……
师:什么是“著名的画家””
生:“著名的画家”就是出名的画家。
生:“著名的画家”就是有名的画家。
师:对了。像达·芬奇一样,他很有画画的特长,一生画了好多世界名画,不但意大利人知道他,世界上的很多人都知道他。他就是著名的画家。
师:第一自然段的两句话从“什么时候、哪个国家、什么人物,他是什么人”四个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用话不多,讲得很清楚。一齐把这两句话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把“四百”“意大利”“达·芬奇”“著名”读得重一些,“有个意大利人”后边稍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第一自然段两句话概括介绍达·芬奇,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生:先讲什么时候,再讲哪个国家,接着讲人物,最后讲他是什么人。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为他鼓掌。
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照他这样说一遍。
生:(齐说)
师:我们能不能不按这个顺序,也从这四个方面来概括介绍达·芬奇?
师:(把黑板上的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国家、是什么人、人物)按这样的顺序该怎么说?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习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
师:四个方面都说了,顺序也对了,就是有点不太连贯。应该说“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谁能这样说一遍。
生: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
师:这样说就好了。大家练习说一遍。
生:(齐说)
师:(把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是什么人、人物、国家)按这样的顺序该怎样说,自己练习一下再站起来对大家说。
生:(练习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他是意大利人。
师:很好。从这里我们知道,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学会了,说话的能力就提高了。
师: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画的时候,老师要他画鸡蛋的事。那么,老师为什么要他画鸡蛋,开始他是怎样画的怎样想的,后来又怎样画的怎样想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他画鸡蛋与成为著名的画家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课文,弄懂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接下去指导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读书,思考,议论,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
教学目的明确,句的训练扎实
——《画鸡蛋》课堂教学评析
河南省郑州市教研室 李国民
《画鸡蛋》是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的一篇 讲读课文。这里选取的教学片断,是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仅此片断,我们便不难看出老师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扎实的教学功底。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这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有些句子看起来很容易懂,其实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因此,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务求甚解的学习品质。如老师在讲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时,紧紧抓住“意大利”“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意大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意大利”是个国家的概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环境,逐步理解“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在句子训练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一个明显特征。如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可以说是颇具匠心的。在句子训练中,他不仅要求学生把话说对,而且还要求学生把话说好,说活。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就是把话说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非常重视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词句,还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句子,他都注意到使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
从老师的《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务实的教风。在课堂上他让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受到思想教育。
郑州市中原区教研室
○王应贤○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刻也不能偏离教学目的。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具体地说就是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安排课堂结构、选择教学方法、组织课堂练习。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力戒以往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繁琐哲学;课堂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说、多写。为了真正把学生的读、思、说、写落到实处,我们研究和探索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基本程式是:读读、说说、议议、写写。具体做法是:
一、读读。即在一篇课文教学开始,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或默读课文,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熟悉课文内容。
为了保证读的效果,我们一般都把读书安排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先让学生轻声自由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或查字典;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多遍,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然后是认真默读,读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读完全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在默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点批划。通过默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更好地熟悉课文内容,有时我们还根据课文特点,提出几个提示问题。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我们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主要人物是谁?2.五壮士是怎样完成掩护任务的?3.完成掩护任务后,五壮士是怎样往莲花瓣、棋盘陀方向转移的?4.把敌人引上绝路后,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英勇跳崖的?
二、说说。这里的说说。是在“读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感知的反馈和加深。有提示问题的,就让学生围绕提示问题说;没有提示问题的,就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后知道些什么或有什么感受。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读后有的学生说:“读了课文后,我知道这个小女孩家里很穷。天那么冷,她连双合脚的鞋都没有,大年夜还得在街上卖火柴。”有的学生说:“读了课文,我觉得这个小女孩也有美好的愿望,她希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疼爱。”还有学生说:“读了课文,我感到这个小女孩很可怜,别人都在欢欢乐乐地过除夕,她却被冻饿而死了。”
当然,学生在谈感受的时候,也会有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像上面那个学生说的“别人都在欢欢乐乐地过除夕”显然是不准确的。甚至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小女孩的爸爸太残酷了,天那么冷,又是大年夜,还要小女孩去卖火柴。没挣到一个钱还一定会打她。”
每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既不急于纠正,也不组织学生争论。总是说:“是这样吗?等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时看看是不是这样。”这样做,既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不扭转本环节的学习方向,同时还使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时特别留心这些问题,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议谇”“议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表达方法。具体做法是根据课文特点和中心思想,提出几个关键性的和有思考价值的中心问题,指导学生进一步认真阅读课文的有关部分,抓住重点语句深入思考,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如《伟大的友谊》,我们提出三个中心问题: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表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3.作者是怎样写他们的伟大友谊的?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我们紧扣“纹丝不动”提出三个中心问题:1.邱少云所在的连队为什么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2.邱少云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当时他是怎样想的?3.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是什么,与战斗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中心问题一般容量较大。教学时我们根据需要再提出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启发。在学生弄懂一个个小问题后,完整地回答这个中心问题。每议一个中心问题,一般我们都要学生经历以下过程:1.认真阅读与问题有关的课文;2.抓住重点语句深入思考;3.抓住要点自己练习组织答案;4.指名发言及对发言进行评价。必要进还安排在自己组织答案后进行小组讨论。
四、写写。写就是练笔。写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而且可以强化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常用的形式有:
1.抄写。抄写课文中点明中心思想或揭示事理的句子以及典型句式和运用修辞格的佳句。
2.书面回答问题。如有些中心问题讨论后把答案写下来;课文主要内容在口头概括之后写下来等。
3.补写情节。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把这些情节具体地补写出来。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讲道“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深夜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就启发学生想象:早上阎振三怎样上街买东西,怎样被捕;夜里阎振三没回来家里人会怎样想,怎样做;父亲是怎样知道阎振三被抓到警察厅里的等,先说说,再写下来。
4.续写片断。有些课文文已尽,意无穷。我们就根据课文结尾启发学生想象,让故事继续发展下去。如《草地夜行》结尾是“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我们就启发学生想象:小红军是怎样鼓起勇气克服困难赶上部队的;赶上部队后他会向首长、战友说些什么;首长、战友会怎样说,怎样做等。然后以《小红军赶上了部队》为题写一段话。
除上所述,我们采用的写的形式还有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书笔记等。结合一篇课文写什么,我们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需要确定的。同一篇课文,有时我们规定同一的内容来写,有时提出几个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
“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势必体现教学的程序,但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截然分开。
实践证明,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是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们的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画鸡蛋》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课题是——
生:画鸡蛋。
师:(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讲谁画鸡蛋的事?
生:达·芬奇。
师:把话说完整。
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达芬奇画鸡蛋的事。
师:要是把达·芬奇什么时候,谁让他画鸡蛋也说清楚,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
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的事。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齐)他说得好。
师:大家照他说的样子练习说一遍。
生:(练习说)
师:打开书,看看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是从哪几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的。
生:(打开书,轻声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后)这一自然段有两句话。
师: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四百多年以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个著名的画家。
师:噢,你只是把这两句话读了一遍。“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时间。
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时候。
师:说得都对。(出示“什么时候”的卡片)
师:“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地方。
师:“意大利”是个国家的名字,应该说告诉我们哪个国家。(出示“国家”的卡片,挂出世界地图,指出意大利的位置。)“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人物。
师:(出示“人物”的卡片)“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他是什么人。
师:(出示“是什么人”的卡片)什么叫画家?
生:画家就是会画画的人。
师:图画课上老师教你们画画,你们也会画很多画,你们能叫画家吗?
生:(发出笑声)不能。
师: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画家?
生:会画画的大人才能叫画家。
师:是这样吗?我们学校教图画课的老师都是大人,又会画画,他们都是画家吗?
生:(沉默不语)
师:看来这个问题难了一些,听老师说。画家一般是指有画画的特长,画画得很好,并以画画为主要职业的人。懂了吗?
生:懂了。
师:你们还听说过什么“家”?
生:歌唱家。
生:音乐家。
生:科学家。
……
师:什么是“著名的画家””
生:“著名的画家”就是出名的画家。
生:“著名的画家”就是有名的画家。
师:对了。像达·芬奇一样,他很有画画的特长,一生画了好多世界名画,不但意大利人知道他,世界上的很多人都知道他。他就是著名的画家。
师:第一自然段的两句话从“什么时候、哪个国家、什么人物,他是什么人”四个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用话不多,讲得很清楚。一齐把这两句话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把“四百”“意大利”“达·芬奇”“著名”读得重一些,“有个意大利人”后边稍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第一自然段两句话概括介绍达·芬奇,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生:先讲什么时候,再讲哪个国家,接着讲人物,最后讲他是什么人。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为他鼓掌。
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照他这样说一遍。
生:(齐说)
师:我们能不能不按这个顺序,也从这四个方面来概括介绍达·芬奇?
师:(把黑板上的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国家、是什么人、人物)按这样的顺序该怎么说?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习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
师:四个方面都说了,顺序也对了,就是有点不太连贯。应该说“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谁能这样说一遍。
生: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
师:这样说就好了。大家练习说一遍。
生:(齐说)
师:(把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是什么人、人物、国家)按这样的顺序该怎样说,自己练习一下再站起来对大家说。
生:(练习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他是意大利人。
师:很好。从这里我们知道,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学会了,说话的能力就提高了。
师: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画的时候,老师要他画鸡蛋的事。那么,老师为什么要他画鸡蛋,开始他是怎样画的怎样想的,后来又怎样画的怎样想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他画鸡蛋与成为著名的画家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课文,弄懂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接下去指导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读书,思考,议论,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
教学目的明确,句的训练扎实
——《画鸡蛋》课堂教学评析
河南省郑州市教研室 李国民
《画鸡蛋》是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的一篇 讲读课文。这里选取的教学片断,是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仅此片断,我们便不难看出老师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扎实的教学功底。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这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有些句子看起来很容易懂,其实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因此,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务求甚解的学习品质。如老师在讲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时,紧紧抓住“意大利”“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意大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意大利”是个国家的概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环境,逐步理解“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在句子训练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一个明显特征。如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可以说是颇具匠心的。在句子训练中,他不仅要求学生把话说对,而且还要求学生把话说好,说活。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就是把话说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非常重视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词句,还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句子,他都注意到使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
从老师的《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务实的教风。在课堂上他让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受到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