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备课”是一个教师能否成功上好一堂的重要保证,对于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每一名教师都要掌握备课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备课;教案;教学效果 所谓备课,指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学校每学期至少检查两次教师的备课情况,主要是针对教案进行评分。此项活动促使我再一次对备课工作进行深入思考与认真学习。 一、几种常见的错误认识 备课总是和写教案连在一起。有不少教师认为,写教案很刻板、很麻烦,没什么用。甚至有人称“90%的教师写教案(或匆忙补抄教案)是为应景(应付检查)”。备课的必要性,在理论上未必人人皆知,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自以为从中、高等师范院校毕业,专业知识丰富,而中小学教科书内容并不难,“这点知识还不好讲吗”“小孩子还不好糊弄吗”不重视备课;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是动态的、不可预设的,教学质量主要靠课堂临场表现,备课没有太大意义,应该简化甚至不要备课。有的老教师从教多年,经验相对丰富,思想上逐渐放松要求,又不止一次遇到他人反问“你还要备课?都教了这么多年啦”,认为无需再认真备课……凡此种种,都影响到教师备课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备课的必要性及原因 从教多年的教师必对上课深有感触,有时感到一堂课上得顺畅愉快。为什么?因为课备得翔实,心中有数。不备课教学效果会怎样?课堂上语言干瘪苍白,思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举例胡拉乱扯毫不贴切,内容冗长乏味,师生都觉得累。因此,每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必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准备的仗”。有的教师知识丰富,也学过教学法,但备课马虎、草率、敷衍了事,教学效果欠佳;有的教师知识掌握得一般,教学经验也欠缺,但下了工夫备课,结果教学效果很好。可见,备课是弥补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不足的手段,也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备好课,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每一位教师工作责任感和教学态度的具体反映。 三、备课的类型 根据一些学者和教师的提法,备课有不同的情形(形式)和名称,备课的深度、广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1.学习型备课 就是教师在课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和教具,最后形成教案的过程。通常是教师利用已有的经验理解既定的教材并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已存在事物的理解、消化和感受,是一种学习和吸取、重现和模仿,被认为是最基本、最初浅的备课。譬如,讲《桃花源记》前,教师先反复阅读课文到烂熟,再仔细翻阅多种教学参考书,从中摘录有关文本、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资料,最后依据它们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写成备课笔记和教案。这种吸取现成结论,重现他人见解的备课,属于学习型备课。 2.研究型备课 研究型备课也以教材、学生、教法和教具等为钻研对象,却不局限于熟悉,追求教出独到的见解。还以教授《桃花源记》为例,熟读课文,阅读教学参考书;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如《归去来兮》《五柳先生传》等,把握作者的创作风格与思想;再翻阅《晋史》,从第一手材料中了解时代背景;翻阅《陶潜传》,把握原始材料中记叙的事实和评价观点;根据有关材料中提到的“乌托邦”思想,进一步检索“社会学词典”中的相关内容;进一步阅读欣赏《桃花源诗》;最后,根据学生实际,形成心得体会,写成教案。这是更高层次的研究型备课。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经常涉猎如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法学、社会学、宗教学、行政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自然科学、计算机基础等相关知识。 3.个人备课 广义的个人备课是指教师应广泛地提高教学理论修养,积累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每天、每时、每处,运用毕生精力为教学做准备,有人称之为“长备课”或“软备课”。狭义的个人备课,也叫“短备课”或“硬备课”,根据教学计划、教材和学生情况,设计出学期教学计划(开学前的备课)和每一节课的课时教学计划(上课前的备课)。 以上三种备课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实际运用中并无明显界限,往往相互渗透,需要我们仔细琢磨并综合利用,以提升备课质量。 四、备课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1.教学指导思想 要求正确、全面地理解课程的教学任务、目的要求,懂得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如此备课才有灵魂,方向正确。 2.教学内容 要求深入钻研和准确掌握教材。 3.教学方法 要求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熟悉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准备好教具,组织好教学,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 写教案是备课活动的收尾和总结,是将备课中所研究的全部问题加以整理,形成文字,成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不论时代怎么变,教案都必须写,这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教师对教材认真分析理解,精心加工处理,最后体现在教案中。 教案可以不拘一格,写出风采。评价教案,不能只看形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齐全,书写是否端正,字数是否足够。而应着重于是否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是否具有个性特色和创新表现。 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备课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书写教案是另一种创作。这样就不会把备课当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视写教案为苦差事,抄教案来应付了事,而是调整心态,静下心来,在书写中不知不觉成长起来。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师范学校)
摘 要:“备课”是一个教师能否成功上好一堂的重要保证,对于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每一名教师都要掌握备课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备课;教案;教学效果 所谓备课,指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学校每学期至少检查两次教师的备课情况,主要是针对教案进行评分。此项活动促使我再一次对备课工作进行深入思考与认真学习。 一、几种常见的错误认识 备课总是和写教案连在一起。有不少教师认为,写教案很刻板、很麻烦,没什么用。甚至有人称“90%的教师写教案(或匆忙补抄教案)是为应景(应付检查)”。备课的必要性,在理论上未必人人皆知,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自以为从中、高等师范院校毕业,专业知识丰富,而中小学教科书内容并不难,“这点知识还不好讲吗”“小孩子还不好糊弄吗”不重视备课;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是动态的、不可预设的,教学质量主要靠课堂临场表现,备课没有太大意义,应该简化甚至不要备课。有的老教师从教多年,经验相对丰富,思想上逐渐放松要求,又不止一次遇到他人反问“你还要备课?都教了这么多年啦”,认为无需再认真备课……凡此种种,都影响到教师备课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备课的必要性及原因 从教多年的教师必对上课深有感触,有时感到一堂课上得顺畅愉快。为什么?因为课备得翔实,心中有数。不备课教学效果会怎样?课堂上语言干瘪苍白,思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举例胡拉乱扯毫不贴切,内容冗长乏味,师生都觉得累。因此,每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必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准备的仗”。有的教师知识丰富,也学过教学法,但备课马虎、草率、敷衍了事,教学效果欠佳;有的教师知识掌握得一般,教学经验也欠缺,但下了工夫备课,结果教学效果很好。可见,备课是弥补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不足的手段,也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备好课,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每一位教师工作责任感和教学态度的具体反映。 三、备课的类型 根据一些学者和教师的提法,备课有不同的情形(形式)和名称,备课的深度、广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1.学习型备课 就是教师在课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和教具,最后形成教案的过程。通常是教师利用已有的经验理解既定的教材并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已存在事物的理解、消化和感受,是一种学习和吸取、重现和模仿,被认为是最基本、最初浅的备课。譬如,讲《桃花源记》前,教师先反复阅读课文到烂熟,再仔细翻阅多种教学参考书,从中摘录有关文本、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资料,最后依据它们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写成备课笔记和教案。这种吸取现成结论,重现他人见解的备课,属于学习型备课。 2.研究型备课 研究型备课也以教材、学生、教法和教具等为钻研对象,却不局限于熟悉,追求教出独到的见解。还以教授《桃花源记》为例,熟读课文,阅读教学参考书;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如《归去来兮》《五柳先生传》等,把握作者的创作风格与思想;再翻阅《晋史》,从第一手材料中了解时代背景;翻阅《陶潜传》,把握原始材料中记叙的事实和评价观点;根据有关材料中提到的“乌托邦”思想,进一步检索“社会学词典”中的相关内容;进一步阅读欣赏《桃花源诗》;最后,根据学生实际,形成心得体会,写成教案。这是更高层次的研究型备课。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经常涉猎如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法学、社会学、宗教学、行政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自然科学、计算机基础等相关知识。 3.个人备课 广义的个人备课是指教师应广泛地提高教学理论修养,积累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每天、每时、每处,运用毕生精力为教学做准备,有人称之为“长备课”或“软备课”。狭义的个人备课,也叫“短备课”或“硬备课”,根据教学计划、教材和学生情况,设计出学期教学计划(开学前的备课)和每一节课的课时教学计划(上课前的备课)。 以上三种备课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实际运用中并无明显界限,往往相互渗透,需要我们仔细琢磨并综合利用,以提升备课质量。 四、备课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1.教学指导思想 要求正确、全面地理解课程的教学任务、目的要求,懂得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如此备课才有灵魂,方向正确。 2.教学内容 要求深入钻研和准确掌握教材。 3.教学方法 要求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熟悉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准备好教具,组织好教学,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 写教案是备课活动的收尾和总结,是将备课中所研究的全部问题加以整理,形成文字,成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不论时代怎么变,教案都必须写,这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教师对教材认真分析理解,精心加工处理,最后体现在教案中。 教案可以不拘一格,写出风采。评价教案,不能只看形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齐全,书写是否端正,字数是否足够。而应着重于是否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是否具有个性特色和创新表现。 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备课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书写教案是另一种创作。这样就不会把备课当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视写教案为苦差事,抄教案来应付了事,而是调整心态,静下心来,在书写中不知不觉成长起来。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