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西汉王朝

第七章 西汉王朝

(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5 年)

第一节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1 、约法三章

秦朝灭亡后,战争性质改变。项羽和刘邦展开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楚汉战争”。刘邦为争取关中父老支持,废秦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 、分封诸侯

项羽入关,自立为西楚霸王,以盟主身份,分封刘邦等十八王,然后东归彭城。严重的失误。 3 、楚汉战争

刘邦趁项羽还东之机,消灭“三秦王”,据关中为根据地,东出与项羽对峙于荥阳一线。双方势力消涨的诸多因素。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夹击项羽。项羽兵败自杀。刘邦统一全国,定都长安,西汉王朝建立。

二、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1 、汉高五年诏令

八年战乱,经济凋蔽,人口锐减,新王朝的统治基础十分虚弱,为此颁布“汉高五年诏令”: ①复员军队,以军功赐田宅;②继续沿用秦军功爵制,招抚流亡还乡;③大封功臣为王为侯,保证其既得利益;④恢复部分自卖奴隶的平民身份。

结果扶植大批军功地主、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扩大新王朝的统治基础,增加农村劳动力,恢复农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

2、汉承秦制

政治制度上“汉承秦制”,又略有改变。中央仍是皇帝制和以丞相为首的官僚制,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先后诛杀和废除楚汉战争分封的大部分异姓诸侯王,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些地区仍实行郡县制。

军队以南北军为中央常备军,此外还有郡县预备军。

在《秦律》基础上,西汉萧何制定《九章律》。

3、赋役制度

主要包括田赋、口赋、算赋、献费、兵役、力役等。社会一部分阶层享有优复特权。

三、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

1、逆取而顺守

汉初君臣总结秦二世而速亡的教训,陆贾说:“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秦任刑法不变,卒灭。”秦只用刑罚不重教化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2 、黄老之学

原齐国稷下学宫一派,主张“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并不是一味消极的完全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它与老、庄思想不同,而是一种维护统一的政治体制的学说。汉初六十年,它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主张刑德并用,教化先行,顺民之情,与之休息。陆贾《新语》是其代表作。

3 、文景之治

黄老无为政治体现在政策上就是文、景时期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包括①减免田租;②厉行俭约;③实行和亲;④废除肉刑。结果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巩固了统治秩序,号称“文景之治”。

4 、平定“七国之乱”

刘邦为拱卫中央而分封同姓诸侯王,结果却适得其反,它们反而变成了离心离德的独立王国,甚至勾结外族企图夺取皇位。文帝时贾谊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不久,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淄川、济南反叛,被周亚夫平定。景帝进一步削弱诸侯王权力,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过问政事。王国地位已与郡县趋同。

四、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时国势强大,但仍面临诸多社会矛盾,于是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 、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主要包括: ①颁布“推恩令”;②“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③严行“酎金律”;④用酷吏“诛豪强”;⑤设十三部(州)剌史。

2、加强中央集权

主要包括:①“内外朝”的形成;②建立新选官制度;③扩充南、北军;④法律条文更严密繁苛。

3、集中财权

主要包括:①改革币制;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④算缗告缗。

对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简单评价。

4、独尊儒术

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实行有为政治。新的思想方针①强调“大一统”;②强调“君权神授”;③强调“刑德并用”;④强调“纲常伦理”。在具体政策上,提出“更化”、“限田”等。

第二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生产关系的新发展

1 、租佃关系和人身依附

2 、从“授田”到“假田”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1 、铁器和牛耕

2 、耕作技术的提高

3 、水利工程的兴建

三、手工业的突出成就

1 、冶铁和“炒钢”

2 、丝织业

3 、漆器业

第三节 西汉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 、和亲

匈奴军事实力的强大,西汉内部诸多因素的牵制,刘邦开始实行和亲政策,文景时期遵行不废。主要内容: ①汉公主嫁给单于,并每年送去大量丝帛、粮食及酒;②开放关市,允许边境贸易;③双方约为兄弟,互不侵犯。

2、战争

汉武帝发动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决定性的战役共三次:一是公元前127年的“河

南战役”;二是公元前 121年的“陇西战役”;三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最终基本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王朝的武力威胁。

3、通好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在西汉帮助下统一匈奴。他要求与汉和好,“昭君出塞”,汉匈之间百余年冲突宣告结束,北部边境出现长期和平景象。

二、汉与西域的关系

1、西域概况

2 、张骞出使

3 、西域都护府

三、汉与南方各族的关系

1 、西南夷

2 、东越(东瓯和闽越)

3 、南越

四、如何认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五、对汉武帝的简单评价

列宁说:“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有没有提供新的东西。”

秦始皇所创立的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汉武帝的发展才巩固下来的。随着各民族的日趋融合,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已经形成。汉武帝所开辟的疆域,为我们今天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是对中华民族有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汉武帝所创设的各种制度和政策,不管以后有多大消极作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化中央集权,符合国家要求统一,人民要求安居乐业的时代潮流,为灿烂中华文明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 王莽改制与西汉灭亡

一、昭宣中兴

1 、汉武晚年的统治危机

2 、昭宣中兴

二、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1 、土地兼并和“三位一体”

2 、限田限奴

3 、再受天命

三、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1 、王莽代汉

2 、王莽改制

主要内容: ①“王田”“私属”制;②“五均”“六筦”;③币制屡变;④改易官名地名;⑤挑动四边战争。

3、失败

4、对王莽及其改制的简单评价

①王氏外戚是一个豪强集团,王莽“新朝”的建立体现了新崛起的豪强势力使自己权力稳定化、永久化的要求。

②王莽掌权后,必须要从国家政权的立场出发,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尖锐的土地和奴婢问题。虽然表面上看会损害部分豪强的利益,但实质上是维护全体统治阶层的长远总利益。这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所说国家权力的“相对独立性”。

③王莽进行了以土地和奴婢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这是比较有见识之举。但一方面由于豪强势力的反对和拒不让步,使王莽为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动摇并最终放弃改革;另一方面他所采取的方法是违反历史规律的复古行径,不仅行不通,反而加剧了原有的危机和矛盾,失败是必然的。

④改制的失败说明,统治阶层依靠政策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总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只有下层民众的暴力手段才能迫使其让步,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前进。

四、绿林、赤眉起义

1、起义的兴起

2 、昆明之战

3、王莽覆灭

第七章 西汉王朝

(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5 年)

第一节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1 、约法三章

秦朝灭亡后,战争性质改变。项羽和刘邦展开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楚汉战争”。刘邦为争取关中父老支持,废秦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 、分封诸侯

项羽入关,自立为西楚霸王,以盟主身份,分封刘邦等十八王,然后东归彭城。严重的失误。 3 、楚汉战争

刘邦趁项羽还东之机,消灭“三秦王”,据关中为根据地,东出与项羽对峙于荥阳一线。双方势力消涨的诸多因素。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夹击项羽。项羽兵败自杀。刘邦统一全国,定都长安,西汉王朝建立。

二、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1 、汉高五年诏令

八年战乱,经济凋蔽,人口锐减,新王朝的统治基础十分虚弱,为此颁布“汉高五年诏令”: ①复员军队,以军功赐田宅;②继续沿用秦军功爵制,招抚流亡还乡;③大封功臣为王为侯,保证其既得利益;④恢复部分自卖奴隶的平民身份。

结果扶植大批军功地主、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扩大新王朝的统治基础,增加农村劳动力,恢复农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

2、汉承秦制

政治制度上“汉承秦制”,又略有改变。中央仍是皇帝制和以丞相为首的官僚制,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先后诛杀和废除楚汉战争分封的大部分异姓诸侯王,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些地区仍实行郡县制。

军队以南北军为中央常备军,此外还有郡县预备军。

在《秦律》基础上,西汉萧何制定《九章律》。

3、赋役制度

主要包括田赋、口赋、算赋、献费、兵役、力役等。社会一部分阶层享有优复特权。

三、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

1、逆取而顺守

汉初君臣总结秦二世而速亡的教训,陆贾说:“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秦任刑法不变,卒灭。”秦只用刑罚不重教化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2 、黄老之学

原齐国稷下学宫一派,主张“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并不是一味消极的完全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它与老、庄思想不同,而是一种维护统一的政治体制的学说。汉初六十年,它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主张刑德并用,教化先行,顺民之情,与之休息。陆贾《新语》是其代表作。

3 、文景之治

黄老无为政治体现在政策上就是文、景时期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包括①减免田租;②厉行俭约;③实行和亲;④废除肉刑。结果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巩固了统治秩序,号称“文景之治”。

4 、平定“七国之乱”

刘邦为拱卫中央而分封同姓诸侯王,结果却适得其反,它们反而变成了离心离德的独立王国,甚至勾结外族企图夺取皇位。文帝时贾谊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不久,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淄川、济南反叛,被周亚夫平定。景帝进一步削弱诸侯王权力,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过问政事。王国地位已与郡县趋同。

四、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时国势强大,但仍面临诸多社会矛盾,于是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 、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主要包括: ①颁布“推恩令”;②“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③严行“酎金律”;④用酷吏“诛豪强”;⑤设十三部(州)剌史。

2、加强中央集权

主要包括:①“内外朝”的形成;②建立新选官制度;③扩充南、北军;④法律条文更严密繁苛。

3、集中财权

主要包括:①改革币制;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④算缗告缗。

对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简单评价。

4、独尊儒术

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实行有为政治。新的思想方针①强调“大一统”;②强调“君权神授”;③强调“刑德并用”;④强调“纲常伦理”。在具体政策上,提出“更化”、“限田”等。

第二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生产关系的新发展

1 、租佃关系和人身依附

2 、从“授田”到“假田”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1 、铁器和牛耕

2 、耕作技术的提高

3 、水利工程的兴建

三、手工业的突出成就

1 、冶铁和“炒钢”

2 、丝织业

3 、漆器业

第三节 西汉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 、和亲

匈奴军事实力的强大,西汉内部诸多因素的牵制,刘邦开始实行和亲政策,文景时期遵行不废。主要内容: ①汉公主嫁给单于,并每年送去大量丝帛、粮食及酒;②开放关市,允许边境贸易;③双方约为兄弟,互不侵犯。

2、战争

汉武帝发动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决定性的战役共三次:一是公元前127年的“河

南战役”;二是公元前 121年的“陇西战役”;三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最终基本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王朝的武力威胁。

3、通好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在西汉帮助下统一匈奴。他要求与汉和好,“昭君出塞”,汉匈之间百余年冲突宣告结束,北部边境出现长期和平景象。

二、汉与西域的关系

1、西域概况

2 、张骞出使

3 、西域都护府

三、汉与南方各族的关系

1 、西南夷

2 、东越(东瓯和闽越)

3 、南越

四、如何认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五、对汉武帝的简单评价

列宁说:“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有没有提供新的东西。”

秦始皇所创立的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汉武帝的发展才巩固下来的。随着各民族的日趋融合,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已经形成。汉武帝所开辟的疆域,为我们今天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是对中华民族有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汉武帝所创设的各种制度和政策,不管以后有多大消极作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化中央集权,符合国家要求统一,人民要求安居乐业的时代潮流,为灿烂中华文明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 王莽改制与西汉灭亡

一、昭宣中兴

1 、汉武晚年的统治危机

2 、昭宣中兴

二、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1 、土地兼并和“三位一体”

2 、限田限奴

3 、再受天命

三、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1 、王莽代汉

2 、王莽改制

主要内容: ①“王田”“私属”制;②“五均”“六筦”;③币制屡变;④改易官名地名;⑤挑动四边战争。

3、失败

4、对王莽及其改制的简单评价

①王氏外戚是一个豪强集团,王莽“新朝”的建立体现了新崛起的豪强势力使自己权力稳定化、永久化的要求。

②王莽掌权后,必须要从国家政权的立场出发,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尖锐的土地和奴婢问题。虽然表面上看会损害部分豪强的利益,但实质上是维护全体统治阶层的长远总利益。这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所说国家权力的“相对独立性”。

③王莽进行了以土地和奴婢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这是比较有见识之举。但一方面由于豪强势力的反对和拒不让步,使王莽为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动摇并最终放弃改革;另一方面他所采取的方法是违反历史规律的复古行径,不仅行不通,反而加剧了原有的危机和矛盾,失败是必然的。

④改制的失败说明,统治阶层依靠政策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总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只有下层民众的暴力手段才能迫使其让步,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前进。

四、绿林、赤眉起义

1、起义的兴起

2 、昆明之战

3、王莽覆灭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677
  •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 (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总学时:152 总学分:9 开课学期:第1.2学期 适用专业:历史学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史&g ...查看


  • 论刘歆的新五德终始历史学说
  • 作者:汪高鑫 中国文化研究 2002年09期 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之序来解说王朝更替的历史学说,为战国阴阳家邹衍所创立.自此以后,人们都以这种学说作为王朝建立的一种合法依据,秦的水德制度和汉的土德制度皆是据此而建立 ...查看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写检讨书的皇帝
  •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写检讨书并公开的皇帝.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王朝第七位皇帝. 他为何要写检讨书? 因为他自知罪孽深重. 晚年的汉武帝到乡村视察,前来欢迎他的人群中没有一个青壮年男人,全是老人.女人.儿童. 他很好奇,就问:那些青壮年男人 ...查看


  • 姓氏略考-傅姓-姓氏渊源
  • 日志 江津傅氏趴耳朵怕妻懦夫,有头有脑,五官端正,四肢健全,食人间烟火,具七情六欲,胸无韬略,只混饭钱! 加博友   关注他 最新日志 童年?未来?希望? 呵呵,"人民"的意义----- "中国"的由 ...查看


  • 第12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 第12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一.内容及分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二课指的是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其核心内容是两汉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理解他们的关键在于,第一,了解两汉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农田水利事业的建设:第二,了 ...查看


  • 论西汉初年汉与匈奴和亲的影响
  • 论西汉初年汉与匈奴和亲的影响 上传: 周清华 更新时间:2012-5-20 16:27:40 摘 要:和亲政策是西汉初年汉王室在军事上无力与匈奴相抗衡,为求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妥协政策,它 对西汉与匈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 ...查看


  • 罗马与同一时期的中国王朝对比
  • 一说到罗马与同一时期的中国王朝的军力对比.铁血论坛里的大多数人都对中国王朝的军力总是充满着关公战秦琼式的自信,认为远胜罗马.理由归纳起来无非主要有这么几点:第一,就是考古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出来的秦国强大军力:第二,就是所谓的军队数量, ...查看


  • 西安建都的四大王朝(城建史)
  • 回顾历史 在西安建都的四大王朝 喜欢 大字 小字 位于陕西省|新浪旅游微博|2013年07月31日17:04 西安,古称长安,中国古都之首,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西安曾用名:大兴城,京兆,奉元,西京.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 ...查看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