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特点 普查项目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本户住地等六项。耗时半年多。
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特点
普查项目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项。同时,要求对1964年上半年出生、死亡、迁出、迁入进行核对和登记。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新特点
一、普查项目增加到19项;
二、并第一次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新特点
一、在1982年人口普查19个项目的基础上, 增加为2项。主要增加了:(1)人口迁移流动项目,包括“ 五年前居住地”、“ 原居住地的城乡类型” 和“ 迁移原因” 两项。(2)在户口状况项目中, 增加了户口性质的调查内容, 即分清农业户口或非农业户口, 以便为研究农转非人口比重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适应的问题提供依据。
二、改变了前三次人口普查以设站登记为主进行普查的方法, 采取了以人户访问为主的普查登记方法。普查人员达700万左右,耗时20天。
三、加强边疆省区的普查工作以西藏为例, 1953年和1964年第一、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 西藏自治区的人口普查数据是间接调查取得的。1982年人口普查,西藏第一次直接进行了人口普查,但调查的项目只有全国的一半。普查登记后,
又由四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协助进行数据处理。1990年的人口普查,是世界屋脊上进行的第二次人口普查,并将由西藏第一次自力更生地进行人口普查资料的电子计算机处理。普查项目从年的项增加到项,比全国普查的二十一个项目只少“迁移”和“户口在本地外出一年以上人数”等三个项目。婚姻状况、妇女生育状况和出生、死亡人数等重要项目,都是第一次在西藏直接进行普查。通过这次普查取得的数据,将第一次计算出西藏自治区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这将为我国计划生育、医疗卫生和人口研究增添许多新的宝贵数据,填补许多空白。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
一、增加了普查项目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了普查项目,拓展了普查内容。普查表中按人填报的项目有26项,按户填报的项目有23项,共计49项,比上一次人口普查增加了28项。按人填报的项目主要增加了人口迁移情况和人口的经济活动情况;按户填报的项目主要增加了住房情况。
二、采用短表长表技术
所谓短表长表技术,就是在人口普查中设计两种普查表,一种普查项目较少,由绝大部分的人填报,这种表称作短表,也叫作普查;一种普查项目较多,由一部分人填报,这种表称作长表,也可以称为抽样调查。其实,短表长表技术就是在普查中结合抽样调查的一种技术,世界各国的人口普查大都采用这一做法。我国过去的普查因为项目较少、比较简单,采用一种表就可以了,没有用过短表长表技术。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抽选出10%的户填报长表,其他90%的户填报短表。长表的前一部分包含了短表的内容,填报长表的户,只需回答所有的问题就相当于已经回答了短表的问题,不必再另填一张短表。短表按人填报的项目有9项,按户填报的项目有10项;长表按人填报的项目有26项,按户填报的项目有23项。
三、改变了常住人口的时间标准和空间标准
普查时每个人都要在常住地登记,而不是在户口登记地登记。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的时间标准缩短为半年,空间标准缩小到乡镇街道,只要一个
人在某个乡镇街道居住了半年以上,普查时就是该乡镇街道的常住人口,就必须在该乡镇街道进行登记。
四、改变了普查的标准时间
以往我国进行的四次人口普查都是以7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即普查反映的是当年7月1日0时的人口状况。为了适应常住人口标准的变化,如实反映人口流动的现状,综合考虑,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标准时间改为11月1日0时。
五、增加了附表“暂住人口调查表”
为了全面了解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情况,确保流动人口不被漏登,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除设有普查表短表、长表和死亡人口调查表外,还增加了一张附表“暂住人口调查表”。如果一个人(不包括婚嫁、拆迁搬家的人)普查时居住在某一个乡镇街道,并且离开他(她)的户口登记地不到半年,他(她)应该是户口登记地的常住人口,在户口登记地填报“短表”或“长表”,同时视为现住地的暂住人口,在现住地填报“暂住人口调查表”。
六、首次采用光电录入技术
人口普查收集的资料,必须利用电子计算机来完成资料的加工整理。实现计算机处理的前提是将普查表中的数字或文字信息录入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据文件。我国前两次人口普查都采用了人工键盘录入,即靠录入员手击键盘进行录入。为了降低普查成本、提高数据质量,使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尽快地得到普查结果,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了光电录入技术。光电录入排除了人工录入的再生性误差,减少了人工成本,但对普查表用纸和印刷质量的要求严、精度提高,填写普查表的数字书写要求规范。
七、建立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项应用技术,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或者正在使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我国以往的人口普查从未应用过。为了提高我国人口普查的技术水平和扩大人口普查资料应用的领域,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大、中城市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并计划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全面建立我国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第六次人口普查有三大新特点
马建堂介绍说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三大新特点
第一个新特点就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普查对象范围扩大了,普查对象包含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前五次人口普查的对象是中国境内的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居民,不调查在中国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我们不仅像前五次一样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国居民,还要调查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
第二个新特点就是这次普查我们采取在居住地登记原则。通俗地讲就是“逢人就查”“见人就登”,不管你的户口在不在这个地方,我们进到一个房间里去,只要有人居住在里面我们就要调查,这就是居住地登记原则。
第三个特点我们这次运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比如刚才我所说过的普查区划区制图工作。人口普查是“按房子找人”,人是动的,那怎么找人呢?就按房子找人,建筑物是固定的。全国所有的地理空间中,我们要把它最终划分为若干基本的普查单元,也就是普查小区。前五次人口普查是人工画图的,我们的普查员很辛苦,到这个小区里去,有多少幢楼,人工画图,小区里有多少建筑物,是高层的还是低层的还是平房的。但是人工画图不清楚、不太准确而且不能重复利用。 马建堂说,我们这次人口普查利用国家的遥感资料、卫星资料,在电子计算机上生成人口普查的地图和小区图。另外,对于数据汇总,13亿人口汇总的量是很大的,靠人工汇总费时费力还不一定准确。这次我们用的是光电录入,不仅能识别1234567的字码,还能识别手写的汉字。这样普查员到了被调查对象家去,填完了调查登记表以后,我们就把它放到光电录入机里,光电录入机就自动把这个信息登入了。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特点 普查项目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本户住地等六项。耗时半年多。
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特点
普查项目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项。同时,要求对1964年上半年出生、死亡、迁出、迁入进行核对和登记。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新特点
一、普查项目增加到19项;
二、并第一次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新特点
一、在1982年人口普查19个项目的基础上, 增加为2项。主要增加了:(1)人口迁移流动项目,包括“ 五年前居住地”、“ 原居住地的城乡类型” 和“ 迁移原因” 两项。(2)在户口状况项目中, 增加了户口性质的调查内容, 即分清农业户口或非农业户口, 以便为研究农转非人口比重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适应的问题提供依据。
二、改变了前三次人口普查以设站登记为主进行普查的方法, 采取了以人户访问为主的普查登记方法。普查人员达700万左右,耗时20天。
三、加强边疆省区的普查工作以西藏为例, 1953年和1964年第一、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 西藏自治区的人口普查数据是间接调查取得的。1982年人口普查,西藏第一次直接进行了人口普查,但调查的项目只有全国的一半。普查登记后,
又由四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协助进行数据处理。1990年的人口普查,是世界屋脊上进行的第二次人口普查,并将由西藏第一次自力更生地进行人口普查资料的电子计算机处理。普查项目从年的项增加到项,比全国普查的二十一个项目只少“迁移”和“户口在本地外出一年以上人数”等三个项目。婚姻状况、妇女生育状况和出生、死亡人数等重要项目,都是第一次在西藏直接进行普查。通过这次普查取得的数据,将第一次计算出西藏自治区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这将为我国计划生育、医疗卫生和人口研究增添许多新的宝贵数据,填补许多空白。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
一、增加了普查项目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了普查项目,拓展了普查内容。普查表中按人填报的项目有26项,按户填报的项目有23项,共计49项,比上一次人口普查增加了28项。按人填报的项目主要增加了人口迁移情况和人口的经济活动情况;按户填报的项目主要增加了住房情况。
二、采用短表长表技术
所谓短表长表技术,就是在人口普查中设计两种普查表,一种普查项目较少,由绝大部分的人填报,这种表称作短表,也叫作普查;一种普查项目较多,由一部分人填报,这种表称作长表,也可以称为抽样调查。其实,短表长表技术就是在普查中结合抽样调查的一种技术,世界各国的人口普查大都采用这一做法。我国过去的普查因为项目较少、比较简单,采用一种表就可以了,没有用过短表长表技术。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抽选出10%的户填报长表,其他90%的户填报短表。长表的前一部分包含了短表的内容,填报长表的户,只需回答所有的问题就相当于已经回答了短表的问题,不必再另填一张短表。短表按人填报的项目有9项,按户填报的项目有10项;长表按人填报的项目有26项,按户填报的项目有23项。
三、改变了常住人口的时间标准和空间标准
普查时每个人都要在常住地登记,而不是在户口登记地登记。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的时间标准缩短为半年,空间标准缩小到乡镇街道,只要一个
人在某个乡镇街道居住了半年以上,普查时就是该乡镇街道的常住人口,就必须在该乡镇街道进行登记。
四、改变了普查的标准时间
以往我国进行的四次人口普查都是以7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即普查反映的是当年7月1日0时的人口状况。为了适应常住人口标准的变化,如实反映人口流动的现状,综合考虑,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标准时间改为11月1日0时。
五、增加了附表“暂住人口调查表”
为了全面了解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情况,确保流动人口不被漏登,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除设有普查表短表、长表和死亡人口调查表外,还增加了一张附表“暂住人口调查表”。如果一个人(不包括婚嫁、拆迁搬家的人)普查时居住在某一个乡镇街道,并且离开他(她)的户口登记地不到半年,他(她)应该是户口登记地的常住人口,在户口登记地填报“短表”或“长表”,同时视为现住地的暂住人口,在现住地填报“暂住人口调查表”。
六、首次采用光电录入技术
人口普查收集的资料,必须利用电子计算机来完成资料的加工整理。实现计算机处理的前提是将普查表中的数字或文字信息录入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据文件。我国前两次人口普查都采用了人工键盘录入,即靠录入员手击键盘进行录入。为了降低普查成本、提高数据质量,使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尽快地得到普查结果,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了光电录入技术。光电录入排除了人工录入的再生性误差,减少了人工成本,但对普查表用纸和印刷质量的要求严、精度提高,填写普查表的数字书写要求规范。
七、建立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项应用技术,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或者正在使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我国以往的人口普查从未应用过。为了提高我国人口普查的技术水平和扩大人口普查资料应用的领域,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大、中城市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并计划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全面建立我国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第六次人口普查有三大新特点
马建堂介绍说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三大新特点
第一个新特点就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普查对象范围扩大了,普查对象包含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前五次人口普查的对象是中国境内的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居民,不调查在中国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我们不仅像前五次一样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国居民,还要调查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
第二个新特点就是这次普查我们采取在居住地登记原则。通俗地讲就是“逢人就查”“见人就登”,不管你的户口在不在这个地方,我们进到一个房间里去,只要有人居住在里面我们就要调查,这就是居住地登记原则。
第三个特点我们这次运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比如刚才我所说过的普查区划区制图工作。人口普查是“按房子找人”,人是动的,那怎么找人呢?就按房子找人,建筑物是固定的。全国所有的地理空间中,我们要把它最终划分为若干基本的普查单元,也就是普查小区。前五次人口普查是人工画图的,我们的普查员很辛苦,到这个小区里去,有多少幢楼,人工画图,小区里有多少建筑物,是高层的还是低层的还是平房的。但是人工画图不清楚、不太准确而且不能重复利用。 马建堂说,我们这次人口普查利用国家的遥感资料、卫星资料,在电子计算机上生成人口普查的地图和小区图。另外,对于数据汇总,13亿人口汇总的量是很大的,靠人工汇总费时费力还不一定准确。这次我们用的是光电录入,不仅能识别1234567的字码,还能识别手写的汉字。这样普查员到了被调查对象家去,填完了调查登记表以后,我们就把它放到光电录入机里,光电录入机就自动把这个信息登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