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第一节:概 念 和 术 语
1,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
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在地球表面出露面积最广(75%).
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 沉积岩石学 (Sedimentary petrology)
是研究沉积岩(包括沉积矿产)的特征、成因、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学科,它是“岩石学”的一支独立分科。
第 一 章 沉积岩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第一节:沉积岩的形成条件
沉积岩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1).常温和常压,
沉积岩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相对于岩浆岩的形成而言属低温低压或常温常压。
2).水和大气的作用,
3).生物及生物作用的参与。
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生物及生物作用的参很常见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A )由生物遗体直接堆积成岩石,如生物礁灰岩、岩生屑灰岩和煤等;
B )是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制造沉积岩的原始产物(如:粪粒、生物打洞产生的团粒等及生物粘液);
C )生物活动(细菌)改变沉积和成岩介质的水化学条件。从而促使某些化学物质的沉淀和自生矿物的形成。
第二节:沉积岩的原始物质及来源
沉积岩原始物质是多来源的,主要有4种 :
1, 母岩的风化产物(碎屑物质、化学物质和不溶残积物),
母岩: 可以是任何早先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它为沉积岩提供原始物质。
母源区:位于侵蚀基准面之上,被风化和剥蚀并提供沉积物质的地区。又称物源区或剥蚀区。在母岩区,母岩通过物理或化学风化作用进行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形成各种风化产物。
1) , 物理风化作用
在表生条件下,由温度的变化、水的作用、冰的作用、风的作用、生物作用以及晶体生长等所产生的母岩的机械破碎 。
物理风化的产物:
大小不等的碎屑物质,常见有岩石碎块(岩屑)、石英、等及各种重矿物(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电气石等),它们是母岩的缩影或矿物继承物。
2) 母岩的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过程:
指在水、氧、二氧化碳、细菌等因素的作用下,母岩所产生的化学分解。例如:长石化学风化至水云母水分子和氢氧根加入,至高岭石钾及其他粒子分离进入真溶液,最后风化为蛋白石和铝土矿可进入胶体溶液。
母岩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
1)真溶液(离子)和胶体溶液(化合物的胶体颗粒)以化学物质(溶解产物)形式,通过水流搬运到沉积区。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再通过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形成沉积岩的自生矿物。
2)不溶残余物质,其中以粘土矿物为主,故又称粘土物质。通常以悬浮物的形式搬运到沉积区。
母岩风化提供的原始沉积物质有三种:
a, 碎屑物质(不同成分的砾石、砂粒和粉砂粒)―― 物理风化而形成
b, 化学物质(是产生自生矿物的主要物质来源)―― 化学风化而形成
c, 粘土物质(不溶残积物)―― 化学风化而形成
2, 火山物质,
1), 火山集块和火山角砾(>2mm ) ,直接降落到沉积盆地或降落后通过短
距离的搬运再沉积到沉积盆地中。
2), 细的火山碎屑(
3), 火山灰, 火山喷发后可能在空中漂浮很远。
3, 有机物质及生物壳体,
中生物所提供的原始物质的数量仅次于母岩风化产物,特别是在碳酸盐岩、硅质岩和可燃有机岩中最为丰富。
4, 宇宙物质等
在沉积岩中所占比例虽少,但十分有意义,它是地质时期星际事件的记载,常见有:陨石球粒体、宇宙尘。
第三节: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过程
源区产生的原始物质通过水、空气、冰等介质的搬运,可能会有两种结果: a, 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下来被埋藏的越来越深,最后变为成层的岩石; b, 在沉积不久后,被更强烈自然营力或由自身的重力作用再搬运到它处沉积下来。
因此,在许多环境中,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过程难以截然划分。最典型的实例是河流环境和滨海环境,河流中的水流和海边的破浪与潮汐能量变化万千,沉积物再搬运的过程经常发生。
这就是我们把搬运和沉积过程放在一起讲的原因。
根据搬运、沉积的介质和动力过程的不同,可分为6种搬运和沉积过程(作用): 1, 牵引流的搬运和沉积过程.
2, 重力流的搬运和沉积过程.
3, 风的搬运和沉积过程.
4, 冰(冰川和浮冰)的搬运和沉积过程.
5, 化学搬运和沉积过程.
6, 生物沉积过程.
1 ,牵引流的搬运和沉积过程(p165)
牵引流:
是指低粘度、低密度的水流,如一般的河流、海洋沿岸流、潮汐流等。其
中所含悬浮状固态颗粒不多,因而其物理沉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底载荷的牵引。
(1), 牵引流(Tractive current)搬运
以搬运介质(水和气流)的流动能量驱动沉积物运动的方式,称作牵引流搬运。
牵引流的能量大于沉积物被启动的能量,沉积物被搬运;当能量不能维持
沉积物继续运动,则沉积下来。所以在牵引流载体中既有搬运过程又有沉积过程。
(2), 牵 引 流 搬 运 的 对 象:主要是不同大小的碎屑物质,包括巨砾、砾石、粗中细和极细砂粒、粉砂以及粘土物质。
(3),影响牵引流搬运的因素
影响牵引流搬运能力的因素分 3 个方面:
1)流体自身的密度、粘度、流速、水深等,其中流体的密度和流速是主导,因为牛顿流体质量(密度)乘以流速的平方决定了流体的动能大小。
2)被搬运颗粒的大小、比重(密度)、形态以及颗粒迎流面与流向的夹角等,颗粒的比重乘体积再乘摩擦系数为静止颗粒被启动所需要的牵引力。
3)流体搬运空间的底床形态和摩擦系数,如:平滑的底床、凹凸不平的底床和松软的底床摩擦系数各不相同。
(4)牵引流的流动方式和佛劳德数公式
a,层流:流线平行、水流平稳的水流称层流。
它的总牵引力主要表现为平行流向的力;由于底部层流受底床摩擦力的影响,流速相对较小,上部层流速度相对较大.
b, 紊流:水流湍急、流线紊乱、充满了漩涡的急湍流动的流体,
紊流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互相掺混。
(5)牵引流的流态(Flow regime)
牵引流在流动过程的内在能量和流体力学状态可称为流态。
它与牵引流总牵引力(水动力)密切相关。其大小可常用一个状态函数来衡量.
佛罗德数是表示惯性力与重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Fr V gD
V :为水流流速, g :为重力加速度 D:为水深。
Fr 被称为佛罗德数, Fr愈大,水动力也愈大。
d, 牵引流的流态分类
按Fr 的大小可将水流分为三种流动状态:
Fr<1时,为低流态(缓流) ,大致相当于河流下游(水深流缓)的状态; Fr>1时, 为高流态(急流) ,大致相当于河流上游(水浅流急)的状态; Fr = 1时,为临界流态。
(5), 牵引流的搬运方式
三种搬运方式,
1)悬浮搬运:较小、较轻或片状颗粒:细碎屑物(粉砂)和粘土物质被启动浮在水中很难下沉的状态称悬浮液,震中搬运方式为悬浮搬运。
如:黄河水悬浮搬运量最大。
2)跳动(跃)搬运: 较大、较重或粒状颗粒:在牵引流底部的碎屑颗粒,时浮时落的运动方式,为跳跃搬运。
3)滚(挪)动搬运: 更大、更重的颗粒:在牵引流流动过程中,底部碎屑颗粒的迎流面承受水流的推动力,当这种推动力大到足以克服有颗粒重量与底摩擦系数决定的摩擦力时,颗粒就会沿底部以滚动或挪动的方式被搬运,通常称为滚动搬运。
(6) , 牵引流的分选作用 (p167)
分选性:碎屑颗粒大小均匀程度。
产生分选性的原理:不同的流速的水流搬运不同大小范围的碎屑颗粒,当其流速减小或水深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就或有一定大小范围的碎屑颗粒沉积下来,这就是牵引流沉积的分选作用。
在离母岩区不远的山前地带,分选作用最弱,河流下游的分选要强于上游,海湖浅水环境的分选要强于河流,也强于较深水的泻湖,而潮汐海滩的分选几乎总是最强的。
影响碎屑磨圆度和细粒化程度的因素
a, 搬运距离及搬运的强度:搬运距离越长磨损越厉害,但更重要的是水流能量和搬运的强度,如:海滩环境下波浪往返冲洗颗粒被磨损十分厉害,所以海滩砂圆度和分选性最好。搬运方式为滚(挪)动或跳跃搬运,磨蚀相对较强,悬浮搬运模式相对较弱;
b, 颗粒自身形态和物理性质: 抗磨强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大体是石英、电气石、十字石、尖晶石、石榴石、长石、绿帘石、锆石、角闪石、磁铁矿、磷灰石、方解石。
(7)牵引流的沉积构筑方式和加积类型
几乎在任何牵引流为主的沉积环境中,都会产生沉积作用,但在不同水动力环境中沉积物沉积构筑的方式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沉积构造类型。
a, 高流态:Fr >1(如河流上游,水浅流急)状态情况下, 边界层粒度较粗,大多会沿底面快速滚(挪)动,纹层将呈平行流向的平面状叠置形成平行层理。
b, 低流态:Fr
c, 水浅流速很小,沉积底面也是平坦的,纹层也呈平面状叠置,但这时底载荷粒度也相应变得很细,形成水平层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d, 当环境水体长期安静少动的状态才可能由泥级悬浮载的极缓慢沉降构筑出没有纹层的块状沉积物。
2, 重力流的搬运和沉积过程.
(1), 重力流定义
又称密度流,是一种沉积物和水混合而形成的高密度、高黏度的、涌浪式流动的非牛顿流体。它与牵引流的区别在于沉积物自生与水混合在一块整体流动,在重力流的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沉积物运动是主动的;而在牵引流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沉积物是被动地运动。
重力流与牵引流的区别:
重力流
高密度、高黏度、涌浪式流动的非牛顿流体.
沉积物与水混合在一块整体流动,
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沉积物运动是主动的.
牵引流
低粘度、低密度的牛顿流体,
以搬运介质(水和气流)的流动能量驱动沉积物运动.
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沉积物运动是被动的.
(2), 重力流分类
重力流可在水上发生,也可进入水底形成水下重力流。Middeleton and Hampoto, 1973) 根据重力流的支撑类型和流动状态将水下重力流分为四种类型:
a, 碎屑流(Debris flow)(泥石流)
b, 颗粒流(Grain flow)
c, 液化流(liquefied flow)
d, 浊流(Turbidity current)
a. 泥石流(Debris flow
定义: 大小不等的碎屑物与粘土物质和水混合而形成的高黏度、高密度重力流。
支撑机制:流体靠其中的基质支撑,泥石流产生的条件是具备一个大于5度的斜坡。
沉积产物:水上泥石流沉积形成冲积扇的主体沉积物(扇砾岩、砾质泥岩),进入牵湖或浅海形成扇三角洲,在深海大陆斜坡下形成深海扇.
沉积物特点:泥质砾岩、含砾泥岩,分选型,磨圆差、泥、石混杂沉积。 b, 颗粒流
定义:靠自身重力重力沿斜坡运动的流砂。
支撑机制:颗粒之间碰撞产生排斥力,自然界较少见。
沉积产物:块状或递变层理砂岩
c, 液化流(liquefied flow)
定义:富含水的砂质或砂泥质沉积物,在上覆压力或突发外力(地震、海啸等)激发下,内部流体运动产生超空隙压力,导致沉积物液化变成重力流,然后沿斜坡流动形成液化流。
支撑机制:内部水沸腾产生的空隙压力。
沉积产物:形成薄-中层砂岩,具泄水沟造(泥质充填的泄水管和合叠状构造)。 d, 浊流(Turbidity current)
定义:浊流是在水下斜坡上产生的,含大量自悬浮颗粒(泥砂)和水分、以紊乱状态流动的重力流。
支撑机制:流体内部的紊流上举力
沉积产物:形成具鲍马序列的浊积砂岩,夹在深海或深湖泥岩中。鲍马序列反映了由重力流向牵引流转化的过程。
3,风和冰川的搬运和沉积作用(自学)
4, 冰(冰川和浮冰)的搬运和沉积过程(自学).
5,化学(真溶液和胶体溶液)的搬运和沉积过程
(1) 胶体溶液的搬运作用
低溶解度的金属氧化物(如:Al2O3,SiO2, Fe2O3, MnO, P2O5)常常以胶体溶液搬运,胶体颗粒介于粘土颗粒与离子之间,靠布朗运动支撑。由于胶体常带电荷,自然界存在的有正胶体和负胶体之分。同一种胶体中,胶体颗粒带相同电荷,相互之间互相排斥,所以难以沉淀。
(2) 胶体沉积过程
正负胶体相遇、介质PH 值变化导致胶体质溶液中和,胶体颗粒之间的相互排斥力消失了,则它们就会相互凝聚为大的质点,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下沉,成为胶体沉积物。 纯化学沉积硅质岩、铝土岩、锰质岩、铁质岩就是胶体沉积成因的。
(3), 真溶液的搬运作用
化学风化产生的K+1, Na+1, Ca+2, Mg+2, Fe+2, Sr+3, Ba+2, Cl-1, CO3-2, SO4-2离子呈真溶液搬运,在陆相江、河、湖泊中,这些离子浓度低,所以通常为淡水,它们不易沉淀,大部分被搬运到海洋之中。
(4), 真溶液沉淀作用
真溶液物质被搬运到海洋或湖泊之后,在蒸发量大于淡水补给量的条件下,离子的容积度达到饱和-过饱和状态,开始沉淀形成盐岩沉积,沉淀顺序为:碳酸盐(方解石、菱铁矿、白云石)-硫酸盐(天青石、石膏)-卤化物(钾盐、食盐)。
6 生物沉积过程
由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物质的迁移和聚集作用称生物沉积作用。
(1), 生物造岩作用
生命的实质就是生物能动地利用外部物质和能量在从分子到整个个体的多个层次上进行自我复制。从沉积学角度看,它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或途径来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聚集。
υ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生物骨骼、硬壳和有机质
ϖ改变环境的物化条件
ω机械捕集或粘结
(详见教科书P185)
(2), 生物沉积构筑沉积岩的方式
生物原地生长-造架式构筑(如:生物礁、叠层石、生物丘、原地煤). 生物遗体被搬运后与其它造岩原始物质混合式构筑.
作为化石原地保存在沉积岩中.
生物作用改造沉积介质条件(催化沉积作用).
第三节:成岩作用(Diagenesis) p198)
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都是松散的,要变成坚硬岩石,就要经过成岩过程。
广义的成岩作用:沉积物从最后沉积下来的那一时刻起一直到变质或风化之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总称为成岩作用.
狭义的的成岩作用:沉积物从其被埋藏下来到变质或风化之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作用.
1,成岩作用的类型
沉积物的压实和压溶作用
氧化-还原作用
胶结作用
溶蚀和交代作用
重结晶作用
(1)沉积物的压实和压溶作用
a, 压实作用: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盖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形变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并逐渐固结。这种单纯机械压缩-固化作用称为压实作用。
b, 压溶作用:沉积物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所承受的来自上覆层的压力或来自构造作用的侧向应力超过正常孔隙流体压力时,颗粒接触处的溶解度增高,将发生晶格变形的溶解作用。
(2)氧化-还原作用: 随着成岩过程深入,由氧化型成岩环境转化为还原型成岩环境,低价矿物的阳离子升价,形成新矿物,这种作用为氧化-还原作用, 如:灰绿色泥岩中的氧化亚铁转化为三氧化二铁,形成紫斑。
(3)胶结作用(Cementation):彼此分立的颗粒被胶结物焊结在一起的作用称为胶结作用,胶结作用是通过粒间水的沉淀、颗粒的溶解再沉淀和粒间作用而实现的。
(4) 溶 蚀 和 交 代 作 用
A , 溶蚀(Corrosion ):沉积物、胶结物或其它矿物在成岩过程中,被水局部溶解称为溶蚀,残留下来的部分就具有溶蚀结构。 溶蚀总是从颗粒表面、颗粒、基质内的裂缝等部位开始再逐渐扩展开来。
B, 交代作用(Replacement): 一种矿物置换另一种矿物的同时还保持原矿物的大小和形态化学过程叫交代.能够显示这种置换关系的结构称为交代结构。
交代结构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a, 漂浮自形晶结构
b, 交代假像结构
c, 交代残余结构
d, 交代阴影状结构
(5) 重结晶作用(Recrystallization):一般重结晶作用指矿物在不改变基本成分的同时为减小表面能,而自然增大粒度的作用,伴随有体积减小。广义重结晶还包括玻璃质或非晶质向晶质的转化、晶格的调整等,如;火山碎屑中的酸性玻璃转变成隐晶的长英质矿物、蛋白石转变成玉髓或进一步转变成石英,胶磷矿转变成磷灰石等。
2, 成岩作用的阶段划分(p196)
早期成岩作用
(1)同生阶段及同生作用:沉积物沉积下来到被埋藏之前为同生阶段,在此阶段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成同生作用。
(2)浅埋成岩作用:指同生作用之后一直到沉积物固结为止为浅埋成岩阶段,发生在此阶段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称成岩作用。伴随上覆沉积物厚度的增大,浅埋成岩作用条件的总体变化趋势是温压升高、层间连通性变差,开放系统变为封闭系统,孔隙水和厌氧细菌的间接生物化学作用增强,Eh 值降低。 晚期成岩作用
指沉积物固结之后至变质或风化作用开始的为晚期成岩阶段,在此阶段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称晚期成岩作用。 此时,层间封闭系统转化为开放闭系统,外来物质进入,导致已固结沉积岩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的进一步变化。
(3)深埋成岩作用:指已固结的沉积岩在上覆沉积物厚度进一步加大、温压进一步升高直到变质作用之前所经历的所有作用,这时沉积物的埋深相对较大。在深埋成岩作用中,生物作用一般都已停止,沉积物中的孔隙已大大减少,内部的相互连通性也变差,孔隙水大多已成为“囚水”。但是,当较高压力或差异压力条件下剪切作用使固结岩石产生大量裂隙时,会有各种流体顺裂隙通过而导入较多外来物质。岩石的成分和结构等都会顺应物化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4)表生成岩作用: 指坚固沉积岩因盆地抬升而逐渐上升到潜水面附近时,受渗流和潜流大气降水影响所发生的作用。主要作用有溶蚀作用、氧化作用。作用条件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Eh 值较高,盐度很低,pH 值则在渗流水中较低(中偏弱酸性),在潜流水中较高(中偏弱碱性)。
作用强度取决于岩石成分和孔隙状况,通常碳酸盐矿物要比石英和硅酸盐矿物等对淡水更敏感,同时孔隙愈高,表生成岩作用作用愈强。
第 二 章 沉 积 岩 的 特 征
第一节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和颜色
1,颜色直接反映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沉积岩的常见颜色为: 不同级别的灰色系列:
灰白(石英砂岩),浅灰色(粘土岩),灰色(灰岩、泥岩),深灰色(生烃泥岩、含炭灰岩),黑灰色(煤、炭质泥岩、黑色页岩、油页岩);代表不同水深的含有机质的平静环境。
2,沉积岩的物质成分
(1) 沉积岩的矿物成分:
硅酸盐类矿物: 长石、白云母、海绿石、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海泡石及某些重矿物等。
氧化物矿物:硅质岩中的蛋白石、玉髓、自生石英、碎屑石英、铝土矿、赤铁矿等。
盐类矿物: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菱铁矿、石膏、天青石、重晶石、食盐、芒硝、钾盐。
(2) 沉积岩中的矿物类型
从矿物的“生成”的一角度出发,沉积岩中的矿物可归纳为两大成因类型。 它生矿物(Allogenic minerals): 沉积岩所含的矿物是从母岩继承来的,即在形成作用开始之前就已经生成或已经存在的矿物。其继承来源为:陆源碎屑矿物、火山碎屑矿物和宇宙物质。
自生矿物(Authigenic minerals) :是在沉积岩的沉积和成岩过程中以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新生成的矿物。来源和成因:真溶液、胶体溶液化学沉淀,生物化学作用、成岩胶结作用、溶蚀-交代作用和有机质降解作用等.
第二节 沉积构造及成因
沉积构造(Sedimentary structure) : 沉积作用(主要)或成岩作用(次要)在岩层内部或表面形成的一种形迹特征 ,这种形迹表现了沉积岩组分的分布、排列方式和方向。
1,研究意义
沉积构造是划分沉积相、指示沉积作用类型、强度等的重要标志,如:大型交错层理指示低流态牵引流侧向加积过程;青鱼骨刺交错层理指示潮汐潮道牵引流加积过程;水平文理指示静态悬浮物垂向加积。
2,重要或常见的沉积构造(p148)
3,层面构造:
沉积层表面上的沉积构造,包括波痕、各种底痕和底模、雨痕、冰雹痕。由于他们的成因不同,所以在沉积构造的成因分类表中没有列为同一类,但这些沉积构造都发育在层面上。
(1)波痕(Ripple mark ): 指由牵引流的机械作用在沉积物表面上形成的一种规则起伏的底床形态,称为波痕构造。 它广泛出现在砂、粉砂、泥质岩的表面。 描述波痕形态常使用4个定量要素:波长、波高、波痕指数(RI )、对称指数(SI )
按波痕要素分类:
根据波高大小分两类:(反映水流能量大小),小波痕 (H
根据不对称指数分(反映水流形式),对称波痕( SI=1) ,不对称波痕 ( SI>1)
不对称波痕:在单向水(风)流的作用下形成的。迎流坡较缓,背流坡较陡的波痕 。可用于指示沉积物形成时水(风)流的方向。
对称波痕: 在来回运动的水(风)流的作用下形成两坡坡角相等的波痕,为对称波痕。
在三度空间内,波峰的连线为波脊,按波脊的弯曲程度和形态分类:
a, 直脊波痕,b, 波曲脊波痕,c, 舌形脊波痕,d, 菱形脊波痕,e, 新月脊波痕
4, 层理构造(Bedding )
层理是有沉积物以不同方式加积,而在岩层内部形成的纹层状或均一状形迹,它由沉积组分的颜色、成分、力度显示的岩层内部构造。绝大多数层理都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主要与流体的机械作用有关,部分还与化学或生物作用有联系。
层理的构成要素
纹层: 又称细层(Lamina ),是层理中可以划分出来的最小层状单位。
层系(Set ): 可以由一组相同或相似的纹层叠置而成,也可以不含纹层只显示粒度的渐变特征。
层系界面:指两个层系之间的界面。
层系组(Cose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有成因联系的层系叠置而成。
层理的主要类型
a, 水平纹理(层理) ( Horizontal lamination)由与层面平行的、平面状的细
纹层叠置而成的层内构造。
水平纹理的特点:
细纹层呈平面状,相互平行叠置,与层面平行;
纹层厚度多在1mm 以下,少数可达1-2mm ;
常产在粉砂岩、泥质岩或粒度相当的其它岩层内,由颜色或粒度显示。 成因:静水或低流态下部平床垂向加积而形成,或季节变化产生的纹理. b, 平 行 层 理
平行层理的特点:
多个呈平面状的较厚纹层平行于层面叠置,构成平行层理。
纹层厚度多在2mm 以上,常见为10-20 mm;
产在中-粗砂岩、含砾砂岩或粒度相当的其它岩层(亮晶颗粒灰岩)内; 层面上常叠加剥离流线.
成因:牵引流的高流态上部平床垂向加积.
C. 交错层理(Cross bedding)
特征:
纹层与层系面呈斜交关系,平行或向下收敛式叠置构成交错层理的单个层系。纹层和层系界面可以是平面状,也可以是曲面状;
单个纹层的厚度随纹层构成粒度的增大而变厚,从小于1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层系顶界面时常被切割; 在粉砂岩、砂岩、砾岩或粒度相当的其它岩石内都有广泛分布。
成因:牵引流低流态大型或小型波痕侧向迁移-侧向加积而形成。
按交错层理的形态分类 (p149)
根据层系面的形态、上下层系面之间的关系等,交错层理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板状交错层理
特征:上下层系界面平面状,彼此平行,纹层较规则叠置。出现在细-中粗砂岩中。
成因:低流态牵引流成因的直脊波纹侧向迁移。
楔状交错层理
特征:层系面平面状,彼此不平行,延续一定距离可以相交,纹层较规则叠置;出现在细-中粗砂岩中。
成因:低流态牵引流成因的波曲脊波纹侧向迁移。
槽状交错层理
特征:层系界面为下凹的勺形曲面,在岩层不同方位的断面上,曲面下凹的程度不同,一般在垂直流向的断面上比在平行流向的断面上下凹更强。层系内的纹层多呈下凹的曲面;出现在细-中粗砂岩中。
成因:低流态牵引流成因的舌形-新月形波纹侧向迁移。
波状交错层理
特征:浪成波状层系彼此切割,形成波状交错层理。层析界面波浪状,纹层与底层系界面平行,但被上层系界面切割。
成因:浪成波纹垂向加积,或垂向-侧向复合加积,通常叠加切割-侵蚀过程.
另外,还有几种特殊成因的交错层理:(p150)
羽状交错层理
冲洗交错层理
浪成交错层理
丘状层理
风成交错层理
d. 块状和均匀构造
块状层理:在粗碎屑岩中,成分、结构或颜色的分布杂乱无章,不显示文理,
称块状层理(Massive bedding) 。只是快速堆积或重力流沉积过程。有些本来具层理构造的粗粒沉积物,在同生过程中被生物扰动或成岩胶结作用破坏掉,现在也呈块状构造。
均一状层理:在细粒沉积岩中,成分、结构或颜色的分布均匀,没有纹层或纹理显示,称为均匀层理(Homogeneous bedding ),反映了静水沉积物无水平运动的沉积环境。
e. 递变层理(Graded bedding )
递变层理:是一种重要的非纹层状层理,层理中没有任何纹理显示,只有颗粒的粗细在垂向上的逐渐变化。
根据递变趋势,可分为三种递变层理:
正递变层理:自下而上,颗粒由粗到细的递变。
反递变层理:自下而上,由细到粗的递变。
双向递变层理:有最粗的部分向上方向粒下均逐渐变细,称双向递变层理。 f. 波浪-潮汐层理(Wavy-tidal bedding)
脉状层理(Flaser bedding)
特征:脉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这两种层理都是砂、泥互层形成的一种复合层理。泥少砂多(砂包泥)时,泥质呈脉状保存在沙岩之中,为脉状层理层理。
成因:水流的能量周期变化(如潮汐作用)的沉积条件下,涨潮砂质沉积作用为主, 并在沉积物表面形成波痕,平潮时覆盖一层泥。退潮水流冲掉波脊上的泥质,只在波谷部分保留脉状泥质,这样就形成了脉状层理。
透镜状层理:在泥多砂少时(泥包砂),砂只以透镜状或细长条带状夹在泥质沉积物中,砂质透镜体中有时出现交错纹理。
成因:低能沉积为主,周期性出现较高能水流的环境,则形成透镜状层理。 波状层理(wavy bedding):介于脉状与透镜状层理之间的过渡类型就是波状层理 。它是在砂和泥的供应、沉积和保存都较为有利 , 强、弱水动力条件交替的情况下形成的。 在波状层理中 , 砂层与泥层呈波状连续的交替出现。
4. 痕迹化石(Trace fossil)
痕迹化石指一切生物在松软沉积物表面和内部留下的生命体及各种生命活
动的痕迹(遗迹),包括生物挖穴、觅食、逃逸等行为所产生的各类痕迹,如:潜穴、足迹、爬迹、觅食迹、逃逸迹等。目前已将不同的痕迹向生物化石一样进行了形态命名,在不同的沉积环境鉴定出了各有特色的痕迹化石带,痕迹化石研究成了沉积学和生物地层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叠层石(Stromatolitic )
由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藻类(还有细菌)等在固定基底上周期性繁殖形成的一种纹层状构造,其中的纹层称藻纹层,可出现在碳酸盐岩、硅质岩、铁质岩或磷质岩中。
5. 冲刷痕(Scour marks)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上流动时冲蚀出来的痕迹称为冲刷痕.
槽模(flute cast):由于水流的回流作用在泥质沉积物表面上形成冲刷凹槽, 若这种凹槽被上覆的砂质充填,则在上覆砂质层的底面形成一个铸型--槽模。它是一种很常见的冲刷痕,可准确的判断出水流的方向。
6. 暴露构造(exposed uctures )
指已沉积的沉积物表面间歇性地暴露于大气下时所 形成的各种沉积构造的总称。这类沉积构造的形成大多与气候和天气变化有密切 的关系包括刮风、下雨、降雪或冰雹、结冰、阳光曝晒等。这些作用可以在沉积物表面产生各种特征性的痕迹。
7. 化学成因的沉积构造
化学成因的沉积构造是指沉积时期和沉积期后由结晶、溶解、沉淀等化学作用在沉积面上或沉积物中所形成的沉积构造。
晶痕(Crystal print )和假晶( pseudocystal): 在化学沉积作用中结晶出来的矿物晶体被泥级、粉砂级沉积物掩埋后,因沉积物失水收缩可稍稍突出在岩层顶面,突出部分同时也会嵌入到覆盖层的底面,当矿物晶体被选择性溶解后就会在两岩层接触面上留下与晶体大小和形态完全一致的空洞,该空洞就称为晶痕。晶痕被充填或原晶体直接被别的矿物交代就成了假晶。
鸟眼构造(Birdseye structure)
指细粒沉积岩中成群或单个出现的、一般为几毫米大小的鸟眼状孔隙被亮晶 方解石或石膏等胶结物充填而形成的一种沉积构造。 根据充填鸟眼状孔
隙的胶结物大多呈浅色斑点出现在暗色的基底上 , 有人也称之 为雪花状构造。 鸟眼构造在碳酸盐沉积物中较为常见 , 但在非碳酸盐沉积物中也有产出, 多见于潮上带,部分在潮间带。
鸟眼构造的成因: 鸟眼构造中的孔洞大致平行层面伸长暗示在孔洞生成的同时或稍后可能曾在垂向压力下有过一定塑性变形。据此推测,这些孔洞应该形成在沉积物固结之前,但对其具体生成机理却还未取得共识。已有的成因解释包括沉积物干缩、有机质(尤其是藻类)腐烂、胀气和可溶性盐类矿物(如石膏)被选择性溶解或交代等。或许它本来就有多种成因。
第三节 沉积岩的结构
沉积岩的结构:指沉积岩组分的大小、形态和构成的均匀程度。
沉积岩的一级结构类型
泥质结构:(泥质岩类)
碎屑结构:(陆源碎屑岩类)
生物结构:生长结构(礁灰岩、叠层石)
生物碎屑结构(生物碎屑灰岩)
化学结构(隐晶):化学沉积岩未重结晶
结晶结构:成岩期重结晶形成的结构
(这是各大类沉积岩的结构,大类中的还有次级结构类型区别次级岩石类型)。
第四节 沉积岩的分类
1, Pettijohn(1975)就将沉积岩或沉积物分成两大类(国内外大部分学者采用),分别称为:
外源沉积岩类( Exogeneti sedimentary rock):是一种主要由沉积盆地之外供给的继承性原始物质形成的沉积岩石.
内源沉积岩类(Endogenetic sedimentary rock) :在沉积盆地内部,由化学的、生物化学的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产生的新生矿物组成的沉积岩石。
2, 本教材根据造岩原始物质的成因和形成时间不同分为大类,即:它生沉积岩类和自生沉积岩两大类,
第 三 章 它生沉积岩中的陆源碎屑岩类
它生沉积岩:指主要由它生矿物构成的沉积岩矿。
它生矿物:沉积岩所含的矿物是从母岩继承来的,即在形成作用开始之前就已经生成或已经存在的矿物。
其继承来源为:陆源碎屑矿物、火山碎屑矿物和宇宙物质。
第一节 陆源碎屑岩及主要组分
陆源碎屑岩类: 主要由母岩风化的碎屑物质和不容残积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之后形成的沉积岩,其中碎屑颗粒占50%之上,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 和 泥质岩。
1, 陆源碎屑岩的主要组分
碎屑颗粒:主要为石英、长石、岩屑和重矿物.
孔隙:
基质(杂基) :是碎屑岩中与碎屑颗粒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粒度一般小于0.03mm ,它们是械机沉积产物而不是化学沉淀组分,杂基的含量高低表明沉积环境中水动力条件的强弱。
胶结物:是在颗粒沉积之后的成岩过程中,从粒间水溶液中沉淀出来的化学沉淀物,属自生矿物。
基质(杂基) 和胶结物为碎屑颗粒之间的填隙物,可作为填隙物同时存在于同一种碎屑岩中。 若某种碎屑岩中的填隙物以胶结物为主,基质含量少,通常代表相对高能的沉积环境; 若填隙物以基质为主,胶结物含量少,通常代表相对低能的沉积环境;
第二节 陆源碎屑岩的结构
碎屑岩的结构:指颗粒的大小、形态、在岩石中的分布及其与填隙物质的构成关系,通常分三个部分:
颗粒的结构
胶结物的结构
基质的结构
1,颗粒的结构(p173)
1)粒度:碎屑岩中骨架颗粒的大小称作粒度。
a, 粒度的计量:通常用颗粒的直径来计量,但由于碎屑颗粒的形状多变,所以剂量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又分:
薄片粒度:以颗粒切面的长轴直径大小来计量.
筛孔粒度: 松散或北破碎的碎屑颗粒过不同孔径的筛子之后,分离出不同粒径的颗粒。
名义粒度: 与碎屑颗粒体及相等的球体的直径为名义粒度。
b. 粒度标准
自然粒级标准:以毫米为单位,以十进位的级差划分不同粒度级别。 砾石:> 2.0 mm
粗砂: 2-0.5 mm
中砂: 0.5-0.25 mm
细砂: 0.25-0.10 mm
极细砂: 0.10-0.05 mm
粉砂: 0.05-0.005 mm
Φ值粒级标准:
Φ值: 毫米为计量单位的颗粒直径以2为底的负对数。
Φ=-log2 d d:颗粒直径(毫米)
2), 圆度(Roundness )
指碎屑颗粒棱和角被磨平的程度或表面的光滑程度。 它是颗粒在沉积作用过程中累积磨蚀强度的衡量指标。肉眼可定性的将圆度划分成棱角状、次角状、次圆状、圆状和极圆状5个级别。
3),分选性(Sorting ):又称分选度,指碎屑颗粒大小均匀程度。它是流体在沉积作用中对粒度累积分异强度的衡量指标。
分选好:一个粒级颗粒达75%以上;
分选中等:一个粒级颗粒为75-50%;
分选差:一个粒级颗粒未超过50%,多级别颗粒共存。
2,胶结物的结构
1), 胶结物(Cement)(p201)
在成岩过程中,从粒间水溶液中沉淀出来、对分离颗粒起焊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称为胶结物。
胶结物的沉淀空间可以是沉积物中的任何孔隙,但最重要的还是粒间孔隙。实际上,只有沉淀在粒间孔中的胶结物才可将分立颗粒焊结起来。胶结物的沉淀除需要沉淀空间外,还需要有相关离子的补给,这只有通过孔隙水的流动才能实现。例如每单位体积方解石胶结物就至少是5400个单位体积的过饱和孔隙水的沉淀结果。因此,胶结作用主要在早期成岩阶段进行。
陆源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矿物有:方解石(钙质),菱铁矿,绿泥石,海绿石,蛋白石和玉髓(硅质),自生粘土等。
2), 几种常见的胶结物结构(p203)
非晶质或隐晶质结构: 胶结物为非晶质或隐晶质时,在偏光显微镜下没有光性或隐约显光性,通常是蛋白石、胶磷矿等胶体沉淀.
显晶质结构:胶结物结晶很好,晶体形态清楚,在偏光下光性特征典型。
可形成于整个成岩作用阶段。显晶结构进一步还可划分为:
A, 微晶结构:胶结物晶体细小
B, 镶 嵌 粒 状 结 构,
c, 栉壳状结构,
D, 加 大 边 结 构,
E, 嵌晶结构,
3, 胶结类型 (p201):
指胶结物在沉积岩中的分布及其与碎屑颗粒之间的关系。可分为5种胶结类型
1)基底式胶结: 胶结物含量较高,被胶结颗粒彼此基本不接触 ,漂浮在胶结物背景中。
2) 接触式胶结: 胶结物含量比基底式低.颗粒之间点接触、面接触或凹凸接触,胶结物充填在颗粒之间,是最常见的胶结类型。
3) 孔隙式胶结: 胶结物含量比基底式低.颗粒之间点接触、面接触或凹凸接触,胶结物充填在颗粒之间,是最常见的胶结类型。
4)悬挂式胶结: 是孔隙式胶结的一种特殊类型,胶结物和它附着的颗粒具有相对一致方位性,它是孔隙水附着在颗粒下方导致胶结物向下生长的结果。
5) 镶嵌式胶结: 这种胶结类型只出现在砂级中,颗粒之间因压溶而多呈凸凹接触或缝合线接触。
4,陆源碎屑岩的两个成熟度
(1). 碎屑岩的矿物成分成熟度
指碎屑沉积物中碎屑成分与稳定成分极端富集的终极状态的接近程度。沉积物中相对稳定的碎屑成分含量愈高,其成分构成愈接近这个终极状态,它的成分成熟度也就愈高。
碎屑颗粒经过长期搬运和高能水流的洗刷作用,通常是稳定矿物颗粒(石英)占绝对优势,最终状态是只有石英颗粒和稳定的重矿物(锆石、金红石)存在,这也是牵引流分选和细粒化的最终产物。
2). 碎屑岩的结构成熟度
主要指砂岩的结构成熟度,其定义是:砂质沉积物在其形成过程中,接近于分选好、磨圆好和和无基质的程度,它反映了碎屑颗粒长期被搬运和被筛选的程
度。
结构成熟度是衡量牵引流的磨蚀、细粒化和分选程度的综合指标,也是指示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如海滩砂岩就具三好特征,即:分选好、磨圆好和胶结好;河流砂岩成熟度中-较差。
3), 衡量结构成熟度的标准:
分选性、磨圆度和杂基含量 (p178)
第三节 陆源碎屑岩的各类岩石特征
1, 砾 岩:
由砾石(>2.0 mm)成分大于50%而组成的的岩石称为砾岩(或角砾岩) 。 它是沉积岩中最粗的一类岩石,常出现在冲积扇、扇三角州、砾质辫状河、海底扇、冰川沉积和海滩沉积之中。可能成为油气储层。
1), 砾岩的特征
砾岩的颜色: 随砾石和填隙物的成分而变化,常见为浅灰色、灰色、深灰色、褐红色等.
2), 砾岩的成分: 砾岩是陆源碎屑岩最粗的一种岩石类型,必然是由碎屑、基质、胶结物和空隙四种组分构成。
a, 碎屑颗粒(砾石): 以岩屑为主,单矿物较少, 砾石的成分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通常根据砾石康风化能力强弱分为:
稳定成分:抗风化能力强,常见为石英岩砾石,脉石英砾石和硅质岩砾石。 不稳定成分:灰岩砾石、白云岩砾石、石英砂岩砾石、岩浆岩砾石、火山岩砾石等。
极不稳定成分:泥质岩砾石、内碎屑砾石凝灰岩砾石等。
砾岩中稳定组分含量越高,成分成熟度越高.
3), 砾岩的结构:
a, 分选性与磨圆度: 不同沉积环境,所形成砾岩的分选性和磨圆度不同,海滩砾岩分选、磨园好;泥石流成因的砾岩分选、磨园极差;河流成因的砾岩分选、磨园好中等。
b, 支撑类型与填隙物成分:砾岩中砾石含量的多少、支撑类型与和隙物成分是区别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可分为四种类型:
泥质基质支撑:在砾岩中,基质含量高,基质成分主要为泥质;砾石相互不接触,砾石漂浮在泥质基质之中.砾石分选、磨园极差,为结构成熟度最低的砾岩,多为泥石流或冰积砾岩。
砂基支撑:在砾岩中,基质含量高,但基质成分为砂质;砾石相互不接触,漂浮在砂基质之中,分选、磨园较差,为结构成熟度低的砾岩。常为砂石流沉积或洪泛水流沉积。
颗粒支撑砂泥基充填:砾石含量高,砾石之间相互点或面接触,砾石间空隙由同沉积的砂质基质充填;砾石的分选、磨园中等或差,为结构成熟度中等的砾岩。通常为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或扇面河道沉积。
颗粒支撑:砾石含量高,砾石之间相互点或面接触,砾石间空隙由胶结物焊结在一起;砾石的分选、磨园好,是结构成熟度最高的砾岩, 如:海滩成因的砾岩。
4),砾岩的沉积构造
砾岩中的层理能指示形成条件。如 牵引流成因的常见有平行层理,大型交错层理。重力流成因的多为块状层理、递变层理。
5), 砾岩的分类
a, 砾岩的粒度分类
巨砾岩(或角砾岩、混杂岩):主要砾石粒径>250mm
粗砾岩(或角砾岩、混杂岩):主要砾石粒径250-50mm
中砾岩(或角砾岩、混杂岩):主要砾石粒径50-5mm
细砾岩(或角砾岩、混杂岩):主要砾石粒径5-2mm
b, 砾岩的成分分类
单成分砾岩:主要有一种较稳定的砾石成分组成,砾石成分通常以石英岩、硅质岩、脉石英等为主,中-细砾级,分选、磨圆好,颗粒支撑,胶结好。常见胶结物为石英、方解石、绿泥石、赤铁矿等。为高成分成熟度砾岩.
复成份砾岩:砾石成分复杂,常见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砾石混杂,稳定和不稳定砾石比例不定,但不稳定砾石常常较多;砾石圆度中等,分选中等到差。 泥基支撑、砂基支撑霍颗粒支撑混合基充填。化学胶结物较少。为近源沉积或泥石流沉积。有些砾岩,以灰岩或白云岩砾石为主,分选、磨圆较好-中等,颗粒
支撑,胶结物充填或胶结物与基质混合。
C, 特殊成因的砾岩
底砾岩:位于某个地层组合底部的侵蚀面上,代表长期沉积间断以后,一个新的沉积时期开始的产物,故在不整合面或假整合面上时有所见。
副砾岩:在特殊条件下(如冰积岩),砾石含量仅占20-30%,为了强调粗粒的沉积条件,也称砾岩,有人专门命名为副砾岩.
岩溶角砾岩:碳酸盐岩地层中,古溶洞垮塌形成的角砾岩称岩溶角砾岩。 盐溶角砾岩:白云岩与石膏共生时,在表层成岩条件下石膏被溶蚀掉,白云岩垮塌形成角砾岩称盐溶角砾岩。
2,砂 岩
岩石中含0.05-2mm 的碎屑颗粒达 50% 以上的陆源碎屑沉积岩称为砂岩. 砂岩在地球表层十分多见,大约占25%。是陆相和滨海沉积体系的格架沉积,砂岩主要沉积在河流、沙漠、湖泊、滨海三角洲、海滩、潮坪环境、深海扇和浊流等环境。砂岩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它是两类最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之一,也是地下淡水的贮集库,纯净的石英砂或石英砂岩还是玻璃工业原料。
1)砂岩的特征
颜色:以浅灰色、灰色、米黄色为主,有时出现肉红色(长石砂岩)。
结构特征:前边讲的碎屑岩的各种结构特征(包括颗粒结构、胶结物结构、基质结构和成熟度指标等)主要用来描述和鉴别砂岩的。
砂岩的成分:碎屑颗粒,胶结物和基质。
a, 碎屑颗粒
石英碎屑:肉眼颜色为灰白色,油脂光泽,硬度大(=7),砂岩中的石英颗粒大部分被磨蚀,原始晶形被破坏。 单偏光镜下,无色透明,无解理,但有时具裂纹。正交镜下,干涉色为一级灰-黄,有时具波状消光,单晶石英颗粒消光一致,多晶石英颗粒不同时消光。
长石碎屑:钾长石肉眼颜色为肉红色, 斜长石白色, 不具油脂光泽, 以前者多见. 单偏光镜下,颗粒表面具因风化而产生的雾状藏面或绢云母化. 正交镜下,干涉色为一级灰,具各类双晶(格子状双晶、聚片状双晶贺卡氏双晶),风化颗粒表常见绢云母化碎片。
岩石碎屑(岩屑):常出现在中粗粒砂岩中,为碎屑型多矿物集合体,常见的是硅质岩(燧石)岩屑、安山岩岩屑、玄武岩岩屑、细晶岩、流纹岩岩屑,灰岩岩屑、少数为泥质岩岩屑和变质岩岩屑。
重矿物:各类重矿物也常以碎屑形式出现,常见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电气石、榍石。
b, 胶结物:砂岩中的胶结物主要为:硅质矿物、方解石、赤铁矿、海绿石、石膏等。也可出现菱铁矿、绿泥石、重晶石、沸石等等胶结物。
基质:主要是同沉积的粘土矿物。
2)砂岩的成分-成因分类
在砂岩的骨架成分中,三种碎屑颗粒的百分比值是砂岩成分成熟的的重要指标;而在填隙物中,基质和胶结物的比值又是砂岩结构成熟的重要指标。所以砂岩的成因分类必须体现这两个指标。由于这两个指标都属于砂岩的物质成分特征,因此砂岩按填隙物成分及颗粒成分进行分类称为成分-成因分类。
a. 成分-成因分类原则:包含两层含意,
第一层含义: 是以基质含量的百分比划分出结构成熟度相对高的净砂岩和成熟度相对低的杂砂岩。
净砂岩: 在砂岩的四种组分中,基质含量
杂砂岩:在砂岩的四种组分中,基质含量>15%的都称为杂砂岩, 在填隙物中,基质含量较高。这种砂岩的结构成熟相对较低,是极不成熟-不成熟的砂岩,分选、磨圆度差,通常是重力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二层含义:是除去填隙物之后,只考虑三种碎屑颗粒之间的百分比,再分别对净砂岩和杂砂岩分类;
以碎屑颗粒成分进一步划分砂岩类型时,通常根据碎屑的化学稳定性分为三个成分端元: Q端元、 R端元、 F端元。
Q 端元:石英颗粒端元,是稳定成分或成熟成分的组合.
F 端元: 长石+岩浆岩屑端元,是不稳定组分,长石含量高说明成分成熟度低,
R 端元:岩屑端元,是不稳定组分,岩屑含量高说明成分成熟度低;岩屑成分可以是沉积岩岩屑,变质岩岩屑,火山岩岩屑。
A, 净砂岩(杂基
1. 石英砂岩:Q>95%, F+R
2. 长石石英砂岩: Q=95-75%, F:R>1
3. 岩屑石英砂岩: Q=95-75%, F:R
4. 长石砂岩: Q3
5. 岩屑长石砂岩:Q
6. 长石岩屑砂岩:Q
7. 岩屑砂岩
:Q
B, 杂砂岩(杂基>15%)的分类
1. 石英杂砂岩:>95%, F+R
2. 长石石英杂砂岩: Q=95-75%, F:R>1
3. 岩屑石英杂砂岩: Q=95-75%, F:R
4. 长石杂砂岩: Q3
5. 岩屑长石杂砂岩:Q
6. 长石岩屑杂砂岩:Q
7. 岩屑杂砂岩:Q
3), 三种主要类型砂岩的特征及成因
a, 石英砂岩:狭义的石英砂岩是在碎屑颗粒中,石英端元的含量大于95%,是高成分成熟度砂岩。广义的石英砂岩可包括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
特征: 碎屑颗粒成分单一,颗粒/填隙物比值高,颗粒分选、磨圆度好,颗粒之间至少是点接触,大部分凹凸接触或缝合线接触,胶结物常见为硅质。海绿石,少量为绿泥石。以空隙式和镶嵌式胶结类型为主。硅质胶结物为主时,常见硅质胶结物呈自生加大结构。重矿物以碎屑锆石为主,碎屑磷灰石较少。
古环境意义:双成熟高的石英砂岩通常代表砂粒经过成河流长时间搬运之后,又在滨岸浪的作用下,反复冲洗的结果。
b, 岩屑砂岩: 狭义的岩屑砂岩是在碎屑颗粒中,石英端元的含量小于75%
,
长石含量/岩屑含量小于1/3,是低成分成熟度砂岩。 广义的岩屑砂岩可还包括长石岩屑砂岩。
特征:碎屑颗粒成分复杂,颗粒/填隙物比值变化大,杂基含量和颗粒接触类型多变化,既可能出现空隙式胶结类型,又可能出现杂基支撑类型;颗粒分选、磨圆度差-中等。胶结物常见为钙质、绿泥石等。岩屑多为不稳定的沉积岩(硅质岩、灰岩)和浅变质岩屑。重矿物的碎屑锆石和碎屑磷灰石都较少。 岩屑砂岩的形成条件:需要强烈的物理风化和近源的快速堆积。
c, 长石砂岩: 狭义的长石砂岩是在碎屑颗粒中,石英端元的含量小于75%,长石含量/岩屑含量大于3,是低成分成熟度砂岩。 广义的长石砂岩还包括岩屑长石砂岩。
特征:碎屑颗粒成分复杂,但长石和石英为主,颗粒/填隙物比值变化大,杂基含量、颗粒接触类型多变化,常出现含杂基的空隙式胶结类型,有时出现杂基支撑类型;颗粒分选、磨圆度差-中等。胶结物常见为铁质、自生粘土、石膏等。除长石碎屑之外,还有中酸性侵入岩体的砾石级岩屑。重矿物中碎屑锆石和碎屑磷灰石都较多。
长石砂岩的构造环境意义:
长石砂岩通常形成于临近强烈隆升型造山带的山前或山间盆地之中,作为源区的强烈隆升型造山带中,酸性和中酸性侵入岩体出露面积广,母岩风化产物中长石含量高。
4),砂岩的粒度分类
粗砂岩:砂岩中,粒度为2-0.5mm 的颗粒含量占碎屑颗粒的50%以上,称粗砂岩。
中砂岩:砂岩中,粒度为0.5-o.25mm 的颗粒含量占碎屑颗粒的50%以上,称中砂岩。
细砂岩:砂岩中,粒度为0.25-0.125(0.25-0.10)mm的颗粒含量占碎屑颗粒的50%以上。
极细砂岩:砂岩中,粒度为0.125 -0.0625(0.1-0.05 ) mm的颗粒含量占碎屑颗粒的50%以上,称极细砂岩。
3, 粉砂岩
在碎屑岩中,粒度为0.0625-0.0039(0.05-0.005)mm的颗粒含量占碎屑颗粒的50%以上的岩石,称粉砂岩。 粉砂岩是一种细的碎屑岩,多为由牵引流的底悬浮物(较粗的悬浮物)在弱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的沉积物再经成岩作用改造而形成的。
1), 特征:
a, 粉砂岩的颜色较深;
b, 受粒度限制,颗粒的粗细差别不大,但在被搬运过程中,互相碰撞的机会少。因此,分选好,磨园差。
c, 粉砂岩同样主要由碎屑颗粒、基质和胶结物组成,其碎屑成分单一,以石英为主。因此粉砂岩都根据填隙物的成分来分类。
d, 粉砂岩中水平纹理发育,保存完好的底栖生物化石和遗迹化石。
2), 粉砂分类
粉砂岩的碎屑颗粒成分单一,只有根据填隙物成分划分亚类:
a, 泥质粉砂岩:填隙物以粘土杂基为主,为快速沉积的产物。
b, 钙质粉砂岩:粉砂级颗粒主要被钙质胶结。多为河口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或海滩的滨
面沉积。
c, 铁质粉砂岩:粉砂级颗粒主要被菱铁质胶结。多为河口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
d, 炭质粉砂岩:粉砂级颗粒与有机质和泥质共生,颜色深多为浅湖、湖沼或前三角洲沉积。
3, 泥质岩
泥级质点(主要指粘土矿物)含量超过50%的沉积岩称泥质岩. 泥质岩与粉砂岩一起(即细碎屑岩)可占整个沉积记录的50%以上,位居第一。细碎屑岩或泥质岩可沉积在各种大陆、海洋和其间的过渡环境中。
泥质岩的研究意义:
泥质岩中的有机质是生烃源岩;也是形成油气圈闭的盖层。粘土矿物含量高的泥质岩石陶瓷工业、耐火工业以及国防工业的源料。泥质岩的封闭性好,在成岩过程中外界的物质交换少。其微量、稀土元素特征最接近原始沉积环境的地
球化学条件,它是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泥岩的特征
a, 泥岩颜色与沉积或成岩地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如黑色代表还原环境和有
机质含量高,红色代表氧化环境,蓝绿色代表无机还原环境。
b, 组成泥岩的主要矿物为高岭石、埃洛石、伊利石、蒙脱石等粘土矿物。
c, 泥质岩的结构呈泥质结构.
d, 泥质岩的构造特征与压实作用有关。
2), 泥岩的主要粘土矿物
a, 高岭石:
是最常见的粘土矿物. 肉眼鉴定为白色-浅灰色, 硬度小, 指甲刻得动, 土状断
口。有吸水性,与水变软,有可塑性。颗粒很细,在普通显微镜下,只有微弱光
性,低正突起。扫描电镜下可见单个晶体为六边形,集合体呈手风琴状。是硅酸
盐矿物在温暖潮湿的弱酸性环境下风化的产物。
b, 蒙脱石:
也是常见的粘土矿物,褐灰色-灰白色,土状结构,硬度小。吸水性很好,
遇水膨胀厉害。 普通显微镜下呈鳞片,低负突起。扫描电镜下,集合体特征为
絮状、菜花状和云朵状。是酸性火山岩、火山凝灰岩、火山玻璃在碱性条件下未
充分风化的产物,在酸性条件下充分风化可转化为高龄石。
c, 伊利石
又称水云母,由于含钾离子高,故颜色为浅灰-浅灰绿色,土状结构,硬度
小,吸水性差。普通显微镜下微细小片状,干涉色中等,平行消光。扫描电镜下,
单晶呈边界圆滑的片状,集合体成蜂窝状。伊利石也是风化成因的,形成与低温、
排水不畅通的碱性条件下。
3), 泥质岩分类
a. 根据泥岩的矿物成分类(以x -衍射定量分析结果对粘土岩分类)
高岭石粘土岩:高岭石含量>50%.
蒙脱石粘土岩:蒙脱石含量>50%.
伊利石粘土岩:伊利石含量>50%.
伊-蒙混生粘土岩:伊利石和蒙脱石含量相近。
b. 根据泥质岩中的混入物分类
粉砂质泥岩: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粉砂质含量为25-50%。
砂质(或砾质)泥岩: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砂(或砾石)含量低于50%,
多位重力流沉积。
钙质泥岩: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方解石含量为25-50%。
铁质泥岩: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另铁矿或赤铁矿含量为25-50%。
炭质泥岩: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腐植有机质含量为低于50%。
黑色泥岩: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腐泥有机质含量较高。
第 四 章自生沉积岩中的碳酸盐岩类
从矿物的“生成”的一角度出发,沉积岩中的矿物可归纳为两大成因类型。
它生矿物(Allogenic minerals): 沉积岩所含的矿物是从母岩继承来的,即
在形成作用开始之前就已经生成或已经存在的矿物。其继承来源为:陆源碎屑矿
物、火山碎屑矿物和宇宙物质。
自生矿物(Authigenic minerals):是在沉积岩的沉积和成岩过程中以化学或生
物化学方式新生成的矿物。来源和成因:真溶液、胶体溶液化学沉淀,生物化学
作用、成岩胶结作用、溶蚀-交代作用和有机质降解作用等.
碳酸盐岩类概述p227:
自生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含量超过50%的沉积岩类称碳酸盐
岩。 常见的碳酸盐岩为灰岩、白和菱铁岩。碳酸盐岩估计只占所有沉积岩的4%
左右,但在分布在大陆表层的沉积岩中,它却可占10-35% ,是最重要的一类自
生沉积岩。碳酸盐岩的绝大部分都沉积在海洋环境中,少数沉积在湖泊内,都是
化学、生物和机械复合沉积作用的产物。
碳酸盐岩既是生烃源岩又是油气储集层,它蕴藏着世界近一半的石油;同时,还
是生产石灰、水泥等的主要原料,也可直接用于建筑材料。在化学、钢铁工业中
也有广泛用途。
第一节 碳酸盐岩的基本特征
矿物成分:古代碳酸盐岩以低镁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铁矿为主,现代碳酸盐沉积
物中还有高镁方解石和文石。次要矿物成分有石膏、天青石、重晶石、黄铁矿、
海绿石及陆源碎屑矿物。
1,方解石:按化学成分又可分为:
低镁方解石:化学稳定性好,在许多动物(有孔虫、三叶虫等)的原始骨骼中可
含,在现代碳酸盐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都常见低镁方解石。
高镁方解石:化学稳定性随PH 值的降低而下降,容易向低镁方解石和白云石转
化,所以只能存在于现代碳酸盐沉积物中。只能存在于某些动物(海百合茎、 红
藻)的体内,在现代碳酸盐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都常见低镁方解石。
2,白云石:化学稳定性好,自然界中的灰岩常白云岩化。白云石形成在 Mg :Ca
比值高、温度高、盐度高和较高Ph 值的蒸发作用强的条件下。晶形好而粗大,
菱面体中央有雾心. 正交镜下干涉色位高级白。茜素红染色不着色。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 (p187)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既有与陆源碎屑岩相似的结构组分(如非生物造架灰岩
由骨架颗粒、泥晶、亮晶和空隙四种组分构成),同时还有与碎屑岩不同的生物
造架结构。可分为两种:
1),原地生长的造礁生物骨骼组分:珊瑚类、海绵类、藻类和苔藓虫类等造礁
生物固结在沉积基地原地生长,形成水下或接近水面的建隆,建隆的格架构件是
生物骨骼。
2)颗粒主要有6种类型:
生物碎屑、内碎屑、鲕粒、团粒、核形石、藻屑
a. 生物碎屑:生物硬体经波浪、潮汐作用破碎、搬运、磨蚀之后再沉积下来的颗
粒状物制称生物碎屑。这种生物碎屑通常不能完整地保留生物化石的形态,但根
据其显微结构特征,可以鉴别大的生物门类。常见有如下显微结构类型:p189
b, 内碎屑:
未固结或半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经波浪、潮汐或风暴作用破碎、搬运、磨蚀
之后再沉积的碳酸盐颗粒称内碎屑。
内碎屑的特征:内部结构单一,或含生屑及其它碎屑,据一定的磨圆度,共同特
点是具有颗粒形态。
c, 鲕粒
具有核心和同心圆包壳的球形颗粒称鲕粒。鲕粒的核心常为内碎屑、生屑或
其它碎屑;
真鲕:包壳的厚度大于核心半径,又称厚皮鲕。
薄皮鲕:包壳的厚度小于核心半径。
复鲕:几个鲕粒由被大的包壳包裹。
鲕粒的成因:在动荡条件下形成的,波浪牵引核心颗粒运动,在运动中逐层裹上
包壳,使颗粒越来越大,直至大到波浪能量不能驱动它为止。因此,复鲕和厚皮
鲕代表高能环境,薄皮鲕代表相对低能条件。
d, 团粒(球粒): 无核心和内部结构的球形颗粒。
成因:生物粪粒或磨圆的内碎屑。常出现在气候温暖的碳酸盐台地环境,开阔海
及陆棚环境少见。
e, 藻屑: 藻类生物骨骼破碎形成的碎屑或藻粘液与粘结一起产生的藻凝块。
特征:颗粒表面具粗、细孔或斑状结构。
f, 核形石:围绕砾屑或砂屑由藻粘液粘结作用产生的具包壳的颗粒。通常包壳
不对称,包壳形态随核心形状变化的,粒度较大。产生于潮间带潮池环境或泻湖
环境。
3), 泥晶:与碳酸盐颗粒同时沉积的、粒径小于0.005 mm 的 细粒碳酸盐质点。
4), 亮晶:在同生和成岩阶段由化学沉淀作用形成的、充填在 碳酸盐颗粒之间的方解石称亮晶。
5), 孔隙:
陆源碎屑岩 与 碳酸盐岩 的组分对比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类型
礁灰岩的障积结构
叠层石灰岩的粘结结构
礁灰岩的格架结构
泥晶支撑结构
颗粒支撑泥晶充填结构
颗粒支撑亮晶胶结结构
第四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成因分类
a. 泥晶灰岩(Mudstone)
基质支撑, 颗粒含量
b, 颗粒泥晶灰岩(Wackestone) : 基质支撑, 颗粒含量>5%.
c, 泥晶颗粒灰岩(Packstone) :颗粒支撑, 泥晶充填. 泥晶为主, 亮晶较少,颗粒含量>40%.
d, 颗粒灰岩(Grainstone)
颗粒支撑, 亮晶充填,颗粒为主, 泥晶较少. 颗粒含量>60%. 颗粒石灰岩常呈
浅灰色至灰色,中厚层至厚层或块状。颗粒可以是生物碎屑、内碎屑、鲕粒、藻粒、球粒(团粒)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冲洗干净、分选好的颗粒石灰岩,通常代表水浅、波浪和流水作用较强烈的环境,其中灰泥被簸选走,颗粒被亮晶方解石胶结,波痕、交错层理及冲刷构造常见。
f, 叠层石粘结灰岩(Stromatolitic limestone): 由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藻类(还有细菌)等在固定基底上周期性繁殖形成的一种纹层状灰岩.
g, 生物骨架灰岩(framestone)
原地生物(如珊瑚)骨骼结构和群体生物生长所组成的骨架。在原地生物松散格架的阻挡和捕获作用下,大量灰泥陷落在生物格架之间可形成障积岩; h, 障积灰岩(Bafflestone)
以海棉及藻类生物骨骼为造架构件。构件之间被含生物碎屑和内碎屑的泥晶或亮晶充填。海绵体颜色深。镜下成平行片状结构,形似树枝状。通常出现在礁核相。 i, 漂砾灰岩(Floatstone)
碳酸盐内碎屑砾或礁块砾漂浮在泥晶之中,泥晶支撑无亮晶。
常出现在礁前滑塌沉积或碳酸盐重力流沉积之中。
j, 砾屑灰岩(Rudstone)
碳酸盐内碎屑砾或礁块砾含量高。形成颗粒支撑,泥晶或亮晶充填。 常出现在礁前滑塌沉积、碳酸盐重力流和风暴沉积之中。
第六节 白云岩的特征及类型p231
白云石含量大于50%的碳酸盐岩称白云岩。白云岩是碳酸盐岩中的另一大类岩石,可单独产出,也可与石灰岩或砂岩等共生,或者在石灰岩中以斑块、条带形式存在。白云岩风化面常布满方向杂乱的“刀砍纹”,沉积构造则与石灰岩相仿。 除前寒武纪白云岩可含结构纤细的藻细胞痕迹化石外,寒武纪和以后的白云岩一般没有化石,或者只有化石的假像。较纯的白云岩多呈结晶结构,少数呈鲕粒、内碎屑或藻粘结结构而很像相当的石灰岩,有时则与石灰岩有明显的交代关系,可在石灰岩和白云岩之间构成连续的过渡岩石系列。
第七节 白云岩的的成因
目前白云岩的的成因可分为俩种模式:毛细管浓缩模式,混合水模式 1,毛细管浓缩模式:
条件:在高蒸发量的条件下,海水的盐度增高,镁、钙比(Mg/Ca)增高,和高Ph 值升高,出现浓缩海水。形成于碳酸盐海岸边缘的蒸发岩相带中。
白云石化过程:在海平面附近的灰质沉积物内存在微孔隙并相互连通构成毛细管,通过毛细管不断吸附海水溶液,并产生蒸发作用。蒸发过程主要失去的是纯水分子,带走的碱金属离子很少,因此毛细管水的盐度和Ph 值不断升高。在此条件下,最先达到饱和的是Ca +2离子,常以硫酸钙(石膏)的形式充填部分孔隙。毛细管水中失去部分Ca +2离子后, Mg/Ca增高。Mg +2离子饱和,然后以碳酸镁(白云石)交代碳酸钙(方解石),从而实现灰质沉积物的白云岩化。由于方解石转化为白云石,体积少有缩小,因此毛细管吸附(泵吸)作用可以不间断地进行。
毛细管浓缩模式的产物及其特征:
同生蒸发岩相白云岩
形成厚层白云岩,分布较稳定(如:华南嘉陵江组白云岩)
白云岩颗粒较小,细-中晶结构,含石膏,灰岩的原生结构时常消失。 常出现在台地边缘及台地内碳酸盐蒸发岩环境之中。
2,混合水(Mixed water)模式 :
所形成的白云岩称混合水白云岩(Dorag dolostone )。最早由Badiozamani (1973)在研究美国威斯康星州中奥陶统白云岩时提出。他首先用实验方法证明,含0.5-3.0%左右海水的海淡混合水对白云石极度过饱和而对方解石不饱和,所以,当这种混合水作用于方解石时就会引起白云石化。(图16-5)。
海水和淡水混合作用可产生在多种沉积环境中:
海平面下降期的台缘建隆(滩相、丘相、礁相),形成白云岩化灰岩-残余结构白云岩;
海平面下降期的潮间或潮上带,形成白云岩化灰岩-残余结构白云岩;
淡化(半咸水)泻湖中,海水与大气降水或高水头地下淡水混合,形成结构负残余结构白云岩-纯白云岩
3,白云岩产出的五种形式:
1) 层状纯白云岩: 其中白云石含量95%以上。这种白云岩风化面常见方向杂乱的 “刀砍纹”,风化颜色为米黄色。镜下呈结晶粒状结构、无残余的灰岩结构。
对这类白云岩的成因目前争论较大。
2)残余结构(灰质)白云岩:其中白云石含量75-50%,另有小于50%的方解石,具残余的鲕粒、内碎屑、生物碎屑等结构。明显是白云石交代不充分原灰岩中的方解石成因的。
残余结构:灰岩中的方解石被白云石交代的不充分, 其原始结构仍能看出.
3)负残余结构(含灰)白云岩:其中白云石含量95-75%,另有小于25%的方解石,具负残余的鲕粒、内碎屑、生物碎屑等结构。明显是白云石交代较充分原灰岩中的方解石成因的。
负残余结构:灰岩中的方解石被白云石交代的很充分, 其原始结构仅在单偏光下可看出, 正交镜下无法看出.
4)白云岩化灰岩:其中白云石含量25-50%,方解石含量大于50%,鲕粒、内碎屑、生物碎屑等结构局部被破坏,整体保留完好。
5)条带形式存在夹在灰岩之中,主体为灰岩,与石灰岩有明显的交代关系。 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区别:
方解石在单偏光镜下无色,正交镜下呈高级白, 晶体的自形程度不好; 方解石双晶纹平行锐角对角线; 茜素红-S 染色后呈紫红色; 滴5%稀盐酸,灰岩强烈起泡, 白云岩“不起泡”
白云石由于有杂质染色, 在单偏光镜下呈浑浊的灰色,正交镜下呈高级白。菱面体晶形, 晶体的自形程度较方解石好,可见环带构造及雾心; 双晶纹平行菱面体钝角对角线; 茜素红-S 染色不变色; 滴5%稀盐酸不起泡或微起泡
.
第 五 章 自生沉积岩中的硅质岩类
硅质岩概述p236:
自生硅质矿物(二氧化硅) 含量超过50%的沉积岩称硅质岩或硅岩,欧美国家或国际上则多统称为燧石岩(Chert )。其主要矿物成分是自生石英、玉髓和蛋白石。在数量上硅质岩虽然被排在沉积岩中的第四位,但较之砂岩、碳酸盐岩等却要少得多而且分布极不均匀。前寒武纪是硅质岩的产出高峰期。
在北美、欧洲、非洲等地的古老地盾上由燧石和铁质岩共同构成的巨厚燧石铁建造,至今仍大面积地完好保存着。
在我国的华南还保留震旦纪硅质岩系(陡山驼组)。晚古生代我国华南、新疆、内蒙及造山带区都保留一定数量的硅质岩。硅质岩可形成于从大洋中脊-远洋盆地-大陆边缘的各种沉积环,硅藻岩还可产生在湖泊环境中。
硅质岩研究意义:
研究硅质岩系的生物地层及构造环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因此,国际上硅质岩研究的高潮正在兴起。
硅质岩有多种工业用途。如燧石以其硬度大,可作为研磨原料和硅质耐火材料;碧玉也以坚硬致密和色泽美丽作为细工石料。硅藻土因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在日用化工、制糖业和净水工业等多种部门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第一节 硅质岩的基本特征
1, 颜色:
不同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环境) 形成的硅质岩颜色各不相同, 开阔远洋盆地相硅质岩可能为红色、米黄色或灰白色;洋中脊和与海底火山活动相关的硅质岩系可能为灰绿色-碧绿色;裂谷盆地中的硅质岩常为黑色-深灰色-墨绿色。总之,硅质岩的颜色多样且有一定的环境意义。
2, 矿物成分
硅质岩中常见的主要矿物成分:蛋白石(非晶质) 、玉髓(隐晶结构) 和自生石英(结晶结构) 。其他混入物含量较多的有:粘土矿物、火山物质和有机质,数量少的碳酸盐矿物,磷酸盐矿物、黄铁矿、菱铁矿、海绿石、锰矿等等。 3, 层型及沉积构造
硅质岩大多数成薄-极薄层状(连续稳定的条带状)产出。内部具均一状,
水平纹理构造,浊积极等深流硅质岩具递变、交错层理完整的鲍马序列。 4, 硅质岩结构特征:
硅质岩的成因不同,其结构特征明显不同,u
1)化学结构:表现为显微镜下的隐晶-结晶结构。原始胶体化学沉淀形成非晶质-隐晶结构,成岩期重结晶变为结晶结构。
2)生物结构:浮游生物骨骼原地沉积下来形成相应的生物结构,常见有三种生物结构:
硅藻生物结构
海绵骨针生物结构
放射虫生物结构
还可能混有其他生物,如:牙形石、有孔虫及生物碎屑。
3)颗粒结构:在一定的搬运与沉积动力条件(浅水牵引流和深水的重力流、内波浪、内潮汐、等深流)下,也会形成硅质岩的碎屑结构。常见的硅质岩碎屑有: 内碎屑结构
鲕粒结构
团粒结构
生屑结构
4)硅化残余结构(次生硅质岩结构):
非硅质原岩(凝灰岩、灰岩)在成岩期被硅化形成的硅质岩,时常一定程度的保留原生结构特征,称硅化残余结构。常见有两种类型:残余火山凝灰结构,残余生屑结构
第二节 硅质岩的分类
1,按产状划分
层状硅质岩(国内也称燧石岩):以稳定层状产出。
结核或条带状硅质岩(或燧石结核或燧石条带):以结核或条带状产出。 2,按主要硅质矿物划分
蛋白石硅质岩(或蛋白岩、蛋白土):主要由蛋白石构成。
玉髓硅质岩:主要由玉燧构成。
石英硅质岩:主要由自生石英构成。
3,按结构划分
v. 具粘结结构
有藻纹层:叠层石硅质岩(或藻叠层硅质岩)
无藻纹层:藻迹硅质岩
v. 具生物结构
以硅藻为主:硅藻岩(或硅藻土)。
以放射虫为主:放射虫岩。
以海绵骨针为主:海绵岩。
v. 具颗粒结构
颗粒为鲕粒:鲕粒硅质岩。
颗粒为内碎屑:内碎屑硅质岩。
颗粒为团粒:团粒硅质岩。
颗粒为较零星的硅质生物:含硅藻(或放射虫、海绵骨针)硅质岩。
考 试 类 型
一)根据讲课和实习内容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二)判断下列描述或结论是否正确,对者打“ü”,错者打“û” (每题4分,共20分)
三)名词和术语解释(每体2分,共20分)
四)问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41
绪 论
第一节:概 念 和 术 语
1,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
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在地球表面出露面积最广(75%).
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 沉积岩石学 (Sedimentary petrology)
是研究沉积岩(包括沉积矿产)的特征、成因、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学科,它是“岩石学”的一支独立分科。
第 一 章 沉积岩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第一节:沉积岩的形成条件
沉积岩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1).常温和常压,
沉积岩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相对于岩浆岩的形成而言属低温低压或常温常压。
2).水和大气的作用,
3).生物及生物作用的参与。
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生物及生物作用的参很常见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A )由生物遗体直接堆积成岩石,如生物礁灰岩、岩生屑灰岩和煤等;
B )是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制造沉积岩的原始产物(如:粪粒、生物打洞产生的团粒等及生物粘液);
C )生物活动(细菌)改变沉积和成岩介质的水化学条件。从而促使某些化学物质的沉淀和自生矿物的形成。
第二节:沉积岩的原始物质及来源
沉积岩原始物质是多来源的,主要有4种 :
1, 母岩的风化产物(碎屑物质、化学物质和不溶残积物),
母岩: 可以是任何早先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它为沉积岩提供原始物质。
母源区:位于侵蚀基准面之上,被风化和剥蚀并提供沉积物质的地区。又称物源区或剥蚀区。在母岩区,母岩通过物理或化学风化作用进行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形成各种风化产物。
1) , 物理风化作用
在表生条件下,由温度的变化、水的作用、冰的作用、风的作用、生物作用以及晶体生长等所产生的母岩的机械破碎 。
物理风化的产物:
大小不等的碎屑物质,常见有岩石碎块(岩屑)、石英、等及各种重矿物(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电气石等),它们是母岩的缩影或矿物继承物。
2) 母岩的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过程:
指在水、氧、二氧化碳、细菌等因素的作用下,母岩所产生的化学分解。例如:长石化学风化至水云母水分子和氢氧根加入,至高岭石钾及其他粒子分离进入真溶液,最后风化为蛋白石和铝土矿可进入胶体溶液。
母岩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
1)真溶液(离子)和胶体溶液(化合物的胶体颗粒)以化学物质(溶解产物)形式,通过水流搬运到沉积区。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再通过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形成沉积岩的自生矿物。
2)不溶残余物质,其中以粘土矿物为主,故又称粘土物质。通常以悬浮物的形式搬运到沉积区。
母岩风化提供的原始沉积物质有三种:
a, 碎屑物质(不同成分的砾石、砂粒和粉砂粒)―― 物理风化而形成
b, 化学物质(是产生自生矿物的主要物质来源)―― 化学风化而形成
c, 粘土物质(不溶残积物)―― 化学风化而形成
2, 火山物质,
1), 火山集块和火山角砾(>2mm ) ,直接降落到沉积盆地或降落后通过短
距离的搬运再沉积到沉积盆地中。
2), 细的火山碎屑(
3), 火山灰, 火山喷发后可能在空中漂浮很远。
3, 有机物质及生物壳体,
中生物所提供的原始物质的数量仅次于母岩风化产物,特别是在碳酸盐岩、硅质岩和可燃有机岩中最为丰富。
4, 宇宙物质等
在沉积岩中所占比例虽少,但十分有意义,它是地质时期星际事件的记载,常见有:陨石球粒体、宇宙尘。
第三节: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过程
源区产生的原始物质通过水、空气、冰等介质的搬运,可能会有两种结果: a, 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下来被埋藏的越来越深,最后变为成层的岩石; b, 在沉积不久后,被更强烈自然营力或由自身的重力作用再搬运到它处沉积下来。
因此,在许多环境中,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过程难以截然划分。最典型的实例是河流环境和滨海环境,河流中的水流和海边的破浪与潮汐能量变化万千,沉积物再搬运的过程经常发生。
这就是我们把搬运和沉积过程放在一起讲的原因。
根据搬运、沉积的介质和动力过程的不同,可分为6种搬运和沉积过程(作用): 1, 牵引流的搬运和沉积过程.
2, 重力流的搬运和沉积过程.
3, 风的搬运和沉积过程.
4, 冰(冰川和浮冰)的搬运和沉积过程.
5, 化学搬运和沉积过程.
6, 生物沉积过程.
1 ,牵引流的搬运和沉积过程(p165)
牵引流:
是指低粘度、低密度的水流,如一般的河流、海洋沿岸流、潮汐流等。其
中所含悬浮状固态颗粒不多,因而其物理沉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底载荷的牵引。
(1), 牵引流(Tractive current)搬运
以搬运介质(水和气流)的流动能量驱动沉积物运动的方式,称作牵引流搬运。
牵引流的能量大于沉积物被启动的能量,沉积物被搬运;当能量不能维持
沉积物继续运动,则沉积下来。所以在牵引流载体中既有搬运过程又有沉积过程。
(2), 牵 引 流 搬 运 的 对 象:主要是不同大小的碎屑物质,包括巨砾、砾石、粗中细和极细砂粒、粉砂以及粘土物质。
(3),影响牵引流搬运的因素
影响牵引流搬运能力的因素分 3 个方面:
1)流体自身的密度、粘度、流速、水深等,其中流体的密度和流速是主导,因为牛顿流体质量(密度)乘以流速的平方决定了流体的动能大小。
2)被搬运颗粒的大小、比重(密度)、形态以及颗粒迎流面与流向的夹角等,颗粒的比重乘体积再乘摩擦系数为静止颗粒被启动所需要的牵引力。
3)流体搬运空间的底床形态和摩擦系数,如:平滑的底床、凹凸不平的底床和松软的底床摩擦系数各不相同。
(4)牵引流的流动方式和佛劳德数公式
a,层流:流线平行、水流平稳的水流称层流。
它的总牵引力主要表现为平行流向的力;由于底部层流受底床摩擦力的影响,流速相对较小,上部层流速度相对较大.
b, 紊流:水流湍急、流线紊乱、充满了漩涡的急湍流动的流体,
紊流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互相掺混。
(5)牵引流的流态(Flow regime)
牵引流在流动过程的内在能量和流体力学状态可称为流态。
它与牵引流总牵引力(水动力)密切相关。其大小可常用一个状态函数来衡量.
佛罗德数是表示惯性力与重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Fr V gD
V :为水流流速, g :为重力加速度 D:为水深。
Fr 被称为佛罗德数, Fr愈大,水动力也愈大。
d, 牵引流的流态分类
按Fr 的大小可将水流分为三种流动状态:
Fr<1时,为低流态(缓流) ,大致相当于河流下游(水深流缓)的状态; Fr>1时, 为高流态(急流) ,大致相当于河流上游(水浅流急)的状态; Fr = 1时,为临界流态。
(5), 牵引流的搬运方式
三种搬运方式,
1)悬浮搬运:较小、较轻或片状颗粒:细碎屑物(粉砂)和粘土物质被启动浮在水中很难下沉的状态称悬浮液,震中搬运方式为悬浮搬运。
如:黄河水悬浮搬运量最大。
2)跳动(跃)搬运: 较大、较重或粒状颗粒:在牵引流底部的碎屑颗粒,时浮时落的运动方式,为跳跃搬运。
3)滚(挪)动搬运: 更大、更重的颗粒:在牵引流流动过程中,底部碎屑颗粒的迎流面承受水流的推动力,当这种推动力大到足以克服有颗粒重量与底摩擦系数决定的摩擦力时,颗粒就会沿底部以滚动或挪动的方式被搬运,通常称为滚动搬运。
(6) , 牵引流的分选作用 (p167)
分选性:碎屑颗粒大小均匀程度。
产生分选性的原理:不同的流速的水流搬运不同大小范围的碎屑颗粒,当其流速减小或水深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就或有一定大小范围的碎屑颗粒沉积下来,这就是牵引流沉积的分选作用。
在离母岩区不远的山前地带,分选作用最弱,河流下游的分选要强于上游,海湖浅水环境的分选要强于河流,也强于较深水的泻湖,而潮汐海滩的分选几乎总是最强的。
影响碎屑磨圆度和细粒化程度的因素
a, 搬运距离及搬运的强度:搬运距离越长磨损越厉害,但更重要的是水流能量和搬运的强度,如:海滩环境下波浪往返冲洗颗粒被磨损十分厉害,所以海滩砂圆度和分选性最好。搬运方式为滚(挪)动或跳跃搬运,磨蚀相对较强,悬浮搬运模式相对较弱;
b, 颗粒自身形态和物理性质: 抗磨强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大体是石英、电气石、十字石、尖晶石、石榴石、长石、绿帘石、锆石、角闪石、磁铁矿、磷灰石、方解石。
(7)牵引流的沉积构筑方式和加积类型
几乎在任何牵引流为主的沉积环境中,都会产生沉积作用,但在不同水动力环境中沉积物沉积构筑的方式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沉积构造类型。
a, 高流态:Fr >1(如河流上游,水浅流急)状态情况下, 边界层粒度较粗,大多会沿底面快速滚(挪)动,纹层将呈平行流向的平面状叠置形成平行层理。
b, 低流态:Fr
c, 水浅流速很小,沉积底面也是平坦的,纹层也呈平面状叠置,但这时底载荷粒度也相应变得很细,形成水平层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d, 当环境水体长期安静少动的状态才可能由泥级悬浮载的极缓慢沉降构筑出没有纹层的块状沉积物。
2, 重力流的搬运和沉积过程.
(1), 重力流定义
又称密度流,是一种沉积物和水混合而形成的高密度、高黏度的、涌浪式流动的非牛顿流体。它与牵引流的区别在于沉积物自生与水混合在一块整体流动,在重力流的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沉积物运动是主动的;而在牵引流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沉积物是被动地运动。
重力流与牵引流的区别:
重力流
高密度、高黏度、涌浪式流动的非牛顿流体.
沉积物与水混合在一块整体流动,
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沉积物运动是主动的.
牵引流
低粘度、低密度的牛顿流体,
以搬运介质(水和气流)的流动能量驱动沉积物运动.
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沉积物运动是被动的.
(2), 重力流分类
重力流可在水上发生,也可进入水底形成水下重力流。Middeleton and Hampoto, 1973) 根据重力流的支撑类型和流动状态将水下重力流分为四种类型:
a, 碎屑流(Debris flow)(泥石流)
b, 颗粒流(Grain flow)
c, 液化流(liquefied flow)
d, 浊流(Turbidity current)
a. 泥石流(Debris flow
定义: 大小不等的碎屑物与粘土物质和水混合而形成的高黏度、高密度重力流。
支撑机制:流体靠其中的基质支撑,泥石流产生的条件是具备一个大于5度的斜坡。
沉积产物:水上泥石流沉积形成冲积扇的主体沉积物(扇砾岩、砾质泥岩),进入牵湖或浅海形成扇三角洲,在深海大陆斜坡下形成深海扇.
沉积物特点:泥质砾岩、含砾泥岩,分选型,磨圆差、泥、石混杂沉积。 b, 颗粒流
定义:靠自身重力重力沿斜坡运动的流砂。
支撑机制:颗粒之间碰撞产生排斥力,自然界较少见。
沉积产物:块状或递变层理砂岩
c, 液化流(liquefied flow)
定义:富含水的砂质或砂泥质沉积物,在上覆压力或突发外力(地震、海啸等)激发下,内部流体运动产生超空隙压力,导致沉积物液化变成重力流,然后沿斜坡流动形成液化流。
支撑机制:内部水沸腾产生的空隙压力。
沉积产物:形成薄-中层砂岩,具泄水沟造(泥质充填的泄水管和合叠状构造)。 d, 浊流(Turbidity current)
定义:浊流是在水下斜坡上产生的,含大量自悬浮颗粒(泥砂)和水分、以紊乱状态流动的重力流。
支撑机制:流体内部的紊流上举力
沉积产物:形成具鲍马序列的浊积砂岩,夹在深海或深湖泥岩中。鲍马序列反映了由重力流向牵引流转化的过程。
3,风和冰川的搬运和沉积作用(自学)
4, 冰(冰川和浮冰)的搬运和沉积过程(自学).
5,化学(真溶液和胶体溶液)的搬运和沉积过程
(1) 胶体溶液的搬运作用
低溶解度的金属氧化物(如:Al2O3,SiO2, Fe2O3, MnO, P2O5)常常以胶体溶液搬运,胶体颗粒介于粘土颗粒与离子之间,靠布朗运动支撑。由于胶体常带电荷,自然界存在的有正胶体和负胶体之分。同一种胶体中,胶体颗粒带相同电荷,相互之间互相排斥,所以难以沉淀。
(2) 胶体沉积过程
正负胶体相遇、介质PH 值变化导致胶体质溶液中和,胶体颗粒之间的相互排斥力消失了,则它们就会相互凝聚为大的质点,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下沉,成为胶体沉积物。 纯化学沉积硅质岩、铝土岩、锰质岩、铁质岩就是胶体沉积成因的。
(3), 真溶液的搬运作用
化学风化产生的K+1, Na+1, Ca+2, Mg+2, Fe+2, Sr+3, Ba+2, Cl-1, CO3-2, SO4-2离子呈真溶液搬运,在陆相江、河、湖泊中,这些离子浓度低,所以通常为淡水,它们不易沉淀,大部分被搬运到海洋之中。
(4), 真溶液沉淀作用
真溶液物质被搬运到海洋或湖泊之后,在蒸发量大于淡水补给量的条件下,离子的容积度达到饱和-过饱和状态,开始沉淀形成盐岩沉积,沉淀顺序为:碳酸盐(方解石、菱铁矿、白云石)-硫酸盐(天青石、石膏)-卤化物(钾盐、食盐)。
6 生物沉积过程
由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物质的迁移和聚集作用称生物沉积作用。
(1), 生物造岩作用
生命的实质就是生物能动地利用外部物质和能量在从分子到整个个体的多个层次上进行自我复制。从沉积学角度看,它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或途径来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聚集。
υ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生物骨骼、硬壳和有机质
ϖ改变环境的物化条件
ω机械捕集或粘结
(详见教科书P185)
(2), 生物沉积构筑沉积岩的方式
生物原地生长-造架式构筑(如:生物礁、叠层石、生物丘、原地煤). 生物遗体被搬运后与其它造岩原始物质混合式构筑.
作为化石原地保存在沉积岩中.
生物作用改造沉积介质条件(催化沉积作用).
第三节:成岩作用(Diagenesis) p198)
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都是松散的,要变成坚硬岩石,就要经过成岩过程。
广义的成岩作用:沉积物从最后沉积下来的那一时刻起一直到变质或风化之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总称为成岩作用.
狭义的的成岩作用:沉积物从其被埋藏下来到变质或风化之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作用.
1,成岩作用的类型
沉积物的压实和压溶作用
氧化-还原作用
胶结作用
溶蚀和交代作用
重结晶作用
(1)沉积物的压实和压溶作用
a, 压实作用: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盖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形变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并逐渐固结。这种单纯机械压缩-固化作用称为压实作用。
b, 压溶作用:沉积物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所承受的来自上覆层的压力或来自构造作用的侧向应力超过正常孔隙流体压力时,颗粒接触处的溶解度增高,将发生晶格变形的溶解作用。
(2)氧化-还原作用: 随着成岩过程深入,由氧化型成岩环境转化为还原型成岩环境,低价矿物的阳离子升价,形成新矿物,这种作用为氧化-还原作用, 如:灰绿色泥岩中的氧化亚铁转化为三氧化二铁,形成紫斑。
(3)胶结作用(Cementation):彼此分立的颗粒被胶结物焊结在一起的作用称为胶结作用,胶结作用是通过粒间水的沉淀、颗粒的溶解再沉淀和粒间作用而实现的。
(4) 溶 蚀 和 交 代 作 用
A , 溶蚀(Corrosion ):沉积物、胶结物或其它矿物在成岩过程中,被水局部溶解称为溶蚀,残留下来的部分就具有溶蚀结构。 溶蚀总是从颗粒表面、颗粒、基质内的裂缝等部位开始再逐渐扩展开来。
B, 交代作用(Replacement): 一种矿物置换另一种矿物的同时还保持原矿物的大小和形态化学过程叫交代.能够显示这种置换关系的结构称为交代结构。
交代结构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a, 漂浮自形晶结构
b, 交代假像结构
c, 交代残余结构
d, 交代阴影状结构
(5) 重结晶作用(Recrystallization):一般重结晶作用指矿物在不改变基本成分的同时为减小表面能,而自然增大粒度的作用,伴随有体积减小。广义重结晶还包括玻璃质或非晶质向晶质的转化、晶格的调整等,如;火山碎屑中的酸性玻璃转变成隐晶的长英质矿物、蛋白石转变成玉髓或进一步转变成石英,胶磷矿转变成磷灰石等。
2, 成岩作用的阶段划分(p196)
早期成岩作用
(1)同生阶段及同生作用:沉积物沉积下来到被埋藏之前为同生阶段,在此阶段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成同生作用。
(2)浅埋成岩作用:指同生作用之后一直到沉积物固结为止为浅埋成岩阶段,发生在此阶段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称成岩作用。伴随上覆沉积物厚度的增大,浅埋成岩作用条件的总体变化趋势是温压升高、层间连通性变差,开放系统变为封闭系统,孔隙水和厌氧细菌的间接生物化学作用增强,Eh 值降低。 晚期成岩作用
指沉积物固结之后至变质或风化作用开始的为晚期成岩阶段,在此阶段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称晚期成岩作用。 此时,层间封闭系统转化为开放闭系统,外来物质进入,导致已固结沉积岩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的进一步变化。
(3)深埋成岩作用:指已固结的沉积岩在上覆沉积物厚度进一步加大、温压进一步升高直到变质作用之前所经历的所有作用,这时沉积物的埋深相对较大。在深埋成岩作用中,生物作用一般都已停止,沉积物中的孔隙已大大减少,内部的相互连通性也变差,孔隙水大多已成为“囚水”。但是,当较高压力或差异压力条件下剪切作用使固结岩石产生大量裂隙时,会有各种流体顺裂隙通过而导入较多外来物质。岩石的成分和结构等都会顺应物化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4)表生成岩作用: 指坚固沉积岩因盆地抬升而逐渐上升到潜水面附近时,受渗流和潜流大气降水影响所发生的作用。主要作用有溶蚀作用、氧化作用。作用条件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Eh 值较高,盐度很低,pH 值则在渗流水中较低(中偏弱酸性),在潜流水中较高(中偏弱碱性)。
作用强度取决于岩石成分和孔隙状况,通常碳酸盐矿物要比石英和硅酸盐矿物等对淡水更敏感,同时孔隙愈高,表生成岩作用作用愈强。
第 二 章 沉 积 岩 的 特 征
第一节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和颜色
1,颜色直接反映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沉积岩的常见颜色为: 不同级别的灰色系列:
灰白(石英砂岩),浅灰色(粘土岩),灰色(灰岩、泥岩),深灰色(生烃泥岩、含炭灰岩),黑灰色(煤、炭质泥岩、黑色页岩、油页岩);代表不同水深的含有机质的平静环境。
2,沉积岩的物质成分
(1) 沉积岩的矿物成分:
硅酸盐类矿物: 长石、白云母、海绿石、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海泡石及某些重矿物等。
氧化物矿物:硅质岩中的蛋白石、玉髓、自生石英、碎屑石英、铝土矿、赤铁矿等。
盐类矿物: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菱铁矿、石膏、天青石、重晶石、食盐、芒硝、钾盐。
(2) 沉积岩中的矿物类型
从矿物的“生成”的一角度出发,沉积岩中的矿物可归纳为两大成因类型。 它生矿物(Allogenic minerals): 沉积岩所含的矿物是从母岩继承来的,即在形成作用开始之前就已经生成或已经存在的矿物。其继承来源为:陆源碎屑矿物、火山碎屑矿物和宇宙物质。
自生矿物(Authigenic minerals) :是在沉积岩的沉积和成岩过程中以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新生成的矿物。来源和成因:真溶液、胶体溶液化学沉淀,生物化学作用、成岩胶结作用、溶蚀-交代作用和有机质降解作用等.
第二节 沉积构造及成因
沉积构造(Sedimentary structure) : 沉积作用(主要)或成岩作用(次要)在岩层内部或表面形成的一种形迹特征 ,这种形迹表现了沉积岩组分的分布、排列方式和方向。
1,研究意义
沉积构造是划分沉积相、指示沉积作用类型、强度等的重要标志,如:大型交错层理指示低流态牵引流侧向加积过程;青鱼骨刺交错层理指示潮汐潮道牵引流加积过程;水平文理指示静态悬浮物垂向加积。
2,重要或常见的沉积构造(p148)
3,层面构造:
沉积层表面上的沉积构造,包括波痕、各种底痕和底模、雨痕、冰雹痕。由于他们的成因不同,所以在沉积构造的成因分类表中没有列为同一类,但这些沉积构造都发育在层面上。
(1)波痕(Ripple mark ): 指由牵引流的机械作用在沉积物表面上形成的一种规则起伏的底床形态,称为波痕构造。 它广泛出现在砂、粉砂、泥质岩的表面。 描述波痕形态常使用4个定量要素:波长、波高、波痕指数(RI )、对称指数(SI )
按波痕要素分类:
根据波高大小分两类:(反映水流能量大小),小波痕 (H
根据不对称指数分(反映水流形式),对称波痕( SI=1) ,不对称波痕 ( SI>1)
不对称波痕:在单向水(风)流的作用下形成的。迎流坡较缓,背流坡较陡的波痕 。可用于指示沉积物形成时水(风)流的方向。
对称波痕: 在来回运动的水(风)流的作用下形成两坡坡角相等的波痕,为对称波痕。
在三度空间内,波峰的连线为波脊,按波脊的弯曲程度和形态分类:
a, 直脊波痕,b, 波曲脊波痕,c, 舌形脊波痕,d, 菱形脊波痕,e, 新月脊波痕
4, 层理构造(Bedding )
层理是有沉积物以不同方式加积,而在岩层内部形成的纹层状或均一状形迹,它由沉积组分的颜色、成分、力度显示的岩层内部构造。绝大多数层理都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主要与流体的机械作用有关,部分还与化学或生物作用有联系。
层理的构成要素
纹层: 又称细层(Lamina ),是层理中可以划分出来的最小层状单位。
层系(Set ): 可以由一组相同或相似的纹层叠置而成,也可以不含纹层只显示粒度的渐变特征。
层系界面:指两个层系之间的界面。
层系组(Cose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有成因联系的层系叠置而成。
层理的主要类型
a, 水平纹理(层理) ( Horizontal lamination)由与层面平行的、平面状的细
纹层叠置而成的层内构造。
水平纹理的特点:
细纹层呈平面状,相互平行叠置,与层面平行;
纹层厚度多在1mm 以下,少数可达1-2mm ;
常产在粉砂岩、泥质岩或粒度相当的其它岩层内,由颜色或粒度显示。 成因:静水或低流态下部平床垂向加积而形成,或季节变化产生的纹理. b, 平 行 层 理
平行层理的特点:
多个呈平面状的较厚纹层平行于层面叠置,构成平行层理。
纹层厚度多在2mm 以上,常见为10-20 mm;
产在中-粗砂岩、含砾砂岩或粒度相当的其它岩层(亮晶颗粒灰岩)内; 层面上常叠加剥离流线.
成因:牵引流的高流态上部平床垂向加积.
C. 交错层理(Cross bedding)
特征:
纹层与层系面呈斜交关系,平行或向下收敛式叠置构成交错层理的单个层系。纹层和层系界面可以是平面状,也可以是曲面状;
单个纹层的厚度随纹层构成粒度的增大而变厚,从小于1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层系顶界面时常被切割; 在粉砂岩、砂岩、砾岩或粒度相当的其它岩石内都有广泛分布。
成因:牵引流低流态大型或小型波痕侧向迁移-侧向加积而形成。
按交错层理的形态分类 (p149)
根据层系面的形态、上下层系面之间的关系等,交错层理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板状交错层理
特征:上下层系界面平面状,彼此平行,纹层较规则叠置。出现在细-中粗砂岩中。
成因:低流态牵引流成因的直脊波纹侧向迁移。
楔状交错层理
特征:层系面平面状,彼此不平行,延续一定距离可以相交,纹层较规则叠置;出现在细-中粗砂岩中。
成因:低流态牵引流成因的波曲脊波纹侧向迁移。
槽状交错层理
特征:层系界面为下凹的勺形曲面,在岩层不同方位的断面上,曲面下凹的程度不同,一般在垂直流向的断面上比在平行流向的断面上下凹更强。层系内的纹层多呈下凹的曲面;出现在细-中粗砂岩中。
成因:低流态牵引流成因的舌形-新月形波纹侧向迁移。
波状交错层理
特征:浪成波状层系彼此切割,形成波状交错层理。层析界面波浪状,纹层与底层系界面平行,但被上层系界面切割。
成因:浪成波纹垂向加积,或垂向-侧向复合加积,通常叠加切割-侵蚀过程.
另外,还有几种特殊成因的交错层理:(p150)
羽状交错层理
冲洗交错层理
浪成交错层理
丘状层理
风成交错层理
d. 块状和均匀构造
块状层理:在粗碎屑岩中,成分、结构或颜色的分布杂乱无章,不显示文理,
称块状层理(Massive bedding) 。只是快速堆积或重力流沉积过程。有些本来具层理构造的粗粒沉积物,在同生过程中被生物扰动或成岩胶结作用破坏掉,现在也呈块状构造。
均一状层理:在细粒沉积岩中,成分、结构或颜色的分布均匀,没有纹层或纹理显示,称为均匀层理(Homogeneous bedding ),反映了静水沉积物无水平运动的沉积环境。
e. 递变层理(Graded bedding )
递变层理:是一种重要的非纹层状层理,层理中没有任何纹理显示,只有颗粒的粗细在垂向上的逐渐变化。
根据递变趋势,可分为三种递变层理:
正递变层理:自下而上,颗粒由粗到细的递变。
反递变层理:自下而上,由细到粗的递变。
双向递变层理:有最粗的部分向上方向粒下均逐渐变细,称双向递变层理。 f. 波浪-潮汐层理(Wavy-tidal bedding)
脉状层理(Flaser bedding)
特征:脉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这两种层理都是砂、泥互层形成的一种复合层理。泥少砂多(砂包泥)时,泥质呈脉状保存在沙岩之中,为脉状层理层理。
成因:水流的能量周期变化(如潮汐作用)的沉积条件下,涨潮砂质沉积作用为主, 并在沉积物表面形成波痕,平潮时覆盖一层泥。退潮水流冲掉波脊上的泥质,只在波谷部分保留脉状泥质,这样就形成了脉状层理。
透镜状层理:在泥多砂少时(泥包砂),砂只以透镜状或细长条带状夹在泥质沉积物中,砂质透镜体中有时出现交错纹理。
成因:低能沉积为主,周期性出现较高能水流的环境,则形成透镜状层理。 波状层理(wavy bedding):介于脉状与透镜状层理之间的过渡类型就是波状层理 。它是在砂和泥的供应、沉积和保存都较为有利 , 强、弱水动力条件交替的情况下形成的。 在波状层理中 , 砂层与泥层呈波状连续的交替出现。
4. 痕迹化石(Trace fossil)
痕迹化石指一切生物在松软沉积物表面和内部留下的生命体及各种生命活
动的痕迹(遗迹),包括生物挖穴、觅食、逃逸等行为所产生的各类痕迹,如:潜穴、足迹、爬迹、觅食迹、逃逸迹等。目前已将不同的痕迹向生物化石一样进行了形态命名,在不同的沉积环境鉴定出了各有特色的痕迹化石带,痕迹化石研究成了沉积学和生物地层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叠层石(Stromatolitic )
由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藻类(还有细菌)等在固定基底上周期性繁殖形成的一种纹层状构造,其中的纹层称藻纹层,可出现在碳酸盐岩、硅质岩、铁质岩或磷质岩中。
5. 冲刷痕(Scour marks)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上流动时冲蚀出来的痕迹称为冲刷痕.
槽模(flute cast):由于水流的回流作用在泥质沉积物表面上形成冲刷凹槽, 若这种凹槽被上覆的砂质充填,则在上覆砂质层的底面形成一个铸型--槽模。它是一种很常见的冲刷痕,可准确的判断出水流的方向。
6. 暴露构造(exposed uctures )
指已沉积的沉积物表面间歇性地暴露于大气下时所 形成的各种沉积构造的总称。这类沉积构造的形成大多与气候和天气变化有密切 的关系包括刮风、下雨、降雪或冰雹、结冰、阳光曝晒等。这些作用可以在沉积物表面产生各种特征性的痕迹。
7. 化学成因的沉积构造
化学成因的沉积构造是指沉积时期和沉积期后由结晶、溶解、沉淀等化学作用在沉积面上或沉积物中所形成的沉积构造。
晶痕(Crystal print )和假晶( pseudocystal): 在化学沉积作用中结晶出来的矿物晶体被泥级、粉砂级沉积物掩埋后,因沉积物失水收缩可稍稍突出在岩层顶面,突出部分同时也会嵌入到覆盖层的底面,当矿物晶体被选择性溶解后就会在两岩层接触面上留下与晶体大小和形态完全一致的空洞,该空洞就称为晶痕。晶痕被充填或原晶体直接被别的矿物交代就成了假晶。
鸟眼构造(Birdseye structure)
指细粒沉积岩中成群或单个出现的、一般为几毫米大小的鸟眼状孔隙被亮晶 方解石或石膏等胶结物充填而形成的一种沉积构造。 根据充填鸟眼状孔
隙的胶结物大多呈浅色斑点出现在暗色的基底上 , 有人也称之 为雪花状构造。 鸟眼构造在碳酸盐沉积物中较为常见 , 但在非碳酸盐沉积物中也有产出, 多见于潮上带,部分在潮间带。
鸟眼构造的成因: 鸟眼构造中的孔洞大致平行层面伸长暗示在孔洞生成的同时或稍后可能曾在垂向压力下有过一定塑性变形。据此推测,这些孔洞应该形成在沉积物固结之前,但对其具体生成机理却还未取得共识。已有的成因解释包括沉积物干缩、有机质(尤其是藻类)腐烂、胀气和可溶性盐类矿物(如石膏)被选择性溶解或交代等。或许它本来就有多种成因。
第三节 沉积岩的结构
沉积岩的结构:指沉积岩组分的大小、形态和构成的均匀程度。
沉积岩的一级结构类型
泥质结构:(泥质岩类)
碎屑结构:(陆源碎屑岩类)
生物结构:生长结构(礁灰岩、叠层石)
生物碎屑结构(生物碎屑灰岩)
化学结构(隐晶):化学沉积岩未重结晶
结晶结构:成岩期重结晶形成的结构
(这是各大类沉积岩的结构,大类中的还有次级结构类型区别次级岩石类型)。
第四节 沉积岩的分类
1, Pettijohn(1975)就将沉积岩或沉积物分成两大类(国内外大部分学者采用),分别称为:
外源沉积岩类( Exogeneti sedimentary rock):是一种主要由沉积盆地之外供给的继承性原始物质形成的沉积岩石.
内源沉积岩类(Endogenetic sedimentary rock) :在沉积盆地内部,由化学的、生物化学的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产生的新生矿物组成的沉积岩石。
2, 本教材根据造岩原始物质的成因和形成时间不同分为大类,即:它生沉积岩类和自生沉积岩两大类,
第 三 章 它生沉积岩中的陆源碎屑岩类
它生沉积岩:指主要由它生矿物构成的沉积岩矿。
它生矿物:沉积岩所含的矿物是从母岩继承来的,即在形成作用开始之前就已经生成或已经存在的矿物。
其继承来源为:陆源碎屑矿物、火山碎屑矿物和宇宙物质。
第一节 陆源碎屑岩及主要组分
陆源碎屑岩类: 主要由母岩风化的碎屑物质和不容残积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之后形成的沉积岩,其中碎屑颗粒占50%之上,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 和 泥质岩。
1, 陆源碎屑岩的主要组分
碎屑颗粒:主要为石英、长石、岩屑和重矿物.
孔隙:
基质(杂基) :是碎屑岩中与碎屑颗粒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粒度一般小于0.03mm ,它们是械机沉积产物而不是化学沉淀组分,杂基的含量高低表明沉积环境中水动力条件的强弱。
胶结物:是在颗粒沉积之后的成岩过程中,从粒间水溶液中沉淀出来的化学沉淀物,属自生矿物。
基质(杂基) 和胶结物为碎屑颗粒之间的填隙物,可作为填隙物同时存在于同一种碎屑岩中。 若某种碎屑岩中的填隙物以胶结物为主,基质含量少,通常代表相对高能的沉积环境; 若填隙物以基质为主,胶结物含量少,通常代表相对低能的沉积环境;
第二节 陆源碎屑岩的结构
碎屑岩的结构:指颗粒的大小、形态、在岩石中的分布及其与填隙物质的构成关系,通常分三个部分:
颗粒的结构
胶结物的结构
基质的结构
1,颗粒的结构(p173)
1)粒度:碎屑岩中骨架颗粒的大小称作粒度。
a, 粒度的计量:通常用颗粒的直径来计量,但由于碎屑颗粒的形状多变,所以剂量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又分:
薄片粒度:以颗粒切面的长轴直径大小来计量.
筛孔粒度: 松散或北破碎的碎屑颗粒过不同孔径的筛子之后,分离出不同粒径的颗粒。
名义粒度: 与碎屑颗粒体及相等的球体的直径为名义粒度。
b. 粒度标准
自然粒级标准:以毫米为单位,以十进位的级差划分不同粒度级别。 砾石:> 2.0 mm
粗砂: 2-0.5 mm
中砂: 0.5-0.25 mm
细砂: 0.25-0.10 mm
极细砂: 0.10-0.05 mm
粉砂: 0.05-0.005 mm
Φ值粒级标准:
Φ值: 毫米为计量单位的颗粒直径以2为底的负对数。
Φ=-log2 d d:颗粒直径(毫米)
2), 圆度(Roundness )
指碎屑颗粒棱和角被磨平的程度或表面的光滑程度。 它是颗粒在沉积作用过程中累积磨蚀强度的衡量指标。肉眼可定性的将圆度划分成棱角状、次角状、次圆状、圆状和极圆状5个级别。
3),分选性(Sorting ):又称分选度,指碎屑颗粒大小均匀程度。它是流体在沉积作用中对粒度累积分异强度的衡量指标。
分选好:一个粒级颗粒达75%以上;
分选中等:一个粒级颗粒为75-50%;
分选差:一个粒级颗粒未超过50%,多级别颗粒共存。
2,胶结物的结构
1), 胶结物(Cement)(p201)
在成岩过程中,从粒间水溶液中沉淀出来、对分离颗粒起焊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称为胶结物。
胶结物的沉淀空间可以是沉积物中的任何孔隙,但最重要的还是粒间孔隙。实际上,只有沉淀在粒间孔中的胶结物才可将分立颗粒焊结起来。胶结物的沉淀除需要沉淀空间外,还需要有相关离子的补给,这只有通过孔隙水的流动才能实现。例如每单位体积方解石胶结物就至少是5400个单位体积的过饱和孔隙水的沉淀结果。因此,胶结作用主要在早期成岩阶段进行。
陆源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矿物有:方解石(钙质),菱铁矿,绿泥石,海绿石,蛋白石和玉髓(硅质),自生粘土等。
2), 几种常见的胶结物结构(p203)
非晶质或隐晶质结构: 胶结物为非晶质或隐晶质时,在偏光显微镜下没有光性或隐约显光性,通常是蛋白石、胶磷矿等胶体沉淀.
显晶质结构:胶结物结晶很好,晶体形态清楚,在偏光下光性特征典型。
可形成于整个成岩作用阶段。显晶结构进一步还可划分为:
A, 微晶结构:胶结物晶体细小
B, 镶 嵌 粒 状 结 构,
c, 栉壳状结构,
D, 加 大 边 结 构,
E, 嵌晶结构,
3, 胶结类型 (p201):
指胶结物在沉积岩中的分布及其与碎屑颗粒之间的关系。可分为5种胶结类型
1)基底式胶结: 胶结物含量较高,被胶结颗粒彼此基本不接触 ,漂浮在胶结物背景中。
2) 接触式胶结: 胶结物含量比基底式低.颗粒之间点接触、面接触或凹凸接触,胶结物充填在颗粒之间,是最常见的胶结类型。
3) 孔隙式胶结: 胶结物含量比基底式低.颗粒之间点接触、面接触或凹凸接触,胶结物充填在颗粒之间,是最常见的胶结类型。
4)悬挂式胶结: 是孔隙式胶结的一种特殊类型,胶结物和它附着的颗粒具有相对一致方位性,它是孔隙水附着在颗粒下方导致胶结物向下生长的结果。
5) 镶嵌式胶结: 这种胶结类型只出现在砂级中,颗粒之间因压溶而多呈凸凹接触或缝合线接触。
4,陆源碎屑岩的两个成熟度
(1). 碎屑岩的矿物成分成熟度
指碎屑沉积物中碎屑成分与稳定成分极端富集的终极状态的接近程度。沉积物中相对稳定的碎屑成分含量愈高,其成分构成愈接近这个终极状态,它的成分成熟度也就愈高。
碎屑颗粒经过长期搬运和高能水流的洗刷作用,通常是稳定矿物颗粒(石英)占绝对优势,最终状态是只有石英颗粒和稳定的重矿物(锆石、金红石)存在,这也是牵引流分选和细粒化的最终产物。
2). 碎屑岩的结构成熟度
主要指砂岩的结构成熟度,其定义是:砂质沉积物在其形成过程中,接近于分选好、磨圆好和和无基质的程度,它反映了碎屑颗粒长期被搬运和被筛选的程
度。
结构成熟度是衡量牵引流的磨蚀、细粒化和分选程度的综合指标,也是指示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如海滩砂岩就具三好特征,即:分选好、磨圆好和胶结好;河流砂岩成熟度中-较差。
3), 衡量结构成熟度的标准:
分选性、磨圆度和杂基含量 (p178)
第三节 陆源碎屑岩的各类岩石特征
1, 砾 岩:
由砾石(>2.0 mm)成分大于50%而组成的的岩石称为砾岩(或角砾岩) 。 它是沉积岩中最粗的一类岩石,常出现在冲积扇、扇三角州、砾质辫状河、海底扇、冰川沉积和海滩沉积之中。可能成为油气储层。
1), 砾岩的特征
砾岩的颜色: 随砾石和填隙物的成分而变化,常见为浅灰色、灰色、深灰色、褐红色等.
2), 砾岩的成分: 砾岩是陆源碎屑岩最粗的一种岩石类型,必然是由碎屑、基质、胶结物和空隙四种组分构成。
a, 碎屑颗粒(砾石): 以岩屑为主,单矿物较少, 砾石的成分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通常根据砾石康风化能力强弱分为:
稳定成分:抗风化能力强,常见为石英岩砾石,脉石英砾石和硅质岩砾石。 不稳定成分:灰岩砾石、白云岩砾石、石英砂岩砾石、岩浆岩砾石、火山岩砾石等。
极不稳定成分:泥质岩砾石、内碎屑砾石凝灰岩砾石等。
砾岩中稳定组分含量越高,成分成熟度越高.
3), 砾岩的结构:
a, 分选性与磨圆度: 不同沉积环境,所形成砾岩的分选性和磨圆度不同,海滩砾岩分选、磨园好;泥石流成因的砾岩分选、磨园极差;河流成因的砾岩分选、磨园好中等。
b, 支撑类型与填隙物成分:砾岩中砾石含量的多少、支撑类型与和隙物成分是区别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可分为四种类型:
泥质基质支撑:在砾岩中,基质含量高,基质成分主要为泥质;砾石相互不接触,砾石漂浮在泥质基质之中.砾石分选、磨园极差,为结构成熟度最低的砾岩,多为泥石流或冰积砾岩。
砂基支撑:在砾岩中,基质含量高,但基质成分为砂质;砾石相互不接触,漂浮在砂基质之中,分选、磨园较差,为结构成熟度低的砾岩。常为砂石流沉积或洪泛水流沉积。
颗粒支撑砂泥基充填:砾石含量高,砾石之间相互点或面接触,砾石间空隙由同沉积的砂质基质充填;砾石的分选、磨园中等或差,为结构成熟度中等的砾岩。通常为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或扇面河道沉积。
颗粒支撑:砾石含量高,砾石之间相互点或面接触,砾石间空隙由胶结物焊结在一起;砾石的分选、磨园好,是结构成熟度最高的砾岩, 如:海滩成因的砾岩。
4),砾岩的沉积构造
砾岩中的层理能指示形成条件。如 牵引流成因的常见有平行层理,大型交错层理。重力流成因的多为块状层理、递变层理。
5), 砾岩的分类
a, 砾岩的粒度分类
巨砾岩(或角砾岩、混杂岩):主要砾石粒径>250mm
粗砾岩(或角砾岩、混杂岩):主要砾石粒径250-50mm
中砾岩(或角砾岩、混杂岩):主要砾石粒径50-5mm
细砾岩(或角砾岩、混杂岩):主要砾石粒径5-2mm
b, 砾岩的成分分类
单成分砾岩:主要有一种较稳定的砾石成分组成,砾石成分通常以石英岩、硅质岩、脉石英等为主,中-细砾级,分选、磨圆好,颗粒支撑,胶结好。常见胶结物为石英、方解石、绿泥石、赤铁矿等。为高成分成熟度砾岩.
复成份砾岩:砾石成分复杂,常见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砾石混杂,稳定和不稳定砾石比例不定,但不稳定砾石常常较多;砾石圆度中等,分选中等到差。 泥基支撑、砂基支撑霍颗粒支撑混合基充填。化学胶结物较少。为近源沉积或泥石流沉积。有些砾岩,以灰岩或白云岩砾石为主,分选、磨圆较好-中等,颗粒
支撑,胶结物充填或胶结物与基质混合。
C, 特殊成因的砾岩
底砾岩:位于某个地层组合底部的侵蚀面上,代表长期沉积间断以后,一个新的沉积时期开始的产物,故在不整合面或假整合面上时有所见。
副砾岩:在特殊条件下(如冰积岩),砾石含量仅占20-30%,为了强调粗粒的沉积条件,也称砾岩,有人专门命名为副砾岩.
岩溶角砾岩:碳酸盐岩地层中,古溶洞垮塌形成的角砾岩称岩溶角砾岩。 盐溶角砾岩:白云岩与石膏共生时,在表层成岩条件下石膏被溶蚀掉,白云岩垮塌形成角砾岩称盐溶角砾岩。
2,砂 岩
岩石中含0.05-2mm 的碎屑颗粒达 50% 以上的陆源碎屑沉积岩称为砂岩. 砂岩在地球表层十分多见,大约占25%。是陆相和滨海沉积体系的格架沉积,砂岩主要沉积在河流、沙漠、湖泊、滨海三角洲、海滩、潮坪环境、深海扇和浊流等环境。砂岩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它是两类最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之一,也是地下淡水的贮集库,纯净的石英砂或石英砂岩还是玻璃工业原料。
1)砂岩的特征
颜色:以浅灰色、灰色、米黄色为主,有时出现肉红色(长石砂岩)。
结构特征:前边讲的碎屑岩的各种结构特征(包括颗粒结构、胶结物结构、基质结构和成熟度指标等)主要用来描述和鉴别砂岩的。
砂岩的成分:碎屑颗粒,胶结物和基质。
a, 碎屑颗粒
石英碎屑:肉眼颜色为灰白色,油脂光泽,硬度大(=7),砂岩中的石英颗粒大部分被磨蚀,原始晶形被破坏。 单偏光镜下,无色透明,无解理,但有时具裂纹。正交镜下,干涉色为一级灰-黄,有时具波状消光,单晶石英颗粒消光一致,多晶石英颗粒不同时消光。
长石碎屑:钾长石肉眼颜色为肉红色, 斜长石白色, 不具油脂光泽, 以前者多见. 单偏光镜下,颗粒表面具因风化而产生的雾状藏面或绢云母化. 正交镜下,干涉色为一级灰,具各类双晶(格子状双晶、聚片状双晶贺卡氏双晶),风化颗粒表常见绢云母化碎片。
岩石碎屑(岩屑):常出现在中粗粒砂岩中,为碎屑型多矿物集合体,常见的是硅质岩(燧石)岩屑、安山岩岩屑、玄武岩岩屑、细晶岩、流纹岩岩屑,灰岩岩屑、少数为泥质岩岩屑和变质岩岩屑。
重矿物:各类重矿物也常以碎屑形式出现,常见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电气石、榍石。
b, 胶结物:砂岩中的胶结物主要为:硅质矿物、方解石、赤铁矿、海绿石、石膏等。也可出现菱铁矿、绿泥石、重晶石、沸石等等胶结物。
基质:主要是同沉积的粘土矿物。
2)砂岩的成分-成因分类
在砂岩的骨架成分中,三种碎屑颗粒的百分比值是砂岩成分成熟的的重要指标;而在填隙物中,基质和胶结物的比值又是砂岩结构成熟的重要指标。所以砂岩的成因分类必须体现这两个指标。由于这两个指标都属于砂岩的物质成分特征,因此砂岩按填隙物成分及颗粒成分进行分类称为成分-成因分类。
a. 成分-成因分类原则:包含两层含意,
第一层含义: 是以基质含量的百分比划分出结构成熟度相对高的净砂岩和成熟度相对低的杂砂岩。
净砂岩: 在砂岩的四种组分中,基质含量
杂砂岩:在砂岩的四种组分中,基质含量>15%的都称为杂砂岩, 在填隙物中,基质含量较高。这种砂岩的结构成熟相对较低,是极不成熟-不成熟的砂岩,分选、磨圆度差,通常是重力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二层含义:是除去填隙物之后,只考虑三种碎屑颗粒之间的百分比,再分别对净砂岩和杂砂岩分类;
以碎屑颗粒成分进一步划分砂岩类型时,通常根据碎屑的化学稳定性分为三个成分端元: Q端元、 R端元、 F端元。
Q 端元:石英颗粒端元,是稳定成分或成熟成分的组合.
F 端元: 长石+岩浆岩屑端元,是不稳定组分,长石含量高说明成分成熟度低,
R 端元:岩屑端元,是不稳定组分,岩屑含量高说明成分成熟度低;岩屑成分可以是沉积岩岩屑,变质岩岩屑,火山岩岩屑。
A, 净砂岩(杂基
1. 石英砂岩:Q>95%, F+R
2. 长石石英砂岩: Q=95-75%, F:R>1
3. 岩屑石英砂岩: Q=95-75%, F:R
4. 长石砂岩: Q3
5. 岩屑长石砂岩:Q
6. 长石岩屑砂岩:Q
7. 岩屑砂岩
:Q
B, 杂砂岩(杂基>15%)的分类
1. 石英杂砂岩:>95%, F+R
2. 长石石英杂砂岩: Q=95-75%, F:R>1
3. 岩屑石英杂砂岩: Q=95-75%, F:R
4. 长石杂砂岩: Q3
5. 岩屑长石杂砂岩:Q
6. 长石岩屑杂砂岩:Q
7. 岩屑杂砂岩:Q
3), 三种主要类型砂岩的特征及成因
a, 石英砂岩:狭义的石英砂岩是在碎屑颗粒中,石英端元的含量大于95%,是高成分成熟度砂岩。广义的石英砂岩可包括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
特征: 碎屑颗粒成分单一,颗粒/填隙物比值高,颗粒分选、磨圆度好,颗粒之间至少是点接触,大部分凹凸接触或缝合线接触,胶结物常见为硅质。海绿石,少量为绿泥石。以空隙式和镶嵌式胶结类型为主。硅质胶结物为主时,常见硅质胶结物呈自生加大结构。重矿物以碎屑锆石为主,碎屑磷灰石较少。
古环境意义:双成熟高的石英砂岩通常代表砂粒经过成河流长时间搬运之后,又在滨岸浪的作用下,反复冲洗的结果。
b, 岩屑砂岩: 狭义的岩屑砂岩是在碎屑颗粒中,石英端元的含量小于75%
,
长石含量/岩屑含量小于1/3,是低成分成熟度砂岩。 广义的岩屑砂岩可还包括长石岩屑砂岩。
特征:碎屑颗粒成分复杂,颗粒/填隙物比值变化大,杂基含量和颗粒接触类型多变化,既可能出现空隙式胶结类型,又可能出现杂基支撑类型;颗粒分选、磨圆度差-中等。胶结物常见为钙质、绿泥石等。岩屑多为不稳定的沉积岩(硅质岩、灰岩)和浅变质岩屑。重矿物的碎屑锆石和碎屑磷灰石都较少。 岩屑砂岩的形成条件:需要强烈的物理风化和近源的快速堆积。
c, 长石砂岩: 狭义的长石砂岩是在碎屑颗粒中,石英端元的含量小于75%,长石含量/岩屑含量大于3,是低成分成熟度砂岩。 广义的长石砂岩还包括岩屑长石砂岩。
特征:碎屑颗粒成分复杂,但长石和石英为主,颗粒/填隙物比值变化大,杂基含量、颗粒接触类型多变化,常出现含杂基的空隙式胶结类型,有时出现杂基支撑类型;颗粒分选、磨圆度差-中等。胶结物常见为铁质、自生粘土、石膏等。除长石碎屑之外,还有中酸性侵入岩体的砾石级岩屑。重矿物中碎屑锆石和碎屑磷灰石都较多。
长石砂岩的构造环境意义:
长石砂岩通常形成于临近强烈隆升型造山带的山前或山间盆地之中,作为源区的强烈隆升型造山带中,酸性和中酸性侵入岩体出露面积广,母岩风化产物中长石含量高。
4),砂岩的粒度分类
粗砂岩:砂岩中,粒度为2-0.5mm 的颗粒含量占碎屑颗粒的50%以上,称粗砂岩。
中砂岩:砂岩中,粒度为0.5-o.25mm 的颗粒含量占碎屑颗粒的50%以上,称中砂岩。
细砂岩:砂岩中,粒度为0.25-0.125(0.25-0.10)mm的颗粒含量占碎屑颗粒的50%以上。
极细砂岩:砂岩中,粒度为0.125 -0.0625(0.1-0.05 ) mm的颗粒含量占碎屑颗粒的50%以上,称极细砂岩。
3, 粉砂岩
在碎屑岩中,粒度为0.0625-0.0039(0.05-0.005)mm的颗粒含量占碎屑颗粒的50%以上的岩石,称粉砂岩。 粉砂岩是一种细的碎屑岩,多为由牵引流的底悬浮物(较粗的悬浮物)在弱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的沉积物再经成岩作用改造而形成的。
1), 特征:
a, 粉砂岩的颜色较深;
b, 受粒度限制,颗粒的粗细差别不大,但在被搬运过程中,互相碰撞的机会少。因此,分选好,磨园差。
c, 粉砂岩同样主要由碎屑颗粒、基质和胶结物组成,其碎屑成分单一,以石英为主。因此粉砂岩都根据填隙物的成分来分类。
d, 粉砂岩中水平纹理发育,保存完好的底栖生物化石和遗迹化石。
2), 粉砂分类
粉砂岩的碎屑颗粒成分单一,只有根据填隙物成分划分亚类:
a, 泥质粉砂岩:填隙物以粘土杂基为主,为快速沉积的产物。
b, 钙质粉砂岩:粉砂级颗粒主要被钙质胶结。多为河口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或海滩的滨
面沉积。
c, 铁质粉砂岩:粉砂级颗粒主要被菱铁质胶结。多为河口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
d, 炭质粉砂岩:粉砂级颗粒与有机质和泥质共生,颜色深多为浅湖、湖沼或前三角洲沉积。
3, 泥质岩
泥级质点(主要指粘土矿物)含量超过50%的沉积岩称泥质岩. 泥质岩与粉砂岩一起(即细碎屑岩)可占整个沉积记录的50%以上,位居第一。细碎屑岩或泥质岩可沉积在各种大陆、海洋和其间的过渡环境中。
泥质岩的研究意义:
泥质岩中的有机质是生烃源岩;也是形成油气圈闭的盖层。粘土矿物含量高的泥质岩石陶瓷工业、耐火工业以及国防工业的源料。泥质岩的封闭性好,在成岩过程中外界的物质交换少。其微量、稀土元素特征最接近原始沉积环境的地
球化学条件,它是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泥岩的特征
a, 泥岩颜色与沉积或成岩地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如黑色代表还原环境和有
机质含量高,红色代表氧化环境,蓝绿色代表无机还原环境。
b, 组成泥岩的主要矿物为高岭石、埃洛石、伊利石、蒙脱石等粘土矿物。
c, 泥质岩的结构呈泥质结构.
d, 泥质岩的构造特征与压实作用有关。
2), 泥岩的主要粘土矿物
a, 高岭石:
是最常见的粘土矿物. 肉眼鉴定为白色-浅灰色, 硬度小, 指甲刻得动, 土状断
口。有吸水性,与水变软,有可塑性。颗粒很细,在普通显微镜下,只有微弱光
性,低正突起。扫描电镜下可见单个晶体为六边形,集合体呈手风琴状。是硅酸
盐矿物在温暖潮湿的弱酸性环境下风化的产物。
b, 蒙脱石:
也是常见的粘土矿物,褐灰色-灰白色,土状结构,硬度小。吸水性很好,
遇水膨胀厉害。 普通显微镜下呈鳞片,低负突起。扫描电镜下,集合体特征为
絮状、菜花状和云朵状。是酸性火山岩、火山凝灰岩、火山玻璃在碱性条件下未
充分风化的产物,在酸性条件下充分风化可转化为高龄石。
c, 伊利石
又称水云母,由于含钾离子高,故颜色为浅灰-浅灰绿色,土状结构,硬度
小,吸水性差。普通显微镜下微细小片状,干涉色中等,平行消光。扫描电镜下,
单晶呈边界圆滑的片状,集合体成蜂窝状。伊利石也是风化成因的,形成与低温、
排水不畅通的碱性条件下。
3), 泥质岩分类
a. 根据泥岩的矿物成分类(以x -衍射定量分析结果对粘土岩分类)
高岭石粘土岩:高岭石含量>50%.
蒙脱石粘土岩:蒙脱石含量>50%.
伊利石粘土岩:伊利石含量>50%.
伊-蒙混生粘土岩:伊利石和蒙脱石含量相近。
b. 根据泥质岩中的混入物分类
粉砂质泥岩: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粉砂质含量为25-50%。
砂质(或砾质)泥岩: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砂(或砾石)含量低于50%,
多位重力流沉积。
钙质泥岩: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方解石含量为25-50%。
铁质泥岩: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另铁矿或赤铁矿含量为25-50%。
炭质泥岩: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腐植有机质含量为低于50%。
黑色泥岩: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腐泥有机质含量较高。
第 四 章自生沉积岩中的碳酸盐岩类
从矿物的“生成”的一角度出发,沉积岩中的矿物可归纳为两大成因类型。
它生矿物(Allogenic minerals): 沉积岩所含的矿物是从母岩继承来的,即
在形成作用开始之前就已经生成或已经存在的矿物。其继承来源为:陆源碎屑矿
物、火山碎屑矿物和宇宙物质。
自生矿物(Authigenic minerals):是在沉积岩的沉积和成岩过程中以化学或生
物化学方式新生成的矿物。来源和成因:真溶液、胶体溶液化学沉淀,生物化学
作用、成岩胶结作用、溶蚀-交代作用和有机质降解作用等.
碳酸盐岩类概述p227:
自生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含量超过50%的沉积岩类称碳酸盐
岩。 常见的碳酸盐岩为灰岩、白和菱铁岩。碳酸盐岩估计只占所有沉积岩的4%
左右,但在分布在大陆表层的沉积岩中,它却可占10-35% ,是最重要的一类自
生沉积岩。碳酸盐岩的绝大部分都沉积在海洋环境中,少数沉积在湖泊内,都是
化学、生物和机械复合沉积作用的产物。
碳酸盐岩既是生烃源岩又是油气储集层,它蕴藏着世界近一半的石油;同时,还
是生产石灰、水泥等的主要原料,也可直接用于建筑材料。在化学、钢铁工业中
也有广泛用途。
第一节 碳酸盐岩的基本特征
矿物成分:古代碳酸盐岩以低镁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铁矿为主,现代碳酸盐沉积
物中还有高镁方解石和文石。次要矿物成分有石膏、天青石、重晶石、黄铁矿、
海绿石及陆源碎屑矿物。
1,方解石:按化学成分又可分为:
低镁方解石:化学稳定性好,在许多动物(有孔虫、三叶虫等)的原始骨骼中可
含,在现代碳酸盐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都常见低镁方解石。
高镁方解石:化学稳定性随PH 值的降低而下降,容易向低镁方解石和白云石转
化,所以只能存在于现代碳酸盐沉积物中。只能存在于某些动物(海百合茎、 红
藻)的体内,在现代碳酸盐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都常见低镁方解石。
2,白云石:化学稳定性好,自然界中的灰岩常白云岩化。白云石形成在 Mg :Ca
比值高、温度高、盐度高和较高Ph 值的蒸发作用强的条件下。晶形好而粗大,
菱面体中央有雾心. 正交镜下干涉色位高级白。茜素红染色不着色。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 (p187)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既有与陆源碎屑岩相似的结构组分(如非生物造架灰岩
由骨架颗粒、泥晶、亮晶和空隙四种组分构成),同时还有与碎屑岩不同的生物
造架结构。可分为两种:
1),原地生长的造礁生物骨骼组分:珊瑚类、海绵类、藻类和苔藓虫类等造礁
生物固结在沉积基地原地生长,形成水下或接近水面的建隆,建隆的格架构件是
生物骨骼。
2)颗粒主要有6种类型:
生物碎屑、内碎屑、鲕粒、团粒、核形石、藻屑
a. 生物碎屑:生物硬体经波浪、潮汐作用破碎、搬运、磨蚀之后再沉积下来的颗
粒状物制称生物碎屑。这种生物碎屑通常不能完整地保留生物化石的形态,但根
据其显微结构特征,可以鉴别大的生物门类。常见有如下显微结构类型:p189
b, 内碎屑:
未固结或半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经波浪、潮汐或风暴作用破碎、搬运、磨蚀
之后再沉积的碳酸盐颗粒称内碎屑。
内碎屑的特征:内部结构单一,或含生屑及其它碎屑,据一定的磨圆度,共同特
点是具有颗粒形态。
c, 鲕粒
具有核心和同心圆包壳的球形颗粒称鲕粒。鲕粒的核心常为内碎屑、生屑或
其它碎屑;
真鲕:包壳的厚度大于核心半径,又称厚皮鲕。
薄皮鲕:包壳的厚度小于核心半径。
复鲕:几个鲕粒由被大的包壳包裹。
鲕粒的成因:在动荡条件下形成的,波浪牵引核心颗粒运动,在运动中逐层裹上
包壳,使颗粒越来越大,直至大到波浪能量不能驱动它为止。因此,复鲕和厚皮
鲕代表高能环境,薄皮鲕代表相对低能条件。
d, 团粒(球粒): 无核心和内部结构的球形颗粒。
成因:生物粪粒或磨圆的内碎屑。常出现在气候温暖的碳酸盐台地环境,开阔海
及陆棚环境少见。
e, 藻屑: 藻类生物骨骼破碎形成的碎屑或藻粘液与粘结一起产生的藻凝块。
特征:颗粒表面具粗、细孔或斑状结构。
f, 核形石:围绕砾屑或砂屑由藻粘液粘结作用产生的具包壳的颗粒。通常包壳
不对称,包壳形态随核心形状变化的,粒度较大。产生于潮间带潮池环境或泻湖
环境。
3), 泥晶:与碳酸盐颗粒同时沉积的、粒径小于0.005 mm 的 细粒碳酸盐质点。
4), 亮晶:在同生和成岩阶段由化学沉淀作用形成的、充填在 碳酸盐颗粒之间的方解石称亮晶。
5), 孔隙:
陆源碎屑岩 与 碳酸盐岩 的组分对比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类型
礁灰岩的障积结构
叠层石灰岩的粘结结构
礁灰岩的格架结构
泥晶支撑结构
颗粒支撑泥晶充填结构
颗粒支撑亮晶胶结结构
第四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成因分类
a. 泥晶灰岩(Mudstone)
基质支撑, 颗粒含量
b, 颗粒泥晶灰岩(Wackestone) : 基质支撑, 颗粒含量>5%.
c, 泥晶颗粒灰岩(Packstone) :颗粒支撑, 泥晶充填. 泥晶为主, 亮晶较少,颗粒含量>40%.
d, 颗粒灰岩(Grainstone)
颗粒支撑, 亮晶充填,颗粒为主, 泥晶较少. 颗粒含量>60%. 颗粒石灰岩常呈
浅灰色至灰色,中厚层至厚层或块状。颗粒可以是生物碎屑、内碎屑、鲕粒、藻粒、球粒(团粒)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冲洗干净、分选好的颗粒石灰岩,通常代表水浅、波浪和流水作用较强烈的环境,其中灰泥被簸选走,颗粒被亮晶方解石胶结,波痕、交错层理及冲刷构造常见。
f, 叠层石粘结灰岩(Stromatolitic limestone): 由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藻类(还有细菌)等在固定基底上周期性繁殖形成的一种纹层状灰岩.
g, 生物骨架灰岩(framestone)
原地生物(如珊瑚)骨骼结构和群体生物生长所组成的骨架。在原地生物松散格架的阻挡和捕获作用下,大量灰泥陷落在生物格架之间可形成障积岩; h, 障积灰岩(Bafflestone)
以海棉及藻类生物骨骼为造架构件。构件之间被含生物碎屑和内碎屑的泥晶或亮晶充填。海绵体颜色深。镜下成平行片状结构,形似树枝状。通常出现在礁核相。 i, 漂砾灰岩(Floatstone)
碳酸盐内碎屑砾或礁块砾漂浮在泥晶之中,泥晶支撑无亮晶。
常出现在礁前滑塌沉积或碳酸盐重力流沉积之中。
j, 砾屑灰岩(Rudstone)
碳酸盐内碎屑砾或礁块砾含量高。形成颗粒支撑,泥晶或亮晶充填。 常出现在礁前滑塌沉积、碳酸盐重力流和风暴沉积之中。
第六节 白云岩的特征及类型p231
白云石含量大于50%的碳酸盐岩称白云岩。白云岩是碳酸盐岩中的另一大类岩石,可单独产出,也可与石灰岩或砂岩等共生,或者在石灰岩中以斑块、条带形式存在。白云岩风化面常布满方向杂乱的“刀砍纹”,沉积构造则与石灰岩相仿。 除前寒武纪白云岩可含结构纤细的藻细胞痕迹化石外,寒武纪和以后的白云岩一般没有化石,或者只有化石的假像。较纯的白云岩多呈结晶结构,少数呈鲕粒、内碎屑或藻粘结结构而很像相当的石灰岩,有时则与石灰岩有明显的交代关系,可在石灰岩和白云岩之间构成连续的过渡岩石系列。
第七节 白云岩的的成因
目前白云岩的的成因可分为俩种模式:毛细管浓缩模式,混合水模式 1,毛细管浓缩模式:
条件:在高蒸发量的条件下,海水的盐度增高,镁、钙比(Mg/Ca)增高,和高Ph 值升高,出现浓缩海水。形成于碳酸盐海岸边缘的蒸发岩相带中。
白云石化过程:在海平面附近的灰质沉积物内存在微孔隙并相互连通构成毛细管,通过毛细管不断吸附海水溶液,并产生蒸发作用。蒸发过程主要失去的是纯水分子,带走的碱金属离子很少,因此毛细管水的盐度和Ph 值不断升高。在此条件下,最先达到饱和的是Ca +2离子,常以硫酸钙(石膏)的形式充填部分孔隙。毛细管水中失去部分Ca +2离子后, Mg/Ca增高。Mg +2离子饱和,然后以碳酸镁(白云石)交代碳酸钙(方解石),从而实现灰质沉积物的白云岩化。由于方解石转化为白云石,体积少有缩小,因此毛细管吸附(泵吸)作用可以不间断地进行。
毛细管浓缩模式的产物及其特征:
同生蒸发岩相白云岩
形成厚层白云岩,分布较稳定(如:华南嘉陵江组白云岩)
白云岩颗粒较小,细-中晶结构,含石膏,灰岩的原生结构时常消失。 常出现在台地边缘及台地内碳酸盐蒸发岩环境之中。
2,混合水(Mixed water)模式 :
所形成的白云岩称混合水白云岩(Dorag dolostone )。最早由Badiozamani (1973)在研究美国威斯康星州中奥陶统白云岩时提出。他首先用实验方法证明,含0.5-3.0%左右海水的海淡混合水对白云石极度过饱和而对方解石不饱和,所以,当这种混合水作用于方解石时就会引起白云石化。(图16-5)。
海水和淡水混合作用可产生在多种沉积环境中:
海平面下降期的台缘建隆(滩相、丘相、礁相),形成白云岩化灰岩-残余结构白云岩;
海平面下降期的潮间或潮上带,形成白云岩化灰岩-残余结构白云岩;
淡化(半咸水)泻湖中,海水与大气降水或高水头地下淡水混合,形成结构负残余结构白云岩-纯白云岩
3,白云岩产出的五种形式:
1) 层状纯白云岩: 其中白云石含量95%以上。这种白云岩风化面常见方向杂乱的 “刀砍纹”,风化颜色为米黄色。镜下呈结晶粒状结构、无残余的灰岩结构。
对这类白云岩的成因目前争论较大。
2)残余结构(灰质)白云岩:其中白云石含量75-50%,另有小于50%的方解石,具残余的鲕粒、内碎屑、生物碎屑等结构。明显是白云石交代不充分原灰岩中的方解石成因的。
残余结构:灰岩中的方解石被白云石交代的不充分, 其原始结构仍能看出.
3)负残余结构(含灰)白云岩:其中白云石含量95-75%,另有小于25%的方解石,具负残余的鲕粒、内碎屑、生物碎屑等结构。明显是白云石交代较充分原灰岩中的方解石成因的。
负残余结构:灰岩中的方解石被白云石交代的很充分, 其原始结构仅在单偏光下可看出, 正交镜下无法看出.
4)白云岩化灰岩:其中白云石含量25-50%,方解石含量大于50%,鲕粒、内碎屑、生物碎屑等结构局部被破坏,整体保留完好。
5)条带形式存在夹在灰岩之中,主体为灰岩,与石灰岩有明显的交代关系。 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区别:
方解石在单偏光镜下无色,正交镜下呈高级白, 晶体的自形程度不好; 方解石双晶纹平行锐角对角线; 茜素红-S 染色后呈紫红色; 滴5%稀盐酸,灰岩强烈起泡, 白云岩“不起泡”
白云石由于有杂质染色, 在单偏光镜下呈浑浊的灰色,正交镜下呈高级白。菱面体晶形, 晶体的自形程度较方解石好,可见环带构造及雾心; 双晶纹平行菱面体钝角对角线; 茜素红-S 染色不变色; 滴5%稀盐酸不起泡或微起泡
.
第 五 章 自生沉积岩中的硅质岩类
硅质岩概述p236:
自生硅质矿物(二氧化硅) 含量超过50%的沉积岩称硅质岩或硅岩,欧美国家或国际上则多统称为燧石岩(Chert )。其主要矿物成分是自生石英、玉髓和蛋白石。在数量上硅质岩虽然被排在沉积岩中的第四位,但较之砂岩、碳酸盐岩等却要少得多而且分布极不均匀。前寒武纪是硅质岩的产出高峰期。
在北美、欧洲、非洲等地的古老地盾上由燧石和铁质岩共同构成的巨厚燧石铁建造,至今仍大面积地完好保存着。
在我国的华南还保留震旦纪硅质岩系(陡山驼组)。晚古生代我国华南、新疆、内蒙及造山带区都保留一定数量的硅质岩。硅质岩可形成于从大洋中脊-远洋盆地-大陆边缘的各种沉积环,硅藻岩还可产生在湖泊环境中。
硅质岩研究意义:
研究硅质岩系的生物地层及构造环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因此,国际上硅质岩研究的高潮正在兴起。
硅质岩有多种工业用途。如燧石以其硬度大,可作为研磨原料和硅质耐火材料;碧玉也以坚硬致密和色泽美丽作为细工石料。硅藻土因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在日用化工、制糖业和净水工业等多种部门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第一节 硅质岩的基本特征
1, 颜色:
不同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环境) 形成的硅质岩颜色各不相同, 开阔远洋盆地相硅质岩可能为红色、米黄色或灰白色;洋中脊和与海底火山活动相关的硅质岩系可能为灰绿色-碧绿色;裂谷盆地中的硅质岩常为黑色-深灰色-墨绿色。总之,硅质岩的颜色多样且有一定的环境意义。
2, 矿物成分
硅质岩中常见的主要矿物成分:蛋白石(非晶质) 、玉髓(隐晶结构) 和自生石英(结晶结构) 。其他混入物含量较多的有:粘土矿物、火山物质和有机质,数量少的碳酸盐矿物,磷酸盐矿物、黄铁矿、菱铁矿、海绿石、锰矿等等。 3, 层型及沉积构造
硅质岩大多数成薄-极薄层状(连续稳定的条带状)产出。内部具均一状,
水平纹理构造,浊积极等深流硅质岩具递变、交错层理完整的鲍马序列。 4, 硅质岩结构特征:
硅质岩的成因不同,其结构特征明显不同,u
1)化学结构:表现为显微镜下的隐晶-结晶结构。原始胶体化学沉淀形成非晶质-隐晶结构,成岩期重结晶变为结晶结构。
2)生物结构:浮游生物骨骼原地沉积下来形成相应的生物结构,常见有三种生物结构:
硅藻生物结构
海绵骨针生物结构
放射虫生物结构
还可能混有其他生物,如:牙形石、有孔虫及生物碎屑。
3)颗粒结构:在一定的搬运与沉积动力条件(浅水牵引流和深水的重力流、内波浪、内潮汐、等深流)下,也会形成硅质岩的碎屑结构。常见的硅质岩碎屑有: 内碎屑结构
鲕粒结构
团粒结构
生屑结构
4)硅化残余结构(次生硅质岩结构):
非硅质原岩(凝灰岩、灰岩)在成岩期被硅化形成的硅质岩,时常一定程度的保留原生结构特征,称硅化残余结构。常见有两种类型:残余火山凝灰结构,残余生屑结构
第二节 硅质岩的分类
1,按产状划分
层状硅质岩(国内也称燧石岩):以稳定层状产出。
结核或条带状硅质岩(或燧石结核或燧石条带):以结核或条带状产出。 2,按主要硅质矿物划分
蛋白石硅质岩(或蛋白岩、蛋白土):主要由蛋白石构成。
玉髓硅质岩:主要由玉燧构成。
石英硅质岩:主要由自生石英构成。
3,按结构划分
v. 具粘结结构
有藻纹层:叠层石硅质岩(或藻叠层硅质岩)
无藻纹层:藻迹硅质岩
v. 具生物结构
以硅藻为主:硅藻岩(或硅藻土)。
以放射虫为主:放射虫岩。
以海绵骨针为主:海绵岩。
v. 具颗粒结构
颗粒为鲕粒:鲕粒硅质岩。
颗粒为内碎屑:内碎屑硅质岩。
颗粒为团粒:团粒硅质岩。
颗粒为较零星的硅质生物:含硅藻(或放射虫、海绵骨针)硅质岩。
考 试 类 型
一)根据讲课和实习内容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二)判断下列描述或结论是否正确,对者打“ü”,错者打“û” (每题4分,共20分)
三)名词和术语解释(每体2分,共20分)
四)问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