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夏天,被赞为“诗仙”的李白与被尊为“诗圣”的杜甫,在东都洛阳会面。44岁的李白和比他小11岁的杜甫一见如故。李白忘记了被唐玄宗赶出长安的种种不快,杜甫忘记了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失败,他们互相敞开心扉,谈得甚是投机。他们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大慰平生。 杜甫写有赠李白两首,其中一首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当时李、杜二人的“合影”:“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二人都有一腔报国热情,但却像蓬草一样漂泊不定,他们喜欢访仙炼丹,但报国思想又使他们不能全然摆脱尘世事务。整天饮酒狂歌,空度时光,辜负了他们的爱国热忱,但横行天下的英雄又是谁呢?诗中流露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意与落魄。 李白暂别杜甫寓居沙丘时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不见杜甫,唱歌饮酒这些李白原本最爱好的事也引不起他的兴趣了,似乎只有那浩荡的汶水才能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绵绵思念之情。 李、杜在一起度过了两年多的漫游生活之后,杜甫要去长安,李白则南下重游江东,两位好友洒泪而别。李白临别作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眼下就要分别了,想起和杜甫一起漫游登临的情景,他希望将来还有这样的机会。泗水充满了秋意,海水把徂徕山映照得更加鲜明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像蓬草一样漂泊不定,还是痛饮之后上路吧!全诗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 分别后,杜甫不断写出怀念李白的诗篇。他看到窗外的春色,就想起在江东的李白,渴望“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他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公元759年,为避“安史之乱”,流落秦州(今甘肃天水)的杜甫闻知李白因入永王幕而流放夜郎的消息后,心急如焚,写下了《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远在天尽头的杜甫,惦记着李白是否收到自己的信而得到一些安慰,他担心李白遭遇风险,害怕魑魅之类的山精水怪会吃掉李白,还想到蒙冤的李白途经汨罗江时会去凭吊屈原。诗通过遐想李白在流放途中的情形来表达思念之情,催人泪下。在写于同期的《梦李白》中,杜甫愤怒地质问为什么“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并断言李白的“千秋万岁名”是“寂寞身后事”。 对李白的人生经历,杜甫是最理解、最尊重、最同情的,而李白也是最早认识到杜甫诗歌价值的诗人。他们是诗坛共至尊,是非凡的知音。
公元744年夏天,被赞为“诗仙”的李白与被尊为“诗圣”的杜甫,在东都洛阳会面。44岁的李白和比他小11岁的杜甫一见如故。李白忘记了被唐玄宗赶出长安的种种不快,杜甫忘记了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失败,他们互相敞开心扉,谈得甚是投机。他们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大慰平生。 杜甫写有赠李白两首,其中一首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当时李、杜二人的“合影”:“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二人都有一腔报国热情,但却像蓬草一样漂泊不定,他们喜欢访仙炼丹,但报国思想又使他们不能全然摆脱尘世事务。整天饮酒狂歌,空度时光,辜负了他们的爱国热忱,但横行天下的英雄又是谁呢?诗中流露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意与落魄。 李白暂别杜甫寓居沙丘时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不见杜甫,唱歌饮酒这些李白原本最爱好的事也引不起他的兴趣了,似乎只有那浩荡的汶水才能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绵绵思念之情。 李、杜在一起度过了两年多的漫游生活之后,杜甫要去长安,李白则南下重游江东,两位好友洒泪而别。李白临别作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眼下就要分别了,想起和杜甫一起漫游登临的情景,他希望将来还有这样的机会。泗水充满了秋意,海水把徂徕山映照得更加鲜明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像蓬草一样漂泊不定,还是痛饮之后上路吧!全诗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 分别后,杜甫不断写出怀念李白的诗篇。他看到窗外的春色,就想起在江东的李白,渴望“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他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公元759年,为避“安史之乱”,流落秦州(今甘肃天水)的杜甫闻知李白因入永王幕而流放夜郎的消息后,心急如焚,写下了《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远在天尽头的杜甫,惦记着李白是否收到自己的信而得到一些安慰,他担心李白遭遇风险,害怕魑魅之类的山精水怪会吃掉李白,还想到蒙冤的李白途经汨罗江时会去凭吊屈原。诗通过遐想李白在流放途中的情形来表达思念之情,催人泪下。在写于同期的《梦李白》中,杜甫愤怒地质问为什么“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并断言李白的“千秋万岁名”是“寂寞身后事”。 对李白的人生经历,杜甫是最理解、最尊重、最同情的,而李白也是最早认识到杜甫诗歌价值的诗人。他们是诗坛共至尊,是非凡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