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单介绍了6-苄氨基嘌呤的性质、合成及应用。 关键词:6-苄氨基嘌呤;植物生长调节剂;合成;应用;测定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3-0066-02 中图分类号:G946.885 文献标识码:E 1 概述 6-苄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又称6-苄基腺嘌呤或简称6-BA,分子结构: 6-BA是白色针状结晶,相对分子量为225.26,熔点231~233℃,难溶于水,每升水中仅能溶解80mg,微溶于乙醇,可溶于碱性或酸性溶液,在酸碱溶液中性质稳定,工业品为白色或浅黄色,无臭,加工剂型为98%和95%6-BA粉剂,精制品纯度一般为99%以上。6-BA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细胞分裂素的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组织培养、果实生长及蔬菜保鲜等。 2 合成 6-BA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1952年首次由美国Wellcome Research实验室合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开始它的应用研究并将其商品化。6-BA的合成方法有不少文献报道,很多是以专利形式发表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1)以6-巯甲基嘌呤为原料与苄胺反应制得Ⅲ(2)由次黄嘌呤经氯化后与苄胺反应制得 (3)以尿酸为原料先氯化,再氨解得6-苄氨基-2,8-二氯嘌呤,经氢化后制得 (4)以腺嘌呤为原料与苯甲酰氯反应制得6-苯甲酰腺嘌呤,再还原制得 (5)以腺嘌呤为原料与苄胺反应制得 (6)以腺嘌呤为原料与苄醇反应制得 目前国内6-BA主要以(5)、(6)的方法生产。方法(5)反应简单,但反应时间长,产率较低,仅为75%~86%;而方法(6)腺嘌呤和苄醇在碱催化下脱水生成6-BA,该法因反应时间短、产率高、杂质少,在8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李杰研究了脱水法合成6-BA的最佳反应条件为:腺嘌呤:氢氧化钠:苯甲醇:聚乙二醇=1.0:1.1:6~7:0.03;反应时间2.5~3.0h;反应温度 3 生理作用及应用 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差是6-BA的重要特征,其生理作用局限于处理部位及其附近,在实际应用中要考虑处理方法和处理部位。作物种类、用法和浓度、处理时间和部位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作用或反应也不尽相同。这也是限制它在农业和园艺上更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例如,苹果、梨、蔷薇、洋兰及茶树等顶端生长旺盛阶段,用100mg・L-1药液全株喷洒,可促进分枝。 4 测定 目前,国内外对6-BA分析方法的研究主要有定性的质谱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电化学传感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我国已于2009年4月,发布了食品中6-BA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国家标准GB/T23381-2009,该标准主要适用于果蔬类等植物性食品及其制品中6-BA的测定,检出限为0.02mg・kg-1。 5 毒理学 6-BA属于低毒类农药,大鼠急性口服LD50为1690mg・kg-1小鼠急性口服LD50为1300mg・kg-1。文献根据《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要求,对6-BA进行了第一第二两阶段的毒性试验,认为6-BA是比较安全的低毒、弱蓄积性的非致突变化合物。 鉴于6-BA的高效低毒,为了扩大这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用途并提高使用率,美国已于2004年4月批准免除对苹果和开心果6-BA的残留限量要求。在我国最新的GB2760-2007中,6-BA也作为允许使用的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列入国家标准,同时取消了GB2760-1996中对豆芽中6-BA的最高允许使用量和最高允许残留量的规定,并且按照国家规定,6-BA可以用于无公害果品的生产。
摘要:简单介绍了6-苄氨基嘌呤的性质、合成及应用。 关键词:6-苄氨基嘌呤;植物生长调节剂;合成;应用;测定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3-0066-02 中图分类号:G946.885 文献标识码:E 1 概述 6-苄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又称6-苄基腺嘌呤或简称6-BA,分子结构: 6-BA是白色针状结晶,相对分子量为225.26,熔点231~233℃,难溶于水,每升水中仅能溶解80mg,微溶于乙醇,可溶于碱性或酸性溶液,在酸碱溶液中性质稳定,工业品为白色或浅黄色,无臭,加工剂型为98%和95%6-BA粉剂,精制品纯度一般为99%以上。6-BA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细胞分裂素的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组织培养、果实生长及蔬菜保鲜等。 2 合成 6-BA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1952年首次由美国Wellcome Research实验室合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开始它的应用研究并将其商品化。6-BA的合成方法有不少文献报道,很多是以专利形式发表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1)以6-巯甲基嘌呤为原料与苄胺反应制得Ⅲ(2)由次黄嘌呤经氯化后与苄胺反应制得 (3)以尿酸为原料先氯化,再氨解得6-苄氨基-2,8-二氯嘌呤,经氢化后制得 (4)以腺嘌呤为原料与苯甲酰氯反应制得6-苯甲酰腺嘌呤,再还原制得 (5)以腺嘌呤为原料与苄胺反应制得 (6)以腺嘌呤为原料与苄醇反应制得 目前国内6-BA主要以(5)、(6)的方法生产。方法(5)反应简单,但反应时间长,产率较低,仅为75%~86%;而方法(6)腺嘌呤和苄醇在碱催化下脱水生成6-BA,该法因反应时间短、产率高、杂质少,在8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李杰研究了脱水法合成6-BA的最佳反应条件为:腺嘌呤:氢氧化钠:苯甲醇:聚乙二醇=1.0:1.1:6~7:0.03;反应时间2.5~3.0h;反应温度 3 生理作用及应用 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差是6-BA的重要特征,其生理作用局限于处理部位及其附近,在实际应用中要考虑处理方法和处理部位。作物种类、用法和浓度、处理时间和部位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作用或反应也不尽相同。这也是限制它在农业和园艺上更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例如,苹果、梨、蔷薇、洋兰及茶树等顶端生长旺盛阶段,用100mg・L-1药液全株喷洒,可促进分枝。 4 测定 目前,国内外对6-BA分析方法的研究主要有定性的质谱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电化学传感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我国已于2009年4月,发布了食品中6-BA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国家标准GB/T23381-2009,该标准主要适用于果蔬类等植物性食品及其制品中6-BA的测定,检出限为0.02mg・kg-1。 5 毒理学 6-BA属于低毒类农药,大鼠急性口服LD50为1690mg・kg-1小鼠急性口服LD50为1300mg・kg-1。文献根据《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要求,对6-BA进行了第一第二两阶段的毒性试验,认为6-BA是比较安全的低毒、弱蓄积性的非致突变化合物。 鉴于6-BA的高效低毒,为了扩大这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用途并提高使用率,美国已于2004年4月批准免除对苹果和开心果6-BA的残留限量要求。在我国最新的GB2760-2007中,6-BA也作为允许使用的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列入国家标准,同时取消了GB2760-1996中对豆芽中6-BA的最高允许使用量和最高允许残留量的规定,并且按照国家规定,6-BA可以用于无公害果品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