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主要是贷款。贷款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效益和生存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金融安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可分为新旧两部分,旧的不良贷款是指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政府为稳定经济指令银行发放贷款而形成的;新的不良贷款是指在金融体制改革后的市场经济中形成的。近几年,不良贷款正通过“债转股”、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等办法化解,但旧的不良贷款未彻底解决,新的不良贷款却有增无减,潜伏巨大的金融风险。目前,不良贷款比例过高仍是商业银行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不能不令人担忧。如何防范新增不良贷款以化解金融风险,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引起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存在政企不分、银行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不分、银行承担“第二财政”的职能等问题,许多银行贷款并不是按银行的制度发放,而是根据政府指令或计划发放,甚至存在“批条子点贷”现象,其不良货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客观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银行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的分离,商业银行已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上述问题已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但也出现一些新情况,存在许多新问题,导致产生新的不良贷款。新增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包括银行外部原因和银行自身内部管理上的原因。主要原因有;

  (一)政府原因。体现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有关政策不衔接、不及时、不到位,造成有些企业借转制、兼并、破产之机悬空、逃废银行贷款。有些企业在转制过程中,将原企业一分为二,成立新企业,新企业将原企业有效资产带走,不承担相应债务,或新企业租赁原企业资产,不考虑银行贷款本息。新旧企业形式上虽分离,实质是新企业利用原企业厂房设备和人员,就地成立“翻牌公司”,搞“金蝉脱壳”,悬空银行贷款。有些企业套用国家“兼并破产”政策,搞“假破产真逃债”,破产实际就是“甩掉债务”。由于改革政策不配套,加之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大局,站在地方和企业的利益上,对上述行为给予认可和支持,结果使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贷款或损失,潜伏巨大金融风险。

  (二)社会原因。在社会信用环境恶化,执法力度不够的情况下,不讲信誉的单位和个人普遍存在,因为得不到法律

的追究和制裁,形成恶性循环,有愈演愈烈的势头。目前,司法系统普遍存在执行难的问题,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为维护债权诉讼的案件胜诉率在95%以上,但执行率不超过6%,即使胜诉和得到执行,银行垫付的起讼费、执行贸、保全费、拍卖费等也不能得到补偿,加上处理执行资产缴纳的税金,上述税费占执行资产的30%以上,形成银行“赢了官司赔了钱”的局面,银行债权难以保证。

  (三)借款企业原因。一是某些借款企业违法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骗取贷款。这些企业不讲信用,在贷款时就不考虑归还的问题,存在得过且过思想,贷款后不按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采取转移资金和抵押品等手段逃避银行监督和控制,个别私营企业甚至卷款而逃。二是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筹资渠道单一,债务结构不合理,周转资金几乎靠贷款维持。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70%以上,大中型企业的资产80%是银行贷款,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三是有些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抗风险能力低,缺乏竞争力,受市场变化和自身管理落后的影响,存在产品老化,技术含量低,设备落后,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使贷款时预测的效益不能实现,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无力归还贷款本息。

  (四)银行自身原因。首先,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在银行贷款发放、管理和催收过程中,责、权、利脱节,未建立相互制约机制,由于发放许多人请贷款和关系贷款,致使发放后管理和催收积极性不高。其次,某些银行领导和管理、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领导是决策者,有时对具体情况了解不全面,对信贷人员提出的不利因素又不予以考虑,造成决策失误;有些信贷人员不了解借款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企业的经营情况,没有相关的管理、预测、市场经济知识,个别人缺乏职业道德,甚至与借款企业相互勾结,存在道德风险,银行贷款质量难以保证。

  

二、防范新增不良贷款的措施

  

  银行不良贷款通过债转股,资产剥离方式解决,只是事后无奈的办法,要彻底根治不良贷款这一顽症,需未雨绸缪,切实做到风险控制的前移,在未形成不良贷款之前加以防范。主要防范措施有:

  (一)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银行要树立风险意识,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采取有力措施整顿社会信用。第一,各级政府应提高对维护银行金融债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从大局出发,为防范金融风险,要严格按法律规定和程序进行企业破产、兼并、转制的操作,使银行债权得以落实。

同时,银行自身应提高风险意识,克服“国有银行不可能倒闭”的麻痹思想。第二,坚决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的思想,要把“以德治国”同“依法治国”相结合,注重提高个人和全社会的整体信用意识。信用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提高全社会的信用观念,整顿信用秩序是当务之急。为此,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信用教育,把强化信用意识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人人讲信用的风气,使不讲信用的人和单位,成为“过街老鼠”,无藏身之处。

  (二)用法律手段保障落实银行债权,严厉打击骗贷行为。银行要加大贷款清收力度,对到期不按时归还贷款本息的单位和个人,及时诉讼,采取保全措施,查封帐户资金和抵押资产。对骗贷企业和个人,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彻底解决执行难问题,积极协助银行追索债权,使不良贷款及时得到化解。

  (三)严格执行人民银行贷款证管理制度和开户管理制度,防止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人民银行要利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将借款企业在各家商业银行的开户和贷款情况联网,量化企业信用指标,对信用程度不高,在一个商业银行有逃债倾向或产生过不良贷款的企业,通过上“黑名单”使其他银行不再对其贷款。

  (四)商业银行内部应加强管理,提高风险意识和信贷资金管理水平,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需要。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建立审贷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实行审贷分离制度,按照贷款“三查”原则,严格审查新增贷款企业的信用情况,落实担保和有效抵押,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使金融风险在贷款前得到控制。二是银行要关注企业转制、兼并和破产清算,参与其全过程,防止转制悬空银行债权,维护银行利益。三是要重视贷款的投向问题,贷款除应考虑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国有企业及重点项目建设外,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注重支持效益和信用都好的中小企业,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四是建立集体决策程序下的个人责任制和贷款责任终身追踪制,层层落实贷款的审、贷、收责任,使责权利相结合,调动职工对贷款管理和催收的积极性、五是商业银行决策者和信贷管理人员注意对相关新知识的学习,增强对风险的分析、预测能力,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人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决定贷款的质量。领导者要克服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作风,注意倾听意见和建议,重大问题要经集体讨论,避免决策失误;

信贷人员要增强责任感,爱岗敬业,敢于坚持原则,加强对各行业整体运行情况、变动趋势等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时提出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措施。

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主要是贷款。贷款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效益和生存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金融安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可分为新旧两部分,旧的不良贷款是指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政府为稳定经济指令银行发放贷款而形成的;新的不良贷款是指在金融体制改革后的市场经济中形成的。近几年,不良贷款正通过“债转股”、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等办法化解,但旧的不良贷款未彻底解决,新的不良贷款却有增无减,潜伏巨大的金融风险。目前,不良贷款比例过高仍是商业银行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不能不令人担忧。如何防范新增不良贷款以化解金融风险,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引起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存在政企不分、银行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不分、银行承担“第二财政”的职能等问题,许多银行贷款并不是按银行的制度发放,而是根据政府指令或计划发放,甚至存在“批条子点贷”现象,其不良货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客观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银行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的分离,商业银行已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上述问题已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但也出现一些新情况,存在许多新问题,导致产生新的不良贷款。新增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包括银行外部原因和银行自身内部管理上的原因。主要原因有;

  (一)政府原因。体现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有关政策不衔接、不及时、不到位,造成有些企业借转制、兼并、破产之机悬空、逃废银行贷款。有些企业在转制过程中,将原企业一分为二,成立新企业,新企业将原企业有效资产带走,不承担相应债务,或新企业租赁原企业资产,不考虑银行贷款本息。新旧企业形式上虽分离,实质是新企业利用原企业厂房设备和人员,就地成立“翻牌公司”,搞“金蝉脱壳”,悬空银行贷款。有些企业套用国家“兼并破产”政策,搞“假破产真逃债”,破产实际就是“甩掉债务”。由于改革政策不配套,加之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大局,站在地方和企业的利益上,对上述行为给予认可和支持,结果使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贷款或损失,潜伏巨大金融风险。

  (二)社会原因。在社会信用环境恶化,执法力度不够的情况下,不讲信誉的单位和个人普遍存在,因为得不到法律

的追究和制裁,形成恶性循环,有愈演愈烈的势头。目前,司法系统普遍存在执行难的问题,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为维护债权诉讼的案件胜诉率在95%以上,但执行率不超过6%,即使胜诉和得到执行,银行垫付的起讼费、执行贸、保全费、拍卖费等也不能得到补偿,加上处理执行资产缴纳的税金,上述税费占执行资产的30%以上,形成银行“赢了官司赔了钱”的局面,银行债权难以保证。

  (三)借款企业原因。一是某些借款企业违法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骗取贷款。这些企业不讲信用,在贷款时就不考虑归还的问题,存在得过且过思想,贷款后不按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采取转移资金和抵押品等手段逃避银行监督和控制,个别私营企业甚至卷款而逃。二是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筹资渠道单一,债务结构不合理,周转资金几乎靠贷款维持。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70%以上,大中型企业的资产80%是银行贷款,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三是有些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抗风险能力低,缺乏竞争力,受市场变化和自身管理落后的影响,存在产品老化,技术含量低,设备落后,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使贷款时预测的效益不能实现,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无力归还贷款本息。

  (四)银行自身原因。首先,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在银行贷款发放、管理和催收过程中,责、权、利脱节,未建立相互制约机制,由于发放许多人请贷款和关系贷款,致使发放后管理和催收积极性不高。其次,某些银行领导和管理、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领导是决策者,有时对具体情况了解不全面,对信贷人员提出的不利因素又不予以考虑,造成决策失误;有些信贷人员不了解借款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企业的经营情况,没有相关的管理、预测、市场经济知识,个别人缺乏职业道德,甚至与借款企业相互勾结,存在道德风险,银行贷款质量难以保证。

  

二、防范新增不良贷款的措施

  

  银行不良贷款通过债转股,资产剥离方式解决,只是事后无奈的办法,要彻底根治不良贷款这一顽症,需未雨绸缪,切实做到风险控制的前移,在未形成不良贷款之前加以防范。主要防范措施有:

  (一)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银行要树立风险意识,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采取有力措施整顿社会信用。第一,各级政府应提高对维护银行金融债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从大局出发,为防范金融风险,要严格按法律规定和程序进行企业破产、兼并、转制的操作,使银行债权得以落实。

同时,银行自身应提高风险意识,克服“国有银行不可能倒闭”的麻痹思想。第二,坚决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的思想,要把“以德治国”同“依法治国”相结合,注重提高个人和全社会的整体信用意识。信用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提高全社会的信用观念,整顿信用秩序是当务之急。为此,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信用教育,把强化信用意识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人人讲信用的风气,使不讲信用的人和单位,成为“过街老鼠”,无藏身之处。

  (二)用法律手段保障落实银行债权,严厉打击骗贷行为。银行要加大贷款清收力度,对到期不按时归还贷款本息的单位和个人,及时诉讼,采取保全措施,查封帐户资金和抵押资产。对骗贷企业和个人,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彻底解决执行难问题,积极协助银行追索债权,使不良贷款及时得到化解。

  (三)严格执行人民银行贷款证管理制度和开户管理制度,防止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人民银行要利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将借款企业在各家商业银行的开户和贷款情况联网,量化企业信用指标,对信用程度不高,在一个商业银行有逃债倾向或产生过不良贷款的企业,通过上“黑名单”使其他银行不再对其贷款。

  (四)商业银行内部应加强管理,提高风险意识和信贷资金管理水平,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需要。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建立审贷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实行审贷分离制度,按照贷款“三查”原则,严格审查新增贷款企业的信用情况,落实担保和有效抵押,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使金融风险在贷款前得到控制。二是银行要关注企业转制、兼并和破产清算,参与其全过程,防止转制悬空银行债权,维护银行利益。三是要重视贷款的投向问题,贷款除应考虑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国有企业及重点项目建设外,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注重支持效益和信用都好的中小企业,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四是建立集体决策程序下的个人责任制和贷款责任终身追踪制,层层落实贷款的审、贷、收责任,使责权利相结合,调动职工对贷款管理和催收的积极性、五是商业银行决策者和信贷管理人员注意对相关新知识的学习,增强对风险的分析、预测能力,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人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决定贷款的质量。领导者要克服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作风,注意倾听意见和建议,重大问题要经集体讨论,避免决策失误;

信贷人员要增强责任感,爱岗敬业,敢于坚持原则,加强对各行业整体运行情况、变动趋势等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时提出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措施。


相关文章

  •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 毕 业 论 文 题目: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姓 名:王翔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指 导 教 师:陈晓峰 2016年 4 月 3 日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最活泼,在 ...查看


  • 农商行年度审计工作计划
  • ***农村商业银行***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和行为,加强审计工作管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保证**农商银行内审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基本制度( ...查看


  • 2013年资金分析报告模板
  • 2013年资金分析报告模板 一.情况概述1.整体经营情况: 截至本月末,收入.利润等数据,并与年度预算.与上年同期对比. 2.资金预算情况:反映2013年资金预算批复及调整情况,如有调整,简要说明历次调整金额及原因. 3.公司资金整体情况简 ...查看


  •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金融安全分析
  • [摘要]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发酵至今,已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也步入了后金融危机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经济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面临的内外风险加剧,文章试图就威胁中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查看


  •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摘要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也处于重大变化时期,加强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是我国当前金融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信用风险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加强信用文化建设 ...查看


  • 信用社工作总结范文
  • 信用社工作总结范文信用社>工作总结>范文(一)县联社:今年以来,在县联社的正确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社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年初联社制定的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业务经 ...查看


  •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论文
  •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专 业 论 文 题 目: 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基于海南省房价上涨的分析 姓 名 李顶斌 学 院 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10级工程监理一班 学 号 [1**********]5 指导教师 王菲 日 期 ...查看


  •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研究-以汇源果汁为例
  • 题 目: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研究-以汇源果汁为例 目 录 一.汇源果汁简介与其财务风险概述.................................... 3 (一)汇源果汁简介 ............................ ...查看


  •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原因.现状及对策
  •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 原因及对策分析 班级:13金融 学号:138332149 姓名:姚璐 摘 要 :由于金融的全球化渗透 ,我国商业银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挑战.信用风险管理较之其他风险,更是银行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为 ...查看


热门内容