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3):310~31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刘海燕 邓淑红 郭德俊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济南250014 ) (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北京 100037)

摘 要 在成就目标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基础上,依据能力划分的两个维度-能力的界定维度和效价维度,

Pintrich 和 Elliott等人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成掌握-接近目标,关注于掌握新

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

成绩-接近目标,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和成绩-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表现得比他

人更差或更愚蠢4种类型。实证研究表明,四分法不仅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而且也为提

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成就目标,四分法,掌握-回避目标。

分类号 B842

成就目标是目标设置的延伸,是社会认知研究取向在成就动机研究中的具体表现。关于成就目标的定义,研究者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概括而言,成就目标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它具有认知(如对于情境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的特征[1]。Dweck 、Nicholls 、Ames 、Elliott 等人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成就目标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是不同的,对个体成就的影响也是不同的[3~6]。为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力图深入地揭示成就目标存在的不同类型及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从而为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成就目标主要关注两种目标类型: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近年来,Elliott 、Skallvik 、Midgley 等人提出了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的三分法[7~9]。最近,Pintrich 、Elliott 等人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为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10,11]。

1成就目标已有的分类研究

1.1成就目标的二分法

成就目标的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两种成就目标类型: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和成绩目标(performance goals) 。前者是以学习、掌握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关注对任务的掌握和理解,关注能力的发展;后者是以追求高成绩、证明自身能力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关注与他人的比较,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不利评价。尽管研究者们提出的成就目标类型术语各不相同,如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s)和成绩目标[3]、掌握目标(task goals)和能力目标(ability goal)[4]、任务卷入目标(task-involved goals)和自我卷入目标(ego-involved goals)[6],但这些类型在本质上与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的划分是一致的。⋅

以往的研究还发现掌握目标引起适应性模型,而成绩目标引起非适应性模型。不同的模型导致不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表现,前者有利于学习,而后者对学习具有消极影响。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成绩目标也可能引起积极的结果,如促进学习策略的运用,提高动机水平等[9]。对此,两分法难以做出解释。Elliott 等人认为,这是因为两分法忽视了成就目标中的接近-回避倾向。于是,他们把接近-回避倾向结合进以往的分类研究,提出了成就目标的三分法。

1.2 成就目标的三分法

收稿日期:2002-09-14

* 国家攀登计划资助项目 95-专-09。

第11卷第3期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311-

在二分法的基础上,三分法进一步将成绩目标划分为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前者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更好或更聪明,指向于得到对能力的积极判断;后者关注于不比别人更差或更蠢笨,指向于回避对能力的消极判断[7]。这样,成就目标就划分为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3种类型。Skaalvik 也将成绩定向进一步划分为两类:自我提高的自我定向(self-enhancing ego orientation)和自我击败的自我定向(self-defeating ego orientation)。前者指注重战胜他人和证明自己的高能力;后者指注重避免看起来很笨或避免消极的能力判断[8]。Midgley 等人提出了接近能力目标(approach ability goal)和避免能力目标(avoid ability goal),这两个目标也分别与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具有一致的含义[9]。Skaalvik 和Midgley 等人提出的成就目标分类支持了Elliott 等人的观点。

上述研究同时还发现,成绩-接近目标对认知和动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促进学习策略的运用,提高学习兴趣和任务价值等。但是成绩-接近目标能引发焦虑以及其它消极的情感,不利于一些适应性策略如学业求助的运用,而且这些结果受个体特征(如个体的成就需要、效能水平)和情境特征(如环境的竞争水平)的影响。比如对高成就动机的个体或对处于高竞争环境中的个体而言,成绩-接近目标引起的消极作用更为显著。成绩-回避目标引起的是非适应性模型,导致消极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表现。比如更少地使用策略,降低内部动机,产生焦虑,等等。

三分法虽然把接近-回避倾向结合进掌握-成绩区分之中,发展了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但这种结合还不够彻底,不能全面地概括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成就目标类型,比如那些具有高自我标准的个体,力求完美,从不愿意犯错误,三分法中的类型对此无法解释。最近,Pintrich 和Elliot 等人指出,掌握目标也具有接近-回避的区分,从而提出了四分法[10~12]

2成就目标的四分法

2.1 分类依据

根据掌握-成绩区分和接近-回避倾向的完全结合(见表1),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为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4类。Elliot 等人指出,实际上掌握-成绩区分和接近-回避倾向来源于能力划分的两个维度——能力的界定(definition )和能力的效价(valence )[11,12]。

表1 成就目标分类框架

积极的(导向成功的)消极的(避免失败的)界绝对/个人内在的 (掌握)掌握-接近目标 掌握-回避目标 定规范的(成绩) 成绩-接近目标 成绩-回避目标

能力的界定即对个体是否具有能力以及能力高低的判断。能力界定的依据是成绩评价中所运用的3个标准:绝对标准(absolute standard)、个人内在标准(intrapersonal standard)和规范标准(normative standard)。绝对标准即任务本身的要求,根据是否达到任务要求,可判断个体是否具有能力或能力是高是低;个人内部标准指个体过去的成绩或是凭个体的潜能所能达到的最高成绩,根据个体是否超过以往的成绩或个体的潜能是否得到彻底发挥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规范标准是他人的成绩,判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即看他是否超过他人。绝对标准和个人内在标准具有许多相似性,如掌握新知识既代表完成任务,又代表超越过去和发展潜能。另外,绝对标准和个人内在标准虽然在理论上是分开的,但还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Elliot 等人将绝对标准和个人内在标准合并在一起,将能力区分为绝对/个人内在能力和规范能力。

能力的效价即与能力有关的诱力。勒温认为,凡是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就有吸引力,即正效价(positive valence );凡是一个人力图避免的目标,就有排斥力,即负效价(negative valence)。有关能力的效价主要

-312- 心理科学进展 2003年 来自于成功和失败,成功是个体渴望达到的,成功能体现个体的能力,因此,成功具有正效价。失败是个体尽力避免的,失败会导致对能力的消极判断,所以失败具有负效价。有研究发现,个体会自动地立即地处理有关效价的刺激[13],这种自动的、以效价为基础的过程会产生接近和回避的目标倾向,并且这一过程和与其相伴而生的接近-回避倾向,普遍存在于各种情境中[14]。当然,与能力相关的情境也存在这种情况,当出现正、负效价即面临成功和失败时,个体会本能地趋向于成功,回避失败。

由上述分类依据不难看出,二分法是根据能力的界定维度来划分的,而三分法和四分法则是能力的界定维度和效价维度部分结合和完全结合的结果,三种分类是一脉相承,逐步发展的。如表1所示。

2.2 掌握-回避目标

已有的分类研究已提出了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虽没有提出掌握-接近目标这一术语,但其中的掌握目标和掌握-接近目标在实质上是等同的,都是一种接近倾向,都指尽力获得任务的完成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只有掌握-回避这一目标是新提出的。掌握-回避目标指尽力避免完不成任务或尽力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11,12]。持有该目标的典型代表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尽力避免做任何错事,力求不出半点错误,比如具有掌握-回避目标的学生会尽力避免不能掌握、理解所学内容。此外,在个体的生命或职业的后半部分,掌握-回避目标也很常见。如一些老年人开始担心体力、智力的衰退,害怕知识技能的下降和丧失。一些人会质疑自己是否已到达了事业的顶点,害怕停滞不前或比以前更糟糕。掌握-回避目标与成绩-回避目标是不同的,持有掌握-回避目标的个体所关注的不是和他人的比较,而是关注和自己设置的标准相比较。

从理论上分析,掌握-回避目标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在掌握-成绩的区分上,与掌握-接近目标相同,在接近-回避的区分上,则与成绩-回避目标相同。所以,它具有掌握-接近目标的部分积极因素和成绩-回避目标的部分消极因素。积极面表现为具有高自我标准的学生愿意付出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消极面表现为回避任务或在完成任务中寻求外在帮助,而不是坚持到底,比如完美主义的个体在初学计算机时,因为害怕犯错误而限制自己去使用计算机;年龄较大的运动员为避免达不到以往的优秀标准会回避任务或在完成任务时借助于他人或药物、器械。

2.3有关四分法的实证研究

梁国胜对Pintrich 和Elliot 等人的四分法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掌握-回避目标的存在,并指出成就目标的四分法比三分法和二分法更为合理[2]。Elliot 等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不仅验证了掌握-回避目标的存在,而且探讨了引起4种成就目标的前提条件和4种成就目标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见表2 [11]。根据这一研究,教育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前提条件,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成就目标定向,以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

由表2可以看出,作为前提条件的变量有动机倾向、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知觉到的课堂吸引(perceived class engagement)、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ies)、父母社会化(parental socialization)、能力评价。其中,动机倾向包括一般成就需要和失败恐惧(fear of failure),一般成就需要又包括工作胜任(workmastery)和竞争。自我决定指个体的自我决定和自主。内隐理论包括实体理论(entity theory)和增量理论(increment theory) ,前者认为个人的能力是不可改变的,后者认为个人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父母社会化包括关注个人(person-focused)的积极反馈和关注个人的消极反馈,是指父母针对儿童本身而不是针对其行为来进行的反馈; 还包括条件性赞许(conditional approval)和错误担忧(worry about mistake),前者指父母对儿童的赞许是条件性的,后者指父母对儿童犯错误的担忧。能力评价是指个体对能力评价的重视程度。作为结果的变量有学习策略、考试焦虑、健康中心访问、相继的成就目标(subsequent achievement goal)和考试成绩。学习策略包括深层加工、表层加工和无组织。无组织指考试复习中的无计划、无秩序。考试焦虑包括担忧和情绪性。相继的成就目标指该成就目标所引起的成就目标。健康中心访问代表身体的健康状况,访问次数

第11卷第3期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313- 与健康状况成反比。

表2 引起成就目标的前提条件及成就目标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成 就 目 标

掌握—接近 掌握—避免 成绩—接近 成绩—避免

一般成就需要(+) 害怕失败(+) 一般成就需要(+) 害怕失败(+)

前 工作技巧(+) 自我认定(-) 竞争(+) 自我认定(-)

题 自我认定(+) 实体理论(+) 害怕失败(+) 实体理论(+)

能力评价(+) 增量理论(-) 父亲自我中心消极反馈(+) 母亲自我中心消极反馈(+) 知觉到的课堂投入(+) 母亲自我中心消极反馈(+) 父亲有条件赞许(+) 父亲自我中心消极反馈(+) 父亲自我中心消极反馈(+) 母亲有条件赞许(+) 母亲担忧(+)

母亲担忧(+) 能力评价(+) 能力评价(+)

父亲担忧(+)

能力评价(+)

知觉到的课堂投入(+)

深加工(+) 无组织(+) [浅加工(+)] [深加工(-)]

结 随后的掌握-接近目标(+) 状态考试焦虑(+) 随后的成绩-接近目标(+) 浅加工(+)

果 随后的成绩-避免目标(-) 担忧(+) 全部测验成绩(+) 无组织(+)

访问健康中心(-) 情绪化(+) 多项选择成绩(+) 状态考试焦虑(+)

随后的掌握-避免目标(+) 简答成绩(+) [担忧(+)]

随后的成绩-接近目标(+) 情绪化(+)

随后的成绩-避免目标(+) 全部的测验成绩(-) 多项选择成绩(-)

简答成绩(-)

访问健康中心(+)

注:在该表中,(+)表示正相关,(-)表示负相关;除了[]中的相关为P0.10,其余的相关为P0.05

总之,在四分法中,掌握-接近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的前提和结果与三分法中的研究是基本一致的[7~9],而且相对于以往研究,还引入了父母社会化和访问健康中心两个变量,这对于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对成就目标的引起前提和其影响结果的研究,也有力地支持了对掌握-回避目标的理论分析。在前提上,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具有相似的消极性。但与掌握-接近目标相同的是,持掌握-回避目标的个体认为课堂是吸引人和有趣的。这一混合前提代表了掌握和回避倾向的组合,也就是说,持有掌握-回避目标的个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消极的、非乐观的动机倾向,但却愿意参与鼓励内部兴趣和挑战的积极动机情境。在结果上,掌握-回避目标与成绩-回避目标具有一些共同的消极结果,但是掌握-回避目标不负向预测成绩获得,也不正向预测对健康中心的访问,而且还促进了相继的掌握-接近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的建立和应用。这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回避目标都是不利的,掌握-回避目标也可作为重要的调节方式,促进个体追求成就,避免失败。

3 将来的研究趋向

传统上,大多数人认为掌握目标代表一种接近的倾向,一些理论家将掌握目标等同于内部动机,并且确实将掌握目标描述为理想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调节方式,所以掌握-回避目标被忽略了。实际上,掌握-回避目标在很多成就情境中是存在的并且是有效的。四分法的提出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而且提出了促进成就目标的前提条件,为更好地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探讨。

首先,从对四分法分类的实证研究来看,已有研究都是采用问卷法[2,11],这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将来的研究可以考虑遵循已有的研究[15],进行4种分类的情境实验研究,尽量对成就目标进行更为准确、客观的评价。

其次,在成就目标的分类维度中提到,绝对标准和个人内在标准在理论上是分开的,但尚没有实证性

-314- 心理科学进展 2003年 研究的支持。如果实证研究证明绝对标准和个人内在标准的确存在本质区别,并且由两种标准所区分的目标能引起不同的过程和结果,那么,成就目标可分为6种:绝对-接近目标、绝对-回避目标、个人内在-接近目标、个人内在-回避目标、规范-接近目标、规范-回避目标,这可能是将来成就目标分类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最后,对成就目标进行分类研究和相关研究,最终目的是提高个体的成就,因此,以后研究应致力于考察不同类型成就目标特别是新提出的掌握-回避目标在体育、企业和学习情境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方平,张咏梅,郭春彦. 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 心理学动态,1999,7(1):70~75

[2] 梁国胜. 中小学生成就目标发展特点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3] Dweck C J.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6, 41: 1040~1048

[4] Ames C, Ames R. Systems of student and teacher motivation: toward a qualitive defini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4, 76: 535~556

[5] Elliot A J, Dweck C J. Goal: an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 54: 5~12

[6] Nicholls J G.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4, 91: 328~346

[7] Elliot A J, Harackiewicz J M.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a medi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0: 461~475

[8] Skaalvik E M. Self-enhancing and self-defeating ego orientation: relations with task and avoidance orientation, achievement, self-perceptions, and anxie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7, 89: 71~81

[9] Midgley C, Kaplan A, Middleton M, Maehr M L et al.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scales assessing students’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8, 23: 113~131

[10] Pintrich P R.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boekaerts M, Pintrich P R, Zeidner M ed. Handkook of self-regul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2000. 451~502

[11] Elliot A J, McGregor A H. A 2ⅹ2 achievement goal framewor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1, 80: 501~519

[12] Elliot A J, Thrash T M. Achievement goals and 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1, 13: 139~155

[13] Bargh J. The automaticity of everyday life. In: Wyer R. ed. Advances in social cognition. Mahwah, NJ: LEA, 1997. 1~61

[14] Ccacioppo J, Priester J, Berntson G. Rudimentary determinants of attitudes: II. Arm flexion and extention have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attitud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 65: 5~17

[15] 张咏梅,郭春彦,方平. 成就目标分类的情境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2001,24(1):22~25

New Classification of Achievement Goal

Liu Haiyan, Deng Shuhong, Guo Deju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The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 Abstract : Based on the dichotomy and trichotomy of achievement goal,according to the dimensionality of competence classification— definition and valence of competence , Pintrich & Elliot et al proposed the quartation including mastery approach goal, mastery avoidance goal, performance approach goal, performance avoidance goal. Mastery approach goal focused on mastering new knowledge and enhancing compentence. Mastery avoidance goal focused on avoiding not accomplishing the task or not losing one's knowledges and capabilities. Performance approach goal focused on being superior and better than others. Performance avoidance goal focused on avoiding looking stupid or dumb in comparison to others.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sition of new classification not only perfected the classificatory study about achievement goal but also offer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nhancing achievement of individuals.

Key words achievement goal, quartation, mastery avoidance goal.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3):310~31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刘海燕 邓淑红 郭德俊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济南250014 ) (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北京 100037)

摘 要 在成就目标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基础上,依据能力划分的两个维度-能力的界定维度和效价维度,

Pintrich 和 Elliott等人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成掌握-接近目标,关注于掌握新

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

成绩-接近目标,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和成绩-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表现得比他

人更差或更愚蠢4种类型。实证研究表明,四分法不仅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而且也为提

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成就目标,四分法,掌握-回避目标。

分类号 B842

成就目标是目标设置的延伸,是社会认知研究取向在成就动机研究中的具体表现。关于成就目标的定义,研究者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概括而言,成就目标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它具有认知(如对于情境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的特征[1]。Dweck 、Nicholls 、Ames 、Elliott 等人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成就目标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是不同的,对个体成就的影响也是不同的[3~6]。为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力图深入地揭示成就目标存在的不同类型及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从而为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成就目标主要关注两种目标类型: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近年来,Elliott 、Skallvik 、Midgley 等人提出了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的三分法[7~9]。最近,Pintrich 、Elliott 等人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为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10,11]。

1成就目标已有的分类研究

1.1成就目标的二分法

成就目标的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两种成就目标类型: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和成绩目标(performance goals) 。前者是以学习、掌握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关注对任务的掌握和理解,关注能力的发展;后者是以追求高成绩、证明自身能力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关注与他人的比较,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不利评价。尽管研究者们提出的成就目标类型术语各不相同,如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s)和成绩目标[3]、掌握目标(task goals)和能力目标(ability goal)[4]、任务卷入目标(task-involved goals)和自我卷入目标(ego-involved goals)[6],但这些类型在本质上与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的划分是一致的。⋅

以往的研究还发现掌握目标引起适应性模型,而成绩目标引起非适应性模型。不同的模型导致不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表现,前者有利于学习,而后者对学习具有消极影响。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成绩目标也可能引起积极的结果,如促进学习策略的运用,提高动机水平等[9]。对此,两分法难以做出解释。Elliott 等人认为,这是因为两分法忽视了成就目标中的接近-回避倾向。于是,他们把接近-回避倾向结合进以往的分类研究,提出了成就目标的三分法。

1.2 成就目标的三分法

收稿日期:2002-09-14

* 国家攀登计划资助项目 95-专-09。

第11卷第3期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311-

在二分法的基础上,三分法进一步将成绩目标划分为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前者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更好或更聪明,指向于得到对能力的积极判断;后者关注于不比别人更差或更蠢笨,指向于回避对能力的消极判断[7]。这样,成就目标就划分为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3种类型。Skaalvik 也将成绩定向进一步划分为两类:自我提高的自我定向(self-enhancing ego orientation)和自我击败的自我定向(self-defeating ego orientation)。前者指注重战胜他人和证明自己的高能力;后者指注重避免看起来很笨或避免消极的能力判断[8]。Midgley 等人提出了接近能力目标(approach ability goal)和避免能力目标(avoid ability goal),这两个目标也分别与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具有一致的含义[9]。Skaalvik 和Midgley 等人提出的成就目标分类支持了Elliott 等人的观点。

上述研究同时还发现,成绩-接近目标对认知和动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促进学习策略的运用,提高学习兴趣和任务价值等。但是成绩-接近目标能引发焦虑以及其它消极的情感,不利于一些适应性策略如学业求助的运用,而且这些结果受个体特征(如个体的成就需要、效能水平)和情境特征(如环境的竞争水平)的影响。比如对高成就动机的个体或对处于高竞争环境中的个体而言,成绩-接近目标引起的消极作用更为显著。成绩-回避目标引起的是非适应性模型,导致消极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表现。比如更少地使用策略,降低内部动机,产生焦虑,等等。

三分法虽然把接近-回避倾向结合进掌握-成绩区分之中,发展了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但这种结合还不够彻底,不能全面地概括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成就目标类型,比如那些具有高自我标准的个体,力求完美,从不愿意犯错误,三分法中的类型对此无法解释。最近,Pintrich 和Elliot 等人指出,掌握目标也具有接近-回避的区分,从而提出了四分法[10~12]

2成就目标的四分法

2.1 分类依据

根据掌握-成绩区分和接近-回避倾向的完全结合(见表1),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为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4类。Elliot 等人指出,实际上掌握-成绩区分和接近-回避倾向来源于能力划分的两个维度——能力的界定(definition )和能力的效价(valence )[11,12]。

表1 成就目标分类框架

积极的(导向成功的)消极的(避免失败的)界绝对/个人内在的 (掌握)掌握-接近目标 掌握-回避目标 定规范的(成绩) 成绩-接近目标 成绩-回避目标

能力的界定即对个体是否具有能力以及能力高低的判断。能力界定的依据是成绩评价中所运用的3个标准:绝对标准(absolute standard)、个人内在标准(intrapersonal standard)和规范标准(normative standard)。绝对标准即任务本身的要求,根据是否达到任务要求,可判断个体是否具有能力或能力是高是低;个人内部标准指个体过去的成绩或是凭个体的潜能所能达到的最高成绩,根据个体是否超过以往的成绩或个体的潜能是否得到彻底发挥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规范标准是他人的成绩,判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即看他是否超过他人。绝对标准和个人内在标准具有许多相似性,如掌握新知识既代表完成任务,又代表超越过去和发展潜能。另外,绝对标准和个人内在标准虽然在理论上是分开的,但还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Elliot 等人将绝对标准和个人内在标准合并在一起,将能力区分为绝对/个人内在能力和规范能力。

能力的效价即与能力有关的诱力。勒温认为,凡是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就有吸引力,即正效价(positive valence );凡是一个人力图避免的目标,就有排斥力,即负效价(negative valence)。有关能力的效价主要

-312- 心理科学进展 2003年 来自于成功和失败,成功是个体渴望达到的,成功能体现个体的能力,因此,成功具有正效价。失败是个体尽力避免的,失败会导致对能力的消极判断,所以失败具有负效价。有研究发现,个体会自动地立即地处理有关效价的刺激[13],这种自动的、以效价为基础的过程会产生接近和回避的目标倾向,并且这一过程和与其相伴而生的接近-回避倾向,普遍存在于各种情境中[14]。当然,与能力相关的情境也存在这种情况,当出现正、负效价即面临成功和失败时,个体会本能地趋向于成功,回避失败。

由上述分类依据不难看出,二分法是根据能力的界定维度来划分的,而三分法和四分法则是能力的界定维度和效价维度部分结合和完全结合的结果,三种分类是一脉相承,逐步发展的。如表1所示。

2.2 掌握-回避目标

已有的分类研究已提出了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虽没有提出掌握-接近目标这一术语,但其中的掌握目标和掌握-接近目标在实质上是等同的,都是一种接近倾向,都指尽力获得任务的完成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只有掌握-回避这一目标是新提出的。掌握-回避目标指尽力避免完不成任务或尽力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11,12]。持有该目标的典型代表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尽力避免做任何错事,力求不出半点错误,比如具有掌握-回避目标的学生会尽力避免不能掌握、理解所学内容。此外,在个体的生命或职业的后半部分,掌握-回避目标也很常见。如一些老年人开始担心体力、智力的衰退,害怕知识技能的下降和丧失。一些人会质疑自己是否已到达了事业的顶点,害怕停滞不前或比以前更糟糕。掌握-回避目标与成绩-回避目标是不同的,持有掌握-回避目标的个体所关注的不是和他人的比较,而是关注和自己设置的标准相比较。

从理论上分析,掌握-回避目标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在掌握-成绩的区分上,与掌握-接近目标相同,在接近-回避的区分上,则与成绩-回避目标相同。所以,它具有掌握-接近目标的部分积极因素和成绩-回避目标的部分消极因素。积极面表现为具有高自我标准的学生愿意付出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消极面表现为回避任务或在完成任务中寻求外在帮助,而不是坚持到底,比如完美主义的个体在初学计算机时,因为害怕犯错误而限制自己去使用计算机;年龄较大的运动员为避免达不到以往的优秀标准会回避任务或在完成任务时借助于他人或药物、器械。

2.3有关四分法的实证研究

梁国胜对Pintrich 和Elliot 等人的四分法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掌握-回避目标的存在,并指出成就目标的四分法比三分法和二分法更为合理[2]。Elliot 等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不仅验证了掌握-回避目标的存在,而且探讨了引起4种成就目标的前提条件和4种成就目标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见表2 [11]。根据这一研究,教育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前提条件,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成就目标定向,以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

由表2可以看出,作为前提条件的变量有动机倾向、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知觉到的课堂吸引(perceived class engagement)、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ies)、父母社会化(parental socialization)、能力评价。其中,动机倾向包括一般成就需要和失败恐惧(fear of failure),一般成就需要又包括工作胜任(workmastery)和竞争。自我决定指个体的自我决定和自主。内隐理论包括实体理论(entity theory)和增量理论(increment theory) ,前者认为个人的能力是不可改变的,后者认为个人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父母社会化包括关注个人(person-focused)的积极反馈和关注个人的消极反馈,是指父母针对儿童本身而不是针对其行为来进行的反馈; 还包括条件性赞许(conditional approval)和错误担忧(worry about mistake),前者指父母对儿童的赞许是条件性的,后者指父母对儿童犯错误的担忧。能力评价是指个体对能力评价的重视程度。作为结果的变量有学习策略、考试焦虑、健康中心访问、相继的成就目标(subsequent achievement goal)和考试成绩。学习策略包括深层加工、表层加工和无组织。无组织指考试复习中的无计划、无秩序。考试焦虑包括担忧和情绪性。相继的成就目标指该成就目标所引起的成就目标。健康中心访问代表身体的健康状况,访问次数

第11卷第3期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313- 与健康状况成反比。

表2 引起成就目标的前提条件及成就目标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成 就 目 标

掌握—接近 掌握—避免 成绩—接近 成绩—避免

一般成就需要(+) 害怕失败(+) 一般成就需要(+) 害怕失败(+)

前 工作技巧(+) 自我认定(-) 竞争(+) 自我认定(-)

题 自我认定(+) 实体理论(+) 害怕失败(+) 实体理论(+)

能力评价(+) 增量理论(-) 父亲自我中心消极反馈(+) 母亲自我中心消极反馈(+) 知觉到的课堂投入(+) 母亲自我中心消极反馈(+) 父亲有条件赞许(+) 父亲自我中心消极反馈(+) 父亲自我中心消极反馈(+) 母亲有条件赞许(+) 母亲担忧(+)

母亲担忧(+) 能力评价(+) 能力评价(+)

父亲担忧(+)

能力评价(+)

知觉到的课堂投入(+)

深加工(+) 无组织(+) [浅加工(+)] [深加工(-)]

结 随后的掌握-接近目标(+) 状态考试焦虑(+) 随后的成绩-接近目标(+) 浅加工(+)

果 随后的成绩-避免目标(-) 担忧(+) 全部测验成绩(+) 无组织(+)

访问健康中心(-) 情绪化(+) 多项选择成绩(+) 状态考试焦虑(+)

随后的掌握-避免目标(+) 简答成绩(+) [担忧(+)]

随后的成绩-接近目标(+) 情绪化(+)

随后的成绩-避免目标(+) 全部的测验成绩(-) 多项选择成绩(-)

简答成绩(-)

访问健康中心(+)

注:在该表中,(+)表示正相关,(-)表示负相关;除了[]中的相关为P0.10,其余的相关为P0.05

总之,在四分法中,掌握-接近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的前提和结果与三分法中的研究是基本一致的[7~9],而且相对于以往研究,还引入了父母社会化和访问健康中心两个变量,这对于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对成就目标的引起前提和其影响结果的研究,也有力地支持了对掌握-回避目标的理论分析。在前提上,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具有相似的消极性。但与掌握-接近目标相同的是,持掌握-回避目标的个体认为课堂是吸引人和有趣的。这一混合前提代表了掌握和回避倾向的组合,也就是说,持有掌握-回避目标的个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消极的、非乐观的动机倾向,但却愿意参与鼓励内部兴趣和挑战的积极动机情境。在结果上,掌握-回避目标与成绩-回避目标具有一些共同的消极结果,但是掌握-回避目标不负向预测成绩获得,也不正向预测对健康中心的访问,而且还促进了相继的掌握-接近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的建立和应用。这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回避目标都是不利的,掌握-回避目标也可作为重要的调节方式,促进个体追求成就,避免失败。

3 将来的研究趋向

传统上,大多数人认为掌握目标代表一种接近的倾向,一些理论家将掌握目标等同于内部动机,并且确实将掌握目标描述为理想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调节方式,所以掌握-回避目标被忽略了。实际上,掌握-回避目标在很多成就情境中是存在的并且是有效的。四分法的提出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而且提出了促进成就目标的前提条件,为更好地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探讨。

首先,从对四分法分类的实证研究来看,已有研究都是采用问卷法[2,11],这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将来的研究可以考虑遵循已有的研究[15],进行4种分类的情境实验研究,尽量对成就目标进行更为准确、客观的评价。

其次,在成就目标的分类维度中提到,绝对标准和个人内在标准在理论上是分开的,但尚没有实证性

-314- 心理科学进展 2003年 研究的支持。如果实证研究证明绝对标准和个人内在标准的确存在本质区别,并且由两种标准所区分的目标能引起不同的过程和结果,那么,成就目标可分为6种:绝对-接近目标、绝对-回避目标、个人内在-接近目标、个人内在-回避目标、规范-接近目标、规范-回避目标,这可能是将来成就目标分类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最后,对成就目标进行分类研究和相关研究,最终目的是提高个体的成就,因此,以后研究应致力于考察不同类型成就目标特别是新提出的掌握-回避目标在体育、企业和学习情境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方平,张咏梅,郭春彦. 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 心理学动态,1999,7(1):70~75

[2] 梁国胜. 中小学生成就目标发展特点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3] Dweck C J.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6, 41: 1040~1048

[4] Ames C, Ames R. Systems of student and teacher motivation: toward a qualitive defini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4, 76: 535~556

[5] Elliot A J, Dweck C J. Goal: an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 54: 5~12

[6] Nicholls J G.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4, 91: 328~346

[7] Elliot A J, Harackiewicz J M.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a medi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0: 461~475

[8] Skaalvik E M. Self-enhancing and self-defeating ego orientation: relations with task and avoidance orientation, achievement, self-perceptions, and anxie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7, 89: 71~81

[9] Midgley C, Kaplan A, Middleton M, Maehr M L et al.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scales assessing students’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8, 23: 113~131

[10] Pintrich P R.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boekaerts M, Pintrich P R, Zeidner M ed. Handkook of self-regul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2000. 451~502

[11] Elliot A J, McGregor A H. A 2ⅹ2 achievement goal framewor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1, 80: 501~519

[12] Elliot A J, Thrash T M. Achievement goals and 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1, 13: 139~155

[13] Bargh J. The automaticity of everyday life. In: Wyer R. ed. Advances in social cognition. Mahwah, NJ: LEA, 1997. 1~61

[14] Ccacioppo J, Priester J, Berntson G. Rudimentary determinants of attitudes: II. Arm flexion and extention have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attitud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 65: 5~17

[15] 张咏梅,郭春彦,方平. 成就目标分类的情境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2001,24(1):22~25

New Classification of Achievement Goal

Liu Haiyan, Deng Shuhong, Guo Deju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The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 Abstract : Based on the dichotomy and trichotomy of achievement goal,according to the dimensionality of competence classification— definition and valence of competence , Pintrich & Elliot et al proposed the quartation including mastery approach goal, mastery avoidance goal, performance approach goal, performance avoidance goal. Mastery approach goal focused on mastering new knowledge and enhancing compentence. Mastery avoidance goal focused on avoiding not accomplishing the task or not losing one's knowledges and capabilities. Performance approach goal focused on being superior and better than others. Performance avoidance goal focused on avoiding looking stupid or dumb in comparison to others.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sition of new classification not only perfected the classificatory study about achievement goal but also offer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nhancing achievement of individuals.

Key words achievement goal, quartation, mastery avoidance goal.


相关文章

  •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
  • 高纲1136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044 学前教育心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查看


  • 组织行为学总结--自考
  • 第一篇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 - 37)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2 - 23) 一.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 组织 及其涵义(6项). ·行为(狭义.广义). ∳行为的特点(适应.多样.动态.可控.主客观 结合). ·组织行为学(对 ...查看


  • 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 [02111] 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00七年六月 指定用书:<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 参考用书:<认知教学心理学>,吴庆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查看


  • 教师编制之教育心理学整理
  •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一.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研究对象: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2.主要任务:学: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对学习结果分类.阐明学习过程. ...查看


  • 特岗教师心理学备考指导:教学设计
  •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第五章第一节教学设计.本节主要考察点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活动以教学 ...查看


  • 关于创新地勘事业单位宣传工作的思考
  • [摘 要] 本文回顾了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历史,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改革形势,提出了结合地勘事业单位实际开展宣传工作的措施.要坚持用党和国家政策统一思想:坚持用行业和本单位改革发展成果争取职工支持理解:坚持用地勘行业发展成就让职工看到改革转型的美 ...查看


  • 考试:社会心理学
  •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概述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科性质:①交叉性学科:②理论性的学科:③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沿革 1. ...查看


  • 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
  • 长沙师范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 一. 课程性质 <汉语言文学>是为培训湖南导游人员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目的是解决旅游市场不断增长的对导游人员的需要,规范加强全省的导游教育工作.使导游人员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文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 ...查看


  • 江苏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江苏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 第一章 一.填空 1.最初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米德. 2.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包括:A . 知识传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